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届茅盾文学奖有哪些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的
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81),改编自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周克芹的同名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1981年首次被搬上荧幕,北影厂和八一 厂各拍摄一部。2012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再次改编翻拍。本图为北影厂出品的版本。本片通过“文化大革命”中一个农村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了 劳动人民和基层干部抵制动乱、坚持生产、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
电影《闯王旗》(1978),根据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改编。电影讲述了李自成起义过程中发生的事情。1984年《李自成》被再次改编为电影《双雄会》,讲述了李自成与张献忠结成同盟共同推翻了明王朝的历史故事。
电影《芙蓉镇》(1986),根据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古华所著同名小说改编。该片是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1989年台湾出品了电视剧版《芙蓉镇》。
电视剧《钟鼓楼》(1986),改编自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刘心武的同名小说。全剧叙述了普通百姓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带有浓烈的北京市井的味道,是八十年代北京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2015),由路遥的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得奖的同名小说改编。该剧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兄弟俩依旧坚守 最初梦想和对爱情执着的追求的故事。这是《平凡的世界》被第二次搬上荧屏,早在1990年的时候,《平凡的世界》就已经被改编为电视剧。
电视剧《少年天子》(2003),根据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凌力的同名小说改编。该剧讲述了清朝开国皇帝顺治五岁登基、二十四岁夭折的戏剧性人生。
电影《穆斯林的葬礼》(1993),又名《月落玉长河》,改编自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霍达的同名小说。描绘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兴衰沉浮,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内容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电视剧《战争和人》(2012),又名《沧海横流》,改编自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王火的同名小说。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儿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遭际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半个中国的全景画卷。
电影《白鹿原》(2012),根据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争斗为背景,主要表达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的东西。
电视剧《抉择》(1998),根据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张平的同名小说改编。本剧讲述了中阳市市长李高成依法办事、坚持正义、打击腐败势力的故事。到2000年,该小说又被拍成电影《生死抉择》。
电视剧《尘埃落定》(2003),改编自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阿来的同名长篇小说。全剧通过土司家傻子少爷的眼睛,讲述了麦其土司家鸦片的种植、贸易的引入、汉人的进驻、解放军的到来这段交织着血泪的家族史。
电影《长恨歌》(2005),根据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王安忆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讲述了一名上海传奇美女一生和四个男人的故事。2006年,《长恨歌》又被改编成电视剧。
电视剧《南方有嘉木》(1997),根据王旭烽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茶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编。是一部寓“国史”于“茶史”之中、借一个茶人世家三代人的兴衰史体现民族发展史和社会演变史的作品。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2010),改编自熊召政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张居正》。该剧讲述了张居正在明朝万历年间推行万历新政从而使岌岌可危的明王朝得以实现万历中兴的故事。
电视剧《历史的天空》(2004),根据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奖作品,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改编。讲述了一个起伏跌宕,错综复杂的漫长故事,贯穿了从抗日战争到拨乱反正时期长达四十年的历史。
电视剧《英雄时代》(2003),根据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柳建伟的《英雄时代》改编。以史天雄和陆承伟为主线,由两人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不同寻常的兄弟关系和渊源引发出一场惊心动魄“两足相争”的人生话剧。
电影《听风者》(2012),改编自麦家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奖小说《暗算》。该片讲述了解放初期,国民党残余敌特人员意图颠覆新政权,为监听敌台而设 立的神秘部队701陷入了空前危机。在这场看不见的战斗中,演绎着一场腥风血雨的谍战传奇。另外,电视剧版《暗算》在2005年时已经播出。
电视剧《推拿》(2013),改编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毕飞宇的《推拿》。讲述的是沙复明、王泉、孔佳玉等人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最终收获了各自的爱情与幸福,在重新营业的“沙复明推拿院”实现团圆。2014年,《推拿》又被拍摄成电影。
Ⅱ 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改编的电影的名字也是《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Ⅲ 推介几部以北京为背景的经典电视剧或电影或者文学著作
除了上边的在推荐几部不错的
电视剧:血色浪漫(刘烨 孙丽主演)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佟大伟 江一燕 陈羽凡主演,陈羽凡的表现很不错哦)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导演 夏雨 耿乐主演) 北京乐与路(张婉婷导演 舒淇 耿乐 吴彦祖主演)
著作:《龙须沟》(老舍) 《圈里圈外》(庄羽,不算著作,但很好看)《看起来很美》(王朔,王朔的作品都有浓重的北京痞劲儿,但是以北京为背景的应该是这本比较突出吧)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如果在想到新的在来告诉你~~
Ⅳ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作者简介
铁凝,女,1957年9 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
1975年高中毕业,因酷爱文学,放弃留城、参军,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该小说是铁凝高中时的一篇作文,后被认为是其小说处女作。
1975年至1978年在农村务农4 年,此间写出《夜路》《丧事》《蕊子的队伍》等短篇小说,发表于《上海文艺》《河北文艺》等文学期刊。
1979年调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冬,参加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会议期间拜望茅盾、张天翼等前辈。
1980年参加河北省文学讲习班。同年,短篇小说《灶火的故事》在孙犁主办的《天津日报》“文艺增刊”发表,《小说月报》转载,并引起争鸣。第一本小说集《夜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2年夏,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举办的笔会,会间写出短篇小说《哦,香雪》(发表于当年第9 期《青年文学》)。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3年《哦,香雪》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第一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十月》发表。
1984年短篇小说《六月的话题》发表于《山花》,并被改编为电视短剧。同年由保定地区文联调河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并于当年召开的河北省第四次文代会上当选为河北省文联副主席。
1985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六月的话题》分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获本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年初,在中国作家协会第4 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为该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理事。 5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之邀,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其间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国际笔会中心美国会所与美国作家、学者座谈、交流中美当代文学现状。
1986年应邀赴挪威参加第二届国际女作家书展,在该书展专为中国作家举办的“中国作家报告日”做“中国女作家与当代文学”的演讲。同年中篇小说《麦秸垛》在《收获》发表,河北省文联召开铁凝作品研讨会。
1987年应霍英东先生之邀,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澳门。中篇小说《村路带我回家》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
1988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在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学四季》创刊号以头条位置发表,次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台湾版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由台北新地出版社出版。英文版小说集《麦秸垛》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西班牙文《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单行本在西班牙马德里教育出版社出版。
1989年2 月,《文艺报》、作家出版社、河北省文联在北京联合召开《玫瑰门》研讨会。同年,中篇小说《棉花垛》在《人民文学》发表。
1990年至1991年,写出《孕妇和牛》《马路动作》《砸骨头》《埋人》等小说,将《哦,香雪》改编成同名电影,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为首批国管专家,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两年间积极协助当地政府为开发野三坡旅游风景区立项和申请资金。
1992年出版两本散文集《草戒指》(百花文艺出版社)、《女人的白夜》(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年,发表中篇小说《对面》。获得该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
1994年,长篇小说《无雨之城》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连续4 个月列为上海、深圳、北京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铁凝认为此书并非为了畅销而写。被《女友》杂志评为“中国十佳作家”。
1995年春,应美国政府之邀,参加“国际访问者计划”访问美国13个州,并接受俄克拉何马州“名誉副州长”之证书。夏,应高雄文艺家协会之邀,随内地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在台北拜会林海音先生。9 月,在北京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论坛。日本东京近代文艺社出版铁凝小说集《给我礼拜八》,译者池泽实芳。电视剧《遭遇礼拜八》(上下集)播出。
1996年10月,河北省作家协会从河北省文联中独立分设,铁凝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同年年底,在中国作家协会第 5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同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5 卷本《铁凝文集》。
1997年秋,应美国国务院邀请,随中国国务院知识产权考察团访问美国。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在《青年文学》发表,多家刊物转载,获《小说选刊》年度奖。之后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被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聘为客座教授。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2 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作家协会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3 月,应以色列希伯莱作家协会邀请,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以色列。5 月,应韩国亚洲美术馆邀请,陪同父亲访问韩国。在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评选中,获该奖项中的最高奖“关汉卿奖”,即“个人终生成就奖”。被《萌芽》杂志社聘为“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主编10人卷《女作家影记》,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9年初,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在《十月》发表。5 月,在北京参加挪威中国文学研讨会,做题为“无法逃避的好运”的专题发言。9 月,河北文学馆及河北省作家协会新址落成。年底长篇小说《大浴女》脱稿。
2000年初,长篇小说《大浴女》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同时该作品讨论会在北京召开。9 月,参加由中国社科院土办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作品讨论会。
2001年春,由小说《安德烈的晚上》改编的同名电影由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2001年4 月,应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8 月,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选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此篇同时亦获首届“老舍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北京市文学创作奖等。年末,在中国作家协会第6 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2年初,被上海大学文学院和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7 月,应加拿大世界华文写作协会邀请,参加“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第6 届研讨会”。在“文学中的文明与暴力”的主题研讨中,做题为“从梦想出发”的专题演讲。
8 月,在河北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艺术随笔集《遥远的完美》脱稿。日本东京近代文艺社出版铁凝小说集《红衣少女》,译者池泽实芳。法文版《大浴女》即由法国比基耶出版社出版。由《永远有多远》改编的15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国内40余家电视台播出。
5 种小说和散文集《谁能让我害羞》《第十二夜》《回到欢乐》等分别由新世界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等出版。
2003年,《遥远的完美》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应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之邀,主编5 卷本《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选》。
应新加坡教育部邀请,赴新加坡“写作营”授课。
日文版小说集《麦秸垛》由东京现代文艺社出版。
2004年出版《铁凝日记》。
2006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其长篇新作《笨花》。
2006年11月14日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第七届主席。
Ⅳ 小说《青春之歌》《青春万岁》作者
链接: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首次出版。
Ⅵ 有北京电影制片厂设置林子峰指导的影片什么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
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凌子风执导的影片《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
《边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彩色故事片,由凌子风执导,冯汉元、戴呐等主演,于1984年上映。
影片改编自沈从文同名小说《边城》,讲述了民国初年湘西山区偏远小镇茶峒城发生的故事。
角色介绍
翠翠
演员:戴呐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爱上傩送二佬。傩送远去,她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Ⅶ 北京作家刘一达的小说和小说改编的电影有什么
前两年刘一达赚得不少,《人虫儿》《胡同根儿》《百年德性》等作品相继推出,并接连改编成电视剧,让刘一达的名字在出版界和影视界都变得耳熟能详。近日,记者在对刘一达进行采访时得知,刘一达正在酝酿一部新的京味儿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是反映北京家庭从民国初年到现在的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计划在明年春节与读者见面,对于喜爱京味文学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份值得期待的文学大餐。
Ⅷ 以一二.九运动为背景的文学名著《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95年12月11日卒于同地。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学》主编等职务。其代表作是描写一个知识女性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于1958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并被改编为电影。
1914年08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
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到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小说在读者中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深广,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1995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Ⅸ 小说作者淡歌的简介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河北宣化第四中学就读。1970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日、英等文字介绍到国外。曾获《当代》《十月》《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奖。1984年考入河北师范大学。1986年毕业,曾在《冶金报》《冶金地质报》任记者。1996年调入河北作家协会至今。现任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
谭同占
别名
谈歌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54年3月
重要短篇小说
获得主要奖项
作品改编
作品评价
人物影响
作品欣赏
创作年表
197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
著名作家谈歌 刘文韬 摄
1979年曾在《工人日报》发表独幕话剧《欢迎检查团》等作品。至1989年十年间,在工作之余,曾在《莲池》、《个旧文艺》、《北京晚报》、《河北日报》、《保定文艺》、《东海》、《北京文学》、《小说林》、《四川文学》、《广州文艺》、《作品》、《天津文学》、《工人日报》、《健康报》、《青年作家》等几十种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300余篇、诗歌百余首。短篇小说代表作有《总工程师与卖大碗茶的儿子》(《河北日报》责编:韩晓春)、《你有多少聚M烯我都要》(《现代作家》责编:杨泥)、《水浒知识智力竞赛侧记》(《广州文艺》)、《假如你第一次扛枪打兔子》(《小说林》)、《四十岁的大学生》(《工人日报》)等。曾获《工人日报》《河北日报》《天津文学》等一些报刊的征文奖或年度奖。
1990年起,专注于小说创作。一些中短篇小说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作家文摘》等转载。如《年底》、《大厂》、《绝品》、《天下荒年》、《野民岭》、《单刀赴会》、《天香酱菜》等。出版并发表长篇小说《家园笔记》《票儿》《白玉堂之曲之杀》等19部。
重要文学活动:
1981年参加了河北省文联举办的第二届文学讲习班(为期半年)。
1994年被河北省文学院聘为专业作家(为期两年)。1994年参加了河北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
1996年参加了河北省作家代表大会。
1996年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1998年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
2001年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2002年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第一届高级研讨班。
2006年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2012年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
主要作品集或主要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集《大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中篇小说集《城市热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长篇小说《城市守望》(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短篇小说集《绝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杂文随笔集《一吐为快》(远方出版社2001年)
中篇小说集《天下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中篇小说集《英雄传说》(台湾知本家出版社2005)
随笔集《品读水浒人物》(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长篇小说《票儿》(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
短篇小说集《人间笔记2》(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随笔集《灯下闲读》(地震出版社2013年)
长篇小说《曲之杀》(江苏文艺出版2010年)
1990年以来部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存目:
《山毛榉》(中篇)《昆仑》1990年5期
《那一阵我活得没滋味》(中篇)《小说家》1991年6期
《空槐》(中篇)《长城》1993年5期
《狗头金》(中篇)《荷花淀》1994年1期
《我曾让你傻半天》(中篇)《天津文学》1994年1期
《大忙年》(中篇)《北京文学》1994年7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猴儿的故事》(中篇)《小说创作》1994年12期
《山问》(中篇)《长城》1995年1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年底》(中篇)《中国作家》1995年3期
《天下大事》(中篇)《北京文学》1995年6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野民岭》(中篇)《小说林》1995年4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天下无忌》(中篇)《珠海》1995年4期
《天下荒年》(中篇)《北京文学》1995年10期
《黑日》(中篇)《长城》1995年5期
《高山流水》(中篇)《当代作家》1995年6期
《厕觞》(中篇)《天津文学》1995年11期
《大厂》(中篇)《人民文学》1996年1期
《天下书生》(中篇)《小说家》1996年1期
《城市警察》(中篇)《小说林》1996年2期
《天下涛涛》(中篇)《芙蓉》1996年3期
《城市行为》(中篇)《作品争鸣》1996年12期
《城市热风》(中篇)《北京文学》1996年7期
《雪崩》(中篇)《当代》1996年4期
《热风》(中篇)《十月》1996年4期
《天下匆匆》(中篇)《百花洲》1996年4期
《大厂续》(中篇)《人民文学》1996年8期
《官司》(中篇)《东海》1996年10期
《车间》(中篇)《上海文学》1996年10期
《西天路上》(中篇)《海峡》1996年5期
《警察的故事》(中篇)《啄木鸟》1997年3期
《危矿》(中篇)《春风》1997年3期
《天下忧年》(中篇)《北京文学》1997年3期
《下岗》(中篇)《百花洲》1997年4期
《长河落日图》(中篇)《今古传奇》1997年4期
《污染》(中篇)《芳草》1997年8期
《小厂》(中篇)《时代文学》1997年3期
《年初》(中篇)《中国作家》1997年5期
《城市》(中篇)《人民文学》1997年10期
《风波》(中篇)《作品》1997年11期
《阳光里的股东们》(中篇)《北京文学》1998年1期
《绝士》(中篇)《十月》1998年2期
《山草谣》(中篇)《东海》1998年4期
《年前秧歌》(中篇)《山花》1998年4期
《城市剧团》(中篇)《时代文学》1998年3期
《乡关何处》(中篇)《特区文学》1998年3期
《大地无垠》(中篇)《春风》1998年10期
《的爷》(中篇)《人民文学》1998年10期
《猴事》(中篇)《小说家》1998年4期
《天绝》(中篇)《十月》1999年2期
《无处告别》(中篇)《长城)1999年2期
《家园笔记》(长篇节选)《当代》1999年5期
《逍遥楼》(长篇小说)《今古传奇》1999年6期
《城市检查官》(中篇)《啄木鸟》2000年第1期
《意外》(中篇)《上海小说》2000年3期
《遭遇背景》(中篇)《江南》2000年第1期
《豪气冲天》(中篇)《十月》2000年2期
《你千万别往心里去》(中篇)《上海小说》2000年2期
《阳光下发生的事情》(中篇)《上海小说》2001年3期
《杨志卖刀》(中篇)《十月》2001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商敌》(中篇)《青春阅读》2001年10期(中篇小说选刊转载)
《阳光下的冲突》(中篇)2001年3期
《不服气你去试一试》(中篇)《上海小说》2001年3期
《大雨到来之前》(中篇)《长江文艺》2002年9期
《神探白玉堂》(长篇小说)《小说月报原创版创刊号》2002年
《城市传说》(中篇)《十月》2002年2期(小说月报转载)
《城市秧歌》(中篇)《上海小说》2002年1期(作品争鸣转载)
《城市迁徙》(中篇)《当代》2004年3期(作品争鸣转载)
《火车提速》(中篇)《上海小说》2003年6期(小说选刊转载)
《血色黄金》(长篇小说)《小说月报》2003年2期
《旁观者迷》(中篇)《啄木鸟》2005期1期
《广陵散》(长篇小说)《十月长篇小说》2005年增刊
《黑幕重重》(长篇小说)《今古传奇》2006年1期
《老乐的执迷不悟》(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6年4期(新华文摘、作家文摘转载)
《核磁共振》(中篇)《当代》2006年6期(小说选刊转载)
《玄武门小说(节选)》(长篇)《十月长篇小说》2007年2期
《明天有暴雨》(长篇小说)《长江文艺长篇小说卷》2008年
《升国旗奏国歌》(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8年3期
《人物笔记二题》(中篇)《天津文学》2008年9期(小说月报转载)
《凤凰令》(长篇小说)《今古传奇》2009年3期
《局中局》(长篇小说)《今古传奇》2010年6期
《票儿》(长篇小说节选)《小说界》2009年5期
《桥》(短篇小说)《小学语文六上》2019年12课
重要短篇小说
《笔记二题》(短篇)《东海》1990年10期
《笔记三题》(短篇)《河北文学》1990年11期
《大黑和二黑》(短篇)《河北文学》1992年4期
《笔记二题》(短篇)《东海》1992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四川文学》1992年10期
《笔记二题》(短篇)《天津文学》1992年8期
《绝活》(短篇)《河北文学》1992年12期
《笔记二题》(短篇)《春风》1993年7期
《三叔的故事》(短篇)《百花园》1993年6期
《名流》(短篇)《北京文学》1994年1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绝情》(短篇)《春风》1994年1期
《笔记二题》(短篇)《鸭绿江》1994年1期
《绝赌》(短篇)《春风》1994年3期
《笔记三题》(短篇)《天津文学》1994年7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名角》(短篇)《当代人》1994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当代人》1994年10期
《猴之事》(短篇)《广州文艺》1994年3期
《笔记三题》(短篇)《作品》1995年10期
《笔记二题》(短篇)《中国作家》1996年3期
《赚了三块四角六分钱》(短篇)《广州文艺》1995年4期
《绝桥》(短篇)《小说界》1995年5期
《乔迈下海》(短篇)《当代人》1995年6期
《笔记二题》(短篇)《当代人》1995年10期
《绝人》(短篇)《北方文学》1996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笔记三题》(短篇)《春风》1996年7期
《笔记二题》(短篇)《飞天》1996年7期
《李秀平的故事》(短篇)《作家》1996年11期
《城市票友》(短篇)《当代人》1996年11期(小说月报转载)
《岳姑娘的故事》(短篇)《芒种》1996年1期
《绝店》(短篇)《当代人》1997年2期
《大哥的故事》(短篇)《长城》1997年3期
《短篇二题》(短篇)《芙蓉》1997年3期
《犯罪心理学》(短篇)《羊城晚报》1997年8月
《绝桥》(短篇)《春风》1998年5期
《事件》(短篇)《佛山文艺》1998年5期
《笔记三题》(短篇)《当代作家》1998年5期
《绝伪》(短篇)《小说家》1998年6期
《单刀赴会》(短篇)《当代人》1999年2期(小说月报转载)
《笔记五题》(短篇)《上海小说》1999年3期(小说月报转载)
《短篇二题》(短篇)《红岩》1999年3期
《秦琼卖马》(短篇)《人民文学》1999年10期(新华文摘转载)
《高大力的故事》(短篇)《青春阅读》2000年1期
《布店》(短篇)《章回小说》2000年10期
《赌客》(短篇)《红岩》2000年5期
《李二娘的故事》(短篇)《广州文艺》2000年12期
《贺梁红梅》(短篇)《作家》2005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海口》(短篇)《长城》2005年4期(小说月报转载)
《万家福超市》(短篇)《当代人》2005年9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印》(短篇)《人民文学》2005年12期(小说月报转载)
《穆桂英挂帅》(短篇)《上海小说》2006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品二题》(短篇)《长城》2002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绝渡》(短篇)《长城》2003年3期(小说选刊转载)
《老头包子》(短篇)《青春阅读》2005年12期
《故事、事故》(短篇)《北京文学》
《黑子和石头》(短篇)《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2期
《保姆张秀梅》(短篇)《中国作家》2007年5期
《和平里10楼》(短篇)《作品》
《马洪刚的爱情》(短篇二则)《作品》2008年4期
《孟家母子》(短篇)《山花》2005年6期
《老同学三题》(短篇)〈长城〉2006年6期(小说月报转载)
《暴水桥头》(短篇二则)《小说界》2005年5期(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酒道》(短篇)《现代小说》2006年创刊号
《张子和》(短篇)《北京文学》2006年10期(小说月报转载)
《老张》(短篇)《当代人》2006年5期(小说月报转载)
《天香酱菜》(短篇)《作家》2007年1期(小说月报转载)
《洗澡》(短篇)《作品》2007年7期(小说月报转载)
《郭氏姐妹》(短篇)《芒种》2007年8期
《一声叹息》(短篇)《啄木鸟》2007年5期
《苏子玉、龙粥》(短篇)《十月》2008年5期
《瓷人》(短篇)《上海文学》2007年9期
《锔人》(短篇)《上海文学》2007年12期
《两个女人》(短篇)《芒种》
《紫砚》(短篇)《啄木鸟》(小说选刊转载)2009年1期
《鱼塘女人》(短篇)《啄木鸟》2009年6期(小说月报转载)
《拾荒女人》(短篇)《啄木鸟》2010年9期
《奇人与奇石》(短篇)《中国作家》2010年1期
获得主要奖项
1、《大厂》获《人民文学》1996年特别奖。
2、《大厂》获《小说选刊》1996年奖。
3、《大厂》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4、《年底》获1995年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5、《官司》获《东海》1996年三十万文学巨奖铜奖。
6、《笔记小说二题》获《中国作家》1996年小说奖。
7、《天下荒年》获《北京文学》1995年中篇小说奖。
8、《笔记三题》获《天津文学》1994年至1995年小说奖。
9、《城市警察》获公安部金盾文学奖。
10、《城市警察》获《啄木鸟》奖。
11、《热风》获《十月》1997年文艺奖。
12、《山草谣》获《东海》1998年铜奖。
13、《燕赵笔记》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14、《老张》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15、《当局者迷》获公安部侦探推理大赛奖。
16、《张子和》获《北京文学》奖。
17、《核磁共振》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18、《天香酱菜》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19、《升国旗奏国歌》获“梁斌文学”奖。
20、《升国旗奏国歌》获《中篇小说选刊》奖。
作品改编
中篇小说《大厂》被中央电视剧制作中心改编成8集电视连续剧。被西安电影厂改编成电影《大厂》。被改编成一些地方戏。如越剧、话剧、吕剧、广播剧等。
中篇小说《年底》《年初》被辽宁电视台改编成25集电视连续 剧《选择》。
获辽宁省电视剧金奖 中篇小说《大忙年》《雪崩》《城市热风》等九部中篇被中国电影合拍公司改编成27集电视连续剧《震荡》。
短篇小说《绝人》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电影《夏日情怀》。
获优秀奖 短篇小说《名流》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电视电影《小镇名流》。
获优秀奖 中篇小说《野民岭》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沉默的山无言的河》。
中篇小说《山问》峨嵋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山问》。
短篇小说《城市票友》被北京电视台改编成电视电影。
作品评价
近些年来,虽有不少文学作品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读者群中获得好评。但像《大厂》(载《人民文学》1996年第l期,作者谈歌)这样,反映工厂生活而能受到普遍欢迎、产生轰动效应的,还没有过。那盛况,有点儿像17年前《乔厂长上任记》问世时的情景。《大厂》写的是某市一家有2000职工的国有企业,因前厂长础吞公款留下亏空,更因面临诸多难点,陷于窘困境地:外欠的帐要不回来,来讨债的赖着不走;老劳模患重病硬撑着不肯住院,小家属做手术得借助众人捐钱;一些工人情绪浮躁,有的偷原材料外卖,有的砸财务科撒气;总工程师心神不定,发明创造因无资金推不上去,想调离工厂另谋出路;就在年关逼近之时,为跑业务壮门面而留下的唯一一辆高级轿车丢失……作品把工厂方方面面的“窝心事”,像打折扇似地一瓣瓣铺展开来,将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如扇骨般都归结到一厂之长吕建国身上,通过他之所历所感,描绘了厂内外众生相,映现了当今的浮世图。仅从故事情节的设计与安置来看,这部中篇并没有新奇的内容,也未见曲折的结构;且该厂不够大,它所遭逢的那些“窝心事”,对于真正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多半可谓小小不言。但是,《大厂》......
1996年3月1日《文艺报》报道:《人民文学》今年第一期发表的反映国营大中型企业当前处境的中篇小说《大厂》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再一次证明了文学紧贴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大厂》十分真实地触及到当前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困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塑造了厂长吕建国等一批在困苦中坚韧奋斗的企业干部和工人形象。作品发表后,《人民文学》编辑部收到很多读者来信,称赞这是一篇感人的佳作。有的读者说,读《大厂》就如同当年读《乔厂长上任记》一样,令人振奋;有的读者反映说,载有《大厂》的《人民文学》在所在单位被争相传阅;有的读者在称道《大厂》能真正贴近工人的心的同时,也批评目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对现实生活毫不了解,把厂长写成只会上酒楼、搂女人、偷漏税的人物。《大厂》也在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作家文摘》、《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报刊分别予以转载,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在筹备改编电视剧,有关单位还有改编电影的意向。
以下摘自《谈歌文化小说论》:谈歌自《大厂》、《年底》等紧贴现实的小说创作蜚声文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当代作家,受到大量读者和批评家的热烈赞扬,成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中势头最猛的一股力量。但谈歌也因此被批评界永远定位于只能书写即时性社会题材的作品。笔者认为,这类作品虽然紧贴现实、目光敏锐,具有较为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但它们缺乏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识,在艺术上也有失粗糙。而在文化小说中,谈歌将目光拉进历史与文化,试图用更深沉的人文视角和传奇性的民间话语来发掘燕赵精神乃至民族文化中的内核。这些小说文化味颇浓,以讲述传奇故事的方式回溯老保定的奇人逸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并能代表作家小说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学界对谈歌小说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上,对其文化小说的研究很少,集中论述谈歌文化小说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在笔者看来,批评界对谈歌整体小说创作的丰富性是认识不足的。为弥补谈歌小说研究的缺失,本论文集中论述谈歌的文化小说。本论文采用历史美学分析、文本细读、文化分析等方法,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支援,各文类之间相互对比,从中突出谈歌文化小说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个性。笔者从探讨谈歌个人性格、燕赵文化的整体氛围和谈歌文化小说产生的关系入手,以从审美意蕴到艺术个性为线索分析谈歌的文化小说创作,这样就完成了对谈歌文化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系统观照。着重解析谈歌受关注较少的文化小说,既有利于论文创新,也有利于集中解决论文的中心问题。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论述谈歌的文化小说: 第一章追溯谈歌文化小说出现的渊源:谈歌个性豪爽直率,血气方刚,燕赵文化的整体氛围也给了他潜在的影响,使他在自己的文化小说中塑造出某些“实验性自我”,将自己理想中侠肝义胆的生活付诸文学想象中的“实践”。另一方面,他用文化小说追忆燕赵风骨的坚韧、奉献、勇敢、顽强是要将这种精神与当代社会的精神现状作对照,企盼用它再造理想的精神世界,张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深沉的道义承担也是谈歌写作文化小说的内在动机之一。第二章论述谈歌文化小说的审美意蕴:燕赵文化精神是谈歌文化小说的内核,具体包括燕赵精神、燕赵文化人格、燕赵民间文化。另一方面,“新的历史意识”是谈歌文化小说的精神旨归:这些小说以重写历史、还原真实历史为创作旨归,采用历史辩证法重写历史人物,关注“被历史记录所遗忘了的”人的历史和历史事件的真相。在第三章里,笔者论述了谈歌文化小说独具的艺术个性,指出这些小说将传奇性和写实性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极强的艺术张力:既生动,又深邃;戏剧性是谈歌文化小说的潜在结构模式,作者擅于制造戏剧冲突,运用各种戏剧性结构方式,采用戏剧的内心独白手法,人物也具悲剧色彩。谈歌文化小说将显性的话本结构与潜在的戏剧结构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无限张力和活力的叙述方式;受古典散文和地方戏词的影响,谈歌文化小说的语言文白相间,古今杂糅,典雅凝练。谈歌把口语、文言、书面语以及曲艺语言、评书话本语言神奇地结合起来,使诸多语言元素在他的文化小说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这种话语方式使这些小说的语言呈现出典雅又富有诗韵的魅力。谈歌的文化小说创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的不足,更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文化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谈歌在小说艺术上完成了自我超越。谈歌文化小说作为研究界的一块璞玉,应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此外,谈歌文化小说创作民族化的精神内核和民族化的表达方式对当代文坛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下摘自《白烨——《97小说风尚:写实》:谈歌在1997年的几部作品,较之过去更注重直陈现实、直抒胸臆,其中尤以《天下忧年》为最。这部作品中的“我”,真是陷人了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的境地:先是妻子所在的工厂开不出工资,想调动工作没有门路;其次是15岁的侄女小丽因学习不好,被弟弟一巴掌打出家门不知去向;接着是67岁的老岳母不慎摔断了腿,交不起巨额医疗费难以就医;随后又是“我”去山西找侄女,人未找到又遭歹人抢劫,同车的旅客竟然无人过问。写到这里,作者遏抑不住满心的痛楚和满腔的义愤,先以插人社会新闻的方式罗列了道德滑坡造成的世风日下景况,又以引经据典的论说抨击了人心不古带来的人情冷漠和血性淡薄。这部作品可以说用一种叠床架屋式的情节结构,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进行了集束式的扫描,人们既看到了酿就人生悲剧的客观因素,又看到了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人为因素,从而达到了对于当下现实深刻而大胆地反映。但从阅读的感觉上看,《天下忧年》已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的叙事如同报告,语言如同诉状,几乎让人感觉不到虚构与想象的成分,彻头彻尾的事件记述和观感描述,使它的纪实性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说它是小说,那一定是纪实小说,而与其说是纪实小说,还不如说是社会特写更为明确。
以下摘自来源:中华文学基金会 2006-4-14 11:56:00 1996年,平静的中国文坛忽又热闹起来。随着《大厂》、《天下荒年》等作品惊雷般地炸响,谈歌也如同一只冲下山林的猛虎,裹挟着一股飓风腾跃而出。这年,谈歌发表长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17部、短篇小说23,还有一部25集电视连续剧,总计近200万字;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几家文学刊物的头条几乎被他占去了大半。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简直是个奇迹!无怪乎海内外一些评论家惊呼:文坛上的这一年是“谈歌年”。
《当代》杂志主编汪兆骞说:谈歌是文坛上的一个才子,多面手,他有好几种笔法,好几种路数,能写各式各样的小说,如同武术大师,精通十八般武艺。他的百余篇“绝字头”笔记小说便是明证。他的历史小说《绝土》,写的是荆柯刺秦王。这是一个几近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几千年来,民间的口头演绎和渲染,已将故事和人物大致确定为一种模式。谈歌却赋故事和人物以全新的神貌:易水河畔寒风怒号万物萧杀,荆柯一身缟素,瘦弱得几乎被一阵风卷去,但他毅然与太子丹绝别,为洗雪自己的名誉而踏上不归之路。作品淋漓尽致地“泼墨描写,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撼人魂魄的故事,使你不能不去痛苦地思索。似乎是一种规律,探索者心中没有绝对权威,头上没有“紧箍咒;惟其如此,才能勇探新路,独辟蹊径,开一种风气之先。谈歌的长篇小说《家园笔记》,就是一部打破传统的结构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的力作。著名编辑郭小林说:“读谈歌的小说,总感到人物要跳将出来,涕泪淋漓的对你直抒胸臆,可谓此中真歌哭,情文两俱备。”
人物影响
1996年中国文坛掀起“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领军人物。谈歌与关仁山、何申被称为河北三驾马车。因其许多小说作品在1996年被多家刊物同时刊出,1996年文坛,被一些媒体戏称为“谈歌年”。谈歌的短篇小说诸如《城市票友》《穆桂英挂帅》《绝品》等被编入大学教材与中学教辅教材。小小说《桥》被编入小学六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大厂》《绝屠》等十几篇小说被译成日文、法文、英文介绍到国外。
Ⅹ 林斤澜的资料
可以在这里找到!~~~
林斤澜
林斤澜(1923~ )
中国作家。原名林庆澜。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地下革命活动。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曾学习过电影戏剧专业。1950年发表第一个剧本,其主要剧作结集为《布谷》于1957年出版。此后转为写小说、散文。第一部小说集《春雷》于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湾姑娘》使其崭露头角。还出版有《飞筐》(特写集)、《山里红》(小说集)等。1966~1977年辍笔。文化大革命后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力作《竹》曾改编为电影。1981年发表的《头像》获当年全国短篇小说奖。出版的小说集有《满城飞花》、《林斤澜小说选》、《矮凳桥风情》,文论集《小说说小》,散文集《舞伎》等。其小说多取材于北京郊区农村生活和知识分子的遭际,以散文的笔法,着力表现一种特殊的氛围,结构精巧多变。晚近的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曾任《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
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以故乡温州的家乡人和事为题材,融现实生活的变动和民间传说的叙说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变化着的温州风俗画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个两三年里就发起来的矮凳桥全国纽扣集散市场,镇上有一条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饭馆的街道和又绿又蓝非绿非蓝的如幔之溪,从憨憨跑供销扯到空心大好佬讲的黑胡须白胡须憨憨造楼的传说,鱼圆店女店主溪鳗与传说中的美丽水妖互相游移……。林斤澜这些温州风味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传说性。这些“并不是作者家乡改革开放的诸人事的实写,而是一种‘当代传说’,它在发生的一刹那已和其他传说一样,成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历史上的又一则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旧梦和将信将疑的新梦纠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场面和时远时近的传说搅和在一起,给作品造成了奇异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却使人不仅能感觉到混沌体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还能感觉到其中闪烁着的现实与历史双重复合的文化审视和思考,可以触及到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某些东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桥世界是一个寓言的世界,它讲述着一个关于历史的过去与明天、关于认识过去与明天、关于拯救过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澜同汪曾祺—样,是新时期里少有的专心致志于短篇小说创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说,以结构和语言见长。就其结构而言,精致缜密而又奇巧多变。情节并不繁复,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虚实相生,呈现出反正相符、表里烘托的审美特征。作者在具体组织和裁剪素材时,十分注意主次详略、疏密远近、高低藏露的艺术处理,细节也都精心筛选过。他的作品语言,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都很简洁凝练。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较浓,颇为练达;而《矮凳桥风情》里,则有意融人了温州土话,似更喧腾。林斤澜的作品也的确有点涩,但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1923年6月1日出生。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书——戏剧集《布谷》。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一般取材于农民或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讲究构思立意,风格清新隽永,独树一帜。短篇小说《台湾姑娘》因在题材和写法上新颖独到,曾引起读者注意。1962年春,由老舍主持,北京市文联举行了三次“林斤澜创作座谈会”,专题讨论他作品的风格特色。近年写了一系列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小说,1987年结集为《矮凳桥风情》出版,一时为人传诵。这些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兼溶温州方言于其中。作者以浓缩的结构、突兀跌宕的情节,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林斤澜其他的作品尚有《春雷》(小说集,1958)、《飞筐》(小说散文合集,1959)、《山里红》(小说集,1962)、《林斤澜小说选》(小说集、1980)、《石火》(小说集,1982)、《小说说小)(理论集,1985)、《满城飞花》(小说集,1987)以及一些报告文学等。林斤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