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发布时间:2023-04-25 05:15:57

A.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的专业性

挺专业的。对比一下以下细节,你会发现电影里基本都提到了,且没有故弄玄虚。

如果你还是不大明白,这里我再简单介绍一下。买房贷款,都理解吧。单个贷款数额小,风险区间大,就有人想到了把一批住房贷款的债权捆绑在一起当成债券卖给别人,这样规模化降低了交易成本,还分散了风险,这叫MBS。渐渐地,信用良好的贷款都打包卖掉了,只好打信用不好的贷款的主意了。不良贷款的MBS怎么卖呢?聪明地银行家们发明了CDO,就是把信用不好的贷款包装成CDO,分成两个tranche,A级tranche利息低,B级高,这整坨贷款中如有违约,B级先亏,B级亏完了再亏A级,然后分别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B级的没人要?我自己担个保,然后找评级机构评个AAA,又是好产品开卖了!到后来不良贷款都用完了,那我们来卖CDO的CDO吧!就是把CDO当成贷款(本质的确是债券)来重组打包卖。子子孙孙无穷匮,五千万的住房贷款,后面可能附着着20亿的各种衍生品哦。这样玩的问题是什么呢,压在好几层下面的原始贷款里,有不良的会违约啊。当违约一多,最底层的债权钱收不回来,叠加在上面的所有债券就都完蛋了。当完蛋的那一刻到来,哪个倒霉蛋手里捏着很多CDO,或者为CDO做了很多担保,它就垮了,比如雷曼兄弟。另一方面,贷款违约,房子会被银行没收拍卖,增加了房市供给,压低了房价。这样的情况一多,本打算好好还贷的人一看,靠,我的房子的价值已经跌到还没我未还贷款多,那我干脆不还钱了,房子也不要啦。于是房子又被没收进入房市,进一步压低房价,最后房地产崩盘,很多人无家可归。

几位聪明地大空头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找上各投行买一个叫CDS的东西。这东西名义上是个保险,也就是当投保对象的CDO没事时,空头们要付给投行保费,而当CDO崩盘时,投行要赔付给空头们CDO的损失。然而这东西名为保险,实为做空。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位空头根本没持有CDO啊。做个比喻,你给你的房子投保,房子烧了,你索赔,收益和损失对冲了。但是这房子不是你的,你却为它买保险(受益人是你),还买100份,这不就是赌这房子会烧么?这本质就是做空CDO啊。在房市蒸蒸日上的日子,没人觉得CDO会垮,于是CDS就是个白给钱的东西,投行当然乐意卖。直到大限将至,除了高盛回过神来,在崩盘前火线甩卖CDO还买了一大堆CDS(就是电影Margin Call讲的故事),其他大银行都狠狠吃了一记,甚至垮台。而几位大空头呢,笑到最后啦。你说,他们只有聪明和敏锐,有什么过错呢?做空者就像金融系统的啄木鸟一样,能最快的发现问题所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之后的故事,就是政府出手救市了,因为几个大银行(加上发行了无数CDS的保险公司AIG)太大了,倒了美国经济就全垮了,无奈只能出手。最后还是纳税人的钱兜底。Too big to fail这部电影详细讲了这一过程,可作为本片的续集欣赏。

你问:怎么会把钱贷给还不起的人呢?因为在热火朝天的时代,贷款的债权转手就能卖给银行(它们再打包卖给投资者),我当时就能收回款加利息,最后还不起钱关我啥事?说到底,问题就出现在委托链条太长,做出贷款决定的人(贷款给还不起的人的人)和承担风险的人(最后捏着CDO的投资者)隔了十几层,责任和风险的分裂是灾难的根由。

你问:投行怎么会接盘或担保烂贷款的CDO呢,为了手续费昏头了吗?他们看的是数据。这么多贷款,虽然利息高,但违约率不高啊,好生意为什么不做!为什么违约率不高?因为贷款人为了贷出去钱,开创了浮动利率。借钱的人头两年付的利息很低,自然也不容易违约,然后利息再升高,就甩手走人了。隔了好几层,没人注意到这些了。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角色首先注意到了,并且发现浮动利率大规模上升会发生在2007年第二季度,他真的是很牛。而大公司(银行)尾大不掉,要做出灵活的决策其实很困难。高盛在这一点上真是很牛。

你问:评级机构怎么没良心就评AAA呢?一是他们本质是盈利公司,收钱评级,评低了人家就找竞争对手(其他评级机构)去了。二是信息不对称,他们手里只有几页财务报告,只知道这银行效益不错,根本不知道CDO里面是什么玩意。

你问:政府监管哪里去了?政府哪有投行脑子快啊。看不懂啊。你看片中的SEC员工还要给高盛投怀送抱呢。事实上,在这场全民的狂欢中,真正看出毛病的,只有片中的几个聪明的大空头。

你问:为什么电影里很多住房贷款违约了,CDO价格还是居高不下,让几个大空头抓狂?电影的解释是投行们已经知道出问题了,只是死撑着想偷偷卖掉,同时买入CDS对冲甚至赚钱,这就构成欺诈了。现实情况未必如此,CDO的价格,都是由投行的数学模型决定的。模型太复杂有错误的时候,算出来的CDO价格就不能准确反映底下的贷款的情况。所以直到崩盘之前,CDO的价格也许都不会有大波动。

你问:那几个大银行是不是真该死?是他们玩脱了,但是他们也很惨啊(除了高盛),间接说明他们不是有意欺诈。但是他们玩脱了最后又得用纳税人的钱来救,是不争的事实。

你问:那到底谁该负责,谁该坐牢?没有人。这是计价模型失灵、委托链条过长、市场参与者非理性狂热的共同结果,没有人有明确的欺诈的证据。最关键的问题是too big to fail,那只能救完再鼓励分拆大银行了。

那怎么办呢?加强监管咯。但加太强又会限制市场自由阻碍发展。发展缓慢,解除监管,玩脱崩盘,加强监管,这个循环一直没断,也是金融业的宿命。

这里面的血雨腥风,我们小老百姓又怎么知道呢?影片也在剧情发展的同时,有意穿插了当时同时发生的耳熟能详的社会新闻,来反映普罗大众对这个灾难的发酵一无所知,却要最后来埋单。

B. 每一场危机,都不容浪费  - -电影《大空头》观感

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是根据迈克尔.刘易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传记剧情片,而小说是基于真实人物、真实故事创作的。

电影2015年在美国上映,讲述了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前夕,华尔街的三路人马看穿房贷泡沫下隐藏的危机,抓住机会,通过做空次级贷款证券,对赌当时不断上涨的房产市场,在这一轮泥沙俱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全身而退,大幅获利的故事。

借用《郑州日报》的评论:“《大空头》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金融危机的过程融入有趣的故事当中,将次贷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 、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来,全景式地描绘了一个行业和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故事,形成了混乱的交易网,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危机的原因和真相。”

电影中涉及到很多专业的金融词汇,对于非经济专业的金融小白,我看得是一头雾水。刷了5遍电影后,才逐渐理出一些头绪。

首先,理清一下金融术语,其实也是这一波“次贷”危机的底层逻辑。

住房贷款证券化 —  抵押贷款证券化  —  担保债务权证  —  信用违约互换

一,住房贷款证券化:

将原先不易出售给投资者,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性现金收入的住房贷款,变成可以在市场上流动的证券。

二,抵押贷款证券化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将无数份住房贷款集合成贷款池,再打包成产品,通过标准普尔和穆迪,对其进行信用和风险评估后上市销售。

按照信用评分高低,将MBS分为优质贷款(Prime), 介于优质贷款和次级贷款之间的贷款(Alternative-A)和次级贷款(Subprime)三档。

次级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非常容易出现违约。

三,担保债务权证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就像剧中美女解释的,“慢慢优质房贷不够用来组成证化了,毕竟房子和有好工作支持买房的人是有限的。”银行开始把风险越来越高的房贷做成证券,也就是把次级贷款中的一些垃圾的、很容易违约的债券组合打包成新的证券(CDO),重新进行风险评价后销售。

后来CDO 嵌套,又出现了CDO套娃--夹层担保债务权证: CDO2, CDO3, CDO4…… (华尔街喜欢用高深的词汇,让你觉得他们高大上,且擅长通过风险复杂化来掩盖风险)

四,信用违约互换CDS (Credit Default Swap)

向大机构购买CDS,相当于买方赌住房市场崩盘,和大机构对赌。换句话说,也就是购买一份保险,如果房市上涨,买房按月交保险费;如果房市崩盘,大机构支付巨额赔偿给买方。

好了,现在我们的三路英豪要闪亮登场了:

一,独立的思考者-- 迈克尔·布瑞

迈克尔主业是医学博士,投资理财是他的业余爱好。从小只有一只眼睛的迈克尔有点自闭,而自闭让他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能正因为这种独立思考,不受他人干扰的品质,他的投资理论被很多人实践并获得收益,于是他投奔华尔街,创建了塞恩基金公司,成为一名职业投资人。

2005年,在阅读、查询了海量的次级贷款债券信息后,迈克尔发现了其中的风险,决定做空次贷市场。于是迈克尔游走于各家投行,最终扫荡了半条华尔街,包括高盛、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贝尔斯登、瑞士瑞信银行等,总共买进了13亿的CDS。

二,务实的行动者-- 马克·鲍姆

当华尔街精英们都在八卦、笑话“一个傻子在做空房产市场”时,德意志银行的销售经理贾瑞特·韦内德却嗅到了“钱的味道”,意识到这绝对是个赚钱的机会。他开始到处销售CDS,广撒网,多敛鱼。

一天,前点基金团队接到了贾瑞特盲打的电话,幸运的开始了这个“千年等一回的”交易。

前点基金负责人马克·鲍姆是一个华尔街愤青,他的兄弟投资失败后跳楼身亡。他把这归咎于华尔街的罪恶,厌恶华尔街构筑起来的整个金融系统。

贾瑞特给马克团队讲解了次级贷款市场中的风险: 银行把一些卖不出去的1B级、2B级、3B级债券,放到CDO 里重新打包成一个包裹,当包裹足够大后,整个东西就成了多元化了,然后评级机构会给它评为92%或93%是3A级。没人知道这些CDO债券里是什么,一些债券里面65%是3A级,但事实上95%都是次级贷款债券垃圾。2005年,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已经从1%升到了4%,如果升到8%,房贷市场就会崩溃,到那时就是世界末日,世界经济也会随之崩溃。

贾瑞德说,“我站在正在着火的房子前,给你们提供火灾保险。” 游说马克做空房贷市场,购买信用违约互换CDS,给这些次级贷款债券买一份保险,如果市场崩了,就可以赚10倍。

务实的马克团队在对房贷市场做个调研后,发现贾瑞德说的是事实,房贷市场已经泡沫四起,岌岌可危了,当即向贾瑞德购买了5000万的CDS。

三,聪明的投机者-- 查理/吉米

查理和吉米是一对车库创业的好基友,利用吉米倒卖帆船赚到的11万,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布朗菲尔德基金公司,四年间就做到3000万。他们想做交易长线期权,前提是必须要拿到ISDA协议(一种保护专业投资者,将业余人士排除在高端交易之外的协议。没有ISDA协议,做高风险交易如同天方夜谭。)但是ISDA 的资金门槛是15亿!被拒的好基友站着摩根大通的大厅里,懊恼、自我解嘲着。

但命运女神待他们不薄,沮丧的好基友在摩根大通的大厅里,无意间看到了贾瑞德的CDS招股简章,搭上了这班幸运号列车—“一生只有一次的交易”。在本·里克的帮助下,好基友拿到了进军华尔街的敲门砖-ISDA协议。所以“上面有人好办事” ,放之天下而皆准。

至此,三路人马都已准备好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坐等“世界末日的到来”。

2007年,抵押贷款拖欠额度创新高,但ABX指数不跌反升。违约断供率上升,次级贷款跌了,但由次级贷款组成的次级证券却更值钱了,CDO 的评级也没有被降低。三路人马买的CDS却还要每月支付高昂的保费。

这里面肯定有欺诈行为,马克杀到标准普尔公司--世界权威金融分析和评级机构--去了解评级没有调整的原因。面对马克和维尼的灵魂三问,标普大姐招架不住,说了实话,“如果我们不评级,他们就去找旁边的穆迪公司了。”

看到这里,我头皮都麻了,2019年1月,美国标普全球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我们还能相信谁?!

政府、投行、评级机构、证监会和媒体都捆绑在一起,沆瀣一气, 整个华尔街都在欺诈,都在犯罪! (Everything is SHIT!)

而搞笑的是,后来马克发现自己对赌的竟是自己的母公司。这些金融机构因为之前卖太多CDS,而面临破产,付不起保费给做空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正中了迈克尔之前的担心。

各显神通,最终三路人马将CDS出手,对赌成功,拿到了相应的利润。

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是美国几十年来最大的金融灾难,并波及到了全球。

但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下一轮灾难到来之时,我们会是那个逃出生天的幸运儿吗?

后记

从影片中来的几点建议:

1-    失败的投资往往来自思维定势

2-    永远不要随大流,选择是基于事实或结果,而不是看起来熟悉或权威

3-    必须独立思考,不受他人干扰

4-    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

5-    关注水资源

C.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800字,要自己写的

周末抽空看了一部美国的电影《大空头》,讲的是主人公们在05年发现美国的房地产业泡沫已经成为事实,而对赌房地产会崩盘,到07年大赚一笔的事情,所以他们也就成为做空美国房地产业的导火索。

当他们赚取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时,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看到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几百万人失业,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矛盾重重。可他们也是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代表。美国的法律不会制裁他们,因为他们是合法的。究其原因,是谁造成了巨大的泡沫呢?这才是根本原因。谁造成的原因,谁承担的代价就会更大,当然是美国的银行业。

对比国内房地产行业,算不算巨大的泡沫呢?房价对应收入比、官方公布的7.8亿平米待售库存、空城、房叔房姐、蜗居等等已经说明了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了吧。可谁应当为此承担责任呢?谁应当为此付出代价呢?谁会做刺破泡沫的人呢?在国内肯定没人敢做大空头的。

刚性需求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改善性需求就别自不量力了。其实,说起这个“刚性需求”这个名词,我觉得无比可笑;但是,我也极其佩服使用这个词用来推销房地产的第一人,太适合这个国情了。先说说为什么可笑。刚性需求是用来形容人与房子的关系的,看似恰当,只不过是一顶好看的绿帽子。房子就是住所,是人类最基本需求的生活资料,它如同温饱一样重要。人类发展的第一步就要为温饱和住所奋斗,因为这是实现安全感的第一步。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在五千年前,甚至一万年前足以解决温饱和住所问题了。发展的进程的下一步,是追求科学、艺术等等更更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当然这一进程被自然灾害、战争、恶政严重阻碍了。可毕竟还是进化到了文明社会。可就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无数的人为这个“刚性需求”疲惫不堪,不可笑吗?这无数的人如果有闲暇的时间,去探寻智慧,去自我超越,这个国家岂不是进步的更快吗?如何适应国情,就不赘述了。

是谁造成的滔天泡沫的应当承担责任,应当付出代价。众多屌丝,因为买不起房,结不成婚,在付出着代价。请比屌丝勇敢一点吧。纸是保不住火的,用什么能包的住泡沫呢?有句谚语:玻璃的宿命是破碎。难道泡沫的宿命能硬的过玻璃吗?

D. 为什么说《大空头》是一部值得看N遍的金融电影

    如今全球经济及金融行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金融题材的电影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这些电影通常以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经济热点,揭示金融活动中的个人际遇和社会百态,引发共鸣。

    面对惨无人道的市场,本来不想聊《大空头》(The Big Short)这部电影,一是担心会增大朋友们的心理阴影面积,以及舆论声讨索罗斯的战斗檄文连篇累牍,推荐这样的电影总给人一种在跪舔空头,替“阶级敌人”摇旗呐喊的意思。

    但是鉴于逆天做空、对赌华尔街这样劲爆的影片内容,以及电影本身拍得也NB,既地道,又炫酷,100%金融范儿(没有一点杂质),外加克里斯蒂安·贝尔、布拉德·皮特等超级大咖,所以必须隆重推荐给大家。

    周末不妨找来这部片子看看,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同时去找原著读一读,因为电影版《大空头》能拍得如此成功,与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这位前债券交易员、金融畅销书作家息息相关,正是他写的这本同名纪实文学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影奠定了成功基础。

    《大空头》的故事其实十分简单,甚至算不上多么惊心动魄,讲的就是一帮华尔街大混子从2006年开始,利用不同方式收购有关次级抵押贷款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产品,之后在次贷危机中大赚特赚的故事。

    而在看电影前搞清楚这帮家伙是谁比较重要,我把他们分成四组:

    他的三名同事:文森特·丹尼尔、丹尼尔·摩西、波特·柯林斯。

第二组:迈克尔·巴里(Michael Burry)——对冲基金经理,“子孙资本公司”创始人。片中是大名鼎鼎的“蜘蛛侠”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

第三组:加米·麦,在电影里化名Jamie Shipley(左);查理·莱德利,在电影里化名Charlie Geller(右);二人是一家叫康沃尔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伙人。

    本·霍特克——在电影里化名Ben Rickert,前德意志银行的交易员,片中由布拉德·皮特饰演。

第四组:格雷格·利普曼(Greg Lippmann)——德银行次贷债券首席交易员,在电影里化名Jared Vennett,这个人作用十分关键。

    正是互相并不认识的前三组人,在次贷危机爆发三年前就洞悉到了整个信贷市场的危机,Michael Burry靠死磕高盛、摩根等大投行,Steve Eisman通过格雷格·利普曼的撮合,查理和加米则是在本的帮助下,获得了用于做空抵押贷款证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以及CDO(担保债务凭证)的CDS,于是三者完成了足以载入史册的这笔空头交易。

    看这部片子过程中,我最关心的就是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市场上总会有人逆势洞悉潜在的危机,但付出实践则需要具体的办法。

                    合成型CDO的交易结构

    在整个故事中,Michael Burry是最早通过研究次级贷款债券的说明书、利率浮动数据、还贷情况,发现了MBS的危机迟早会发生,但更重要的是他主动出击,去找大投行游说,从其手里购得了针对次级抵押贷的MBS违约掉期产品,并从庞大的CDO结构出,找到了用于针对CDO中特定资产的CDS交易对手,从而大量进行收购。

    而CDS本质上是一种保险,可以对冲信贷违约风险,但非资产持有人也能购买此保险。知乎里那个作者的例子蛮形象,就好比你给隔壁老王的汽车买了份保险,但车主不是你,车如果报废了,你居然能拿着保单去领钱,但在华尔街竟然能做这件事。

    而Steve Eisman这个有点愤青的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则早在90年代就嗅到了房地产信贷市场的泡沫,但他并没有找到完整的交易地图,直到Greg Lippmann这个德银交易员以掮客身份出现,而他本人和Michael Burry其实并不认识,只是同样发现了市场潜在的危机。

    至于查理·莱德利、加米·麦两个毛头小子,则是机敏地搭上了这班顺风车,并靠好哥们儿本·霍特克的帮助下寻觅到交易通道。

    至于MBS、CDS、CDO这些衍生品术语,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片中对这些关键信息都有比较形象化的描述,但对于衍生品小白,估计还是比较烧脑。所以推荐两个文献可以作为扫盲参考:

第一个是本叫《资产证券化与结构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极限》专著

第二个则是知乎上的一篇技术帖:https://www.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79279442

不过,如果比较完整地读过迈克尔·刘易斯的原著,其实这些衍生品的原理你大概都能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那么好,我为什么向大家推荐电影《大空头》这部电影?

    首先必须说,作为一个阅片无数的影视业从业者,《大空头》是我看过最最最纯粹的金融电影,没有之一。

    和《华尔街》系列、小李子的《华尔街之狼》这种沾满欲望、荷尔蒙的片子相比,这部电影有一种酷酷的专业主义基调,除了影片最后Eisman的同事为了说服他,抛出的“美国梦”说辞有点陈词滥调外,一直把这种酷劲贯彻到底。这部片子目前已经提名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如若获奖就是拿到小金人的第一部华尔街类型电影。

    另外也就是在美国像《大空头》这种典型的“反英雄主义”电影可以被搬上银幕,并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塑造剧中这些颇有魅力的人物,而同样的人物如果换做在中国,估计早就被当成过街老鼠,或者直接就被舆论剐了,更甭提被拍成电影了。

    况且,故事背景又是影响力程度绝然不亚于珍珠港事件、911恐袭的次贷危机,美国人在自己伤口上撒盐的领域也真是蛮拼的。

    虽然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金融电影,但片子拍得一点都不枯燥,有的地方甚至很好玩,比如Eisman为了调研个人信贷购房的情况,居然跑到脱衣舞俱乐部搞调研,而当他发现连脱衣舞女郎手里都攥着好几套房子,但其收入肯定无法完成还款时,他更坚定了为MBS建立空头头寸的决心。

    此外作为一个市场参与者,这部电影透露的信息其实以比较符合我一贯的思考,那就是在金融市场里,最好不要把博弈问题道义化。而这件事在中国却屡试不爽,面对在市场里占了自己便宜的人(在合法的前提下),从来不去检讨自己的问题,而是简单粗暴地给别人贴上坏蛋的标签,比如“恶意做空”一说。

    本质上说,《大空头》的成功首先是因为市场本身存在致命弱点,毕竟苍蝇不会叮无缝的鸡蛋。当然做空本身也是一门技术活儿,不是光怀着满满“恶意”,喊一声空就能大把赚钱的,工具、时机、胆量缺一不可,从众的公知和小散绝对不会是做空的主角,真正的大空头往往是一种孤独的存在。

同时,看过这部电影后,我还产生了下面这些观察和体会:

1、 不得不说,美国浩如烟海的金融衍生品帝国真的让人震撼无比,市场化程度高得令人发指,同时其监管难度可想而知。08年的金融海啸暴露了监管漏洞,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交易设计缺陷,比如巴里等人就是利用了交易环节上的Bug,搞到了针对MBS的“次贷CDS”,而在理论上讲这其实挺可笑的。

然而即便是这样,美国的监管当局也并没有因噎废食,或者武断推出措施,与某交易所因为防止“恶意做空”就自废武功,不免形成鲜明对比。

2、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片中的空头参与者都是所谓华尔街的边缘人物,其代表的基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机构,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参与逆势交易,因为当时整个华尔街主流机构,没有人会相信(至少没有人愿意相信)次贷危机会分分钟产生,并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成片倒下。

或许这就是体制的局限性,大投行需要靠次贷泡沫维系其在衍生品市场的高额利润,必然不会挑战自己的观点。同时Burry、Eisman这样“个性化”的基金经理,在大机构也很难容身,而他们对赌整个次贷体系的投资决策,如果换做在高盛、摩根肯定会被压制下来。所以,在小机构打拼也是有其优越性的。

3、另外一点观察是我在读《大空头》原著时发现的,就是故事中的这几位华尔街枭雄基本都是草莽出身,半路出家,Burry是医生,Eisman原来则是干律师的,前者是靠在医院值夜班时的空闲时间研究股票投资,之后转行成了资产管理人,后者则是在父辈的安排下进入金融领域。

换句话说二人都是半路出家,但凭借聪明、好学,且足够的努力,才成为华尔街的一分子(他们身上也都有着鲜明的“反华尔街”基因),而他们的这种经历对于每一个非专业出身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都是很好的榜样;

4.最后我想说的是,投资的确是一门孤独的艺术,而电影《大空头》也展示了这一点,每一笔成功的交易都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精力和勇气,以及充分的研究、调查、论证。而在叵测的市场中,参与者都有可能面临重要的机会,但前提是必须积累足够的智力、耐力,当然还包括本金。

好了,关于《大空头》这部电影就推荐到这里。其实,对于我们A股投资者来说,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尝试利用系统性风险赚钱,但这部电影至少告诉我们,在行情最疯狂的时候多些逆向思维,站在大空头的角度思考风险问题绝对是十分必要的。

为什么这是一部专业金融电影

《大空头》选取了次贷危机发生前发现问题的洞察者为主角,他们通过做空在危机中大赚一票。克里斯蒂安·贝尔,一个靠重金属摇滚把自己和笨蛋们隔绝的医学博士;瑞恩·高斯林,一个巧舌如簧的推销赌自己所属银行要垮的衍生品销售者;史蒂夫·卡瑞尔,情绪激动待人极其无礼,但正义感十足,且脚踏实地的基金经理;布拉德·皮特,一个厌恶金融,但在背后支持两个敏锐的年轻人的归隐高人。有这些优秀的演员在,本片也很好地避免了一些电视电影的电视剧腔(比如too big to fail),让角色个个精彩纷呈,闪耀可爱。当然,他们扮演的都是真实人物。四路人马带着自己的小弟们,以敏锐的数字洞察力,脚踏实地的研究考察,反大流的独立思考能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在上自政府大银行,下至混混脱衣舞女的这场愚蠢的狂欢中,逆流而上,狠狠的大赚一笔,给了那些自大固执的人们狠狠地一记耳光。

看了这个简介是不是感觉很有个性和逼格啊,接下来我还要介绍更有逼格滴东西,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看到美国华尔街哪些金融专业姿势,生命不息,摆姿势不止,做到金融姿势界的NO.1。 这部电影在两大方面非常专业:1、技术理论 2、业内监管制度。

技术理论

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抵押贷款证券化)

《华尔街之狼》里的那个很贱的解释的还是很好的。MBS分为RMBS(住宅房贷)和CMBS(商业房贷),就是把不同贷款成捆打包然后分摊风险。比如说100个房贷你如果你一共只有一个,那一个正好还赶上破产了,那你的损失就是100%;但如果买了MBS100个房贷你的损失就是1%。MBS分为两种:Agency MBS就是房利美房地美基尼美之类国企发的;Non Agency MBS(Private label MBS)就是私企发的。大部分Sub-prime MBS都是私企发的.

为什么Michael Burry赌定MBS要暴跌?

Christian Bale登场,蝙蝠侠发现很多的Sub prime(次级房贷)都是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就是浮动利率的。(插一句:在2001年911之后格林斯潘把美联储的利率降的非常低到1%左右,导致房屋贷款利率急转直下也变的非常低。)利率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蜂拥去搞贷款买房,更奇葩的是北美还有"Teaser Rate"一说,就是前一两年有的都超低或免利率,所以搞的脱衣舞小姐们都人手标配好几套房。但是几年后teaser rate 一结束,利率一涨,NINJA(所谓的没房没收入没财产)的人群们就还不起了,就只能把房子还给银行拍拍屁股走人了。所以Michael Burry就是看准了这个机会,赌几年之后利率升高大众还不起房贷然后集体出逃。

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

赌局已定,Michael Burry就穿上西服去找华尔街龙头老大做空MBS去了。但是MBS不同于股票,不好采用借了再还这种做空模式,所以就搞了一个CDS(买方:每月给卖方一些Premium也就是保费,卖方:只要MBS没事就一直收买方钱,假入MBS破产了就要一次性付给买方大笔索赔)。CDS主要都是像AIG这样大的保险公司发行的,而且他bug的地方在于你可以在不拥有相关资产的情况下买保险。就相当于给隔壁老王的车买了个车险,他如果要是撞车了你就会很开心的拿到理赔,而且老王还不知情。

ISDA(International Swaps &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MBS,CDS之类的因为量大,特殊性强,每个的抵押资产都不一样,所以一般都是OTC对手交易而不是在交易所交易的。Brat Pitt本来是德银的交易员,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和资本,所以那两个小哥借助Brat pitt的关系才终于拿到买CDS的资格。

Ratings Agency(评级机构)

大哥急了去曼哈顿中城去找在标准普尔的墨镜姐,姐给他说了实话。因为评级机构弄钱主要办法两种:

谁看谁掏钱subscription model

谁发谁掏钱issuer pay model 第二种也就是MBS的评级主要方法。所以她们一旦对MBS降级了,以后就基本上没生意了。

Liquidity & Collateral(流动性)

MBS价格居高不下,这帮做空的人就火上浇油蚂蚁乱窜了,主要大家手里的现金流不够,流动性不足,做空价格不跌反涨她们就得加Collateral 也就是"Margin Call"里面的补Margin,不补就得被强行平仓了。

CDO^2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CDO(除了房贷什么车贷,信用卡贷,助学贷款都可以做CDO) 里面抽出来一部分Tranche又做了个CDO。详情请看图。 这个讲的还是很专业的,因为有一些Tranche实在是太小,用这些tranche组成的CDO只要是underlying asset(相关资产)一有破产整个CDO就立马被抹平,所以风险及其大,也就是他们所谓的金融核武器。

The "Famous" Tranche Trade

电影临近结尾,黑姐姐终于说了实话。交易策略 买的:低级别 tranche CDS 就是盼着最低级的tranche破产越多越好。 卖的:偏高级tranche CDS希望这些都不破产好能多收钱。这个策略一买一卖对冲了保费的现金流风险,卖了CDS拿到的每年的保费可以用去付买其他CDS需要交的保费。  这个策略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挣钱是很平稳的,但是大风大浪一来,金融海啸一刮,tranche之间相关性(Correlation)大幅提高,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就全部都跪了。

业内监管:

电影刚开始的老头Leiws Ranieri估计是第一个发明MBS的人。从此以后之前99块钱买,等上两年只能赚1块钱的低风险低收益债券,逐渐被貌似低风险高收益的MBS抢去风头。MBS Equity tranche之类的都是很赚钱的,有8%,9%的收益或者更高。

泳池趴的女的之前是SEC然后要跳槽到几大投行,这种监管跳槽行业内的行为作者觉得是十分不应该的。

作者觉得投行一手大张旗鼓的卖这些MBS并吹捧他们有多好,另一手私下买进大量CDS用来做空MBS是很不道德的。

做空团三害怕

买了一手CDS 发现相关资产都违约了 CDS价格一直不动,以为整个系统勾结做假,怕了。

好不容易手里的CDS涨价了,做空团又开始担心他们的对手投行破产让他们的CDS变成废纸,又怕了。

最后终于仓清空了,钱拿到了,但又发现自己有可能被FBI查或者被“占领华尔街”占领,舆论压力太大所以关门洗手,还是怕了。

E. 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

这个电影是根据由迈克尔·刘易斯写的“大空头”小说改编的。主要讲几个交易员和对冲基金经理是如何在2008年美国的经济危机时期发了大财。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我的冲击太大了,当时我们路口的四家银行有3家破产被别的银行收购,其中就有我的存款银行,我买人寿保险的公司也曾宣布破产,幸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援救才没有倒闭,据说还是因为欧洲几个国家的头脑打电话给美国总统要求援救那个保险公司的。这个命中率要是我买乐透奖也这样就好了。居然还有人在这个危机时期发大财?我自然对这个电影非常的感兴趣。
这个电影非常的具有娱乐性和吸引力,影片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的交替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2005年,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克里斯蒂安·贝尔)发现美国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因为次级贷款已经有很高的风险并提供越来越少的回报。他预测市场将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某个时候崩溃,他意识到,他可以创建信用违约交换市场,让他可以用来与房地产市场对堵,从而从中获利。他走访了多家银行向他们贩卖他的这一想法。 而那些银行,认为住房市场是非常安全的。有一家银行接受他的建议。但是这个对赌激怒了巴里的客户,他们认为他是在浪费他们的钱,要求他停止他的对赌,但是他拒绝了。正当经济倒塌的时候快到了,他的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想撤出自己的钱了,但巴里提出暂停提款,引起了投资者们的愤怒。
但是,正如他预言的那样,时常崩溃了,他的投资产生了489%的利润。
交易员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从他得银行家那里听说了巴里的行动,并很快意识到巴里的预测是正确的。他决定把自己的股权都放到信用违约交换市场上。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史蒂夫卡莱尔)偶然的知道了这个计划,并被韦内特说服加入了这个计划。俩人发现,因为不诚实的信用评价人的评估,被打包在一起的债务抵押债券(CDO)被评成了AAA级,而大量的出售这样的债券(CDO)会造成即将到来的市场进一步的崩溃下去。在拉斯维加斯,鲍姆出席美国证券讨论会,他采访了创造的合成债务抵押债券的商人。他意识到,这些欺诈的问题贷款会造成经济的全面崩溃。鲍姆的业务合作伙伴说服他去通过这个信用违约交换获利。
年轻的投资者查理·盖勒和杰米·希普利意外地捡到了韦内特的计划,也决定参与这个信用违约交换。由于需要钱,他们争取到退休银行家的本·里克特(布拉德·皮特)的援助。希普利和盖勒最初非常的欣喜若狂,但里克特讨厌他们庆祝即将发生的经济崩溃。俩个年轻人终于感到恐惧,于是试图通风报信给记者以及他们的家庭,告诉即将到来的灾难。最终,他们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都他们失去了对这个破碎的系统的信心。
巴里半退休了,只投资于水,鲍姆拒绝说外界说:“我告诉过你”,他继续着他的职业生涯,里克特返回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和希普利和盖勒试图起诉评级公司但是失败了。没有人因为在这场CDO泡沫中被逮捕,债务抵押债券很快得被再次销完了。
导演麦凯因导演喜剧电影“王牌播音员”而出名。他以擅长拍看似愚蠢的自黑式的幽默狡黠的电影著称。在大空头这个电影里,他也用了很多名人客串演出,其中有玛歌·罗比和塞莱娜戈麦斯直接向观众解释“次贷”。“王牌播音员”里的史蒂夫·卡瑞尔扮演里马克·鲍姆, 具有自虐性格的金融预言家。芬。维特罗克和约翰马克罗扮演了在布拉德·皮特的指导下研究对冲基金的新手。
电影里人物的衣服发型比较老,像90年代的。倒叙一些人物的背景故事时用了很多不饱和光线。但是叙事,智慧的对白以及出色的演技使得这个电影非常的出色。电影真实的反映了当年各大银行都才参与了次贷欺诈犯罪活动,美国政府牺牲了小老百姓的利益保释了这些银行。
电影同时运用了电影艺术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人们的愤怒,悲观,无助,因为这些欺诈将来可能再次出现。
这个电影还可以当作一个金融教课书来看,可以帮你理解美国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阅读全文

与如何评价电影大空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头牛劈两半是什么电影 浏览:928
韩国理论草民电影天堂网 浏览:675
怎么在微商买电影票 浏览:896
电影你好李焕英剧情分析 浏览:770
宋小宝最新小品电影 浏览:836
五元一部小电影 浏览:471
你好李换应电影完整版 浏览:427
老电影海霞主题歌 浏览:145
电影红圈在线 浏览:742
中国电影音乐联奏分谱 浏览:780
黑太阳731系列电影资源 浏览:27
你好你好李焕英电影票房 浏览:460
少无所依微电影 浏览:270
什么地方可以看所有电影 浏览:35
电影超速行驶主题曲 浏览:706
迅雷哥电影手机直播间 浏览:978
什么软件可以看50度系列电影 浏览:432
如何将电影上传到网盘 浏览:355
国产到时间死人电影 浏览:379
电影音乐摇滚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