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知道《活着》的故事梗概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让春生到屋里坐。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好好的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最后,福贵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 。
(1)活着电影历史事件时间轴扩展阅读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1994年,该片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角色信息:
(1)福贵
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被他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带着女儿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妻子回来之后,他洗心革面,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他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做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平安回到家中,但是此时母亲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2)家珍
家珍是一位任劳任怨,勤劳、善良、贤惠的女子。她与福贵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是福贵“活着”的一条重大精神支柱。当丈夫嗜赌把家财败光,家珍因劝其而不听,一气之下领着女儿回来娘家。但就在福贵一无所有时,当她听说福贵已经彻底戒了赌之后,她又回到了福贵身边与他共患难。她不贪图大福大贵,只想“过个安生日子”。
(3)春生
福贵要好的朋友,为人讲义气,当了区长后被打成走资派,并遭到了批斗。
(4)龙二
他是一个掠夺不义之财的暴发户。原是皮影剧团的领班,靠赌博赢走了福贵的全部家产后变为土财主。解放后,他因千方百计谋到了福贵的田产,被划分为地主。他看到要没收他的房产时不服气,一把火烧掉了那所宅子。之后被定为“反革命破坏罪”,判处枪决。
(5)二喜
为人忠厚老实,善良、忠诚、质朴。与凤霞认识后二人喜结良缘。
(6)镇长
忠诚、平和的小农。凤霞长大后,镇长来夫福贵家提亲,将县城里的一名小伙子介绍给了凤霞。
② 《活着》中的时间线索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活着》这部作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写作的,时间线索非常的明确。这部作品按照时间线索写了解放,饥荒时期,文革的故事。
③ 活着讲述了哪些历史时期
《活着》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到70年代初期这段历史时期的世态变迁。30年的历史进程——国内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发生在50-60年代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政治运动——每一重大事件都直接撞击到这个家庭的生活神经。
④ 《活着》:余华是怎么将这部作品写出来的
前言:提到余华,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他的作品,比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作品都广为人知。其实,他不仅受誉于国内,在国外的知名度也很高,曾获得过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多个国际大奖,是中国作家中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余华是我国“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活着》这部作品展现的就是典型的“先锋美学”。如今,我们就以探索《活着》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为线索,去领略余华在创作上的魅力。
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美国民歌《老黑奴》是余华创作《活着》的灵感来源
余华出生于1960年,虽然他有幸躲过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但二十世纪的下半个世纪,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时代。熟悉我国历史的都知道,抗日战争之后就是国共内战,《活着》历史背景的起点就是国共内战。从故事的内容就可以看出当时内战的实况,由于在抗日战争时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元气大伤,国民党为了打赢内战就到处去抓壮丁,不管被抓的人愿不愿意。这就是国民党野蛮的一面,这也是福贵进城买药被抓的素材来源。
内战之后就是建国,建国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富国措施,比如公社化、大跃进,公社化、大跃进就是共产主义的实践。公社化大家都知道,就是所有的物资都是公用的,只有使用权,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俗称“大锅饭”。大跃进就是我国当时在工业化上的探索,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号:“钢产翻番,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虽然历史证明当时有的措施没有结合国情,但是在黑暗中摸索,谁又能保证方向一直正确,正确的方向都需要在错误中总结得到。
《活着》书中福贵一家人吃大锅饭,家里的铁都被收走这些剧情都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紧接着就是三年大饥荒。在1959年,由于我国很多地方连续降雨多日,导致当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所以出现了饥荒现象。当然,光是天灾是不会导致三年大饥荒的,这也是公社化、大跃进的结果。老一辈人回顾起那些岁月时,脑海里出现的都是饿死人的画面,他们说在三年大饥荒时候,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倒下了,然后再也起不来。《活着》书中那些挖野菜、抢食物等片段就是来源于这段历史。
然后就是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福贵家倒是没有受什么大影响,毕竟他家里人都不是文化人,但是书中还是还原了这个时期的历史,毕竟作者是想写一部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小说。
以上历史,余华有的经历过,有的没有经历过,但是作为上个世纪中期出生的人,对这些苦难必然都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所以后来在听到《黑奴歌》的时候,一下子就把这首歌和我国上个世纪的苦难联系起来了,这就成为了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
二.余华用传统+现代的艺术创作手法,将自己的灵感变成了艺术作品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余华从大体上来说运用的还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语言上,具有传统的绚丽性
“那个夏天我还差一点谈情说爱,我遇到了一位赏心悦目的女孩,她黝黑的脸蛋至今还在我眼前闪闪发光。我见到她时,她卷起裤管坐在河边的青草上,摆弄着一根竹竿在照看一群肥硕的鸭子。这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羞怯地与我共同度过了一个炎热的下午,她每次露出笑容时都要深深地低下头去,我看着她偷偷放下卷起的裤管,又怎样将自己的光脚丫子藏到草丛里去。”
以上节选自《活着》。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风格比较绚丽,多采用比喻等传统艺术创作手法。
2.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传统性
综观《活着》这部作品,作者采用的是"从头到尾"的传统叙事法。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福贵一生的经历娓娓道来,这种结构塑造法是传统的,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常用手法。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要素之一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尽管余华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但是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依然借鉴的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法。用的是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手法,并没有采用其他"流行"写法,比如意识流。
余华作为一个"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小说中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叙事角度上。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他采用的叙事手法是"零度叙事法",这个叙事手法是在左拉的自然主义上演变过来的。在左拉之前,作家们叙事最常用的就是"现实批判主义",比如毛姆。"批判现实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情绪在文中明显地流量出来,这是一种感性的叙事手法。后来左拉觉得真正的文学是必须要有理性在场的,所以创造了"自然主义"。这是一种理性的叙事手法,创作者只叙述事实,不表露感情。
"零度叙事"手法和"自然主义"一样,作者在叙事时并不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感悟作品的魅力。这样写,既增加了作品的张力,又增加了作品的客观性,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小说叙事手法。通读《活着》这部小说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文中人物的叙述将文本完成,作者自己,并没有在作品中"露面"。
三.创造了一种哲学思想,提高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上个世纪前的文坛是新旧思想交替的文坛,所以滋生了文学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美学风格上,还表现在中心思想上。
前半个世纪的主流文学作品依然表现的是社会现实,这是文学的传承,代表作家是鲁迅。我国文学作品的成熟期是"唐传奇"时期,那时候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就是社会生活,后来的四大名著更是将这个宗旨发扬到了极致。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作家,继承了这种文学传统,继续用文学揭露社会现实。
在主流之外,也诞生了像钱钟书、张爱玲这样解剖人性的作家,他们主要受到的是西方文化的侵染。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是《围城》,这部作品与鲁迅等人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他探讨的是人性的困境及存在的意义。张爱玲的代表作很多,比如《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从人性、心理这个角度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了向内挖掘的理想,这种创作在当时是具有先锋性的,是一种在传统文学上的发展和补充。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了如余华、苏童、莫言、残雪等作家,这些作家将作品的意义扩宽,文学的社会性变弱,就使得非社会性、具有向内挖掘性的文学成为主流,这种文学被称为“后现代”文学,《活着》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钱钟书和张爱玲的小说,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极大影像,这是他们创作的基础。余华等人的作品,比如《活着》创造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具有哲学性的写作。
《活着》这部作品传达的哲学思想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种对生命的解读,有别于存在主义、物质主义等价值观,成为撑起这部作品的“顶梁柱”。
以上就是对这部作品的全部解读。在解读这部作品时,用的方法是从探索作者的创作思路这个角度入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这样解读,对作品的理解会更深。
⑤ 张艺谋导演的《活着》,为何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
很多人都说张艺谋拍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至今还在被禁播的《活着》,甚至连张艺谋本人在接受一个访谈时,被问到自认为拍得很不错的一部电影但是外界评价不是很高的一部时,他的回答也是《活着》。
这种拍摄手法正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剧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
不得不说,当时的张艺谋实在是高啊!
⑥ 《活着》主人公赶上的是什么战争
《活着》主人公赶上的是
抗日战争、解 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⑦ 张艺谋的《活着》什么时候拍的
《活着》:香港年代电影公司1994年出品
导演:张艺谋
主演:葛优、巩利
1994年戛那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人道主义奖;香港第十四届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美国电影金球最佳外语片提名;第四十八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奖。
⑧ 《活着》重大事件的时间
国内战争差不多是在40年代,福贵不是还被抓去当了兵吗?
大跃进时间是在1958-1960时期。
文革十年是1966-1976。
大概时间是在40-70年代,当然如果包括福贵的一生的话,就更长久了。
⑨ 余华 活着 主人公经历了哪几个社会时期
余华的《活着》里面主人公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三个时期。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
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
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9)活着电影历史事件时间轴扩展阅读: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
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⑩ 在《活着》中,富贵一生中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事件 时间分别是多少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