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上海市文联电影家协会

上海市文联电影家协会

发布时间:2022-11-27 08:20:52

1.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来临之际,电影《1921》亮相大银幕,用光影艺术致敬建党百年。该片以1921年的上海为背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历史事件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1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作为开幕影片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首次公开放映。

日前,在上海市电影局的指导下,电影《1921》举行了专家研讨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陈晓达,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等党史专家,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等著名电影理论家、评论家,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等出品方代表及《1921》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和演员王仁君,以及各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党史专家、电影学者、媒体记者就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等进行了研讨,对于影片给予了“如教科书般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完整历程”的高度肯定。

电影《1921》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聚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影片以丰富的细节、立体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视角,探寻“一大代表”们为救亡图存无悔付出的“心灵源动力”,被誉为“建党题材新时代经典之作”。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高度肯定了该片的宏大叙事,把1921年前后国内外大事通过艺术手法凝练在一部电影中。同时,作为上海城市文化史最权威的专家之一苏教授也对于该片首次真实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城市全貌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认为从大的城市风貌到小的造型道具细节,剧组都下了狠功夫,而且也通过对当时租界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真实展现深刻揭示了上海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原由。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高度肯定了《1921》“是艺术和真实的高度融合”,并且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上映具有重要意义。党史教育需要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把建党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如果说《开天辟地》是写实主义的作品、《建党伟业》是群星璀璨的演绎,那《1921》就是聚焦式的、年轻化的真实还原,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用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去讲述建党的历史,对于党史教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普及意义重大。吴海勇认为影片的年轻调性,是为了让年轻观众更容易走进历史故事找到共鸣,同时细腻展现了“先辈少年时”的建党初心。吴海勇表示,“我最欣赏的是青年毛泽东在租界,看着法国独立日庆典却被挡在外面。这段想象太漂亮了,这就是达到了艺术和历史的巧妙融合”,片中青年毛泽东偶遇上海法租界庆祝盛典,却被挡在门外,遭遇了明明是中国人却无法踏上中国土地的委屈愤懑,随后以毛泽东夜跑的情景,穿插他成长经历的蒙太奇剪辑,以合理化想象的生活情景,串联一代伟人树立改变丧权辱国社会现状决心的成长道路和动力来源,以此凸显先辈们坚决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电影《1921》在同类题材里是水平非常高的一次创新性创作,令人惊喜,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先辈青年时代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动力,“真正把年轻人当年轻人来书写”、“毛泽东的形象站起来了”、“何叔衡说读书人革命,就是要真正能抬起头来,这场戏很动人”。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表示,原来觉得这类建党故事很难拍,没想到电影《1921》让自己深深地震撼和感动,除了电影的宏观和厚重之外,同时在还原历史情景和人物心境上又极其细腻真实,“在历史氛围中表达彼时中国的处境,以及普通个体的挣扎,展现了党不是突然建立的,而是历经困惑与迷茫,但目的很坚定,担得起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意义”,同时他肯定了谍战、追车、动作等类型元素的观赏性。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解读了《1921》作为主旋律作品的新尝试:新颖的国际视角、加入“一大会议”的筹备人视角、补充大量历史细节,他还为片中细腻诠释的年轻人,最后为革命牺牲的命运而深深动容。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盛赞《1921》满足了观众对建党起点的历史和审美期待,“既能领略建党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又能理解先辈为什么去追求革命事业,用人物、情感和价值观去和当下观众交流”,他肯定了影片类型化思维和主旋律题材的融合,还高度肯定了演员的诠释:“我能够沉浸在角色中,没有特别在意演员,说明他们的演绎是成功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站在2021年这一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因此,观众和时代都需要符合当下时代和文化语境的、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作品。而《1921》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大事件,以先辈少年时为核心、以丰满人物为中心、以挖掘细节为重心的细腻表达,探寻第一代共产党人完成“用28年时间就改变旧中国”这一“中国奇迹”的初心动力,生动鲜活再现教科书上的记载,激励当代年轻人汲取榜样力量,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2

有上百位知名演员出演的电影《1921》,上映4天票房即将破3亿,成绩比较理想。用“比较”二字,是因为它好于同题材的《革命者》,却远远逊于同样如此大牌面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这说知名演员数量上的多少,并不能决定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好坏。

看过该影片的观众,一部分在为能一部电影看到这么多知名演员而高兴,一部分在为电影里的历史情节、人物而感动,也有一部分观众认为这部主旋律的电影非常“好看”,只是这部分观众并不占多数,毕竟《1921》在豆瓣目前的评分只有6.7。

知名编剧汪海林显然不是第三种观众,因为他写了长长的一段影评,为影片中的历史感动、夸部分演员不错,却批评影片的叙事主线杂乱、流量明星太多、故事缺乏深度不够聚焦。

编剧汪海林近两年并不以“编剧”为主责主业,反而在娱评、影评等方面为更多网友所熟知。比如他时不时地与肖战、肖战粉丝展开网上“攻防战”,也时不时地对其他流量明星进行“正义的规劝”。但他这段对《1921》的影评,确实有见地,也得到了部分网友的支持。

汪海林以《1921》为样本,重申“依赖流量明星给影片带票房的思路是彻底失败的思路,这样一个模式是反电影的”,感叹“电影界需要反思,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电影本体上来,不旁骛,专注于电影?”道出了电影界目前需要改进的.现状。

拍电影是追求艺术,还是追逐利益最大化,不同的电影人有不同的思考。《1921》无疑想要在追求艺术的同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上百位知名演员中流量明星占了一大半,不为票房,难道是为了锤炼他们的演技?

诚然,流量明星出演《1921》更能彰显他们的爱国情怀,这点必须予以支持。许多年轻的观众因为他们的出演而愿意走进电影院,通过这部电影来了解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那些令人敬仰的先辈。如果把《1921》当作一部“教育”片,它显然起到了该有的教育意义。

比如,王俊凯受刑的那段,虽然时长很短,却较为震撼。甚至连资深演员祖峰都夸王俊凯:虽然年纪轻,但已经是“老”演员了,很成熟,职业素养很好,表演很有经验。

如果连祖峰都认为王俊凯演得好,那么王俊凯的粉丝和关注王俊凯的观众,多数也会为王俊凯的表演点赞,为《1921》点赞。这就是《1921》的教育意义所在。

但不是所有的流量演员,都有王俊凯这样感人的戏份,有的演员甚至只能称之为“露个脸”,连“混个脸熟”的记忆度都不够。还有一些演员的角色,只是个“工具人”,他们的故事并没有展开,他们的精彩并不能在几秒、十几秒的镜头里展现。

这也是为什么汪海林认为“流量明星减少一半,影片会好得多”的原因所在。为了让部分流量明星“露脸”,导演和编剧势必会给他们加戏,但电影的时长有限、电影的主线不能乱、主角的戏份不能减,“加戏”必然会破坏电影的完整性、统一性,这也是这部电影“不够精彩”的原因所在。

电影界需要反思,《1921》也应反思。

2. 作协、文联,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一、文联与作协都是人民团体
文联是由地区和产业文学艺术工作者组成的人民团体。
作协是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

二、作协是文联的团体会员
文联设有团体会员,包括即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电影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曲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杂技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以及相关产业文联等。
文联对各团体会员的工作有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责,并承办团体会员需要统筹安排的事宜。

三、作协与文联的其它团体会员不同
作协是行政独立单位,其它团体会员不是行政独立单位。
例如,中国作协是一个独立的、正部级的全国性人民团体。

三、文联与作协的级别相同
只有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地区才也成立文联与作协。
全国文联是正部级,中国作协也是正部级。
省、直辖市、自治区文联是正厅级,省、直辖市、自治区作协也是正厅级。
副省级市文联是副厅级,副省级市作协也是副厅级。
地级市文联是正处级,地级市作协也是正处级。
县(县级市)文联是正科级,县(县级市)作协也是正科级。

3. 韩尚义的成就荣誉

40年代初进入电影界,长期从事电影美术,为《一江春水向东流》、《聂耳》、《从奴隶到将军》、《南昌起义》、《梅兰芳舞台艺术》、《周信芳舞台艺术》等几十部影片,担任美术设计、总美术师或艺术顾问。其中影片《子夜》获第二届全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同时担任了《日出》、《茶花女》、《蝴蝶夫人》、《国家至上》、《重庆屋檐下》、《大明英烈传》、《万水千山》、《共产主义凯歌》等舞台剧的美术设计。多年来 ,先后为《林则徐》 、《聂耳》、《枯木逢春》、《南昌起义》、《子夜》等20多部影片进行美术设计,其中《子夜》由于表现出时代特点,内外景衔接自然,获得第二届金鸡奖最佳美术设计奖。撰述出版有专著《论电影与戏剧的美术设计》、《电影美术漫笔》、《电影美术散论》、《电影艺术美漫谈》等。兼长木刻版画、水彩画和散文,40年代出版有《木艺十讲》专著,90年代出版有散文集《带咸味的糖》。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总美术师、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美术学会顾问、中国舞台美术协会顾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水彩画研究会理事长及名誉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等。

4. 如何加入中国电影家协会

加入中国电影家协会主要是要够资格,标准是有副高职称以上的电影业工作者或者是在影视界奖项中(金鸡奖、华表奖、金马奖等等的一系列的影视奖项)获得过荣誉的导演、美术师、摄影师、道具师、置景师、编剧、评论者等等的电影拍摄的专业人士。所以说想加入中国电影家协会就一定要有相关的资质资格。

5. 上海滑稽剧团的艺术家简介


专业职称:一级演员
所属专业院团:上海滑稽剧团
学历:高中
至今从艺26年,1981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学馆。上海滑稽剧团表演艺术家,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上海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第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广影视集团委员会副主委。
专业职称:一级演员
所属专业院团:上海滑稽剧团
学历:高中
至今从艺30余年(1978年——至今),1987年进入上海青年滑稽剧团,1996年6月离团后2004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滑稽剧团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委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上海演出家协会会员,上海滑稽笑朋友工作室演艺创作中心艺术顾问,上海十大笑星。生于滑稽世家,因从小受家庭影响酷爱滑稽,在其9岁时就已是上海市徐汇区少年宫的一位评弹小演员。为其今天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后于80年代中期考入上海青年滑稽剧团,师承老牌滑稽表演艺术家龚一飞先生。
专业职称:一级演员
所属专业院团:上海滑稽剧团
学历:高中
上海滑稽剧团表演艺术家,1984年毕业于上海曲艺剧团(现上海滑稽剧团)学馆。上海滑稽剧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上海文化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
专业职称:一级演员
所属专业院团:上海滑稽剧团
学历:大专
著名影视演员,1982年考入浙江岱山越剧团,1983年调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1985年毕业于浙江艺术学校戏曲表演,后2004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京昆联谊会理事,浙江省第八届政协委员。
专业职称:一级演员
所属专业院团:上海滑稽剧团
学历:大专
上海十大笑星,上海滑稽剧团表演艺术家。80年代进入上海滑稽剧团,民主促进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80年代与著名笑星周立波共同开创男女对口独角戏《对歌》而成名,而后活跃在滑稽界和影视圈。
专业职称:一级演员
所属专业院团:上海滑稽剧团
学历:高中
上海十大笑星,上海滑稽剧团著名女说唱,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1977年正式加入上海曲艺剧团(现为上海滑稽剧团)。自少年时代开始,就酷爱曲艺艺术,自拜滑稽艺术教育家、剧作家张双勤为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顾竹君进入上海滑稽剧团,更是深得姚慕双、周柏春以及严顺开和“双字辈”等名家的亲授。
专业职称:一级演员
所属专业院团:上海滑稽剧团
学历:高中
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自幼迷恋滑稽,因崇拜翁双杰,于1986年进上海滑稽剧团,师承滑稽“双字辈”表演艺术家翁双杰,艺名“小翁双杰”。在艺术上不但有老师翁双杰的表演风格,又有所创新和突破,注意塑造人物性格。主演了《刀枪不入》、《毛毛雨》和《美景佳缘》等作品。

6. 除邓友梅.蒋子龙.梁晓声.张贤亮.贾平凹.张抗抗.池莉外,当代还有哪些小说家比较优秀

洪峰、余华、格非、

叶兆言、林白、陈染、

史铁生、陈忠实、张洁、

方方、张炜、张承志、

王蒙、从维熙等等等等。

另外,你的当代是指现在还活着的还是指1945年至今的?
如果是后者,更多。

更多资料见此: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hsl/dangdai/xd_02/csh_ddwxs/042901.html

阿城(男)(1949- )
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
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1979年回
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任《世界图书》编辑。1984
年发表处女作《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7 期),引起广泛关注,
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小说《树王》、《孩
子王》相继问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
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
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
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
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
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海外
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90年代后定居美国,有不少杂感散文作品发表,
依旧沿袭了他直白冲淡的语言风格。

艾青(男)(1910-1996)
原名蒋澄海,笔名还有莪伽、克阿、纳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自五岁起被寄养在一位贫苦农民“大堰河”
家里,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诗歌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1928年考入杭
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赴法留学,修绘画。1932年回国,
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 月被捕入狱。以在狱中写成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1935年出狱。抗日战争爆发后,
加入中华全国文协。1941年3 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艺文学系,主编
《诗刊》(延安版)。1945年10月任华北联大文学院副院长、华北大
学第三部副主任等职。1949年随军进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军代表、
中国文联筹备委员会常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人民文
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1959年调往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1975年回京治眼疾。1978年重新发表诗作。1979年平反。
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等职。他的早期创作《大堰
河》、《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等诗集,
多写劳苦大众、民族命运和社会黑暗,呈现悲怆、高昂、亢奋的重彩
格调,由于在诗歌创作中强烈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和汹涌澎湃的革命激
情,在青年中产生极大的号召力,并使他得到“火把诗人”的称号。
50年代发表了一些图解政策和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概念化和平面化而
显平庸,缺乏生命力,但有些描写域外题材的作品则得到评论界的肯
定。70年代末复出后,发表了大量诗作,使诗坛震惊,包括《光的赞
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和许多短小篇什,延续了三四十年代的
创作风格,并且更为凝练、深沉。194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
《宝石的红星》、《海岬上》、《黑鳗》、《春天》、《归来的歌》、
《彩色的诗》、《雪莲》、《域外诗集》等。其中,《归来的歌》和
《雪莲》分获全国第一、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另外著有理论集《
诗论》、《艾青谈诗》、《艾青论创作》等。译作有凡尔哈仑《原野
与城市》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享有广泛声誉。1985年,获法国
艺术最高勋章。

巴金(男)(1904- )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
辉等。原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1918年入成都青年会的英文
补习学校,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专业学校。在学期间,接受“五四”
新文化洗礼,并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这构成了他前期创作的
底色。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
的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此后20年,他创
作、翻译了大量深受青年喜爱的作品。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
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文革”中受迫害,1973年自“干校”回上海。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作品经历了几个变化,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
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而后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
的生存悲剧,发表了《寒夜》、《憩园》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
的作品,为后来的批评界更为推崇。50年代开始从小说创作逐渐转向
散文创作,跟随政府号召写新题材、新主题,写出了不少遵命文学,
丧失本来的艺术个性,但也有像《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这样
在当时独具一格的报告文学集。经历“文革”后,思想又有了新的认
识,感情更内敛,一部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
闪烁着一个历经苦难的世纪老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光芒,该作1989年获
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一生坚持人道主义的追求,
常年卧病在床却笔耕不辍,近年仍继续他的“随想系列”的创作。享
有广泛的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 年获法国
“荣誉军团勋章”.1990 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
洲文化奖特别奖”.

巴人(男)(1901―1972)
原名王任叔。笔名屈铁、行者、八戒、赵冷等。浙江奉化人。1920
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宁波第四师范学校后,曾担任过小学、中学教员和
编辑工作。1923年开始文学创作,参加文学研究会。1926年参加北伐,
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1929年赴日本,次年回国,参加左联。后在
南京交通部任职。抗战爆发后,在“孤岛”上海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曾主编《译报》、《译报周刊》、《民族公论》等刊物。1941年去印
度尼西亚。1948年进入华北解放区,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二处副处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
总编辑。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有自己的见解。1954年
修订出版文艺论著《文学论稿》。50年代中期在《人民日本》、《文
艺报》、《人民文学》发表杂文,提倡人道主义文学。其中《况钟的
笔》、《论人情》传诵一时。部分编辑出版为《遵命集》。还创作了
历史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等。在50年代反倾运动中,因提倡
“人性论”遭批判和撤职处分。1960年又被指为修正主义再受全面批
判。晚年从事东南亚历史研究工作,编成《印尼史稿》。“文革”中
被迫害至疯而死。

白桦(男)(1930- )
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人。1938年因日军占领信阳逃难,1939年
父亲被日军杀害。1942年入河南潢川初中,1945年入信阳师范艺术科。
1946年夏入潢川高中,开始文学创作,诗歌处女作发表在信阳的《中
州日报》。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中原野战军宣传员。1952
年调任昆明军区创作组长。1955年调总政创作室。1958年因《森林里
的故事》被划为右派,开除军籍、党籍。后在上海当钳工3 年。1961
年调上海电影制片厂。1964年重返军队,任武汉军区创作员。“文革”
期间曾在新疆度过数年。1979年恢复名誉。1985年转业,调中国作协
上海分会。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
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等。五十年代在西南边疆时期出版诗集
《金沙江的怀念》、《热芭人之歌》,长诗《鹰群》、《孔雀》,小
说集《边疆的声色》、《猎人的姑娘》等,以单纯、明净的热情将斗
争生活与边疆风物融汇一体。1977年开始文革后的创作活动。著有诗
集《情思》、《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等,小说《远方有个女儿国》
等,电影剧本《苦恋》(与彭宁合作)、《今夜星光灿烂》、话剧
《吴王金戈越王剑》等。其中诗歌《春潮在望》获1979-1980年全国
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1979年10月他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发言《没有
突破就没有文学》,引起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共鸣。他的后期作品尖锐
地对社会现实、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引起较大争议。1981年,电影
《苦恋》受到批判,但仍坚持创作不止。他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为数不
多的能进行多种文学体裁创作的作家。

残雪(女)(1953- )
原名邓小躬。原籍湖南耒阳,出生于长沙市。1966年小学毕业。
四年后,进长沙一街道小厂当铣工十年。后为服装缝纫个体营业者。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参加中国作协。出版有小说集《天堂里
的对话》、《黄泥街》,长篇小说《突围表演》等。她的具有“先锋”
色彩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天窗》、《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
思》等在读者和批评界中反响颇大。她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形式
上受到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影响,以臆想、梦呓的手法组织神秘荒诞的
叙述氛围,造成朦胧晦涩、离奇可怖的审美意象。小说有一种对人性
丑恶的近乎残酷的透视力,对人类生存的悲剧本质进行无可保留的暴
露,表现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曹禺(男)(1910-1996)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原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3年入南开
中学,是南开新剧团的活跃分子。1926年发表没有引起注意的处女作
《今宵酒醒何处》(中篇小说)。1929年升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
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话剧剧本《雷雨》
(《文学季刊》1934年1 卷3 期),复杂的戏剧冲突和卓越的艺术魅
力立刻引起轰动。大学毕业后入清华研究院深造,后因故辍学,开始
教育活动,先后在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上海复旦大学、南
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等处任教。在《雷雨》之后,他又创作了《日出》、
《原野》等多部影响巨大的话剧剧本,确立了其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
地位。抗战期间,在重庆参加文化界抗敌活动,写了《蜕变》、《北
京人》等作品,并改编巴金的《家》,都获得了广泛好评。1946年应
邀赴美国讲学,同年底回国。1947年在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任教,
在上海文华影业公司工作。19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第
一届中国文联常委,后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0年任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院长。建国后,积极参与党领导的各项文艺运动,写过一些迎
合政策的散文,收入《迎春集》。1954年创作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多
幕话剧《明朗的天》,在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中获剧本一等奖。
1960年完成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剧《胆剑篇》(与梅阡、
于是之合作)。“文革”中受到冲击,在人艺门房工作。1978年完成
受周恩来委托的描写民族团结的历史剧《王昭君》,在庆祝建国三十
周年献礼演出中获戏剧创作一等奖。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人大
常委、中国剧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执
行主席等。总的来说,他的早期戏剧创作成就突出,是中国现代话剧
成熟的标志。然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因多应时事、政策而作,受各种
限制,没有取得前期作品所达到的成就。他吸收了传统戏剧和西洋戏
剧的双重营养,善于应用各种创作技法,擅长对戏剧冲突的把握和人
物心理的刻画,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戏剧氛围的诗化处理更是其剧
作独具一格的要素。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探索是其剧作的永恒主题,也
使得他的剧作的艺术生命长久不衰。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雷雨》等剧作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上演,以此为底本的电视、电影作
品也不断出现。

7. 夏衍简介 急!!!!!!!!!!!!!!!!!!!!!!!!!!!!!!!!!!!!!!!!!!!!!!!

剧作家夏衍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字体:大 中 小】 【背景色 】
1900年10月30日生,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笔名蔡叔声等。浙江杭州人。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4年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浙江新潮》。1920年毕业后公费保送到日本深造。1921年考入日本北九州户(火+田)町的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曾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回国,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及革命文化翻译工作。1929年参加筹建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任左联主席团成员、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933年3月任党领导的电影小组组长。1936年发表短篇小说《泡》,第一次署用“夏衍”笔名。1937年后,在上海、广州、重庆、香港等地主编《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华商报》等进步报纸。1942年—1945年在重庆《新华日报》工作,曾任代总编辑。1946年调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中央代表团工作。1948年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香港工委委员、书记。1949年4月到北平,后入上海,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管制专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外交部亚洲司第一任司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全国文联常委、副主席、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54年11月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1982年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作品有:剧本《狂流》、《秋瑾传》、《上海屋檐下》、《赛金花》、《脂粉市场》、《风云儿女》、《压岁钱》、《自由神》、《白云故乡》,改编了电影文学剧本《春蚕》、《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报告文学《包身工》(1936年6月)等,主要著作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电影论文集》等。与郑伯奇合译了(1932年)前苏联导演的著作《电影导演论》和《电影脚本论》。1962年5月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1994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995年10月31日,夏衍骨灰撒放仪式在杭州举行。

网络也有
参考资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8/content_2104189.htm

8. 六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六作文写关于夏振亚的

夏振亚,1938年出生于阜宁县沟墩镇。1951年秋考进江苏省阜宁中学。中学时代夏振亚就显示了杰出的文艺天赋,在《江苏文艺》杂志上发表了洋洋万言的文艺作品《巧装》,反映水乡沟墩人民英勇机智抗击日寇的事迹;散文《不夜的串场河》、《哗哗水响风车转》、《三兄弟》等先后发表在《新华日报》《江苏青年》上;并成功地执导了大型古装淮剧《罗汉钱》,轰动阜中校园和阜宁城

夏振亚,1938年出生于阜宁县沟墩镇。1951年秋考进江苏省阜宁中学。中学时代夏振亚就显示了杰出的文艺天赋,
在《江苏文艺》杂志上发表了洋洋万言的文艺作品《巧装》,反映水乡沟墩人民英勇机智抗击日寇的事迹;散文《不夜的串场河》、《哗哗水响风车转》、《三兄
弟》等先后发表在《新华日报》《江苏青年》上;并成功地执导了大型古装淮剧《罗汉钱》,轰动阜中校园和阜宁城。
1959年初夏,高等艺术院校
在全国提前招生了,上海艺术院校在南京设了考场。未来在向夏振亚招手。这一年,夏振亚考取了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摄影系。三年苦读,夏振亚学海泛舟,孜孜不
倦。1962年,夏振亚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至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从事编导工作,从此开始了在电影事业上大笔书写春秋。
夏振亚是以导演科
教电影闻名的。1987年国际科教电影节在华举行。意大利科教电影主席芒克女士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问前来欢迎的人:“夏振亚先生来了没有?我很想见
他。”这位著名的科教电影的权威人士说,“夏振亚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国际水平,是最有才华的中国科教片导演。他导演的每部影片,我们意大利人都喜欢。”

2相关作品编辑

位中国短片电影导演何以得到外国权威人士如此推崇?这里没有什么秘密,夏振亚完全是在用自己的作品说话的。30多年来,夏振亚编导的科教片、纪录片和电视
系列纪录片在国内外屡获殊荣。他编导了《冠心病》、《胆结石的奥秘》、《摇篮》、《画苑掇英》、《花》、《叶子》、《抗衰老》、《田园交响曲》、《话说苏
北大平原》、《杰出华人在美国》等许多优秀作品。他的作品曾先后八次荣获国际科教电影节奖,两次荣获国际金奖,一次大奖,四次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提
名奖,科教片《花》1991年荣获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十次荣获国家级奖。他几乎年年在国内外获奖,行家和专家们称他是“获奖专业户”,赞誉他
“是我国科普创作战线上的一面帅旗”,他的作品“是中国科教电影艺术的里程碑”。

3人物履历编辑
1991
年12月25日,“夏振亚科教影片创作研讨会”在上海新虹桥俱乐部隆重举行。这次盛会由上海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周报》、《文汇电影时报》和上海科教电
影制片厂联合举办;各界人士及有关党政领导和科教片同行近400人参加。会上放映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中国影坛奇才夏振亚》,该片曾经于1991年
6月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节目里播出。
夏振亚为我国科教电影事业的提高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被上海市科协授予“上海优秀科普作家”荣
誉称号,当选为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第6届科协常委。1995年夏振亚又荣获两年一度的“上海首届大众科学奖”(全市仅2名)。1996年他出
席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3年,夏振亚曾被美国和英国国际名人传记研究中心执意邀请,赴美国波士顿出席第20届“世界名
人”大会。他借此机会,请国家一级摄影师高翔同往,拟拍一部《杰出华人在美国》的系列片。在美国采访拍摄期间,莫虎等一批杰出华人在美国政坛那种叱咤风云
的气度,深深地感染了夏振亚。莫虎这位当时的大律师,昔日的警察总头头、审判长,在纽约这个“地狱的天堂,天堂的地狱”里雄风凛凛;夏振亚在与他的接触
中,真切地触摸到他那沉雄慷慨的情怀,领略到一个强者的自信和良知的风范。在纽约、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上,夏振亚用去了一个月时
间采访拍摄。这些杰出的华人,除莫虎之外,还有美国当代政治生活中的传奇人物陈香梅,前美国交通部副部长赵小兰,前美国财政部总审计长莫天成,誉满旧金山
的女大法官郭丽莲,还有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津铭,以及苏北盐阜籍的第一位宇航员王赣骏等诸多杰出华人,他们的奋斗足迹装满了夏振亚的12个小时的素材带。
四年后,夏振亚的14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杰出华人在美国》问世,以此献给正在走向新纪元的海外华人,向世界昭示我中华民族之魂。
夏振亚出身于
苏北大平原,苏北大平原的广阔、坦荡的襟怀、坚韧刚毅的气质,以及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这一切在夏振亚的思想性格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时刻不忘家乡,不
忘生他养他的苏北大平原,因此,他在国家安排的计划之外,通过努力争取,拍摄了大型系列片《话说苏北大平原》。在拍摄过程中,他广博地采撷,深度地挖掘,
充分地显示了智慧,付出了体力,历经严寒和酷暑,一直不知疲倦地奔波在这块母亲的土地上。镜头一个一个地精心挑选,他抓住苏北人的创业精神这个精髓,谈古
论今。落笔在今天,伏笔在历史。这是部政论性和纪实性相结合的片子。1996年4月5日,20集电视纪录片《话说苏北大平原》在扬州首映。
夏振亚还曾发表过45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杂文、散文、文艺随笔和报告文学,尤其在科教片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著名老作家峻青评论夏振亚的文学成就:“作品甚丰、质量很高、影响很大”,称他为“江东才子”。

夏振亚在书画艺术方面也很有造诣。1986年拍摄科教片《画苑掇英》,他毅然拿起了画笔,第一幅作品就得专家们赞赏。1989年8月10日,夏振亚分别
在日本东京和上海举办个人书画展,引起很大震动。他的水墨画被世人赞誉为:“有声的画,无声的诗”。他的书法最具知名度,现今《中国电影报》的报头就是他
题写的。
夏振亚是一位集电影、文学、书画于一身的“三栖艺术家”,他的座右铭是:“在创作上刻意求新,不重复历史,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
夏振亚现任短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1992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提议和批准,用夏振亚名字命名的“上海振亚影视公司”(国家性质)成立,由夏振亚出任董事长、总经理、总导演和艺术总监。

夏振亚是国家一级导演,国务院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还是“世界杰出人物勋章”获得者、上海市文艺创作协会副会
长、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大学终身教授、浙江电影制片厂名誉顾问、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他的成就早被
收入《中国新闻人物年鉴》,被美国和英国国际名人传记研究中心选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辞典》等。1998年5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整版文
章,题为《文化大师素描》,重点介绍了巴金、贺绿汀、王元化、谢晋、杜宣和夏振亚6位名人。夏振亚荣获的20世纪成就奖,100年只评1次。
正是:奇才三栖艺术家,风骚一领波斯顿。[1]

9.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章程

第一条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上海市文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本市各文艺家协会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本市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本会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团体会员,接受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业务指导。
第二条上海市文联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化力量,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合法从业,依法维权,致力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致力于营造促进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第三条 上海市文联引导团体会员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积极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
上海市文联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组织文艺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艺术规律,为党和国家制定文艺政策、法规、规划建言献策;密切联系文艺家,凝聚文艺人才,倡导德艺双馨,开展自律管理,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综合素养;推动文艺创作,组织理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活跃文艺评论,向政府和社会举荐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积极表达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正当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加强与社会各界和各地文联的联络,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实现祖国统一、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条 上海市文联实行团体会员制。全市性文艺家协会为上海市文联团体会员。
在本市依法注册登记,具有一定规模的文艺社团在提出申请并经上海市文联主席团批准后,可吸收为团体会员。
第五条 团体会员应遵守上海市文联章程,执行上海市文联决议,按期交纳会费,负责完成上海市文联交付的工作。团体会员有参加上海市文联活动及对上海市文联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团体会员有退会自由。
第六条 上海市文联最高权力机构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和由它选举产生的委员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上海市文联主席团行使其权力。
第七条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代表由各团体会员推选并由上海市文联组织协商后产生。
上海市文联委员会委员由主席团和各团体会员经民主协商程序,按名额及需要推举候选人,提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八条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上海市文联委员会召集。
上海市文联委员会全体会议一般每年举行一次,由主席团召集。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和上海市文联委员会全体会议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
第九条 上海市文联主席团由文联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
主席团由主席、副主席组成。主席团会议由主席团主席召集。
上海市文联各团体会员一般应有代表参加主席团。各团体会员中担任文联主席团成员的代表,如因换届、工作变动等原因不能代表该团体会员后,其主席团成员职务,由该团体会员新产生的代表按相关程序替补。
主席团可设秘书长和若干副秘书长协助工作。
第十条 上海市文联经费来源:
1、财政拨款;
2、会费;
3、捐赠和赞助;
4、其他合法收入。
上海市文联及直属单位的经费使用,按规定实行审计。
第十一条 上海市文联的英语全称是“SHANGHAI FEDERATION OF LITRARY AND ART CIRCLES”,缩写为“SFLAC”。
第十二条 本章程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大会通过施行。解释权归上海市文联委员会主席团。

10. 宋崇的人物简介

宋崇,著名导演,1941年10月3日生于江苏东台,原籍安徽颍上。读小学、中学时,宋崇就是学校里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活动。1959年考入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学习电影导演专业。1963年毕业后进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曾任上海青年联合会副主席、1985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二创作室主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
先后在故事片《第二个春天》担任场记、纪录片《东海战歌》等中担任编导。1965年在福建拍摄《东海战歌》,参加了崇武以东海战,拍摄了海战的真实场面,荣立三等功,得到文化部的全国通令嘉奖。
十年动乱中,受到迫害,被关押了两年零七个月。
1976年,他参加了艺术性纪录片《石油盛开大庆花》的拍摄,任四川组导演,在此期间,他现场工作能力,创作能力和后期制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随后,他分别在黄佐临导演的影片《失去记忆的人》和老导演沈浮的影片《曙光(上下)》中担任副导演,勤奋好学的他在老一辈导演的关心指导下,艺术才能不断提高。
1980年,宋崇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好事多磨》的导演,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担任故事片导演,他与全体摄制组成员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力求将影片拍摄得节奏明快,内容真实,细腻新颖。这是一部轻喜剧,在拍摄中,宋崇不仅加强了原剧本中的喜剧情节和结构,还注意从人物性格中去发现、挖掘喜剧因素,同时,在镜头处理和演员表演上,注意自然,真实和生活化。第一次独立执导的宋崇,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观众的好评。随后,他又先后导演了影片《闪光的彩球》、《快乐的单身汉》(获全国工业题材“银梭”奖)、《最后的选择》、《滴水观音》、《霹雳贝贝》于1987年获得第三届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和小百花奖,以及北京电视台举办的“建国以来中国儿童电影评选”一等奖。
《周恩来伟大的朋友》获“华表奖”;《股市婚恋》获“百花奖”最佳优秀影片提名奖。
1986年——1988年,宋崇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在任期间形成了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黄金时期。
1988年—1989年,宋崇担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为北影厂的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曾任中国制片人协会执行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1992年,他执导了娱乐片《魔窟生死恋》,采取自筹资金,摄制组成员入股抵押承包,自己砸了铁饭碗,在电影市场开了“准制片人”的风气之先,《魔》片的发行是成功的,宋崇他们净嫌了30万之多,达到了低投入,高效益,宋崇又一次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1993年,宋崇再一次突破自己,将拍摄、制片、发行和放映溶为一体,执导了影片《陷阱里的婚姻》,影片具有曲折的故事,漂亮的明星,豪华的场面,美丽动听的歌曲,虽说影片的商业味很浓,但宋崇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充分挖掘可视因素,力求拍出高水平,高质量。目前,作为独立制片人的宋崇,也感到市场经济的压力,有一种紧迫感,迫使他又开始了下一部影片的选题。

阅读全文

与上海市文联电影家协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魔鬼女王的电影完整版 浏览:525
什么电影有小丑女 浏览:657
柯基最新电影 浏览:912
2017春节贺岁档电影有哪些 浏览:644
哪个网站下电影全 浏览:185
游戏的欲望电影下载 浏览:874
少帅40集电影全集 浏览:187
在线涩涩电影网站 浏览:427
乞力马扎罗是哪个电影 浏览:336
老电影有什么名字 浏览:944
杀戮游戏电影日本 浏览:843
手机直播电影如何操作 浏览:290
硬盘电影管理软件简单 浏览:132
韩国2017电影票房 浏览:768
小丑女电影叫什么 浏览:422
哪个app可以看限制级电影 浏览:460
全网免费电影vip网站 浏览:792
3d电影不戴眼镜看是什么感受 浏览:389
bl电影在线网 浏览:116
看下架电影的资源微信公众号 浏览: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