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者电影和作家电影的区别
“作家电影”是沉闷晦涩的“艺术片”,探索人的意识和潜意识;过去中国其他导演的“作家电影”也是老、少、边、穷,注重残缺的民族元素;看这些电影不耽误睡觉,一觉醒来,相互都没损失什么。
作者电影 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B. 作者和导演有什么区别
都是说故事的人,只不过所用媒介不同,作者使用的是文字,导演使用的是画面、声音等多感官的媒介
C. 电影导演如何分代
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术概念,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一般来说这样划分: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3、“第三代导演”指吴、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导演,如张暖忻、吴贻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
6、“第六代导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如管虎、路学长、娄烨等。
7、“第七代导演”。我更认可“新生代导演”的提法,如姜文、贾樟柯、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D. 导演、制片人和出品人有什么区别
导演主要负责艺术创作,制片人一般指影视剧制片生产制作人。
导演把文字化的剧本,变成可视化的艺术品。而制片人把可视化的艺术品,变成商品搬上大银幕。导演主要负责艺术创作,主要管理演员和摄制组等。
制片人一般指影视剧制片生产制作人。全权负责剧本统筹、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包括演职人员以及摄制器材的合同签订)、摄制成本核算、财务审核;执行拍摄生产、后期制作;协助投资方国内、外发行和国内、外申报参奖等工作。
E. 我们通常所谓的电影作者是指什么
法国新浪潮时期,特吕弗等人提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成为“作者”。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作者政策要求电影想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电影作家的作品——即导演个人的作品。此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作者资格条件如下:1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性,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2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3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之分。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电影作者代表人物: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此理论确定美国一批导演的作者地位,其电影为作者电影。作者论的实质: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
F. 额,那个,拍电影的制片人,导演,制作人……有什么区别
噢,制片人是电影的题材的作者,导演是指导演员演技和要不要重拍镜头,制作人是拍好后剪辑,最后由总监把电影上报影视厅审批,流程大概是这样,猜的。啊菜怎么问些不实际的东西
G. 作者电影的基本理念,如何判断一个作者电影导演
作者电影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界的一种创作主张,又称作者论或作者政策理论。其理论渊源,最早发端于法国著名导演亚·阿斯特吕克1948年发表的《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一文。该文认为,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来进行银幕"写作"。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反抗主流商业电影,内容横线非戏剧化的叙事结构并且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作家电影代表的流派是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我们可以从新浪潮和左岸派的创作特点中,总结作者电影特征,以此判断何为一个作者电影导演,具体如下:
1.浓烈的文学特色
左岸派的编导大多来自文学界,或者很受文学影响,在他们编剧或指导的影片中,对话和内心独白构成了影片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力图创作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在电影影响于文字叙述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如电影《广岛之恋》,讲述了在日本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二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影片中首次出现大胆而新颖的叙事技巧,电影将早已为文学把持的地盘夺了过来,以文学式的语言展现战争给人心中造成的创伤。
2.注重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
左岸派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回忆、想象,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被展现出来。如表现回忆的《广岛之恋》和表现想象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讲述了女主角邂逅了男主角,男主告诉她,他俩一年前就见过,而且就是在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同时女主曾许诺一年后他俩要在此重逢。通过男主的叙述女主慢慢地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记忆,最后相信。影片通过虚构现实与想象对人物内心进行细致的表现。
3.打破传统时空观念
在艺术表现上,左岸派最大的贡献就是彻底打破了传统的s时空观念,讲逻辑的线性的时间改编为错综复杂交替的“心理时间”,空间也由具体的物理空间或叙述空间改变为“心理空间”,在时空转换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如在《广岛之恋》中,通过大量闪回和画外音,把过去与现实、现实与想象、纪实与虚拟以一种跳跃性结构自如地链接起来。
4.带有强烈的导演印记
“作者电影”所强调的就是导演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自身风格,是对当时日益向僵化刻板的电影制作方式的一次反拨。这一理论的提出重新彰显了电影作为-种艺术门类的独立价值,确立了电影 导演所应具有并在电影中得以展现的风格魅力,强调了导演自身在其电影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投注与倾入。电影《四百击》就正是其中的代表。其中的主角安托万的流浪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导演特吕弗自身童年经历的一个投影。特吕弗|以影像空间中流离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少年形象暗示了自身的童年岁月,以自传式的自我投注为这部电影塑造了自身的深刻烙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影片是否具有浓烈的文学特征、是否注重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是否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以及是否具有强烈的导演印记来判断影片的种类,以此判断是否为作家电影导演。“作者电影”从其产生开始就有着来自于法国电影界的理论支撑,有着其自身的独特风格。而作为一种兼具理论探索与实践支撑的电影类型,“作者电影”从产生开始,其影响就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对后世电影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电影类型。
H. 作家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区别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法国电影新浪潮-特点:是其主要成员以前是电影评论人,都来自封面黄色的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由安德列•巴赞和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于1951年创办。在拍摄长片和短片之前,克罗德•夏布洛尔,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艾里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都曾为杂志写作大量评论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历史特点就是它是业余爱好者的活动,荧屏人们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导演。这些年轻的作者是在影迷俱乐部开始喜欢上电影的。
法国电影新浪潮-代表作品
有克罗德•夏布洛尔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尔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紧接着有特吕弗的《四百下》 ,阿兰•雷乃的《广岛之恋》 ,后来,1960年及以后,又出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罗梅尔的《狮子座》 ,最后有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 。
【重点】他们的区别是: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从时间上看:“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瓦尔达也于1954年就开始拍摄影片了。
3.在年龄上着: 1958年“新浪潮”的几个代表人物还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特吕弗和路易,马勒是26岁,戈达尔和夏布洛尔是28岁。而“左岸派”的导演们在1958年大多数已经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叶是36岁,高尔比和马克是37岁,杜拉是44岁。他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来人,有的当过游击队员,有的被捕过、流放过,死里逃生。仅这一条,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他们是些跨越国界的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头脑中创造的生活远远比生活本身要丰富。他们向内心生活靠拢,向着一种新的真实深入。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一年有时能够拍摄好几部影片;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比如:雷乃和马克拍摄的《雕像也会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长达12年之久。雷乃《广岛之恋》原定参加戛纳电影节正式比赛,结果中途被撤下来,只获得一个评论奖。马克拍摄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写罢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见》 1967年)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艺术家采取鲜明的立场直接干预生活,把赤裸裸的社会现状搬上银幕,触发观众的情感与选择,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国电影中尚不多见。“左岸派”电影是对商业电影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
I. 什么样的电影可以叫做作者电影
网络:泛指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特征的影片,有时与“艺术电影”的具体含义有所重合
实际上,作者电影大多不是商业电影,而是导演本人的思想的反应,而大多的商业电影因为考虑到票房啊市场啊,电影公司和制片人掺杂太多,导演本人的风格会被压制
举例:贾樟柯的《小武》就是典型的作者电影,《三峡好人》就明显带有一些其他的元素,不能算是真正的作者电影了。
J. 作者 作家 编剧 编导 区别是什么
1、作家是基于文学艺术领域创作能力上给予的荣誉称号,而作者是对作品(包括其它科学研究、甚至包括我的回答)创作者的称呼,可以这样认为,作家是荣誉,作者是称呼
用法主要体现在两者不同上:你可以说某项作品作者是谁,而不能肯定作者就是作家,作者的范围更广泛,而作家一般只用于在文学艺术创作有一定影响的人。
2、编导是对编剧和导演的统称,而编导和导演的区别在于所负责的工作不同:编剧负责写剧本,以及节目或栏目的技术部分,包括前期的拍摄方案制作、后期剪辑、拍摄等;导演负责电影电视剧的艺术创作,审核编剧撰写剧本的合理性、连贯性,给出镜头长度、场景调度、分镜构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