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周慧珺行草书法欣赏_周慧珺书法作品欣赏
周慧珺,1939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市人。当代著名书法家。幼承庭训,1961年入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所办之 青年宫书法班 ,得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名家指授。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周慧珺行 草书 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周慧珺行草书法欣赏
周慧珺行草书法欣赏1
周慧珺行草书法欣赏2
周慧珺行草书法欣赏3
周慧珺行草书法欣赏4
周慧珺行草书法欣赏5
行草的特点
赞赏行草为“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说明行草的杂糅性,具有审美的多元性;同时对二王父子的书艺成就作了比较,指出了两人各自的长处,对六朝以来父子“孰优孰劣”问题进行了澄清,从此后书评中再无异议。姜夔是南宋书论中着名的“风神论”倡导者,他认为,行书应“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裱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这里将行书比喻为一位成熟稳健的人,姿态多样而体现出洒落的风神,在乎博学兼通。当然,宋人受理学家“积学为功”思想的影响,对“天姿神纵”的天才论虽然不反对,但更强调后天的学习,读书明理,格物明理,贵在“尽其性而知其天”。明代项穆云:“不真不草,行书出焉。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与张怀璀所言意同而说法易让人误解。刘熙载认为:“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纵于真,草行近草而敛于草。东坡谓‘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行岂可同诸立与走乎?”他又明确提出:“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知真、草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绿料也。”可见,行楷是楷书的简捷和流动形态,行草则是草书的周详和安静形态。只要学好楷、草,适当加以变化则能得行书之要领。无论行楷或行草,行书都是文人书法最为注重的书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行书可以表现韵趣,以体现不俗之人格为尚,超越技巧为高;第二,行书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故有乐趣;第三,行书可以脱略行迹,偶有败笔亦可,整体要协调;第四,行书变化多端,有“定理无定势”,新意妙理常见。第五,在行书中“行气”(或称“书脉”)更为重要。
行草书法艺术
行草作为一种特殊的字体,形成于汉代。吐鲁番文书中的行草字体多出现在契约和官方文书最后的批文部分,如《高昌延昌年间兵部残奏》《高昌延昌廿七年某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四月廿九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六月某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六月廿九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七月十五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七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八月十五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这些文书的批文部分所出现的“伯雅”“绍徽”“欢”“僧道”“奇乃”“佛图”“养生”“患”“乐”“庆儒”“友”,都属于行草书体,非常具有个性,倚侧多姿,形态多样。在吐鲁番所出土的文书中,除了上述字体以外,尚未发现甲骨文、金文、大篆等文字,就是小篆,由于难于辨识,不方便使用,也只是在一些官方文书的印鉴上使用。在这批上奏文书中也没有发现小篆字体,就连带有隶书意味的楷书也没有出现,或许由于出土文书的随机性,能证明这些的文书还未发现吧,这还有待考古专家们的进一步发掘。
这批上奏文书,有的保存比较完好, 书法字体 比较清晰,如《高昌延昌廿七年六月廿九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四月廿九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六月某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七月十五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等,这些兵部买马的上奏文书,虽然内容不完整,但整篇的字体和章法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也有些文书残损比较严重,如《高昌延昌十四年残奏一》《高昌延昌十四年残奏二》《高昌时间不详都官残奏一》《高昌时间不详都官残奏二》等,虽然破损厉害,但从仅存的字体和同墓出土的其他文物,也可以判断出它们所处的年代。据孟宪实先生研究,这批上奏文书有的通过绾曹郎中和高昌令尹上奏给高昌王,有的直接上奏给高昌王,但从书法艺术的视角看,这批文书不管是否经过绾曹郎中和高昌令尹,最终都是要上呈给高昌王看的,所以书写这批文书的书写者的书法功底肯定不低,甚至代表着当时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所以通过研究这部分文书文本的书法艺术,可以看出当时在高昌官方文书中所使用的书法艺术水平。上至所好,下必行之,也可以说这部分上奏文书的书法艺术水平不但代表着当时书法艺术的官方通用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民间书法的价值取向。
从出土文书中的字体演变来看,不仅内地字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能迅速及时地影响和传播到西域地区,而且西域地区的书家所进行的笔法上的探索和创新的尝试也可能使内地书法家受到启发。如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王体书法历来是书法界的瑰宝,但是从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看到,类似王体的书法字体在吐鲁番地区早已出现,只是后来被王羲之发现,并进一步提高升华而已。试想如果没有边疆书法的创新和探索,王羲之这种书体的出现可能还要往后拖延,“书圣”花落谁家,还未可知啊!唐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曾经在河西任职,河西距离高昌较近。在吐鲁番出土的文书和墓砖中有很多与颜真卿书法风格相近的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作品,所以可以推断颜真卿也从高昌地区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高昌地区书法艺术的发展深受内地书法艺术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地书法艺术的发展,高昌地区与中原内地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❷ 书法家周慧君。
北京林岫、上海周慧珺、南京孙晓云、四川戴媛、湖北胡秋萍,是当今书坛比较有影响的五位女书家,珠玉争辉,各具风华。但若论才学,要算林岫;如讲书艺,当数周慧珺。
周慧珺 1938年生,浙江镇海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她擅楷书,尤精行草。其书以功力深、个性强、风格突出为艺林所重。
从小学书的她,不喜赵孟?邰,独爱米南宫。米芾《蜀素帖》用笔千变万化、布白疏密有致,既戢锐于内,又振华于外的艺术品格,撞击着她的心灵,使她振奋不已。在米字的基础上,她后来又广临北魏碑版、汉简木牍,继而上溯晋唐,下及明清,博采众长,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那么周慧珺的书法风格究竟怎样呢?
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周慧珺书法风格的是她的行草书。就拿这幅行草《文同诗》来说吧,“班班堕箨开新筠,粉光璀璨香氛氲。我常爱君此默坐,胜见无限寻常人”,全诗28个字一气写成,用笔明快,气势开张,点画刚健,书风豪放,字里字外透出一股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气。正是这股倔强气,表现了她的个性,展示了她的心态,同时也成就了她的书艺。
那么,她的书艺又有什么特点呢?
简而言之,她的书艺有两大特点:一是用笔明快,二是章法奇妙。周慧珺作书不太讲究笔笔中锋,但“要妙于起倒,达到八面灵动、八面出锋的境界”。所以她的用笔如同风樯阵马,淋漓痛快,笔画爽洁、刚健,很有米芾“刷字”的味道。但微有不同的是,长画每每一波三折,具山谷意态。此是其一。
周慧珺作书强调“知白守黑”。在《书道苦旅》一文中,她说:“字是点画组成,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相守,才成艺术品。”因此,她在谋篇布白上特别注意章法布局,力求“知白守黑”、“虚实相生”,不让一字一行一处平平实实,总是大与小、粗与细、正与侧、长与短组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气势和力量,又从黑白错落的分割中,构成气韵生动的画面。此是其二。
正因为周慧珺的行草书用笔明快,妙于起倒,淋漓痛快,章法奇妙,对比强烈,气韵生动,所以作品风格很突出,生气勃勃,奕奕有神,颇为人称道。
除行草书外,周慧珺的篆书也是值得细细欣赏的。她的篆书往往饶具行草意趣,行笔爽利刚猛,笔力雄肆率意、苍涩古拙,又极富雅逸之趣味。其章法布局亦见匠心,可见她是颇重视作品“大印象”的。
作书与演戏一样,当以自然为上。我很欣赏周慧珺用笔的妙于起倒、沉着痛快、淋漓尽致,但对她作品的布白有些看法。的确,她作品的章法,对比强烈,气韵生动,但经过精心安排,似乎偏离了“如绛云在空,随意舒卷,有意无意”(清郭尚先《论书》)的境界,问题可能就出在她太“知白守黑”上。
周慧珺
□ (女),1939年生,
浙江镇海人。
□ 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市文联委员。
□ 1962年 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沈尹默、拱德
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
以节临米芾《蜀素帖》行书入选由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
1965年 由书刻会选送作品参加“中国现代书法展览”。
□ 1972年 行书杜牧《山行》刊登于《人民中国》。
1974年 出版《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
1975年 进上海中国画院从事书法创作。
□ 1980年 应日本北陆书道院邀请赴日访问及交流。
1981年 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大会,
当选为中国书协理事。
1986年 获上海文联首届文学艺术奖。
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长恨歌》楷书字帖。
1988年 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周慧珺古代爱国诗词行书
字帖》。
1989年 任第四届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 1991年 赴深圳与张成之联合举办书法展览。
1994年 为庆祝上海——大阪建立友好城市20周年,参加上
海书法家代表团赴大阪访问及书法交流。
1995年 当选第六届全国文代会代表。
1996年 赴美参加旧金山东西方画廊举办的书画展览。
❸ 故事会 周慧珺
周慧珺出生于一个家底殷实的工商业者家庭,父亲周志醒在北京东路经营着“义昌”五金商号,同时又是一位书画收藏界的方家。周志醒生育了10个子女,周慧珺排行第8。周慧珺5岁时,父亲就命她每天习字。父亲要她学赵孟頫,但周慧珺却对这秀媚恬熟的赵体提不起兴趣,只是照葫芦画瓢而已。一直到她少女时代的某日,偶然在家里发现一本宋代大书家米南宫的《蜀素帖》,细细翻看,身体像被电流击中一般。米字雄强俊逸,狂放骏快,跌宕取势,一泻千里,让她感受到米字的雄浑魅力,正切合她的气质性格。从此,周慧珺心慕手追,浸淫其中,一发不可收,四季昼夜临习,米字“侧锋下笔,八面出锋”的用笔,让周慧珺获益良多。这段时间,周慧珺已患上类风湿关节炎,退学在家,临习米字,给她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也让她行动不便的身体得到锻炼,渐渐忘却失学和病痛带来的愁苦。而后,周慧珺又找来米南宫的《苕溪诗卷》《自叙帖》《珊瑚帖》临习,凡米字几无遗漏。
人生,总是祸福相依的。1962年,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书法家协会前身)举办了一次书法展览,周慧珺以节临米芾的《蜀素帖》入选,,还被刊登在新民晚报上。小试牛刀,便获成功,让周慧珺大感振奋。她拜沈尹墨、拱德邻、翁闿运、白焦等名师习字,遍临多种字帖,心中对书法艺术的激情喷薄而出。
不料,“文革”来了,父亲被打倒,她也成了“黑五类子女”,父亲所有的收藏全被抄家抄走,全家被迫搬进一间储藏室居住。储藏室又小又阴暗潮湿,周慧珺的类风湿关节炎更严重了。一个偶然机会,周慧珺发现了床底下有一箱没有被抄走的字帖。从此,周慧珺将痛苦埋藏在心底,将身心沉浸在字帖中,细细体味古人写字的谋篇布局,间架结构的伸缩开合,行与行之间的疏密空间,日复一日地临习字帖,写字成了她快乐的源泉。
命运,又一次向周慧珺展现出亮色。1972年,毛主席在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发表了“学一点历史,学一点哲学,学一点书法”的讲话。1974年,上海书画社选中周慧珺来写《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这本字帖,有米芾的刚健俊逸,又有颜体的稳重宽博,无数年轻人为之惊叹折服,谁又能想到,此字帖是出自一位身有残疾的弱女子之手!这本字帖,一版在版,发行了100多万册!周慧珺一帖成名!但周慧珺却极为清醒,她认为自己还很稚嫩,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反而更投入到对碑版书法的临习之中,她为碑版书法的刚猛挺拔所倾倒,日日临习,终于形成自己碑帖合一,外露刚强雄浑,内隐娟秀妩媚的独特书风。
❹ 周慧珺印章中的名号章是什么字
周慧珺,女,1939年12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名号:周慧珺、慧珺
部分名号章:
❺ 谁能为中国最有钱的私人收藏家排个顺序。
■中国十大民间收藏组织
1.广东省收藏家协会
2.上海市收藏欣赏联谊会
3.四川省收藏家协会
4.安徽省收藏家协会
5.湖南省收藏家协会
6.山西省收藏家协会
7.黑龙江省收藏家协会
8.江苏省民间收藏研究会
9.苏州市收藏家协会
10.西安市收藏家协会
■中国十大艺术品拍卖机构
1.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
3.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4.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公司
5.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
6.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
7.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8.天津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9.厦门国际商品拍卖公司
10.浙江佳宝拍卖有限公司
■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
1. 中国紫檀博物馆
2.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3.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4.古陶文明博物馆
5.四川建川博物馆
6.深圳青瓷博物馆
7.东莞石龙家具博物馆
8.上海包畹蓉京剧艺术博物馆
9.天津粤唯鲜博物馆
10.上海四海壶具博物馆
■中国十大古玩市场
1. 北京古玩城
2.成都送仙桥古玩市场
3.郑州古玩城
4.潘家园旧货市场
5.广州西关古玩城
6.吉林古玩城
7.北京海王村工艺品商场
8.西安中北古玩城
9.太原古玩城
10.合肥城隍庙古玩商城
■中国十大画廊
1.北京荣宝斋
2.上海朵云轩
3.北京海王村画廊
4.上海艺博画廊
5.沈学仁画廊
7.北京翰文轩画廊
6.上海东海堂
8.北京云峰画苑
9.北京可创艺苑
10.苏州吴门艺苑
■中国当代书法家排行榜
1.周慧珺(上海)
2何应辉(四川)
3.孙晓云(江苏)
4.田树苌(山西)
5.罗扬(北京)
6.赵熊(陕西)
7.贾起家(山西)
8.刘颜涛 (河南)
9.唐国强(北京)
10.黎松峭(广西)
■中国当代画家排行榜
1. 王明明(北京)
2.何家英(天津)
3.于志学(黑龙江)
4.史国良(北京)
5.孔维克(山东)
6.汪国新(北京)
7.周矩敏(苏州)
8.关玉良(广东)
9.王炎林(陕西)
10.王生才(北京)
❻ 周慧珺为何一生未嫁
周慧珺一生未嫁是因为她将一生精力都放在了书法艺术上,没有选择结婚。周慧珺对待艺术近乎苛求。她一生倍享尊荣,但极其低调,甚至一生未嫁,自度苦厄,独善其身,用一生的爱,成就其翰墨因缘,造就了她异彩纷呈的人生,也成就了其出淤泥不染的品格。
❼ 谈书法究竟是什么周慧珺
谈书法究竟是什么? 周慧珺写过一篇《我的书法苦旅》的文章。介绍了她学习书法的经过及其心迹。在这里,我们借用其文章的一些内容,已解析其书法苦旅及在不同阶段时,书法所扮演的角色,已回答书法究竟是什么的话题。我们几乎大段地引用其原文,不是为了剽窃,而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其心迹,以事实证明,不同时期,书法究竟是什么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答案。 周慧珺,1938年生。她幼时随父习字。那时,周慧珺和众多的少儿习字一样,只是为了写一手好看的字。这时,书法就是一门功课。 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其父受到冲击,加上她忍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刺激,身患重疾。这些人生致命的打击,使得周慧珺在万般无奈之下,把书法视为她的生命之柱。“笔是无语亲人。”(李鹤年语)这黑与白,就是她的天与地。顶着天,踏着地,周慧珺开始了她的漫长的书法,也是她的生命旅程。 1962年,随着她的一幅临米书作获奖,她习书法趋于专业。在众多名书家的指导下,她的字写得越来越好。昔日重疾缠身、步履维艰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周慧珺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个性。她的笔端力求刚健、雄强,书风追求豪放、明快。以此向世人披露自己不甘示弱的心志。书法客观上成为她成名的工具。大江南北,举国上下,周慧珺成了书法界的名人。最后当上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之外,这几乎是一个追求书法的人能够达到的最高位置,最高顶峰。 有名就有利。尽管周慧珺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但书法的名气还是使她获得了许多利益。如一级美术师的职称,一级美术师的待遇。到处题字的赏金等。书法客观上成为她得利的工具。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二十世纪的逐渐逝去,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整个社会及自身的命运都变了。周慧珺也进入了天命之年。对人、对事的看法也随时间而变,对书法的理解、追求与欣赏都在变。十年前,随着时间的流逝,周慧珺开始了对书法的再思考。并开始自我否定。心底的问题开始出现: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这时,周慧珺对自己迷惘,对书法也彷徨起来。 现在,周慧珺每天自问:书法究竟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是禅?是道?你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你想悟示些什么?书法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文字美化,也不会是象形的画或一种符号,她是有震撼力的!那么,书法应该是一种精神,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周慧珺想,从今以后,她将会继续这种自问自答,日复一日。谁能想到,几十年的时间从笔端间流逝过去。这时,周慧珺却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 于是,周慧珺只能想象自己是寻求书法之道的旅人,这是一条难行之路,犹如蜀道之难。五十年前,在父亲不经意的指点下启程,她无忧无虑地出发了,五十年后却忧虑交加:何处是目的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这是一条充满坎坷的旅途,可是命里注定周慧珺必须继续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她意识到她脚下走的正是一条不归之路,然而她无怨无悔! 五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五十年书道如梦如真……书法是一苦旅。 作为一个人,周慧珺无疑在书法界是一个成功者的代表。但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慧珺却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何处是目的地?这对现在三,四十岁的年轻书法家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的年轻人,还处于一个书法的幼稚期内。 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 王学仲先生希望中国书法能成为中国浓缩的美学的表象。 已故的旅法学者熊秉明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我们不去论争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我们只说在书法表象后面,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在这里我们引用几则对周慧珺书法的评论作为佐证。 其一:“周慧珺的书法,功力(包括技法)在当代一流,浙江在世的书家,在功力上无人能匹。她的字,米芾的痕迹重,但潇散不足,不能散其怀抱。因此虽然是我们上海市书协主席,我也非常敬重她的苦练精神和人品,却终不能称其为书法史上的大家。” 其二:“在上海书法、文艺、文学书籍遍及全国各地之时,随着这些书籍,其题签者 周慧珺的名声不径而走,尤其是后期书写者姓名加注在书上。作为传统的良好继承者,作为女书家,周先生已经领尽风骚,然创新路上,书法更走向自我表现,周老面临着改头换面的难题,改到最后可能是借隶篆书的原因,笔画变横了,可是就是没办法上下、左右取势,没有取势,字体单调,题签不明显,但是出作品写中堂即嫌呆板,再怎么也难撼动的“中正”字形,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情况下,只有靠活生生斩掉部分字型以求在字型层面上的呼应,以解平直呆板之状况,好端端的结构被截得七零八落,这种人为的破坏反而使得整体感雪上加霜。” 其三:“书坛大姐大,不失为女中豪杰。一种面目,虽风格独特,但用笔、结体过于夸张,近于造作,晚年尤甚,可否视作是习气?” 其四:“周是80年代的领军人物,但现在变的有点不伦不类。十年前看到周的作品,叹为天人,十年后再看,味如嚼蜡。与以前相比,为什么没有起色呢?看样子书读得太少了。而于右任的行书和草书,二百年来恐怕无人出其右,关键是他的大气、潇散、自然和文史底气足,你读读他的诗即可知。” 当周慧珺自己都说不清楚书法究竟是什么了的时候,她的字也会处于迷惘的阶段。 周慧珺作为一个女性,已摈弃了许多女性的不足,如柔弱,缠绵,小气等。但她仍不能像男性一模一样。她也学北碑。但有人评周慧珺学北碑,如女人唱黑头,总是受到性别的局限。周慧珺的书法定式,难脱米字的习气,或称难逃女人的局限。写不出北碑的雄浑,粗犷,强悍与古拙。她的隶书,篆书,也明显地刻上了其行书的痕迹。作为女士,她是巾帼第一。古代的卫夫人也不如她在书法上走得远。但放在整个书法史中,她要逊于一些大书家。如上面提及的于右任。 知识面窄是她的又一局限。 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之心。一种极其可贵的母性之爱。一位素不相识的少女身患绝症,她无偿拿出两万元钱,并组织上海书协的人捐款,帮助这位少女度过难关。我遇到书法困惑,她虽不认识我,也能用自己与疾病抗争的实例鼓励我继续在书法的道路上探索。而一位大款,自认为自己有钱,出一万元的价格要她写一幅字,被她断然拒绝。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但她没有像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那样从过政,这职业上的面窄束缚了她的字向更广博的道路上发展。知识面的狭窄也束缚了她的字的更深刻的内涵。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包括读社会这部大书。 一日本人说:“真正的书家五十岁始。”这是说,人在经历了五十岁的人生后,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才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也只有到此时,才会发出像周慧珺一样的疑问:“书法究竟是什么?”也才会发现,“何谓书法的真谛?是禅?是道?你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你想悟示些什么?书法一定不会是单纯的文字美化,也不会是象形的画或一种符号,她是有震撼力的!那么,书法应该是一种精神,存在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当你发现书法竟然有如此无穷无尽的深刻内涵时,你才知道应该怎样继续写自己的字。 有的人可能不能算真正的书家。因为他成名后,每日忙于应付络绎不绝的求字者,根本无暇思考书法究竟是什么。五十岁以后仍是如此。他的字是不会有震撼力的,和行尸走肉有些相似而已。 真正的书家最宝贵的时期是六十,七十,甚至八,九十岁以后。因为这时的人,如果头脑还有生命力的话,健康也允许的话,他人的精神已入化境,那么他创作出的字体也会进入化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书俱老”的仙境。于右任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人们称“于右任的行书和草书,二百年来恐怕无人出其右,关键是他的大气、潇散、自然和文史底气足,你读读他的诗即可知。”他的字表面上看,拙生并行,非常简单,平铺直叙。但内行人却从中是看不尽的美,解不尽的意。这才是真正的书法。于右任能够做到这点,除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文学功底之外,得力于他懂政治,懂社会,懂世界。他见识的广袤,心胸的博大,造就了他字的博大。他限于职务,不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他有这种思想,沉默是金。他把自己胸中的波澜,化作了激扬文字的动力,变成了心中奔涌的书法的浪花。静水流深,字如其人,大巧若拙,功夫在诗外。这是千古不灭的真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就是写自己对人生理解的深度,就是写自己灵魂的波澜。就是写自己对世界的思考的广博,就是写自己对人类美好的愿望的执著追求。写得好坏,决定于天赋的高低,后天学养,能力,阅历的深浅和人格的完善。在佛教上称为修炼。 周慧珺是女中豪杰。她的字无女人气。这是她的字大气的一面。当她刚刚出现在书坛上时,人们被她那生动的周体行草所震撼。当人们的欣赏水平向立体化,多变化的境界转变时,周慧珺也在努力跟上人们的视觉需要。看她最近写的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局部,就可以看出她的用墨,用笔,行气,章法等,都在尽可能的增加变化,增强视觉冲击力。但人们并没有停止欣赏的进步。他们希望周慧珺的字能够再上一个台阶,与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等中国书法史上的最杰出的书法大家比肩。这就是周慧珺现在每日冥思苦想的最大问题。看她这幅字,“快”,“离”和第二个“山”字的最后一笔拖丝颇有雷同之嫌,用笔也仍显单调。她能再突破自己的栅栏,向这书法的新的顶峰靠近吗?太难了。大有大的难处,成名以后的烦恼就是她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继续她在充满荆棘的,无人走过的道路上登攀。而成功的机率是几百年才有可能成功一两个人。这就是残酷的事实。而周慧珺却又没有退路。人们只希望看到她的成功,而不愿意看到她的失败,因为停滞不前就是失败,前进不大也是失败。这太残酷了,太痛苦了。但她又囿于自己的生活面还是有限。她还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自己的字再上一层楼吗?行万里路,读社会这部大书。她还能悟多深,就还能在字体上写多深。这就是周慧珺的书法苦旅。就像刘翔的一百一十米栏。刘翔每天在练,但他还能刷新自己的历史记录吗?也许一辈子也不行了。刘炳森曾经感慨地对我说,“在这崎岖的接近巅峰道路上,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大家都在奋力地向上登攀着。你不前进,就会被别人抛在荆棘中,忍受那刺伤的疼痛和心理的煎熬。你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具备身体,精神,学识,阅历,功力,胆魄,环境,天赋,机遇等多方面因素,缺一不可。还不一定成功。这痛苦的煎熬告诉你,书道真是比蜀道还难。”书法到头来,就是写一个大写的“人”字。现在,周慧珺每天自问:书法究竟是什么?这是好事。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说明现在,周慧珺的大脑还很清醒。人也到了人书俱老的年龄。身体虽多病,仍可奋笔疾书。当然她也可以还写她已经形成的面貌,写已经成熟的周体行书。但如果这样,周慧珺就不会每天再问自己书法究竟是什么了。周慧珺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宗师,她绝不会停步的。正如她自己说的,她要必须继续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她意识到她脚下走的正是一条不归之路,然而她无怨无悔。我们希望她能再进一步顿悟书法的真谛,把她大半生的周体行书再臻完美。为自己的人生光彩再铸辉煌,为中国书法事业的腾飞再添异彩,为中国书坛再增加一位历史的大家而奋斗不已。我们期盼着,衷心地祝福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