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道士下山》这部电影
在创作精神上,《道士下山》是《无极》和《三枪》的私生子。它们都体现了导演在操弄自己不熟悉的类型和题材时的进退失据,并且想当然地加进许多效果和初衷完全相反的时髦元素,同时还不忘了夹带貌似高深的哲学或人生道理,于是带来的观影效果出奇一致,那就是全程令人难堪的坐立不安。其实这一切早有征兆,不知有多少人在王宝强从地上捡起吴建豪扔过的飞刀时,立刻猜到他接下来会「出其不意」地射中靶心,或是当元华让陈国坤先行一步时,已然料到他会偷下毒手,这些都是观众领先导演的证据。电影成功的秘诀没有太多,其中核心的一条是,导演千万不能比观众笨。
B. 你觉得《道士下山》这部电影怎么样呢
像往常一样,我还是希望能够在评价一部电影时能保持对客观的无限靠近。当我发出“我们是否真的可以仗着自己是‘掏了票钱’的消费者而对所有不合自己口味的电影随意发泄不满,对电影创作者表达猛烈的愤怒,甚至不顾基本的敬意(尊重)?”的问句时,实际上是很容易招致误解的。尽管如此,这种拷问仍然很有必要。电影《道士下山》才刚刚上映便迎来一大波“激烈批评”,网络上一些图一时嘴快或博一时热门的“尖酸”甚至“恶毒”的评论看得令人不禁倒吸凉气:谈论电影本身也就算了,对电影创作者进行人身攻击就太失风度了。这是一个全民皆爱吐槽的时代,标新立异、毒辣大胆的言论总是能搏得不少眼球,但如果为了搏眼球而进行有意的人身攻击,在我看来,再正确的批评也无异于骂街(是的,说的就是豆瓣上某篇文章)。对电影的态度如果总是这样,未免有失得体。尽管我们谁都可以对电影保持高度苛刻,可以用近乎自由的表达去批评各自不满意的影片,但这些犀利的炮口对准那些毫无诚意的“快餐”是有必要的,对于那些有诚意且用心的电影,则大可不必。我不是反对批评,只是希望能够通过重申“尊敬”与理性的必要性,让讨论回到电影本身,出离主观喜好的愤怒或厌恶,还电影人一些基本的尊重(至少不要用谩骂之词进行人身攻击)。
C. 如何评价电影《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是非常一个不错的电影,这个电影很受现代人们的青睐,增加了人们对道士下山这部电影的情节的内容的一些变化情况,使人们更加喜欢这一类电影,更加对这电影有一定的知识了解,所以道士下山这场电影是非常不错的。
D. 如何评价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看过感受如何
《道士下山》:所谓人生真理,往往没有什么道理光看《道士下山》加陈凯歌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想必是集武当峨眉各家之所长,又心怀天下还兼具几分霸王别姬气质的一代白胡子长老,面对世间苍凉终于坐不住了,于是急急火火地下山赈济世人救民于水火,顺便来上一段唐僧与女儿国国王般缠绵悱恻爱而不得又令人惋惜的爱情。
但陈导的《道士下山》呢,可谓是打破了你所有这些乌托邦假大空的幻想,直接点题,题目是啥意思电影就是啥内容。讲的就是一个小道士,被迫下山后所经历的匪夷所思又毫无悬念,曲折离奇又套路满满的春晚小品式“奇遇人生”。
而看似平淡的情节,也许初衷正是想告诉我们,不管是不是乱世,人生本没有那么复杂。
E. 如何评价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
这个片子讲了修炼需要在红尘历练,没有经历红尘的是是非非,爱恨情仇是无法悟道的。影片从小道士(王宝强扮演)因能力强而被排挤下山,自谋生路,遇到红尘中师父(范伟扮演)收留,发现师娘(林志玲扮演)出轨,害死了师父,后来小道士沉了这对奸夫淫妇狗男女的船,为师父报了仇。后为了生存想做强盗,走过弯路被高人教训,经历了一系列事情,领悟了“不折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坏人作恶,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一种作恶。”影片最后几句台词表达了影片真正的思想:“只有经历的红尘的善恶是非,爱恨恩仇,才能领悟真正的大道真谛,把人生悟透,将人世看懂,是学道,必须的一步”。影片通篇讲的就是佛家宣扬的:不入红尘,焉能看破红尘,不入世,焉能出世的道理。最后小道士在红尘中的种种坎坷和经历,终于悟到了这些道理,这时的他应该是悟道而得道了。
《道士下山》 这部电影看似只是在讲一个穷道士因道观没钱养活,被赶下山后的生活,其实是以一个道士的眼睛看另外的 2个故事 。
第一个故事 是民国版的武大郎、潘金莲和西门庆。道士何安下下山后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他的人,就是他后来的师傅崔道宁,也就是故事中的武大郎。但这里要说导演的厉害之处,其实只是看起来是民国版武大郎,实际是在影射何安下的人生第一种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在于师傅崔道宁的婚前职业,也是个道士。在庙里对来请愿的美丽女子玉珍一见钟情,宁可放弃道士的身份也要回归凡尘。玉珍其实就是表现尘世中的一个诱惑,美丽却带着危险,在嫁给比自己大了很多,又丑又老的崔道宁后,无法忍受老男人的玉珍与崔道宁的弟弟崔道融暗通款曲。
其实这里何安下面临的是第一个人生选择,是做崔道宁这种老实巴交的人,还是做崔道融这种有心机,懒惰,喜欢挖墙脚的坏人。而何安下选择了第三条路,他没有像崔道宁那么软弱,明知道玉珍和崔道融在合谋欺骗谋害他,还是不忍心伤害妻子和弟弟,也没有选择像崔道融那么卑鄙,没有道德底线。
他并没有去霸占玉珍,但是他并非对玉珍带来的诱惑完全不动心,在与彭乾吾的儿子彭七子意外相遇后,他在聊天时曾说过自己想和玉珍有另一层关系(台词过于呵呵,不好打字了)。说明他不是没有动心,而是害怕自己像崔道宁和崔道融沉沦,他最后锁住船舱,害崔道宁和崔道融双双淹死。
其实不光是为了师傅报仇,一方面他不愿意成为崔道融那样的人,被玉珍诱惑,所以,除掉玉珍是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人性的贪婪,崔道宁死后,药铺就成了玉珍和崔道融,而何安下必然要面临被赶走的命运,毕竟他知道玉珍和崔道融的事情,那样他又会成为一个孤儿,和刚下山毫无区别,所以,何安下选择了让这两个人死,埋葬一切。
第二个故事 是查老板和周西宇。这是何安下人生的第二个选择和开始,周西宇与查老板的关系,是乱世中唯一的感情,但也是乱世结束后不得不分开的无奈。人总要活成自己,并且各有各的无奈。周西宇要躲避师兄彭乾吾的追杀,他好不容易把查老板带回正途,不能再耽误他。
但是查老板想要的却是和周西宇一起同生共死。其实这就是一种选择,周西宇可以选择和查老板继续过着一起练武,看云卷云舒的日子,也可以选择,放手。何安下也面临一样的选择,是选择和自己一日春宵的女子一起生活,还是按照她期望的,把孩子送给她,然后放她离开。周西宇选择放手,何安下也一样,毕竟有些人确实没有办法和他真正在一起,有太多现实的压力。
何安下看到的故事,其实不光是以第三人的眼光去看,更多的还是经历同样的事情之后,如何去选择吧。
陈凯歌《道士下山》——艺术中,道理不必直白
关于《道士下山》这部影片,褒贬不一,不过还是贬要多一些。
我对这部影片的个人的观点也是比较偏向贬斥的。原因有三:
第一,陈凯歌作为导演,所拍的这部作品与他的《霸王别姬》差别很大,同样选择的是明星大腕,但是表达主题的形式已由观众自身参透变成了借主角之口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这让观众有一种受教的感觉,比较排斥。观众不是低龄儿童,他有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特的艺术欣赏能力,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把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让所有观众接受,而是观众对于电影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艺术应该具有的魅力和包容性。
第二,虽然这部片子里穿插着亲情、爱情和友情,但是,这三种 情感 的表达并不鲜明,几笔带过有些敷衍,或是说感情戏的穿插更像是一块幽默的板块只为了起诙谐的作用, 情感 的粘连性很稀薄,难道这就是江湖?这就是武侠片应该具有的 情感 ?做为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女孩子而言,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对于女性的 情感 需求没有达到要求。不过,郭富城和张震的颜值填补了一下内心的空白。帅也可以当饭吃!
第三,这部影片男性起主导地位,女性的加入仅仅是情节的补充。因此对于女性而言,这部影片的吸引力只在于颜值的获取和一些背景的欣赏。它的市场定位有些问题。
道士下山虽然大腕戏骨很多,但还是觉得有很多牵强和不自然的地方,儒道释三种精神的处世哲学,穿插在这部片子里,道士下山,他的行为准则更偏向于儒家,但是做错了事情之后又向佛家进行忏悔,这样迥异的行为和许多人的行为,都简单的立足于一个出发点,不是爱情就是利益,这样的单薄支架让深入思考的人完全没有欣赏情节的连续观感,只能片段化的对各个片段进行翻译,这样的效果不知道是导演所想要追求的还是情节本身的不连贯性而导致的。对于个人而言,不是很欣赏这样牵强的连贯感。
艺术不必直白,但是欣赏要有连续的绵延,这部电影并没有达到我所想要的效果。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自己是非常喜欢《道士下山》这部电影的。
我在自己家里通过电视点播观看这边电影,一直看到深夜,不禁悲从心中来:这么一部好电影,我竟然偏听偏信评分低而错过了。
布景之唯美和选角大牌不细说了,单说剧情。
前半段小道士下山到药铺的这段经历比较写实。漂亮的老婆出轨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中间这段和房祖名的戏比较蒙太奇。很多的处理是描写幻觉的,国内得这种电影很少,国外的有《爱丽丝漫游仙境》等等,我觉得拍的很好,真的拍出了幻觉的那种味道。
后半段张震出场以后,打戏非常华丽而精美,我从这部分打戏当中感受到了小道士心中的人生,江湖,天地和人的那种关系。很难用语言描述,有点天人合一都意味。
《道士下山》总体有点意识流的风格,所以叙事不太清晰,让观众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是它不被大众接受的缺点。但是整部电影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是很深刻的,并且非常质朴。
我觉得若干年之后《道士下山》有可能成为大话西游那种类型的翻红神作。
PS:这戏有张震啊!张震不拍烂片
陈凯歌就是党培养的好孩子( u ) 」哪家孩子没一点毛病哦( -ω-`)随他吧 只要没有神马大问题听话就好 娃娃还是不错的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这部《道士下山》我看过的感受分析如下:
何安之,无处安放的自己。一个被遗弃的孤婴,暗示着寻找内在父母与自我的线索。在寻找过程中将上山下山、出世入世、道教佛教做了完美的融合。最最重要的是个人内在自我的完善与成长,体现在三方面的分离中。
1.与父母分离
安之赢得了比赛却被赶下了山,师傅的良苦用心在影片的结尾做了表面的升华。嘴要甜,手脚要勤快,功夫不能丢。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如此,这是入世的必备条件。安之逮谁叫谁师傅正是内心寻求父母,而在言语上的体现。“不择手段非豪杰,不变初衷真英雄”,工具是一时的,内心的目标一致,用工具行动,会成为完善的个人。
刚入世的安之为了吃荷叶鸡而呈现的一系列行径,其中的递进关系:“你给我”;“你送我”;没办法,我只能抢了。“功大于理”,能力胜过其他:在范伟为了追回荷叶鸡而不小心落水被救后,关系的反转体现的淋漓尽致。安之对内心父母的追求有了现实人物的存在感。接下来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节了:儿子想睡师娘,但是现实中的竞争对象不是“父亲”范伟,而是范伟的弟弟—师娘真正心仪的对象。
再看范伟的弟弟,与其说是他对嫂子的爱意,不如说是对“父亲”哥哥角色的攻击与反抗。嫂子抢走了哥哥,或者说哥哥抛弃了他,所以他要报复,甚至不惜用杀害他哥哥的手段。其中穿插的金钱的影响我理解为更好的接地气。值得考虑的一点是电影中弟弟是个偏中性的角色,对哥哥的认可度不够,还是认可哥哥而想让自己嫁给哥哥?
安之暗害了师娘与二叔以后,寻求佛陀的庇护与解脱。如松方丈的话句句经典:“是对还是错我们真分辨的清吗?”“知道疼就好,还有心。”“粥要自己盛,心要自己找,找到心了佛陀可以帮你安。”内在自我成长的开始。
后期离开医馆时范伟父亲一样安详的“走吧走吧”是安之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成功分离。
彭爸爸为了让儿子彭七子当掌门,手刃儿子的最大竞争对手赵心川。彭爸爸如此在意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赶走了拦路虎郭富城才得以继承掌门。赵师兄的出现我认为是彭氏父子心目中关系轮回的一个体现:为了想当然的传家宝—功夫在家族中的传承而上演的一出戏,但是无疑是安之成长过程中一段完美的衔接。
2.与自己分离
三分之二的重点桥段在讲述安之内在自我的成长:彭七子跟安之吃了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是吃竹子长大的,也就是纯天然的素食野味,按理说应该非常 健康 才对,但是结果呢,吃下去后两人都中毒了。彭七子说:动物的心有毒,也就是两人吃了恶念,或者是两人的恶念被勾起来了。然后戴着丑恶的嘴脸他们去偷郭富城的功德箱。安之看彭七子时,看到的是好几幅偏正常的嘴脸,每一副嘴脸都没有现实中他俩的嘴脸丑陋。要是知道自己有多丑的话可能就不出去了。心里有恶念的人嘴脸丑陋而不自知!
彭七子与安之偷功德箱的故事中另一重要人物-彭爸爸的师弟郭出现了。落花也好,残叶也罢,终其一生都扫不完。恶念一直会出现,重点是我们能不离不弃的去扫,不嗔不怒的去看待它,容许它的存在。天地有大明。
郭接纳安之留下,传授的是对状态的感悟。彭爸爸知道郭的存在后,内心的自卑感显现,非要找郭比武。此时我们才知道,最厉害的武功不是九龙合璧—隔空打牛,而是猿心计。前者是接力打力达到效果,量变的变形发展;后者则是升华的质变,用速度影响质量。练武是修行,猿心计武功是练习与天地日月融合的修心。再次强调修心的重要性。
彭爸爸出场总是带着一把伞,除了作为工具外,我理解的是,伞可以挡住至柔的水,水能洗掉、流淌掉所有的尘杂。这是对彭爸爸阻抗改变的表达。最后郭击败彭爸爸靠的也是水与月亮的联结与力量。给予水两个对抗的力,水会自行化解。
彭七子知道医治父亲的不仅仅是良药,更关键的是郭的消失,将父亲心理上的压力拿掉。所以他去杀郭。传说修身养性到一定程度的人会有预见性,郭可能预示到了自己的劫难,所以将心法:不离不弃,不嗔不怒传授给安之。
查老板的角色的出现惊喜颇多,我认为这是影片中最最出彩的角色。他为了吸食鸦片被戏班开除而参军,在战场上认识了郭。残酷的战场逼疯了查,对查有了投射 情感 的郭助人心理凸显,带着查归隐山林寻求自我圆满。与日练,与月练,与天地阴阳一体,就像人的两面的完美融合。我理解为自我善念、恶念的共同成长,更关键的是郭的成长解脱极大的依赖了疯子查。双方都重新活了一次。我们感谢求助者或者是世界上奇葩的存在,帮助我们解放思想与见识。要不是第三段情节的出现,我都快开始怀疑郭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出山后查继续演戏,行云流水的表演中反映的扰动、安抚,继续扰动、安抚~逐级而上。掌控好节奏,理清思路、预知对方的步调···优美的身段中完美的咨询技巧的展现。
安之带将死的郭去寻求如松的帮助,郭想见查老板,安之想让郭解脱。如松淡然:“上天如掷瓢的手,随缘而转。”“生死轮回如同花开花落,你真的看开了吗?”“一口气都咽不下去还谈什么解脱”“你在心里真的没有看见他吗?”一、如松用水把郭的那一点混沌给冲走了。二、自我成长完善中除了与父母分离外,还要有与自己的成功分离。
3.与 社会 分离
查知道郭死后前去复仇前与军阀的对抗与表现,一开始我在怀疑是否违背了“不嗔不怒”的宗旨,后期反思这是查内心强烈冲突的具体表现,应激后的正常反应状态。如果没有这一场表演战争宣泄情绪,在与彭爸爸交锋前查老板的心静不下来,必定就败了。
交锋前彭爸爸一句“还要麻烦你来请我”,因为有了恶念才会意识到善念的存在体现。
在这一故事中,安之扮演的是绝对的观察学习的角色,查老板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安之下山不久, 社会 化不深。而查则是从 社会 这一油锅中炸过两次的 社会 人了,查最后带着安之复又上山入林,体现的与 社会 分离更有说服力。
安之一口咬定是彭爸爸枪杀了郭,查老板的态度“我要你亲口告诉我谁杀了郭”前者的主观臆测与后者的客观看待问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后期软弱的彭七子强调是自己枪杀了郭,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彭七子渴望其父亲的认可,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意味。
4.不离不弃,不嗔不怒
“坏人作恶,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作恶。”对 社会 行为的评判中自己所站的位置是否中立。
安之下山之前,在山上纯真的环境中修的是行,下山后在 社会 中开始修心,这是人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愿我们都早日成长完善!
善念也好,完善的个人也罢,最终都体现在正常人的生活中,这一宽广的胸怀与状态、就向大自然一样,容纳得下世间万事万物。重要的是在修身、修行、修心的过程中我们怀着:“不离不弃,不嗔不怒”的心态。
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这部电影,原著其实是很难改编电影的,因为它严格说来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是用小道士何安下串联起了各种民国异闻录,同时也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这样的故事虽然有趣,但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各种丰富到爆炸的细节,其实是一种很大的干扰。因为很难找出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冲突,对于传统的商业类型片来说,这样的故事拿来改编电影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因为这个题材决定了制作成本不会低,出于市场考虑,它又要必须改编成一个能够拥有足够观众基础的类型化叙事,才可能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收益。
没有爱过的人,不足以谈出尘;没有恨过的人,不足以道宽恕;没有下过山的道士,没资格自诩得道。一个与世隔绝的大学高材生,还没准备好,就一猛子丢进了无常莫测的 社会 。这个 社会 有前辈爱他、护他、逗他,也曾有人伤他、打他。然而好人坏人,善人恶人,终不过是长长生命中的又一个过客。站在岁月的洪流里,他好孤独。“不知道自己往哪搁”。二十岁的他看不惯很多事,但却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但他总要做出决定。他爱师父,因此他痛恨通奸、痛恨勾引有夫之妇的师叔。但是当他也爱上了别人的姑娘时,他之前的信仰与坚持顷刻间毁于一旦。三十岁时,他愤懑得发狂过,他也学着别人变坏,又悔悟,成才,立业。但是自己依然在乱世的缘里纠缠不开。最终他年过古稀,终于明白岁月如瓢,周而复始,放下因果,无嗔无怒。老眼浑浊的他 看开了红尘,与世界和解。终得大道。这就是「道士下山」与陈凯歌的故事
陈凯歌《道士下山》——艺术中,道理不必直白
关于《道士下山》这部影片,褒贬不一,不过还是贬要多一些。
我对这部影片的个人的观点也是比较偏向贬斥的。原因有三:
第一,陈凯歌作为导演,所拍的这部作品与他的《霸王别姬》差别很大,同样选择的是明星大腕,但是表达主题的形式已由观众自身参透变成了借主角之口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这让观众有一种受教的感觉,比较排斥。观众不是低龄儿童,他有自己的判断力和独特的艺术欣赏能力,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把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主题让所有观众接受,而是观众对于电影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艺术应该具有的魅力和包容性。
个人认为很坠落。
可惜了,跟原著差太多
F. 如何看待《道士下山》这部电影
《道士下山》的题材比较新颖,电影名字也比较吸引人,至少让我为了探究“道士下山做什么”而观看了电影。电影中有很多引人发笑的看点,不过很多笑点刻意搞笑就有些尴尬。剧情故事也比较混乱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从头看到尾也没有明白这部电影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只能算是能够博人一笑的电影。
G. 如何评价《道士下山》这部作品
在票房和青春片的喷射下,我以为,已经没人会拍“中国式大片”了,中国大导演这门绝学,也许已经失去了传人。结果,《道士下山》再次把我雷得里焦外嫩。老师傅的拳头,了不得。十年前呛口又酸爽的味道,仿佛就在昨天。
《黄土地》看哭,《孩子王》又喜欢,我心目中的陈凯歌,并不是靠一部《霸王别姬》来吃老本的导演。当时一直觉得,《无极》的灾难,陈凯歌应该是偶然不小心掉坑里的,好歹也是个艺术家。《梅兰芳》时,觉得他还有拍三分之一好片能力,艺术家还是应该拍艺术家。《赵氏孤儿》那阵,至少至少有几个亮点配角,古典悲剧,那是他的拿手本行。即便烂如《搜索》,感觉他也是很努力在追赶年轻人的网络时代,可笑之余,尚还有点可悲。但辐射状的《道士下山》令人惊觉,也许他前半生的艺术成就才是一种偶然——哪怕是时代赐予的。
拍电影,真的是一场人生修行。
打从王宝强放出奸邪而放荡的狞笑,我就预感,他会像《泰囧》一样,一路装疯卖乖躁到底。如果说,范伟的发型可以原谅,吴建豪的蹩脚昆曲可以不听,林志玲的内心可以不提,当船沉西湖底,出现一堆阿修罗之类的恐怖石雕时,电影的画风就严重不对(在此之前仅仅是熟悉典型的本土影视基地美学)。
然后,王宝强就跑去见大和尚王学圻了。
H. 电影《道士下山》口碑极差,你怎么看
导演的诚意当然不是源于他那封情感丰富的微博情书,而是源自整部电影所包裹的那些近乎心切的想要表达的对道、禅以及武侠的理解,对世态生活、人之成长的认知所流淌的一股语重心长的情感。他就像一个历经岁月洗礼、饱含哲学思索的老者,急切地想通过一部电影来传递其对于人生的理解,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其说他选择《道士下山》这个题材是出于对“奇”的痴迷,不如说他只是想通过“道士”所蕴含的道禅意味来表达他的人生哲学。从电影《道士下山》不难看出,他在营造禅道意境上用了不少心思,许多虚实结合的场景让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艺术的美感,也体会到了道禅意境所传递出来的宁静与淡泊。几乎没有人这么干过,如果说徐克的武侠表达的是情义,李安的武侠表达的是情感,张艺谋的武侠表达的是环境,那陈凯歌想要表达的,则是一种意境——一种基于禅道的意境,是陈凯歌丰富情感的一种体现。也正是因为导演的这种丰富情感,让影片在场景营造、视觉呈现以及部分场面调度上,显示了他的功力,却也暴露了他的不足。不能忽视的是,好几个打斗场景都显示了极富美感的一面:无论是郭富城武功与舞功交织而出的“似魔鬼的步伐”所带动的繁花飞舞,还是张震一袭白袍一杆长枪从容不迫内功强劲所表现出的英气逼人,亦或是王学圻论道说法时进入的化境之地,都带来了不错的视觉体验。但,成也萧何败萧何,陈凯歌导演过于丰富的情感让影片在传递道禅意境的过程中,由于太过心切的想要展现更“多”的理解,让影片显得“太满”,也让观众觉得乏味而多余。太多想讲的禅道理解,让影片的故事让位于道理,以致于影片的剧情被削弱,道理被放大,令观众觉得是在被动接受着近乎啰嗦的说教。要知道,在这个反鸡汤比反恶俗还要盛行的当下,讲道理将大大增强观众的吐槽欲。即使台词再具禅意和哲思,也会被当作假大空的说教而被厌恶。可惜的是,陈凯歌又是一个细腻的情感丰富者,他很想照顾观众的感受,担心观众又一次发出“看不懂”的怨言,于是在勾勒优美镜头语言的同时,加入了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旁白——而这几乎成了影片最多余的硬伤。想要表达的太多,“多即是少”的效应被鲜明体现,不仅让人物的塑造变得不够充分,也让故事变得趋于“寡淡”,适得其反的效果是,不少观众觉得影片“没讲什么事儿”。实际上,影片虽然与原著有着不小差异,却也还是讲了故事的。倘若细致的梳理会让你觉得乏味,不妨以戏说的方式简要概括一下:宝强饰演的何安下并没有像期待的那样成为“逐渐变强”的主角,而是以他为主线串起三组人物发生的三个“嫌丑引发的血案”——林志玲因嫌弃崔师傅的“丑”,寻了长得好的崔弟弟满足自己,引发了一场“金锁鸳鸯船沉湖底”的血案,上演了一出民国版“武松斗杀西门庆”;郭富城因嫌弃同门师兄的“丑”,不愿和他日月双修,找了长得帅气的张震同居山洞好多年,最后引发了一场“看着子弹飞”的血案,上演了一出“老子挨打儿子开枪”的奇戏;张震隐隐间胸肌起伏,明明里英气逼人,因拒绝了“混道上”但长得“丑”的恶霸赵笠人的庆生演出,引发另一波血案,上演了一出“帅酷大师战群魔”的内力PK大戏。有趣的是,这几个故事即是串起影片框架的亮点,也是不少人愤怒的槽点:或许存在没看懂,但更多还是不满说教。而许多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就在于何安下的定位过于边缘:你以为他是一个会随着所历之事和所识之人的增多而变得更加“成熟与强大”,却不料一直都是一个旁观者或热情的参与者,他没有变得更强,也没有发挥关键作用,而是跟随了张震,重新上了山。这种处理让很多人感觉莫名其妙,不会觉得那是导演用其“下山又上山”来表达涉世之后的成长。
I. 如何评价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称不上一部优秀的电影。影片华丽四射的外衣与作者自身的理念矫揉而纷杂地纠结在一起,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野心膨胀、又进退失据的作品。除了范伟的第一个故事相对完整之外,后两个故事虽然篇幅很大但也非常混乱,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有感觉云里雾里。比如片中何安下与彭七子吃毒物的桥段,是原著本身就有的情节,导致何安下诱发了罪恶的一面,但这段情节放在全片中却非常突兀。如果说范伟的故事尚属张弛有度,那么后期就进入到一个异常混乱且臃肿的阶段,再加上一个与原著极为相似戛然而止的收尾,使得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从“糖葫芦型”变成了“葫芦型”。
陈凯歌为电影注入了非常浓重的人文色彩,民国三教九流的画卷,就连第一段那个近代版的潘金莲故事都拍出了花样。然而电影过犹不及的地方恰恰是陈凯歌过于人文的气息,放太多到电影里就变成了矫情。这种强烈的作者意识加入到电影中,完全掩盖了原著的精髓。原著那种对传统文化没落与断裂的反思在电影中变成了繁琐的说教,武侠的风骨在电影中踪迹不见,只看到一个处处碰壁的何安下,作者所有的思考和诘问,也在不断地夫子自道中下落不明(《新京报》评)
J. 王宝强与《道士下山》:电影很烂,现实更烂
也许是由于《道士下山》这部电影太烂(豆瓣只有三星5.4分),在这次马蓉事件中,竟无人提及这部宝强担任主角的电影。但是我想提一下,一是电影中的情节和现实太像,二是希望宝强能够像电影中那样,哪怕遭遇挫折,最终也能走出来,不管戏里戏外,山上山下,不管现实有多烂。
《道士下山》是陈凯歌导演、王宝强、范伟、林志玲等主演的一部古装奇幻片,讲的是武艺高强的道士 何安下(宝强饰演) 下山在大千世界中闯荡的故事。他遇到第一个人,是个医师,医师有个漂亮妻子,有个也开医馆、和自己处处作对的弟弟,而且 医师弟弟和医师妻子背地有染 。故事发展到最后,医师被弟弟下毒毒死,医师妻子和弟弟在湖上船中幽会,何安下(宝强饰)心生怨念,将船凿沉,妻子和弟弟这对奸夫淫妇命葬湖底。此后又经历了一系列人世悲欢,经历下山上山,才悟得人生真理,修得正果。
宝强在现实世界中的经历,和电影中太过相像:
①主角从一个相对单纯的地方,到大千世界闯荡(电影中是从与世无争的道观下山;现实中是从贫苦农村到北京奋斗);
②主角做事认真,为人上进,开始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并因此得到了自己应得的东西( 电影中得到医师师傅的留用、传授自家配药治病手艺; 现实中得到名导认可,拍戏无数,还得到观众喜爱 );
③主角内心单纯,不谙俗世规则,最终都被俗世纠缠甚至伤害(电影中自己最敬爱的医师师傅被毒死;现实中被自己最亲近的妻子经纪人背叛,失去几乎所有财产,家庭破裂);
唯一不同的,是电影里被戴绿帽子的是医师师傅,何安下(宝强饰)只是一个相关者,最终还能手刃奸夫淫妇;而 在现实中,宝强成了亲历者 ,而且目前几乎不能拿奸夫淫妇怎么样,丢了家庭,丢了财产,是那么悲惨,那么无助。
山上,只是旁观者;山下,却要亲历俗世。山下的世界,确实比山上更加复杂;
戏里,只是旁观者;戏外,却要亲历悲剧。戏外的世界,简直比戏里更加惨痛。
何安下,山上山下,戏里戏外,何处才能安下?
电影很烂,现实更烂。但电影里面几句鸡汤台词,确实有一番道理,希望经历这一切后,现实中的宝强能够振作起来——
「人生本来就是上山下山」 ——戏里戏外都是修行,这就是人生;
「不择手段非好汉,不忘初衷真英雄」 ——我们都喜欢那个不忘初衷的宝强;
「人的生日并不光是母亲生你的日子,还有很多能令你心境改观的日子,那也是你的生日」 ——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悲剧,但这悲剧也许会让你新生;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争斗几时休,战火纷飞,辗转日月蹉跎、缘起缘落,幻缈与熄灭,经历沧桑」 ——经历沧桑的你一定更加睿智成熟。
宝强,你至少仍然武功高强,有拍戏的真本事;你还有这么多观众支持;最关键的是,你还是那个你,朴实真诚,为人正直——老实人眼前哪怕吃亏,最终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
何安下, 山上山下,戏里戏外 ,何处不能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