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主角不需穿越,只要看电影就能获得里面黑科技的小说
太多了没法给你回答,你下载喜马拉雅听书,在里面选择科幻,有你想找的。
❷ 真正的黑科技,什么是全息投影技术
真正的黑科技,什么是全息投影技术?现在是科技智能时代,全息投影、 AR、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等概念,都是引领当代科技潮流的标志。全息投影是将先进的数字多媒体视觉技术与投影显示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精彩的视觉交互体验。这是一个没有问题的黑色技术。详情请参阅黑色全息肉眼3d 数据。全息投影当然是黑色技术,人体显示技术很难突破显示介质,从电子管到液晶屏,基本上都局限于二维介质。
全息投影技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3D 技术从那时起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要给我们“我们正在看的电影”的体验,仍然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但是一些革命性的3 d 全息图的先驱者们已经将全息投影的边界和全息图成为现实的现状推向了新的高度。全息术是一种摄影技术,记录光散射从一个对象,并把它在三维。物理记录衍射的干涉图样是用来再现三维光场,从而保存图像的深度,视差,和其他特征的原始场景。
❸ 好玩的黑科技app:推荐10款功能逆天的黑科技应用
.Zth226 { display:none; }
手机上的黑科技应用有哪些?你知道的好玩又实用的黑科技APP都有哪些?这篇文章好玩的黑科技app给大家推荐10款功能逆天的黑科技应用,其中包括用黑科技来体验电影的震撼的Google spotlight stories,可以把手机设备变成“烧杯”的烧杯APP,让你画出世界级大师名画体验的Prisma。
好玩的黑科技app
1、 Kissinger
2、 极拍专业版
3、 CodePhage
4、 Ibe平行空间
5、 Google spotlight stories
6、 Sky guide AR
7、 烧杯
8、 Prisma
9、 Action movie FX
10、 Mt管理器
1、 Kissinger
这是一款号称可以使情侣隔空接吻的装置,Kissinger是一款颜色鲜艳的装置。研究声称亲吻是最直接和普遍的情感表达方式,要达到隔空亲吻,通过他们专用的具有视频呼叫功能的App就能实现,对异地恋来说,真的是一个实用好玩的黑科技。
2、 极拍专业版
极拍专业版是余款专门给摄影师用户提供的手机拍照APP应用,在极拍专业版上的拍摄风格多样,还有不同的场景设置,包括鱼眼镜、柔光镜、背景虚化等镜头效果,可以让用户实现视频、照片、蓝幕拍摄、视频延时、定格动画、快慢门拍摄等拍摄模式的转换。
3、 CodePhage
Codephage是一款专门用于修复程序漏洞bug的神器。是一款由麻省理工发明亚你就发明的软件神器。对于那些不想花费大量时间找问题修复漏洞的码农们来说是一个天大的福利。
4、 lbe平行空间
lbe平行空间是一款极简、Free的黑科技双开助手虚拟引擎,是新一代的黑科技应用,利用lbe平行空间可以双开微信、微博、陌陌、映客、yy等应用,还可以同时双开两个账号,实现大小号一起玩的功能。
5、 Google spotlight stories
Google spotlight stories是一款由谷歌出品的APP应用软件,是一款借助了2D、3D动画、360全景影院视频,立体音效和传感器技术来为用户提供一种身历其境的电影体验。在这款APP上,用户可以尽情沉浸在这款软件给大家打造的故事大世界。
6、 Sky guide AR
Sky guide AR是一款星象指南,是一款只需将其对准天空,即可自动寻找星座、行星、卫星以及更多星体的星象指南。就短时在命运星星的晚上,也可以给用户搜索到天空中的恒星,星座,可以给用户带来震撼的近距离体验宇宙的神秘的黑科技应用。
7、 烧杯
烧杯是一款可以用手机来做化学实验的APP应用,是2015年apple上的最佳创意应用获得者。利用这个APP可以将用户的设备变成“烧杯”,在手机上进行各种化学实验的模拟操作。既安全又有趣,关键是还可以随时随地就进行“实验”。
8、 Prisma
Prisma是一款通过人工智能把用户手机中那些普通的照片模仿出著名艺术家画作的风格的图片处理APP,是一款红遍全球的修图黑科技软件。Prisma 内置了 20 种不同艺术风格,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洗好随意选择修图,简单又好用。
9、 Action movie FX
Action movie FX是一款非常酷的手机特效编辑软件,在好莱坞电影里面常见的爆炸、烟花、灾难等特效在这款APP上都可以免费获取。目前的Action movie FX拥有四种特效分类,对于大多数想要体验好莱坞大师般的特效编辑爱好者来说,这款APP都是非常不错的。
10、 Mt管理器
Mt管理器是一款用JAVA平台的双窗口操作模式的文件管理器软件,是一款功能齐全的便捷的九宫格菜单操作软件。
❹ 都市黑科技强国类小说不要种马的,可以将电影世界里的科技拿出来
最强败家子 未来接收器
这两本都是外星科技强国的小说 老婆也只有一个
❺ 电影中的黑科技能够在未来世界里出现的有哪些
未来黑科技有
人形机器人
全息图
飞行汽车
仿生学
人形机器人:《星球大战》电影中人形机器人无处不在。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机器人都是专门设计的工业机器人。它们与我们完全不一样,而且不会像电影中的C3PO机器人一样与我们进行交流。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2012年到2015年间举办的机器人挑战赛是一场国际性的技术研发竞赛,这场赛事给予机器人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参赛团队需要打造出能够在人造环境下执行任务的机器人。虽然波士顿动力研发的阿特拉斯机器人无法讲话,但是它足够灵敏而且能够像人类一样完成后空翻。丰田汽车打造的THR3机器人能够实现远程操控来模仿操控者的动作。其它的机器人设计了人机互动功能。
最接近于《星球大战》电影中全息图的就是HoloLamp公司的投影技术,工程师们研发的投影设备会投射扭曲的2D图像让大脑误认为是3D图像。由于这种设备必须追踪使用者的面部来维持正确的视角,因此它只能针对单人使用。这也就是说我们与《星球大战》电影中的那种全息通讯能力还有一段距离。Roberts认为,像微软的Hololens那样的增强现实头盔最终将提供更灵活的方法让我们获得类似的效果。
❻ 那些年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有哪些成为了现实
电影中的2001与现实中的1969
无论是光怪陆离的的星际穿越,还是颓垣败井的废土世界,科幻电影架空的时空,一直在努力营造距离感和割裂感拉长时间维度,将观众迅速带入科幻世界。不过,正如火爆的《头号玩家》,科幻电影的最大价值在于天马行空描绘出可以跨越银幕的硬核科幻,人工智能,作为硬科幻电影的宠儿,充当了填补观众探寻未来意义心理沟壑的润滑剂。
自1965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算起,50多年,AI在好莱坞电影和现实中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大银幕上,以梦工厂为代表的电影制作公司,塑造了无数出神入化的AI形象,成为普罗大众对科技崇拜的源泉所在,满足了人类对未知生活方式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科幻电影也成为科技行业的启蒙者,移动电话之父马丁库帕就承认,他发明第一台移动电话正是受了《星际迷航》中“通讯器”(communicator)的启发。正如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总会有一个捧哏的话唠动物角色,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科幻电影的标配。伴随着电影塑造的经典AI根深蒂固形象,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从银幕上走出来的科技。
《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
电影2001年:人工智能飞船迈向木星
现实1969年:登月飞船算力不如手机
1968年一部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电影横空出世,这就是《2001漫游太空》,电影将未来锁定在了33年后的2001年,“发现一号”太空飞船向木星进发执行太空任务。除了飞行员和宇航员,还有一台具有人工智能、掌控飞船的电脑哈尔9000,哈尔9000被设定为一个永远不需要关机,从不出错的人工智能形象,它可以用自然语言沟通,带有人类情感和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
哈尔9000(图片引自网络)
哈尔的声音温和友善,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暖意,在茫茫太空孤独旅行,它也成为了人类最好的交流伙伴。
影片大篇幅展示了2001年人工智能哈尔与人类的互动,比如与鲍曼下国际象棋并轻松赢了对方。它可以毫无障碍的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情感,甚至能够在人类躲着自己谈话的时候,读出唇语。在得知自己会被强行关机之后,哈尔还能够作出先发制人的反应。最终,在杀死三位宇航员之后,哈尔被男主拔出了记忆板。
哈尔与人类下国际象棋(图片引自网络)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对2001年的畅想,尽管我们距离“未来”已经过去17年,人类仍未实现随心所欲的漫游太空,但当时一些接近想象力巅峰的预测已经实现。比如电影出现的iPad、视频通话的雏型已经普遍使用,甚至iPod的名字都源于电影维修小飞船的名字Pod。
视频通话(图片引自网络)
电影中iPad的原型(图片引自网络)
而哈尔作为人工智能的雏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Siri在内的现有语音助手都是对哈尔的一脉相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上映几个月后,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26年以后的1997年,IBM深蓝超级计算机打败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选手加里卡斯帕罗夫,让深埋电影中的隐喻变为现实。
NASA登月导航计算机算力综合不如手机(图片引自NASA)
《2001漫游太空》寄托了人类开拓星球的思潮,但1968年的现实是,即便登月用的导航计算机主频也只有2.048MHz,所有登月电脑的性能加起来都不如现在一部手机的运算能力,更不用谈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强大算力和海量数据的支撑。
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电影很少有揉入硬科幻的人工智能形象展现,无论是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公敌》、《月球》、《银河系漫游指南》AI 机器人 Marvin,电影更多的是披着科幻外衣去对人性复杂的探讨,鲜有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
电影《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上映的几部电影,开始继续从硬科幻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此前天马行空的机器人相比,这些人工智能形象更加超前,但也更加接近现实。
电影中的2025与现实中的2016
电影2025年:手机女友成为现实
现实2016年:语音识别与人类打平
《星际穿越》大量展示了虫洞、黑洞、多维空间以及广袤的星际旅行场景,诺兰导演甚至邀请到了天体物理领域的顶尖大牛基普索恩担任影片的科学顾问,保证了影片科幻属性足够硬。TARS作为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带给观众很多亮眼之处。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TARS会说话能思考,甚至能够麻溜利索的变形在滔天巨浪扑来之前拯救安妮海瑟薇。在解密引力之谜甚至在五维空间里,TARS都以恪尽职守的高级助理形象出现,高效完成任务指令,可以说缺少TARS,人类的智慧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太空任务。而重建TARS时,那个幽默度的桥段让冰冷的机器形象多了一份人性。
《星际穿越》中的智能机器人(图片引自互联网)
观众偏爱TARS,更多在于,相比于无所不能的机器人,TARS没有被设定为拟人形象,不锈钢拼接起来的外观更符合人类世界设定下的工业产品,与现实更接近。
而约翰尼德普在《超验骇客》的人工智能突破就显得惊世骇俗,你能想象有一天你的躯体死去精神意识却被保留在互联网上,而且可以无所不能,《超验骇客》打造的一流的科幻概念超越了很多硬科幻设定的范畴,将我们能想象到的人工智能进一步升级,以去实体化的虚拟形态存在。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在电影中,生化形态的人工智能高概念让德普无所不能,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生存方式让他无处不在,如同正在火热的区块链,这种繁衍形态让传统势力很难通过拔电源将其消灭。
电影《超验骇客》(图片引自互联网)
如果说《星际穿越》和《超验骇客》还距离我们认为的人工智能太远,电影《Her》所打造的智能环境简直是死宅单身狗的天堂。故事发生在17年以后的2025年,内向宅男西奥多托姆布里遭遇分手后,寻求一款叫做OS1的智能操作系统聊以慰藉,操作系统化身为一名叫做萨曼莎的“女性”(斯嘉丽约翰逊声),她风趣幽默又善解人意,她学习和进化的速度让西奥多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能够帮助以写情书为本职工作的男主检查拼写和语法。
电影《Her》(图片引自网络)
萨曼莎脱胎于类似苹果HomePod/亚马逊Echo这样的智能音响,以机器人女友的形象对外展示,并以卡片机的终端对外销售。OS1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比17年前的智能音响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所有的交互通过自然语言完成,背后有一套完成的养成逻辑,依靠语音、图像识别和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与用户沟通迅速成长,并依靠与数千名用户“谈恋爱”不断进化,达成完美情侣,可以说这一形象几乎满足了人类对未来智能伴侣的所有想象。无疑,在众多人工智能形象中,OS1更接近我们真实生活。
OS1帮助男主检查语法和错别字(图片引自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计算机科学家 Pierre 受电影中 AI 作音乐的启发,研制了一款先进的能作曲的 AI —— Avia,不仅所作曲子出了专辑,应用到重要庆典、NVIDIA GTC 2017中,而且 Avia 还成了国际作曲家。
OS1的终端形态更像目前的智能手机(图片引自网络)
这是观众的反馈,同时也有这足够牢固的现实基础。OS1有着足够强大的算法和硬件配套,与现实生活中的智能音箱相同的交互逻辑和演化路线,增强了用户的认同感。
从亚马逊Echo到OS1还有17年的路要走。
单拿语音识别来说,从1952年贝尔实验室研制了第一个可十个英文数字的特定人语音增强系统一Audry系统,到2016年微软发表论文称语音识别上的技术已经高于专业的人工速记员,达到了与人类同等交流对话的水平,中间走了64年。这背后涉及到的卷积神经网络及LSTM神经网络,以及自由格人机界面听觉训练虽非易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17年以后的Echo就是OS1的原型机。
从2001年走到2025年,科幻电影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形象愈发保守,好莱坞电影开始通过与现实接轨的方式应对观众的审美疲劳。对应到现实世界,人类的人工智能则来到了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在看过了无数个哈尔、Marvin、TARS之后,我们也正在按照电影中的酷炫思路打造活生生的人工智能。
比如AlphaGo,它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和IBM的深蓝超级电脑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意义,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时代从电影银幕走到现实中来。
人工智能对弈围棋(图片引自谷歌)
Google的AI法宝还不止有AlphaGo,引入NMT神经网络的Google翻译、会主动管理照片的Google Photo、像OS1跟你聊天的Google Allo、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以及更帮你看到东西的Google Lens都是Google组装一款超级人工智能终端的模块化产品。
而这一切模块化产品都可以组装在一款智能手机上,尤其是5G网络带来的速度和数据支撑,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最终爆发增长的终端。随着移动设备的增加,数据也逐渐海量,尤其是5G时代,大数据的支撑,让人工智能有了爆发基础。
手机中Siri曾经被视为人工智能在现实中的形象,但烂尾的效果最终让Siri成为众人调侃的形象,甚至对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一份2016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的用户在公共场合使用过Siri,如此尴尬的数据以至于最后库克不得不连夜从Google挖人。
手机人工智能初探
4月4日,苹果公司宣布,前一天离职的谷歌前搜索兼AI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约翰詹南德雷)加入苹果,担任“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战略”总负责人,成为苹果第16位核心管理层高管,直接向CEO库克汇报。急切的挖人举动让苹果的AI焦虑一览无遗。
吾家有AI初长成 Jovi初探银幕梦想
除了苹果,赶赴人工智能这波浪潮的手机公司大有所在,并开始为人工智能打造形象,这里面还包括打造AI品牌Jovi的vivo,Jovi和哈尔、TARS、Alexa一样,是驻留在智能手机中的人工智能。
现在Jovi虽然只是探索AI的第一阶段,但却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很好的演化路径。背靠骁龙AIE(人工智能引擎),以骁龙神经处理引擎(NPE)软件框架和神经网络(NN)库为接口的异构计算方案。其具有广泛接纳性的逻辑,极高的兼容性,精准而庞大的计算力,成为了Jovi AI的推动力,并为消费者量身打造实现智能场景应用的vivo X21手机。
vivo打造的人工智能想象Jovi
功能上Jovi 助理拥有系统全局级的智慧识屏功能,可以让用户的所有操作节点智能化,替代繁琐重复甚至需要思考的操作,让我们可以高效管理生活和工作事物。比如在界面中长按一段文字即可触发识屏功能,该功能会快速识别并智能提取用户长按的文字信息,然后用户就可以就此信息进行快速查阅/扩展及相关操作。
Jovi人工智能
AI应用到相机,Jovi则可以自动识别你的肤质、肤色、性别、年龄,并且会学习你的使用习惯,在你每次自拍的时候为你选择一种最适合的美颜效果。回望2001年的哈尔,Jovi正在替代它的角色,只不过不是在宇宙飞船,而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你定了车票、机票,它会提醒你时间、目的地天气和机场路况;你上网购买了快递,它会告诉你快递单号是多少并一键帮你快速查询物流;如果你喜欢看球赛,它会帮你跟踪欧冠和NBA赛事;它能在你出行前,为你安排行程。
Jovi人工智能
我们可能习惯了手机作为一个冰冷的连通机器,但Jovi赋予了机器血肉,Jovi能够不断地学习,就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伙伴一样,认识越久就越懂你的需求,随时给你最好的生活建议,并打理好了生活的一切。
未来,你和手机不再是简单的交互,而是养成关系,Jovi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可以被养成高效贴心的商务管家,也可以被养成为体贴入微的女友。它不会随着你更换设备而丢失,正如《超验骇客》中的德普一样,跟随互联网随遇而安。现在Jovi所代表的手机人工智能,正在朝《Her》中的2025年走去。
尽管霍金临终前曾警告人类要警惕人工智能,但他仍然承认“创造AI的成功可能是我们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会因为人工智能改变。”
我们会在“绿洲”里汇聚,还是在2049相遇
时间随着电影往前走,在《银翼杀手2049》中的2049年,城市已经失控并崩溃。虚拟人工智能乔伊成为复制人K慰藉的对象,在2049年依靠全息投影投射成像的虚拟人可以随意出售,除了没有实体,她已经完全和人类无异,情商智商超高也更为体贴,成为不少宅男倾慕的对象。
电影(银翼杀手2049)中的虚拟投射人工智能(图片引自网络)
作为一款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我们在电影里见证了乔伊从机械装置投影到投影设备移动化全新升级的过程。尽管很多人认为复制人是鬼扯,但这个投射装置的升级让不少人认为在2049年更容易实现。距离2049还有21年,依靠现有的人工智能基础,我们相信乔伊真的有可能在2049年从银幕走出来与我们相遇。
可移动版乔伊(图片引自网络)
无独有偶,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也将2045年设定为世界崩溃的边缘,眼花缭乱的VR世界让快要凉了的VR厂商起死回生,终于有了用例可以背书。人工智能也好,VR也好,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终极产物,或许那天世界依旧运转良好,我们和朋友在“绿洲”里相聚,回家在2049里缠绵。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幻电影则完全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科幻与现实看似两条平行的世界,我们深信二者的时间线和想象力最终会因为不懈努力在未来交汇在一起,这一天我想并不遥远。
❼ VR和AR的区别:揭秘改变世界的两大黑科技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
这是知名度最高的概念,也是最先将在2016年迎来市场起飞的行业。行业中最著名的企业是Oculus VR、Sony、HTC,它们都将在2016年发售自己的VR设备,包括头显和VR专用交互设备。
VR目前最重要标志的是:用户需要佩戴“头戴式显示器(Head Mounted Display)”,简称“头显(HMD)”。显示的内容可来自个人电脑、游戏机或手机。
VR与之前所有的显示设备(如电视、显示器、iMax屏幕)相比,最大的突破就是“沉浸感”,因此目前的VR技术也被称为: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用户戴上头显后,被完全“包裹”在虚拟世界中,当用户转动头部(甚至四处走动)时,他看到的虚拟世界会完全随着眼睛的位置和角度而改变,就如同在真实世界中一样。
VR中另一个最常被提到的词是“临场感(Presence)”。VR的力量就在于可以“欺骗”用户的大脑,让人在某种程度上相信自己确实处于虚拟世界里。所以临场感的强弱是检验VR设备及内容是否优秀的最重要标准。
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
AR通常也是通过头戴式设备实现的,其中最著名的是谷歌眼镜,但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如谷歌的Project Tango),甚至普通的手机也可以实现一些基本的AR功能。
AR中的关键词是“功能(Utility)”,AR 技术让用户在观察真实世界的同时,能接收和真实世界相关的数字化的信息和数据,从而对用户的工作和行为产生帮助。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用户戴着AR眼镜,当他看到真实世界中的一家餐厅,眼镜会马上显示这家餐厅的特点、价格等信息。
虽然AR听上去不如VR那么新奇,但由于在政府,企业及消费市场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大多数市场机构都认为AR的市场将远远大于VR。
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
MR是最晚出现的,但也是听起来最高大上的概念。实际上是VR和AR的一种结合。
利用MR技术,用户可以看到真实世界(AR的特点),同时也会看到虚拟的物体(VR的特点)。MR将虚拟物体置于真实世界中,并让用户可以与这些虚拟物体进行互动。
最典型的MR应用场景,就是微软在HoloLense发布会上展示的,用户可以在自家的客厅里大战入侵的外星生物。
相对于VR和AR,MR技术的成熟度最低。大家最熟悉的MR技术应该是微软的HoloLense和谷歌投资的Magic Leap。但这两家公司发布的相关视频明显都有“人为处理”的痕迹。而且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敢于公布产品上市的时间
CR(Cinematic Reality)影像现实
CR是Magic Leap曾经宣扬的概念,说自己是Cinematic Reality,影像现实,意思是虚拟场景跟电影特效一样逼真。但是后来好像他们的发言人也把自己归做MR了,那我们就把它跟MR归为一类吧。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Magic Leap并不是裸眼观看的,不要被曾经红极一时的鲸鱼视频误导,Magic Leap同样需要一个头戴显示器,鲸鱼视频应该是后期做的特效。
人类希望能凭空看到一个虚拟物体,已经想了几百年了,各种科幻电影里也出现了很多在空气中的全息影像。其实想想本质就知道,这事从物理上很难实现的:纯空气中没有可以反射或折射光的介质。显示东西最重要的是介质。
说完了以上AR、VR、MR、CR的概念后,我们来说说他们之间的区别吧。
VR(虚拟现实)和VR(增强现实)的区别
简单来说,虚拟现实(VR),看到的场景和人物全是假的,是把你的意识代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增强现实(AR),看到的场景和人物一部分是真一部分是假,是把虚拟的信息带入到现实世界中。
交互区别
VR设备:因为VR是纯虚拟场景,所以VR装备更多的是用于用户与虚拟场景的互动交互,更多的使用是: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5DT之类的)、动捕系统、数据头盔等等。
AR设备:由于AR是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结合,所以基本都需要摄像头,在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基础上,结合虚拟画面进行展示和互动,比如GOOGLE GLASS这些(其实严格的来说,IPAD,手机这些带摄像头的只能产品,都可以用于AR,只要安装AR的软件就可以。)
技术区别
类似于游戏制作,创作出一个虚拟场景供人体验,其核心是graphics的各项技术的发挥。和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应用在游戏上,可以说是传统游戏娱乐设备的一个升级版,主要关注虚拟场景是否有良好的体验。而与真实场景是否相关,他们并不关心。VR设备往往是浸入式的,典型的设备就是oculus rift。
AR应用了很多computer vision的技术。AR设备强调复原人类的视觉的功能,比如自动去识别跟踪物体,而不是我手动去指出;自主跟踪并且对周围真实场景进行3D建模,而不是我打开Maya照着场景做一个极为相似的。典型的AR设备就是普通移动端手机,升级版如Google Project Tango。
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CR(影像现实)的区别
看到这里,关于VR和AR概念,相信不需要更多解释了。而AR和MR的概念与区别可能是很多人都需要深入理解。据说,当有人问微软的发言人“HoloLense是如何应用AR技术”时,微软的哥们立马大声驳斥:“我们用的不是AR!是MR、MR、MRRRR!!!”
其实上面介绍MR时就说了,MR就是 VR和AR的结合的产品,而CR就是MR的一个分支,就是也是属于MR。
OK,全部说完了,如果还有不懂,就倒回去看看吧。
最后,我想说讲了这么多,这些技术叫什么R不重要,这些概念也不重要。很多情况下,都是某些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争相去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这样也显得他们自己牛X一些。有句话叫“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发明这些概念的企业估计也是为了争当“一流”的企业吧。
最后中国增强现实产业联盟简称AR联盟或ARA再提供一个简化版本,供大家更粗略地去理解:
VR=虚拟世界
AR=真实世界 + 数字化信息
MR=VR + AR=真实世界 + 虚拟世界+ 数字化信息
CR=MR
❽ 有哪些以前只能在电影里看到的黑科技,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1、1994年电影《真实的谎言》
语音控制技术
假如看过早期科幻电影的观众都不难发现,这些电影里出现最多的一想高科技就是语音控制系统了。相对于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而言,语音控制这项技术的表现力更加直观,而且不要加特效。演员在影片中对着某个机器讲话就可以对机器实行控制,而且自带强烈的高科技神秘感。然而这项技术早在1920年就已经出现在美国电影里,到了上世纪90年代,IBM、苹果、AT&T和NTT等科技巨头开始着手研究语音控制技术。
当然国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同样在发展,出现在舞台上的就是小度机器人,从2014年面世起,小度机器人被人们知道的时候不多,直到登上《最强大脑》的舞台,让大众知道原来国内也有这么厉害的机器人,当然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还不足以制造一个真正的变形机器人,但是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稀有金属铟镓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固液态的转换,起码从理论和技术的层面论证了液态金属机器人的可能性。
❾ 电影《黑豹》中的黑科技哪些早已成真
黑科技是指前沿科技,是日常生活中突破想像力的科技;
比如,反重力、灵魂、永动机、器官再生等等
最早是一些科技类的知识聚合,比如爱范(ifanr)、中关村在线(zol)、36kr(36氪)、优米库(umiku),不过现在多是手机、电脑类的多一些,这里面拿最近 umiku 发布的信息来看,比如:
把任何东西变成触摸屏的投影仪
跑跑跳跳360度玩游戏,旅游健身游戏三合一的万向跑步机
表带表盘都是屏幕,全身说变就变,仿佛来自未来
真正的钢铁侠套装,能飞能飞能飞,只差 45 万美元了
“脑科学”意念玩具,王者吃鸡不用动手啦
“美国骨科”研究出骨骼再生之术,小个子的身高有救了?
自动刷牙器,不用手还能提升两倍效率,而且还更干净!
没轴的轮子能开吗?装备飞机发动机的摩托车……无轮毂
智能跟随~网红自动行走行李箱来了!
肉质新鲜检测仪
......
上面举了一些 umiku 上的文章,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