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自己想写个剧本,该怎么拍成电影
那看你准备拍什么电影了?是数字电影?还是胶片电影?
是玩玩而已,还是正式招募、赞助做大片?
如果玩玩而已,那就按照刚才那位仁兄所说,买个DV自娱自乐,如果想运行大片,那就要找专业的编剧给你进行修饰,再拿着好的剧本去找投资商、赞助商,再找发行人。一切找到之后,再去国家广电局进行剧本审批,拿着审批号再去拉赞助、广告等!搞定之后再找执行制片人,让执行制片人找导演、演员和筹建剧组。如此,你的电影就可以开始拍摄了!拍完之后 发行人和出品人就把你的片子卖到全国各地,观众都欣赏着你的作品。
❷ 怎样把我自己写的剧本拍成电影
一个方法是让别人来拍,这个需要你找电影公司,电影厂的老板、导演、监制之类的大咖,说服他们采用你的剧本。如果你只是写好了文学剧本的话,最好你把其改成镜头剧本再拿过去,一般电影都在100分钟左右,一页大概一分钟,背景、人物介绍两到三页,重要人物你也最好每人都写篇小传,分析他们的性格形成的基础之类的;而在重要场景你画几张分镜头也是需要的,你揣摩一下就应该知道你要准备什么了。说到你采取了在这里发联系方式、吸引他们的方法,和这个也是类似的,不过你应该也知道是不可能有人会主动找上门来的,剧本哪里没有,等着开饭的专业编剧一抓一大把,你现在很有名气么?你对比他们有什么明显优势么?最好的方法还是主动上门,那样的机会还大些。
另外一个就是自己拍,找赞助商,找导演,找演员,买设备···这个难度系数看起来大,其实如果你能参照网络上那些拍微电影的工作组的做法,从小做起,如果你的梦想足够吸引你自己,你内心足够强大,愿意为此而奋斗的话,成功的概率会搞一些。当然,如果你具备了这些特质,去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编剧也是很好的,祝你成功!梦想万岁!
❸ 如何将一个漫画故事改编成电影
1、首先这个漫画故事要有很大的深意而且内容是积极向上的。
2、其次在根据这个实际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
3、最后就可以改编成电影了。
❹ 如何把自己的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
首先你要有一个很好的小说作品时,别人能看得上她,如果你的作品真的很好,就会有导演还亲自相比询问,可以拍成电影吗?其次,如果是你自己想拍成一部电影的话,那么你需要找一些制作人,找一些演员,和他们谈好相关的事宜,才能更好的为你的电影铺路。
❺ 将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有哪些难点需要解决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实已经类似于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了。
那么先放下改编手法的好坏之分,单纯从技术难点上来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说: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细节部分有哪些是冲突而矛盾的,以致于在改编中必须要完成相关的转化:请不要抬杠拿出《狗镇》这样的把电影当实验戏剧拍的非主流作品,也不要拿出某些实验戏剧家做的好像电影一般的舞台作品,我们既然讨论两大艺术形式的异同与转化接口,那么默认是在说典型作品。
我的知识更偏向舞台剧一点,所以我更多地从舞台剧的角度来谈改编的难点:
1. 场景——规定情境与自由情境一部电影有多少场戏?80场不算多的,150-200场也是经常有的。
一部舞台剧有多少场戏?如果严格按幕来算的话,3幕,4幕,6幕,8幕,12幕,基本就到头了。即使把幕间转场也算上,一部3小时的舞台剧最多也就30多场。
所以,这两种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是:以经典舞台戏剧理论,是要在最逼仄的场景中完成最集中的矛盾冲突,而电影则希望通过更多的场景来铺陈眼界,场景的多与少,实际上从大结构上决定了戏剧故事和电影故事的差别,所以在改编的伊始,场景问题应该是首要问题。把典型的舞台剧改编成典型的电影,在故事上最大的结构调整就是场次增加。
这种调整可以是场景切分,也就是将舞台剧中的场景从大化小,转化为不同场景或不同时间中的故事,从而将矛盾冲突拉平一些;
也可以是场景再生:将舞台剧本中明显是为了“把故事凑一起”而使用的第三方转述、角色所讲的故事和一些信息点,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成为新的故事,从而进行补足;
甚至可以是场景原创:在把握原著基础上,对舞台上没有表现的情节进行再创作,从而使故事更丰满。
最后是改变故事:全面打碎故事结构之后重构。
以上四种技术手段,我认为难度是逐级上升的。
2. 视角——定焦与泛焦舞台剧作品,不管是镜框式也好,打破镜框的也罢,视角都只有一个:从观众的眼睛到表演区两点一线。而电影的视角是一只无所不在的小眼睛:观众实际上是跟着这只小眼睛上天入地,导演让你看什么,从哪个角度看,看多久,是你不能决定的。这就带来了问题:从一个固定视角的舞台剧转化成一个自由视角的电影,视角的增加必然是难度。
这和上面所说的场景增加是一样的,技术处理方法也类似,难度也类似,逻辑是一致的我就不从头说一遍了。
在不管哪一派舞台戏剧理论中,舞台中心或者说舞台焦点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章节:因为上面提到过的舞台作品是不能决定观众视角的,那么应对这一天生的“缺陷”,舞台剧一方面要提供这个舞台焦点:在任意时刻,必有且只有一个地方是舞台的焦点,承载最多观众的视线。另一方面,尤其是现实主题的所有舞台剧,必须强调围绕在这个焦点周围的整个舞台场景都呈现出一种“泛焦”状态:可能有的焦点演员在说台词,但是其他演员仍然在卖力地演着自己的戏,大剧场舞台剧往往还会做出几个次要焦点,形成一种“众生相”,观众看哪个地方都是戏,而整个戏剧冲突就在这一锅粥一样的“泛焦”中向前推进——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剧本可以很好地还原故事而舞台剧本往往显得单薄,因为剧本只能呈现焦点,无法呈现泛焦状态下的整个舞台。
我觉得困难就在于此:讲故事的方式完全都不一样,而且这种不同是精神内核层面上的,不能像解决场景和视角问题一样用技术手段来规划。
说来说去,舞台上没有特写,而电影银幕对于特写来说太大了,对于群戏来说太小了。
3. 虚实——技术与想象力舞台剧的技术含量可比电影差远了。
我认为,艺术形式之间的化学平衡是这样的:能量(改编)大多是从低技术含量的形式,向高技术含量的形式进行流动,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低技术含量构建的多维想象空间会塌缩成更低的维度。技术含量越高,表达越准确,想象空间越逼仄,哈姆雷特有1000个,少年派有100个,林萧只有1个(这是个冷笑话啊冷笑话,千万不要纠结)
所以,从一个电影导演的角度看,舞台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匪夷所思的:怎么这两个人往这边一转身(行话叫跳戏),整个故事的情景就从现实变成回忆了?明明大家还在房子里面,怎么这么一打灯说的就是外面的事了?更可怕的是,怎么这个就是象征这个,那个就是隐喻那个了,观众还都能接受?明明在海滩上载歌载舞呢怎么天空中一个巨大十字架掉下来就变成内心世界了?
从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是一个想象空间塌缩的过程,所有不确定的、象征的隐喻的、话里话外的,在电影里面都需要变成确定的东西,这类似于文学作品改编电影:你得拿出真正牛逼的东西和观众脑袋里面的想象力来PK,而不是拿着你看起来比原来剧本好的多的新电影剧本沾沾自喜。
话痨一样说了那么多,可是我还是觉得有好多都没有说到,我再去想一下,想起来再补充。
❻ 电视节目怎样改编成电影剧本求解
要想改编剧本,首先要弄清楚剧本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结构。剧本有故事剧本和分镜头剧本、演员剧本,故事剧本与小说类似,是完整的一个故事,分镜头剧本则是根据故事情节安排镜头拍摄内容、故事内要求的时间 等。演员剧本就是有台词的演员用的。通常是主配角用,群众演员一般是没有台词本的。
改编一个节目就要先写故事,有了故事且情节也能吸引人,则根据电影的特点改编为剧本,然后组建拍摄团队、寻找投资、办理许可证、找好发行渠道等等,就可以正式开拍了。拍完再根据故事情节等做好剪辑、配乐、音效等后期制作,最后由发行机构发行。
香港的电影在开头经常会有Story字样,这个就是提出故事大纲的人,而香港电影经常是有个故事大纲就能够拍摄电影,虽然有粗制滥造的,但是也有精品,比如王家卫的2046,也是只有一个故事大纲,在拍摄的时候现填台词和具体情节。所以有个好的故事,就是一部电影拍摄的好的开始。
❼ 文学作品如何翻拍成电影
下面介绍购买一部文学作品电影版权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第二种方式更加具有实操性。它相当于将版权交易分割成不同的进度,在买卖双方的协议中约定版权交易的总金额,但是先支付一部分的费用,购买一定时间内的一部分权益(可能非常短,只有几个月,权益也非常小,比如一段时间内的改编权)。如果推进的比较顺利,再支付第二步的费用(可能是改编成剧本后顺利拿到第一笔融资)。当最终非常确定时,再支付版权交易的全款。如果到规定时间未完成约定的进度,支付后续的款项,那么之前购买的权益便会自动被取消。
我们在这里参考维基网络的专有名词 Option【Option (filmmaking)】,这里所说的期权与金融领域的期权意义相近,在维基网络中有相应的解释:
在电影产业,版权交易存在一种“期权”概念。“期权”又称选择权,电影期权交易主要是指出品人(电影制片公司)通过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预付部分版权,购买到版权持有者的部分义务。合同细则上要明确规定在这段期间内,出品人享有的权利以及版权持有者应履行的义务。出品人在考虑是否支出预付金额前,应当考虑到几个因素,比如该作品的潜在价值和经济效益等。
同样的,出品人也可以对小说、文章、游戏、音乐,甚至任何可利用的作品,通过期权交易的方式购买知识产权。但是如果是出品方花钱让编剧去编写剧本,这种不属于期权概念。
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说,得益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拓展和延伸,这种“期权”交易模式将金融概念和电影市场学良好的结合起来,并得到广泛运用。这种形式同样活跃于好莱坞电影工厂,比如派拉蒙电影公司就用期权交易购买了美国小说家菲利普迪克的部分短片小说。
希望给大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❽ 小说改编电影有哪几种方法
1、集中叙事法
编剧保留小说中大部分叙事元素,将这些元素分别集中在电影剧本的开场、中间或者结尾处,将新创作的元素添加到电影其他地方。
2、分散叙事法
编剧保留小说中的大部分元素,将新创作的元素,或者对小说的扩展,交织进已经存在的元素中。
3、出发点叙事法
编剧削减掉小说中的大部分叙事元素,保留情节的前提、人物名字,或者只是标题,以这些元素作为出发点,拓展为一个新故事。此类电影需要编剧和导演对小说重新解读,创作人物动作动机,构建合理的故事逻辑。
(8)如何将一个剧本改编成电影扩展阅读:
无论哪一类小说都需要编剧采用改编策略使文字适应银幕。长篇小说往往要被压缩、合并或者节选叙事元素,导致电影与小说的叙事重点有所差异。
中篇小说的故事与电影平均时长需要的故事量相当,但是中篇小说的改编很难体现编剧的思想。相比之下,短篇小说的优势尽显出来,短篇小说语言简洁,情节单一,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故事框架,又留给编剧发挥想象力扩充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