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宁的景点
评定的“海宁十景”:
1.天下奇观—海宁潮
2.宰相府第—宰相府第风情街
3.庙宫迷踪—海神庙
4.观潮胜地—观潮胜地公园
5.华彩皮都—海宁中国皮革城
6.紫薇揽秀—西山公园
7.智标晨旭—智标塔
8.诗楼新月—徐志摩故居
9.静安精舍—王国维故居
10.路仲探幽—路仲古镇 遗产点:长安闸、长安镇历史街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项目通过了审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大运河上,现存最重要的古迹之一就是位于长安的一坝三闸两澳,也是整个大运河58处遗产之一。历史上的长安闸包括新老两坝(其中新坝又称为“长安镇拖船坝”)、上、中、下三闸和储水之用的两澳。在现存文物中,除老坝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各闸、坝都能确认位置,基本格局尚存。各闸都已经改建为闸桥,闸基闸槽都保存完好。 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名人俊才:
东晋学者干宝,
唐代忠臣许远、诗人顾况,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
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
清代三阁老(大学士)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奕禧、查升,女诗人陈慧殊,藏书家吴骞、蒋光煦,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作家金庸、陈学昭,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佛学家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学家徐骝良,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等。 干宝(?~336),东晋学者。
顾欢(420~483),南朝宋、齐时学者。
顾越(493~569),南朝梁学者。
戚衮(519~581),南朝梁学者。 褚无量(645~719),唐学者。
许远(709~757),唐忠勇名将。
顾况(708~801),唐诗人。 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
张九成(1092~1159),南宋状元,崇国公太师。
荣肇(1226~1307),宋元热心教育事业者。 胡奎,元末明初诗人、学者。
贝琼(1314~1378),明诗人。
朱妙端(1423~1506),明女诗人
祝萃(1452~1518),明学者,善治水。
苏平、苏正,兄弟均为明诗人。
周应祯(?~1554),明抗倭将领。
许相卿(1479~1557),明学者。
陈与郊(1544~1611),明戏曲家。
查秉彝,官顺天尹,曾上疏历数严嵩、严世藩父子罪行。
祝以豳(1551~1632),明爱国将领,曾击退荷兰侵略者对粤边骚扰。
陈司成,明末名医。 周宗彝(1600~1645),明末抗清义士。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
祝渊(1614~1645),明末文士,重气节,反对魏忠贤,清兵攻陷杭州时自缢。
陈之遴(1605~1666),明末有文名,曾为南明官员,后仕清任礼部尚书,终被流放。
朱朝瑛(1605~1670),明末清初学者。
朱一是(1610~1671),明末文士,入清不仕。
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
张次仲(1589~1676),明末清初学者。
查继佐(1601~1676),明末清初史学家。
陈确(1604~1677),明末清初哲学家。
陈瓛,明末清初书法家。
李因(1610~1685),明末清初女诗人、画家。
陆嘉淑(1620~1689),工诗文,善书画,多藏书,终身不仕清。 范骧(1608~1675),清初书法家。
沈珩(1619~1695),清康熙三年会试第一。
杨雍建(1631~1704),清初官员,以敢谏著称。
查升(1650~1707),清书法家。
陈奕禧(1648~1709),清书法家。
陈诜(1642~1722),清康熙时名臣。
许汝霖,清康熙时名臣。
马思赞(1669~1722),清藏书家。
陈訏(1650~1722),清教学家。
查慎行(1650~1727),清著名诗人。
查嗣庭(1664~1727),清康熙时官至内阁学士,雍正四年陷身文字狱,病死仍被枭首,兄慎行嗣瑮等亲族多人受株连。
查嗣瑮(1652~1733),清诗人。
陈元龙(1652~1736),清雍正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朱自恒,清画家。
陈邦彦(1678~1752),清书法家。
陈世倌(1680~1758),清乾隆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沈翼机,清学者,参加纂修《浙江通志》。
俞兆岳,清时有功于海塘建筑,是用铁榫加固塘身的发明者。
范西屏(1709~1769后),清围棋国手。
施定庵(1710~1770),清围棋国手。
周广业(1730~1798),清学者。
吴骞(1733~1813),清藏书家。
周春(1729~1815),清学者。
陈鳣(1753~1817),清学者。
许光治(1811~1855),清书法家,工篆隶,花鸟画家。
许光清,清书法家,学者。
周乐清(1785~1855),为官注意平反冤狱,有政声,戏曲创作家。
达受(1791~1858),清名僧。
蒋光煦(1813~1860),清藏书家。
许梿(1787~1862),为官善决疑狱,博通文学、医学。
钱泰吉(1791~1863),清方志学家,嘉兴人,居海宁多年,主讲学,多藏书,纂《海昌备志》52卷。
王士雄(1808~1868),清医学家。
许楣(1797~1870),清学者。
陈子仙(1821~1870),清围棋国手。
唐仁寿(1829~1876),清藏书家。
管庭芬(1797~1880),清画家,并工诗文,精鉴赏,校勘。
李善兰(1811~1882),清教学家,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者,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教授。
蒋光焴(1825~1892),清藏书家。
吴嗣广,清学者,参与纂修《浙江通志》。
许仁沐(1842~1899),热心教育事业,纂修《常山县志》。
朱昌燕,晚清当地学者。 朱宗莱(1881~1919),精文字校勘。
杭辛斋(1869~1924),著名新闻工作者。
王国维(1877~1927),国家大师,史学家,著名学者。
钱崇润(1886~1927),医学家。
朱宝瑨(1854~1929),热心教育事业,晚年热心修志。
单不庵(1878~1930),教授,深研理学。
严远庄(1847~1930),善绘画,致力于灯采艺术。
徐志摩(1897~1931),著名诗人。
周承德(1877~1935),书法家。
吴小鲁(1877~1936),乡绅。
袁湘君(1919~1938),抗日女医务工作者,在茶院大桥殉难。
蒋百里(1882~1938),军事学家。
褚学潜(1919~1940),中共党员,烈士,抗战时牺牲。
陆宗舆(1876~1941),“五四”运动群众要求惩办的亲日派三个卖国贼之一。
冯李伦(1922~1941),烈士,新四军营教导员,1941年秋与日军战斗时牺牲。
陈才庸(1913~1942),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徐骝良(1878~1942),铁道专家。
何孝章(1908~1943),烈士,中共地下党员,皖南事变后被杀害。
褚台夫(1919~1944),国民党抗战英雄,空军烈士。
顾贻榖(1885~1944),金融家。
吴其昌(1904~1944),文史学家。
徐申如(1872~1944),实业家。
张竟仁,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
单士厘(1858~1945),早期旅外妇女,回国后著书介绍西方文化。
周富亭(1864~1945),能工巧匠,尤善制刀。
徐明(1920~1946),烈士,中共地下党员,新四军北撤后任茅山留守处政委。
杭穉英(1900~1947),商业美术家。
太虚(1890~1947),名僧。
朱起凤(1874~1948),文字学家,独立纂成《辞通》。
查人伟(1887~1949),辛亥革命志士,抗战后浙江民盟负责人之一。
吴育英(1920~1949),烈士。
周承菼(1883~?),民国将领,后去台湾。
杭毅(1894~1981),国民党将领。
顾达一(1906~1982),民国官员,有功于抢修海塘。
虞尔昌(1904~1984),台湾大学教授。
金祥恒(1918~1989),台湾大学教授。
蒋复璁(1898~1990),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陈巳生(1892~1953),实业家。
许行彬(1874~1953),早期新闻工作者。
史东山(1902~1955),知名电影艺术家。
李尊庸(1901~1959),摄影家。
张惠衣(1898~1960),教授。
徐永祚(1893~1961),著名会计师。
沙可夫(1903~1961),艺术教育家,中共早期党员。
张宗祥(1882~1965),知名学者。
钱崇澍(1883~1965),植物学家。
徐凌云(1885~1965),昆剧研究家。
冯朱棣(1896~1966),兵器专家。
胡伦清(1896~1966),教授。
张关友(1936~1966),烈士。
查猛济(1936~1966),教授。
王敬五(1880~1968),爱国教师。
严谔声(1898~1969),爱国新闻工作者。
王仲闻(1902~1969),王国维次子,精研词学。
李应吉(1914~1969),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王和伯(1891~1970),省级名中医。
陈乃乾(1896~1971),版本目录学家。
周家祺(1901~1973),著名足球运动员,体育界专家。
葛衢康(1911~1973),体育界专家。
朱宇苍(1888~1976),教育事业家。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费哲民(1893~1978),教授。
刘质平(1894~1978),音乐艺术家。
郑晓沧(1892~1979),教育家。
宋云彬(1897~1979),作家、史学家,知名新闻工作者。
赵万里(1905~1980),教授,版本学家。
沈鼎三(1910~1980),化学家,染料专家。
王国华(1887~1980),王国维弟,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
周方光(1918~1981),海军教育训练工作者。
周济(1914~1981),金融、外汇工作专家。
王恒守(1902~1981),物理学家。
查良钏(1897~1982),教授。
钱镜塘(1907~1983),金石书石收藏鉴赏家。
许志行(1902~1983),作家。
魏柏荣(1909~1984),皮影戏艺人。
吴梅(1914~1985),女,革命新闻工作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原副主任。
杭观华(1929~1985),工艺美术女专家。
沈红茶(1902~1985),画家。
高平均(1909~1985),教授,地质学家。
陈洪田(1917~1985),农民育种家。
吴世昌(1908~1986),学者,以研究红学著称,长文史,善诗词。
米谷(1918~1986),漫画家。
夏之栩(1906~1987),女,革命工作者,轻工业部副部长。
甘露(1920~1987),女,革命工作者,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热心蚕桑事业,原中国文联科长。
贾祖璋(1901~1988),著名科普作家与编辑家,中国科学小品文的开拓者之一。
李蓝炎(1915~1988),长期从事部队卫生工作,后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居天籁(1906~1989),中共海宁第一个党组织—硖石支部书记。
许姬传(1900~1990),京剧剧作家、评论家。
陈尚志(1922~1990),妇科名中医。
陈学昭(1906~1991),著名作家。
许国璋(1915~1994),著名英语教育家。
沈鸿(1906~1998),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释印顺(1906~2005)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
查济民(1914~2007)著名企业家,1997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
张直中(1917~2011),我国雷达技术的主要先驱者。
金庸(1924~)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沈南鹏(1967~),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的创始人。
于正(1978~),著名编剧。
顾正澄(1980~),著名物理学家。
蔡亮(1980~),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㈡ 徐凌云的人物生平
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系本科。1988年被江苏省卫生厅聘为江苏省医院内感染暨肝炎专家委员会委员,聘期3年。从事流行病学工作,以病毒性疾病(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为主。1983年春,由于及时发现该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情的苗头,主动深入基层仔细调查,发现疑点,做好省卫生厅领导的参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了疫情的曼延,此举引起了卫生部的重视,组织有关部门查明原因,防止了此病在其他省的流行。1984年;其建议办班并将微量细胞培养方法向全省各市站进行介绍推广,从而代替了过去的常规法,使开展脊灰的流行病学监测工作成为可能。1986年在该省即开展乙型肝炎疫苗对卡介苗、百自破、脊灰疫苗联合免疫应答观察,其研究结果较早地为乙肝疫苗可列人扩大免疫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对1982、1986、1990年在南京地区收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用9种常用抗生素作了耐药变迁情况的实验研究,有关发表的论文已被《中国药学文摘》1993年第十卷第一期所摘录。曾多次被科、站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1993年在纪念省防疫工作40周年之际,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奖励证书,奖励种类为江苏卫生防疫工作先进个人。
㈢ 徐凌云的介绍
徐凌云,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㈣ 明末清初的翻译家以及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海宁州志稿》载:今海宁硖石在秦朝为由拳县治,境内有硖山迤逦。有一年秦始皇南巡,在船上听到硖山“水市出天子”的歌谣,又亲眼目睹了山峰上缭绕的“王气”。震惊之下,下令发十万囚徒斩断硖山,欲破除其王气。从此以后,硖山一分为二,成了现在海宁硖石的东山和西山。然而,大概秦始皇没有料到的是:山可断,灵气难断,“王气”还是催生了几多享誉海内外的名人。
虽然传说有些玄乎,可海宁确实是钟灵毓秀!
几乎没有人能一下子说清海宁到底有多少名人,也没有人能算清海宁的这些名人究竟为中华文明的前进、发展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或许这样的一段话勉强能给海宁名人们作个注解——笔者已经忘了这段话的出处,只记得大致是这么说的:(这些名人)“都是历史人物中的佼佼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经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奋力拼搏,或以其深邃的思想睿智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或以其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或学艺生涯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或以其自然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造福于人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比起来北方中原文化的厚重、质朴,海宁名人文化不仅有着江南文明的飘逸、灵动,更多了几分“潮”气,隐隐带着一股横扫天地的尊傲与韧性。
你知道干宝吗?他就是海宁人。三十卷《搜神记》,“撰集古今神只灵异人物变化”,可谓开神怪小说之先河。
你知道褚无量吗?他也是海宁人。唐玄宗时任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封为舒国公。是他积极建议并负责整理校勘国家内府所藏图籍,还广采天下遗书以补阙文,才使得“四库为之完治”。
你知道顾况吗?他还是海宁人。“犹记长安论诗句”,是他慧眼识才,大力指点提携,才有了后来的大诗人白居易,造就了一段诗坛佳话。
你知道许远吗?他又是海宁人。“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安史之乱中,他与张巡死守睢阳,忠烈殉国,绘影凌烟。
你知道张九成吗?他仍是海宁人。这位号横浦居士的南宋状元郎、理学家,政治上刚正不阿,力主抗金,反对秦桧;学术上致力经学,创立“横浦学派”,影响力之大,连朱熹都将他的书比作“洪水猛兽”,仰慕不已。
你知道朱淑真吗?她照旧是海宁人。这位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其实这幽婉的缠绵真正的作者是这位海宁才女。
你知道陈沂吗?他又是海宁人。南宋建炎初年,高宗妃吴氏病危无人能治。陈沂入宫诊治,妙手回春,得赐御前罗扇,拿着它便可以随时出入宫廷。由此更创立了著名的医学世家——“陈木扇世家”,悬壶济天下。
你知道贝琼吗?他依然是海宁人。这位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一生著作颇多,能诗善文,史评其诗“温厚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其文也是“冲融和雅”。
苏平、苏正,海宁人。明朝景泰年间,苏氏兄弟游历京师,以诗闻名,双双跻身“景泰十才子”之列。
张宁,海宁人。明代天顺年间出使朝鲜,深受朝鲜人敬重,为其刻印《皇华录》。他擅诗文绘画,亦善于为名作加题跋,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就称他曾“两使朝鲜,水馆星邮,留题殆遍”。
许相卿,海宁人。这位明代高士因朝廷重用宦官,不纳其直谏而归隐山林,四十年不入城市,著作六十余卷,为历史上有名的品性高洁的代表人物。
汤焕,海宁人。他以善书著称于世,苏浙一带仕人,将其与文徵明并列。曾经摹写褚遂良、薛稷千字文帖刻石,因造诣高深,明神宗又命其增摹郭湛《草韵辨体》,从汉代到元代诸体略备,刻石传世。神宗御制序中称赞他是“禀规哲匠,复著新模”。
陈与郊,海宁人。他是著名的戏曲家。极工乐府,著有传奇《宝灵刀》、《麒麟罽》、《鹦鹉洲》、《樱桃梦》四种。又写有杂剧五种,今尚存有《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袁氏义犬》三种。还能谱曲,音调典雅,为评论家所重。编辑有《古名家杂剧》、《古今乐考》等十余种理论著述。对整理和发展我国的戏曲贡献极大。
唐恩,海宁人。据《明画录》记载,唐恩能画海中神山蓬瀛、禽鱼草木,盛赞其“探讨意象,游情物表”,是“名重当时”的大画家。
陈司成,海宁人。其家八代行医,他亦精通医道。后来既博览医学经典,又于临床悉心体察,甚至遍游江浙与各地名医切磋交流,花费了二十年心血,探索出一套治疗梅毒的方法,写成我国第一部性病专著《霉疮秘录》,首创砷剂治梅毒,对医学发展贡献突出。
陈王献,海宁人。这位明末清初的书法家“深于书学,各体俱工,尤擅楷法”,深为董其昌推重。他还十分注意搜集保存历代书法精品,经他镌刻传世的《渤海藏真》(十卷)、《玉烟堂集古法帖》(二十四卷),被誉为“虽网罗千载,而鉴裁特精”,“此帖出,而临池之家有所总萃矣”,价值十分高。
谈迁,海宁人。明末史学家。明亡以后,出于“国灭而史不灭”的强烈爱国思想,广搜资料,辨正是非,完成《国榷》初稿,其间又曾六易其稿。两年后书稿遭窃,他以垂暮之年发愤重写,顺治十年又携稿北上,搜求实录,直至六十二岁方才最后成书。《国榷》共计五百多万字,以史料真实详备著称,它与同邑查继佐的《罪惟录》、山阴张岱的《石匮藏书》并誉为明代私人撰写的三大史书,足补明史之未备。
查继佐,海宁人。号伊璜,别号东山钓史,学者门人皆尊称其为东山先生。自小便“文誉四起”,一生潜心研究史学,每日必研墨濡笔,伏案著书,从不间断。直至其病逝前一年,仍将生平所著细校一遍,计一百二十册。其书画亦为当世珍品。查继佐一生著作等身,除《罪惟录》外,另有《国寿录》、《钓业》、《东山国语》、《知是编》等,对明末及南明情况记载甚详,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陈确,海宁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学都作了犀利的批判,并公开亮出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为我国古代哲学界留下了珍贵的唯物论思想。他还爱好文艺,擅长书法、篆刻。在黄宗羲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以及陈元龙为其所作的传记中,都一致认为他“天才绝出,书法、篆刻及博弈、擘阮、洞箫、杂艺无不工。”
周应鹏,海宁人。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家。人称其“淹博古今,诗赋词章扫笔立就,讴歌丝竹、书法画幅杰出三吴。”
范骧,海宁人。他好学工书,学术之成就尤在儒学,时人将其比作汉代董仲舒。钱谦益(牧斋)曾如此评价他,“两浙俊髦,无如冯(文昌)范(骧)。”
李因,海宁人。明末清初女画家。清代《国朝书画家笔录》称她“画极有笔力,无软弱态,当时名誉甚隆,真闺阁翘楚也。”
徐灿,海宁人。明末清初女文学家。她善文能诗,尤工填词,是清初很有名望的文学家。清初著名学者陈维崧曾评她的词是“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已”。《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中唯一入选的女词人便是她。
杨雍建,海宁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耿直敢谏,曾一日上九疏,声震朝野。也是他上书奏请严禁结社订盟,扼杀了明清盛极一时的党社运动,巩固了清朝统治。
陈奕禧,海宁人。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无科举功名,因书法特佳,被康熙破格宣召入值南书房。他号香泉,故书法被称为“香泉体”,小楷稳称,大字条幅沉著浑融,《艺舟双楫》誉其为“行书极品”,《莲坡诗话》则称其“书名满天下”。当时边疆土司以得其书为荣,日本天皇亦重金求购其字。
杨中纳,清代学者,海宁人;查升,清代书法家,海宁人;查慎行,清代诗人,海宁人;查嗣王栗,清代学者,海宁人;陈元龙,清代政治家,海宁人;许汝霖,清代政治家,海宁人;徐林鸿,清代文学家,海宁人;马思赞,清代藏书家,海宁人;陈世仁,清代数学家,海宁人;陈邦彦,清代书法家,海宁人;许火享,清代学者,海宁人;范西屏,施定庵,清代围棋棋圣,海宁人;周春,清代学者,海宁人……
陈鳣、达受(九能僧)、管庭芬、王士雄、李善兰、许光治、蒋光煦、陈子仙、单士厘、杭辛斋、褚嘉猷、朱起凤、许行彬、王国维、徐骝良、王敬五、蒋百里、张宗祥、钱崇澍、徐凌云、顾贻榖、钱崇润、查人伟、太虚、冯柳堂、郑晓沧、刘质平、陈乃乾、徐志摩、宋云彬、杭稚英、李尊庸、史东山、沈红茶、沙可夫、虞尔昌、赵万里、陈学昭、沈鸿、钱境塘、钱君陶、吴世昌、苏元复、徐邦达、李慕白、查济民、许国璋、穆旦、米谷、金庸等……他们是学者,是藏书家、是书画家,是医学家,是旅行家,是民主革命家,是法家学,是实业家,是工程专家,是军事家,是科学家,是戏剧家,是银行家,是佛学家,是报业家,是音乐家,是作家,是史学家,是摄影家,是体育工作专家,是电影家,是校勘家,是翻译家,是文学家……是海宁人家!
㈤ 梅兰芳先生的故事有哪些(故事的名字)
首次露演申城
一炮打响
1913年秋天,上海丹桂第一台老板许少卿专程到北京,邀请名角王凤卿和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王凤卿是王瑶卿之弟,初习武生,后改老生。14岁入四喜班,后搭三庆班,汪桂芬对其十分赏识,收为弟子,向他亲授了《朱砂痣》《取成都》等拿手杰作,并指点他《文昭关》《鱼藏剑》等戏目。王凤卿嗓音宽亮,气势充沛,武功底子深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选入清内廷升平署。至民国初年,他已经是南北驰名的须生了。而梅兰芳只是个不足20岁、初出茅庐的青年。讲定王凤卿以须生挂头牌,包银每月3200元;梅兰芳以旦角挂二牌,包银每月1800元。其实,起初许少卿对梅兰芳的艺术估价并不太高,包银只肯出1400元,但王凤卿是一位热心提携后进的名家,他坚持要加到1800元,并且说:“你如果舍不得这个价,那就在我的包银里匀给他400元。”许少卿听他这么说,才勉强答应。
他们到达上海后,王凤卿先领梅兰芳一起去拜访了新闻界、文艺界的朋友,如《时报》的狄平子、《申报》的史量才、《新闻报》的汪汉溪,以及文艺界的吴昌硕、朱古微、俞粟庐、徐凌云等。在演打炮戏之前,金融界的杨荫荪托人找到王凤卿,要他们在结婚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许少卿怕鲜头被别处抢了去,起初不肯答应。后经人周旋,才算同意。堂会地点在张家花园,即张园,也称味莼园,位于南京西路、泰兴路一带。整个花园风景优雅,花木扶疏,士大夫经常在此雅聚,这里也经常举办展览或进行戏曲、文明戏的演出。堂会设在园中安垲第的一个大厅。这是梅兰芳首次在沪亮相,非同一般,但是,这个戏他与王凤卿合作多次,还是轻车熟路,所以他并不慌张。那天,台帘一掀开,台下就是一个满堂彩。那段[西皮慢板]和对口的[快板]彩声不绝。观众对做功看得也很仔细,出窑、进窑的身段都有叫好声。观众对这位生疏的角儿非常友善和热情。王凤卿的唱腔则更是受到台下的欢迎。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可说初战告捷。
㈥ 为什么把上海人称为“阿拉”呢
“阿拉”来源于吴语宁波方言。以宁波方言为例,宁波方言在表示多个人时常用“拉”作为结尾。例如,“渠拉”表示他们。清末及民国时期,大批宁波人进入上海,对上海方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上海本土表示“我们”的说法是“我伲”,但在宁波人大量移民上海之后,“阿拉”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却成了上海话的代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另外浙江义乌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第一人称。
(6)上海徐凌云与中国电影扩展阅读
近代第一批移民主要来自浙江省和江苏南部的吴语区,其中一般又按照清代府属细分为宁波人、绍兴人、苏州人等,他们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居民的主体,其中尤以宁波籍为最多。清末年间,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浙江和苏南一带大量占据社会中上层移民流入上海寻求庇护,同时一些中下层阶级也随之进入上海工作生活,希冀安稳。
当时宁波人利用地缘和语言优势,迅速胜过广东籍买办,成为上海最有影响的商。上海话中的“阿拉”即是来自于宁波话。 当时有宁波人掌金融,无锡人掌实业之说。
宁波籍的著名人士众多,如严信厚、朱葆三、秦润卿、邵逸夫、董浩云、“阿德哥”虞洽卿、五金大王叶澄衷、钢铁大王余名钰、企业大王刘鸿生、颜料大王周宗良。宁波商人执当时上海的航运业与钱庄之牛耳,长期控制上海总商会。
宁波商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华人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家五金店、南货店、绸布店、火柴厂、染织厂、化学制品厂、印刷厂、灯泡制作厂、日用化工厂、机器染织企业、国药店、钟表店。
第一套中山装,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条公共汽车线,最早的民营仪表专业厂,甚至最早的保险公司,房地产公司,证券交易所,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就连“大世界”游艺场都是在宁波人的手里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