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市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
上海市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国有企业。
不是股份有限公司。
『贰』 中国影业三巨头是什么
中国影业三巨头是:
1、昆仑影业公司
中国私营电影企业。1946年5月,一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蔡楚生、史东山、孟君谋、郑君里等在上海组成联华影艺社,拍摄了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1947年,联华影艺社与当时已经成立的小电影企业昆仑影业公司合并,仍沿用“昆仑”之名。
上述两部影片则以昆仑影业公司的名义发行,并由它继续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下集)。公司建立了编导委员会,汇集了多方面的电影人才,又先后生产了《万家灯火》、《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等影片。
这些影片内容进步、艺术精湛,获得广泛欢迎。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末期拍摄的《乌鸦与麻雀》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精品。1950年,昆仑公司与其他私营电影企业联合改组为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叁』 五、六十年代上海有几个电影制片厂
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片公司、国泰影业公司、大光明影业公司、大同电影制片厂、大中华影业公司和华光影业公司等8家私营电影企业合并成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然后,又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也就是现在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了。
『肆』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介绍
上海电影制片厂,是中国电影老企业,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1950~1952年,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昆仑影业公司、文华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等8家私营电影企业联合组建为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合并,仍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名。
『伍』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东山、邵醉翁、何非光、杨小仲等。
『陆』 一年曾出演九部影片,温锡莹是她的前夫 临终遗言我要演戏
提起老演员束夷,恐怕记住她名字的人不多,但是只要提起她主演和参演的一些影片,许多热心的影迷马上就会打开记忆的闸门,完全可以把她曾经的俏丽形象,与银幕上所扮演的千姿百态的各类角色对号入座的。虽说在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外形条件的限制与当时大力提倡的“工农兵题材“所需要的形象相违背,昔日曾风光一时的束夷,一直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她也就无可奈何地从一线退居二、三线,为别人做起了绿叶,当年的国泰影业公司的第一女主角和“当家花旦”的光环逐渐暗淡下来……
束夷原名束翠娥,江苏丹阳人,1921年出生于商人家庭。她在儿童时代,就特别喜好文艺,这也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显现。17岁那年,她去了湖北沙市,加入抗日宣传队。后来沙市吃紧她到重庆。为了生活,从事过养蚕技术助理员和机关职员工作。不久,考入教育部实验演剧队,由此走上职业演员道路。1940年后,她到昆明,先后任华山剧团、大鹏剧社演员。抗战期间,她演出过《民族英杰》、《雷雨》、《日出》、《风雪夜归人》等20部话剧。抗战胜利后至1948年,她在中华剧艺社任演员,又演了不少话剧,其中在《风雪夜归人》饰演的四姨太太、《雷雨》中饰演的繁漪,得到观众很高的评价。
束夷从影始于1948年她到上海后,那时的束夷外形俏丽、气质摩登,一年间就成为国泰影片公司的“当家花旦”。她先后在国泰、大同和中制厂参拍了《凶手》《痴男怨女》《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十二小时奇迹》、《挤》、《几番风雨》、《残冬》《乱点鸳鸯》9部影片。影片中的女主角几乎都有她包揽,可以说1948年到1949年是电影界的“束夷年”。
新中国成立后,像束夷这样从旧 社会 过来外表较为妖冶擅长扮演交际花、大小姐、姨太太的女演员,在当时以工农兵题材统领天下的创作环境中,自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从旧中国走过来的演员纷纷锤炼演技、向工农兵形象靠拢,许多演员凭借自己的努力转型成功。
其实,束夷也不甘寂寞,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磨炼自己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195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汤晓丹根据部队作家黎阳的小说《耿海林回家》改编成影片《胜利重逢》,汤晓丹导演慧眼识珠特意安排束夷与著名小生冯喆演对手戏,扮演男主角耿海林的妻子纪银杏,一个土生土长后来成长为村妇救会长的农村妇女形象。影片拍摄期间束夷边生活,边体验,铆足了劲摆脱了她身上的脂粉气,用实际证明自己一样可以演好农村妇女。
但是,随后束夷便昙花一现般在农村戏《谁是凶手》中扮演农村角色郭秀娥,在《宋景诗》从扮演巾帼女英雄夏三姑,在儿童片《兰兰和冬冬》中扮演妈妈,在反右题材片《大风浪里的小故事》之《新仇旧恨》中扮演顾秘书,还有《前方来信》中的刘桂英,虽然人物形象各异,但基本上是配合真正主角服务的次要角色。
但是,以上努力精心塑造的角色并没有得到有关领导的认可。当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由部队文艺团体直接专业,原上海私营电影厂演员和话剧界演员等编制会和,形成各自帮派,明争暗斗。而束夷心直口快、口无遮拦,直接动摇了她在上影的地位。待到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她被调离上影,前往新成立的武汉电影制片厂。
与此同时,束夷的婚姻也出现了问题,在与同厂的知名演员温锡莹离婚以后,又与从部队转业干部张捷组成新的家庭,开赴新的工作岗位。
在上海的八年,束夷还上过几部戏,扮演过几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到了各方面条件所限制的小厂里,束夷几乎没有任何施展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她只能任凭自己的大好时光白白蹉跎。
后来,束夷又被调到刚刚“开门”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可惜的是,珠影每年拍的影片屈指可数,极其有限,束夷来厂两年多仍被晾晒在一边,无人问津。倒是以前一同在上影工作过的著名导演王为一,在1963年特意挑选束夷在由他亲自执导的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中,出演了一个还算重要的角色--舞女韩师母。这部根据上海大公滑稽剧团演出的舞台戏改编而成的粤语方言喜剧片,大获成功,束夷的银幕形象连同影片一起远赴香港、东南亚和美国华人地区,尽显风光。
而在同一年,束夷有意外出演《逆风千里》一片,她在影片中仅有一次出场,十几个连贯镜头,却连演员表上都没有署名的一个国民党官太太。但是她的略带几分卖弄风骚的台词:“为了党国的利益,我愿献出我身上的一切一切”竟成了她在后来的运动中挨批受整的“罪证”之一。
束夷在劳动改造期间,饱受磨难,期初被关押在厂里的置景大车间。她的儿子利用送饭的机会,与她见面,后来孩子为了多找理由见妈妈,便把香烟送给看管束夷的造反派,这样孩子见妈妈的机会就多了些。后来,这些“牛鬼蛇神”被全部赶到英德茶山劳改农场,束夷和丈夫一时和孩子失去了联系。她的丈夫干着强体农活,终因体力不支、心情压抑,在1970年就因病过世,时年才40有余。束夷在这里整整待了七年时间,是同批关押人员解放最晚的一个。
1977年由邢吉田、陈鹰联合导演的描写广州环卫队工作生活的故事片《同志,感谢你》,是珠影拨乱反正后生产的第一批影片之一。束夷被指派扮演戏中一个思想落后,极力阻挠女儿参加清洁工的落后母亲、资本家出身的殷碧君。束夷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角色,同时给初次执导的邢吉田出了很多点子。邢吉田1981年导演《海外赤子》时再次邀束夷出演罗巧娘一角。同年束夷在王晓棠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翔》中,扮演主角蔡翩翩的母亲。
就在同年珠影厂著名导演林岚准备拍摄重点影片《与魔鬼打交道的人》,束夷非常希望能出演剧中的重要角色----很有性格、戏份很足的女特务丽丽小姐,为此专门去上海做了外形整容手术。可是,天不随人愿,最终的镜头出来的效果,实在是演员的年龄与剧中角色的差距太大,束夷才被迫改演伪警察局长严克飞的夫人玛瑞----又一个陪衬的大龙套角色。这部影片当年拷贝数量最多、票房收入最高,获得了1980年文化部表彰的优秀故事片之一。
完成《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之后,束夷被查出肺癌晚期。生性直爽的束夷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在刚刚步入老年之时,竟会遭到这样的打击。回想自己从40岁到珠影整整20年时间,仅仅出演及其有限的几部影片。她对自己一生消耗的大好时光感到惋惜,她在弥留之际,向前来探望的厂领导,拼出全身力气发出最后的临终遗言:“我要演戏!”接着,她又用残存爱怜的眼光,望着陪伴在她身边的子女,断断续续地对厂领导说出了埋藏在自己里的多年愿望:“我要房子”如果说,束夷的前一句话,是对她自己空度岁月的而没有更多机会施展自己才华的不了之情,那么后一句,则是对改善常年累月与已经成家立业的孩子一直居住在一房一厅斗室生活居住条件的渴望。
1982年6月8日,61岁的束夷带着无限的渴望和留恋,再也没有从病床上爬起来……
『柒』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发展简史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由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1950年,上影拍摄完成了建厂后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由多家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司组成)。期间,上影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等影片,为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私营电影公司出品了哪些作品
1949年,文华影业公司出品电影《表》,1950年,文华影业公司出品电影《我这一辈子》、《腐蚀》,1951年,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电影《我们夫妇之间》,1952年大光明影业公司出品电影《方珍珠》等等。1953年,我国私有电影制片厂的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全部制片厂收归国有。
『玖』 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科教片也有新发展。电影厂在原有的基础上陆续增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电影制片厂13个主要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电影资料馆,1989年在该馆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并创办《当代电影》和《电影信息报》。电影工业和科研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国产电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决放映和制片需要,还研制成功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 。全国放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还编辑出版《大众电影》,举办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上年度的优秀影片颁发政府奖。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2008年中国电影发展状况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收入总计超过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亿元、《赤壁》1.936亿元、《长江7号》1.497亿元。研究制订了《广播影视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商务部,对36家重点企业和39个重点项目从信用保险、资金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继续牵头组织国内影视机构联合参加戛纳国际影视节展,重点加强海外营销和宣传推广力度。2008年各影视机构仅通过参加国际影视节展,出口额已经达到近千万美元。
对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参加116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68个奖项。在日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2008东京中国电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全程观看了中国影片《赤壁》。主办了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发表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领域更深入广泛合作的《北京声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培训了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300多名广播影视从业人员。抓住奥运契机,加强了与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
更详细的看
http://ke..com/view/125697.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