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上海市电影局党委办公室主任

上海市电影局党委办公室主任

发布时间:2022-10-10 07:15:40

1.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来临之际,电影《1921》亮相大银幕,用光影艺术致敬建党百年。该片以1921年的上海为背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历史事件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1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拍摄,黄建新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作为开幕影片在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进行首次公开放映。

日前,在上海市电影局的指导下,电影《1921》举行了专家研讨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陈晓达,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等党史专家,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等著名电影理论家、评论家,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等出品方代表及《1921》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和演员王仁君,以及各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党史专家、电影学者、媒体记者就影片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等进行了研讨,对于影片给予了“如教科书般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完整历程”的高度肯定。

电影《1921》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聚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影片以丰富的细节、立体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视角,探寻“一大代表”们为救亡图存无悔付出的“心灵源动力”,被誉为“建党题材新时代经典之作”。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苏智良高度肯定了该片的宏大叙事,把1921年前后国内外大事通过艺术手法凝练在一部电影中。同时,作为上海城市文化史最权威的专家之一苏教授也对于该片首次真实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城市全貌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认为从大的城市风貌到小的造型道具细节,剧组都下了狠功夫,而且也通过对当时租界文化、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真实展现深刻揭示了上海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原由。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吴海勇高度肯定了《1921》“是艺术和真实的高度融合”,并且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上映具有重要意义。党史教育需要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把建党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如果说《开天辟地》是写实主义的作品、《建党伟业》是群星璀璨的演绎,那《1921》就是聚焦式的、年轻化的真实还原,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用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去讲述建党的历史,对于党史教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普及意义重大。吴海勇认为影片的年轻调性,是为了让年轻观众更容易走进历史故事找到共鸣,同时细腻展现了“先辈少年时”的建党初心。吴海勇表示,“我最欣赏的是青年毛泽东在租界,看着法国独立日庆典却被挡在外面。这段想象太漂亮了,这就是达到了艺术和历史的巧妙融合”,片中青年毛泽东偶遇上海法租界庆祝盛典,却被挡在门外,遭遇了明明是中国人却无法踏上中国土地的委屈愤懑,随后以毛泽东夜跑的情景,穿插他成长经历的蒙太奇剪辑,以合理化想象的生活情景,串联一代伟人树立改变丧权辱国社会现状决心的成长道路和动力来源,以此凸显先辈们坚决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电影《1921》在同类题材里是水平非常高的一次创新性创作,令人惊喜,为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先辈青年时代的奋斗历程和革命动力,“真正把年轻人当年轻人来书写”、“毛泽东的形象站起来了”、“何叔衡说读书人革命,就是要真正能抬起头来,这场戏很动人”。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龚金平表示,原来觉得这类建党故事很难拍,没想到电影《1921》让自己深深地震撼和感动,除了电影的宏观和厚重之外,同时在还原历史情景和人物心境上又极其细腻真实,“在历史氛围中表达彼时中国的处境,以及普通个体的挣扎,展现了党不是突然建立的,而是历经困惑与迷茫,但目的很坚定,担得起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意义”,同时他肯定了谍战、追车、动作等类型元素的观赏性。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海波解读了《1921》作为主旋律作品的新尝试:新颖的国际视角、加入“一大会议”的筹备人视角、补充大量历史细节,他还为片中细腻诠释的年轻人,最后为革命牺牲的命运而深深动容。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盛赞《1921》满足了观众对建党起点的历史和审美期待,“既能领略建党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又能理解先辈为什么去追求革命事业,用人物、情感和价值观去和当下观众交流”,他肯定了影片类型化思维和主旋律题材的融合,还高度肯定了演员的诠释:“我能够沉浸在角色中,没有特别在意演员,说明他们的演绎是成功的”。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站在2021年这一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因此,观众和时代都需要符合当下时代和文化语境的、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作品。而《1921》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大事件,以先辈少年时为核心、以丰满人物为中心、以挖掘细节为重心的细腻表达,探寻第一代共产党人完成“用28年时间就改变旧中国”这一“中国奇迹”的初心动力,生动鲜活再现教科书上的记载,激励当代年轻人汲取榜样力量,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电影《1921》获赞广受好评2

有上百位知名演员出演的电影《1921》,上映4天票房即将破3亿,成绩比较理想。用“比较”二字,是因为它好于同题材的《革命者》,却远远逊于同样如此大牌面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这说知名演员数量上的多少,并不能决定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好坏。

看过该影片的观众,一部分在为能一部电影看到这么多知名演员而高兴,一部分在为电影里的历史情节、人物而感动,也有一部分观众认为这部主旋律的电影非常“好看”,只是这部分观众并不占多数,毕竟《1921》在豆瓣目前的评分只有6.7。

知名编剧汪海林显然不是第三种观众,因为他写了长长的一段影评,为影片中的历史感动、夸部分演员不错,却批评影片的叙事主线杂乱、流量明星太多、故事缺乏深度不够聚焦。

编剧汪海林近两年并不以“编剧”为主责主业,反而在娱评、影评等方面为更多网友所熟知。比如他时不时地与肖战、肖战粉丝展开网上“攻防战”,也时不时地对其他流量明星进行“正义的规劝”。但他这段对《1921》的影评,确实有见地,也得到了部分网友的支持。

汪海林以《1921》为样本,重申“依赖流量明星给影片带票房的思路是彻底失败的思路,这样一个模式是反电影的”,感叹“电影界需要反思,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电影本体上来,不旁骛,专注于电影?”道出了电影界目前需要改进的.现状。

拍电影是追求艺术,还是追逐利益最大化,不同的电影人有不同的思考。《1921》无疑想要在追求艺术的同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上百位知名演员中流量明星占了一大半,不为票房,难道是为了锤炼他们的演技?

诚然,流量明星出演《1921》更能彰显他们的爱国情怀,这点必须予以支持。许多年轻的观众因为他们的出演而愿意走进电影院,通过这部电影来了解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那些令人敬仰的先辈。如果把《1921》当作一部“教育”片,它显然起到了该有的教育意义。

比如,王俊凯受刑的那段,虽然时长很短,却较为震撼。甚至连资深演员祖峰都夸王俊凯:虽然年纪轻,但已经是“老”演员了,很成熟,职业素养很好,表演很有经验。

如果连祖峰都认为王俊凯演得好,那么王俊凯的粉丝和关注王俊凯的观众,多数也会为王俊凯的表演点赞,为《1921》点赞。这就是《1921》的教育意义所在。

但不是所有的流量演员,都有王俊凯这样感人的戏份,有的演员甚至只能称之为“露个脸”,连“混个脸熟”的记忆度都不够。还有一些演员的角色,只是个“工具人”,他们的故事并没有展开,他们的精彩并不能在几秒、十几秒的镜头里展现。

这也是为什么汪海林认为“流量明星减少一半,影片会好得多”的原因所在。为了让部分流量明星“露脸”,导演和编剧势必会给他们加戏,但电影的时长有限、电影的主线不能乱、主角的戏份不能减,“加戏”必然会破坏电影的完整性、统一性,这也是这部电影“不够精彩”的原因所在。

电影界需要反思,《1921》也应反思。

2. 上海电视台的机构、队伍

1958年4月,上海电视台筹建组建立时,由赵庆辉任筹建组负责人。同时从上海电台技术部、服务部抽调了技术骨干卢树人、张青严、徐英、王忻济、陈绍楚、张庆科、黄允、朱锡珪、苏扬等9人,前往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广播器材厂、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等单位,学习有关电视技术方面的知识。同年8月,从上海市电影系统调配了一批编播人员:周峰(导演、参加电视台领导)、朱盾、邹志民、肖振芬(摄影)、张罗山、乔善珍(放映)、苏黎元(洗印)、梁十千(美工师)等8人,又从上海电台文艺部抽调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许诺、周宝馨、李尚奎、江波、沈西艾、王宗尧等6个青年,先后去北京电视台实习,为电视台开播作准备;在上海电台其他部门选调胡文金(音响)、俞鸿祥(灯光)、毛玉麟、沈曾修(技术人员)及总务保卫人员徐世新、陈松乔、李伟民、章华健等,由上海市委宣传部调入的李宝性负责行政管理。这批筹建组成员,成为上海电视台开播的基本队伍。
上海电视台建台初期,隶属于上海电台,编制30人。开播时因工作需要,实际工作人员为34人。电视台副主任赵庆辉、周峰,下设3个组:编播组15人,技术组12人,行政组5人。
随着电视制作和播出时间的增加,工作人员逐步增加,1966年全台人员增加到108人。充实了领导成员。电视台主任宋丹、副主任周峰、奚里德。下设5个组:新闻组、节目组、演播组、技术组和行政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队伍被打乱,原有的组织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1月18日起,电视台实行军管。1968年4月,电视台建立了“革命委员会”。1968年9月,上海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上海电视台。接着,电视台的全部工作人员分为大、小两个班子:“大班子”集中搞所谓“斗批改”,后来借“四个面向”的名义将一批技术业务骨干排挤出电视台;“小班子”留在台内工作,一共38人,组织机构设政治新闻、技术、行政3个组。
1973年6月13日,上海市广播事业局成立,上海电视台成为与上海电台并列的局属单位。由于筹建彩电中心需要,先后从“大班子”或“四个面向”调回一批技术和业务骨干,工作人员补充到176人。设置了政治新闻组、演播组、技术组、管理组以及一个参加彩电会战的工作班子。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为适应工作重点的转移、电视事业的发展,上海电视台不断改革体制,调整组织机构。
1978年,上海电视台成立临时领导班子,由邹凡扬、奚里德、陈国儒、柳星三等4人组成。邹凡扬为负责人。
1979年3月28日,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上海市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刘冰兼任台长,副台长柳星三、周峰、奚里德、陈国儒、赵庆辉,同时成立台委会,由正副台长6人组成。(同年4月16日增补王忻济、郑礼滨为台委会委员)。
1979年和1980年相继成立人事科(后改为组织科)、财务科,人事、财务相对独立。在上海市广播事业局核定的人员编制和财务预算的前提下,电视台自行吸收、聘用各方面人才,自行财务收支核算。1980年6月1日,上海市广播事业局所属的电视教育办公室划归上海电视台领导,后改建为社教部。
翌年,上海电视台建立部一级建制,设五部一室:新闻部、文教部、电教部、技术部、管理部、台办公室。
为扩大电视节目宣传,1982年1月《上海电视》杂志出版发行。翌年1月,上海电视台因陋就简,办起了中国电视系统第一家动画制片厂。
1984年1月31日,上海电视台成立党委会,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龚学平兼任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和总编辑,韩士敏为党委副书记,时敏、郑礼滨为副台长兼副总编辑,赵庆辉为顾问,何正声为总工程师。同年3月1日,电视台下设机构作了适当调整,设7部、2室、1组。即:新闻部、文艺部、电视剧部、社教部、对外部、技术部、管理部、党委办公室、总编办公室、党委纪律检查组。同时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划归上海电视台领导。1985年1月,上海电视台经营公司成立,之后几年,相继成立了上海电视台技术公司、制作公司、咨询信息服务公司、贸易服务公司、服务部、电视台二台经济信息服务公司,以及上海正大综艺电视制作有限公司、沈传薪——黑川音乐制作有限公司两家中外合资、合作公司,共9家具有法人资格的三产企业。
1985年11月22日,上海电视台调整领导班子,龚学平兼任台长、党委书记,郑礼滨任副台长、总编辑,时敏任副台长、副总编辑,宋明玖任副台长,卑根源任党委副书记(后兼纪委书记),吴安甫任总工程师。1986年6月2日,上海电视台成立编委会,由郑礼滨、时敏、卑根源、宋明玖、李海林5人组成。
1986年12月,上海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达到967人。
1987年1月10日,经中共上海市委同意,上海电视台定为相当于副局级单位。同年3月19日,市委宣传部同意下列人员组成上海电视台领导班子:
台长:龚学平(兼);党委副书记:金闽珠;纪委书记:卑根源;副台长:郑礼滨、时敏、宋明玖、王根发、李海林。
1987年5月,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属机构有较大变动。机构设置有:第一编辑室,录制编辑的节目使用8频道播出,对外呼号“上海电视台一台”;第二编辑室,录制编辑节目使用20频道播出,对外呼号“上海电视台二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广播电视艺术团;广告经营部;台办公室;台党委办公室;台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电视台技术部、管理部分别划归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技术中心、服务中心直接领导,上海电视台的建制相应减少,在编人员为724人。
为改革人事制度,上海电视台在80年代前期曾两次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1980年11月27日,上海电视台与上海电台联合公开向社会招聘有志从事广播电视的编辑、记者,报名应聘的有4000余人;1983年8月,再次向社会公开招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编辑、记者、导演等业务人员。两次共聘用记者、编辑、导演44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2人。1988年3月,又公开招聘节目主持人5名。1985年3月,上海电视台又在台内首次实行干部聘用制:对下属部、室主任,总工程师的聘用期为两年;部、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科长,副科长聘用期为1年,视其聘用期的业绩和表现,或续聘,或解聘。
1989年7月,金闽珠任上海电视台党委书记兼台长。1991年12月30日,金闽珠任上海电视台党委书记,盛重庆任上海电视台台长兼党委副书记,孙重亮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少峰任副台长。
上海电视台为适应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特点,注重队伍年轻化和知识化。据1993年在698个工作人员中统计,35岁以下的206人,占30%;36岁至45岁的301人,占43%;46岁至50岁的99人,占14%;51岁至59岁的86人,占12%;60岁以上的6人,占1%。高等院校本科专科毕业的有430人(其中研究生10人),占62%;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87人,占12%;初、高中文化程度的180人,占26%。
1987年以来,上海电视台根据工作人员的学历、资历和工作业绩,评定职称。到1993年12月止,先后被评定为新闻、文艺、技术、经济、政治高级职称的有9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的有16人,副高级职称的79人。除历年来已办理退休、离休的40人外,现职的有55人。

3. 局里的党委办公室主任算领导不算有前途吗

肯定是领导呀,一般属于正科级,有时副科级高配,有没有前途靠个人能力,许多都是由办公室主任晋升上去的

4. 78岁的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朱永德去世了,他生前有哪些代表作品

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朱永德于2021年2月5日去世,其生前曾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第一创作室主任、制片人办公室主任,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总经理,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务,是国家一级摄影师。网友都去其的去世表示太突然了,纷纷哀悼,祝老人家一路走好。为何一个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会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其生前给大众带来了不少好的作品,而他生前有哪些代表作品:

《牧马人》

《牧马人》由谢晋执导,朱永德利用自己丰富的拍摄经验指导美术师到摄影棚中搭景,呈现出契合影片主题表达的效果。此影片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

以上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5. 求歌词:中国少先队队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 爱祖国,爱人民, 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 要把敌人,消灭干净,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 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新中国的太阳 开辟了新中国的方向 黑暗势力已从全中国扫荡 红旗招展前途无限量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勇敢前进前进跟着共产党 我们要拥护青年团 准备着参加青年团 我们全体要努力学习和锻炼 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战斗在民主阵营---最前线 我们的旗帜火一样红 星星和火把指明前程 和平的风啊吹动了旗帜 招呼我们走向幸福的人生 我们手牵这手 我们肩并着肩 我们向前 我们向前 我们向前 永远跟着毛泽东 永远跟着毛泽东
作者简介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1.16—1978.06.12),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2]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3]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马思聪
马思聪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中国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早年(12岁)赴法国学习小提琴。1931年回国,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1966年后长期旅居美国。1987年5月,病逝于美国费城。[4]
周郁辉
周郁辉,1927年12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龙龙口市中村。17岁时考入抗日军政大学牙山分校。“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胶东军区十三团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第三野战军九纵队教导团、九兵团教导团政治干事、指导员、宣传干事、文工队长等职。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九兵团教导团文工队队长,1953年任二十七军政治部助理员,1955年转业,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任副科长,1959年调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党委办公室主任,后为专业编剧。1965年调北京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处副处长,1973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专业编剧,1978年任中央乐团领导小组成员,1981年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宣传司副司长,1983年起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厅副主任。1987年在北京病逝,终年60岁。
寄明
寄明(1917—1997)原名吴亚贞。女作曲家。生于江苏苏州,原籍江苏淮安。自幼会演奏多种乐器,曾在上海国立音专主修琵琶、钢琴,后参加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钢琴系。1939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曾任东北音专副校长兼教务长。建国后长期从事电影作曲,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起创作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于1978年被选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于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歌曲评比一等奖。[5]

6. 颜建平的人物简介

1972.11—1977.03 上海市汽车运输第一场103车队职工、场团委委员
1977.03—1980.02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党支部书记)
1980.02—1984.05 上海市运输营业所党委宣传科、办公室干事(其间:1983.09—1984.05 上海市委党校第10期培训班学习)
1984.05—1984.09 上海市委整党办公室秘书组工作人员
1984.09—1985.11 上海市联运公司党委书记助理兼公司工会主席
1985.11—1990.01 上海市联运公司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工会主席、副经理(1985.09—1987.01 上海市司法局企业法律顾问专修班学习) 1990.01—1990.12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四处副处长
1990.12—1992.07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四处处长(1990.11—1992.07 华东政法学院政府法制专业证书班学习并毕业)
1992.07—1993.11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人事处副处长(正处级)、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
1993.11—1996.04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人事处处长、机关党委组织委员、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机关工会主席(其间:1994.02—1996.02 复旦大学法律系研究生在职人员课程进修班学习;1994.09—1994.12 上海市委党校第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
1996.04—2000.11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室主任、机关党委委员、机关工会主席(1994.09—1997.07 复旦大学成教院经济法专升本班学习)
2000.11—2001.02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局级巡视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督查室主任、机关党委委员、机关工会主席
2001.02—2003.01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局级巡视员兼区政处
处长、机关党委委员、机关工会主席
2003.01—2006.11 闸北区副区长、区委政法委副书记
2006.11— 中共闸北区委常委,副区长,区委政法委副书记
现任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党组书记。

7. 沈骏的工作经历

1971.10——1984.07,上海市卢湾区房屋修建公司工程队工人、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书记;
1984.07——1986.04,上海市卢湾区城市建设委员会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1986.04——1988.07,共青团上海市卢湾区委书记;
1988.07——1990.05,中共上海市卢湾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0.06——1993.01,上海市卢湾区建设局局长、党委副书记兼区住宅办公室主任;
1993.01——1993.10,上海市卢湾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1993.10——1994.10,上海市卢湾区区长助理、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1994.10——1997.12,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
1997.12——1998.08,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
1998.08——1999.03,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副书记、代区长;
1999.03——2003.04,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 ;
2003.04——2008.01,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常务副总指挥,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第一副主任;
2008.01——2013.01 ,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2009年09月兼任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主任
2008年01月30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011年6月 由于《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公寓大楼“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原因,给予上海市副市长沈骏行政记大过处分
2013年6月起任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8. 袁静的资料

袁静(1911- ),笔名舒非。剧作家,电影评论家。广东兴宁人。1930年入广东戏研究所戏剧文学系学习。1932年后参加组织广州前卫剧作者同盟。后任上海中国左翼红家联盟执行委员,延安鲁艺、东北鲁艺戏剧系主任,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团长,沈阳鲁艺文艺学院教育处处长、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文化部电影局电影本创作所所长、电副局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党委书记,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影协书记处第一书记、研究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联第四届第同,中国影协第三届常务理事、第四届副主席、著有话剧剧本《民族公敌》、《死角》,电影论文集《电影求索录》、《影坛风云录》等。

阅读全文

与上海市电影局党委办公室主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棋王和他的儿子电影天堂下载 浏览:899
激荡电影免费观看全集 浏览:280
现在哪个视频网站免费电影多 浏览:732
岛电影资源下载迅雷下载迅雷下载链接 浏览:569
韩国免费看完整版电影 浏览:146
古天古惑仔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744
赖雨濛最新电影 浏览:897
电影半支烟插曲时间 浏览:853
绝杀黎明电影百度云资源 浏览:80
岩井俊二电影情书视听语言分析 浏览:944
日本唯美动漫电影的主题曲 浏览:963
split电影讲的什么 浏览:792
物流微电影 浏览:29
秒速五厘米电影资源 浏览:23
电影少年的你哪里不好 浏览:101
鬼六系列电影免费看 浏览:819
达速电影网迅雷下载 浏览:728
奥特曼之母大电影图片 浏览:406
青龙偃月刀电影下载迅雷 浏览:890
拍摄微电影后期价格 浏览: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