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哪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培养能够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种公共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相关研究和教育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
法理学、宪法学、现代科技概论、民法学、刑法学、大学美育、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法理论、现代管理方法、管理信息系统、人员测评、国际经济法、市政学、系统管理学、教育法与公共教育管理、商法、组织制度设计、环境法和环境管理、世界经济、中国现行经济与政策、卫生法与公共卫生管理、知识产权法、国际政治学原理、管理经济学、劳动法、国际投资法、中国司法制度等。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要建立政事分开、管理自主科学、面向社会、独立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没有众多的高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本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参加MPA考试进行进一步深造。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来看,其专业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掌握系统扎实的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党政、教育、科研及企事业管理工作。
四、相关阅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院校
广东海洋大学、防灾科技学院(11775)、浙江万里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河南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吉首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复旦大学(10246)、中山大学(10558)、浙江大学(10335)、北京大学(10001)、北京师范大学(10027)、武汉大学(10486)、四川大学(11901)、中国人民大学(10002)、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11945)、大连海事大学(110302)、河北师范大学(10094)、上海师范大学(10270)、曲阜师范大学(10446)、吉林大学(10183)、大连理工大学(10141)、南京师范大学(10319)、安徽财经大学(10378)、华中师范大学(10511)、南京财经大学(10327)、华东师范大学(10269)、华南师范大学(10574)、汕头大学(10560)、扬州大学(11117)、云南师范大学(10681)、湖北大学(10512)、陕西师范大学(10718)、浙江财经学院(11482)、苏州大学(10285)、湖南师范大学(10542)、郑州大学(10459)、湖北民族学院(10517)、中南民族大学(10524)、浙江工商大学(10353)、云南大学(10673)、山西财经大学(10125)、烟台大学(11066)、上海财经大学(10272)、广东商学院(10592)、西北师范大学(10736)、上海交通大学(10248)、广西师范大学(10602)、广西师范学院(10603)、浙江工业大学(10337)、山西医科大学(10114)、山西农业大学(10113)、武汉体育学院(10522)、山西师范大学(10118)、福州大学(10386)、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10231)、中国地质大学(10491)、北京体育大学(10043)、东北财经大学(101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1943)、上海理工大学(10252)北方民族大学(11407)、浙江农林大学(120401)、东北林业大学(10225)、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3638)、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仰恩大学(09300)、赣南师范学院(8210)等。
特别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10002)、东北大学(10145)、北京师范大学(10027)、华中师范大学(10511)、华南师范大学(10574)、北京体育大学(10043)、陕西师范大学(10718)、北方民族大学(11407)、华东师范大学(10269)、东北师范大学(10200)、北京电影学院(10050)、四川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长春大学、昌吉学院(10997)、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滨州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桂林医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哈尔滨金融学院、大连医科大学(0227)、河北联合大学(10081)河北经贸大学(0422)河北大学(0405)广西大学(10593)内蒙古财经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南通大学、福建江夏学院、运城学院(5013)、兰州商学院、南通大学、常熟理工学院(10333)、新疆艺术学院、潍坊学院、(11067)长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上海电力学院、浙江农林大学。
拓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适应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中国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开始了恢复与重建。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教育管理、体育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环境经济与管理、人口学(部分)专业合并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此正式设立,专业代码为110302,授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应急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部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专业合并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120401,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管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20401,属公共管理类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各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自我评估,建立专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
质量保障
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研讨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的机制。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有系统完整的课堂教学质量反馈、实验实践教学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监控等评估完善机制,不断促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有效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能够有效征求毕业生、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评价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培养模式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把握专业内涵,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时,要明确专业内涵。高校应有自己的定位,明确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而不是笼统抽象地教学。要注重与当地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开展特色办学,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专业价值,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独立学院在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突破学术研究的桎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为其毕业后找工作做好铺垫。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实现精确培养、精准就业,增强专业的.对口性。
(3)加强教材和师资建设。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更新教材中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知识,引入最新案例,结合当地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材建设上,要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有益成果,组织高水平人员编写高水平教材,这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4)建设精品化社会实践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应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对教育的支持和辅助手段,着力打造具有创新性的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
2、医药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自身定位,凝练专业特色,是当今医药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功建设的基石。各医药类院校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院校优势,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2)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创新管理制度。医药类院校应当重视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实现学术经验共享,充分发挥教师学术潜力和学科带头作用。二是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小组,定期对老师的上课情况、教学进度完成及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职称评定及薪资水平。三是每学期结束后,发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用),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调查结果将直接反馈给各任课老师,以便各任课老师了解任课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善。
(3)优化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医学类课程作为医药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开设相关医药类课程。在对课程设置调整过程中,既要做到管理学课程与医药类课程的有机结合,也要保证两者课程设置比例的平衡。
(4)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一方面要高度注重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老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管理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减轻医学类院校公管专业学生被边缘化的现象,提升专业存在感,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定期举行素质拓展活动、医院经营管理模拟决策等针对性强的活动。
3、财经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具体到某一院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来设定专业方向。
(2)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而课程体系是形成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和保证,因而如何培养人才应该以课程为核心。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完善、系统、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一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既要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的韵根本途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保证,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行业领域广阔,毕业生可以有充足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在根据社会现实进一步拓宽培养目标,进行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面向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就业。
考研方向:可报考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法律(非法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硕士专业。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其它社会中介组织从事管理工作。
❷ 中国传媒大学的学风怎么样,还有什么北电,这些艺术类的
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的学风都很好。
两所大学是国内同类学校中的龙头,收生标准非常严格,学生的素质都很好。
二、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已正式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设有4个学部、1个协同创新中心,5个直属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9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
三、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高等院校,是北京市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
北京电影学院具有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设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和美术学三个博士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设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制作学、表演学、管理学、动画学和美术学等八个二级学科;与此同时,学校具有艺术(MFA)和公共管理(MPA)两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在电影、广播电视、美术、戏剧、音乐、艺术设计领域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❸ 考研考试地点(在南京市,往北邮考)在哪
你选择哪个考点就在哪里考试。
考研报考点不是只能选择户籍所在地,也可以选择工作所在地。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注意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单独考试及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的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❹ 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研。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1:行政管理
专业介绍
行政管理专业(学科代码:120401)是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或者administration)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它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建设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具有全局性,统筹性,这就要求新一代的管理人员具备管理职能、协调职能和服务职能。
培养目标
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及其新的发展;了解作为决策环境的中国政治文化传统、行政规则和行政程序,了解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新的要求;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分析手段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具有应变、决断和决策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善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完成管理任务。
就业前景
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就目前而言,现有的行政管理职业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这无形之中为本专业人才就业创造了较大的就业机会。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企业的不断建立,老企业不断扩大。因此,企业等单位增设行政管理人员职位便成为大势所趋,这从量上增加了本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
就业去向
政府公务员——政府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
企业行政职员——企业的日常行政事务及有效运转
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发挥对人和组织的了解。
教师——学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专业介绍
本学科(学科代码:120402)是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之一,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或医学硕士学位。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医学和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群,包括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公共卫生政策、卫生法学、医院管理、医学伦理学等主要学科及其分支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以社会、社区及其卫生机构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领域,力图揭示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对群体健康的影响;采取社会措施来防治疾病;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高卫生事业的效率和效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研究
(1)高等医学教育及其管理。主要研究:医学院校学科、人才建设,教育(教学)评估,高等医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医学学习及思维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及其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及改革等。
(2)医学科研管理及科研方法。主要研究:科研课题评价及科研协作,医学科研资源建设及优化配置,科技队伍素质及建设,医学技术评估,医学科研设计及数据分析等。
(3)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卫生勤务、卫生经济)。主要研究:医院诊疗质量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定量分析,卫勤指挥自动化,现代卫勤研究方法,卫生经济理论与应用,医疗市场等。
(4)医学史。主要研究:中国军事医学史、医学教育史等。
就业方向
此专业的人才是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毕业生适合在政府各经济职能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从事医疗保险及卫生事业管理工作。
就业去向
1、毕业生适合在政府各经济职能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药企业等单位从事医疗保险及卫生事业管理工作。
2、主要就业单位为各级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行政管理部门及健康教育、医疗、妇幼保健机构、医学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等。
3、也有不少优秀毕业生出国继续深造。
相关职位
医院管理专员,医院运营员,医疗SEO专员,医疗需求分析员,医务科专员,医药市场分析员,病案管理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3:教育经济与管理
专业介绍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代码:120403)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属于社会学科范畴,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部分院校可颁发教育学学位。此学科主要是运用教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教育事业的跨跃式发展,以及研究教育发展中的管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方向
各大院校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为例,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有01教育与经济 02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03教育财政 04教育财政与财务管理等。
就业前景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设置的内在动力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的变化,既教育重要等级趋向中心地带。未来社会不管如何发展,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社会中的作用会日益重要,而教育作为一项生产和传承知识的大业,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强劲增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教育制度的公平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加受到重视,逐步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学科。因此,该学科的发展就业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教育经济与管理从极不成熟到如今形成一定风格的学科体系,该学科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提供理论研究以及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在提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教育领域要立足本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国际交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教学和研究体系,从而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的事业单位等从事学校、政府微观和宏观教育管理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推荐院校
教育经济及管理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4:(专业硕士)公共管理
专业介绍
(专业硕士)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25200)是管理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
公共管理硕士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法律硕士学位教育已成为文科高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
公共管理专业的报考条件较其他专业有特殊的要求具体如下:
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就业前景
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他渐渐的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从默默无闻到现在的热门专业,短短十几年时间它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目前人们越来越看重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专业的科学的人才来进行管理,这给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创造了广阔的职业舞台。
MPA学位获得者主要是在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也可在私人部门(公司、企业)的行政部门就业等等。
拓展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该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❺ 文化事业管理,艺术类专科就业前景如何
公共事业管理的毕业生就业率:79.53%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前景
热门分析:我国未来的国家管理机构队伍中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本专业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队伍,能提升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未来热门走向预测:↑
就业前景:主要到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
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湖北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录取研究生:18.41%
中小学及其它教学单位:10.00%
机关:7.81%
高等学校:7.65%
其它事业单位:6.95%
国有企业:6.24%
民营及私营企业:5.81%
医疗卫生单位:5.71%
科研设计单位:2.73%
部队:2.22%
金融单位:1.51%
三资企业:0.87%
出国:0.17%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教育管理90.72%、体育管理49.53%、文化艺术事业管理66%、卫生事业管理90.91%、人口学83.33%。
特别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东北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
MPA是公共管理硕士的英文缩写(Master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作为一种专业学位,MPA最早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大半个世纪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且越来越复杂,从而对政府官员及公共机构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挑战,促进了公共管理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蓬勃兴起。现在,它已经在欧美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流行开来,它在国外的地位可与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地位等量齐观。国外的MPA教育尽管模式多样,但在总体上以招收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的在职人员为主。
❻ 北京电影学院
1、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该所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
2、北京电影学院设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和美术学三个博士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设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制作学、表演学、管理学、动画学和美术学等八个二级学科;与此同时,学校具有艺术(MFA)和公共管理(MPA)两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在电影、广播电视、美术、戏剧、音乐、艺术设计领域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现有8个系、5个分院及研究生院和基础部,共计15个教学实施单位。本科共有11个专业: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表演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摄影、录音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影学、 动画专业。
3、北京电影学院有教职工499人,其中专任教师263人,包括教授49人、副教授113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1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北京电影学院占地105亩;全日制在校学历生2640人。学校正在通州区宋庄镇建设新校区,占地500亩,可容纳4000名学生。
❼ 北京电影学院的办学实力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北京电影学院有教职工499人,其中专任教师263人,包括教授49人、副教授113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1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录音系教学团队(带头人:黄英侠)、摄影教学团队(带头人:穆德远)
北京市教学名师:穆德远、郑洞天、周登富、陈 山 硬件条件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建筑面积近7000平米的摄影棚已经投入使用;具有从电影拍摄到后期制作全流程教学和科研设备,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11万元。
北京电影学院的影视实验中心一直承担着学院教学实习任务。在电影艺术专业教育和教学中,创作实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特色,影视实验中心正是这个特色的扮演者,也是这个环节的实施者。全中心划分为四个科:影像实验科、综合剧场科、影音资料科和实习器材科,在四个科之下细分为视频实验室、演播实验室、照相实验室、计算机室、实验剧场、放映中心、影音资料室、语音室、拉片室、多媒体室、摄影器材室、灯光器材室、服装道具室13个教学实习部门。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既是学生电影创作实践的组织指导单位,又是教师艺术创新实践的生产单位,能够进行正规的商业电影生产,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和学生毕业作品。 质量工程 2007年6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北京市本科品牌专业4个,国家广电总局本科重点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10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录音艺术、动画、摄影
北京市本科品牌专业:导演、摄影、美术、表演
国家广电总局本科重点专业:导演、摄影、美术、表演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声音实验中心
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动画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 北京电影学院精品课程一览表序号课程名称带头人开课单位级别1 中国电影史 陈山 文学系 院级 2 影片分析 苏牧 文学系 院级 3 纪录片创作 司徒兆敦 导演系 院级 4 影视导演基础 王心语 导演系 院级 5 电影摄影创作 穆德远 摄影系 国家级,北京市市级,院级 6 现代摄影创作 赵非 摄影系 院级 7 电影美术概论 周登富 美术系 院级 8 动画概论 曹小卉 动画学院 院级 9 电影导演创作 郑洞天 导演系 院级 10 电影镜头画面 王鸿海 美术系 院级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北京电影学院具有系统、科学的电影学科专业体系,设有3个博士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设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制作学、表演学、管理学、动画学和美术学等8个二级学科;与此同时,学校具有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在电影、广播电视、美术、戏剧、音乐、艺术设计领域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另外还拥有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科群。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和美术学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和美术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艺术(MFA)、公共管理(MPA)
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科群:艺术文化学科群 北京电影学院1984年成为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合会)的会员学校;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2002年当选为该组织亚太地区电影年会的执行主席。2008年11月,学校成功举办了“2008北京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大会”,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近百所成员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长及代表出席了大会。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先后与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近30所电影院校建立了电影专业教育、学术研究、教师互访与创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关系。先后聘请了38名中国国内外的电影艺术家和电影教育、电影学术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及兼职教授。
先后在近1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电影作品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影院校学生合作拍摄纪录片、动画片。“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于2002年由学校教授、著名导演谢飞提倡并创办,已连续举办12届,每年都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院校参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作者光临影展。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创立于2001年,已连续举办13届,被称为中国动画短片的“奥斯卡”。该校也是首都北京对外留学生教育、教学最有影响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荣获北京市留学生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
❽ MPA即公共事业管理考研要看哪些参考书
MPA考试科目分为英语二和综合。
我之前用过的一套书感觉不错,交大出版社的《数学高分突破》《数学历年真题解析与全真模拟套卷》《逻辑历年真题解析与考点分析》《英语高分突破》《英语历年真题解析与全真模拟套卷》,算是比较有实力的一套书了,推荐。
❾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怎么体检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体检流程
1.上午8点至10点空腹进行体检(建议体检前一天保持休息良好、饮食清淡、不饮酒,晚上8点后不进食),当天下午4:30至5:30,原地领取化验单,签署体检表并盖章。
2、体检项目:内科、外科、五官科、胸透、肝功2项、肾功2项、血常规。
3、体检费用:82.9元/人。
★为避免体检人数过多造成拥挤,建议及提前复试的MBA、MPA考生尽早安排体检。
来自北京电影学院
❿ 全国有哪些院校招MPA专业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2017年9月份入学MPA、MBA,华是学院特地为大家整理汇总了全国MPA招生院校,便于大家合理择校,看看哪一所院校适合您呢?↓↓↓
分区 序号 省份 院校 性质
一区 1 安徽省 安徽大学 211院校
一区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85院校
一区 3 合肥工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4 安徽工业大学
一区 5 安徽工程大学
一区 6 安徽医科大学
一区 7 北京市 北京大学 985院校
一区 8 中国人民大学 985院校
一区 9 清华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0 北京交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2 北京理工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3 北京科技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4 北京邮电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5 中国农业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6 北京师范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7 首都师范大学
一区 18 中央财经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11院校
一区 2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一区 21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一区 22 中央民族大学 985院校
一区 23 中国政法大学 211院校
一区 24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11院校
一区 2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11院校
一区 2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一区 27 国家行政学院
一区 28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一区 29 北京工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30 北京化工大学 211院校
一区 31 北京林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32 外交学院
一区 33 北京电影学院
一区 34 华北电力大学 211院校
一区 35 北京城市学院
一区 36 中共中央党校
一区 37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一区 38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一区 39 福建省 厦门大学 985院校
一区 40 华侨大学
一区 41 福建农林大学
一区 42 福建师范大学
一区 43 福州大学 211院校
一区 44 广东省 中山大学 985院校
一区 45 暨南大学 211院校
一区 46 汕头大学
一区 47 华南理工大学 985院校
一区 48 华南农业大学
一区 49 华南师范大学 211院校
一区 50 深圳大学
一区 51 广东财经大学
一区 52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一区 53 河北省 河北大学
一区 54 河北农业大学
一区 55 河北师范大学
一区 56 燕山大学
一区 57 河北经贸大学
一区 58 河北科技大学
一区 59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一区 60 河南省 郑州大学
一区 61 河南农业大学
一区 62 河南大学
一区 63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一区 64 河南理工大学
一区 65 新乡医学院
一区 66 河南师范大学
一区 67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区 68 黑龙江省 黑龙江大学
一区 69 哈尔滨工业大学 985院校
一区 70 哈尔滨工程大学 211院校
一区 71 东北农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72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一区 73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一区 74 湖北省 武汉大学 985院校
一区 75 华中科技大学 985院校
一区 76 武汉科技大学
一区 7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11院校
一区 78 武汉理工大学 211院校
一区 79 华中农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80 华中师范大学 211院校
一区 81 湖北大学
一区 8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11院校
一区 83 中南民族大学
一区 84 湖北工业大学
一区 85 三峡大学
一区 86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一区 87 湖南省 湘潭大学
一区 88 湖南大学 985院校
一区 89 中南大学 985院校
一区 90 湖南农业大学
一区 91 湖南师范大学 211院校
一区 92 湖南省委党校
一区 93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一区 94 吉林省 吉林大学 985院校
一区 95 东北师范大学 211院校
一区 96 延边大学
一区 97 长春工业大学
一区 98 吉林财经大学
一区 99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一区 100 江苏省 南京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01 苏州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02 东南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04 南京理工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05 中国矿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06 河海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07 南京农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08 南京师范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09 扬州大学
一区 110 江苏科技大学
一区 111 江苏大学
一区 11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区 113 南京医科大学
一区 114 中国药科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15 江苏师范大学
一区 116 南京财经大学
一区 117 江西省 南昌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18 江西农业大学
一区 119 江西师范大学
一区 120 江西财经大学
一区 121 南昌航空大学
一区 122 辽宁省 辽宁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23 大连理工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24 东北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25 大连海事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26 辽宁师范大学
一区 127 沈阳师范大学
一区 128 东北财经大学
一区 129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区 130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一区 131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一区 132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一区 133 沈阳体育学院
一区 134 山东省 山东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35 中国海洋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36 山东农业大学
一区 137 山东师范大学
一区 138 曲阜师范大学
一区 139 青岛大学
一区 140 山东财政学院
一区 141 山东科技大学
一区 142 济南大学
一区 143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一区 144 山西省 山西大学
一区 145 山西师范大学
一区 146 山西财经大学
一区 147 太原理工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48 山西农业大学
一区 149 陕西省 西北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50 西安交通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51 西北工业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52 长安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5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54 陕西师范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5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56 延安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57 西安体育学院
一区 158 上海市 复旦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59 同济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60 上海交通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61 华东理工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62 上海理工大学
一区 163 华东师范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64 上海师范大学
一区 165 上海财经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66 华东政法大学
一区 167 第二军医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68 东华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69 上海海洋大学
一区 170 上海体育学院
一区 17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一区 172 四川省 四川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73 西南交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74 电子科技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75 四川农业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76 西华师范大学
一区 177 西南财经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78 西南民族大学
一区 179 泸州医学院
一区 180 四川师范大学
一区 181 四川音乐学院
一区 182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一区 183 天津市 南开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84 天津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85 天津师范大学
一区 186 天津财经大学
一区 187 浙江省 浙江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88 浙江师范大学
一区 189 宁波大学
一区 190 浙江工业大学
一区 191 温州医学院
一区 192 浙江中医药大学
一区 193 浙江工商大学
一区 194 浙江财经大学
一区 195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一区 196 重庆市 重庆大学 985院校
一区 197 重庆医科大学
一区 198 西南大学 211院校
一区 199 西南政法大学
一区 200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二区 201 甘肃省 兰州大学 985院校
二区 202 西北师范大学
二区 203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大学 211院校
二区 204 广西师范大学
二区 205 广西师范学院
二区 206 广西民族大学
二区 207 桂林理工大学
二区 208 贵州省 贵州大学 211院校
二区 209 遵义医学院
二区 210 贵阳中医学院
二区 211 海南省 海南大学 211院校
二区 212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大学 211院校
二区 213 内蒙古农业大学
二区 214 内蒙古师范大学
二区 215 内蒙古民族大学
二区 216 青海省 青海民族大学
二区 217 青海师范大学
二区 2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大学 211院校
二区 219 新疆农业大学
二区 220 云南省 云南大学 211院校
二区 221 云南财经大学
二区 222 云南民族大学
二区 223 云南师范大学
二区 224 宁夏 宁夏大学 211院校
二区 225 北方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