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把照片调出电影色调
最近很多小伙伴私信我如何调出《The middle of the day》这组作品中的“电影感”,其实就单从色彩来说,电影色调多种多样,有冷暖对比也有和谐统一,但它们所带来的“电影感”却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常见的电影画幅剪裁比例(本组的2.35:1),以及较高的视觉宽容度(体现在暗部偏灰,整体没有纯黑、纯白)。于是准备为大家分享本组照片的调色思路,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最后对照片进行微调和锐化,然后导出,建议使用“文件-导出-导出为”选项勾选“转换为sRGB”,作为网络分享,同时保存一份PSD或者Tiff格式。
⑵ 怎样将照片转换为电影的胶片质感
当下的数码相机进行拍摄可产生清晰、细致的图像,同时配合软件帮助修改和美化图像,以达到想要的图像,在现在流行的电影的胶片质感怎样进行调整呢?下面跟随我们一起看看操作方法。
除了拍摄时的色调准备、服装、构图和使用色彩进行调整外,使用后期处理软件的图像色调也很重要,想要获得最理想的图像,需要专业知识和对颜色的理解,并有一定的后期处理软件(比如lightroom、photoshop)使用经验。
⑶ 如何调出电影色调
电影色调的调发普遍具有一种暗色调与冷色调,所以降低一下曝光度,并增加蓝色和绿色色调,并调节一些其他参数来增加照片的氛围感。调整一下HSL,因为照片主要是绿色跟黄色,所以这两个是主要调整的颜色,向暗、浓郁的方向去调节。电影普遍拥有一种灰度,所以不要让暗部灰死,这是电影调色最重要的一步,几乎所有的电影色调都会提升灰度。调整一下色彩平衡,让照片的蓝色氛围更浓郁。
⑷ ps电影大片效果教程_ps把照片变成欧美电影大片效果
如何使用Photoshop把曝光不足的照片变成欧美电影大片效果,原片很美,但是逆光,而且天空过曝、建筑欠曝。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ps电影大片效果教程,希望大家喜欢!
ps电影大片效果教程
首先为了让照片看起来不会太像游客照,我是蹲着用低视角拍摄的,这样看起来会比较漂亮。说完拍这张照片的方法,我们就开始来修图吧!在开始之前,我们先调整一下画面的水平。我这里的参照物是两边的建筑,因为建筑是整个画面视觉占比最高的物体,用它作参照物最合适不过,能直观地让观众觉得「这张照片没歪」。
由于高速快门与小光圈,这张照片拍得太暗也就不奇怪了。好在我相机一直都是开在 RAW 档设定,因此只要照片不糊,基本上都还是救得回来。这张照片太暗了,所以我第一步就是拉高亮度,把两边建筑的细节找回来,至于中间天空过曝我们稍后再处理。
由于照片本身是逆光拍摄,因此两旁房子曝光准确的话,其它部分就会过曝,蒙蒙的亮部光线会让画面丢失细节。因此接下来就是要解决这样的灰蒙感!增强对比是不错的方法,但这样会损失过渡的细节。对比别拉太高,恰到好处即可。
接下来就是解决画面中心过曝的问题啦!首先,请把亮部直接拉到 -100,这时天空已经有点细节了。但由于天空的部份刚好是白色,所以我们也可以再利用「白色」这个参数来拉回过曝部位的亮度。
可以明显看到,即使已经把亮部与白色都拉低,整张照片颜色看起来仍然有点寡淡,如果我们今天要的是“日系清新风”,那么到此为止基本已定调。但今天我们要的是“欧美电影风”,因此我们得再继续处理对比的问题。
这里我直接把照片的黑色拉到 -100,这是解决照片“清白寡淡”最直接的方法,此时的照片已经有些层次了。不过要注意,这种方法可能会降低整张照片的明度,因此调整时要考虑整张照片的曝光。如果调整之后画面变太暗,请记得把曝光拉回来。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清晰度」也是会影响照片亮度的!我处理时,希望照片看起来更戏剧化些,所以大胆地把清晰度拉到 +70,让照片对比更高但又不会损失光影色彩。调整后,照片不仅变得更锐利,上一步那种「乌黑模糊」的观感也消失了。
到了这一步,照片看起来颜色还是淡了一些,不够「戏剧化」。因此我把鲜艳度大胆拉高,让画面看起来更有色彩。
拉高鲜艳度会让照片看起来有点不和谐,所以要降低饱和度来平衡一下。之所以拉高鲜艳度而非饱和度,是因为饱和度只要一拉高,就会让照片变得很不自然;反之如果是拉高鲜艳度降低饱和度,就会让照片颜色变鲜艳,但又不会很突兀。这点大家可以自己试试看。
颜色的处理到这一步已经差不多,接下来要把色温往暖色方向调整,让照片呈现黄昏金黄的色彩,这样一张看起来很像“欧美电影剧照”的照片就出来啦。
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的处理,在「细节」中把锐化拉高,让照片的细节都呈现出来。
调整色温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回头调整一下鲜艳度,一切为了更加自然服务。
画面的基调已经确定,建筑的处理也已完成,但是——天空还不够蓝,看起来好像风暴就要来临的感觉。我去瑞典时,是难得的放晴周,因此蓝天不可或缺!我先从颜色分割来拉高蓝色饱和度,并降低蓝色明度,让过曝的蓝色天空得以还原。
如果这样还不够?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笔刷工具把天空的部分框选起来。
再用笔刷的局部调整来把天空的色温降低,让天空看起来更蓝一些。
前面的工作都完成后,再启用 Lightroom 的镜头校正功能,让这条漂亮的巷道看起来更加笔直,画面更加和谐。
最后比较一下,是不是觉得摄影就是一门骗术?
猜你喜欢:
1. ps如何给图片背景添加效果
2. photoshop如何将人像图片改成CG效果
3. photoshop如何将风景照变成油画
4. ps综合多种方法给高清人像磨皮的教程
5. ps老旧画布教程
6. 调出漂亮海上日出图片的PS方法技巧
⑸ 如何用相机拍出电影胶片的效果
从电影中汲取了灵感。分析了人物的角色,故事,视觉方面,例如光线,构图和颜色,并将其用于图片中。拍摄时,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的英雄是谁,他的角色是什么,他在哪里以及在那儿做什么。
如果要用电影照片拍摄照片,则需要转向电影。但是摄影和电影不是一回事,因此,还应该分析喜欢的摄影师的作品。寻找世界上最好的导演,至少看几部电影。
⑹ 怎么把一张照片调出电影感
现在的人,特别是女生对照片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如果你给她们拍的照片不够好看,腿不够长脸不够瘦的话,分分钟有血光之灾。好看的照片分为几种,一种是文艺小清新类型的,一种是时尚大片类型的,还有一种就是你所说的这种带有电影范儿的。实现起来也不难,尤其是现在app这么发达,但是对于拍摄者的拍摄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对了,你还可以使用软件里面的配字功能,让这幅画面看起来像电影的片段,下面还有台词,同时调一下整个画面的粒子效果,这样一幅具有电影感的照片就出来啦。
⑺ Photoshop简单调出照片电影感效果
看电影时经常会有一些夜色弱光的镜头,想把这种画面搬到照片中来吗?下面我们将以弱光环境中拍摄一组城市模型为例,讲述如何在弱光环境中拍摄模型,并调节出电影效果的色彩和尺寸。
拍摄分析——两招搞定弱光环境拍模型
photoshop教程第一招:高感光+大光圈
拒绝抖动
例图是在室内弱光条件下,拍摄的城市模型,在拍摄时因为人多光线暗,所以要手持拍摄,这样就需要高速快门,于是我使用F1.8的光圈,并提高ISO感光度,这样才能手持并以快速度拍摄出清晰的画面。
第二招:CPL滤镜
消除反光更清晰
在拍摄模型时,由于外面有一层玻璃,所以我使用了CPL滤镜,这样能够有效的消除反光,但是要注意,拍摄时不能运用广角,最好使用50mm左右的焦距,这样能更有效的避免反光。
重点解读弱光拍摄小贴士
1.弱光拍摄稳定很重要
若因条件限制手持拍摄不能保证快门速度让画面清晰,那为了稳定,只能借助三脚架,或者找一个支点,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来提高画面的清晰度。
2.使用RAW格式展现画面细节
当拍到正确的曝光时,弱光下的白平衡也很有可能出现问题;解决办法是在后期中调出理想的色调,因此,在弱光的室内拍照时,一定别忘了使用RAW格式,保证在后期调整的时候减少对画质有损伤,更真实地展现色彩。
制作步骤——照片变身电影画面
1.调整对比度完善画面
首先将画面进行初步的调整,因为原图过于灰暗,所以先对“亮度/对比度”进行调整,提亮画面色彩,拉开画面层次;然后圈出汽车(如白框),进行“羽化”,为了让边缘自然,再单独把汽车部分进行提亮,注意高光部分不要过曝;最后圈出汽车及周边范围(如红框),再进行反选,选中画面四个角,进行压暗,这样更能突出视觉中心。
2.运用色相/饱和度调出电影感色调
调色部分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完成,我喜欢偏暖色的调子,所以将画面整体色调向暖色调整,注意调动色相时,尽量让色彩偏红而不是偏黄,偏黄就会让画面看上去有点脏;然后再对“自然饱和度”进行调节,因为自然饱和度能让画面色彩显得自然,而不是过分饱和带来的死板画面,这样基本的色调就调好了。
3.剪裁出电影截图尺寸
图片的尺寸对电影感的产生也十分重要,我们都知道电影中的画面比例是16:9,但是电影画面上下有视频黑边,所以,想要添加黑边;把图像和黑边拆分开,先将图像按照比例裁剪成7:3,注意裁剪时的构图,因为裁剪属于二次构图,所以视觉中心点和一些导线的位置都要加以注意,让画面构图更美观。
4.加黑边让电影感更浓厚
在裁剪好图片的尺寸后,我们通过对“版面尺寸”的调整来添加黑边,注意应填写的尺寸,是图片尺寸加黑边尺寸的总和;然后在“版面延伸色彩”选项中选择黑色,这样才能添加电影效果的黑边,尺寸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做多种选择;最后我们还可以添加字幕让电影感更真实。
5.添加字幕加重电影感
在裁剪好图片的尺寸后,我们通过对“版面尺寸”的调整来添加黑边,注意应填写的尺寸,是图片尺寸加黑边尺寸的总和;然后在“版面延伸色彩”选项中选择黑色,这样才能添加电影效果的黑边,尺寸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做多种选择;最后我们还可以添加字幕让电影感更真实。
⑻ 想调出电影级色调!先从色彩知识学起~
调色是摄影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每当看到优秀的大神作品,常常会问的第一句话:“这张片子是怎么调出来的?”。
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除了视觉上的享受外,我们还能感受到一张照片中的情感表现,而这种情感的表现力多半是从一张照片中的色彩传递出来的。
如下图,金黄色作为照片的主色调,泛黄的银杏除了给我们秋天的感觉,还传递出积极、阳光、舒适的氛围。
要真正学习和掌握调色原理,少不了对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本节课我们就来揭秘隐藏在色彩里的秘密。
本期知识点:HSL、RGB、CMYK、Lab
| 基于人眼识别的色彩模型:HSL |
“蓝蓝的天空,鲜艳的红花,晒得发黑的皮肤。”这是人眼对色彩的直接感官,却无形的总结出色彩的三个属性:色相(Hue)、饱和度(Saturation)、亮度(Lightness),简称HSL。
色相,即色彩的相貌。因为色相不同,我们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同时,我们可以在一个圆环上表示出所有的色相,色相的单位为度。从色环图中可以看出, 黑白没有色相 。
饱和度,即色彩的纯度值。饱和度越高,色彩越纯、越浓郁;反之饱和度越低,色彩则越灰、越淡。条形渐变图可以看出 色彩只存在于灰度值中 。
亮度,即色彩的明暗程度。亮度越高,色彩越白;亮度越低,亮度越黑。
综合以上三个属性,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来诠释“HSL”这个色彩模型。模型中任意一点对应着一种颜色,圆形度数代表颜色的色相,离中轴的距离代表了颜色的饱和度,点的高度代表了颜色的亮度。
CameraRaw还专门提供了HSL调节色彩的版面 (蓝色框框) ,可以针对照片进行单个颜色调整。
| 光线中的色彩:加色模型RGB |
初中的时候,科学老师做过一个实验,光线透过三棱镜后折射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如果我们将七种颜色围起来,就是我们上面刚刚提到的色相环啦。
而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被灌输着一个结论:白光是一种复合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叠加而成的。
然而当我开始学习光线中色彩知识的时候,物理大门又打开了我的脑洞~
随后,伟大的科学家们对这七种颜色再一次分解后,发现了构成光线色彩的三原色,即红色(Red)、绿色(Green)、蓝色(Blue),简称RGB。(请认真记住这三种颜色,因为日后的调色都会跟它打交道。)
简单解释下“三原色”的概念:三原色就是不能再被分解的颜色,而三原色不断重复两两叠加能够得到所有的颜色。换句话说, RGB三种颜色是构成光线中色彩的最基本元素。
通过以上的学习,物理成绩一向不好的我把初中学的理论改了下:白光一种复合光,是由“红(R)、绿(G)、蓝(B)”三种颜色叠加而成的。
既然RGB三者叠加成了白光,那么两两叠加下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颜色呢?我们通过下图,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绿色+蓝色=青色(C)
红色+蓝色=品红色(M)
红色+绿色=黄色(Y)
我们把原色两两叠加得到的颜色称为二次色,因此青色、品红色、黄色是RGB模型里的 二次色 。
RGB色彩模型适用于所有会发光的物体上,如太阳、电视机、显示器、手电筒、白炽灯等等。
以早期的彩电为例,如果凑得足够近看电视机的屏幕,会发现显示器是一格一格的,而每格发光的晶体管,会发出RGB三种颜色的光线,RGB三种颜色相互叠加,就出现丰富的色彩体系。这也是为什么RGB被称为 加色模型 的原因。
黑白电视转变向彩色电视,得益于一小小块三棱镜的折射出来的七色光谱,物理学还是很有趣的,不是吗?
也许是为了致敬RGB色彩模型的发现,早期电视台台标都有个共性,下图中,你看出共性了吗?
因为每种色彩的明度色阶在0-255数值间(直方图X轴),即RGB每个颜色有256中明度变化,256*256*256=16777216种颜色,这是显示器能够显示出最多的颜色。
| 印刷中的色彩:减色模型CMYK |
关于初中学习的光线,我们还学习过这样的例子。
“我们之所以能够识别绿叶的形状,是因为绿叶反射太阳光线投影到视网膜上,形成绿叶的影像;绿叶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绿叶吸收了可见光光谱中其他的颜色,反射了绿色。”
我希望物理不好的你还没有晕掉。以上的例子有一个关键词 “反射” ,其实绿叶也隐喻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即 “不发光的物体” 。
“不发光的物体”有着自身的一套色彩法则,因为吸收一部分光线,反射剩下的光线,从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因此这些被反射出来的颜色模型被称为 减色模型 “CMY”。
和RGB模型一样,CMY模型也有基本的三原色,但仔细观察下,这三种颜色有没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了,青色(Cyan)、品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不就是RGB模型两两叠加得到的二次色吗?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
黄色+品红色=红色(R)
青色+黄色=绿色(G)
青色+品红色=蓝色(B)
经过三原色两两叠加后,得到了红色(R)、绿色(G)、蓝色(B)三种二次色。
在印刷中,青色、品红色、黄色三者混合而成的黑色不是纯黑色,而且这样做的成本太高,因此印刷机还有一种专门的 黑色“K”墨水 。CMYK颜色模式中最后的K,指的就是这个黑色。而为了区分蓝色(Blue),黑色(Black)用“K”来代替。
| 相邻色与互补色 |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区别这两种色彩模型:
一间黑暗的屋子里怎么看到颜色呢?就是打开有颜色的光,RGB。
一张白纸里怎样才能看到颜色呢?就是往白纸上面涂颜料,CMYK。
以下这张图,不仅仅是RGB和CMYK的对比图,还隐藏着重要的色彩知识:相邻色与互补色。(PS:以下这张图十分重要,最好熟练的记住,这对后期调色有至关重要的帮助!!!)
1
· 相邻色 ·
学过设计童鞋应该知道, 我们把一种颜色相邻的两种颜色,称为它的相邻色。 如下图所示,红色的相邻色是黄色和品红色,青色的相邻色是绿色和蓝色。
相邻色还有一个名字叫做 “支持色” 。如青色的相邻色(支持色)是蓝色和绿色,如果我们同时混合蓝色和绿色,就可以得到青色。(小时候玩颜料也是这个原理~)
2
· 互补色 ·
一种颜色对面的颜色,称为它的“互补色”。 如红色的互补色是青色,蓝色的互补色是黄色。
互补色总是成对出现的,所以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对立色” 。互补色之间混合,会形成 灰色 ,换句话说,会 降低 两种颜色各自的纯度(饱和度越低会越灰)。
如果你记不住上面RGB、CMYK的色彩图,那么以下这张图必须好好记住。这是简化版的色彩关系图。
现在我们把互补色成对地写出来,会出现以下的组合:
以红色(R)为例,相邻色就是 橙色直线 的青色(C),互补色就是两根 紫色斜线 品红色(M)和黄色(Y)。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互补色还有 抵消 的作用。例如:品红色和绿色是一组互补色,当我增加照片中品红色时,照片中的绿色会相应的减少。
但仔细观察下,这跟我们平常说的色温色调不是很像吗?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把色温滑块右移加黄的过程,也是减蓝的过程;当我们把色调滑块左移加绿的过程,也是减品红的过程。
如果我们想让画面偏红或偏青呢?
以偏红为例:红色的相邻色是黄色和品红色,我们只需要把色温和色调同时往右移动就行了,加黄色和品红色就等于加红色,画面自然偏红了。
互补色相互抵消的作用在色调曲线上也是一个道理,只是曲线需要配合 直方图 调节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关于曲线调色,下次在单独讲哈~这里先了解下曲线的秘密。
以红色为例,往上拉曲线就是加红减青的过程。
好了,综合以上所有的色彩知识,得到一个结论: 增加一种颜色的办法,就是减少其互补色,增加其相邻色。
3
· 案例演示 ·
打开PS,点击“图像”-“调整”-“可选颜色”,可以得到如下图的工具。可选颜色就是针对画面中一种颜色进行调整,从颜色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到:红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洋红色(品红色)、白色、中性色、黑色。
其中,青色(C)、洋红(M)、黄色(Y)各自滑块是互补色相互抵消的作用。以青色滑块为例,往右拖动滑块是加青减红的过程,往左拖动滑块是加红减青的过程。
黑色(B)滑块是指所选颜色(如上图选择的是红色)的明度变化,往右拖动滑块是减少亮度的过程,往左拖动是增加亮度的过程。(注意亮度和滑块方向是反过来的~)
选择“相对”画面效果变化较小,选择“绝对”画面效果变化明显。
以开头的照片为例子,现在我想营造春天的感觉。
春天叶子是绿色的、青色的、少许黄色的,那么现在选中画面中的黄色。(不要记参数,按照实际调整过程的感觉来定~)
1.青色滑块,我们向右移动,增加画面的青色,减少画面中的红色;
2.洋红滑块,我们向左移动,减少画面中的洋红色,增加画面中的绿色;
3.黄色滑块,我们向右移动,增加画面中少许黄色;
4.黑色滑块,我们向左移动,增加树叶的亮度;
5.选择绝对值,画面变化明显。
同样的,我觉得银杏不够黄,秋天的味道不够,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调整。(不要记参数,按照实际调整过程的感觉来定~)
这张图交给童鞋你去探讨下,怎么样营造出秋日的效果~
| 数据化的色彩模型:Lab |
相比RGB和CMYK的色彩模型,Lab色彩模型相对陌生些,但Lab色彩模型在后期进行无损锐化、降噪以及艺术化的色彩调节上是非常实用的。Lab有三个特点:
1.基于人眼的色域;
2.高效而无损的转换;
3.分黑白和色彩通道。
1
· 基于人眼的色域 ·
我们用一张图来对比下Lab、RGB、CMYK的色域大小。
其中RGB是以显示器为基础的色彩模型,CMYK是以油墨为基础的色彩模型,Lab是通过数学推出来的,不依据任何设备,基于人眼能够看到的所有色彩推导出的色彩模型。
2
· 高效且无损的转换 ·
无论是RGB还是CMYK转换成Lab,这个过程都是 无损 的,因此可以通过转换Lab单独通过L通道对照片明度进行锐化和降噪处理,排除锐化和降噪对色彩的影响。(关于锐化和降噪我们单独用一节课讲,这里暂不做叙述~)
无损的Lab转换
但,RGB转换成Lab在转换成CMYK这个过程是有损失的过程,这是因为RGB和CMYK的色域空间不同。
3
· 分黑白和色彩通道 ·
Lab色彩模型分为亮度和色彩通道,其中L是亮度通道、a和b是色彩通道。a通道代表品红色到绿色的色彩变化,b通道代表黄色到蓝色的色彩变化。
但这张图片是不是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这不是我们CameraRaw里面的色温、色调和曝光度吗?
现在想想Lab好像也没有这么复杂呀~
4
· 艺术化的调色 ·
想跳出现有的调色手段,做一些艺术化的调色效果,如梵高鲜艳的色彩碰撞作品。
或如“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的绘画作品,画面充满浓郁色彩的碰撞,赤裸裸地表现情感主义。
通过Lab能够轻松的实现这种效果,常用 “反相” 、 “色调均化” 这两个选项。
打开一张照片,PS里面选择“图像”-“模式”-“Lab颜色”,将照片色彩空间切换成Lab颜色模式,右下角 (蓝色框框) 会出现Lab的专属通道。
选择明度通道(L亮度通道),选择“图像”-“调整”-“色调均化”,此时照片已经附上一层色调。
点击Lab通道(非常重要!!!),切换成图层板块,最后切换成RGB颜色模式就得到新色调的图了。
以此类推,我们能够得到以下七种变化。然而,这是什么鬼~
别急,我们把得到的七种变化,通过 “图层混合+蒙版” 的形式,就可以得到一些不一样的调色效果。
如下,我使用图层间不同的混合模式,配合不同的透明度,最后得到浓烈色彩碰撞的作品。
Lab艺术化调色内容参考《李涛说后期》第十期Lab,相关内容可以观看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05344/?p=10
- END -
⑼ 离开滤镜和后期,如何用手机拍出电影质感的影像
光线对质感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也是摄影的核心要点,质感乃至整个画面的形成都是由无数个点、线、面来构成的,这些点线面就是光。就和画家能通过画笔来勾 勒出线条一样,摄影师也能通过明暗来勾 勒出点线面,通过软硬来塑造细节。甚至就拿现实来说,如果一个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样子吗?强光干扰之下,就算处在现实的物品,在我们眼里也会显得失真。所以,阴天和晴天出来的拍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就和光线强弱有很大的原因。而仅仅是光线的选择,侧光、逆光、顺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门道。选择不同,最后的呈现效果也会不同。如果对摄影比较感兴趣的可以往这方面多钻研钻研,这边就不细讲了。并且我们普通人正常拍摄出来的效果虽然说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够我们发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响质感的因素应该是相机了吧。而在本题,手机就是相机的替代品。好的手机质感会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像素和影像传感器的不同,细节层次也会有所不同表现。当然这并不绝对,也不是说一般的手机拍不出来质感好的照片,而是说,好的手机在细节的呈现上面肯定会更有优势。画面的真实还原程度,也非常依赖厂商的整体调色风格。还有就是手机相机的设置。对比度和锐度都是在有些手机可以进行调节的。需要柔和的质感就可以把锐度和对比度稍微往低处调,这算是拍照摄影的前期工作。当然后期成片了也可以调节,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拍摄的时候进行调节更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