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电影制片厂都有哪些译制片
1950年6月,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成立,后来又改名为上海电影译制厂。
有数千部译制片从这里诞生,经典作品有《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第八个是铜像》《简爱》《红菱艳》《鸽子号》《魂断蓝桥》《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鸳梦重温》《罗马之战》《音乐之声》《警察局长的自白》《冷酷的心》《佐罗》《追捕》《虎口脱险》《苔丝》《哈利·波特与密室》《国际女郎》《斯巴达克斯》《真实的谎言》《诺丁山》《翻译风波》等等吧。
B. 上海大舞台和电影译制片厂在哪里
上海大舞台:地铁一号线坐到万体馆下
电影译制片厂:漕西北路上,离大舞台很近
C. 如何评价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进入九十年代,上海电影译制厂就开始衰落。1993年,广电部对电影发行体制进行改革,将以往属于中影公司的一些权力下放给国内各大电影制片厂。
无论时光荏苒,最美的childhood memories永远都存在于那些老旧的电影中和那些今天我们看起来很逗的特效里。就像周董的歌里唱的“小学篱笆旁的蒲公英,是记忆里有味道的风景” 。
D.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发展历史
1950年6月,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迁至万航渡路618号(当时叫梵皇渡路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他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将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权当放映间,一台三十年代的老放映机,墙壁刷白加一木框就成“银幕”,又在大楼的楼顶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装成一间录音棚,安装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上译人”就是靠这些装备,在陈叙一同志的带领下,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创业之路。
197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永嘉路383号。在这里的一栋小楼里,缔造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佐罗》、《追捕》、《虎口脱险》等一批译制片经典在这里诞生,邱岳峰、李梓、苏秀、赵慎之、毕克、童自荣、刘广宁、乔榛、丁建华、曹雷、尚华、富润生、杨成纯、于鼎等新老配音演员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星。
老厂长陈叙一。
E. 如何评价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成立于1957年4月1日,是我国唯一一家拥有独立建制的译制外国影视片的国有企业。1950年6月,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迁至万航渡路618号(当时叫梵皇渡路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他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将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权当放映间,一台三十年代的老放映机,墙壁刷白加一木框就成“银幕”,又在大楼的楼顶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装成一间录音棚,安装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上译人”就是靠这些装备,在陈叙一同志的带领下,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创业之路。197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永嘉路383号。在这里的一栋小楼里,缔造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佐罗》、《追捕》、《虎口脱险》等一批译制片经典在这里诞生,邱岳峰、李梓、苏秀、赵慎之、毕克、童自荣、刘广宁、乔榛、丁建华、曹雷、尚华、富润生、杨成纯、于鼎等新老配音演员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明星。当译制片这朵艺术奇葩正待艳丽怒放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摧残了文艺的百花园,译制片这朵小花自然难以逃脱凋谢的厄运。整整十年,寒流肆虐。外国影片成了“封资修的毒草”,自然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侥幸的是上译人有赖于当时所谓“内参片”的渠道,依然可以默默地精心地从事着译制片的创作。《创伤》、《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广阔的地平线》、《第八个是铜像》等阿尔巴尼亚影片系列,被译制成了中文。《简爱》、《红菱艳》、《鸽子号》、《魂断蓝桥》、《巴黎圣母院》、《基度山恩仇记》、《鸳梦重温》、《罗马之战》、《音乐之声》、《警察局长的自白》、《冷酷的心》等世界经典名片的对白,也悄悄地被演绎成中文。
F. 上海电影译制厂,那是一个电影的黄金时代
本书选自赛人影评文集《与光同尘》。虹膜正在独家发布本书的签名版,购买方法见文本末。也可参考:
文 | 赛人
上海电影译制厂,对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声音记忆。那些金石之声让电影中千变万化的面孔拥有了同一的音质,却一样富有变化和更幽深的神秘莫测。
《虎口脱险》(1966)
用陈丹青形容配音大师邱岳峰的话来推而广之,也就是上译群英用他们声带的运动和气息的吐纳,以及再纯正不过的中文「塑造了整个西方」。这个西方是我们不熟悉的,让我们困惑,又让我们艳羡。不仅仅是他们的华服、洋车、豪宅,还有与我们的道德建设迥异的人际、人伦。伴随着上译那些细腻、传神而又不乏勇敢的声音,我们仿佛听到了整个世界的另一种呼吸的节奏和韵律。
好比当时的联邦德国与奥地利合拍的《屠夫》,让童年的我第一次听到同性恋这个词汇,那是上译的老牌绿叶于鼎的一次极上乘的发挥。还有一部德国电影是由娜塔莎·金斯基主演的《春天交响曲》,讲的是大音乐家舒曼和他的妻子克拉拉的爱情故事。
《春天交响曲》(1983)
其中有一段,已经小有发育的克拉拉,快乐地任由其专横并深爱着她的父亲为其沐浴,也着实吓了我一跳。还有一幕,舒曼刚与另一名女子交欢,刚巧克拉拉到来,这位大作曲家的脸上竟然丝毫不带羞歉的神情,这也让我莫名其妙。
那大概是上译的当家花旦刘广宁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之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我倒不是完全能接受她声音的甜美,但她一面纯洁、一面神经质的表现却真的能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世界。
《春天交响曲》(1983)
我对上译的记忆不仅仅来自大银幕,还有收音机。由于那时电视还不普及,小小的半导体让我听到过很多电影。奇妙的是,听过之后还想看,真看了,逢到电影录音剪辑的节目也一样割舍不下。一次听著名盲人歌手周云蓬的访谈,谈起对电影的感想,他是只能去听的,却依然能感受到电影的美好。
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制片也永远不会消亡。他提到他听过的最爱的电影是金棕榈奖得主《德州巴黎》。
《德州巴黎》(1984)
我和我周围的很多同好也是先听后看这部电影的,第一次听时就觉得这是个太奇妙的故事。丈夫找妻子,找得都患了失语症,真找到了,妻子却成为脱衣舞娘。后来因一个特殊的关系,我在大银幕上看了这部影片,还为没有上译的声音而倍感遗憾,这一课后来还是补上了。
这部电影也是由金斯基主演(其父为沃纳·赫尔措格的御用演员克劳斯·金斯基,世界影坛最具风格化的性格演员),由刘广宁代言。刘广宁之于金斯基,就像邱岳峰之于卓别林、毕克之于高仓健、盖文源之于让—保罗·贝尔蒙多。而这部影片里声音表现最优异的是尚华,他是邱岳峰去世后上译最重要的反派声音之一,除此以外也为一些滑稽人物发声,最著名的就是《虎口脱险》了。
《德州巴黎》(1984)
在《德州巴黎》中他的声音是有些无助兼小可怜的,更多的则是难以名状的沧桑,以及过于汹涌的温柔所导致的忧伤,隐隐的起伏和若有若无的停顿都非常好。他说那对夫妻都不太关心周围的事,他们一开始就想拒绝世俗的生活。男的更厉害一些,他甚至要拒绝记忆,也可以说,他之所以把妻子捆起来是想把那种只关乎心灵的状况牢牢绑住。
影片非常高明地没有通过影像来表现这些,只要一个忧伤的男人缓缓地叙述就够了,清幽的吉他声响了起来,不仅仅是在拨动心弦,也是在荡开某些人的记忆,仿佛时间之河在管不住地流淌。是的,是某些人,不是所有人。
《德州巴黎》(1984)
说到上译的声音,基本上是个顶个的强,既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又能让人忘记是这位声优在表述,在抒情。对于男声我不能免俗地要首推邱岳峰和毕克,另外曾担任过上译厂厂长的杨成纯我也极其喜爱,还有一位是富润生。他们的声音,严格来讲都不够亲切,都有一份倨傲,用一分唇启齿,就好像特别乐意待在他们自己的个人王国里,也可以说他们容易享受孤独。
上译的声音跟其他配音机构比起来,最大的特色是能营造出一种距离感,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近在咫尺却又能远在天涯。女声里我个人是喜欢老旦的,如苏秀和赵慎之,另两位是李梓和曹雷。她们的声音都有着惊人的可塑性,一如沐浴春风,却又有寒意袭来。
记得苏秀在《孤星血泪》里为那个老太太配音,那句「这是我的心」,她停顿了一下,然后说「碎了」,真的让人为之动容。而片尾刘广宁的那句「小孩,过来亲我一下」,则足足地让人要魂飞天外了。
《孤星血泪》(1955)
说到上译的群英会,一般人会提及《尼罗河上的惨案》。那是一个群戏,上译的精英也基本悉数到齐,还很年轻的乔棒、童自荣、丁建华也显露出超卓的潜质。苏秀为一个诲淫作家代言,她曾笑言这个人物就是个「十三点」,她那句「沸腾的拉丁血液」,屡屡被我周围的人提及。
《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而毕克最后的结案陈词也成为中国配音史上的经典,他的慵懒与智慧交相辉映,像一条老狐狸一样从容不迫,又如一名老猎人一般流露着悲悯。而在我这儿,最爱的群戏则是苏联电影沙皇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的《战争与和平》。
这是全世界最昂贵的电影,到现在也难以统计它到底运用了多少人、财、物力。这部影片在美国公映时震惊了这个计较投入产出比的世界头号电影强国,最终其中的一集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本片共分四集,时长近六个半小时。当时苏联还没解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逢十月革命节,中央电视台都会放映一部优秀的苏联电影。
《战争与和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我们会面的。
《战争与和平》(1966)
《战争与和平》的译制导演是曹雷,几乎出动了上译的全部人马。乔榛的彼埃尔、尚华的老包尔康斯基公爵、毕克的库图佐夫元帅、盖文源的拿破仑都令人难忘。而最为优异的则是杨成纯,他为男二号安德烈配音,冷漠、高贵,善于隐藏自己,全在那种诗句一样的对白、旁白里得到了一种专属文学的表达,而他强抑激情又依然能喷薄而出的声音运动,具备了俄罗斯大地所特有的辽阔。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杨成纯声音艺术的最高峰,他有了这样一个安德烈就足以傲视配音群英并比肩大师了。为女一号娜塔莎配音的丁建华同样表现卓异,她保留了她过往声音中的娇憨和纯真,同时又兼具这个小可爱由着性子来,却丝毫不让人厌弃的任意妄为。既耽于幻想,又对真实的生活产生疑惧,这种诉尽千言又无法言说的纠结,真要表现出来殊为不易,好样的丁建华,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战争与和平》(1966)
在如此浩瀚的配音影片里,还必须提到一个声音,那便是著名电影艺术家和配音大师孙道临,他主配的《王子复仇记》是配音界人人称颂又难以企及的模本,他是中国配音界音质和表现力超一流的大家,这一点只有毕克还能与他一较短长。
《王子复仇记》(1948)
在《战争与和平》中孙道临担任旁白,当大平原上的小花开始生长,孙道临的声音穿过云层和雾霭,来到我们的耳际,「如果不道德的人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善良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道理就这么简单」。
遥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真是看电影的黄金时代,除了什么电影都有人看—就是《最后一班地铁》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个小县城的电影院里也能有四五成的上座率。
《最后一班地铁》(1980)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5)
再一个,什么国家的电影都能看到,现在你能想象委内瑞拉的《螃蟹》在上映前的一星期,就在发廊对面的马路边贴上种种耸人听闻的海报吗?有的电影可以是小众的,但内容本身并不小众,我就亲眼见过一对农民工夫妇领着孩子去看得过两项奥斯卡奖的《温柔的怜悯》,而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温柔的怜悯》(1983)
那时连普通人的攀谈用的都是电影中的台词,例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又或者,「往前走,你就会融入蓝天中去」,这在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也有所表露。
那时候看电影不是什么品位的象征,只是去看,而电影就在那儿,一束光照亮发白的银幕,我们看别人的悲欢离合,窥伺着人为的秘密如何发酵,然后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然后心满意足地去过电影之外的生活。而这些,大多时候,是由上海永嘉路383号的一栋小楼里,那些大多时候只闻其声、不闻其人的艺术家所带给我们的。
1.合作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2.虹膜读者微信群:加微信个人服务号hongmomgs为好友,邀请入群
往期精彩内容
赛人影评文集《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 虹膜全网首发 ,并独家提供 签名版 。今天下单,今天发货。
赛人老师为虹膜读者签了这么多,据说手已残
赛人介绍: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资深策划人,曾担任《新电影》杂志主笔、《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
在《与光同尘:漫谈11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里,赛人系统地评介了中国第一至五代导演的时代特点和艺术特性,并从影史、影人、影片三重视角,详细解读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脉络、人事掌故,以及思想与形制的演变。其中影史部分以「百年流影」为题,借历代导演、女演员、古龙、译制片等特定主题,以线带面铺陈中国百年影史的完整风貌。
赛人老师签了整整一天
如果你想增进对中国电影的了解,让自己从对国产片期待-惊诧-失望-愤怒的恶性循环里解脱出来,赛人的《与光同尘》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野。
这本书是你希望入门乃至深入了解国产电影的首选。它之于中国电影,跟佐藤忠男《日本电影史》之于日本电影、后浪《认识电影》之于基础影视知识一样,意义不可替代。
本书取名「与光同尘」,典出《道德经》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不露锋芒、平和处世。你恰恰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和「影向标」那个愤怒的赛人不一样的赛人,冷静、娓娓道来。他怀着自童年起就萌生的对电影源初的爱,他把大半辈子的学养都倾注了进来。
他的爱不止于冷静的工业标准化的视听分析,还会蔓延到丰盛的文化背景和细腻的人物解读上。我们常说一流艺术家对人物毫不留情的解剖背后,必然藏有不易为人察觉的理解与深切同情。赛人也是如此,大量观影的虚拟经验与现实中的邂逅融会贯通,每每聊起一部看过的电影,他都像过电一样激发自己的全部生命经验,赛人写电影,其实也是写人生。
这一点,有北京电影学院杜庆春教授的观察为证:
「赛人对于中国电影如此丰富的记忆和因而产生的电影与人生的关系呈现,这些对我而言足以构成一种惊异的体验,如同大雨之后天上出现一轮彩虹,我们虽然不会再以为是神迹之类,但还是会放出兴奋的眼神……他看电影的生命展开的历史构成了他所有工作的起点。」
也有老友卫西谛的见证:
「每与赛人吃饭,啤酒,他三五瓶我一瓶,他三五句我半句。话全是电影,全是电影里的人,感情,电影里的某个时刻。滔滔不绝,三五个小时不算多。真影痴。也有真知灼见,性情之见。多少年来,与赛人的一席话已经成为我电影经验的一部分。」
王家卫说,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个人来找我喝酒,他叫黄药师。这样说起来,黄药师可能是金庸笔下最能喝的人。如果他遇到赛人,不知谁更能喝?他们会聊武功还是电影?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虹膜独家销售通道,请赛人喝杯酒。
目前这批书都是签名版,请放心购买。
而且,部分签名版还有彩蛋喔,但你能不能拿到彩蛋版,这个就全凭运气了,没人知道哪本是。
声明:没有动物在本次拍摄中受到伤害。
G. 上海电影译制片,我在上海长宁路,去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怎么走
长宁路与娄山关路交叉口
步行 930米 到 天山路娄山关路站 乘坐 72路 (或 808路 )3站
在 虹桥路宋园路站 下车
向后右拐 步行 340米
到 广播大厦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H. 你最喜欢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哪部电影
上海电影译制厂是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组的基础上独立出来并发展壮大,创造了七八十年代译制片的辉煌,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邱岳峰、毕克、尚华、乔臻,童自荣、刘广宁、丁建华等一大批译配大师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七八十年代内地引进国外电影,都要经过译配才能在电影院上映,不像现在观众都喜欢原声电影,译制厂的译配其实也是对电影的的二次创作,其中不乏很多的经典。关于上译及其译配作品,我有一些印象:
一、上译的演员如邱岳峰、毕克、尚华、乔臻,童自荣、刘广宁自不必说,都是译配届的高人,声线独特,二次创作能力强。所以奉献了像《佐罗》、《尼罗河上的惨案》、《三十九级台阶》、《苔丝》《虎口脱险》等译制经典。
二、作为童年的记忆,《虎口脱险》无疑是译制厂中最爱,首先二战题材很有看点,其次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的精彩表演让人捧腹,最关键的是上译的二次创作让它焕发了持久的生命力,尚华老师献声的指挥家活灵活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上译,已成为一代人的恒久情怀。
在上海译制片厂出品的电影中我最喜欢看的应是巴基斯坦的《人世间》。这部片子除了感人的故事情节还有童子荣老师那有特色的美丽的悦耳动听的配音令人感动和难忘。
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拉芝娅,和一位学法律的青年小伙曼索尔相爱了。就在曼索尔去英国伦敦学习的前一天晚上
两人倾诉真情,立下寒盟,互不变心。然而在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妹妹的阻挠下拉芝娅未能在次日给曼索尔机场送行,而代之送行的却是那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这个妹妹利用谎言骗取了曼索尔的地址,并且后来拒绝透露给拉芝娅,更卑鄙的是取代拉芝娅,自己与曼索尔书信来往。最终拆散了拉芝娅与曼索尔的联系。
此时拉芝娅的父亲因欠了高利贷,债主上门逼债,继母的侄子主动为他还了债,但条件是娶拉芝娅为妻。为了家人,拉芝娅含泪答应了。然而这个侄子却是个实足的流氓赌棍。就在婚后的一天晚上将拉芝娅作为赌本输掉了。拉芝娅逃了出去,被一个卖艺的好心女人收留了。后来,拉芝娅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她决心自谋生路到 社会 上找工作,而遇到的都是些不怀好意的男人,无奈之下听从了这个好心女人,做了一名卖艺不卖身的歌妓。
几年后慢索尔学成回国。在一次朋友的宴会上他们相遇了。当了解到当年的事实真相后,曼索尔收养了拉芝娅的孩子开瑟尔。十几年后,开瑟尔长大成人,并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检察官。
拉芝娅的赌棍丈夫想方设法地找到了拉芝娅的住址,不止一次地勒索拉芝娅的钱财,并扬言要骚扰孩子开瑟尔。为了孩子的名誉和安全,拉芝娅向这个赌棍开了枪。
法庭上自己昔日的恋人、赫赫有名的大律师曼索尔为拉芝娅做辩护人。而公诉人却是拉芝娅未曾相认的儿子开瑟尔。父子两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激烈地辩论着。拉芝娅看着这么出色优秀的儿子感到很高兴。甚至情愿开瑟尔打败大律师曼索尔而自己败诉。在法庭休庭的时候,开瑟尔找到父亲曼索尔,问他为什么为一个妓女倾注那么大的力量去辩护,曼索尔详细地讲述了这个女人的种种不幸的遭遇,最后说道,更可恨的是就连她亲生的儿子也一起诅咒她,这时开瑟尔问,这个可恶的儿子是谁他在哪?
此时曼索尔低声而又镇定地说,这个孩子就是你。开瑟尔吃惊又不敢相信地说,我不是,我不是妓女的儿子,我妈,我妈她早已经死了。慢索尔耐心地告诉他,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前途甘愿受到法律的惩罚,为了儿子做出了巨大牺牲。
在次日的法庭上,听完了曼索尔的法律陈述,开瑟尔勇敢地站了出来,承认自己就是这个妓女的儿子,母子拥抱,场面令所有人泪流满面,感动不已。最终拉芝娅无罪释放,全家团聚。
这部影片情节感人,加上童自荣等老师的配音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好看的值得推荐的译制片。
上译厂诞生一大批经典作品,如《虎口脱险》、《佐罗》、《追捕》等。邱岳峰、毕克、童自荣、富润生、乔榛、丁建华等配音演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我最喜欢的一部老片就是《追捕》,此片于1978年引进中国,配音:毕克、丁建华、杨成纯等。《追捕》在国内掀起了一阵浪潮,立领风衣、大鬓角是那个时候的 时尚 。我父亲当年就是学杜丘,追的我母亲。说句玩笑话,没有这部剧,就没有现在的我。
I.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艺术家
(1922.4-1980.3),男。1950年3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简·爱》、《红菱艳》、《大独裁者》、《大闹天宫》、《不屈的城》、《彼得大帝》、《伟大的公民》、《卡塔琳的婚姻》、《做贼心虚》、《证据》、《木屋的村子》、《法官》、《警察与小偷》等。
译制导演作品
《白衣少女》《解放了的土地》、《生活的创造》、《魔椅》、《称心如意》、《三合一》等。
代表作品
《简·爱》-罗切斯特
《红菱艳》-莱蒙托夫
《警察与小偷》-小偷
《大独裁者》-兴格尔和理发师
《凡尔杜先生》-凡尔杜
《尼罗河上的惨案》—瑞斯上校
《追捕》—堂塔医生
获奖情况
《追捕》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1927.6-1992.12),男。二级导演。1950年9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红与黑》、《虎、虎、虎》、《在那些年代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悲惨世界》、《孤星血泪》、《尼罗河上的惨案》、《政权·真理》、《苦海余生》、《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复仇》等。
主要导演作品
《追捕》、《黑郁金香》、《凡尔杜先生》、《水晶鞋与玫瑰花》、《萨拉丁》、《苦海余生》、《绝唱》、《新天方夜谭》、《卡桑德拉大桥》、《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个酋长的胜利》等。
获奖情况
《追捕》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安重根击毙伊腾博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黑郁金香》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译制片奖。
《斯巴达克斯》获1986、1987年优秀译制片奖。 1926年6月出生,女。1950年9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孤心血泪》、《红与黑》、《印度之行》、《故乡行》、《二十四只眼睛》、《国际女郎》、《情归巴黎》、《尼罗河上的惨案》、《彼得大帝》、《华丽的家族》、《为戴茜小姐开车》等。
译制导演作品
《虎口脱险》、《远山的呼唤》、《天鹅湖》、《解放了的土地》、《阴谋与爱情》、《雪橇》、《砂器》等。
代表作品
《孤星血泪》-哈维沙姆小姐
《望乡》-老板娘
《为戴茜小姐开车》-戴茜小姐
《华丽的家族》-女管家
《警察与小偷》-小偷妻子
《尼罗河上的惨案》-奥斯伯恩太太
获奖情况
《安重根击毙伊腾博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1928.2—2001.2)男。二级演员。1950年9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谋杀》、《里约的迷雾》、《英俊少年》、《没有陪嫁的新娘》、《春天交响曲》、《地震》、《随心所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屈的城》、《希望之路》、《爱国者》等。
译制导演作品
《真假萨卢》、《罗特的女儿》、《伦敦上空的鹰》、《报警记》、《珠宝奇案》、《海魔》、《不朽的人》、《他是谁》、《片山刑警在海岛》、《男子汉们》、《神射手》、《情系铁骑》等。
获奖情况
《国家利益》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斯巴达克斯》获1986、1987年优秀译制片奖。
《靡菲斯特》获1988年度优秀影片奖。
《随心所欲》获1989-1990年优秀译制片奖。 (1916.1—1986.4),男。1952年7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译制导演。
主要译制导演作品
《棉桃》、《乌鸦与狐狸》、《飞向月宫》、《九月英雄》、《两亩地》、《官场斗法记》、《第六纵队》、《没有留下地址》、《逃亡者》、《唐·吉诃德》、《狐狸的下场》(动画片)、《林中运动会》(动画片)、《匈牙利革命摇篮》(纪录片)等。 (1917.9-1995.8),女。1950年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警察与小偷》、《王子复仇记》、《勇士的奇遇》、《三剑客》、《生的权利》、《社会中坚》等。 (1931.7—2001.3),原名毕德泉,又名德全,中国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和译制导演。1950年3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译制导演。
主要配音作品
《追捕》《砂器》《远山的呼唤》《复仇》《尼罗河上的惨案》《车队》《鸳梦重温》《海狼》 (1925.1—2008.5),男。1950年7月进入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主要配音作品
《朱可夫》、《金环饰》、《水晶鞋和玫瑰花》、《追捕》、《蛇》、《卡桑德拉大桥》、《斯巴达克斯》、《巴黎圣母院》等。
代表作品
《追捕》-真由美的父亲
《蛇》-中情局局长
《水晶鞋和玫瑰花》-国王
《斯巴达克斯》-元老革拉古
《巴黎圣母院》-路易十一
《金环饰》-石元参吉
获奖情况
《追捕》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斯巴达克斯》获1986-1987年度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1922.5-2005.4),男。1950年8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虎口脱险》、《冷酷的心》、《复仇》、《悲惨世界》、《追捕》、《爱德华大夫》、《加里森敢死队》、《老古玩店》、《孤行血泪》、《警察局长的自白》等。
代表作品
《虎口脱险》-史丹尼斯.纳伯尔-指挥家
《冷酷的心》-魔鬼胡安
《复仇》-巴特万
《悲惨世界》-沙威警长
《追捕》-长冈
《爱德华大夫》-心理学教授,彼得森医生的老师
《加里森敢死队》-“黄毛”
《老古玩店》-高利贷者奎尔 (1925.3.28-1998.5.20),生前为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著名配音演员,早年在北京崇德中学、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求学,1949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2月入东影翻译片组工作,1953年3月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
主要配音作品
《追捕》、《三剑客》、《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社会中坚》、《广岛之恋》、《海岸风雷》、《基度山伯爵》、《大篷车》、《虎口脱险》等。 (1920.9-1971.2),男。1950年11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索那大》、《风暴》、《带翼的人》、《大墙后面》、《婴儿》、《冰海沉船》、《更高原则》、《智擒眼镜蛇》、《大生意》、《运虎记》、《第一提琴手》(动画片)、《生日》(动画片)、《摩尔人的遗嘱》(动画片)等。 1925出生,女。1951年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担任配音演员。1984年离休。主要配音作品
《偷东西的喜鹊》、《带阁楼的房子》、《鬼魂西行》、《神童》、《广岛之恋》、《望乡》、《英俊少年》、《尼罗河上的惨案》、《华丽的家族》、《蝙蝠》、《一个人的遭遇》等。
代表作品
《望乡》-阿崎婆
《蝙蝠》-女主人
《华丽的家族》-万表妻子
获奖情况
《安重根击毙伊腾博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啊!野麦岭》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
《苔丝》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译制片奖。 1937.10出生,男。1952年1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1988.9离厂。
主要配音作品
《第六纵队》、《风山疑案》、《如此人生》、《初欢》、《不平凡的夏天》、《根据法律》、《祝你成功》、《科伦上尉》、《法官》、《家庭争执》等。 1933年10月出生,男。1952年1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山中魔鬼变石头》、《雪撬》、《逃亡者》、《第六纵队》、《木屋的村子》、《狗熊拨牙》(动画片)等。 (1933.10-1987.12),男。1952年12月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任配音演员。
主要配音作品
《雾都孤儿》、《我和爷爷》、《雪橇》、《风山疑案》、《忏悔》、《春风野火》、《为了苏维埃政权而斗争》、《一天的起点》、《战火中的少先队》等。
电影混录棚(400平方米)及配套录音机房,放映机房。该棚声音频响特性通过英国DOLBY公司论证,符合其标准。主要用于:
电影立体声SR,SR.D,DTS制式的混合录音制作。
高清电视DOLBY-E制式的混合录音制作。
电影.电视声音标准的鉴定。
主要设备:
◎ 美国EUPHONIX-System 5数字电影制作调音台
◎ 美国EUPHONIX-R1,48轨数字硬盘录音机
◎ Digidesign Pro Tools-HD3 音频工作站
◎ Tascam MMR8数字硬盘录音机
◎ Tascam DA98HR Hi8磁带录音机
◎ Magna Tech MR10035-6 35mm磁带录音机
◎ T.C. M-6000 音频效果处理器
◎ Lexicom 960L音频效果处理器
◎ Eventide Orivile音频效果处理器
◎ 德国Kinoton FP30EC-II电影同步放映机
◎ 比利时BARCO投影机
◎ DOREMI数字硬盘录像机
放映厅
小型电影放映厅,空间舒适宽敞,高品质的放映设备可进行SR,SR.D,DTS立体声及环绕声影片放映。 100平米强吸声标准电影语音车间,录制声音清晰自然,空间大,可多人同时录制。
主要设备:
◎ Yamaha DM2000调音台
◎ Digidesign Pro Tools-HD3 音频工作站
◎ T.C. M-6000 音频效果处理器
◎ DOREMI数字硬盘录像机
◎ Neumann u89,u87电容话筒等 大型宽敞的录音控制间便于后期制作,针对电视及多媒体。
主要设备:
◎ Yamaha DM2000调音台
◎ Digidesign Pro Tools-HD3 音频工作站
◎ DOREMI数字硬盘录像机
◎ Neumann u89,u87电容话筒等
J.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还在吗运作吗有出品吗
当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