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上海译制片前苏联电影白痴

上海译制片前苏联电影白痴

发布时间:2023-03-21 07:22:17

⑴ 谁知道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过哪些经典影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和上海电影译制厂译配影片目录(1950-2006)

恭贺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50周年
(1957-2007)

1950年

小英雄 巴甫洛夫 乡村女教师 米丘林 勇敢的人 雪中奇羊 怒海雄风 游侠传 有情人终成眷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党证

1951年

伟大的曙光 生活的光芒 蟒魔王 列宁在1918 无罪的人 作曲家莫索尔斯基 未婚妻 远离莫斯科的地方 伟大的力量

1952年

华沙一条街 解放了的土地 一寸土 不屈的城 黎明前的战斗 钢铁的城 彼得大帝(上、下集) 乌克兰诗人舍甫琴柯 生活的创造 伟大的公民(上、下集) 卡嘉 牧鹅少年马季

1953年

肖邦的青年时代 废品的报复 奇婚记 演员的艺术 卡塔琳的婚姻 坦卡 祖国的早晨 明日处处欢乐歌舞 音乐家艾凯尔 钦差大臣

1954年

小淘气 收获 偷自行车的人 不可战胜的人 不可分离的朋友丘克与盖克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曙光照耀着我们 一个女人的新生活 阿辽沙锻炼性格 我们街上的足球队 玛莉娜的命运 米兰的奇迹 广场奇遇 绑架

1955年

危险的货物 魔椅 贝多芬 九月英雄 两亩地 麦收时节风雨来 为了十四条生命 牛虻 官场斗法记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集) 假情假意的人们 罗米欧与朱丽叶 马克西姆·高尔基传略 夜店(上、下集)

1956年

小勇士历险记 第六纵队 百货商店的秘密 人和土地 孤星血泪 匹克威克先生传 盗名窃誉 锦绣前程 伊凡从军记 第四十五号地区 作贼心虚 勇士的奇遇 生的权利 没有留下地址 第九号病房 两个探险家 旧恨新仇 边塞擒谋 山城春色 我和爷爷 生活的一课 世界的心 希望之路 牧女的心愿 母亲 第十二夜 称心如意

1957年

墨西哥人 他的真名实姓 马歇尔欢迎你 舞台前后 春到田间 逃亡者 风山疑案 攻城计 为了苏维埃政权而斗争 坚守要塞 漂亮的朋友 仇恨的旋风 木屋的村子 奥赛罗 初欢 警察与小偷 英雄城 叛逆 如此人生 证据 十块美金 撒谎的鼻子 雾都孤儿 漫长的路 保姆 红与黑(上、下集) 命根子 法官 不同的命运 红莲花 雪橇

1958年

道路之歌 魔鬼的深渊 诗人 不平凡的夏天 马尔华 三合一 列宁格勒交响曲 雁南飞 第四十一 家庭争执 祝你成功 北海运输队 战火中的少先队 忏悔 科伦上尉 心儿在歌唱 被遗弃的人 王子复仇记 一天的起点 危险的生活 幸福的磨坊 痛苦的一页 柯儿趣游记 两姊妹 崩溃的城堡 根据法律 血的圣诞节 三剑客 骄傲的山谷 唐·吉诃德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 2×2=5

1959年

1918年 最后的决定 自由城 蒂萨河上 春风野火 战友 虎口余生 基辅姑娘(上、下集) 在松林的后面 崇高的职责 上任前 夕海之歌(宽银幕) 红叶 第一提琴手 海之歌 他们叫他阿米哥 一个人的遭遇 我了解他 塔娜 爱国者 定时炸弹 球 父与子 狼窟 社会中坚 昨天 白痴(上) 黑营 第卅九旅 阴暗的早晨 毁灭的发明 鹰星

1960年

圣彼得的伞 继母 三宝磨坊 影子部队 鲨鱼的牙齿 婴儿 渴 达巴契上尉 三宝磨坊(宽银幕) 新婚之夜 同一条江 第一课 阴谋和爱情 在水平线上 福玛·高尔捷耶夫 最后一步 绿色的土地 阴谋与爱情(宽银幕) 海军上尉巴宁 伊里斯顿的儿子 科德雷的酋长 黎明 雅辛托叔叔 大墙后面(宽银幕和普通银幕) 生活从此开始风暴 带翼的人 索那大 罗密欧朱丽叶和黑暗

1961年

查雅布拉纳 两头牛的故事 哈蒂发 生活的道路 白夜 暴风雨的前夕 穷街 阿苏卡 松川事件 珍珠 广岛之恋 盐的奇迹 更高原则 真情实况 象你这样的人 不屈服的人 冰海沉船 献给检察官的玫瑰花 大生意 当我们年青的时候 山鹰之歌 智擒眼镜蛇 神童 圣地亚哥之行

1962年

勇士的传说(宽银幕) 压路机和小提琴 带阁楼的房子 红帆 鬼魂西行 老区新貌(宽银幕) 运虎记 红帆(宽银幕) 她在黑夜中 五天五夜 郭林的前程 塔曼果(宽银幕) 革命的故事 锁链 阿甫夫妇 18号封地 仅次于上帝的人 妈妈你不要哭 阿尔及利亚的姑娘 他们也在战斗 勇敢的胡安娜 决裂 童友 偷东西的喜鹊 记忆中的街道 圣诞节的前夕 一年中的九天 姑娘们

1963年

我的孩子 小青鸟 皇帝的恩惠 刺猬和友谊 青年起义者 中锋在黎明前死去 末日的罪行 罪恶之家 蓝色港湾的舰长们 红色宣传员 黑帆 圣母的珍珠 瞎子领路人 特殊任务 抗暴记 在法国的壁炉旁

1964年

搜寻长统靴 厚四姐 通向舞台的道路 蚀 合金 卡洛扬 深夜的脚步 偷袭 我们的土地 断桥(宽银幕) 魔盒

1965年

沾满泥土的手 在17度线上 土地保卫者 最初的年代

1971年

脚印 勇敢的人们 战斗的早晨 第八个是铜像 天亮的时候 同志,你的道路

1972年

巴黎圣母院 简·爱 冷酷的心

1973年

绿色的群山 烈火行动计划

1974年

在那些年代里 沉默的朋友 警察局长的自白

1975年

战斗的道路

1976年

基度山伯爵 生死恋 阿里巴巴 沉默的人 蛇

1977年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 叶塞尼亚 故乡

1978年

橡树,十万火急 汽车行动计划 尼罗河上的惨案 在阴谋者中间 望乡 追捕 扎根大地 战友重逢 未来世界 悲惨世界 孤星血泪 华丽的家族 孩子与小提琴 缩小包围圈 吟公主

1979年

看不见的要塞 坚强的翅膀 金环蚀 光阴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佐罗 大独裁者 卓别林 讽刺剧 发工资的日子 水晶鞋与玫瑰花 淘金记 萨拉丁 一天的欢乐 城市之光 马戏团 车队 政权·真理 巴黎一妇人 凡尔杜先生 苦海余生 蝙蝠 恶梦

1980年

砂器 大篷车 阿拉伯历险记 天平之甍 古堡幽灵 卡桑德拉大桥 啊,野麦岭 复仇 我的儿子 激战的前夕 征服黑暗的人 走向深渊

1981年

英俊少年 背井离乡 远山的呼唤 父子深情 奴里 哑女 老枪 最后一颗子弹 甜蜜的竞赛 风雪黄昏 十四个冬春 检察员的起诉 沼泽地里的阳光 麻疯女 天鹅湖

1982年

虎口脱险 苔丝 阿奇扎 郡委书记 大使们 女仆 异乡泪 冰峰抢险队 我两岁 阳光下的罪恶 十六个人 火红的第五乐章 寅次郎的故事·望乡篇 啊,野麦岭(续集) 两个船长 人世间 重归于好 非凡的艾玛 三十九级台阶 山的儿子 驯马手莫兰特 汤姆叔叔的小屋

1983年

海狼 情暖童心 雪地英雄 绿宝石 护身符 海岛探宝 爱德华大夫 弃儿 第三个人 不朽的情侣 屠夫 挪威之歌 威尔斯面包师的儿子 大海的女儿 除霸雪恨 布加勒斯特居民证 月尾岛 妙香山上重逢 海峡 猎人 蒲田进行曲 苦命夫妻 国家利益 铁面人

1984年

非法越境者 游侠传奇 女侦探 大水 螃蟹 觉醒 维拉 志同道合 白玫瑰在行动 开往克拉列沃的列车 上校胡巴尔 艺人之家 死亡陷阱 神秘的黄玫瑰 科佩尼科 上尉 兆治的酒馆 只要我活着 胜利大逃亡 王中王 铁骑兵 一个酋长的胜利 热带丛林历险记 张开幻想的翅膀 创奇者 逃往雅典娜 熊猫的故事

1985年

黑郁金香 马戏团员的遭遇 温柔的怜悯 无声的行动 马背上的幽灵 希西公主 枪手哈特 总统轶事 金像奇案 我们的肤色 红发女郎 难忘的假日 从地狱归来 第一滴血 冒险的代价 罪行始末 误解 迪斯科舞星 纯洁 不能没有你 好像不认识你 海誓山盟 红钟 日本沉没 幸福的黄手帕

1986年

野鹅敢死队 一个哑巴的故事 年轻的皇后 印度之行 无腿先生 一个皇后的关键时刻 真假萨卢 大轮号和水手号 三个老兵 机组乘务员 少年擒寇记 第七个目标 霹雳舞 罗特的女儿 伦敦上空的鹰 陷阱 谋杀翌日 报警记 姊妹坡 婉丽 换房单独行动 第一骑兵军 神秘的黄玫瑰 珠宝奇案 裸露在狼群 斯巴达克思(上、下集) 无根的树

1987年

海魔 铁骨金沙 里约的迷雾 来历不明的日记 国王的光荣 最后一班地铁 圣诞老人 蚂蚁死神 夏日旅行 异国情 不朽的人 黑狼的嚎叫 幻想的日子 他是谁 黑林中的布谷鸟 古宅之谜 红色飞行员 超人(第二集) 首都消失 伊豆舞女 片山刑警在海岛 乱世冤家 没有陪嫁的新娘 合法婚姻 男子汉们 警官的诺言 大象音乐会 健儿春色 舐犊情深

1988年

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故乡行 各得其所 山鲁佐德的又一夜 特殊警察 神射手 冰与火 复仇的火焰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莫斯科之恋 伤痕累累的勋章 美元迷 佐罗新冒险 我的朋友流浪汉 蓝色行动队 优骏 钓鱼迷巧遇记 孤胆警探 片山刑警在山城 金钱与仇恨 昏迷 好事不成双 碧海情 痴情鸳鸯

1989年

谜中之谜 神秘的黄玫瑰·蓝宝石项链 八十年代灰姑娘 糊涂警官 钻石胳膊 镜子 印度先生 恐怖笼罩着城市 早安巴比伦 晚餐来的客人 水 生死之间 缉私特警 天网恢恢 良宵难度 危楼风波 清白的手 莫斯科在广播 电影悲欢曲 孤身复仇 情海冤魂 魂归故里 无冕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 双人舞 随心所欲 命令027 内线人物 总统失踪记 地震 二十四只眼睛 侦探的故事 暴风勇士 有生命力音乐 出水芙蓉

1990年

较量 铁血警探 古墓荡寇 地狱猎手 间谍505 义警神威 细雨梦回 喜结冤家亲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 超级舞星 忠诚的心 梦游外星 末日可数 柏林之恋 牧师的一家 古币疑案 片山刑警在酒吧 达芙妮和她的朋友 复仇的铁拳 法网 砂屋之梦 黄金犬 福尔摩斯外传 欢喜冤家 炽热的爱情 冷暖人间 红海魔影 天外来客 刑警情仇 危险之至 美洲豹行动

1991年

谍海孤魂 歌女坎坷 代号X—13 雇用警察 独臂英杰 三剑客(续集) 追寻铁证 纯属巧合 歌星马丽索尔 圣诞顽童历险记 命运 过关斩将 血洗鳄鱼仇 情系铁骑 美女神灯 内幕交易 好汉还是孬种 银白色的奖章 花魁泪 血连环 威龙争雄 爵士之王 持枪的女人们 上帝的笔误 爱情与子弹

1992年

暗里藏刀 独闯虎穴 千年痴情 法官与警察 珠宝迷踪 以死抗争 烈女抗暴 一网打尽 公鸡奏鸣曲 私人侦探 江湖双艳 风谷少女 黑眼睛蛇 女模特的遭遇 篮坛怪杰 新干线大爆炸 讨还血债 侠魂倩影 挑战者 警匪生死劫 铁窗怒火 孤岛奇情 香港之梦 风尘舞姬 恶魔克星 玛丽亚·伊莎贝尔 禁宫情妓 绑架

1993年

黑色的漩涡 俄罗斯漂流梦 惊艳奇缘 情报官和他的妻子 夜叉 惊梦奇遇 归来吧 空屋疑云 神秘的女人 血染舞鞋 情侣风尘 食人鱼 天堂血案 铁汉雄心 超级特工队 绝境求生 逃脱死亡 替身情侣 非洲豹传奇 玩命警探 弄巧成拙 拼命擒贼 死里逃生 孤胆英豪 遗产大战 国际女郎

1994年

飞来艳福 泰拳王 赌城奇案 谁是凶手 误闯谍海 少女情怀 嗜金如命 死亡客车 空中劫难 钢琴课 亡命天涯 破碎的形象 亡魂迷案 金发女郎 死前之吻 疯狂的傻瓜

1995年

黑手党老大 十二世纪来客 4000之谜 幽幽恋情 美味佳肴 真实的谎言 天不绝人 生死搭档 警察追击 生死时速 森林之王 黑雨 烈豹降妖 爱神历险 萨瓦特 绝地战警 难断丝丝情 女人的呐喊 傻瓜也疯狂 纽约大劫案 你是我的唯一 恐怖地带 戴罪立功

1996年

手足亦无情 舞厅王子 生死两兄弟 云中漫步 诱惑 廊桥遗梦 新宿鲨鱼 朋友圈 黑暗势力 四个婚礼一个葬礼 幕后裁决 温馨人间情 情归巴黎 女扮男装 圣诞前夜 古画之谜 都市外来客 我又十八 神秘的黄皮鞋 勇闯夺命岛 女警的追求 金发男郎 碟中谍 死亡面具 特警护送 爱情、背叛和谋杀

1997年

别对我说再见,妈妈 毁灭者 生命交响曲 情有独钟 亲合力 生死豪情 如此荒唐 恐怖阴谋 山崩地裂 毁灭的追求 新木偶奇遇记 战地之恋 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 爱的权力 血刃 插翅难飞 无事生非 神人卡赞 海上惊情——生死时速续集 好事成双 美洲豹 冰与火(续集) 特工狂花 深海喋血 怒海骄阳 死亡猎手 心有灵犀

1998年

星际追杀 地火危城 潜在威力 女佣斗法官 十万火急 情真意浓 生日历险 奇怪的大火 绝路烽火 温柔的陷阱 爱情与战争 小鬼当家3 倾力出击 天地大冲撞 神秘的背影 特警判官 一号通缉令 卢柯纳案件 情书 安娜·卡列尼娜 尖峰时刻 怒发冲冠

1999年

悲情探戈 印度拉贾 婚礼歌手 罪犯是谁 电影节的贵宾 国家的敌人 通缉令 致命保镖 寄居大侠 冰雪迷案 心心恋曲 再见,美国 眨眼 奇异的婚姻 再续前缘 伊丽莎白 魔鬼邻居 泰坦尼克号上的女佣 天理难容 错误指控 乌鸦谋杀案 迎头痛击 冲出牢笼 诺丁山 梦想成真 美丽人生 地下摇滚 物极必反 偷天陷阱 人熊传奇 勇敢王子 第十二夜 生死搏 黑客帝国 义胆骑士 马可·波罗

2000年

精灵鼠小弟 玫瑰神偷 双重阴谋 暗藏杀机 惊天行动 狂飙战警 第六感女神 超时空恋爱 角斗士 碟中谍2 完美风暴 单身汉 总有骄阳 超级妈妈 弦动我心 霹雳天使 小鸡快跑 出租司机 人猴情 同命鸳鸯 特别押送 梦游美利坚 真假姻缘 战火焚情 路边草 锄暴特警 我们接吻吧 芭蕾 悬情疯人院 大刺杀 烈火恩仇 必死无疑 蓝眼睛米奇 淘金奇遇 跳舞街

2001年

拜见岳父母大人 浩劫惊魂 继母 决战中的较量 剑鱼行动 木乃伊归来 古墓丽影 侏罗纪公园3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垂直极限 致命追踪 生命的证据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 决战猩球 怪物史瑞克 尖峰时刻2 暴风雪 暗流 梦断花都

2002年

火力目标 缘分天注定 最后的证人 绿芥刑警 外星人 蜘蛛侠 精灵鼠小弟2 风语战士 隔世情缘 无声的舞者 印度往事 临时特工 神奇的燕尾服 情归阿拉巴马 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四期计划

2003年

曼哈顿灰姑娘 尼罗河情人 我知道你是谁 总统与奶牛 我的盛大希腊婚礼 地心抢险记 霹雳天使2 X战警2 憨探奇案 爱有天意 钢琴家 偷天换日 展翅高飞 反恐特警组 丛林奇兵 我的野蛮女教师 城市别动队

2004年

蒙娜丽莎的微笑 芳芳郁金香 阿波罗13 致命报酬 冷山 世界上最丑陋的女人 50次初恋 超级赛车 后天 怪物史瑞克2 蜘蛛侠2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双层公寓 虎兄虎弟 暗流2 加菲猫 我,机器人 极地特快

2005年

狂蟒之灾2:搜寻血兰 法国间谍 的士飚花 翻译风波 极限战士 蝙蝠侠·侠影之迷 史密斯行动 绝密飞行 警界争雄 丘吉尔好莱坞年代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漫步月球 喜从天降 伯爵夫人(中、英合拍)

2006年

决战帝国 一球成名 列车惊魂 南极大冒险 达·芬奇密码 冰川时代2 魔比斯环(国产) 空中决战 救赎 侠盗魅影 碟中谍3 生死倒计时 加菲猫2 X战警3:背水一战 东京审判(国产) 迈阿密风云 神秘群岛 世贸中心 白色星球 隋唐英雄传(国产)

1950-1995年目录根据《上海电影志》整理
1996-2005年目录根据《上海年鉴》(1997-2006)整理
校对:家干 法兰

⑵ 译制片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史

简介

译制片在中国走过了漫长曲折的路程。从最初的默片到配幻灯小字幕和"译意风"在现场讲剧情,再到真正的译制片出现,观众逐渐习惯外国明星嘴里讲著流利的中国话,而如今又似乎越来越流行看"原声片",中国的译制片在这个过程中写就了它兴衰更替的历史,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人们还需要它吗?

诞生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20多个华侨译配的义大利影片《一舞难忘》。这是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1948年9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翻版组,开创了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先河。1949年5月,一部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的影片《普通一兵》译制完成,标志著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的出现。

1949年东影早期译制片人员在兴山合影

袁乃晨回忆当时的情形,"一开始也不叫译制片,就找了个俄文翻译来翻译文本,等到配音时才发现不对,怎么人家一句我们却要三句,以为是翻译错了,找来翻译一看,没翻译错啊,那时才知道原来配音不能光意思对,还要注意字、词、句的转换。第二次配音,这回一行一行是对上了,可这嘴型又对不上了,才知道这译蔽脊制工作还要考虑苏联他们的口音和语气,他们的嘴型的起合,第三次配音时就注意哪里发出这段词的闭合音。还要作出修改,就比如说乌拉是万岁的意思,可我们冲锋不喊万岁啊,就改成冲啊。不知从何时期开始叫做译制片"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片中东北味十足的配音虽有些滑稽可笑,但却与苏联红军战士的工农身份很符合,让观众感到亲切。该片的译制导演袁乃晨被称为"中国译制片之父",片中的几位配音演员也因此走上译制片的道路,成为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奠基人。

《普通一兵》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人员。仅1949年下半年,他们就接连完成了卖并乱另两部苏联电影的译制,即《俄国问题》和《伟大的转折》。次年的产量更令人咋舌,多达31部。

从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到1965年,17年间我国译制的外国电影达到了775部。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前苏联革命题材的译制片,而这些影片中,许多都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

发展

就在《普通一兵》译制的那年冬天,上海电影制片中档厂派出翻译片组到东北学习经验,队长就是后来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陈叙一,其被称为"中国译制片的奠基人" 1950年2月开始准备译制苏联影片,1950年3月,上影厂翻译片组译制的第一部作品《小英雄》完成(后译为《团的儿子》)。并决定在六一节放映给全国的孩子。只有四个专业的配音演员,三女一男,也是第一个由女生来配音男角色,配音导演又抽来高博等三名临时配音演员入组。同年6月,在上海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618号,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改成的放映间,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装的录音棚,诞生了中国日后最负盛名的译制片基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片开始有了"南腔北调"的差别。如果说《普通一兵》、《小英雄》这两部对苏联影片的译制工作仅仅是实验性质,那么从那时之后,在上海、东北的译制工作就迈入了"快车道"。

1958年长影译制片拍摄小组合影

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上影厂翻译片组制作出了《乡村女教师》 、《列宁在1918》等一大批上乘之作,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至今仍是常被援引的名言。

繁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外国文化的渴求和一批爱岗敬业、有着极高专业素养的配音导演和演员的努力,造就了中国译制片最辉煌的时期。 《虎口脱险》中尚华和于鼎堪称珠联璧合的配音,将法式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魂断蓝桥》中刘广宁、乔榛的完美演绎让这部在欧美原本非常普通的影片成为中国影迷心中的爱情经典;《茜茜公主》中丁建华和施融恰到好处的表现让这个王子与公主的完美童话成为许多影迷的最爱;《叶塞尼亚》中李梓的一句"喂,当兵的……"让美丽泼辣的吉普塞女郎呼之欲出;《佐罗》中男主角富有磁性的声音让无数人迷上了童自荣;《简·爱》让邱岳峰所演绎的罗切斯特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追捕》中冷峻刚毅的杜丘警长让毕克成为高仓健所有中文"代言人"的不二人选;群星荟萃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更是一演再演,成为配音教学的经典教材。

1962年周恩来总理与长影译制片全体人员合影

那一串串耳熟能详、精彩绝伦的对白,那一部部脍炙人口、百看不厌的影片,那些或轻柔娇媚、或阳刚洒脱的声音,作为经典永远地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和中国电影发展的史册上。

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铁达尼号》、《珍珠港》、《蜘蛛侠》、《黑客帝国》、《指环王》、《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盗》 译制片依然一如既往地为我们打开那扇了解异域文化的视窗。据统计,2006年译制片与原声片的比例约为10:1,每年数量有限的进口大片中,译制片仍是绝大部分影院放映的主要拷贝。

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外语学习的普及和流行,老一代配音艺术家的淡出,以及市场化环境下译制作品质量的下降,译制片似乎渐渐被纳入了"怀旧"的范畴。

"活着,还是不活?"这句《王子复仇记》的经典对白,是2006年4月中国译制片问题讨论会的主题,也是人们近来关于译制片讨论的核心,正反双方都有一箩筐理由和论据。关于中国的译制片,这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历史,未来究竟怎样,或许不仅仅取决于译制片工作者的勤勉努力,更将取决于我们--大众的选择。

分类

原声本国语言字幕

这是最基本的译制片,也是为了能最快得让观众看到国外电影,但是,因为电影是靠画面和语言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因此,听不懂外语的观众一边看画面一边看字幕会极大的破坏掉电影本身的完整性,这只是一种最快速最基本的选择。但对于无法体会外语文化的人来说,看了这种译制片实际上并不等于真正看懂了电影,只是了解而已。

苏联老译制片海报

原声本国语言解说

这种译制片可能基本上没有人看过,这是在一边放原片时一边有人在解说,解说包括故事基本发展内容,并且解说人还要担任片中人物对白的表演。著名旅美华裔演员卢燕就曾经在上海做过这样的译意风小姐。因此这个要求很高,存在时间也很短,目前已经淘汰。

原声本国语言配音

这种译制片多用于纪录片,因为纪录片多为科教性质的,基本无故事性和人物,因此只需要将原声减弱并加上配音就可以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普节目就属于这种范围。

无原声音轨本国语言配音

这就是最终的译制片了,通过本国本地语言来代替别国语言,但是要符合演员表演,嘴型相同,年龄性别在声音上做到相同,这就是最难得了。这就是我国的配音演员基本都是演员出身的原因,不过近年来,也开始专门培养配音演员了。

译制片

作品

简介

曾经有这样一些电影画面:瘦弱单薄的简·爱终于靠在了失明的罗切斯特先生肩头;面对一屋子嫌疑犯,客轮上的波洛探长终于说出:凶手是你,杰吉小姐!指挥家在水气蒸腾的浴室里一边绕圈一边哼著"鸳鸯茶,鸳鸯品";敢死队里的乌合之众叫着"头儿";甜美的茜茜公主清新活泼而又高贵典雅……

那时,谁没有花一毛钱看过电影,或者至少,没有抱着"匣子"在百无聊赖的午后听过录音剪辑?那些单调的岁月因为那些带点欧式腔调的中国话而生动起来。这些电影有着典雅的气质、轻松幽默或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彩的台词,今天转头再看的时候,就像品尝陈年的老酒,或者翻开泛黄的相册,遥远的记忆在一瞬间变得无比清晰。

简·爱

《简·爱》是不能不提的经典。它在国外有很多个版本,引进到国内并由邱岳峰和李梓配音的这一版并不是最好的。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却无可替代:"你哭了?""没有。""眼泪顺着睫毛落下来了。"

苏联老译制片海报

"还没有结婚?这可不太好,简,你长得不美,这你就不能太挑剔。可也怪,怎么没人向你求婚?"……"喔……那么早晚有个傻瓜会找到你。""但愿这样。有个傻瓜早已找过我了。我回家了,爱德华。让我留下吧。"

邱岳峰的声音是低沉沙哑的,许多圈内人士都认为他的声音条件并不好。然而,他在同行和观众眼中已经被奉为神明--他就是外表潇洒、内心痛苦、性格多变的罗切斯特,而他也可以是灵活幽默地与警察周镟的小偷(《警察与小偷》)、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梦想者(《白夜》)、良心未泯的杀手(《凡尔杜先生》)、死在红军爱人枪口下的白军中尉(《第四十一》)、帅气的美猴王(《大闹天宫》),还有《大独裁者》、《巴黎圣母院》、《孤星血泪》中身份不同的各个角色。

"他配的任何一个角色都能让你服气,就认为他配小偷就是小偷,他配绅士就是绅士。"跟邱岳峰对过戏的同事赵慎之这么说。陈丹青曾写道:"当我在美国看到《简·爱》和《凡尔杜先生》,那原版的真声听来竟像是假的,我无助地想念邱岳峰,在一句句英文台词中发生'重听'"。

尼罗河上的惨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被誉为明星云集、班底强劲的剧目之一。哪怕是一个只有几句话的小角色,也会有专人"代言"。苏秀配音的黄 *** 家奥特波恩太太,刘广宁配音的杀人犯杰吉,童自荣配的激进青年……而滔滔不绝用大段的台词分析案情的毕克(波洛探长)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机敏镇定的探长,声音浑厚得令人安心,语气又虚虚实实,张弛有度,将扑朔迷离的杀人案情条分缕析,语言有声有色,观众跟随着他透过层层迷雾,抽丝剥茧地弄清了真相。

说起毕克,不能不提的另一部片子是《追捕》。这部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并未产生太大轰动的影片在我国却能风靡一时,毕克功不可没。高仓健的硬汉形象因为有了毕克的演绎而更加入木三分,以至于80年代高仓健访问中国时,还特意与毕克会面;1999年出品的《铁道员》,高仓健还曾打算请毕克配音,只是因为毕克的身体欠佳而作罢。

不论是配《阴谋与爱情》中的斐迪南、《音乐之声》中的男爵还是《卡桑德拉大桥》中的张伯伦医生,毕克都是那样风流倜傥;而在《追捕》、《远山的呼唤》、《幸福的黄手帕》里,他又是那样冷峻、凝重。尚华曾经说:"他的感情是即兴的,现场抓来,分寸感准确,感情又饱满,这是他的功力,没办法,学不来的。"

虎口脱险

如果说邱岳峰的符号是罗切斯特,毕克的代表作是波洛和杜丘的话,那么《虎口脱险》则成就了尚华 和于鼎。恐怕看过《虎口脱险》的人没有不被吵吵闹闹的指挥家和油漆匠逗得哈哈大笑的。略带神经质的乐队指挥出场的那场戏语速飞快,配这部戏的时候,尚华的血压一度升高到180,晚上睡觉都在回忆指挥的面部表情,想像他的情绪。而于鼎则是慢功出细活,他的声音条件并不出众,也算不上伶牙俐齿,配过的配角不计其数,但主角却屈指可数。尚华跟他配戏的时候就一遍一遍地陪着,等到他慢慢把台词捋顺,才投入情绪。尚华说,一次录戏,于鼎说完,音效师就用力拍一下桌子。反复排练,于鼎自己却总也不满意,直到音效师忍无可忍地说:"我手都拍肿了!"

译制片宣传画

于鼎的代表作还有《英俊少年》里的卡尔、《大篷车》里的莫汉,尚华的代表作还有《悲惨世界》里的沙威警长,《冷酷的心》里的魔鬼胡安,《加里森敢死队》里的"黄毛",《追捕》里阴险的长冈了介。

制作单位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成立于1955年,现名为"长春电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长影是我国译制片的诞生地,前身东北电影公司翻版组,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之后又诞生了上千部优秀译制电影和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

历年获奖作品如下:

《舞台生涯》(美国) 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舞台生涯》(美国)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永恒的爱情》(巴基斯坦)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妈妈的生日》(日本) 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神秘的黄玫瑰》(罗马尼亚) 1982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金牌》 (菲律宾) 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浪花之恋》(日本) 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弗兰西丝》(美国) 1985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上海电影译制厂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于1957年4月1日,由近十家电影厂改组成为一个联合企业性质的公司。后经过多次改制,组建成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是我国最好的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专业基地。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初创期的翻译片组,设在江西路福州路的汉弥尔登大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基本成员只有组长陈叙一和翻译陈涓、杨范;译制导演周彦、寇嘉弼;演员姚念贻、张同凝、陈松筠、邱岳峰以及录音师、放映员十余人。

上海电影译制厂

当译制片这朵艺术奇葩正待艳丽怒放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摧残了文艺的百花园,译制片这朵小花自然难以逃脱凋谢的厄运。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国影片成了"封资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侥幸的是上译人有赖于当时所谓"内参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从事著译制片的创作。《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第八个是铜像》等阿尔巴尼亚影片系列,被译制成了中文。《简爱》、《红菱艳》、《鸽子号》、《魂断蓝桥》、《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鸳梦重温》、《罗马之战》、《音乐之声》、《警察局长的自白》、《冷酷的心》等世界经典名片的对白,也悄悄地被演绎成中文。墨西哥的《叶塞尼亚》(1977年)、义大利的《佐罗》(童自荣配佐罗、假总督)、法国的《黑郁金香》(一开始译作黑马丁花,但因欧洲对郁金香有特定的历史原因,故译作黑郁金香。童自荣配兄弟俩)、法国的《虎口脱险》、美国的《爱德华大夫》等各国的优秀影片译成中文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

历年获奖作品如下:

《追捕》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安重根击毙伊腾博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国家利益》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胜利大逃亡》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黑郁金香》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译制片奖

《斯巴达克斯》获1986、1987年优秀译制片奖

《谜中之谜》获198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靡菲斯特》获198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随心所欲》获1989-1990年优秀译制片奖

《追寻铁证》获1991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国际女郎》获1993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亡命天涯》获1994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真实的谎言》获第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1995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失落的世界》获第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1997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诺丁山》获第六届中国电影华表奖1999优秀译制片奖

《哈利·波特与密室》获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2年度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爱有天意》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3年度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翻译风波》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4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惊涛大冒险》获第十二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5-2006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功夫熊猫》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2007-2008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八一电影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目前是我国唯一译制电影制作的事业单位。1954年,八一厂为配合部队作战、训练以及科研需要,开始译制以前苏联为主的军事教育片、纪录片和科研片,到目前共译制了140余部。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69年,八一厂开始译制外国故事片,至九十年代初,译制了内部参考片《翠堤春晓》、《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大海战》、《巴顿将军》、《侠盗罗宾汉》、《阿福》、《莫斯科保卫战》、《敦煌》等30余部(以上部分影片未发行)。

1994年开始,是八一厂译制片的辉煌时期,共译制了40部外国故事片,译制质量逐步提高。影响较大的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断箭》、《龙卷风》、《空中大灌篮》、《拯救大兵瑞恩》、《西点揭秘》、《U-571》、《珍珠港》、《指环王:护戒使者》、《指环王:双塔奇兵》、《指环王:王者无敌》、《公主日记》、《星球大战前传:复制人的进攻》、《烈火雄心》和《国家宝藏》、《星球大战前传:希斯的反击》、《国家宝藏》、《漫长的婚约》、《小战象》、《加勒比海盗1-4》、《误入歧途》、《光荣岁月》、《女王》、《 *** 纯情》、《火线战将》、《黑客帝国2、3》、《纳尼亚传奇1-3》、《飞行者》等片。

八一厂译制片获奖的有:

《阿甘正传》1996年获第十六届"金鸡奖"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

《拯救大兵瑞恩》获1998年度"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U-571》获2000年度"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珍珠港》2002年获第八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同年获第二十二届"金鸡奖" 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这是中国译制片史上首次一部影片同时获得两项国内大奖。

《烈火雄心》获十一届华表奖优秀译制片奖提名。

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片部门

从1973年开始创作译制影片,成为中国译制片制作四大厂之一,曾译制了很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典影片,给中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

《瓦尔特保卫塞拉耶佛》、《桥》南斯拉夫 1973年、《山村女教师》、《小火车站》越南 1973年、《玛丽娅》墨西哥、《沸腾的生活》罗马尼亚 1977年、《大象音乐会》苏联 1977年等片。

2012年成立北京电影译制厂 ,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片制作部门。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中心

由于成立中影集团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名存实亡,因此中影集团在2003年在北洗厂成立了译制中心,2004年译制的《亚瑟王》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十一届)优秀译制片奖。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译制中心

2011年随着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洗印分公司译制中心也挂牌成立了。

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关系,中影译制中心近年来得到中影公司分配的大量外国大片的译制任务。

其他

电影频道为纪念中国电影译制片65周年,于2014年12月31日晚22:00播出讲述中国电影译制之路的专题片《永恒的魅力》

⑶ 海子的死因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那样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海子的死迫使人们重新去审视诗歌与生命,对于海子自杀的原因,历来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四川诗人钟鸣在其文章《中间地带》里 ,海子是因为奔走于昌平和北京之间,而这两个地方他都找不到自己的家 ,因此便只好让自己在精神上处于一种中间地带。上海评论家朱大可在其《宗教性诗人: 海子与骆一禾》一文中 ,赋予海子的死崇高的仪典意义 ,于是海子成了一个英雄 , 成了20 世纪末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象征。本文主要从海子诗歌中的三次受难:流浪、爱情和生存来论述海子死亡的精神原因,这三次受难既成全了诗人,却又毁了诗人。海子是个流浪者,在精神家园的思索中不断的滋生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矛盾。在爱情中越发倾心于死亡。面对物质化世界旁培唯的挤压,他所做的一切这一切都并非他理想中的生存状态,于是对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化而为与悲剧人物同步,直到将生命化成灰烬。
关键词:海子 诗歌 流浪 爱情 生存
海子,这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迅速成长起来的北大诗人,在他的诗歌与生命呈现出最辉煌的一刻,离开了我们,1989年3月26日,就在这一年 ,我们失去了一位诗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海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文人、诗人在精神上所面临的困惑,这种困惑古今中外一直都在延续着,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去克服和适应如此的困惑,而非给海子的死戴上一顶辉煌的王冠去膜拜,海子虽然死了,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作为一个诗人来讲,他已经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据说,在海子死后的几年之内,先后有不少于14位当代诗人离开了人世,这里面包括另一位北大诗人戈麦和更为有名的顾城。这实在是一个不能接受的数字。正如这样的一句话,“物质钱却只能饿死人,精神匮乏却要活死人”。这些世人都因为精神的匮乏而选择死,当然也会有其他不同的成分。而海子使他们中最典型最直接的一个,他在《夜色》中写道:“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然而,幸福并不指幸福,这里面也有受难,受难中也会有幸福,正是这两者的关系与矛盾,一方面它渴望生活,想超越生活,但当他置身于物质对世界、文明对精神的二律背反中,当这二者的矛盾被激化,它只能去选择死亡、选择逃避。
一、 在流浪中万劫不复
流浪生涯于诗人来说是艰辛的,但于中国新诗来说却又是万劫不复中之大幸,无疑又是流浪使诗人达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或者说是流浪生涯成就了诗人成为辉煌的传奇。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他不断的问自己“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在这首绝笔诗中,海子的流浪结束了,这个孤独而寒冷的夜。文本散发着一种独自绝望的情绪。悲哀而断续的思路分裂而破碎的意象,不连贯的臆语,传达着伤痛而荒凉的心境,诗句带来了不祥的惊恐。复活了的十个海子,它们都在低低地怒吼着。他是这个春天的幸存者,是最后剩下的一个海子,一个黑夜的孩子,他几乎是变态地“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他一往情深,不能自拔。 他虽然极度悲伤,已无视黑夜和黎明,但他仍“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臆念着高高堆起的谷物,一家六口的吃用,有一种不可断绝的乡村情结,他还在怀疑中追逐曙光。矛盾、痛苦、幻灭、绝望,不能自拔。对于他来说,死亡可以结束他所有生命中不幸的流浪。这些正是她理想境界与显示冲突的相互交错,也是海子自杀前真实的心理写照。
流浪是海子在自我探索中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但是,越往后却带给了她一种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强烈矛盾冲突。一方面,海子对于生命是热爱的,“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海子是用生命的承载来体会世间的幸福,甚至连太阳、水、植物同样也是幸福的,他渴望做一个世间最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中慧子对于生活充满了信心 ,希望自己像平常人一样过着愉快而又甜蜜的生活,做着一个普通人每天所做在和的普通是事情。而另一方面,当他的精神追求与向往的幸福相背时,他对待是横名的态度却又如同“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的额头寂寞的燃烧。”于是他又将对生命的热爱变为毁灭了。“穿越这座城市/远远的走来/去看看他,去看看海子/他可能更加痛苦/他在写一首孤独而运培绝望的诗歌/死亡的诗歌(《太阳和鲜花》)流浪的最终还是孤独,这些对于海子来说,死倒是生了。他在1986年11月18日他就在日记中写道:“我差一点自杀了……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来……我又生活在圣洁之中……”。这正如骆一禾所说的,海子的诗之于他的生和死,在时间峻笑着荡涤了那些次要的成分和猜度,臆造之后,突然凸露出来,他也就生了!海子并没有死,1989年3月26日下午4时,这是海子重获生命的日子,他已经从以前的世界中走出来了,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土地?王》)。在海子的诗中,死是质朴且神圣的,像土地、像草原、像太阳。现实世界里他并没有找到春暖花开的精神家园。于是,他要像诗中的太阳那般,将自己与太阳的一生相溶,太阳的一生就是他的一生“太阳就是我,一个好动的宇宙的劳作者,一个诗人和注定失败的战士。总而言之,我反抗过生命以外的一切,甚至反抗过死亡。因此,就在这上天入地的路途上,听见了这样一句话:地狱之火烧伤他的面颊,就像烧伤他一样(《太阳七部诗》)”。为了活着而去死,在这样一种哲学的思索中。死,成为海子和他的诗歌的一次新生。
对于我们来说,一个诗人的诗便是一种精神,而诗人的死则象征着某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海子的死是一种对于生存的目的的意义,和终极价值怀疑的心态,是作为诗人的海子,在生存中无法摆脱的梦魇,灵魂的虚无,流浪中的生存危机感,还有他自身无法解脱的空虚和荒诞,他只能用自己高尚的生命和最后的诗篇,对这种状态做以诠释。海子把流浪视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或许正是在黑夜中走得累、太远,他已经在经年累月中深感流浪的疲惫,于是他在1982年2月写的《夜色》中把“流浪”视做万劫不复的“受难”;他的流浪在某种程度时间是闪电般的,似乎瞬间就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嗅到了“人类的气味”。或许,在太阳的烈火之后的海子,只剩下属于远方的灰烬,充满了荒凉、孤独和失望。只有他所在的根——家乡,在无尽的等候中召剿 毓楣世铩?ldquo;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我要头上插满故乡的鲜花(《诗人叶赛宁?浪子旅程》)。”
二、在爱情中倾心死亡
海子的爱情是极其不幸的,对待爱情,他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甚至愿意用生命去作妥协,可是在事实上,虽然海子一生爱过四个女孩子,但是每一次的爱情都是一次受难,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
第一,从心理层面上来说,经过了四次恋爱的失败,海子内心的悲痛欲绝望日渐加深,更加一步步让他对生命产生了排斥。每次恋爱,海子都用着自己的所有的一切去爱着那个女孩子, 海子的初恋女友在诗歌中,海子称她为B ,因为她的出现,海子由孤高幽闭变得活泼开朗,周围的一切变得亲切可人。1985年4月他为B 写了一首《写给脖子上的菩萨》的诗,呼吸,呼吸/我们是装满热气的/两只小瓶/被菩萨放在一起/菩萨是一位很愿意/帮忙的/东方女人/一生只帮你一次/这也足够了……菩萨愿意/菩萨心里非常愿意/就让我出生/让我长成的身体上/挂着潮湿的你!”在这首诗中,海子把自己和B比做“两只小瓶”,菩萨特地为他们而人做媒,让他们的呼吸共融在一起,一起享受浪漫而又幸福的日子,菩萨“一生只帮你一次”,海子是在向B许诺一生只爱她一人,借着这一中国人最为信仰的上帝,这是海子感情升华后的表达。
每次失恋海子的心理都是不同的。在这个被世俗所笼罩的天空下,海子终于还是被B无情的抛弃了,在失恋后B的生日那天,海子为她写了一首诗《给B的生日》“天亮我梦见你的生日/好像羊羔滚向东方——那太阳升起的地方/黄昏我梦见我的死亡/好像羊羔滚向西方——那太阳落下的地方……”在B 生日这天,海子提到了死亡,可以看出这次失恋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1986年11月18日,伤痛的海子差一点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对待自己感情的失败,他于当日写下了一生中仅存的三篇日记中的一篇:“我一直就预感到今天是一个很大的难关。一生中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我差一点被毁了。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
在诗《四姐妹》中写到:……我身在这荒芜的山岗/怀念我空空的房间, 落满灰尘/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光芒四射的四姐妹/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赶着美丽苍白的奶牛 走向月亮形的山峰/到了二月, 你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滚过春天的雷, 你是从哪里来的/不和陌生人一起来/不和运货马车一起来/不和鸟群一起来/四姐妹抱着这一棵/一棵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 今天的雨水/明天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 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在诗中,海子把这四个女孩比作命运女神,她们左右着自己的名誉甚至生命。她们使海子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她们可望而不可及,使海子深陷痛苦与绝望。
就这样,海子的失恋延续了四次,就一个普通人来说,用尽自己的真心情意而换回这样悲痛的结局,内心的绝望是可想而知的,而对于海子这样一位情感极为丰富的诗人来说,每次的失恋无疑就是在他的心口狠狠的刺了一刀,海子对死亡的膜拜由此也便开始了。
第二,从道德层面来看,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的海子,他的恋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受万人唾弃和鄙夷的。首先,海子的初恋女友B是他的学生,B 也是因为喜欢海子的诗,两人才开始交往的。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师生恋不足为奇,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环境里,爱上自己的学生是被视为大逆不道、辱没门风的行为。其次,海子第二次爱上的是A,一位有夫之妇,他疯狂的为她写诗。甚至不顾世俗的一切,甚至说出A本来应该就是他的新娘的话来,更不顾A其实已经结婚生女。当最后一次A因为和海子相会没能照顾好生病的女儿陷入到极度自责的时候,一切便已经结束了。海子也不得不黯然离开。第三个是他的同事P。还有一个女友S,当她需要的是婚姻和承诺,而海子对于她没有爱只有愧疚和负罪感。所以当伤害一次次的降临到这个女孩头上的时候,她唯一的选择就只有义无反顾的离开。
作为海子生前好友的西川,他将爱情的悲剧看作是海子自杀的导火索、最重要的原因。据西川回忆,在海子自杀前的星期五,海子曾经见到了他的初恋女友,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而且对海子很冷淡。当天晚上与同事喝酒,海子说了很多关于那个女孩子的事情。酒醒之后,海子一直坚信自己说了许多伤害那个女孩子的话,万分自责,觉得对不起自己深爱的人。1989年25日早上,海子从政法大学在北京学院的校址出发去山海关。然而事实上,海子并没有选择山海关,而是选择了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那是一个适于自杀的地点,海子之前,曾有三个人在那里自杀。这正印证了海子所说的,“一切源于爱情,爱情使生活死亡,爱情使真理死亡,与其死去,不如活着!”
第三,从物质层面上来看,海子只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个大学生,没有办法去改变老一辈眼中的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卑微的出身,讲究门当户对,追求物质功利的世俗观点在许多人脑海里仍根深蒂固。海子爱过的第一个女孩跟海子情同意合,他们真心相爱,无数个夜晚见证她们的山盟海誓。然而穷人只有路过爱情,在女孩父母眼里,海子只是一文不值的穷诗人,只会用无聊的诗来打动天真的少女。他们强烈反对女儿跟海子的爱情。这对恩爱的鸳鸯最终被折散。再者就是海子独特的爱情观:海子非常痴情,但他却不愿结婚,不愿走进婚姻的围城。他希望同女孩过着甜蜜而又浪漫的恋爱生活。这与传统的爱情观大相径庭。但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海子背逆传统的爱情观使海子在爱情的道路上多了一条无发逾越的鸿沟。最后就是出身和家境的不同以及成长的经历的不同,海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生活习惯及诗人独特的气质与禀性,这使得海子同恋人之间产生了无法跨越的心灵隔阂。 太多

⑷ 海子为什么自杀

关于海子的死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象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
在海子自杀的次日晚,我得兄旦到了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怎么可能这样暴力?他应该活着!因为就在两个星期前,海子、骆一禾、老木和我,还曾在我的家中谈到歌德不应该让浮士德把"泰羡此扰初有道"译为"泰初有为",而应该译为"泰初有生",还曾谈到大地丰收后的荒凉和亚历山大英雄双行体。海子卧轨自杀的地点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一禾告诉我,两个星期前他们到我家来看我是出于海子的提议。
关于海子的死因,已经有各种各样的传言,但其中大部分将证明是荒唐的。海子身后留有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他一生仅记的3篇日记。早在1986年11月18日他就在日记中写道:"我差一点自杀了,……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来……我又生活在圣洁之中"。这个曾以荷尔德林的热情书写歌德的诗篇的青年诗人,他圣洁的愚蠢,愚蠢得辉煌!诚如梵高所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些不信任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
海子死后,一禾称他为"赤子"--一禾说得对,因为在海子那些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篇中,我们的确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海子:单纯、敏锐,富有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金辉的事物。这种关心和坚信,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业,尽管这事业他未及最终完成。他选择我们去接替他。
当我最后一次进入他在昌平的住所为他整理遗物时,我听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所熟悉的主人不在了,但那两间房子里到处保留着主人的性格。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的庭院》的印制品。左边房间里一张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快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大书架--另一个书架靠在东墙--书架上放满了书。屋内有两张桌子,门边的那张桌子上摆着主人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很显然,在主人离去前这两间屋子被打扫过:干干净净,象一座坟墓。
这就是海子从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的住所,在距北京城60多里地的小城昌平(海子起初住在西环里,后迁至城东头政法大学新校址)。昌平小城西傍太行山余脉,北倚燕山山脉的军都山。这些山岭不会知道,一个诗人每天面对着它们,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天堂弥赛亚》等一系列作品。在这里,海子梦想着麦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遥远的事物。海子生活在遥远的事物之中,现在尤其如此。
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与梦想着天国,而却在大地上找到一席之地的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不同,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扒纯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那是1986年夏天,我去昌平看他,我拉他去看了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苏联电影《白痴》,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然而海子却不是一个生性内向的人,他会兴高采烈地讲他小时候如何在雨天里光着屁股偷吃地里的茭白,他会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比如"从好到好",他会告诉你老子是个瞎子,雷峰是个大好人。
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海子曾自称我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脑海里挤满了幻象。不过又和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不同。我们可以以《圣经》的两卷书作比喻:海子的创作道路是从《新约》到《旧约》。《新约》是思想而《旧约》是行动,《新约》是脑袋而《旧约》是无头英雄,《新约》是爱,是水,属母性,而《旧约》是暴力,是火,属父性;"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同于"一个人打你的右脸,你要把左脸也给他",于是海子早期诗作中的人间少女后来变成了天堂中歌唱的持国和荷马。我不清楚是什么使他在1987年写作长诗《土地》时产生这种转变,但他的这种转变一下子带给了我们崭新的天空和大地。海子期望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他殷切渴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诗歌帝国:东起尼罗河,西达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陆。
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讲,要深入谈论海子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与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是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之一。在一首有关兰波的诗中海子称这位法兰西通灵者为"诗歌烈士",现在,孤独、痛苦、革命和流血的他也加入了这诗歌烈士的行列。出自他生命的预言成了他对自我的召唤,我们将受益于他生命和艺术的明朗和坚决,面对新世纪的曙光。
我和海子相识于1983年的春天,还记得那是在北大校团委的一间兼作宿舍的办公室里。海子来了,小个子,圆脸,大眼睛,完全是个孩子(留胡子是后来的事了)。当时他只有19岁即将毕业。那次谈话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还记得他提到过黑格尔,使我产生了一种盲目的敬佩之情,海子大概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诗歌创作的。
说起海子的天赋,不能不令人由衷地赞叹。海子15岁从安徽安庆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初在校刊,后转至哲学教研室,先后给学生们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的课程。海子的美学课很受欢迎,在谈及"想像"这个问题时,他举例说明想像的随意性:"你们可以想象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学生们知道他是一位诗人,要求他每次下课前用10分钟的时间朗诵自己的诗作。哦,那些聆听过他朗诵的人有福了!
海子一生爱过4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然而孩子却为她们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四姐妹》)这与莎士比亚《麦克白斯》中三女巫的开场白异趣同工:"雷电轰轰雨蒙蒙,何日姐妹再相逢?"海子曾怀着巨大的悲伤爱恋着她们,而"这糊涂的四姐妹啊/比命运女神还多出一个。"哦,这四位女性有福了!
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5年,于是他曾自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5年。但是他未及写满15年便过早地离去了。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哦,中国广大贫瘠的乡村有福了!
海子最后极富命运感的诗篇是他全部成就中重要的一部分。他独特地体验到了"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的内部上升。"现在,当我接触到这些诗句时,我深为这些抵达元素的诗句所震撼,深知这就是真正的诗歌,那么现在,他已经不必再讲他的诗歌"不变铅字变羊皮了"的话,因为他的诗歌将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哦,中国簇新的诗歌有福了!

⑸ 他的电影不多却个个经典,他的配音很少却让无数人怀念 ,他是谁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有这么两段,孙少平路过电影院发现当天上映电影是《王子复仇记》,他非常兴奋想去看,正好遇到了正要去二刷的田晓霞。

孙少平的妹妹孙兰香在大学里由于文雅的气质和美貌被讹传为孙道临的女儿。

我们可以看出来,路遥当年肯定是非常喜欢孙道临的,而且他在书中的这些情节也反映了当年大学里的青年和社会上的群众对孙道临的喜爱。

孙道临老师已经离开我们十几年了,为了纪念他对我国电影事业的贡献,他的祖籍所在地浙江嘉善专门建立了孙道临电影艺术馆,大师的音容笑貌将永载电影史册。

⑹ 毕克的人物简介

毕克(1931—2001),中国著名译制片配音演员、导演;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1948年蚌埠崇正中学肄业,194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上海金鸡旅行剧团、广西宜山地委文工团话剧队任演员。
1952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导演、厂艺委会主任、顾问。先后为《追捕》、《鸳梦重温》、《铁面人》、《现代启示录》、《卡桑德拉大桥》、《尼罗河上的惨案》、《老枪》、《雾之旗》、《幸福的黄手帕》、《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新干线大爆炸》、《姿三四郎》和《大闹天宫》、《毛竹》、《知识老人》等约五百部译制片、美术片、科教片配音。
其中担任主配的日本影片《追捕》、朝鲜影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于1979年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后兼任译制片导演,执导了《兆治酒馆》、《铁面人》、《罪行始末》、《总统轶事》、《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十四个冬春》、《远山的呼唤》、《谜中之谜》等译制影片。
其中《远山的呼唤》(兼主配)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译制片奖;《谜中之谜》(兼主配)获1989年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译制片奖。
毕克先生生前为上海电影译制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电影译制导演、上海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此外他还担任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表演艺术学会常务理事、顾问。 毕克先生于1931年出生在济南,一直喜欢戏剧与电影。1952年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即今天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始从事电影译制配音工作,当时只是配各种配角,毕克仍仔细揣摩每一句台词,一丝不苟,如《孤星血泪》中的铁匠,戏很少,却给同事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大量阅读名著,理论书籍和广泛向其他演员学习,这一阶段为后来的配音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为了给即将召开的第三届文代会献礼,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制作了民主德国影片《阴谋与爱情》,毕克配男主角斐迪南,让人感到声音明亮,富有魅力,感情细腻,配音切合影片人物感情。
因此,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很多爱情片男主角配音,如《琼宫情史》中的西班牙使节,《鸳梦重温》中的失忆者史密斯上校,《白痴》中的那个为了钱竟心甘情愿接受将军的情妇做自己新娘的年轻的将军秘书。
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作品是他在《音乐之声》中的配音冯屈普上校,对唱和台词之间的衔接处理的极为精当,影片公映之后风行全国,至今仍被视为译制片经典之一。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开始新的探索,以突破配音类型化为目标,从配感情细腻的爱情片男主角转变为配正直,坚毅,智慧的角色,如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中镇静勇敢的张伯伦医生和《远山的呼唤》中的田岛耕作。
这一时期毕克完成了他对两个角色的经典配音:《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比利时大侦探波洛和《追捕》中的检察官杜丘冬人。
尼罗河上的惨案集中了当时所有的上译配音精英,被成为“译制片的盛宴”,毕克把波洛的慵懒、自负、智慧的性格气质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长达近三十分钟的近乎波洛独白的案情分析更是被毕克处理的扣人心弦,他历数在座的每个人都有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但他们都不是凶手,直到最后,他详尽地叙述了真正凶手的作案过程,终于使凶手无处逃遁。在严密推理中又透出一点幽默与调侃。
在《追捕》中将高仓健冷峻、刚毅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在天台上与邱岳峰配的堂塔医生的最后对决更是被人称道。
毕克也曾为反面人物配过音,如《金环蚀》中的神谷,《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的伊藤博文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致于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译厂访问时曾惊呼:“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
另外,毕克还参与了很多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的配音,如《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天书奇谭》中的袁公,《国王与小鸟》中的很有哲学意味的鸟等,特别是12集系列木偶彩色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他采用一种表面谦卑恭顺而暗藏调侃和讽刺的声音充分表现了阿凡提对地主高利贷者的戏弄。
他与另一位配音大师邱岳峰所配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的对手戏更是精彩,“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等台词脍炙人口。
除了为角色配音,毕克还擅长旁白,如他在《少林寺》、《斯巴达克斯》里均担任旁白,特别是他为《悲惨世界》配的旁白,不仅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更完美的再现了原作浓厚而沉重的历史感;最令人值得纪念的是,毕克先生生前的最后一部配音作品亦是担任旁白——经典电视连续剧《围城》(1990年)。 1980年代初开始毕克逐渐也从事译制导演工作,在不影响自己配音工作的同时,和著名配音员,译制导演苏秀合作翻译制作了《远山的呼唤》和《姿三四郎》等电影和电视剧,其中《远山的呼唤》获得文化部1981年优秀外国译制片奖。《姿三四郎》轰动一时。他尽心帮助和辅导青年演员,善于启发演员,爱护演员的情绪,同时又十分的严谨,一丝不苟。
著名配音员曹雷曾经回忆在配一个默默抽泣的背影的哭声时,因为不用对口型,她酝酿好感情转过身去大哭,哭到一半被毕克叫停,因为她哭的节奏和屏幕上演员肩膀的抖动频率不同。
1980年代末毕克患上了喉部疾病,这使得他不得不彻底离开了配音这个职业;在他的晚年,日本著名演员高仓健曾希望他为自己的新片《铁道员》配音,毕克也曾试图接受,但严重的疾病让他不得不放弃。
疾病恶化后,他已经说不出话,就给年轻演员做口型,做翻译,通过在纸上写字做指导;2001年,一代配音大师毕克先生与世长辞,终年70岁。
为了纪念他对配音事业的贡献,毕克逝世后,追悼会上没有演奏哀乐,而是用他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为波洛配的大段案情分析代替。 乔榛感慨万千地追忆起与毕克老师的无数次难忘的合作经历,乔榛清晰地记得与毕克的第一次合作:“那是70年代给《红菱艳》配音。他在话筒前的感觉与片中的角色惊人地相似,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影片的氛围中。尽管那个美术设计师并非主角,但他却认真地对角色进行反复琢磨。这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创作态度,影响着每一个与之合作的演员。”
毕克先生病重之时,苏秀曾特地从杭州赶来上海到医院看望毕克,他人很消瘦,由于完全丧失了呼吸功能,只好切开气管,依靠呼吸机帮助维持生命。可是他头脑清晰,思维活跃,对很多往事都记忆犹新。但过些时候再去看他时,他已经人都变了形,医生说他上次病危抢救过来以后,耳朵聋了、浑身都肿了,但他心里依然明白。苏秀在板上写“医生说你比前一阵好很多。”他苦笑着摇摇着,口型清晰地说“不可能。”
苏秀说,有一段时间,电视台不停地播放了一些老的译制片。像《音乐之声》、《琼宫恨史》、《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都是由毕克担任主要配音演员的。苏秀还在想,下次去看他,不再问他“胃口好吗?”“睡得好吗?”而是跟他谈谈当年配音这些影片时的趣闻逸事,让他能得到一点短暂的欢乐。“但我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却已经走了。”

⑺ 陈叙一的人物生平

1918年12月生于长沙。父亲是洋行买办。家庭的特殊生活环腊脊境,使他从小就学习英文,能用英语会话。进入中学后,他又爱上文艺。当时,他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民主思想影响下,愈来愈看不惯自己的家庭生活,同父亲发生了矛盾。1937年,在上海沪江大学读二年级时,就径自离家出走,先后在上海英美烟草公司,怡和洋行,怡和轮船公司等处作小职员,开始独立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叙一深感国家衰亡的危险,精神苦闷,拼命读书,力图从中获取思想养料和精神力量。这期间,他有幸得到著名戏剧家黄佐临的热心帮助与指导。1943年,他在借到一本美国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情欲》的话剧本后,便翻译和改写成完全中国化的《田园恨》,由黄佐临导演,孙景璐主演。这是他从事翻译工作的处女作。不久,他就参加了黄佐临等人创办的进步话剧团体--苦干剧团,当舞台监督,有时也粉墨登场跑跑龙套。1945年,在黄佐临的悉心指导下,他第一次导演了话剧《埋头苦干》和《一刹那》(丹尼改写)。其间,他还曾为苏联商人在上海经营的私人商业电台写过广播剧。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叙一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积极投身于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1946年,他经地下党介绍,从上海到晋察冀解放区,加入了革命队伍,担任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顾问。之后,又随人民解放军到达晋冀鲁豫,在华北人民文工团从事创作活动。天津市解放,他立即被派去参加接管电影院的工作,担任天津电影服务社副社长。 1949年夏,上海解放后,他被指定为上影厂翻译片组组长。从此,他就踏上了建设和发展上海电影译制事业的艰苦历程。旧中国尽管市场上充斥着外国影片,但没有我们自己的电影译制事业。当时上映的外国片不是原版对话,就是打上一些半文不白的字幕,即使偶尔在一些影院也搞上“译意风”,但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国解放后,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首先通过演员的配音,译制出第一部翻译配音的苏联故事片《普通一兵》。陈叙一得悉后,就带了三位同伴去东影参观学习。回到上海,陈叙一即借调了十一个人,凭着一个旧话筒,一部报废的录音机,一台不带银幕的皮包机(放映时墙上挂白纸),在一间仅有二十平米的小车间里,完成了上海译制的第一部外国影片苏联故事片《团的儿子》。如何提高剧本的翻译质量,使之符合配音的口语要求;胶片从什么地方分段,演员怎样对口型,等等,他们都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而后不断改进的。陈叙一和十余名译制人员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三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三十一部苏联和东欧国家影片的译制。 不久之后,上海电影译制厂正式成立了。陈叙一先后任副厂长,厂长,一直肩负着译制片创作生产的领导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们已经译制了三十都个国家的五百多部故事片,还把一部分国产科教片,美术片和个别故事片,配音译成英语,法语版,出口到非洲以及欧美国家去陪漏。另外,译制片厂还经常接受兄弟厂新拍摄的影片的配音任务。他们译制的影片,因语音清晰,语言准确,形神兼备而受到观众的赞扬。无疑,这是和陈叙一在业务上严格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陈叙一在抓译制片的质量时,主要在三个环节入手:首先是把本子关,他强调翻译要忠于原著,坚持质量第一。他的英文底子好,凡是遇到英文本,他总是严格查对原文,斟字酌句。对其他语种的剧本,他又常从分析戏的内容和角色着手,同翻译一起充分讨论。碰到问题时,还亲自查阅字典,逐字逐句的推敲。在口语化的问题上,他更是下足了苦功夫,只要碰到不太顺口的句子,他都一一加以修改,力求每个翻译剧本都能做到语言流畅,丝丝入扣。各种语言的翻译本在他的精心修改下,语言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为影片的芦局烂译制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他非常重视配音演员队伍的建设。他认为一部译制片质量高低,主要靠演员来体现。在组建队伍的过程中,他采取先特约,试用,然后根据需要有计划的把各种行当——犹如京戏里的生,旦,净,末,丑,逐个配齐。如邱岳峰(已故)、李梓、毕克、尚华、赵慎之、刘广宁、童自荣、丁建华和乔榛等人各具特色的音色,就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
他们在译制过程中,有时碰到要求高,难度大的译制片,还经常邀请上影厂的著名电影演员参加配音。例如舒绣文在《乡村女教师》里配的女教师,孙道临在《白痴》中配的梅什金公爵和在《王子复仇记》里配的王子,张伐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里配的列宁,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叙一在抓配音质量上也是一丝不苟的,配音质量过不了关,影片决不出厂门。如1980年,正当他去美国访问期间,厂里译制完成了西德影片《古堡幽灵》,他回来审查时,发现有几场戏在风格掌握上与原片有差异,于是立即推倒重来,直到合乎要求,才予通过。第三,他在紧张的工作中,身体力行,逐渐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制度。每天早晨七点三刻之前,他一定会骑着他那辆旧自行车出现在厂区,开始例行的巡视,检查各个部门工作是否到位,以保证八点钟一到实录棚可亮起红灯准时开工。不论什么生产任务,他都亲临生产第一线,和职工同甘共苦。在他的带动下,译制片厂逐步形成了一个讲效率,能苦干的好厂风。
1960年8月,他们仅用五天,如期译制出有二十大本的日本故事片《松川事件》。这部影片的译制,是周总理亲自下达的任务。如果按一般译制程序,《松川事件》的完成至少需要四十天时间,而这次陈叙一就是这样带领全厂职工,奋战一百零八个小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凡是遇上需要赶时间的译制任务,总是交由上译厂突击完成。
陈叙一生前翻译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美国电视连续剧:《黑暗的公正》,此时,他已患喉癌,刚做了声带切除手术。尽管无法言语,但陈叙一翻译好交到导演手中的剧本,每一页稿纸四边的空白处,都写满了有关台词的注解,甚至还会注明:影片中的人在玩什么牌,怎么个玩法,演员们应该怎么叫牌。
1992年4月24日,陈叙一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5岁。他并没有像自己曾经立下的誓言一样“倒在话筒前”,却是在床上看剧本时突然昏迷。弥留之际,女儿依然看见,他的手指还在床沿上一下下敲着数音节。
上海电视台主持人贝倩妮(贝贝)为其孙女。

⑻ 求上译配音的原东欧一些国家的经典老电影片名

上译目录
德国电影
《希西公主》三部曲-1《希西公主》2《皇后的命运》3《年轻的皇后》
《苔丝》
《英俊少年》
《糜靡斯特》
《约翰 施特劳斯》
美国电影
《蛇》
《放大》
《蝙蝠》
《角斗士》
《美人计》
《蝴蝶梦》长影配
《罗马假日》长影配
《出水芙蓉》
《傻妹从军》
《音乐之声》
《怨梦重温》
《翻译风波》
《大独裁者》
《廊桥遗梦》
《紧急下潜》
《第一滴血》
《魂断蓝桥》
《亡命天涯》
《好事成双》
《鹿苑长春》
《云中漫步》
《头条新闻》
《弦动我心》
《西北偏北》
《心有灵犀》
《寒夜琴挑》
《雪地英雄》
《***神灯》
《佐罗传奇》
《天罗盗网》
《完美风暴》
《故里寻梦》
《真爱的风采》
《偷袭珍珠港》
《谍海群英会》
《生命的证据》
《斯巴达克斯》
《凡尔杜先生》
《苏菲的选择》
《傲慢与偏见》
《傻瓜也疯狂》
《战略大作战》
《现代启示录》
《逃往雅典娜》
《爱德华大夫》
《裸露在狼群》
《胜利大逃亡》
《似是故人来》
《秋天奏鸣曲》
《欲望号街车》
《真实的谎言》
《女人的呐喊》
《新天方夜谭》
《温莎行动计划》
《卡桑德拉大桥》
《阳光下的罪恶》
《尼罗河上的惨案》
《小迷糊的情泪》
《福尔摩斯外传》
《鳄鱼邓迪1-2》
《蒙娜丽莎的微笑》
《乞力马扎罗的雪》
《百万英镑》长影配
《舞台生涯》长影配
《汤姆叔叔的小屋》
《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

英国电影
《水》
《海狼》
《简爱》
《冰与火》
《奥塞罗》
《红菱艳》
《冰海沉船》
《伊莉莎白》
《孤星血泪》
《苦海余生》
《39级台阶》
《魂断蓝桥》
《雾都孤儿》
《千年痴情》
《新天方夜谭》
《野鹅敢死队》
《王子复仇记》
《斯万的爱情》
《汗密尔顿夫人》
《温莎行动计划》
《伦敦上空的鹰》
《阳光下的罪恶》
《尼罗河上的惨案》
《水晶鞋与玫瑰花 》
《看的见风景的房间》

法国电影
《老枪》
《佐罗》
《血环》
《他是谁》

《铁面人》
《美州豹》
《末班车》
《王中王》
《红与黑》
《夫妻市长》
《阿里巴巴》
《绿芥刑警》
《沉默的人》
《义胆骑士》
《虎口脱险》
《总统轶事》
《广岛之恋》
《悲惨世界》
《乱世冤家》
《黑郁金香》
《金发男郎》
《瑞安的女儿》
《国王的娼妇》
《疯狂的贵族》
《警官的诺言》
《巴黎圣母院》
《基督山伯爵》
《红衣女郎》长影
《最后一班地铁》
《天使在人间》长影
动画片《国王与小鸟》
《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

日本电影
《海峡》
《砂器》
《追捕》
《望乡》
《生死恋》
《金环蚀》
《姊妹坡》
《雾之旗》
《W的悲剧》
《新宿鲨鱼》
《日本沉没》
《啊!野麦岭》
《蒲田进行曲》
《远山的呼唤》
《阿西门的街》长影
《幸福的黄手绢》
动画片《天鹅湖》
动画片《龙子太郎》
《人证》长影配音

苏联电影
《白痴》
《牛虻》
《红帆》
《红菱艳》
《运虎记》
《雁南飞》
《合法婚姻》
《国际女郎》
《训虎女郎》
《迷人之星》
《沙漠白日》
《一仆二主》
《机组乘务员》
《列宁在1918》
《乡村女教师》
《战争与和平》
《第四十一个人》
《安娜.卡列尼娜》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两个人的车站》长影配音
《一个俄罗斯人在意大利》

意大利电影
《马可.波罗》82年中意合拍
《***与小偷》
《早安.巴比伦》
《偷自行车的人》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局长的自白》
《八十年代的灰姑娘》
《马可.波罗 中意合拍》

南斯拉夫电影
《桥》北影配音
《临时工》长影配音
《开往克拉列沃的列车》
《二十六个画面里的占领》
《你好!出租车》长影配音
《南方铁路之战》长影配音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长影配音

罗马里亚 阿尔巴尼亚 捷克电影
《风暴》
《脚印》
《清白的手》
《好兵帅克》
《海岸风雷》
《侦察英雄》
《宁死不屈》
《沸腾的生活》
《废品的报复》
《最后一颗子弹》
《橡树十万火急》
《神秘的黄玫瑰》1长影
《神秘的黄玫瑰》2-3上译
《复仇》 警长莫德万
《好兵帅克》

印度巴基斯坦电影
《奴里》
《人世间》
《大蓬车》
《流浪者》
《海誓山盟》
《不能没有你》

墨西哥电影
《冷酷的心》
《叶塞尼亚》

埃及电影
《走向深渊》
《忠诚》

⑼ 那些故事片演员 苏秀

那些故事片演员(根据大家的回帖补充照片说明)
作者:苏秀 日期:2007.10.28
【作者简介】
苏秀 1950年9月考进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前身)。担任配音演员兼译制导演。1984年退休。
担任译制导演的主要作品有:《带阁楼的房子》《阴谋与爱情》《冰海沉船》《虎口脱险》《英俊少年》《远山的呼唤》《啊,野麦岭》《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以上三部曾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等400余部集。
担任配音的主要作品有:《第四十一》《红与黑》《尼罗河上的惨案》《华丽的家族》《为黛茜小姐开车》等300余部集。
舒绣文
绣文大姐和高博是最早来到翻译片组参加配音工作的,那是上海译制的第二部影片——《乡村女教师》(又名《桃李满天下》)。那时候我还没进翻译片组呢。他们才是地道的上海第一批配音演员。
舒绣文早在三十年代就进入了上海电影界,抗战时期,在重庆与白杨、张瑞芳、秦怡被称为影剧界的“四大名旦”。在著名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扮演“抗战夫人”王丽珍,那一段与陶金一起跳的探戈特别脍炙人口。她也是解放后,电影界全国仅有的四名一级演员之一(另外三人是:赵丹、白杨和金焰)。她的头上罩满了光环,但是她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大演员做派。我们这些刚进入电影界的晚辈,也跟着高博、韩非“绣文儿长,绣文儿短”地叫她,她也不觉得我们没大没小,而且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地跟我们聊天,甚至跟我们讲她初恋的故事。后来我跟她一块配过《安娜·卡列尼娜》和《母亲》。她配母亲,韩非配儿子,我配儿子的女友。那是高尔基笔下一位革命的母亲,她在广场上演讲,激昂慷慨,号召大家起来反抗。我在录音棚中看她录音,感觉她并没有声嘶力竭地叫喊,可是全片鉴定的时候,却觉得她的感情特别到位,又有力度,让我领略了什么叫“举重若轻”,也让我明白了,感情不到位,不能以喊叫代替激情。
其实,配音演员归根结底也是演员。演员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解人物、塑造人物、掌握人物的节奏,都是一样的。所以,很多好的电影演员,第一次参加配音,就能担任主角,像舒绣文、高博、卫禹平、孙道临以及后来的程之、林彬和中叔皇等人莫不如此。
我们在配《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恰巧电台请她去广播一篇什么作品,拿了三十元稿费。她非常高兴地要拿这笔钱请大家去吃西餐。那时,电影局对门有一家叫“宝大”的西餐馆,每份大菜一元,包括一盆汤,一道菜和一些面包、果酱、奶油之类。而且,每天的主菜是不同的,有一天是“罐焖鸡”,我们还特意选了那一天去的宝大。
吃过“宝大”之后,大家既觉得玩得非常开心,又觉得应该还请绣文一次。于是,说好了每人烧一个菜,到绣文家去聚餐。那天都有谁参加,吃些什么菜,我已经全不记得了,只记得下着很大的雨,我和邱岳峰是合乘一辆三轮车去的。
孙道临
他应该是来我们厂最多的,也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从1950年的《列宁在1918》中的捷尔仁斯基,到1958年的《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斯金公爵,再到1976年的《基督山伯爵》,差不多将近三十年。当然,他的王子是众人交口称赞的,而我则更喜欢他配的梅斯金公爵。他的梅斯金那么善良,那么单纯,道临的声音一点不华丽,一点不张扬,简直单纯得像个婴儿。我甚至觉得,这个角色天底下没人能比他配得更好了。
他在“文革”中担任译制导演的好莱坞影片《春闺泪痕》,我有幸被他选中配女主角伊丽莎白。那是一个与我以往所配的角色很不同的人物。她贤淑、温柔,她的丈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那时她已怀孕,得到她的公司老板无微不至的照顾,后来嫁给了他,儿子也不知道父亲不是亲生的,一家人非常幸福。及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儿子要去参军,母亲由于曾经失去丈夫,坚决反对,父亲则是支持儿子的。这时,丈夫却领来了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客人,这个残疾的中年人,就是伊丽莎白“阵亡”的丈夫。原来他一条腿残疾后,不愿连累妻子,竟谎称自己阵亡了。没想到,二十年后,又闯进了妻子的生活。伊丽莎白要与前夫相认,并希望儿子也与前夫父子相认,却被前夫断然拒绝了。他不愿破坏伊丽莎白现在的美满家庭,他说:儿子第一次失去父亲的时候,他还没生出来,不能让他再一次失去父亲。我配的角色一般都是个性很强的人物,很少有这种“缠绵悱恻,柔肠百转”的类型。感谢道临给我这样一个改变戏路的机会,可惜这部影片也没上演过。
我和曹雷都可以说是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我们这两个音乐的门外汉,居然敢去染指音乐广播剧。她写了讲述“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生平的《播种欢乐的人》,又写了关于柴可夫斯基的故事《柴可夫斯基》。她自己要扮演其中的主要角色,于是请我去做导演。而我们竟然想到去邀请孙道临做男主角,他也竟然同意了。
不过,我们再大胆,音乐方面的事也不敢随便瞎写,因此一有问题便去请教音乐学院的谭冰若教授。那天,曹雷先到我家找我,再一起去谭先生家。她看见我书架下面放着一套金光闪闪的茶具,就问:你哪来的这么一套花里胡哨的东西?我说是广东的朋友送的。那时正是广东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与广东沾边为荣,讲话也操着一口广东腔。这使我们很反感,就把气撒在广东人身上了。我说广东人能有什么审美观点?不过是土包子发了洋财。她说就是嘛,好好的牙齿非要去镶个大金牙,带个金链子,像抽水马桶上的链子那么粗……
我家离谭先生家大约只有两三分钟的路,我们一路走一边还在编排广东人如何如何,一直到谭先生家还在说个没完。谭先生说:“你们俩客气点好不好?我就是广东人哪。”我们赶紧说:“你不算,你不算,其实好多广东人都不那样,我们说的那种广东人,不包括你们。”好在谭先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那时,真不知天高地厚啊!
林彬
林彬比我大几个月,比赵慎之小几天,所以老赵一直用越剧里宝玉叫黛玉的腔调管她叫“林妹妹”。她是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来我们厂配音的。她台词好,声音好听,抢了我们好多主角戏。如:《生的权利》《第十二夜》《生活的一课》《第六纵队》等等。虽说如此,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从五十年代到“文革”,她几乎就是我们厂的人。配《罗马之战》的时候,我们一起加班,一起住,一起吃桃子,不分彼此。还记得配《罗马之战》时,陈叙一要求我作为女王要端庄、沉稳;曹雷要刀子嘴;林彬作为拜占庭皇后,老躺在睡榻上接见使节,让她用毛边嗓子说话。当年,我们配出来的人物色彩是各不相同的。可惜后来出的碟片中,大概缺失了中低音,我们之间不同的声音造型已然荡然无存了。
还记得,1976年有一部英国影片《铁道儿童》,其中的主角,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一般来说,应该是刘广宁的戏,但是小刘不知为什么不在厂里。而那时丁建华刚来厂几个月,还没配过主要戏。因此,演员组就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大胆起用小丁,认为尽管她没配过主要戏,但是从她配的一些群众角色中,可以看出她有很大潜力。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样做完全没有把握,是拿工作冒险。最后导演伍经纬采纳了第一种意见,决心起用小丁。为了确保影片质量,还委托林彬全程为小丁保驾。从对口型起,林彬就时刻和小丁在一起,帮她找口型,分析人物,帮她排戏,直到陪她进棚录音。
除了戏配得好,她还有一手烙饼的好手艺。我烙的饼,新鲜的还可以,第二天就变硬了。可她烙的饼,一直不会变硬,于是大家约好,几个女同胞一块到我家去,让她现场操作,好把她的绝活学来。我们一边看她做,一边听她讲,至今我都记得那些要领:什么温水和面:顺着一个方向擀:烙好一面再翻,不要反复翻……可我始终没学会,我烙的饼还是没她烙的好吃。
前年,上海影协为大家过生日,我问老赵“林彬去不去?”我说她去我就去。那天她说,她是为我来的。我说以后常通通电话吧,她说光通通电话怎么行,我们得聚一聚。可是,又差不多两年了,我们还一次都没有聚会过。转瞬间,大家都已届耄耋之年,想聚会一次也不那么方便了。
康泰
五十年代末期,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曾经风靡一时,后来,听说小说要搬上银幕,大家除了对小说女主人公林道静将由谁来扮演特别关心外,其次,就是在猜测会由谁来扮演那个令女主人公一直倾心的革命青年卢嘉川了。谁将扮演这个英俊潇洒而又革命意志坚定的可爱人物呢?这份荣耀最终落在了上影演员康泰身上。《青春之歌》公映之后,扮演林道静的谢芳和扮演卢嘉川的康泰都在一夜之间大红大紫起来。接着他又和秦怡主演了《摩雅傣》。
康泰在“文革”时也曾多次来我们厂配音,在《战争和人》的二、三集中,我配伍代由纪子,他配由纪子情人青年军官拓植。在《罗马之战》中,他配一个歌特王国的枢密院大臣,后来的国王。他为人随和,毫无心计,脾气又好,哪怕跟他开很过头的玩笑,他也不会生气。
有一次,他到我家来玩,一进门看见我的厅里放着一架钢琴,立刻兴高采烈地说:“哦,你家有钢琴,我唱一个吧。”
我们演员组有些人,专门对康泰精心策划了一场恶作剧。我原以为是些坏小子干的,后来才知道,赵慎之才是主谋。因为康泰经常吃她抽屉里的糖,还特别得意。他们把夹心糖的夹心挖掉,把一小条肥皂塞进去,然后包好。等康泰在场的时候,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糖来撒满一桌子,让大家来抢,故意把那块特殊的糖留给康泰。康泰吃到最后说:“这块糖的味道怎么那么怪呀?!”没有人接他的茬,也没有人笑。他们这样欺负老实人,可真作孽呀!

⑽ 求一部苏联老电影的名字

【中 文 名】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

【编 剧】埃·帕拉金斯基

弗·卡斯捷兰诺

得·皮波洛

埃·梁赞诺夫

【导 演】Franco Prosperi

艾利达尔 梁赞诺夫 (Eldar Ryazanov)

【摄 影】加·波卡尼

米·比茨

【作 曲】卡·鲁斯季盖里

【主要演员】安德烈?米罗诺夫

尼内托?达沃利

安东尼亚?桑蒂利

阿利格耶罗?诺斯克泽

塔诺?奇马罗扎

【出品年代】1973

【出 品】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意大利劳伦蒂斯制片公司

【国 家】苏联/意大利

【类 别】喜剧/冒险

【影片长度】98 min

【对白语言】汉语(上海电影译制片衫瞎厂配音)

上海电影译制厂 译制

【翻 译模裂】金雨

【导 演】孙渝烽

【录 音】魏鲁建

【剪 辑】张立群、谢玲烨

【主要配音演员】

瓦西里耶夫……安·米果诺夫(配音:童自荣)

安东尼奥………尼·达沃里(配音:盖文源)

奥丽卡…………安·桑吉里(配音:狄菲菲)

迪杰比…………阿·诺斯克泽(配音:杨晓或码空)

玛非奥索………诺·奇马罗礼(配音:沈晓谦)

【内容简介】

意大利某个医院里的老人临终前,她美丽的孙女Olga飞车赶来。老人告诉她有一盒珠宝在俄罗斯。同时却被两个开救护车的,一个等妻子生孩子的大胡子黑手党,一个在医院养病的瘸子和一个医生听去了。于是,一票人杀往俄罗斯,又有个英俊潇洒的导游来接他们。大家各显神通,分兵前往。中间发生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医生的护照被大胡子从厕所塞下去了,因而只能在飞机上不停的飞来非去。大胡子总要和瘸子过不去,瘸子说:"我自己来,自己来"一脚踢断了一根石柱子。导游和救护车司机紧跟着美丽的Olga,上演了公路飞车,引爆加油站,汽车变潜水艇等一幕幕的好戏……

美丽的Olga和英俊的导游在这一幕幕的奇遇里情愫暗生,眼看是金童玉女,佳偶天成。却被导游热情的妈妈道破真像,原来他是文物局的警官……

阅读全文

与上海译制片前苏联电影白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把老旧电影修复高清 浏览:489
在哪里可以找到想看的电影 浏览:42
快乐德州电影迅雷下载免费 浏览:850
纪委小微权利电影路 浏览:552
如何查看猫眼电影票在哪电影院 浏览:203
微电影4点30分 浏览:736
怎样在公众号找电影资源 浏览:728
种猫电影哪里可以看 浏览:105
拉萨哪里有包间看电影的电影院 浏览:614
上海河滨大厦电影 浏览:422
电影潜伏经典片段 浏览:779
最新耽美动漫电影 浏览:805
电影半支烟音乐 浏览:357
求一部出轨的电影 浏览:527
八中微电影 浏览:69
看小电影公众号 浏览:832
天堂地狱电影下载MP4 浏览:859
帝都电影第一季免费 浏览:127
马冬梅老电影全集 浏览:787
霸王别姬电影背景音乐完整版 浏览: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