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部青春校园影视剧,带你感受青春的酸甜苦辣,勾起你青春的回忆
因非典的缘故,当年中考难度降低,这让成绩并不突出的女孩耿耿(谭松韵 饰)尝到了甜头,从而意外考入了重点学校振华高中。肩负着父母的期望,她昂首阔步走入高中。但是这里毕竟是一个凭实力说话的名牌学府,四周围学霸云集,大神辈出,远离了父母加上遭受旁人异样的目光,让她如坐针毡。因为某个意外,她和同班的学霸余淮(刘昊然 饰)相识。余淮虽然学业优秀,但同时还是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大男孩,他多次帮助耿耿,让女孩感到了久违的暖意。在此期间,耿耿还与简单(陈梦希 饰)、β蒋年年(董晴 饰)等成为好朋友。青涩美好的学生时代,留下多少难忘的记忆……
本片根据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改编。
单纯美丽的李珥(陈都灵 饰)左耳失聪,无法听见声音,然而,生理上的缺陷并没有令她感到自卑,正相反,她的个性温顺又温柔。一次偶然中,李珥结识了名叫吧啦(马思纯 饰)的女孩,吧啦的个性和李珥截然相反,她无拘无束,桀骜不驯,向往自由的生活。在吧啦的身上,李珥看到了自己内心里叛 逆执着的一面。
让李珥没有想到的是,吧啦竟然和自己一直暗恋的男生许弋(杨洋 饰)走到了一起,这让李珥开始体会到了青春的残酷。然而,吧啦的内心里其实喜欢着名为张漾(欧豪 饰)的男生,命运让他们的爱情成为了悲剧,并且最终夺走了吧啦年轻的生命,这场意外让几个懵懂的孩子们迅速蜕变成长,绽放出了最艳丽绝望的青春之花。
林天娇(郭姝彤 饰)是同学和老师们眼中公认的三好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道德品质的高洁更是有目共睹。然而,在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之中,林天娇因为患上了感冒而发挥不佳,心急如焚的她想到了作弊,然而却因为作弊技术太差而东窗事发。
让本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的林天娇没有想到的是,同班同学高翔(白敬亭 饰)竟然替自己背了这个黑锅,要知道,高翔是那种林天娇最瞧不起的捣蛋王讨厌鬼,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简直一无是处。就这样,林天娇和高翔之间开始产生了奇妙的羁绊,林天娇越想远离高翔,就越是有一股奇妙的力量将两人凑在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都渐渐发现了彼此内心里不为人知的柔软一面。
18岁的郑微(杨子姗 饰)终于如愿考上青梅竹马邻家大哥哥林静(韩庚 饰)所在学校的邻校,等她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校园,却遭遇打击——林静出国留学,杳无音信。郑微倍感失落,患难时刻与室友阮莞(江疏影 饰)、朱小北(刘雅瑟 饰)、黎维娟(张瑶 饰)及师哥老张-张开(包贝尔 饰)结 下深厚友谊,同时富家公子许开阳(郑恺 饰)对郑微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而备受男生欢迎的阮莞用她特有的清冷守护着对于心爱人赵世永(黄明 饰)的忠贞。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赵又廷 饰)结为死敌,在一次次地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疯狂地反击演变为死缠烂打地追求,而陈孝正也终于在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大四毕业之际郑微的生活再次经受考验:陈孝正得到曾毓(王嘉佳 饰)的出国留学名额,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
多年后,郑微已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竟再次品尝命运的无常: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郑微,这个昔日的玉面小飞龙,将怎样面对生活和青春赐予她的迷雾和抉择……
本片改编自辛夷坞同名畅销小说。赵薇的首部导演作品,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专业的毕业作品。
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市示范校之一。高三九班班主任“范义本”(方中信 饰)带领全班同学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
剧中以当代 社会 最为典型的真实题材为基础,集中体现了来自四个不同家庭发生种种的情况。真实反映 社会 普遍的几组家庭中的故事。以四名学生备战高考的紧张倒计时阶段作为主线。任雪(陆翊 饰)班长,被父亲逼迫到海外留学,和父亲(吴刚 饰)反目导致离家出走。林叶(乔乔 饰)任雪的闺蜜,因为父母离异导致对高考的放弃,贺帆(吴俊余 饰)学习委员。因为家里筹备大学的学费被奸商诈骗。父亲贺江海(大秦 饰)为保护儿子打伤人被拘留,导致生活压力的加大。秦鹏(谭杰希 饰)偏科大王。对阳光自信,喜欢搞一些恶作剧,由于作文跑题导致高考成绩面临危机。在这四位学面临放弃高考的边缘时,“范义本”老师独特的教育手段和同学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了来自家庭和自身的各种问题。
成功白领林真心(陈乔恩 饰)因被上司压迫、下属吐槽,陷入了少女时代的深深回忆。原来曾是平凡少女(宋芸桦 饰)的真心有着一段爆笑却有充满甜蜜的初恋回忆。少女真心曾经暗恋校草欧阳非凡(李玉玺 饰),却总是不敌校花陶敏敏(简延芮 饰)的魅力,令她苦恼不已,一次意外却让她与校霸徐太宇(王大陆 饰)组成了“失恋阵线联盟”,他们势要夺爱,上演了一幕幕生猛、 搞笑 的青春趣事,而在相处中两人的 情感 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若干年后,来到成人世界的林真心又能否重拾初心呢?
初中生小水相貌平平,家境一般,所以在学校里并不受重视。但是她心地善良,又有一群死党,日子过得倒也开心。某天,她遇见了帅气的学长阿亮(马里奥·毛瑞尔 Mario Maurer 饰),春心萌动,无 法遏制。她喜欢看他踢足球,看他拍照,如痴如狂。上英语课时,她不停地给死党传纸条 表达对阿亮的爱慕。然而,英语老师则指出她除了英语一无是处。回到家,叔叔从美国捎来了父亲的消息,说如果她能考全校第一,就可以去美国。于是,她按下决心要努力加油。某天,小水等人在买饮料时,碰到篮球队员蛮横插队。阿亮挺身而出,为她们教训了对方,并挨了校长的责骂。小水也第一次听说,阿亮的父亲因为射失点球而退役的事情,理解了他心中的隐痛。由于舞蹈队是给美女准备的,所以小水等一干姐妹准备在话剧社大展身手,没想到学长也来到这个社团。两人还扮演王子公主,他们的恋情会由此展开么?……
成功在美国立足的青年林一(林更新 饰)收到了初恋女友周小栀(周冬雨 饰)寄来的结婚请帖,百感交集的林一准备回国参加,坐飞机的途中他回忆起了自己和周小栀长达十几年的故事。少年林一第一次看到同桌周小栀(张子枫 饰)时就喜欢上了这个文静的小姑娘,但是直到高中毕业两人也没有跟进一步的发展。大学时两人考到了同一所学校,遇到了假冒留学生Tom(隋凯 饰)、文艺青年王尔德(王啸坤 饰)、胖子学霸龚兵(龚格尔 饰)、沉默男李潇(李岷城 饰)、胆小姑娘赵晓溪(赵思园 饰)和美女曹阳(曹阳 饰)等一众好友,随即开始了他们的热血青春……
本片取材于高晓松创作的风靡一时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高晓松出任了本片的监制。
高中的杨芳芳(谭松韵 饰)是一个平凡的“丑小鸭”,一封来自她初中“梦中情人”——郭阳(罗云熙 饰)的情书,打破了她所有的平静。她开始做各种尝试,努力让自己变成“火凤凰”,为的是要在“最美的时候遇见他”。她为爱情努力锐变,奔走,一次“精心策划”的美丽邂逅让她和他坠入爱河,年轻的激情在盛夏尽情释放,但紧随而来的是暴风骤雨般的痛苦……
不疯狂,怎叫青春?居然(董子健 饰)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地用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三年的黄晶晶(安悦溪 饰)表白,收获了甜蜜的初恋。但很快初恋的甜蜜就被闻讯赶来的母亲(咏梅 饰)破坏了,黄晶晶在居然母亲的刺激下傲然离去,居然伤心的想爬墙挽回初恋,却摔伤了尾骨。失恋加受伤的他高考失利,看着黄晶晶前往复旦的身影,决定复读追逐爱情。开始了一段疯狂的高三历程。
在每个青春的回忆中,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儿,几个 情感 丰富讲义气的哥们,一群各有故事特色十足的损友,一段所有人共有的回忆。这就是青春派——生活里总在闪烁,永不褪色的一段岁月。
1998年,来自西安交大的“少年班”导师周知庸(孙红雷 饰),前往全国各处寻找智商超群的天才少年,最终被选出的22个少年将被赋予艰巨的使命。少年吴未(董子健 饰)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他先后认识了有暴力倾向的麦克(王栎鑫 饰)、小天才方厚正(李佳奇 饰)、“神棍”王大法(柳希龙 饰),以及聪明却冷若冰霜的周兰(周冬雨 饰),五位天才少年从此开始了早于同龄人的大学生活,同时还面对着青春期的各种“疑难杂症”。女神江依琳(夏天 饰)的出现扰乱了男生们的心,攻克“世界数学大赛”的压力也从天而降,而导师周知庸也面对着人生中的最大难题,“少年班”该何去何从?天才少年人生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在还没有获得女神青睐时,左手永远都只是辅助!!!
柯景腾(柯震东 饰)和他的一群好友,爱耍帅却老是情场失意的老曹(敖犬 饰),停止不了勃起所以叫勃起的勃起(鄢胜宇 饰),想用 搞笑 致胜却总是失败的该边(蔡昌 宪 饰),胖界的夺爱高手阿和(赦绍文 饰),从国中到高中,一直是不离不弃的死党。他们都对班花沈佳宜(陈妍希 饰)有着一种纠结的感情。一方面,他们瞧不起这种只会用功读书的女生,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她的美好气质倾倒。因为学习成绩较差,柯景腾被老师安排坐在沈佳宜前面。因为他的一次英雄救美,她开始用强制的方式帮他补习功课。此事令其他兄弟羡慕嫉妒恨,但是大家都未说破。毕业后,柯景腾和沈佳宜在各自大学保持恋人般的联系。直到他举办自由格斗赛,事情才出现了变化…… 这一连串下,原本按兵不动的好友也都纷纷加入女神争夺战!但是麻吉诚可贵,青春价更高,若为女神故,是否二者皆可抛哩?!
本片根据导演兼编剧九把刀在2007年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柯震东凭借本片获第48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
25年前,高中生任娜美(沈恩京 饰)一家从全罗道搬到汉城,娜美入读真德女子高中,因方言浓重怯于开口的娜美幸运的得到了同班大姐头夏春花(姜索拉 饰)的维护,并与围绕在夏春花周围的执着于双眼皮的金玫瑰、满嘴脏话的黄珍熙、梦想成为作家的徐金玉、要成为韩国小姐的俞福姬以及沉默傲慢的美人郑秀智等五人结识。在一次和不良少女团对决之后,春花和娜美等七人组成了“Sunny”团体……
多年以后,家庭主妇娜美在去医院探望母亲时偶然重逢了身患绝症住院的春花,后者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内,能够再见当年的Sunny成员。娜美找到金玫瑰,两人委托私家侦探寻找当年的同伴,而那些关于青春的回忆,也在一个个熟悉的名姓后面再次被唤醒。
时光流转,曾经美好的青春时代有如一场不真实的梦。她充满躁动、喜悦、悲伤与愤慨,她是远离着 社会 现实尔虞我诈的青春懵懂,傻了傻气的纯真涂抹下最为亮丽耀眼的色彩。而今回首往事,即使如梦般虚幻,却又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只因偶然的机缘,早已过了而立之年的陈寻(彭于晏 饰)回想起那个曾经呼喊过千遍万遍的名字。遥远的学生时代,陈寻与让他心动的女孩方茴(倪妮 饰),以及乔燃(魏晨 饰)、林嘉茉(张子萱 饰)、赵烨(郑恺 饰)等一般死党行走在尘土飞扬的校园里。友情、爱情在诸多禁忌的年代里如野草般自由疯长,曾经那是他们所坚守笃定的一切,而这些又都被碾压得支离不堪。许下的誓言你还记得吗?
本片根据九夜茴的同名小说改编。
校内闻名的栀子花乐队主唱许诺(李易峰 饰)和芭蕾舞专业的言蹊(张慧雯 饰)是大学校园里一对幸福热恋的情侣。二人为各自的梦想而奋斗着:怀揣芭蕾梦想的言蹊和三位室友兼好友,一同申请去巴黎深造;许诺和队友们也在不懈努力着,希望能在“梦想之夜”得到唱片公司青睐,出道成为职业乐队。
然而就在言蹊以为巴黎之梦触手可及的时候,她却遭遇了现实中的巨大障碍。看着言蹊处于崩溃边缘,许诺一直陪伴她左右。为了让她重新振作燃起希望,许诺决定和乐队成员一起,为她准备一个意想不到的大惊喜。但是,这个决定却让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些处于青春迷茫期的年轻人,究竟何去何从……
在人生最最纯然且充满想象力的几年里,13岁的小女孩谢欣美(徐娇 饰)都与爷爷(曾江 饰)在深山里度过。古朴的小木屋和静寂迷人的夜空,是她记忆深处最遥远和笃定的依恋。可是终于有一天小美要离开这里,她随着爸爸(庾澄庆 饰)妈妈(刘若英 饰)回到城市生活。繁华的都市五光十色,却无法带给她些许的归属与感动。与小美有着类似地感受的是频繁随着父母搬家与转学的男孩周宇杰(林晖闵饰),相似的境遇与心境让他们走到一起,成为最要好的朋友。某一天,小美的爸爸妈妈选择分手,而她也终于决定回到深山,带着她的好朋友小杰,一同去仰望那久违已久的星空……
本片根据著名绘本画家几米的同名原著改编。
布莱斯(卡兰•麦克奥利菲 Callan McAuliffe 饰)全家搬到小镇,邻家女孩朱丽(玛德琳•卡罗尔 Madeline Carroll 饰)前来帮忙。她对他一见钟情,心愿是获得他的吻。两人是同班同学,她一直想方设法接近他,但是他避之不及。她喜欢爬在高高的梧桐树上看风景。但因为施工,树被要被砍掉,她誓死捍卫,希望他并肩作战,但是他退缩了。她的事迹上了报纸,外公对她颇有好感,令他十分困惑。她凭借鸡下蛋的项目获得了 科技 展第一名,成了全场焦点,令他黯然失色。她把自家鸡蛋送给他,他听家人怀疑她家鸡蛋不卫生,便偷偷把鸡蛋丢掉。她得知真相,很伤心,两人关系跌入冰点。她跟家人诉说,引发争吵。原来父亲一直攒钱照顾傻弟弟,所以生活拮据。她理解了父母,自己动手,还得到了他外公的鼎力相助。他向她道歉,但是并未解决问题。他开始关注她。鸡蛋风波未平,家庭晚宴与午餐男孩评选又把两人扯在了一起……
故事开始于沪都大学303宿舍内,个性大大咧咧无畏惧他人眼光的林向宇(陈晓 饰),虽然身为海归富二代但心中只惦记着自己的宠物羊驼的李大鹏(杜天皓 饰),身强体壮但心思细腻温柔的谢训(李现 饰),拥有高超智商但缺少女人缘的学霸管超(刘芮麟 饰),这四位来自天南地北的大男孩们相聚在此,成为了朝夕相处的室友,拉开了有笑有泪的大学生活的序幕。
短暂的四年一晃眼就要过去,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四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林向宇是否能够追求到他一直心系的“丝帕女生”?谢川和女友高宝镜(蓝盈莹 饰)之间的感情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呢?
电影《六弄咖啡馆》改编自藤井树(吴子云)的同名畅销小说,同时导演和编剧也是由原著作者出任,刘杰担任影片监制。主要讲述男主小绿(董子健 饰)和女主心蕊(颜卓灵 饰)之间一场真挚却无奈的青春爱情故事,对于亲情和友情的探究,以及距离对爱情的考验,同时关注年轻人对待成长和人生的态度与状态。
1997年,高三班花董啾啾(张含韵 饰)外表是懂事乖乖女,内心却叛逆乖张。她的好姐妹韩霞非常喜欢时装设计,平日里心直口快、敢做敢为,却因为魁梧的身材、平凡的外表和爷们儿的性格经常受到周围男生的嘲笑。忧郁校草夏静寒(冉旭 饰)、校霸罗凡(代旭 饰),以及吃货胖子小强(张政 饰)、运动少年大伟(李现 饰)是全校公认的损友拍档。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他们各自憧憬着未来的人生。啾啾的父亲在她十八岁生日那天突然离世,但留给她的生日礼物成了她永久的精神寄托。静寒为人仗义,由于幼年父母离异,他与奶奶相依为命。罗凡是静寒最好的哥们儿,他们互相欣赏对方身上的侠义气质,但静寒和啾啾的恋爱却造成了兄弟间反目。长相平凡的韩霞一直生活在好姐妹啾啾的阴影中,平时老师和同学对她和啾啾态度的巨大反差,造成了她们友情的巨大危机......
❷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Beijing Film Academy,缩写BFA)是一所专门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由北京市主管、国家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自1950年建校以来,逐步形成了以专业制作为主体,教学、创作、科研并重,多学科,多层次的电影教育体系。中国大陆很多著名电影人、演员都出自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中唯一的电影专业院校,在中国电影和文化艺术界享有盛誉,也是世界著名的电影艺术高等学府。学院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最终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
建校以来,北京电影学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2万余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其中有张艺谋、陈凯歌、韩三平、顾长卫、田壮壮、贾樟柯、李少红、陆川、宁浩、王小帅、高希希、滕华涛;唐国强、张丰毅、张铁林、蒋雯丽、赵薇、黄晓明、陈坤、黄渤、徐静蕾、海清、黄海波、张嘉译、王志文、姚晨、刘亦菲、杨幂、黄圣依等一大批国内
外著名的导演、演员、电影艺术家及电影专业人士。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
北京电影学院占地105亩(即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历生2570人,成人教育、专、本科生、留学生、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及培训共约1500人,各类学生共计4000余人。学院位于通州区宋庄镇的新校区,占地500亩,可容纳约4000名学生。
北京电影学院拥有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具有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选址于东六环附近的通州宋庄,占地约500亩。
高80米的电影大厦将落成,成为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新校区还将建设中国电影教育博物馆,这是中国首座电影教育方面的博物馆。同时新校区建筑群的各个院落之间采取泛博物馆的形式,穿插陈设中国各个时期的电影发展成就和史料。预计2015年第一批新生可进入新校区学习。新校区全部建成需要四至五年。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学院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电影学院以其办学思想科学化、专业架构整体化、教育体系系统化、人才培养精英化、学校功能一体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保障现代化的办学优势,在全国电影高等教育领域处于领军地位。学校致力于发展适应中国电影强国建设需要的电影教育,培养有所敬畏、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优秀电影工作者。2007年6月,学院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对全球25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北京电影学院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三名。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新中国所拍摄的7326部电影,由该院师生校友担任主创的为4663部,占63.65%。学院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包括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重大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据不完全统计,仅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创作或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77个。其中,《邻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选1999年新中国电影五十年优秀影片五十部;《离开雷锋的日子》、《冲天飞豹》、《秋菊打官司》、《劲舞苍穹》、《大沙暴》、《台湾往事》和《婼玛的十七岁》等获得多项“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创作的影片,多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奖项和国内影视奖项。
学院毕业生(含教师)在1990-年至2003年共荣获的“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铜牛奖”580人次,获奖影片上千部次,其他片种120多人次;荣获柏林、嘎纳、威尼斯、莫斯科、东京等电影节各种奖项240人次,获奖影片上百部次,其他片种60人次。此外,根据初步统计,在1990年至2003年的13年间,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拍摄的影片58部(170人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各种奖项112个。[4]
研创成果
北京电影学院是国家动画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的挂牌单位。根据教学和艺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学院建有电影理论研究所、数字电影技术研究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中国动画艺术研究所、影视文化产业研究所、中日动画漫画研究中心、中国影视文化研究院(筹)、中国电影教育情报信息研究中心(筹)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中国电影产业年报》编辑部等研究机构。2007年成为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新中国所拍摄的7326部电影,由该院师生校友担任主创的为4663部,占63.65%。学院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包括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重大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据不完全统计,仅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创作或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77个。其中,《邻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选1999年新中国电影五十年优秀影片五十部;《离开雷锋的日子》、《冲天飞豹》、《秋菊打官司》、《劲舞苍穹》、《大沙暴》、《台湾往事》和《婼玛的十七岁》等获得多项“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创作的影片,多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奖项和国内影视奖项。
详细去http://ke..com/link?url=tro42LNYg6K4-6Tm6_mcHjAnZeZbay_A2qhq3J-HWCtNJ_ZMZYedm1dLAgGQtko1#1这个网址哦~
❸ 北京电影学院的北影渊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电影团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的影片后,电影团团长袁牧之奉党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携带该片的全部底片赴苏联莫斯科进行后期制作。袁牧之在苏联期间考察了莫斯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后,受到了很大启发,产生了中国要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也需要办一个“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初衷。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和积蓄干部,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当时,人民电影事业的唯一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从1947年初开始,先后办了四期电影干部培训班,先后培养了520余名干部,其中440名干部参加了电影工作,70余名参加了部队及地方文化工作。这些训练班坚持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为建立中国自己的电影教育事业积累了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周杨、夏衍以及袁牧之、陈波儿等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人,面对旧中国遗留给电影园地的断壁残垣,规划对它的改造、建设和发展时,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农兵、写工农兵的电影专业人才。在一时还没有条件办起“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情况下,委派陈波儿从实际出发规划实施。于是人民电影教育事业开始了它的初创阶段。在陈波儿的领导下,谢铁骊、巴鸿、王赓尧等经过筹划,并经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来总理同意,于1950年6月创建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并于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个大专三年制的演员班38名学生举行了开学典礼。
表演艺术研究所由陈波儿担任所长。所址设在西城区石老娘胡同4号院,后又逐渐发展了三处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号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占地面积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有2000平方米。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支部,隶属电影局总支,为第8支部。
演员一班于1951、1952年招收了两次插班生,毕业时共有55名学生。
1951年新学年开始,又招了演员二班、编剧班,演员二班有24名学生入学,编剧班有37名学生。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简称电影学校)。
在当时,专业教师多是来自解放区、部队和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多年艺术家。任课教师先后有:王逸、严恭、谢铁骊、陈怀恺、巴鸿、李露玲、肖龙、石联星、唐远之、耿西、许之乔、王震之、吴天、林艺等。当时在教学方面,开始学习已经介绍到中国来的苏联剧作及表演理论,并编写了《演剧教程》等专业课教材。同时聘请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别讲授《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由王震之讲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史东山和蔡楚生讲授《电影特性》。此外,夏衍、周扬、冯雪峰、陈荒煤、于敏、俞平伯、丁玲、聂甘驾、孙家琇、艾青、老舍、盛家伦等著名文学艺术家,都来校进行专题讲授。
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专业教师虽不多,教学计划也比较单一,然而讲授的课程却涵盖了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很广阔。这一时期,无专门教学设备,条件简陋,练功就在四合院内砖地上,影片观摩要到电影院去买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烧煤球炉子。学生实行供给制,条件虽艰苦,学风却是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1951年秋,演员一、二班、编剧班先后赴湖北汉阳参加土地改革6-8个月。之后,编剧班又深人石景山钢铁厂参加车间工会工作和石钢工人共同生活了三个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孙明经教授为首的南京金陵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以陈河声教授为首的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以钱家骏、范敬祥教授为首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修科的师生连同三校的教学设备,调来电影学校。至此,电影学校成为具有艺术系科和技术系科的综合学校。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学校迁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坟新建的校舍。新校舍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其中排练厅300平方米、剧场(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实验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边设置的简易操场15000平方米。
院系调整后,1952年电影学校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修科、洗印专修科及苏州美专转来的动画专修科三个两年制的大专班,洗印专修科除大专班外,同时招收了洗印中专班;为发展民族地区的电影放映工作,举办了民族地区放映师资训练班。直到1954年,又先后举办了新闻摄影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放映师资训练班、俄文专修班等在职干部培训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上做出决定。“……电影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至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培养电影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演员……”。在电影事业管理局制定的电影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列有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北京电影学院的规划。文化部并根据政务院的决定为解决建院后的师资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学生去苏联和民主德国等地学习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术及电影工程;组织专人到苏联考察电影教育;同时聘请苏联电影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资。1955年11月由苏联专家B·伊万诺夫、B·卡赞斯基、A·西蒙诺夫、B·安东年柯主持授课,以培养师资为重点举办了导演、演员、摄影、制片四个专修班,学员都是来自各电影制片厂具有相当实践经历的创作和制作部门的在职干部,学制二年。学校同时配备了一部分师资力量协助苏联专家工作并随班学习。
苏联专家在专修班的讲授中,除了理论讲授外,更重视课间影片作业的实习,学校为此在原来演出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实习办公室,增添了影片实习设备和教学辅助力量。四个专修班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先后拍摄了《小白旗的风波》、《众叛亲离》等九个联合作业影片片断,演员专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剧《仇敌》和《第十二夜》。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并接见苏联专家与学员,对专家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成绩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1955年7月,北京电影学院筹建小组“关于筹建北京电影学院工作的报告”,经文化部上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于7月24日亲自批示给高等教育部并由综合教育司于8月4日正式列人计划。
从表演艺术研究所第一个演员班到专修班这一电影教育的初建的历史阶段,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急需与发展输送了576名名专业的毕业生。这其中,如:郦子柏、印质明、赵联、庞学勤、李孟尧、孙羽、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于彦夫、董克娜、杨静、于洋、张桂兰。李文化、魏铎、沈杰、常彦、阿达等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以及汪流、余倩、刘国典、孔祥竺、韦彰等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1956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任命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王阑西兼院长,建院后,校址设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专业学系设置为电影导演系、电影演员系、电影摄影系和放映师范专修科。同时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三个本科系(四年制)还要进行专业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招收了86名学生。他们正是新中国电影队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放映师范专修科招收了29名大专科学生。三个系的课程设置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讲座课。在共同课方面又分:政治课、文艺史论课、外语、体育课。教材、剧目、参考书目等方面虽也有中国民族艺术教育传统的内容,但教学计划的框架基本上采取的是苏联电影教育体系。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
1959年,增设了电影美术系,本科五年制。并进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决定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电声、化工、机械三个专业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转人电影学院,建立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电影文学系,由文化部文化学院转来二年级15名学生学习电影编剧和电影艺术理论,于九月初开学。
1963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撤消后,美术系在校学生转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术系(美61届)继续学习。
从1960年到1965年,由实验电影制片厂组织的本科生各届毕业班摄制的联合毕业作业,短故事片20部、71本,纪录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龙》、《大木匠》、《父子俩》三部短故事片、《高炉电花》、《装卸之歌》二部纪录片曾在中国国内发行上映。
这一时期,教学对象主流是本科系各专业,但仍坚持着为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在职干部。1959年曾建立过短训部,为各电影制片厂培训了“新闻编导”、“新闻摄影”、“录音”、“洗印”四个专业的学员273名;这一年还举办了表演师资进修班,聘请苏联表演艺术家尼·潘可娃来校任教,1960年8月表演师资进修班结业,演出了苏联话剧《乐观的悲剧》。摄影系举办了“电视摄影干部短训班”、“科教电影摄影短训班”,导演系举办了“科教影片导演进修班”,工程系举办了“放映师范专修班”。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1960年表演系试招收了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六年一贯制的两个教学班。
从1960年开始,学院摄影系先后接受了越南、柬埔寨、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派来的学习电影摄影的留学生,导演系也接受了阿尔及利亚的留学生。
1959年3月,北京电影学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摄制定期的新闻杂志片《北京新闻》,以反映北京市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两期。与此同时,还摄制了《建设密云水库》及北京工业、北京农业等方面的大型纪录片多部。
《北京新闻》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到1962年秋共发行了63期,由于电影胶片进口锐减,市委决定暂停摄制。
六十年代初期,课程设置加强了史论课的建设,增设了《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艺术概论》,制定了《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教育完全陷于瘫痪。1970年5月,全体教职工下放部队农场劳动,接着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设备、影片资料、图书移交出去,电影学院被扫地出门。
这一时期,电影学校在压力下先后招收了“工农兵学员”的大专、中专、进修班等22个专业班。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
文化部为迅速重建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长王阑西任组长,卢梦、 钟敬之、申伸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拨乱反正,恢复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本科的招生,文学系先以举办进修班主逐步恢复本科招生。举办表演师资进修班,各系并举办干部专修班。为给民族地区 培养电影干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内蒙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四个专业的本科班。 1982年7月,罗光达、周传基以观察员身份赴澳大利亚参加 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络中心)会议之后,学院先后派出考察团考察了东、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电影电视教育的现状。
继学院学术委员会恢复、创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之后,建立了电影理论研究室,并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有关电影美学、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国优秀影片的创作实践、电影与电视等专题研讨会。教师们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300余篇。各专业教师先后完成的理论专著有70余种,其中《摄影曝光控制》、《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国家一级),《元美学》、《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年-1992年间获国家及部级优秀教材奖共9种。
在史论课的建设方面,重建了7个国家的“电影研究”课程以及35门选修课程。
实行“学年学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两年后根据学分成绩,少数学生按大专毕业,其余继续学习)并在1985年级6个专业的新生班试行。
毕业生在教师指导的毕业演出中,其毕业作业《中彩》、《童年往事》、《随风而去》分别获得国际大学生奥斯卡电影节奖和东京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的特别导演奖等。
北京电影学院于1984年被吸收为CILECT的会员学校,并于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托,由学院主持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电影、电视培训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亚太地区2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高等影、视院校代表。
1984年,电影学院受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展研究方向和扩大招生人数。此后又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和电影理论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班。
1989年,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中心,
1991年5月,学院制定了《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规划纲要》。
1992年,学院决定建立“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前者为奖励在校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和职工;后者则为表彰学院师生及历届校友在电影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作品而设立的荣誉奖,以弘扬电影教育并推进中国电影艺术的提高。奖项分大奖、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奖七项,1993年5月5日,举行了首届“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金烛奖”颁奖大会,获奖作品及作者名单以金字镌嵌在校园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跨校双学位学制班。从1994年开始并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1995年,与中国摄影家学会合作办学,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另外北京电影学院董事会也成立了。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国家广电总局签约共建北京电影学院,根据共建协议,北京电影学院还将在通州区建设占地面积500亩的新校区,建成后可保障6000名学生在校学习,将比目前的学生培养规模增加一倍多。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建校65周年庆典活动; 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了关于联合办学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电影学院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将陆续迁址到位于河北香河的中信国安第一城。
❹ 北京电影学院96级的全名单
北京电影学院96级的全名单如下:赵薇、黄晓明、陈坤、郭晓冬、颜丹晨、何琳、孔维、张恒、许还幻、祖峰、刘牧、史光辉、赵雅莉、李佳、郑佳欣、许云帆、郭昊伦、吴祯、张佳蓓。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96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明星班。23名学生,无一例外都演过电影或电视剧,其中赵薇、陈坤、黄晓明、郭晓冬、李佳、颜丹晨、何琳、张恒等同学已成为娱乐圈内人气急升的艺人。
2015年3月19日,赵薇在微博中晒出北影96班的同学会照片,并表示自己遗憾缺席,下次请客。照片中班主任崔新琴老师携孔维、黄晓明、祖峰、颜丹晨、张恒等同学,共同聚在黄晓明开的火锅店中。
(4)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往事电影扩展阅读:
北影96级班主任崔新琴与她的学生黄晓明、颜丹晨、祖峰等人聚集在黄晓明做老板的火锅店中。师生团聚,气氛温暖。除了吃火锅聊往事外,他们还买了印有“96班同学永远快乐!”字样的蛋糕庆祝相聚。
北京电影学院(Beijing Film Academy),简称“北电”,是亚洲规模最大、世界著名的电影专业院校,也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该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北京电影学院占地主校区达105亩;怀柔校区(在建)占地面积约667亩,总投资约28亿元,首期工程预计将于2019年投入使用。
学校全日制在校学历生264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留学生、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及培训共约1500人,各类学生共计4000余人;有教职工499人,其中专任教师263;下辖15个教学实施单位,各教学单位之间互为支撑,文、导、表、摄、录、美、管理、动画以及电影理论和技术等,开办11个本科专业,具有3个博士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❺ 我是一个快要大三的学生,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还能吗有什么要求
导演系的故事片方向历年以来都是考试的报考人数最多的一个专业,注意,没有之一,已经好多年了,稳稳的坐在头把交椅上。
考试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中有80分的是电影理论题,有70分的剧作题。电影理论题最近两年来都是上来先哐哐给你40道选择题。
电影导演剧作的题目和之前相比有所区别,之前是和故事片方向一致的,但去年前面的题目都一样,唯独后面的剧作题不一样。
但复习起来,两个方向是没有区别的。
考试科目分析
科目
①政治
②英语二
③艺术基础理论
④电影导演创作理论(故事片/后期导演方向)
④电影导演剧作理论(电影剧作方向)
专业一的内容大家可以点击:2021年北京电影学院专业一艺术基础理论考研详细分析查看。
咱们说说专业二
咱们先说说参考书,然后跟大家讲讲考试范围。
参考书目
经典必看书目——电影理论部分
电影艺术词典许南明·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艺术词典》是一本工具书,也算是真的可以当做是一本【词典】来看,有不会的概念,进去一翻就能明白。
当然,作为考导演系的的同学,与其他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些概念最好是都能知道,包括美术类的、表演类的这些。要不以后怎么给演员讲戏呢?
很多同学都已经拿到了这套资料,但可能都不太清楚怎么使用,下面咱们说下使用方法。还没有购买的同学,可以咨询才思考研购买。
电影理论部分:包含了中国著名导演及理论汇总、外国著名导演及理论汇总、导演创作——摄影创作部分、影视剪辑。这四本资料已经涵盖了考试中能够涉及到的有关电影理论部分的相关内容,那么,这三本资料是不是就包含了那些热点了呢?
显然没有!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事情出现,咱们今年也是采取逐步更新资料的方式,将更新出来的热点的电子版逐步给同学们发送到邮箱里面,所以,请同学们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备注邮箱”,如果没有备注的话,可以加资料老师微信【CAISIEDUkaoyan】获取。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目前上半年世界电影市场几乎是空的,所以,我们也将在热点出来以后,逐步发送给大家,请大家耐心等待。
剧作部分:电影剧本结构解析、导演剧作——人物塑造法、导演创作——影视作品写作部分。这三本资料从剧本结构、人物以及写作技巧的角度来对同学们的剧作部分进行补充上的学习。
其他部分:历年真题汇总(2004~2020)。刚才小编举到的关于导演系的考试范围,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从历年真题中总结出来的,当然,同学们在拿到真题以后,尤其是剧作部分不清楚如何来写或者不知道写的怎么样,也是可以加资料老师微信【CAISIEDUkaoyan】,资料老师会提供剧本修改的老师邮箱,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邮箱中直接问老师了。当然,这项服务也是免费的!
好了,关于导演系故事片、剧作以及后期导演的内容,就给大家分析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咨询才思考研。
❻ 北京电影学院是本科还是专科
一、北京电影学院是本科还是专科 北京电影学院是本科院校,该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二、北京电影学院简介
北京电影学院是亚洲规模最大、世界著名的电影专业院校,也是北京市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历史沿革
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该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
办学规模
北京电影学院占地105亩。全日制在校学历生近30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留学生、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及培训生3000人左右。学校正在建设新校区,占地667亩,规划在校全日制学生6000人。
办学特色
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学校建立了完整、科学的电影学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体,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电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北京电影学院以其办学思想科学化、专业架构整体化、教育体系系统化、人才培养精英化、学校功能一体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保障现代化的办学优势,在中国电影高等教育领域处于领军地位。经过60余年的积淀,形成了以“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修身、勤学、精艺、践行”的校风,“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体系。以此为基础,学校致力于发展适应中国电影强国建设需要的电影教育,培养有所敬畏、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优秀电影工作者。2007年6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2011、2012年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推出的全球25 所最佳电影院校的排名中,我校连续两年居全球第三名。
人才队伍
北京电影学院有教职工527人,其中专任教师287人,包括教授59人、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15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教师中大部分是国内外电影专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教师或者电影艺术家,具有丰富的电影人才培养、电影技术应用开发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在电影创作、教育和学术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过国内外影视创作的多项大奖。
学科专业设置
北京电影学院拥有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等三个一级学科,具有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文学、导演、摄影、电影学和影视技术等5个系,表演学院、声音学院、美术学院、动画学院、管理学院、摄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高职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分院及研究生院、基础部和培训中心,共计19个教学实施单位,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行当,囊括了电影创作的全部环节,是唯一能独立进行故事片创作的院校,电影学学科综合实力领军全国,位列世界前茅。
硬件设施
北京电影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专业教室和专业试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声音实验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28万元以上,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艺术创作的需要。
国际交流
北京电影学院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用国际化办学提升办学水平。1984年成为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的会员学校;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2002年当选为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年会的执行主席。2008年11月,学院成功举办了“2008北京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大会”,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近百所成员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长及代表出席了大会。学校先后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近30所电影院校建立了电影专业教育、学术研究、教师互访与创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聘请了38名国内外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电影学术理论研究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及兼职教授。学校每年还聘请外籍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学院派出大量教师“走出去”,与各个国家电影院校进行学术访问、专业交流,执行创作、教学和科研合作项目。先后在近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电影作品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影院校学生合作拍摄纪录片、动画片。“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于2002年由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谢飞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5届,得到世界各地影视院校学生和教师的高度评价和热情参与,每年都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院校的近千部影视作品参展,已成为在亚洲举办的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生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创办于200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7届,是中国最具权威的青年动画作品展示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被称为中国动画短片的“奥斯卡”,参赛作品已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我校是首都北京对外留学生教育、教学最有影响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荣获北京市留学生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
学术交流
学校是亚洲电影学术交流的中心,先后开展了学院大讲堂、学院放映厅、校友携片交流、人文讲堂、大师作品回顾展-世界电影大师作品回顾展等各类活动,举办了文学系金字奖、摄影系先力奖、“动画学院奖”、导演系导演奖、表演学院奖、声音学院奖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的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理论家、管理和技术专家等来校任职、讲学、交流。
校园生活
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颇具“电影味”。学校有大学生电视台、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记者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创业联盟等优秀学生社团,各系(院)有青年记录影像小组、锐影评团、电影合作社等优秀学生社团。每年举办艺术创作、作品展映、佳作评选、各国电影周、民族电影周、电影音乐会、体育节、校园文化节、校园歌手大赛、艺术院校女生节、首都高校最社团之夜等各类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其中校园歌手大赛已经成为首都高校优秀学生活动品牌。学校注重实践教育,构建了以军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毕业联合作业及毕业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教育体系,京城内外,大江南北,处处留下同学们的足迹和思想历程。学校通过校园网、《校报》、《校刊》、大学生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立体地呈现出一个校园环境优雅、学术氛围浓厚、电影特色突出的大学校园。
育人成就
建校60余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数万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其中有陈强、赵联、庞学勤、于洋、许还山、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李文化、魏铎、沈杰、阿达、吴贻弓、丁荫楠、胡炳榴、陈家林、韦林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王好为、黄蜀芹、广春兰、李前宽、颜学恕、滕文骥、郭宝昌、翟俊杰、韦廉、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张艺谋、黄建新、鲁晓威、尤小刚、顾长卫、张黎、侯咏、赵非、王小列、肖锋、赵小丁、陶经、李少红、胡玫、陈国星、霍建起、尹力、冯小宁、何群、唐国强、寇振海、宋春丽、肖雄、张铁林、刘佳、周里京、方舒、张丰毅、谢园、沈丹萍、王志文、许晴、胡亚捷、蒋雯丽、徐静蕾、黄磊、赵薇、陈坤、何琳、黄晓明、张元、王小帅、贾樟柯、陆川、王全安、余男、柳云龙、袁立、黄渤、姚晨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及电影专业人士。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
研创实力
北京电影学院是国家动画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和中国儿童电影研究中心的挂牌单位。根据教学和艺术创新以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学院建有电影理论研究所、数字电影技术研究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中日动画漫画研究中心、中国动画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中国电影高新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和《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中国动画产业年报》、《中国电影产业年报》编辑部等研究机构。2007年成为首家主持国家“863”项目的艺术院校。2012年,参与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申报成功北京市2011计划培育项目——中国电影高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据不完全统计,青年电影制片厂创作或参与创作的电影作品,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77个。其中,《邻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选1999年新中国电影五十年优秀影片五十部;《离开雷锋的日子》、《冲天飞豹》、《秋菊打官司》、《劲舞苍穹》、《大沙暴》、《台湾往事》和《婼玛的十七岁》等获得多项“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创作的影片,多次荣获国外电影(文化)奖项和国内影视奖项。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所拍摄的一万余部电影作品中,由我校师生校友担任主创的占70%左右。学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多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国家级重要奖项,获奖影片上百部(次)。教师和毕业生荣获包括奥斯卡、柏林、戛纳、威尼斯、东京等重大国际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发展远景
自新世纪以来,北京电影学院从中国电影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自觉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来培养电影专业人才,明确提出到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电影学院。当前,学校正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电影强国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推进“5+1”战略,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电影学院而努力奋斗!
北京电影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北京电影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电话
北京电影学院有几个校区
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办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