① 《秋之白华》讲了什么
《秋之白华》讲了瞿秋白与进步女青年杨之华从相知相恋,到终成眷属,再到生死离别的传奇爱情故事。
《秋之白华》是由霍建起执导,窦骁、董洁主演的剧情片,于2011年6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视评价
该片采取了一种深情蕴藉的女性主观视点,透过杨之华的心理独白将历史陌生化,带着女性特有的柔情与妩媚,将瞿秋白革命生涯里那一段如歌如泣的爱搭差情作了诗意的描述。
《秋之白华》的叙事在历史的底色上着意写情,可谓含情脉脉、婉转曲折,尤其暗合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独有的浪漫情调及其典雅的语言方式。该片是一部具有独特文化品位与咐隐艺术创新精神的作品,对既有的衡枝厅主旋律模式做了一次颇具美学意味的突破。
② 今天看了《秋之白华》,瞿秋白的一段话:为了让自己在这不堪混乱的世界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为了实现让...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放而大之侍桥,爱情之中有革命,革命之中有爱情。其中之意,自述的是瞿秋白心中的家国情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心。
他者视点与自我言说,打破了对英雄老裤猛人物的权威纯神性话语表达,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重构了瞿秋白的党员形象。
剧情简介:
瞿秋白社会学系主任,而杨之华则是他的学生,杨之华是从家乡来到上海寻求民主救国的新女性,老师的才华和风度深深打动了杨之华,更让她羡慕的是瞿秋白与妻子王剑虹举案齐眉。
因为人生理想的差异,她对丈夫沈剑龙感到有些失望。于是,她把全部的热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革命中,最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1924年,王剑虹病逝。
③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瞿秋白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本期推出:瞿秋白。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36岁的瞿秋白身着中式黑色对襟衫、白色及膝的裤子,从容不迫地缓步走向位于长汀中山公园的刑场。他一路用俄文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到达刑场后,瞿秋白盘膝坐在一处草坪上,对刽子手点头说“此地甚好”,随后慷慨就义。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每当唱起《国际歌》就会想到父亲。
瞿独伊:那时候(我)很小,他牺牲时候我哭出病来了,我始终想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
瞿秋白1899年生于江苏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加入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之后于1922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电影《秋之白华》:
杨之华:知道有生命危险,为什么还要参加革命?
瞿秋白:总要有人走在前面,准备牺牲,为大众开辟一条通向光明的出路。
1922年底,瞿秋白回国担任《新青年》等刊物的主编,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大量政论首盯轿文章,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开创性的贡献。瞿秋白还把在莫斯科听到的《国际歌》曲谱带回祖国,并翻译成中文。
电视剧《开天辟地》:
毛泽东:秋白同志,听说你在莫斯科见到过列宁?
毛泽东:秋白同志,听说你当时就把国际歌翻译成了中文,我一直想学这首《国际歌》,我觉得这首歌还是应该用中文来唱。
瞿秋白:好,我就教你来唱这首《国际歌》。
翻译《国际歌》时,瞿秋白选择音译“英特纳雄耐尔”这个单词,他希望国人在唱到这个词的时候,能够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发出同样的声音。
1927年8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28岁的瞿秋白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1931年,瞿秋白来到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和鲁迅并肩战斗,一者肆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在此期间,鲁迅曾亲笔写下一副对联赠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935年,红军长征后,患有严重肺病的瞿秋白留守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后在转移途中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前,瞿秋白最后唱了一次自己翻译的《国际歌》。
噩耗传来,病中的鲁迅强忍着悲痛和愤怒,为瞿秋白则判奋笔写下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
监制:高岩
策划:武俊山 李谦
主笔:杨宁 景明
播讲:长悦
统筹:朱星晓 王泽华
制作:单丹丹
④ 电影《秋白之华》秋白送给之华一本什么的湖南农民
瞿秋白送给杨之华《湖南农团亩局民运动考察报告》。
电影《秋之白华》中,杨之华从白色恐怖下的上海来到武汉与瞿秋白团聚,送给杨之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希望她也能好好学习。
剧情分析
《秋之白华》讲述了1924年到1935年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瞿秋白与杨之华两个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斗争生活和传奇爱情。他们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作为革命者,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秋之白华》的片名灵感来自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图章,瞿秋白当时的表白是: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和白华之秋刻成塌让3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之后耐芹瞿秋白为革命牺牲,杨之华终身未再嫁。
⑤ 《秋之白华》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片中,劝降的人讲得诚恳,被劝降的人说得坚定。大家都在表达内心的想法,有着起码的相互尊重。瞿秋白在最激愤时候也只是顿了顿酒杯,这是多么符合他个人修养的细节啊。儒雅的他一定不会破口大骂,也不会掀翻桌子拂袖而去,他只是轻轻地告诉诸位,自己绝不会接受释放条件。声微义重,以小见大,这才是瞿秋白文人的真实反应。
舍生取义,瞿秋白做到了。但是,他所彰显的精神,并非是共产主义者所独有,而是不分民族、信仰、文化的人类所共有的意念与执着。内森黑尔那句“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曾经感动了世界。而在中国,它被称作士大夫气节。我们记得颜真卿,记得文天祥,记得方孝孺,我们却忘了被冠以革命标签的瞿秋白,他们本是一类人。不,不止瞿秋白,还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不是出身穷苦的工人农民,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抱负,本可以著书只为稻粱谋求个安稳富贵,但是他们不能无视饥寒下的啼号,他们活得不自私,活得不平庸,他们革命,是为了别人也能活得和自己一样好。在生死关头,他们的信仰各有不同,却无一例外,都凭着这股气节而舍弃了生命。若是说瞿秋白软弱,那末他的死则已然驳斥了一切流言蜚语。就义之时,秋白笑言“此地甚好”。于是,导演就让他走向真快乐的长汀草长莺飞,让它美不胜收,让它配得上瞿秋白的高贵儒雅。就义的场面不去他处,拍摄于常州溧阳,南山竹海一地青翠,湖水微澜。当窦骁笑坐在花间,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书本上秋白的脸庞:像,太像了。当年瞿秋白就义的之时裤仔,也一定是如此勇敢地微笑。在那么多的影视作品中,瞿秋白总是个配角。这一次,窦骁浑身透露着淡然与谦和,弥漫着不骄不躁和彬彬有礼,充斥着智慧与才华。他不再是山楂树下青涩纯朴的老三,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分子瞿秋白,他让我隔着时空看到胡好汪这位江南才子俊秀青年的真容。我瞬间明白为何杨之华为如此爱慕自己的老师,她爱他的优雅,爱他的学识,爱他的温柔,爱他的浪漫,爱他的坚持与执着。 瞿秋白与杨之华,不是在窑洞里开着交谊舞会相识的革命领导与革命学生,不是组织强行安排的城市女兵与大老粗军官,他们是浪漫的,有情趣的,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与我们没有任何分别。我们看了太多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表现的革命夫妻,那是经由争吵冷战儿女牵绊岁月浇铸的亲情,不是秋之白华那纯袜伏粹的爱情,他们之间无须放弃原则,也没有忍辱负重,有的尽是相互的欣赏与吸引,十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相比窦骁的清癯与温雅,董洁那一身浓浓的女人味也让人感到十分地温馨。董洁总是适合饰演贤妻良母的绝色,因为她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吧?不大红大紫,不炒作绯闻,但总是安安静静地拍戏,就像戏里的杨之华,认真地上课,默默地操劳,外表柔弱而骨子里坚强。她和秋白应该都是很真的人,不善做作,不懂虚伪。瞿秋白能够说出内心的话,杨之华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哦,对了,还有沈剑龙,也是很真的人。镜头中,杨之华从屋外走到屋内,瞿秋白凝望着她,沈剑龙转身面壁,一首诗“借花献佛”般泰然案几之上。三个人默默地完成着使命的交接与爱的转移。从此,革命路上多了一对伉俪,人间多了一对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