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浅谈费穆电影如何运用色彩

浅谈费穆电影如何运用色彩

发布时间:2023-01-29 07:51:50

Ⅰ 电影《小城之春》费穆导演的,主题是什么表现手法是什么

表达一种淡淡的哀伤,感情的宣泄而又不外露,“发乎情止于礼”的朦胧意境。

Ⅱ 费穆在华语电影史中是什么地位对于华语电影的贡献是什么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10月10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导演、编剧。1995年,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费穆被授予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在现实主义和左翼电影盛行的时代,费穆的诗意表达和春秋笔法是一鹤冲天的异类,以至于他的作品往往一开始不为人接受甚至遭到诟病,而渐渐地越来越散发出隽永的光芒。

最后想说,敬费穆两杯酒。一杯敬你的艰难困苦中的热血、一杯敬你的异想天开时的真诚。

Ⅲ 求电影《小城之春>>专业影评

《小城之春》
南方某小城里,年轻少妇周玉纹和丈夫戴礼言的夫妻生活淡而无味,两人已经几乎没有什么言语上的交流,周玉纹只是仍恪守着做妻子的责任。周玉纹喜欢时常到城墙上走走,有时能在那里呆上一整天,但没有人知道她在看什么,想什么。戴礼言长期抱病,终日郁郁寡欢,他对家道的日益没落感到无可奈何,而对妻子的疏远无法接受却又难有作为。除了这对沉默的夫妻,围墙内还有戴礼言年少的妹妹戴秀(活泼,时尚,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女主角的内向含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年老的仆人老黄,四个人守着沉闷的家。戴礼言的同学章志忱突然回到小城,犹如在死水中投下一颗石子,一家人的心思均被他的到来而打乱。成为医生的他原本是周玉纹的恋人,二人的再次重逢唤起了旧情,而清纯年少的戴秀也爱上了举止优雅气质不俗的章志忱,四个人的关系纠缠在了一起。戴礼言因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而服药自尽,后经抢救脱险。一场风波令章志忱决心离开这里,周玉纹也决定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戴、周二人一起站在城墙上目送章志忱远去。
1948年,在一个战火纷飞,民族的转折时期,一对痴男怨女对感情追求的故事。女主角周玉纹与丈夫戴礼言结婚8年,可有6年丈夫是处于生病的状态。夫妻间的感情并不好,再加上他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村庄,家族在丈夫的手里破败,挫败感油然而生。女主角就在这压抑的氛围中生活着,每日除了去城里买菜,就是在房中绣花。一天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乐趣就是在去城中买菜时,在城墙中看风景。
正当这时,丈夫的好友,妻子的初恋情人来访。见到了初恋情人的周玉纹顿时心中又燃起了爱的火花,但是已为人妻的周玉纹只能压抑这种情感,心里无比挣扎,混乱。 当欲望出现时的那种挣扎表现的淋漓尽致。当得知初恋情人与丈夫的妹妹去玩时吃醋的表情也表现的很到位。
。。。。。。
结局中庸,哀而不伤,关乎情止乎礼。
没办法摆脱传统的束缚。
画外音很特别,长镜头很有画面感(窗,围墙)

Ⅳ 伦理故事与家国寓言——《小城之春》

     也许在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部影片像《小城之春》一样经历了如此大起大落的命运。20世纪40年代,导演费穆在电影艺术道路上的探索曾一度中断,抗战胜利以后,他得以重拾电影梦想,在1948年这样一个炮火连天、剧变将至的年代,费穆拍摄完成《小城之春》;它的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数,无关政治、不谈国事,只有慢悠悠的儿女情长,走不尽的断壁残垣,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影片上映后“上座率之低,票房收入之惨淡,打破了文华建厂以来所有影片的记录”。于是,它似乎被世人所遗忘,静静沉睡了三十年。1983年“20年代至41年代电影回顾展”放映了《小城之春》,自此命运陡转,其艺术特色被大加赞誉,在思想内容上也不再被认为是消极落后的,自90年代后,它的声誉达到了顶峰,被公认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位居百年百部最佳华语片之首。

    正如黄建业所说:“《小城之春》在中国电影史的际遇,有几分似欧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拨开了自身所处的时代迷雾,超前了当时的主流关注,让观者耳聆阵阵既压抑又华丽的感性独语,如此真实地透露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彷徨和苦闷。独创的艺术形式和沉淀的文化省思,凌越超拔的艺术信念使它自足地构成一个极具韵致的小宇宙,数十年之后在历史尘封之中,破茧而出,扬眉吐气,启迪了新的世代,应非偶然。”

    《小城之春》以其现代意识及其现代形式,淡化戏剧的色彩,同时又融汇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同时兼具现代品格与民族风格的艺术特色。

    现代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揭示复杂人性以及人物深层次心理,而传统好莱坞影片善于设置戏剧性的情节,因而悬念迭起、冲突剧烈、节奏紧张和引人人胜。冲突是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的。伦理情节剧中冲突多发生在人与环境、人与他人之间,而较少着力于内心冲突。在《小城之春》中,节奏缓慢,看到的是行动的匮乏或延宕,冲突集中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蔡楚生等电影人善于通过传奇情节表达道德感怀不同,费稳刻音淡化情节。着意刻画人物在情与礼之间的痛苦挣扎。

    成功的艺术作品必然包含两个层面,即表象的文本和与之构成了矛盾张力的潜在的文本,正如好莱坞一句老话所称:“ 如果一个场景是讲述那个场景所讲述的东西,那么你算是掉进粪坑里了。”正是通过内心独白与人物行为之间的矛盾,“我们却能连续性地看穿人物的面孔和活动,一直探究到其并未说出并未意识到的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玉纹叙述声音的矛盾,让观众洞悉了她内心的冲突,是安于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还是追求个人的情感幸福?她似乎已无路可走。社会化面具和个人欲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心口不一成为人生的常态。影片并不像后来的诸多现代电影那样进行各种叙事实验,而是更着意于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人生的困境。

    影片手法简洁洗练,刻画人物多用白描,却自有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之致,自然有着独白和音乐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费穆认为:“ 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个人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可以有四种方式:其一,由于摄影机本身的性能而获得;其二,由于摄影的目的物本身而获得;其三,由于旁敲侧击的方式而获得;其四,由于音响而获得。”如果说《小城之春》“像辆茨墨的山水小品”充满面意那么,可以说音响的运用将影片化为一首流动的诗歌,使观众为之心醉神迷。

    费穆以电影刻画生活百态,思考人生意义,他在《<人生>的导演者言》一文中说道: ”赫胥黎说: ‘各类有机体的最大恐怖,就是一种麻痹的感觉。麻痹并非即是残废,仅是机能上的不知、不觉、无益和无用——本质上的败坏。因之,麻痹的恐怖,在实质上是和残废相等。所谓人生,也有一种麻痹的恐怖——就是不知、不觉、无益和无用的生存。”影片中的小城和戴家,就呈现出这样的一一种生存状态,片中人物并不善恶分明,如众多评论者所指出的,影片对女性压抑的情欲渴求表现得极为出色,对玉纹寄予了深切同情,但同时,对被评论者视为没落阶级代表的礼言,费穆也同样投以悲悯,并把他表现得那样善良。片中每个人都挣扎着希望有所改变,最终却仍旧走不出绵延的城墙。情与礼的冲突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在对复杂人性的正视和呈现上,影片超越了同时代的一一大批作品,具有可贵的心理深度和现代品格,也反映了费穆一以贯之的人道主义情怀。

Ⅳ 谈谈你对费穆电影的民族化叙事风格的理解。

小城之春》是费穆的颠峰之作。据影片编剧李天济讲,费穆是按苏东坡《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意境和韵致构思全片视听形象的。词中写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词境中的哀怨感伤,黯淡怅惘,化为《小城之春》的淡墨山水小品,苦涩的茉莉香片。“色淡而隐然可见内里颜色,味苦正如离乱年代坎坷人生”。费穆拍片力求完美,速度一向较慢,而如此细致精美的《小城之春》只拍了三个月。费穆带着同病相怜的深切感受把它呈现在观众面前,几达物我两忘、得心应手的澄明心境。而作品的气韵,必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疆界。 费穆说,“必须是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如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此中“空气”,即为“氛围”。 影片中孤寞萧瑟的小城,残破颓败的家园,杂草漫生的蜿蜒小道,让人“触目愁肠断”。而三角恋情中一双男女“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含蓄蕴藉,辅以徐缓节奏,低沉情调,看来凄凄惨惨戚戚,却闪烁着颓靡之美。特定历史环境中,一幅关照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结构的灰色画卷。影片中多两人或多人镜头,镜头空间完整深远,昭示导演复杂多义犹疑不决的态度。 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说:“人有人的命,戏也有戏的命”。1948年的《小城之春》显然生不逢时。散发着颓靡风格的远离社会主流的知识分子情感纠葛的作品,与奔腾活跃的时代脉搏南辕北辙。影片公映时,有评论说,“《小城之春》是一首真正的古中国诗——温柔淳厚。但春光局促于颓域的一隅带着一些狭窄、保守、陈旧、隐逸的气味。”这还是最温和的批评。费穆作品
因为诸多原因,《小城之春》沉寂了数十年,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它被评论者们重新翻检出来,并获得了几乎至高无上的评价。成为“中国电影艺术上的一个里程碑”,“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优点之大成”。 有评论者称它为“东方电影”的经典,“体现了我们东方人对感伤经验、感伤文化的态度……迷而不乱,恨而不惘”。有评论者认为这部“诗情电影”是中国的先锋电影,这种“细腻而诗化的心理片传统”是由费穆开创的。 影片隐隐透出的雅文化性,整体的压抑和封闭感,得益于费穆精练的电影语言和超前的电影思维。故事虽然是情节剧的重要叙事模式,叙说方法却自中国古文化传统中寻找理想。精到的人物心理刻画,恰到好处的情绪渲染和环境气氛营造,十足的中国古典美学写意风韵。

Ⅵ 费穆在华语电影史中是什么地位对于华语电影的贡献是什么

费穆在华语电影史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对华语电影的贡献很大,毕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他执导的影片,都显出了纯熟的技术。他擅长细腻的内心描写,在情绪的把握上,也恰如其分。镜头的角度和画面的构图也非常完美。从不同侧面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都进行了哲理性的探讨。在艺术处理上,镜头凝炼、构图优美,都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这个现实主义和左翼电影盛行的时代,他的诗意表达和春秋笔法是一鹤冲天的异类,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一开始不为人接受,甚至遭到诟病,但最后却越来越好。大家怎样认为呢?欢迎点赞留言哦。

Ⅶ 如何评价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投合了当时人们的苦闷心情。在艺术表现上,这部影片有较成功的探索。

早期的中国电影往往写事多于写人写情,而这部影片独辟蹊径,它的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将镜头深入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灵,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

此外,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介绍

影片讲述了一个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况下再次见到昔日恋人时的故事。该片于1948年上映,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

2005年,被金像奖评为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 同时也被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846位影评人评为影史TOP250的127名(获得13票)

Ⅷ 如何将老电影变成有色的

汗,黑白老电影你要改成彩色的???你把费穆的《小城之春》,黑泽明的《罗生门》《七武士》改成彩色试试看?估计影迷发烧友会说你变态。原因有三:
1,黑白能很好表现光影效果,彩色这点确实不如黑白的。而且黑泽明后期拍摄的电影像《乱》《天与地》都是彩色的。无论选用哪种导演都会根据色彩或者光线表现电影,改过来就失去了导演当时的表现手法。
2,只能改胶片,这个需要技术,普通人做不了。而且据我所知没有那部黑白电影被改成过彩色的,绝对没有!只有修复那些年代太久色彩不好的电影,所以叫“修复版”
3,给你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黑白能改成彩色的 ,而且改出来效果比黑白的确实好,那么卓别林的所有黑白电影早就被改成彩色的了,还用几十年后你提出来。你去市场找找卓别林的电影,看能不能找到一部黑白改成彩色的?!

Ⅸ 《小城之春》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小城之春》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48 黑白片 95分钟

中国上海文华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费穆 编剧:李天济 摄影:李生伟 主要演员:韦伟(饰周玉纹) 李纬(饰章志忱) 石羽(饰戴礼言) 张鸿眉(饰戴秀)

【剧情简介】

初春,端庄秀丽的 *** 周玉纹挎着一只菜篮子,神情淡漠地走在一片荒芜破败的城墙废墟上。旷野空阔,阒无人迹,静悄悄的,唯有玉纹的心声在倾诉:“我住在一个小城里,每日过着没有变化的日子。早晨买完菜总喜欢到城墙上走一趟,这在我已成了习惯。人在城头上走着,就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眼睛不看着什么,心里也不想着什么,要不是手里拿着菜篮子和我先生吃的药,也许就整天不回家。”

她终于回家了。家像城墙一样,破损,衰败。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书房闺阁也见凄凉。丈夫戴礼言——一位在战争中失落了家产也失去了生活勇气的病恹恹的读书人,木然地坐在花园的荒土坡上。夫妻相见,寥寥数语。看似相敬如宾,实则相克不让。相敬相克中充满着冷漠、怨恨、压抑和心与心的隔膜。

唯有戴礼言的妹妹16岁的中学生戴秀,给这人也漠漠,景也瑟瑟的家庭带来一丝春的信息。如玉纹所说,“她哥哥不忘过去的荣华,妹妹就不留恋。现在戴家没落了,在礼言是痛苦、绝望,妹妹就不灰心。”

这一天,沉闷的、半死不活的生活被打破了,被一个风尘仆仆地从外面的世界闯入到这小城中的青年医生章志忱打破了。志忱是玉纹16岁时的情人,后为礼言的朋友。但八年战火离乱,使他对二人的婚姻一无所知。原为探老友,不料遇情人。老友相见,惊喜参半;情人相觑,感慨更胜于诧异。

志忱来的当天晚上,四人聚在礼言房中。妹妹戴秀唱着歌,她很欢喜儿时记忆中的章大哥的到来。玉纹给礼言备药铺床,脸上显出生气,礼言则微笑端坐,倒也像健康人似的。唯有志忱若有所思,注视着玉纹的一举一动。夜深人静,他人睡去后,玉纹去志忱住的书房为他准备被褥。两人只淡淡地谈礼言的病,不言其他。午夜时分,汽笛长鸣,电灯熄灭。玉纹再也忍不住,趴在桌上轻声抽泣起来,志忱攥住她的手,她却轻轻抽出。

第二天,四人出游。城墙漫步,志忱悄悄握住玉纹的手,河上泛舟,情丝随涟漪荡漾。

又一天早晨,玉纹约志忱城墙相会。两人偎依在城垛旁,情话绵绵。志忱:“打仗以前,我叫你跟我一块儿走,你说随便我,我不叫你跟我一块儿去,你也说随便我。”玉纹:“我没等你,我没有随便你。”“假如现在我叫你一起去,你也随便我吗?”“真的吗?”两人谁也没法回答。

丈夫礼言,只知他们两人相识,却不知相爱。他请志忱帮助劝劝玉纹,不要生活得这样凄楚。而他明白,这凄楚的根源正是他自己。志忱奉命去劝,玉纹直言相告。她知道礼言喜欢她,也曾逼着自己喜欢礼言。一天天一年年,礼言变得越来越古怪,生活对她就只成为一种责任。作为妻子,她死心塌地伺候丈夫,但心里却总想着志忱,又觉得对不起礼言。该怎么办?“除非他死。”话脱口而出,玉纹惊恐不已。

志忱自知不该再待下去了,向礼言告辞,礼言不允。适逢戴秀邀他出去玩,两人上了城墙。戴秀告诉他,待在这个家里,真要把人憋死了。“大嫂每天要到城头上走走,也许这使她心里松快一点。就是这么点松快,使她有勇气再活下去。”志忱听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礼言发现妹妹喜欢章大哥,便让玉纹去向志忱说媒。玉纹则以妹妹年龄还小正在读书的理由推托了。但当两人再次在城墙约会时,她却很正经地向志忱提出,志忱坚决不同意,并感叹玉纹16岁时为什么没有人给他们作媒。当时玉纹的母亲不同意,如今母亲已死,可又有了丈夫。两人心中都很矛盾。

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四人吃酒,为戴秀过生日。几杯酒下肚,玉纹、志忱难以自持,划拳猜令,亲昵无间,宛若当年。礼言察觉,无言以对。酒后,玉纹 *** 难抑,稍作打扮,奔向书房。这时,月亮升得高高的,微微有点风。她“像是喝醉了,像是做梦”。志忱将玉纹拦在门外,玉纹硬闯入。他看着玉纹,然后猛地将她抱起,转了个圈,却又将她放在椅子上, 自己跑出去,从外面将门锁上。玉纹在屋里使劲敲门。门上玻璃碎了,扎破玉纹的手。志忱忙进屋为她包扎,捧着那满是绷带的手深情地吻着。玉纹羞愧,木然。

那一边,礼言也难以入眠。他知道是自己害了玉纹,使她这些年来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而志忱则让她恢复了青春。他想结束这一切,不是健康地活下去,就是去死。他将这心灵的忏悔告诉给走进他房间找药的玉纹。玉纹愕然。

玉纹决定改变生活,“我想活下去,我得让志忱走。”

志忱已决定走了,他告诉礼言:“玉纹她需要的是你。”

礼言却作出了别样抉择。他先走进妻子的房间,触摸着,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又在佛像前点燃了一炷香,然后平静地吃下了安眠药。

志忱忙施以急救,玉纹伏在丈夫身上泣不成声:“你心里……,你怎么了……,你为什么……。”礼言终于缓了过来。

小妹也懂得了大嫂的感情,姑嫂二人紧紧抱在一起。

春日融融的早晨,玉纹、礼言和小妹为志忱送行。夫妻并肩站在城墙上,看志忱走向外面的世界。

【鉴赏】

《小城之春》是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电影导演费穆(1906—1951)执导的最后一部长故事片。1948年,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平平地上演了几周,有几篇观点相左的评论文章见于报端。而近40年后,《小城之春》的复映在海内外引起震动,海外的电影评论家将它列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作为一部艺术珍品,它为费穆也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小城之春》所以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表现了一种具有人性普遍性的感情、道德意识和民族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同时,这种表现又寄寓于一种优美、淡雅、精致的电影艺术形式之中,人性真实与艺术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

费穆曾经指出:“孔子的人生哲学,伦理原则,一切做人的道德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宗教,支配着2000年来中国民族的精神生活。”为了展示民族的精神生活,费穆一以贯之地在他的影片中表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这使他有别于三四十年代其他的中国电影导演。到了《小城之春》,这一特点则进一步发展成为从微观世界,即从人的内心世界的角度,探讨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人的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此体现出费穆一再强调的影片的核心思想——儒家的道德观,“发乎情止于礼义”。

《小城之春》肯定了人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人性需求。看女主人公玉纹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拼力吸到一口新鲜空气,看她在感情甚少的婚姻生活中挣扎,谁能不认为她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是完全正当的,合乎人性的呢?但影片同时将这种人性的需求置于儒家伦理观的调控之下,表明人的感情要受礼义的约束,行为需符合道德规范。玉纹内心自始至终存在的情与理的矛盾和道德感责任感,在玉纹,在志忱,乃至在礼言心灵上的重负无不表现出这一点。《小城之春》通过对玉纹、志忱感情爆发时的“冷处理”和夫妻二人送走志忱的结局告诉人们,“发乎情止于礼义”是合乎道德规范和人的内在道德意识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是调整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的有效途径。

应该指出,在情感与礼义矛盾的处理上,影片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能为人接受的道德意识与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的界线。它没有将丈夫礼言表现为一个恶棍,或是一个令人生厌的人,而是突出了他的善良、软弱与无能,他需要同情需要爱,也渴望爱人。由此使人感到抛弃这样的人是残忍的,不人道的,唯有爱与交流才是正确的选择。这种在痛苦的不完满的人生中追求完美人格和真挚人性的思想风貌,最为导演费穆推崇,也是《小城之春》的感人力量所在。

自然在今天看来,几个成年人,爱不敢爱,离不能离, 自我压抑,相互折磨,活得确实很苦很累。但很难说这不是那个时代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很难说这不是今天乃至今后世界上一些人的行为模式。或许正是这种让后来的欣赏者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真实性,使《小城之春》感人至深。

用电影表现人的感情纠葛,情理冲突,费穆不是第一个人,但像《小城之春》表现得这样细腻动人,在中国电影史上实不多见。影片在艺术风格上最明显的特点是“纯净化”与“唯美”。

《小城之春》只写了五个人,妻子、丈夫、朋友、妹妹和一个仆人。银幕上也只出现了这五个人(还有一只鸡),小城中再看不到其他生灵。利用这种纯净化了的环境背景和人物关系,影片集中地充分地展示了人物之间丰富的情感关系——夫妻的,情人的,朋友的,兄妹的,和他们之间的相互纠葛与矛盾冲突。同样,影片对人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加以了提纯。虽然表现的是战后江南小城,可小城中人物的生活与整个社会生活脱节,他们的职责似乎就是专门去演出一部缠绵悱恻的“话剧”,作为社会的人的全部体现都在其人性上。像这样不涉时事,纯而又纯的感情戏,在1948年动荡的中国难遇知音,却赢得了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大概这正是导演费穆“提纯”的苦心所在。

将纯净化的人物、人物情感,以富于美感的银幕造型表现出来,无疑使《小城之春》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费穆曾明确表示,他要把《小城之春》拍得很美很美。确也如此。影片中演员质朴自然的表演;真实生动的环境造型;舒展长卷式的平面摇动长镜头;时空变换大胆自由的镜头组接;借助了中国画对线条和空白的运用,单看如一幅优美的图画,连则浑然一体的画面构图和颇具匠心的独白的运用,无不显示出导演费穆对电影视觉形象美的刻意追求,和他已经拥有了不逊于当时任何一位世界级大师的视觉艺术表现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小城之春》是唯美的,是以对美的追求为最高艺术准则的。而美的造型手段与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真情实感的完美结合,使《小城之春》所表现出来的“唯美”,是为真而美,为情而美,为自然而美,而非为美而美。以浸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电影艺术手段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感操守,使《小城之春》具有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意境,含蓄幽远,韵味无穷。

Ⅹ 李欧梵认为费穆的电影优点是啥

李欧梵认为费穆的电影优点。
1、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特征,镜头凝炼,构图优美,节奏缓慢,清丽淡雅。
2、把源自当时环境的颓废美学在影片中呈现出来。
3、现的情感,矛盾真的是好生细腻。

阅读全文

与浅谈费穆电影如何运用色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里能下载120HZ的电影 浏览:139
电影把家虎在哪里拍摄的 浏览:657
微电影偷人 浏览:572
有关格斗的台湾电影有哪些 浏览:632
韩国电影密探迅雷下载 浏览:179
汉宫秋电影片段 浏览:465
韩国电影名妓在线 浏览:811
什么扶魔传电影 浏览:246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是 浏览:565
建军大业电影在线 浏览:840
电影下载资源免费下载 浏览:668
手机如何下载有英文字幕电影网站 浏览:95
迅雷电影新下载地址 浏览:431
一火车的吸血鬼电影天堂 浏览:606
法医追凶电影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890
法老与众神高清下载电影天堂 浏览:728
最新版电影白发魔女传 浏览:345
美团上订电影票怎么取 浏览:98
电影完整版软件可以看 浏览:96
电影院的牌子哪里来的 浏览: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