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看电影杂志的官方网站是
《看电影》杂志并没有官方网站,这是他们在上一期刚刚正式声明过的
楼主想查,不如给他们写信,找以前的杂志,在《挺进报》那几页里,肯定有联系地址和邮箱
另外,其实订杂志不很安全,我以前订的电影杂志也有丢过,因为可能有人会顺手牵羊;到处都有报刊亭,买杂志也是很方便的,还能保证时效
Ⅱ 看电影杂志的投稿邮箱是什么
《看电影》杂志的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供读者参与的栏目为“挺进报”的各个栏目。稿件字数2000左右,注明所投栏目,务必留下你的具体联络方式(姓名、地址)。
我是《看电影》的忠实粉丝,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你的影评,呵呵~
Ⅲ 如何评价《看电影》杂志,以及其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看电影》前身是1983年作为娥眉电影制片厂内部发行刊物创刊的《电影作品》,1999年11月,改名为《看电影》并开始向全国发行,成为从学刊转变为大众杂志的成功代表。
《看电影》是以学刊转型的杂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电影理论杂志《电影作品》,原刊物极具艺术性和风格,但是也由于太小众,几年前开始“变脸”,利用封面设计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显“看电影”,内容上迎合、满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国外最新的碟片资讯、超级碟虫的影评、鲜艳清晰的海报和剧照,帮助碟友淘碟、读碟、品碟。与广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该杂志由四川峨影厂为出版方,在哈尔滨出刊,杂志社现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矶、柏林、巴黎、首尔都设有工作站,该杂志经常能采访到电影界重量级的人物和重要的电影事件。
Ⅳ 看电影的发展历史
《看电影》原名《电影作品》,主管主办为四川峨眉电影集团。原名《电影作品》。1999年和大嘴公司合作,改名《看电影》,在哈尔滨出刊,在当时中国电影几乎全盘沦陷的情况下,创造并延续了迷影精神。
2004年,杂志制作搬迁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矶、柏林、巴黎、首尔都设有工作站。2013年改为《看电影周刊》,是世界上第二本周刊类的电影杂志。每月四期,每期152页,全铜版纸,彩色印刷。每月发行的四本刊物中,三本普通版,每月5日、15日和25号发行,15元/本;一本《看电影·午夜场》,每月30日发行,16元/本,集中推出关于电影的各类专题。
总体来说,《看电影》是份很大众也很出色的电影杂志。该杂志经常能采访到电影界重量级的人物和重要的电影事件。十几年来,以专业、精准、风趣、犀利,在影迷中享有“中国影迷第一刊”之称。作为影迷必备的圣经类读物,《看电影》在推动中国影迷成长的同时,也见证和记录了中国电影的急速成长,从[教父]到[英雄]的报道,是中国电影报道模式的大调转,也是中国电影崛起的曦光。
《看电影》是中国发行量及影响力最大的电影杂志,全国发行每期64万份。同时也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国内电影刊物,2002年就无死角报道了奥斯卡颁奖典礼,十几年来,连续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同时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等国内国际知名电影颁奖礼的官方合作媒体。
《看电影》获得国内电影公司尊重与合作的同时,更是与北美的八大电影公司,乃至欧洲的电影公司,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是中国电影地标式期刊,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媒体品牌。
《看电影·午夜场》
一本集专题、深度、发烧、迷影于一体的电影杂志,每年的年度盘点,被影迷誉为 “不可错过的电影盛宴”。《看电影·午夜场》是一本最具时代性的迷影手册,对最具电影精神的电影人物的挖掘,对可能被错过的电影事件的解析,对电影的精度解读,旨在传递一种深具迷影质感的观影精神。
Ⅳ 《看电影》和《看电影 午夜场》的影评投稿信箱(编辑联系方式)
看电影在电影评论咨讯类杂志里算比较出色的,我大学了十分喜欢,几乎每期必买,尤其是午夜场。
以前也投过稿,个人感觉你直接写影评不容易被采纳,较多的结合自己的观影经历和心情感悟比较易被采用,我就被采用过。刚开始劝你别写太长的,慢慢来。
书面信件投稿地址:
上海市邮政信箱025-049号
《看电影》策划组 收
邮编:200025
电子邮件投稿/鳄鱼在线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回答的够真诚了吧,讲究的话分就给我吧。
Ⅵ 介绍一些在上海有发行的电影杂志吧.
《环球银幕画刊》不错,我的最爱。我觉得他们的水准这么多年来就没下来过,只是发行得少,12元8角,大概月初发行,在众多类似杂志中,不是那么显眼。
如果你喜欢欧美方面的电影这本杂志一定会让你觉得物有所值,他们的视角也很独特,文章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看得出编者很专业。因为他们对外国影片的介绍似乎从来不依据那些什么排行榜上的好莱坞商业片目,而是依靠内容详实、资料完备的国外权威文献资料。他们的影人栏目,如“电影世家的辉煌——亨利·方达和它的儿孙们”、“荒原上的歌手——西部电影的艺术大师”、“美国名导演西德尼·吕美特”等等都是品位极高的文章,还有很多电视台的电影专题节目也大量借鉴了它的创意,作为影迷,应是必备的电影杂志。而且画面考究,值得收藏。
Ⅶ 求:《看电影》杂志社北京地址
《看电影》杂志社不是在上海吗?
Ⅷ 为了电影,你敢大胆去闯荡吗
我与小沈(微信名:见鬼的信仰)在资料馆相识是在四五年前的资料馆,当时只知道他是大学生,想考电影学院研究生。当时我还在做电影门户网站的编辑,繁忙的穿梭于西直门和小西天之间,在华影银光中摸索着自己的方向。
小沈不是一个典型性影迷,在资料馆周围对电影执着的年轻人也并不在少数,但大多都会随着毕业、工作,电影这个念头就会被 社会 消磨殆尽。而小沈毕业后随即成为了电影媒体编辑,而后又跳转进入了影视行业。
我非常钦佩小沈这样的电影新青年,为了电影大胆得去闯荡。于是我就把他的迷影经历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国产大片烙印“厂院童年”
沉迷漫画反溯电影根源
我家原来在郑州周边的一个镇,是从老家沈阳迁过来建的厂院区,所以都是东北人,没有本地人。厂院里只有工人剧场,没有正式的电影院,小时候也会在剧场放电影,但印象都已经很模糊了,依稀记得在剧场看过张艺谋的《英雄》,而且还是满场。
直到我去郑州上中学看了《赤壁 (上)》,才知道什么是电影院,那时对电影也没什么认识,只当是放暑假的一个余兴节目。
我小学开始上网,逐渐就开始在网上看漫画了,中学时已经看过很多经典漫画了。有次偶然得知漫画的分格画法是从电影那学过去的,就觉得漫画有意思,电影应该也很有意思,就慢慢开始找些电影去看,但没有任何体系和参考,对电影是种单纯的吸引。那时看得很多电影,现在有些印象的片子也叫不出名字了,很多都是因为封面海报漂亮才去看的。
“风吹麦浪”《太平轮》
结交学长“迷影情”
自己正儿八经的去看电影,也是到北京上大学之后。最初让我觉得对电影产生兴趣的是吴宇森的《太平轮 上》(2014),是影片公映后自己去看的。因为自己学得是心理学,《太平轮》里那种“风吹麦浪”的镜头给我感觉特别舒服,而且镜头意象也特别符合心理学。我也感觉到电影镜头呈现的心理意象,比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要更直接,觉得自己要多看些好电影,可能有助于对专业的理解。
大学时遇到个留级的学长,住我隔壁寝室。我大一时他已经有3000 +的阅片量了。而且他也很懂,也是从小看碟起来的。正巧我也想多看些好电影,可以直接管他要就行了。
学长也很热心,比如看经典好莱坞的,比利·怀尔德、希区柯克直接拷了好几部给我;费里尼、伯格曼、左岸派电影、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各种新浪潮……都直接拷给我去看。学长他成体系的给我去介绍去讲电影,推荐我去看。很多电影导演都是成作品序列的给我推荐,从他那我学了好多东西。两三年间,学长推荐了我看了八九百部片子的,现在回想大多都是影史上的名片,而且印象都特别深。
“小西天”鼓掌独一份儿
“魔力时刻”踏定电影路
学长他不是一个很能聊天的人,但每次和他都会交流观感,偶尔也会对我略微纠偏。学长算是给我建立了最初的影视美学基础,而且他还推荐我去电影资料馆来看电影。在我大二大三时来资料馆看了第一个片儿——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巴别塔》(通天塔),之后又去资料馆看了他的《爱情是狗娘》。
那时刚来资料馆看电影,感触最深的就是放完电影后观众们鼓掌;以前去院线电影看片儿,觉得那只是一种 娱乐 ,资料馆电影映后鼓掌,那是对电影艺术家的创作赞美和致意,这是北京电影资料馆独有的,别的地方没有。
小时候看漫画,总觉得会有另外的平行世界存在。后来长大来北京上大学,就在资料馆看电影那一两年里,突然觉得看好电影是可以投入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去的,一个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电影时空。
记得那年在资料馆看《美国往事》,当面条决定买车票离开纽约,去水牛城,那个门儿一关一开,面条就慢慢变老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电影视听语言展现“时间性”的那种魔力,它就像一种魔法!以前觉得这种 情感 、情绪是说出不、摸不到的,看了这个镜头才知道这是可以被具象化的,能把人类复杂的 情感 用影像传达出去是很了不起的!之后我就决定要考电影学院研究生学电影!升到大四就开始考电影学院了,但这几年因为自己的一些事儿,几次考研并不太顺。
新媒体影评初尝试
杂志社里“画”影史
我个人的影评写作是上大学时开始的,当时跟着另一个学长经常去鲸鱼放映室。在鲸鱼放映室结识了陆支羽老师,那时“看电影看到死”公众号刚开不久,是他鼓励我尝试去写影评。
到了大四毕业,我还想是考电影学院,就想先找份和电影相关的工作。于是就去《看电影》做了电影编辑。最初来《看电影》也是抱着“朝圣”的一个心态,高中时就经常买《看电影》午夜场,虽然很多文章也看不太懂,但给我电影特别神圣的一个感觉。
在《看电影》工作的一年里,主编阿郎对我的电影写作方面帮助特别大。阿郎看电影很细致,即使都看过的电影,他能发觉到一般人看不到细节,能讲的非常详细,文字书写也非常精细。刚入职的时候,给我们每个新人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改,而且改完会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改,纸媒的书写规范是怎样的。
《看电影》杂志虽然也是媒体,但我工作的一年里,并没有为院线新片写过通稿。所有的电影选题、都是自己在策划会上提,喜欢什么就去写什么,阿郎老师唯一的要求就是文字质量要过关。我还是要感谢《看电影》杂志为我提供选题方面的这份自由。
看电影「瞎话电影史」栏目(左)
后来我在《看电影》移动端公众号“电影破事儿”(现迁移为公众号“破词儿”)做内容运营编辑,和另一位编辑同事合作做了一个「瞎话电影史」的栏目。我来作画,同事来做文稿,有点类似日本那种漫画家和小说家的联合创作,就是给读者们简化介绍电影史,也算是在《看电影》做编辑的一个小亮点吧!
2019年初我离开了《看电影》杂志,3月份就决定到上海去发展。在上海并没继续做电影媒体,不过算是进入到影视产业中了,希望自己能在电影行业的磨练中继续成长。
Ⅸ <看电影>杂志怎样
<<看电影》是以学刊转型的杂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电影理论杂志《电影作品》,原刊物极具艺术性和风格.但是也由于太小众.几年前开始“变脸”,利用封面设计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显“看电影”,内容上迎合、满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国外最新的碟片资讯、超级碟虫的影评、鲜艳清晰的海报和剧照,帮助碟友淘碟、读碟、品碟。与广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该杂志由四川峨影厂为出版方,在哈尔滨出刊,杂志社现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矶、柏林、巴黎都设有工作站.该杂志经常能采访到电影界重量级的人物和重要的电影事件.
《看电影》为半月刊,全铜版纸彩色印刷,品牌广告连篇累牍,在报摊上畅销,被誉为“中国影迷第一刊”,今年看电影又推出了每月发行一期的<<看电影午夜场>>,定价略高于<<看电影>>,集中推出电影的各类专题,每次都有新鲜的选题.
总的来说,这是份很大众也很出色的电影杂志.
参考资料:产业化进程中广电学术期刊走势分析 王晓明
Ⅹ 看电影杂志社在上海的地址
地址 上海市卢湾区永嘉路41号海佳大厦
邮编 200020
电话 021-64155508
通讯地址 上海市025-049邮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