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开天辟地演的是什么
剧情简介:
版本1
中国电影《开天辟地》人物造型(陈独秀)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把山东从德国手中转让给日本的强权统治.高呼“外争国权、内惩旧贼”、“取消21条”等口号,并在示威游行中火烧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
北洋政府逮捕了32名爱国学生。北大校长蔡元培协同13所人学校长要求总统徐世昌立刻释放学生。上海也举行三罢活动支援北京爱国学生。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引起民愤,反动军阀被迫将他释放。蔡元培、李大钊、胡适及众师生到监狱门口迎接。
陈独秀对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十分钦佩.表示马上成立马克思研究会;李大钊提出还应进一步组织发动工友。
1921年,在南湖的一只游船上,来自全国的12位代表,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历史舞台.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路程!
版本2
中国电影《开天辟地》人物造型(李大钊)
1919年5月4日.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把东从德国手中转让给日本的强权统治.高呼“外争国权、内惩旧贼”、“取消21条”等口号,并存示威游行中火烧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
北洋政府逮捕恶了32名爱国学生。北大校长蔡元培偕同13所人学校长要求总统徐世吕立刻释放学生。上海也举行三罢活动支援北京爱国学生。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散发《北京市民宣言》时被捕.引起民愤,反动军阀被迫将他释放。蔡元培、李大钊、胡适及众师生到监狱门口迎接。
陈独秀对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十分钦佩.表示马上成立马克思研究会;李大钊提出还应进一步组织发动工友。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运动在全国掀起:天津有周恩来、邓颖超参加的觉悟社;济南有第一师范学生组成的励新学会;湖北有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
毛泽东等发起“驱张运动”。率代表团赴京请愿,李大钊与他促膝长谈,认为经济基础问题的解决一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前提。一系列爱国行动再次引起军阀政府的恐惧。李大钊连夜将陈独秀送出北京.两人相约南呼北应,尽快建党。
1920年.毛泽东在上海见到陈独秀,夜读《共产党宣言》中文译稿.憧憬着中国革命的未来。坚信农民将是革命的主力军。
1921年7月23日。来自长沙、武汉、上海、济南、北京等地的毛泽东、何权衡、董必武、陈潭秋、李达、李汉俊、王尽美、邓恩铭等13名代表聚会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中途受到密探打扰,地下斗争经验丰富的马林机警地建议立即散会。后经李达夫人王会悟提议,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舫上继续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
“马克思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万岁!”的誓言低沉却又震撼寰宇。红船迎着滚滚波涛驰向远方……
中国电影名《开天辟地》,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91年,本片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而拍摄;这部电影史诗化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伟大历史事件。以恢弘磅礴的气势、丰富深邃的内涵,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是新中国银幕上第一次展现七十年前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雄伟画卷。本片荣膺中宣部第一届“五个一工程”优秀故事片奖。
中文名:开天辟地
外文名:Epoch-making
出品时间:1991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李歇浦
编剧:黄亚洲 汪天云
制片人:柴益新
主演:邵宏来,孙继堂,王霙,佟瑞欣,夏正兴,啜二勇,龚力群,张冰
上映时间:1991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演员表
龚力群饰张太雷
夏正兴饰邓中夏
佟瑞欣饰许德珩
常兰天饰李达
曹力饰董必武
郭伟华饰周恩来
啜二勇饰张国焘
王霙饰毛泽东
孙继堂饰李大钊
邵宏来饰陈独秀
马迎春饰高一涵
丁嘉元饰王星拱
朱晨迪饰李星华
王佳艺饰李葆华
蒋宝英饰赵纫兰
翟万臣饰戴季陶
孙滨饰孙中山
金康民饰吴炳湘
杜澎饰徐世昌
张冰饰刘仁静
顾怀中饰王尽美
田纯饰邓恩铭
谭增卫饰罗章龙
任广智饰蔡元培
卢问章饰何叔衡
洪融饰高君曼
曹克明饰陈延年
宋忆宁饰宋庆龄
郭浩饰许世英
王诗槐饰胡适
韩韬饰杨明斋
丹尼尔莫利特饰维经斯基
王楠饰陈望道
洪彬饰肖子璋
侯天来饰李汉俊
耿歌饰杨开慧
魏宗万饰王怀庆
张毅燃饰张敬汤
肖荣生饰马俊
王琪饰邓颖超
周野芒饰旁白
崔杰饰陈公博
于慧饰李励庄
戴兆安饰包惠僧
李建华饰陈潭秋
王卫平饰黄凌霜
符冲饰周佛海
苏克饰蒋介石
职员表
导演:李歇浦
编剧:黄亚洲汪天云
编辑:祝鸿生
摄影:沈妙荣朱永德
录音:任大铭
美术:瞿然馨孙为德
作曲:杨矛
剪辑:陈惠芳 钱丽丽
化妆:杨龙生 沈东生 殷丽华
服装设计:谢鸿儒
服装:张存忠 魏晓明 罗兆娟
道具:乔伟成方勇何菊生薛顺奎袁林根
照明:李明德 杨义孝
置景:徐美忠 陈寿超刘育海冯语规 潘介弟娄中元
绘景:
中国电影《开天辟地》
林福增张顺发
烟火:钱阿法 焦伯泽
拟音:钱守一
旁白:野芒
副导演:胡立德杨兰如史凤和
副摄影:许铭华王国富
副美术:韩莎莎
特技设计:戈永良吴嘉葵
特技摄影:范幼龙
制片:孙德钰
制片主任:柴益新
中国电影《开天辟地》DVD 封面
演奏:上海电影乐团
⑵ 寻找一部老电影
《聊斋志异》中《晚霞》改编的《碧水双魂》
1986年
导演: 岑范
编剧: 豫梅
类型: 故事片
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色彩: 彩色
制作单位:
上海电影制片厂
演、职员:
主要演员
张小清(阿端)、何晴(晚霞)、高玉倩(解姥姥)、张绮军(淮王)、陈希(龙窝君)、孟谦(阿端妈)、陈红冰(鸡莺)、闭惠琴(王妃)、刘振中(吴江王)、狄梵(女管家)、戈辉(李总管)、于清忠(疯老头)、孙吉祥(老艄翁)、沈长云(班主) 摄影:陈震祥、张永正
美术:黄洽贵、姚唯
作曲:徐景新
录音:刘广阶
剪辑:唐于龙
副导演:石勇
编辑:赵清锐
特技设计:陈继章
特技摄影:顾锦龙
化装:李萍、沈东生
发饰:戴雅仙
照明:周学银
置景:徐茂鸿、刘育海
服装设计:谢鸿儒
服装:庄培玲、王海娣
道具:方勇、李永周
绘景:张伯清
泥塑:唐绍延
烟火:叶毛根
拟音:钱守一
演奏:上海电影乐团
指挥:陈传熙
独唱:曹燕珍
制片主任:沈锡元、刘振中
主要简介:
本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晚霞》改编。
晚霞、阿端是富阳江一带最负盛名的舞妓和杂耍艺人。晚霞被淮王看中买进府中,因不甘受辱投江自尽;阿端在淮王的逼迫下,虽已筋疲力尽还得一再表演"绸吊"绝技,终因体力不支坠入江中而亡。在江底,阿端被龙宫中歌舞部掌班解姥姥救起,解姥姥引他见过龙君后,把他编入龙窝君的歌舞班。在龙窝君宴请吴江王的宴会上,阿端见到了一位美艳绝伦而又神色凄楚的少女,她那一曲如泣如诉的富阳江歌谣,深深打动了阿端。这少女就是晚霞。共同的身世和遭遇,把两颗年轻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们相爱了。不久,晚霞被吴江王看中奉召入府,再次被逼自尽。阿端听到噩耗,顿时如五雷轰顶,也愤然地跳下了悬崖。这对情侣的刚烈品行和真挚爱情感动了上苍,晚霞和阿端死而又死,生而复生,终于回到人间结成夫妇。淮王得知这一消息,又派人来抓晚霞。新仇旧恨激起了晚霞和阿端心中的怒火。他们将计就计来到淮王府,戏弄、痛斥、惩治了这个凶残贪暴的人间魔王。在晨光微熹的江面上,晚霞和阿端乘舟远去,在悠扬的富阳江歌谣声中逐渐消失在晨雾里……
⑶ 电影龙虎门 翻江蛟的演员是谁
施祖南 .... 翻江蛟
姓名:施祖男Vincent Sze
生日:10月24日
身高:181cm
体重:70kg
教育程度:Marketing(France)
语言:广东话 ,英语,普通话,法语,日语
专长:跆拳道黑带、系东流空手道黑带二段、极真空手道第六级
曾演出之电影:《男儿本色》、《Invisible Target》、《龙虎门》、《千杯不醉》、《杀破狼》、《机动部队:同袍》
龙虎门
主演:甄子丹 .... 王小龙
谢霆锋 .... 王小虎
余文乐 .... 石黑龙
董洁 .... 马小灵
李小冉 .... 罗刹女
元华 .... 王降龙
陈觐奉 .... 马坤
行宇 .... 老妖
施祖南 .... 翻江蛟
阮民安 .... 米头星
陈宇琛 .... 四眼明
林咏伦 .... 独眼龙
林中定 .... 黑仔杰
邓萃雯 .... 王小龙母亲
严华 .... 棍妖
喻华 .... 火云邪神
薛立贤 .... 童年王小龙
谭竣浩 .... 童年王小虎
陈筠婷 .... 童年罗刹女
配音:火云邪神 .... 古天乐
马小云 .... 梁洛施
罗刹女 .... 官恩娜
友情出演:奇侠 黄玉郎
片名:龙虎门
出品人:任仲伦 李南 黄百鸣
监制:黄百鸣 施南生 许朋乐 于冬
策划: 许安
执行监制:甄子丹
动作导演:甄子丹
导演:叶伟信
编剧:黄子恒
原著:黄玉郎
制片主任:罗刚
摄影:高照林
造型顾问:张叔平
美术指导:麦国强 林子侨
服装指导:利碧君
原创音乐:川井宪次
剪辑:张嘉辉
视觉特技制作:千燮儿
片头设计:YU+Co.hk
港方工作人员
助理武术指导:严华
执行制片:陈耀华 文卓求
助理制片:邓安琪 李尚斌
第一副导:姚敏琦
第二副导:郭子健 许锦汶
场记:闵家伟
助理美术:李子丰
助理服指:周文洁 朱欣欣
发型:刘伟庆 曾逸平 谢瑞强
化妆:林智聴 文润玲
第一助理摄影:阮振华
第二助理摄影:廖振强
第二组摄影师:张文宝
第二组助理摄影:曾后忠
稳定器操作员:叶少青
遥臂控制员:周少东
推轨员:阮振明
机工:郭纪力 李传考 何伟生
灯光师:胡天恩
助理灯光师:陈星
收音师:钱永励
助理收音:麦致安
剧照:黄健民 谭永森
道具领班:孔惠发
道具:伍仲伟 容锦伟 谢富基 刘国安
电工:李保林 吴世全
剪辑助理:邓文滔
制作特辑:黄子恒 郑纬机 陈百佳
服装管理:邓汝好
茶水:林丽冰
内地工作人员
宣传总监:孙晨
制片:何清 柏家文
制片主任:罗刚
现场制片:潘仲明
现场副导:聂春申
演员副导:张延斌
演员助理副导:成叶平
机工:王海涛 宣远河 王正前 王志勇 王正凯 王正友
杨震 田文钶 陈瑞 王珂 王培红
电工:何红文 刘庆华 谢锋 刘文甲 何下文 王宝利
李胜科 孙建升 陈华林 何桂军
制作会计:敢卓群
化妆:陈京京 周茜 凌琳
梳头: 曲会勇 熊少勇 刘剑峰
道具场工:孙文贵 刘焕海 王成贵 杨志坪 朱众友 张文仪 曾庆福 朱伟生 张敏
云存万 王承升 王立军 钱超 李文忠 王成礼 刘舆生 周重江 张桂胜
江晓进 金孟 唐明华 江道友 金峰 张光明 江道文 沈自霞 聂法超
李雪锋 曾照宝
武术组:谭镇渡 苏东 李珩 喻亢 郭绍恒 张楠 魏玉海 张家炜 高翔 仲锋
美术助理:华熔
服装领班:曲雅波
服装员:黄建湘 罗进阑 张春红 曹利平 姚恒银
剧务:徐士逐 王顺江
场务:袁征兵 伊新健 马永钻 庄国君 朱叶 温坤 王凯 王江 凡东风 孙江辉
剧组文员:施晓儿
底片运送:施俊利
茶水:钱筱英 李金平
视觉特技制作:千燮儿(数码视觉)有限公司
视觉特效指导:许安
数码动画总监:杨国强 黄智亨
视觉效果制片:绍耀华 蔡晓欣
高级三维动画师:陈彦钧 叶雪虹 曾伟成 曹展能 谭嘉宝 李峰 何翔
三维动画师:纪俊俊 梁海峰 任毅刚 申晓峰 莫浩新 钱晓勇
余磊晶 余跃海 衡青青 奚超 高松 许忠良 朱嘉良 丁钧
数码合成主管:郭占华 叶柏佚 黄其永 刘宇辉
二维合成师:赵力丰 方雷
影像概念设计师:麦天杰 钟振威
片头动画设计师:陆明
绘景师: 张亚平 陈凯
设计绘图员:郑黎明
视觉效果统筹:曹飞霞
视觉效果助理:叶云年 宋汪平 张曦文 周蕾 李芳芳 胡占一 赵坤 王芳 陈阳
声音后期制作公司:北京和声创景音频技术有限公司
声音效果制作:王磊 莫惠嘉
动效制作:柯千千 涂颢
配音录制:孙秋霞
配音导演:章斌
混音师:史蒂夫·伯吉斯(奥) 何威
录音工程师:谢凡 张晖
声音后期协调:耿聆 魏志远 李静
粤语配音领班:黄凤英 张炳强
底片冲印:东方电影冲印(国际)有限公司
字幕制作:东方电影冲印(国际)有限公司
摄影器材: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
菲林:富士
演奏:
弦乐:内田辉
铜管乐器:数原锦 寺岛基文 川上铁平 佐藤洋树 堂木雅树 Fred Simmons
号角:西条贵人 中岛大之 誊侯秦
长笛:高桑英世
钢琴:中西康晴
键琴及敲打乐师:川井宪次
演奏统筹:Daybreak Inc 大林茂 井田亚纪子
录音及混音师: 福代教平 山本慧 长谷部智子
录音师助理: 中田武士 见留由纪 中内茂治 益子信重 山本慧 长谷部智子
鸣谢: 横店影视城 港联航空公司 海逸酒店 土瓜湾街坊会 龙威会 中环海岸置业 香港墨球总会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影视及娱乐事务管理处 电影服务统筹科
授权拍摄: 文化传信有限公司
制作顾问: 玉皇朝出版有限公司
制作: 东方电影出品有限公司
监制: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
摄制: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东方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出品: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东方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⑷ 胡伟民的人物经历
200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十大戏剧导演大师》一书中,胡伟民的名字赫然在列。登陆上海戏剧学院网站时可以看到,胡伟民与余秋雨、沙叶新齐名,他是一位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的著名艺术家。上海戏剧学院为培养出这样的高材生而引以为豪。可惜的是:正当胡伟民风华正茂、果实累累的时候,这位艺术家却于1989年6月20日下午英年早逝,终年仅56岁。他带着未完成的戏剧理想,带着无数艺术构思,匆匆地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无尽惋惜和绵绵思念。 1932年7月22日,胡伟民出生在常熟横泾乡湖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5岁那年,日本鬼子来了,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母亲带着胡伟民一波三折赶到上海,与做清洁工、茶房的父亲胡云龙团聚,从此一家人狠下决心:即使死也要死在一起。此后,他们开始了城市贫民的艰苦生活。在胡伟民小学读书时,因为战乱,学校时常关门,为了生计,胡伟民开始集邮。在邮票市场上,他竟也能获得微薄收入。他小小年纪对戏剧却十分喜爱,成为剧场的常客,为此常遭父亲的训斥。16岁那年,他最终违背了父亲的意愿,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在国立戏剧学院,胡伟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他经常穿一件夹克衫,戴一顶鸭舌帽,一副落拓不羁的浪漫派头。实际上,他头脑里正在经历一场思想革命。解放前夕,他与同学们一起在“总统府”前演出活报剧《美国马戏团》,讽刺国民党要员的奴颜婢膝。在“四▪一二死难烈士追悼会”上,胡伟民还发出了“十字架下你的坟,十字架上我的爱”的呐喊。
1949年南京解放,胡伟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他还是放不下戏剧,不久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在校期间,胡伟民与几个同学合作创作了话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演后影响很大,获得了学院的奖励和部队的立功证书。校长熊佛西非常赏识胡伟民的戏剧才能,让他留校当了助教。
1954年,22岁的胡伟民考取了留苏预备生去北京进修俄文。正当胡伟民满怀激情准备赴苏进修时,厄运悄悄地向他逼近了。在1955年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中,胡伟民被认作“受胡风思想影响严重的人”,被取消了去苏联留学的资格。接着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胡伟民因对肃反扩大化提了意见,被划为右派分子。从那时起,他离开上海,被遣送到北大荒,一去就是六载。在那些日子里,他天天去伐木、垦荒,用胡伟民的话说:“这些苦我都不怕,怕的是让我远离戏剧。”这位24岁的年轻人,常常在冰封的松花江上独自散步,他在思考人生,但面对茫茫荒原,他找不到答案。
胡伟民终究没有垮掉。他在受磨难时,有位小战士期望有一天能看到他的戏;一位老将军嘱咐他:“你还年轻,千万别消沉!”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凄风苦雨中,他当时的未婚妻顾孟华毅然陪伴他一起来到了北大荒。结婚以后,夫妻俩依依相伴,患难与共。正是这人世间无价的情爱,使胡伟民从消沉中走了出来。他们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北大荒,北大荒也回馈给他们爱情的结晶——两子一女。夫妇俩给这3个孩子分别取名雪桦、雪杨、雪莲。
1964年,胡伟民和妻子、儿子一起被调到扬州文工团工作,他终于又回到戏剧舞台上来了。他在扬州工作期间,以近似疯狂的热情一连排了7个话剧,并开始接触各种剧种的演出。可他还没来不及施展他的才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胡伟民被逐出文工团,在一家花鸟商店当职工,他的才华被不断的政治运动三番五次地扼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为胡伟民改正了右派问题。不久,他被调到上海青年话剧团任导演,摆脱了22年的厄运,从此胡伟民真正扬起了戏剧理想的风帆。 胡伟民到青年话剧团排的第一个戏是《神州风雷》。这戏别人已经演过,但胡伟民不重复别人,在写意上下工夫,大胆突破传统框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一位外国戏剧家说他没有想到在中国能看到导演构思如此新颖而大胆的演出。
胡伟民又排出了《再见了,巴黎》、《肮脏的手》、《秦王李世民》等戏。他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一个戏一个样,一个比一个花样翻新。《秦王李世民》以一组自由移动的平台为支点,辅以一组自由升降的条幕,6个由演员扮演能开口的陶俑,类似希腊悲剧里的歌队,向观众评说千秋功过。
《秦王李世民》一炮打响,胡伟民声名鹊起。当戏剧界争说《秦王李世民》的时候,另一部滑稽戏《路灯下的宝贝》又脱颖而出。
1982年春,胡伟民应邀来北京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京沪导演会议”。这次来北京,与20年前那一回的心情自然不一样。会议于4月21日在一家招待所开幕。大家刚坐定,一份《戏剧报》送到每位代表手里。这一期正好发表了姚芳藻写的一篇介绍胡伟民的长文,还配有他风度翩翩的照片。一下子,胡伟民就成了会场的焦点。胡伟民是第一小组的召集人,在组里第一个发言的就是胡伟民。两天后,第一个在联组台上发言的还是胡伟民。他有绝好的口才,而且音色柔和,富有磁性,说起话来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博得到会同志的一致喝彩。他与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在这次盛会上唱了主角,从此被中国戏剧界称为“南胡北林”。
1983年春节刚过没几天,胡伟民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匆匆飞到西宁,因为那里正在赶排历史剧《三百年前》,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排练初步告毕。胡伟民在给北京同行朋友的信中说:“此剧的主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历史上台湾回归祖国的一段史实,阐明炎黄子孙一家,盛世要求统一的思想。”
1986年4月,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上海、北京同时举行。胡伟民是唯一能同时向戏剧节奉献两台莎剧的导演。于是出现了《新民晚报》记者李葵南描述的情景:“他在人民大舞台刚刚带领他导演的越剧《第十二夜》的演员们向观众谢过幕,又在深夜的南京路上踩着自行车赶到长江剧场,在那儿他执导的另一出名剧《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正临近尾声……”
用中国戏剧搬演莎士比亚,是胡伟民的一大创举,继莎剧《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之后,他又导演了木偶剧《迷人的雪顿节》、桂剧《泥马泪》、越剧《第十二夜》、川剧《红楼惊梦》等,他的艺术表现才华和创作热情似火山一般的迸发出来。有位记者曾笑问胡伟民:“你怎么会承受如此重荷?”他说:“生命在于运动!”
胡伟民也是横向联系最为广泛和频繁的导演。他不仅导话剧(这是他的本行),导地方戏,还导电视剧,导木偶戏。他给上海木偶剧团导演的《迷人的雪顿节》,在中国开创了演员和木偶同台演出的先例。正如作家许国荣、童道明的文章中所说的:“单就这一点,就足以使胡伟民独步中国剧坛。”
1985年之后,胡伟民做了两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一是自己执笔写了话剧剧本《傅雷与傅聪》,这个戏选用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钢琴曲贯穿始终,可以说是个戏剧性的交响曲。二是接受广州市话剧团邀请担任该团艺术总监。这是一般艺术家不会做也不敢做的。
胡伟民主张话剧要发展,要有超前意识,将东方的艺术精髓同西方的戏剧革新思想结合。他在排演滑稽剧《路灯下的宝贝》时,与笑星们幽默地说:“中国基督教有个三自革新委员会,我们也来个三自改革委员会,那就是:自设难题,自找麻烦,自讨苦吃。我来,很可能给你们闯个祸,我想搞的东西也许中国舞台上没见到过,说不定把滑稽剧搞得不伦不类,失败了,那就是苦海无边;成功了,当然其乐融融。”结果是非常成功的,演员们都伸出大拇指夸胡伟民:“服帖!”
1989年,胡伟民作为中国戏剧家代表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变化中的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胡伟民在发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三个肖像——神、鬼、人》为题的演讲时,全场沸腾,出现了高潮。莫斯科电视台播出了胡伟民发言的特写镜头。会议期间,胡伟民还与国际超一流导演彼得·布鲁克、尤利·留比莫比共同探讨了对世界戏剧艺术的看法。 1989年那个炎热的夏天,胡伟民刚从戏剧学院匆匆出来,感到胸口堵得慌,并伴有阵痛。他慢慢地骑车朝不远的华山医院走。没想到,一进医院他就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站起来,也许他实在太累了。
胡伟民因突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他的逝世,在中国戏剧舞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上海的同行说:“戏剧阵地一个举足轻重的指挥员蓦然消失,给上海戏剧力量的格局造成愈加剧烈的倾斜。”北京的同行说:“胡伟民的死,不仅仅是戏剧界的损失,也是我们民族的,甚至是世界戏剧舞台的损失,他的空缺一时很难补上。”远在美国、欧洲那些盛赞过胡伟民导演的艺术评论家、艺术家们,在吃惊之余,都感到无比惋惜。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在胡伟民的追悼会上沉痛地说:“我可能不会在上海戏剧界孤独地逗留,因为我的朋友胡伟民已经死了。”不久,余秋雨竟辞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务。
胡伟民在上海戏剧界活跃了不足10年,导演的剧目竟多达40多个,这在中国戏剧界是十分少有的。
胡伟民充满生气,生龙活虎的生活节奏和努力探索、勇于向上的进取精神获得了戏剧界的赞誉。他被推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家艺术委员会委员、理事,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委员,登上了国家一级导演的宝座。2005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烈雄博士主编的《中国十大戏剧导演大师》一书,将胡伟民列入中国十大戏剧导演大师之一。
他导演的话剧《真情假意》荣获1984年观摩演出导演奖和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导演奖;同年执导的电视剧《血红的杜鹃花》,荣获江苏省1985年度电视剧大奖;同年还获得上海文艺记者协会评选的花冠奖;1986年他导演的桂剧《泥马泪》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届剧展大奖和导演荣誉奖;同年还获得上海市文联颁发的戏剧评论奖、上海文学艺术奖。胡伟民知识渊博,兴趣广泛,1989年他发表了生平第一部著作《导演的自我超越》。在胡伟民逝世3周年之时,在美国的大儿子胡雪桦把他父亲的生前遗作话剧剧本《傅雷与傅聪》搬上了舞台,在美国再次引起轰动,美国新闻界报道了胡氏家族对戏剧艺术的卓越贡献。
庆幸的是:胡伟民的3个儿女自幼酷爱影视艺术,大儿子胡雪桦在国内影视界小有名气,作品有《中国梦》、《中国孤儿》,后来赴美国留学深造。1993年,胡雪桦自编自导话剧《兰陵王》获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大奖,本人获导演荣誉奖。
二儿子胡雪杨在国内拍片也不甘落后,他的处女作《童年往事》于1990年在美国荣获第十七届奥斯卡学院奖,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他的第二部影片《留守女士》摘取了埃及金字塔大奖。之后,他又与哥哥合作完成了电影《淹没的青春》,由胡雪杨亲自出演男主角。1995年,胡雪杨来到家乡沙家浜镇拍摄电影《牵牛花》,最近,正在筹拍《上海1976》。
他俩的妹妹胡雪莲同样是位电视艺术爱好者,她曾经准备报考导演系,但妈妈顾孟华对她说:“好啦!一家已有三个导演了,你别进去轧闹猛啦!”后来,胡雪莲改变主意,考入了复旦大学国际经济系,现已在美国一家公司当经济总裁。
这正如上海电影制片厂制片主任杨公敏先生所说的:“沙家浜真是人杰地灵,不但出了部好戏《沙家浜》,而且还出了个中外闻名的导演世家。
今年是导演胡伟民逝世20周年,如果他地下有知,看到这一切,也会含笑九泉了。
⑸ 张纪中简介
张纪中,1951年5月23日出生于山东菏泽。导演、制片人,监制、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会员。
1987年,张纪中拍的第一部电视剧《百年忧患》,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89年,由张纪中担任导演的《有这样一个民警》获得第十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
2003年,由张纪中担任制片人的《射雕英雄传》获得新浪2003年年度人气电视剧金奖。2004年,由张纪中担任制片人的《天龙八部》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2007年,张纪中凭借《神雕侠侣》获得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制片人”奖。
(5)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制片主任扩展阅读:
1951年,张纪中出生于北京。相当一段时间,他梦想成为一名演员,为此先后报考过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山西艺术学校,但都因为“政审”不过关而被拒之门外——父亲曾经是资本家,国统区代县长。
1968年底,张纪中到山西原平县落产,成为一名知青。1972年,他报考了忻州地区文工团。在“政审”之前,张纪中获准提前去剧团试用,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在门口检票。
在过去的七个月里,他最担心的是依然过不了“政审”关。但命运很快给了他答案,因为拒绝军管会主任的妻子无票进场,他还没等到“政审”就被轰出了剧团。张纪中这才明白,“列宁和卫兵”的故事只能发生在苏联。
1974年,经历了六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张纪中终于通过了“政审”,成为轩岗煤矿的一名教师。
在这期间,他先后教过历史、语文、农业基础知识、生理卫生,还当过班主任。轩岗煤矿有一个业余文艺宣传队,所有的成员都是矿工,知识分子张纪中自然成为宣传队的中坚力量。
他是宣传队的导演、编剧,作曲、指挥,同时还兼管着外联和后勤。——这其实也是日后的制片人的工作了。
1978年,“可教育好子女”张纪中如愿以偿地进入陕西省话剧院,这年他已经27岁,离开北京已经整整十年。
1983年,因参演《杨家将》,张纪中认识了该剧摄像张绍林,他们的内心都不满足于当前的现状,充满了理想,相约共创未来。
1988年,山西电视台和山西省教委拟共同投资拍摄电视剧《百年忧患》,因拍摄资金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迟迟未能开机。
这时,张纪中自告奋勇以制片主任的名义参与其中,关键问题居然迎刃而解。于是,张纪中担任制片主任、张绍林导演的电视剧《百年忧患》很快开机,他们牛刀小试就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百年忧患》开始了张纪中的制片人之路,他和张绍林先后合作了《刑警队长》《有这样一个民警》《好人燕居谦》等电视剧,均获当年飞天奖。
在多方尝试后,张纪中终于给自己找准了定位:他没有演员的灵性,也没有编剧的恒心,也没有导演的专一。
所以,他既不适合当演员,也不适合当编剧,也不适合当导演——最合适的位置就是制片——无论是制片人还是制片主任。
“反正事无巨细,任何困难麻烦,都由这个人来处理这个人来管,这个人就应该是我。制片人是把我所有性格弱项化腐朽为神奇的一项职业。”
之后的张纪中就开始了他制片人的传奇之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