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张石川的人物经历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字蚀川。因为“蚀”字含有“亏本”之意,方改名为石川。张石川是浙江宁波人,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于是就来到上海投奔舅父经润三学生意,在经润三经营的华洋房产公司当上一名小职员。张石川白天上班,晚上进夜校补习英文,不久就会说上一口的“洋泾浜英语”。
1913年,美国商人依什尔和萨佛到上海办起了亚细亚影戏公司,他们很赏识张石川,就聘请他担任顾问并主持制片业务,这年他才二十一岁。张石川在“亚细亚”导演了一些短故事片,其中《难夫难妻》一片算是中国故事片开山之作。
1916年,“亚细亚”早已宣告结束,厅洞唤张石川又和朋友合伙办起了幻仙影片公司,将文明戏《黑籍冤魂》搬上了银幕。
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等五人(号称“五虎将”)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中国资格最老的老牌影片公司。从1923年至1937年,张石川在“明星”导演了七十部影片,成为大名鼎鼎的电影大导演。
张石川拍片崇尚“票房价值”。鸳鸯蝴蝶派影片扮凯赚钱就拍鸳蝴片;武打片卖座就拍武打片;左翼电影兴起,他也拍了《脂粉市场》、 《前程》、《压岁钱》等片;为了配合国民党剿共,他又拍了纪录片《剿匪纪实》……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成为“孤岛”,张石川加入了国华影片公司,又拍了不少古装片和时装片。1941年,上海沦陷后,上海电影业操纵在敌伪手中,张石川半推半就颤纯,又参加了伪“中联”(后来又改组为伪“华影”),担任过分厂厂长、制片部长和导演的职务。
战后,张石川又为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和上海大同影片公司拍片;于1948年导演了《乱世的女性》一片之后,就告别影坛:然后卧病三年,于1953年去世。
张石川驰聘影坛三十多年,总共编导了一百五十多部影片,粗制滥造的片子固然不少,但也有一些是拍得比较认真的。
张石川导演的影片故事性强,有头有尾,剧情发展过程交代清楚,通俗易懂,很受小市民观众的欢迎。
Ⅱ 大导演谢晋与妻子很健康,为何4个子女三个智障唯一正常的早逝
人生在世,有几条线一直贯穿人的终生:一条是事业线,当我们开始工作后,这条事业线就一直延伸到退休之时。另一条就是感情线,最初是爱情,走入婚姻后,就是与子女的亲情。
每个人这两条线的发展走向都是不同的。所以有句话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的人事业线表现平平,但子女很上进,通过自身努力,后来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有的人事业线非常辉煌,但在子女缘分方面,却一言难尽,甚至是悲情。
有的是年轻时为了拼事业,错过了要孩子,一辈子无子女,比如谢大脚。
有的则是子女不成器,比如成龙的儿子,比如那个歌唱家的儿子。
最为悲凉的是,父母都为人中龙凤,事业辉煌,子女却遭遇不幸,比如先天身体智力问题。
谢晋大导演就属于后者。谢晋是国家著名一级导演,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多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包括《芙蓉镇》、《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高山下的花环》等。
谢晋18岁时,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选择戏剧专业。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导演。
但他和妻子一共生了4个孩子, 其中两个儿子都有智障,智力仅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生活必须有人照顾,女儿的智障比较轻微,但生活能自理。唯一正常的儿子又在59岁的时候英年早逝。
谢晋和妻子一个出生在绍兴,一个出生在四川的江安,并无亲戚关系。所以,不存在近亲结婚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三个孩子智力障碍呢?
出生于绍兴一个望族,父亲曾在上海上大学
谢晋,出生于1923年的浙江省绍兴市上虞谢塘镇。他的家族谢氏在当地颇有威望,祖父谢佐清在清代曾当过挂名的修候同知。
谢晋的父亲谢春溥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商科 ,解放前曾是上海电器公司职员,后创办“谢春溥会计师事务所”,是上海当时很有名的会计师,在上虞同乡会中也非常有名。
解放前谢春溥曾在交通部工作,负责海关税收,解放后在上海大学教书。
母亲叫陈振美,是余姚大户人家的千金, 从小跟着家庭教师学习, 知书达理,她的娘家当时颇为富有,有许多田产,家里还开了银楼和钱庄。
8岁那年,谢晋随母亲、姐弟一起迁往上海,与父亲团聚,从此在上海上学。
电影是上海当时最流行的玩意儿,母亲带着谢晋去看电影。当时看的第一部电影是胡蝶主演的家庭伦理剧《姐妹花》。谢晋看得很入迷。从此,他对电影和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夫妻相恋的过程
谢晋的爷爷在世时,曾留下祖训---- 谢家的子孙一不要炒股,二不要当戏子。
谢春溥对儿子的规划是:高中毕业后考上交大,然后去美国深造 。
1941年,18岁的谢晋告诉父母,他要考戏校。谢春溥听完气得浑身发抖,百般劝阻,但无济于事。
谢晋给父母留了张纸条就离开家了。当时让父母异常担心,好在很快他写信回家,信封落款是 四川江安。
原来他考入四川江安国立剧专学院了。
国立剧专先在重庆后迁江安,临时校舍便是与江安女中一墙之隔的文庙。
1942年,江安女子中学正在排练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 有国立剧专的老师在江安女中兼课,排戏时就让谢晋他们这些大学生过去指导。 。16岁的徐大雯在这部话剧中担任主演。两人由此认识,并相互产生好感。
徐大雯 喜欢唱歌、跳舞,是文艺积极分子。徐大雯是独生女儿,12岁丧父。 家里当时是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不过,在上世纪40年代,女孩子能去上中学也是非常难得的。虽然家道中落,但还是有些家底的。
多年后,徐大雯回忆起这段往事曾说:“我之所以对他产生好感,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特别有正义感,而且说话也不藏着掖着,很真实”。
后来,徐大雯转去重庆投靠舅舅,当时她的舅舅 在重庆的美孚公司做事。 就读重庆文德女子中学。
1946年,谢晋特意从上海跑到重庆,接她一起去上海。 谢晋当时还带来聘礼:一对金手镯,一对金戒指,一只手表。在江安那个小地方,如此厚重的聘礼,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同年秋天,两人在上海举办了隆重的婚礼。
此时,谢晋23岁,徐大雯20岁。他们从此相守一生。
对电影事业非常投入
50年代,他执导的《女篮五号》 一举荣获了许多的奖项,从此在导演界展露锋芒。
金鸡、百花、国际电影节各种奖项,都曾拿过。
1986年, 《芙蓉镇》 红遍大江南北,更是让谢晋声名远扬。。
谢晋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在电影界打拼出一番成就。而且他为人很正派,从没与哪个演员传出绯闻。
谢晋说:“ 在创作中,我就是凭感情,每一次都把自己烧进去 。” 一个“烧”字,足见他投入的程度。
他拍电影,完全是把自己100%投入进去了,他拍出来的东西,特别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真实的东西,特别能引起人的共鸣。
谢晋对电影的热爱是没有几个人能比的,还有一样东西,他也是爱到了极点。这样东西就是酒。
拍戏现场,别人带的是浓茶饮料,他却带的是酒壶,边执导边喝酒。
谢晋生于绍兴,绍兴的女儿红全国有名。绍兴很多人家都会酿酒,所以喜欢喝酒的人,不担心没酒喝。
据说谢晋的父亲在宴席上喝个十斤、八斤绍兴酒不算回事。他的一个朋友经打探,方知其中的奥秘:谢春溥在赴宴之前必先喝上两匙蓖麻油,油把胃壁糊住了,不再吸收喝下的酒,所以在常人眼里,谢春溥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海量。
谢晋有一次去日本参加电影节,还获得了一个“茅台大王”的称号。
当年去日本参加电影节,离开的时候一个自称茅台大王的人来找中国代表团的人拼酒,谢晋二话不说便出来应战。
那人开了一整瓶茅台,把这瓶酒平均倒入两个大杯子,将其中一个杯子推到了谢晋面前,谢晋拿起酒杯,扬起脖子将那半瓶茅台一饮而尽,旁边那位自称茅台大王的哥们看到这一幕傻眼了,无奈全场起哄,他只得硬着头皮按谢晋的喝法喝起来,可是才喝了一半,他就不行了。
在场的人见状都给谢晋拍手叫好,茅台大王的桂冠也就当之无愧地落到了谢晋导演头上
谢晋的妻子徐大雯就曾经说过: “我家老谢不能动手术,我怕麻醉剂对他没用 。谢晋的神经,三斤黄酒都麻痹不了,医院的麻药,恐怕更拿他没辙。”
有同事回忆,谢导出外景拍戏随身行李中总要带酒,一次在拍京剧现代戏《磐石湾》时,坐火车去桂林看山洞外景,他把酒放在行李箱里,不小心震碎了。
谢导与作家们讨论剧本也少不了酒。
4个孩子相继出生
结婚后,本来徐大雯还打算读上学,但是公公婆婆不允许她继续读书。她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徐大雯婚后先是在交通大学罗汉祥烈士夜校工作,给工人扫盲,教他们识字、算术等初级课程,后来调到上影厂宣传发行科工作。
1947年女儿出生,女儿也有点智力障碍,但比较轻微,生活能够自理。
1949年,长子谢衍出生。他是四个孩子中唯一正常的孩子,后来也从事电影事业。
老三和老四都是儿子,分别生于1953年、1956年。
老三出生时,母亲徐大雯身体不好,每天还要上班,特地为他从老家上虞请了一位奶妈给他喂奶。
不料半年后,才发现 这位奶妈患有哮喘,老三也因此染上哮喘。老三长期体质瘦弱,智力发育也不健全。
老四生来肚皮比普通孩子大,由于父母都忙, 只能把他送到托儿所入全托 。
由于托儿所孩子多,照顾难免不周,有一次老四发高烧导致抽风,还染上急性肝炎,后来还被烫伤过。7岁又患上了羊癫痫,智力有障碍。
老三两岁的时候就得了哮喘,每天晚上他都睡不安稳,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让谢晋听到都觉得难受。经常往医院跑。
虽然随着声名鹊起,谢晋变得很忙。但是只要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会在家里陪两个孩子,
帮他们洗脸、刮胡子,教他们拿筷子。成年后,老三老四的智力才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在谢晋的坚持不懈下,老四还学会了给客人酌酒。
老四还几十年如一日帮爸爸做一件事: 每天早晨,爸爸出门时,他把包递给爸爸,同时把爸爸换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来前,他把鞋放在门口,等爸爸回来,他就帮爸爸拿包。
老三最恋爸爸,爸爸一出门了,他就躲在门后的孔往外张望。巴巴地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等着爸爸回家。
谢晋还经常带着这两个“傻儿子”出外游玩,因为平时一直关在家里,他怕闷着孩子了。
每逢过节,他还会带孩子们回老家上虞。每次回老家,老三老四特别兴奋。他们其实也有着正常人的 情感 ,只是智力发育比正常人低一些。
谢晋出差,每次都会花心思挑礼物带给老三老四。
1991年,就在谢晋拍摄电影《启明星》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家里的消息,老三病危。
谢晋求医生,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治好他”。但老三最终没能经受病魔的折磨,在38岁那一年,还是走了。这一年谢晋68岁。
老三一直等到父亲来到身边,才断气。父亲对他的爱,他心里都明白。
他38岁病逝前,肺活量还不如90岁老人。
老三去世后,谢晋整日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见任何人。
老四的身体情况比较 健康 。谢晋就想方设法让他学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谢晋的耐心教导下,老四学会了叠被子,还学会在饭前摆碗筷。
每次吃饭时,他会等到谢晋落座后,然后细心的为爸爸倒上酒,他每次不会倒很多,不让爸爸喝多了。
虽然这是很简单的事,但在谢晋眼里,是难得的亲情,更是老四非常大的进步。
谢晋有每天看报纸的习惯,老四就学着为爸爸整理报纸。这边是早报,这边是晚报,他都一一整理的清清楚楚。
老四学会了这些,让谢晋和妻子心里感到很欣慰。
可是,父母总有离去的一天,谢晋心里又担心着,自己和妻子有一天驾鹤西去了,老四怎么办?
为了彻底锻炼老四,谢晋在社区街道办事处下设的工厂里给老四找了一份简单的工作。在工友们的帮助下,老四学会了用锉刀锉钢管。
谢晋还请保姆阿姨每日领老四上下班,并教老四认路。
过了一段时间,谢晋又想进一步锻炼老四,他让老四自己去上班。
那一天他老四也正常到了工厂上班,但是直到晚上很晚都没有回家。这下家里人可慌神了。直到老四应该是走丢了。
当时谢晋正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里加班,当他听到老四走丢的消息时,二话不说扔下手中的工作就急忙赶回家里。
街坊邻居都说没见到老四,去公安局报案,也一时没有回音。万般无奈之下,谢晋只能求助于上海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希望在上面刊登一则寻人启事。
谢晋当时已经是知名的导演,而且一看就是火烧眉毛,于是,晚报的编辑就帮他在显眼的版面写了一则寻人启示。就这样,一条“儿子走失急煞父母,谢晋渴望读者帮助寻找爱子”的 社会 新闻被刊登在了1989年6月14日的《新民晚报》上。
这则新闻见报不到一个小时,谢晋家的电话就响个不停,最后有人提供线索,终于找到了老四。
谢晋总算松了口气。
他一直觉得, 是自己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 自己对孩子就有责任。
这些年,谢晋对自己非常节俭,经常穿的衣服就那几套。他是想多存点钱,将来老四生活有个保障。
2002年,谢晋被媒体问及自己的儿子,他说:“智障并不是傻子,他们也有自己感情的表达方式, 每次我回家,老四都会给我提前放好拖鞋” 。
生出“傻儿子”的原因
谢晋与妻子都身心 健康 ,也不是近亲结婚,那为何四个孩子会出现两个智障呢?
谢晋是个直率的人,有时候对待个人的隐私也不回避,说到两个傻儿子,谢晋曾内疚地说:问题很可能在我的身上。
他说:“ 老三、老四出生的时候,恰好是我纵酒最过的时候,喝起来豪气冲天 ,家乡的黄酒,各地五色杂酒,尤其是茅台、汾酒、五粮液、衡水老白干、桂林三花酒、兰陵美酒,甚至内蒙羊羔酒、新疆马奶子酒,逢酒必喝,尽兴而醉,痛快啊! 但 痛快是痛快,也留下了这笔孽债……”
拍戏现场,别人带的是浓茶饮料,他却带酒壶,边执导边喝酒。
谢晋曾说:
“照中国传统说法,他们是‘讨债鬼’, 我前世欠了他们的‘债’,今世要来还,可是,我今生今世还不清。”
虽然这样说,他还是在竭尽全力地还清这笔欠的债。
1988年,谢晋曾在老家上虞建造了一套面积150平左右的房子,上海还有一套别墅,这一切都是希望自己和妻子走后,老四能有个生活保障。
长子有成就,但一生未婚,59岁早逝
由于两个弟弟生活一直需要人照料,谢衍从小就很懂事,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麻烦爸爸妈妈。
谢衍年轻时曾在安徽农村插队落户,后被调至县文工团,再后来到杭州市话剧团、浙江电影制片厂。
1983年,赴美国学习电影,就读于纽约大学电影系。他与著名导演李安是校友。
学成归来后,先后拍摄了根据白先勇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花桥荣记》,周迅初登银幕之作《女儿红》以及励志电影《牵手人生》等。
《花桥荣记》拍摄的时候,不幸遇到亚洲金融风暴,谢衍的投资中断,一下子陷入绝境。
这时候的谢晋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帮助他从香港回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剪辑,更把多年的伙伴指派给儿子,料理日常事务,还帮助挡债主上门。终于,作品最后成功诞生,还获得了大奖。
尽管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但是谢衍却一生未婚,有没有孩子。
他曾对知心朋友说:我应该为女方着想, 万一婚后生育的孩子像两个弟弟(智障)也不 健康 怎么办?!
谢晋在晚年,曾经交代谢衍,说:“以后我不在了,一定要照顾好他(老四)!无论如何,以后你都不能抛下苦命的弟弟。”
可惜的是谢衍后来得了肺癌,于2008年8月过世,享年59岁。
确诊肺癌后,本来定居在美国的谢衍, 悄悄变卖了在美国的房产,回到上海,并留下遗嘱,所有财产75%留给弟弟阿四,25%留给父母。
回到上海时,谢衍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他是怕年老的父母为自己担心。他还提前买了一块墓地,计划将来作为家族的墓地。
他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得一清二楚,然后穿上一套干净的衣服,去了医院,再也没有出来。 他恳求周围的人,千万不要让爸爸、妈妈到医院来。他念叨着:“不要来,千万不要来,不要让他们来……” 他不忍看到父母担心的样子。
这些年,父母为了老三老四操了无数心,他都看在眼里。爸爸妈妈实在是太累了。
直到谢衍去世前一个星期,父母才得知儿子病重,赶到医院的时候,谢衍已经无法起身,形容枯槁。
走时安详
2008年10月,谢晋应春晖中学之邀,参加母校的百年校庆。
那天晚上,谢晋胃口很好,吃了一份海鲜、两片饼干、一块蛋糕,还小酌了几杯家乡的女儿红。
次日一早,发现谢晋侧卧在床上,身体已经冰冷。后经医院判定,死亡时间为凌晨1点左右,病因是心源性猝死。享年85岁。
和儿子谢衍的离世只隔了56天。
谢导的猝然离世,让无数国人无不感到悲伤。
遗体在龙华殡仪馆火化那一天,成千上万的民众,手捧鲜花、挽联,为谢导送行。
曾受谢晋培植的几代影视明星祝希娟、朱时茂、潘虹、刘晓庆、濮存昕、赵薇、范冰冰等人悉数到场,由于前来参加悼念的人太多,导致人群发生混乱,殡仪馆玻璃门被挤碎……
八年后,谢晋夫人徐大雯在上海普陀区中心医院去世, 享年90岁 。 她在临终前,将老四托付了女儿和女婿。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结语】
谢晋作为一名导演,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更可贵的是,他对于两个智障儿子的爱,是那样的深厚和温柔。
他乐观而坚强地接受了自己孩子是智障这个现实,并拼尽全力让他们在这个世界能够过得好一点,快乐一点。
他将孩子智障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狂饮酒,并说:“ 我前世欠了他们的‘债’,今世要来还,可是,我今生今世还不清。” 他这份清醒、这份对孩子的责任心,世间有几人能做到?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了智力问题,他不离不弃,还爱之愈深。
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动诠释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父子之情,“ 我将你带到这个世界,我不求回报,只希望你能过得好一点。”
参考资料:
《徐大雯: 我与谢晋一生情》
Ⅲ 上海电影制片厂简介及详细资料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工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上海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896年,中国第一场"西洋影戏"的放映在上海举行;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在上海制作完成;1921年,中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电影故事片在上海诞生。从此碧喊好,电影在上海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民族风格。
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地便在上海,这使上海具有着大量的电影生产经验、人才和物质实力。例如亚细亚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艺华影业有限公司等等一系列中国最早悔铅期最有影响的电影制作机构都建在上海。因此,把上海视作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并不为过。上海电影制片厂正是在这个传统上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的。第一任正、副厂长渗段为剧作家于伶和戏剧家钟敬光。电影艺术家、剧作家陈白尘和张骏祥出任了艺术委员会的正副主任。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由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1950年,上影拍摄完成了建厂后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由多家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司组成)。期间,上影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等影片,为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是《团的儿子》(原译名《小英雄》周彦译制导演)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50年译制。1953年,桑弧导演拍摄了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成上海电影制片公司,1958年转为成立上海市电影局,均由袁文殊担纲负责。下辖江南、海燕、天马3家制片厂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译制厂以及电影技术供应厂、电影演员业余剧团、电影乐团、电影发行公司等10个单位。这期间创作的《女篮五号》、《林则徐》、《聂耳》、《羊城暗哨》、《今天我休息》、《老兵新传》等影片再次创造了一个新的 *** 。
1957年,由谢晋导演的影片《女篮五号》是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影片。1958年,由沈浮导演的《老兵新传》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1959年,郑君里导演的影片《聂耳》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
短短十年间,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中国电影最大的生产基地,上海电影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丰收期。各路精英汇聚申城,新片佳作层出不穷,影响深远广泛。无数的"第一"续写着曾经的荣耀,也开拓著更宽广的未来。
作为中国影片生产基地,拍摄了许多优秀影片,如《51号兵站》、《羊城暗哨》、《女篮五号》、《红楼梦》、《聂耳》、《李师师》、《枯木逢春》、《李双双》、《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苦恼人的笑》、《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秋天里的春天》、《芙蓉镇》等。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一度改为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3个电影制片厂:江南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和天马电影制片厂。不久,撤销江南厂,上海电影制片公司改建为上海市电影局。
1973年后,海燕厂(当时名为红旗电影制片厂)和天马厂(当时名为)重新合并为。补充:上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成立于1957年4月。她是融美术片、儿童片的制片、制作、发行、放映及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多媒体产品的出版、发行、销售;著作权授权经营与开发:儿童卡通服装、玩具、文具礼品的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文化机构。这里汇集了蜚声动画影坛的编剧、导演、美术设计师、摄影师、作曲家和技术专家,具有较强的影视卡通片创作、制作和衍生产品研发实力。
50多年来,《铁道游击队》、《牧笛》、《南征北战》、《鸡毛信》、《渡江侦察记》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包括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童牛奖"等在内的200多个奖项。在致力于发展中国民族卡通片的同时,还和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合作拍摄了《狐狸列那》、《诺亚方舟》、《不射之射》、《环游地球八十天》、《番茄酱》、《鸭子侦探》、《天才发明家》等影视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具有较完善的影视发行网路。
所创作的影视卡通片发行至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卡通片电视播放栏目《卡通王》在全国近30家电视台播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拥有上海亿利美动画有限公司、上海卡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卡通王》杂志社和上海美术电影专修学校等实体,以动画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为社会各界提供影视片、广告片的制作、形象设计、卡通产品的研制开发、制作和卡通片创作人才培养等服务。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秀人才为基础,与海外资本相联合,与国际水平相衔接,建设设施齐全,技术先进、服务优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完整高效的制作技术基地和服务体系!
积极开拓影视相关产业, 理顺体制,寻求新突破,组建新团队,形成以影视布景制作、美术设计、广告制作推广以及相关专业化产业群体;合作兴建电影产业研究所和电影学院,延伸电影社会功能,扩大电影影响。
Ⅳ 图图买碗面是哪一集
第一部第十三集
2006年11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系列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喜获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导”、“优秀长篇美术片”两项大奖。《大耳朵图图》是美影厂4大导演工作室之一——速达工作室的拳头作品。《大耳朵图图》第一部分一播出,就以其清新可爱的国产动画明星形象和生动有趣的“家常”故事荣登央视少儿频道收视榜首,荣获第七届全国电视节目“金童奖”长片类二等奖、2005年度中国电视剧上海收视率排行榜“国产动画审片特别奖”,并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动画片之一。片中主角图图已成为当代儿童的卡通偶像。
2007年5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速达因执导电视片《大耳朵图图》,获得正在杭州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动漫大赛“美猴奖”最佳导演奖。是很多人的童年。
Ⅳ 上海有没有知名的电影导演
上海知名的电影导演有两位,分别是徐峥和王家卫。
1、徐峥
徐峥,1972年4月18日出生于上海,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编剧、监制。1994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1988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旺角卡门》获得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1990年,执导剧情片《阿飞正传》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1994年,执导剧情片《重庆森林》获得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1997年,执导剧情片《春光乍泄》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得主。
2013年,执导剧情片《一代宗师》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 。2019年5月15日,担任了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项目”的评委会主席。
Ⅵ 《南征北战》这部经典电影讲的是什么
影片让人感觉很真实,这是因为拍摄时战争才过去没几年,片中有些演员当年就亲自参加过那些战斗,自然不会像现在电影那样凭想当然胡编乱造。我印象最深的是片中的服装,比如乡亲们穿的黑棉袄黑棉裤,现在哪儿还有啊。战士们的军装、国军伤兵俘虏的打扮也都很有时代感。还有,片中部队行军的大场面很有气魄,1952年就能拍出这么大的场面很了不起。
影片也有一些可探讨之处。比如高营长这支部队,从影片中战士们对话得知,他们是属于粟裕的华中部队,应该都是江苏兵,但部队里面却有很多山东当地兵,这就跟战士们发牢骚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有矛盾了。不过也没办法,华野是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而成的,不反映一下山东部队也不合适。还有,莱芜战役前,华野已经打了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也就是说,华中野战军部队早已到山东打过仗了,反攻反攻反到山东之类的话也不太符合实际。有些倒是可以虚构的,比如张军长原型是张灵甫,但他最后下命令放毒气突围应该是黄维干的,而拿石头砸破自己头装伤则是杜聿明的事迹。片中老称蒋介石为总统也不合适,蒋是1948年才当上总统的,1947年时只能称主席或委员长。
Ⅶ 介绍一下大导演谢晋
姓名:谢晋 出生年月日:1923年11月21日 生肖:猪 星座:天蝎座
籍贯:浙江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县
学历: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个人简历及工作成就(获得奖项):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在家乡度过童年,并上了一年小学。
三十年代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读小学。
1938年 赴香港读中学。
1939年 回上海就读于大夏附中、稽山中学高中,业余时间到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金星电影训练班学习,指导老师有黄佐临、吴仞之等,并参加由于伶等人支持的学生戏剧活动,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岳云。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名家。
1943年 就读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主动辍学,跟随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去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黄花岗》、《鸡鸣早看天》、《郁雷》等戏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这一时期,确立了向导演专业发展的艺术志向。
1947年 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复学,导师余上沅。
1953年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导演)意大利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环》(导演) 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剪辑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文汇报》、《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电影奖(1977一1987)故事片奖、导演奖。
法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5年 美国十大城市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镇》(导演) 获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美术奖;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获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演员徐松子获“捷克戏剧家协会评委奖”);捷克第40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1989年发行影片评论奖、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法国第1届蒙彼利埃电影节“金熊猫奖”。任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前后曾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于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1988年 作品:《最后的贵族》(导演) 获第1届中国电影节荣誉奖。
任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第5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任第7届中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1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
1991年 作品:《清凉寺钟声》(导演)《启明星》(导演)1992年 8月8日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美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93年 作品:《老人与狗》(导演) 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1993年“十佳影片”奖。2月任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校长;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任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第8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第2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儿谷》(导演)获1995年第4届全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荣誉奖。5月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 任第6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鸦片战争》(导演) 获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道具奖、最佳男配角奖;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上海影评人奖“永乐怀”1997年“十佳影片”荣誉称号。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1998年 任第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家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任第9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个人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出版《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
担任副导演的影片: 《哑妻》(48年,大海大同电影厂)《鸡毛信》(53年,上影厂)担任导演的影片:
《女篮五号》(57年,上影厂,57年获世界青年联欢国际影片展览“银质奖”,58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红色娘子军》(60年,上影厂,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64年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
《大李、老李和小李》(62年,上影厂)
《舞台姐妹》(64年,上影厂,获第二十四届伦敦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国际电影导演奖。
《天云山传奇》(80年,上影厂,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牧马人》(81年,上影厂,获第六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84年,上影厂,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芙蓉镇》(86年,上影厂,获第六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卡罗维伐
利国际电影节大奖
《最后的贵族》(89年,上影厂)
《清凉寺钟声》(91年,上影厂)
《启明星》(92年)
《老人与狗》(93年)
《女儿谷》(95年)
《鸦片战争》(97年,峨眉厂,获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三次担任“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担任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干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获奖情况及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瑾》
《女篮五号》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
《红色娘子军》获1962年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等4项奖,第3届亚非电影节上获得“万隆奖”第3名
《舞台姐妹》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
《啊!摇篮》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天云山传奇》获得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首届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项奖,第4届百花奖最佳影
片奖
《牧马人》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6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第8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芙蓉镇》获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本网信息查询
全库搜索百灵新闻百灵视频百灵商务百灵证券百灵教育生活社区百灵服务
推荐阅读
Ⅷ 介绍一些80年代的国产喜剧老电影,越全越好。
1.1980《庐山恋》
1980《庐山恋》 豆瓣评分:7.5
中国第一部吻戏,是“文革”后国内首部体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越《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当年的新人张瑜也凭这部电影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观众心中的“梦中情人”,并中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如今在庐山上,有一座非常闻名的庐山恋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庐山恋》一部影片。看《庐山恋》已成为庐山的一个固定旅行项目。
2.1981《三个和尚》
1981《三个和尚》 豆瓣评分: 8.6
这部影片是依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而成,是70后的宝贵幼年回想。凭借着高明的艺术水准,这部电影在国内外取得多项大奖,包含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第四届丹麦世界儿童和青年电影节银质奖1982年第三十二届德国柏林世界电影节银熊奖。
3.1982《茶馆》
1982《茶馆》 豆瓣评分: 9.2
这是一部由原著改编而来的威望电影。影片中“北京人艺”绚烂群星的扮演非常超卓,影片充分发挥电影艺术手法的优势,影片根本保留了原舞台表演的魅力和民族化的风格,将电影化的处理与原作风格有机交融,使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愈加杰出。该片获1983年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异影片奖特别奖。
4.1982《少林寺》
1982《少林寺》 豆瓣评分: 7.9
由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主演。是一部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划年代含义的作品,影片一反旧式武打片中那种纯扮演的花架与镜头技巧的做作,经过李连杰和他的一班功夫队员们朴素真实的功夫让观众真正赏识到了中国功夫。《少林寺》的颤动,使光头和尚觉远的形象成为一个年代的印记。
5.1983《城南旧事》
1983《城南旧事》 豆瓣评分: 8.7
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书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经过孩子的目光审视近代中国的变迁,对文革之后的中国电影来说弥足珍贵。
6.1985《黄土地》
1985《黄土地》 豆瓣评分: 7.9
根据珂兰《深谷回声》改编。本片可以说是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张艺谋担任摄影,这也是当今国内最顶尖的两位大导演在25年前的初次协作。贾樟柯曾说自己当年在街头散步,溜进一个录像厅,在放黄土地,其时就被震慑了,从此立志拍电影。
7.1986《芙蓉镇》
1986《芙蓉镇》 豆瓣评分: 8.8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6年,闻名导演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这是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屡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影片经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我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前史做了严厉的回忆和深入的反思。
8.1987《红高粱》
1987《红高粱》 豆瓣评分: 8.1
张艺谋导演,巩俐姜文主演的电影《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而为人所称道。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爷爷”、罗汉大叔等一批中国普通老百姓群像,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国人豪迈爽快的一面,跟中国内地电影一贯的哀伤沉重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电影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1988年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9.1987《老井》
1987《老井》 豆瓣评分: 7.7
一部富有深刻哲理性的影片,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当代农村青年的献身精神,并由此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毅力。在上映后引起较大反响。吕丽萍、张艺谋主演,获得过第11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员奖,1987年美国第7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第11届沙尔索国际电影节一等奖。
10.1987《末代皇帝》
1987《末代皇帝》 豆瓣评分: 8.6
这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一部传记电影。尽管这不是一部国产电影,但是它的选题与时代背景都是与中国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那个时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传统社会缩影。影片诠释了溥仪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并没有洋洋洒洒的去讲溥仪的故事与中国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荣获了第六十届(198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拓展资料: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务院法制办于2018年2月2日—22日就《电影行政处罚裁量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Ⅸ 南征北战电影简介
《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2年的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南征北战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地区与敌人经过多次激战,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冬,国民党反动派集结优势装备和优势兵力对华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于苏中七战七捷。为了更有力的歼灭敌人,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实施了大踏步的后退。 对这一举动,起初有些战士一时想不通。某师一团一营高营长率领的部队,转移到山东沂蒙山区的桃村待命,当地百姓对人民军队的后撤也十分有意见。为了平抚安定战士和老乡们的情绪,高营长和村长赵玉敏分别将上级的作战意图进行传达和解释说明。
这时,情况突然有了新的变化,反动派军队以为我军是在败退,便集中了三十万人马,从三面向我军合围,企图与我军展开决战。我军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击敌人,战斗持续了六昼夜,然后向凤凰山转移,围歼凤凰山已经被我军包围的敌军李军长所属的七个师。高营长奉命在摩天岭阻击前来增授的敌军张军长的部队。 凤凰山战斗结束后,高营长又奉命担任包歼援敌的前锋,敌军退守大沙河南岸负隅顽抗,高营长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断敌军退路,后敌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坝,用洪水阻止我军过河。赵玉敏带领游击队剪断水坝上的炸药导火线,保全了水坝,也保住了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使敌人的狠毒阴谋未能得逞。我军渡过大沙河,歼灭了顽敌,敌方张军长及其参谋长均束手就擒。
影片
在人物塑造、语言的提炼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对解放军指战员和敌军将领在决战中的心理活动加以表现和对照。
影片拍摄时曾和人民解放军组成一个有四、五千人的摄制组,前后历时一年。它在把握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和表现战略决策及军事思想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导演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同时也为今后驾驭重大题材积累了经验。
穿帮台词
电影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47年初,电影里称呼蒋介石为“总统”,事实上蒋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总统,当时蒋介石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委员长”,或者国民政府“蒋主席”。
经典台词
“我们已经到达摩天岭,请你们向我们靠拢!”
“有人竟不顾大局,有意保存自己实力!这种常识在军事上也许是没有的!”
“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拍摄散记
第一部军事故事片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大电影观众非常喜爱这部片子,亲切地把它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称为“老三战”,《南征北战》则排在第一位。
1951年春,由江青负责的“电影指导委员会”、中央电影局及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争片,作为次年八一建军节的献礼影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参与了该片的指导。成荫由于在此之前成功拍摄了《钢铁战士》而被点名担任该片导演。当时正值全国文艺整风运动,各电影厂原先准备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厂要拍摄的这部战争片也因此成为当年唯一的准拍片,这使厂领导和导演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成荫领命后很快组建了一支创作班子,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部队作家负责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电影厂还专门组成了以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组组长王晓为团长的军事顾问团。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命题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战》准史诗片的地位。
如何既能从宏观角度,全景鸟瞰式地把握与展现重大事件的全局,使影片场面宏伟壮观,又能使剧中人物在观众中“立”起来,这对《南征北战》剧组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寻常的考验。为了写好适合拍摄的剧本,沈西蒙率创作组深入当年参战部队进行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反复打磨,终于写出了剧本第一稿。导演成荫对剧本很是满意,本以为上级审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不曾想,剧本交到电影局,江青看了稿子后很不满意,认为剧本里高营长和区长的爱情描写,损坏了人物形象,必须要删去。尽管剧中爱情描写的分量并不多,但它却涉及全剧结构,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成荫和沈西蒙改来改去,却总是难以圆满,一时间急得团团转。
《南征北战》开拍之时,正值毛泽东亲自发动批判《武训传》,剧组因此也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没有保险的剧本,谁也不敢贸然开机。如此折腾来折腾去,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上影厂领导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情急之下,他们找到曾拍摄过军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导演汤晓丹来“救火”。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摄制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现象。这两套班子做了分工,成荫重点拍解放军方面的戏,汤晓丹重点拍国民党方面的戏。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他将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新剧本得到了林彪、陈毅等军队上层领导的认可。林彪还对其中陈戈师长念的一大段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背景介绍
《南征北战》描写了敌我双方一批高级将领,人物多达十几个,而且戏份也都相当。由于当时全国影片拍摄都停顿下来,这倒反而为南征北战“遣将调兵”提供了极好的便利。演员阵营很快就排定了,陈戈饰我军师长,冯喆饰演高营长,刘沛然演我军连长,张瑞芳饰演女游击队长。项堃演敌军张军长,白穆演敌参谋长,杨华演敌李军长,穆宏演敌军总司令。《南征北战》真可谓“大腕云集”。尽管剧组来了这么多名演员,但电影指导委员会及电影局对演员把起关来还是很严格的,就连演员试镜头的戏也必须送审。
《南征北战》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经济还比较吃紧,粟裕要求剧组节约每一分钱,要爱护部队和群众,尽量减少参拍部队和群众数量,以免影响生产和部队正常工作。他还建议将剧本中我方炸弥河桥改成炸弥河大坝,这样既能保证质量又可减少投资。剧组遂根据粟裕的建议对剧本场景作了修改。为节省开支,剧组大量采用实地拍摄,并将残破的青州火车站作为重点场景。对于拍摄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尽量自己做。为了拍摄战场全景,摄制组还制作了一架左右能摇摆,上下能升降的木制升降机。战争场面自然少不了烟火,成荫为此专门购置器材,组织了一支特技烟火队,这支烟火队对于创造艺术气氛和保证拍摄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拍摄现场
1952年春节刚过,成荫和汤晓丹便率摄制组来到了第一个实地拍摄现场——山东青州,参加电影拍摄的步兵、骑兵、装甲兵、汽车兵、工兵、炮兵纷纷在小城安营扎寨,好不热闹。摄制组和军队的到来也吸引了许多前来看热闹的人。大概是刚解放不久,看到这些和从前没什么两样的军队,大家感到非常亲切,都鼓掌欢迎起来。然而,当一队戴着钢盔,背着卡宾枪,穿着美式皮靴的“国军”从大家面前走过时,许多人禁不住失声惊叫:“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踮着小脚气呼呼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个戴钢盔的“小鬼”头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里还不住地骂着:“怎么回事?这些兔崽子们怎么又回来了……”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军事组一位参谋见状忙叫道:“这不是真的,这是拍电影!”大家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发出阵阵笑声。
看热闹的人兴奋不已,但导演们却急得直冒火。当时参加拍片的一个团是刚从朝鲜战场拉回来的,他们负责演“国军”。可个个哭丧着脸、垂着头,任凭当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齐。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是战士们都不愿演“国军”,正闹情绪呢。一位姓王的营长见状立即将全营一百多位战士集合起来,大声说:“(演国军)这是政治任务,有咱们的份,咱们不干谁干?就算是让国民党又抓了一次壮丁。咱们今天来拍电影揭露控诉他。这不用演,都熟悉,咱不抬举他,也不糟蹋他,真的什么样就怎么演。导演在这儿,你给我们掌着舵,演得不像,演得不好你撤我的职!演得好了说不定还当电影明星呢!”演“国军”的解放军战士们听了这位营长的话,顿时来了精神,导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看过《南征北战》的人对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宏场面一定会记忆犹新。当初在拍这些戏时,导演还真是捏着一把汗呢。因为剧中的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从分散的各村邀请来的,他们能准时到达现场么?然而,开拍那天时间还没到,乡间小道上便长龙似的涌动着一队队人马,有推着小车的,有抬着担架的,有挑着铺盖的,还有扛着门板的,青年人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背着病号……他们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战争年代里的衣物和用具,个个脸上凝重而严肃……摄制组被老区人民那动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动了。用不着说戏,摄制组便立即投入了拍摄,几台机器整天转个不停,到头也没有一个老乡“开小差”。
青州戏刚收镜,另一个外景地的地方干部又急冲冲地赶来找到成荫说:“俺们那儿好几年没见队伍啦!大伙儿都想啊,您们就快去吧!”地方干部着急,摄制组又何尝不着急呢。由于场面大,拍起来也较费力,夏天快到了,许多冬天的戏还没拍。眼瞅着绿油油的田野、花团锦簇的果树,导演急得直跳脚。想到山区夏天可能到来得晚一些,成荫于是连忙召集大队人马向大山奔去。可到现场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山区的夏天虽不及平原来得早,但此时也是桑树吐绿,杨树枝头上也吊起了一片毛毛虫似的毛絮,哪里还有一点冬天的影子呢?可是大部队都开来了,再换外景地不仅费力费时,拍摄进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响。“这该如何是好?”成荫和汤晓丹两位大导演真是急火攻心,一筹莫展。一位姓董的团长见状对成荫说:“成导演,你能不能用那家伙(指取景框)看看能带出多少树,能带上的就把树叶全捋了!”成荫听了犹豫不决:“这样行么,这些树可是老乡的经济林,他们靠这生活呢。”话音还没落,一位拎着水罐的老大爷便过来说:“这些树都是俺们家的。为了拍电影我们捐出来了,哪棵树碍事就除哪棵,您们不用犯难!”
看着老大爷那诚恳的目光,成荫和在场的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董团长随后便将各连干部招来下达捋树叶的命令:“一个班一棵树,电影带着的就捋干净,带不着的一个叶也不准动,这是群众纪律!”董团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便捋起袖子纷纷摘起了树叶。
“冬景”问题解决了,战士们很快投入了紧张的拍摄之中。时间过得飞快,拍着拍着,真正的夏天便来到了。夏天拍冬天戏,其艰苦可想而知。原本不愿演“国军”的战士此时倒显得比“解放军”轻松许多。因为在影片中敌军服装是夹衣,或是套着棉袄的单衣,而我军却仍旧穿着大棉裤、大棉袄,而且还要顶着骄阳,跑步攻山头,一场戏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的。直到现在,当年在片中承担一个小角色的演员仲星火每每想起当时拍摄情景还是感慨不已:“我们每天天一亮就挂几个水壶,找着道具,穿着棉军装,戴着棉帽子,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树都没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烟又是火,机枪爆炸,一天就吃这么几壶水,拍一个镜头就把衣服脱下来,里面已湿透。一天都没有小便,所有的水都变成汗跑光了。”
环境艰苦
《南征北战》不仅拍得艰苦,而且险情丛生。因为当时拍片用的炸药都是真的,而且所埋梯恩梯炸药重达一公斤,其威力可以炸翻一个水泥碉堡。雷管也都是用紫铜做的,崩了眼睛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拍摄时为防意外,相关人员都要在埋炸药的地方画上保险圈。尽管如此,董团长还是作了最坏的打算,他对大家说:“往死里干!!死一两个没关系,真干!”结果拍摄时,战士们毫发无损,倒是当过多年兵,并且从未负伤的导演成荫挂了彩,腿上被弹出的雷管并列地崩了两个小窟窿。虽然受了伤,但成荫还是轻伤不下火线,越拍越有劲。只是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两次事故使他和摄制组心痛不已。那是在拍摄过程中当一辆坦克开过时,路边围观人群中有个十四岁小孩突然窜上前去想看个仔细,不幸被坦克履带卷了进去!另外一次运输道具的大卡车在途中爆胎,车辆失去重心,翻到沟里,几个年轻押运员受伤,好在这次没有人员死亡。《南征北战》人物演得到位,战争场面拍得也很精彩,尤其是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将军庙争夺战这两场戏,不仅战争气氛营造得真实与浓烈,而且战争规模之大,在当时战争片中也是空前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场戏在当时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空间纵深镜头运用得相当成功。在拍摄中,导演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动地体现了双方从两侧分头抢占摩天岭的紧张场面,而且在解放军抢先一步登上制高点后,采用了一个跟移拍摄的长镜头,将镜头不断地移到将冲上来的国民党军队那里,完整地表现了两军短兵相接、争分夺秒的紧张场面;在表现将军庙车站争夺战的大场面战斗时,除了采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运用了移动镜头,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战斗的激烈情景。
此外,在电影音乐方面,《南征北战》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创作中很善于把握画面背景,使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占凤凰岭一段音乐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激烈战斗场面,堪称中国电影音乐作品中音乐与画面同步的经典段落。
Ⅹ 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基本简介
1981年,标志着中国电影艺术最高成就的电影奖项金鸡奖诞生,金鸡奖是目前国内唯一包含了主要专业奖项评比的奖项,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文联主办。
获得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是《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当我们回眺尚未远去的历史,到今天才发现它们的同时出现并非偶然。在经历了多年的困顿和沉寂之后,中国电影开始了全面的复兴。《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之所以能震撼影坛和感动中国,是因为它们充满了那种久违的人道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两部电影都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在第一届金鸡奖上竟然获得了11尊奖杯!这也成为之后再也没有哪家电影厂能够超越的辉煌历史。《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的时代背景都是文化大革命,影片中的人们并没有被那黑暗的岁月所吞噬.第一届金鸡奖就有两部影片并列,如果你身处1981年,看到这两部杰出的电影,你真的难以取舍.
《天云山传奇》的导演是大导演谢晋,《巴山夜雨》则是导演过《神女》的大导演吴永刚和曾担任过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的吴贻弓(后来拍摄《城南旧事》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
很多不太考究历史的娱记或者娱评人老是对并列质疑,其实,并列不是后来才出现的情况,金鸡奖的历史上并列奖项在早期就屡见不鲜。
第一届金鸡奖的最佳男演员遗憾的空缺,而女演员张瑜则是因为两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了金鸡奖历史上的首位影后。加上当年她也拿到了百花奖,她也成为中国首位金鸡百花双料影后,实际上,这年张瑜还拿到了文化部的优秀青年演员奖(华表奖的前身),和《文汇》杂志所评选的最佳女演员,1981年,对一个演员来说,毫无疑问是张瑜年!
这一届的配角奖也授予了《巴山夜雨》的表演集体.这在很多国际电影节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著名桥梁科学家茅以升的外孙女茅为蕙获奖时才7岁,这个纪录估计很多年都很难再有人打破.茅为蕙参加拍摄第一部影片《从奴隶到将军》时年仅4岁,被扮演妈妈的影星张金玲抱在怀里。从4岁到9岁,她共参加了7部电影的拍摄,如《等到满山红叶时》《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跟杨在葆、孙道临等艺术家都有过合作。提到拍《巴山夜雨》,茅为蕙回忆说:“那是1980年,我刚6岁。著名导演吴贻弓在很多地方寻找‘小绢子’的扮演者。一次剧组摄影师到一个朋友家玩,见到了我的照片,说我的眼睛很大很有神,就让我去试镜,我就这样走进了剧组。”
不过,在当年比金铭的名气大很多的这位童星选择了音乐,14岁就去了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一名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