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贾樟柯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贾樟柯

发布时间:2022-10-04 03:46:35

『壹』 贾樟柯的介绍

贾樟柯,山西汾阳人,中国导演、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在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转学美术。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04年,担任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05年,担任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评审。2007年,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10年8月5日,获得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2015年3月13日, 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宣布,2015年5月14日的开幕式上将授予中国导演贾樟柯终身成就奖(金马车奖)。贾樟柯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导演。

『贰』 贾樟柯电影中呈现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什么

贾樟柯电影中呈现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带着隐衷。


相关介绍:

贾樟柯,中国导演,山西汾阳人,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

1990年在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转学美术。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04年,担任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5年,担任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评审。2007年,任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2010年8月5日,获得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戛纳影节金马车奖,成首位获奖华人导演。2016年5月8日,贾樟柯凭借《山河故人》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16年11月15日,贾樟柯获颁第38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现担任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CISAC)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2016年,创办全球电影短片中国内地首映平台“柯首映”。

『叁』 贾樟柯的人物经历是怎样的

贾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华语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作家,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1997年,执导的剧情片《小武》获得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和沃尔福冈·施多德奖、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2000年,执导的剧情片《站台》获得第5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2006年,凭借剧情片《三峡好人》获得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该片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2007年,执导的纪录片《无用》获得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2010年,获得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13年,凭借电影《天注定》获得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4年,获得第38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得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奖;同年,电影《山河故人》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2016年,获得第18届孟买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第38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2018年5月,获得第29届福冈亚洲文化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7位华人;10月,凭借影片《江湖儿女》获得第54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雨果奖、第25届明斯克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19年,凭借剧情片《江湖儿女》获得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奖、第10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导演奖;同年,在电影《不浪漫》中担任男主角。

(3)上海大学电影学院贾樟柯扩展阅读:

贾樟柯的早年经历

贾樟柯从小体现出文学天赋,中学时已经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高中时创办诗社,即便没考上大学,山西省作家协会也愿意吸纳他为成员。

考大学时数学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当时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

1991年,贾樟柯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1993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校期间,为了实现童年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开始电影实践。

『肆』 贾樟柯:如何理解世界,理解人可能比理解何为电影更重要

每拍摄一部电影,都是处理各种繁杂事务的过程。导演基本上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

每一个决定的瞬间,几乎都是下意识的反应,人们把这归结为一个词: 艺术感觉

但在创作的时候,在每一个下意识的反应背后,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反应质量的,往往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

正如黑泽明导演所言: 我一直在寻找电影之美,但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

犹如出家人的修行,电影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的艺术。电影有其制作的工艺和技术,也有其创作的规律和观念。

在音频节目电影课中,我想回到一些关于电影的常识性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理解。

这个节目不是一系列严谨的学术报告,也不涉及高深的理论,也不是电影秘史的钩沉,就是聊聊电影、聊聊天。

这个节目,仅仅是一个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即便如此, 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电影常识,与我一起去理解、去寻找电影的美。

长按下方海报识别

进入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电影理论 · 创作实践

到现在,我都觉得我个人的创作一直得益于理论的滋养。

我们在90年代读书的时候,像我在的北京电影学院93级,是所有的专业都招,有很多创作的专业: 导演、摄影、美术,教学偏重于创作实践。

而我是学电影理论的。当时,在同学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学理论没有用,对于创作来说理论太遥远、太枯燥了。

其实那个时候我也分辨不清,因为刚接触到电影,对我来说, 我的专业是电影理论,这就是我该学的,其次才是自己去学其他专业的一些课程。

北京电影学院的课程设置很科学,我们在大一、大二有很多年级各系都要上的公共课,包括电影摄影,我们也学了两年。教过我们的老师有穆德远老师、赵非老师。我们在录音方面也有专业课,表演也有。

电影确实具有实践性的技术门槛,理论究竟能起什么作用? 那时候不太清楚,毕竟它不像学习专业技术那么显而易见、立竿见影。

比如上导演课,什么是轴线?什么是跳轴?今天这堂课完了确实能学到具体的东西,但在创作时候会马上面临这个问题。摄影也是,学习胶片原理,掌握不同镜头的特性,这些知识有了之后,在实践中马上可以使用,可以印证它。

手绘摄影轴线图 轴线是所拍的画面中的虚拟线条

轴线规律是设置摄像机机位所遵循的原则,看是否“跳轴”

但是理论是虚无的,在实践中往往感觉碰不上,所以就觉得理论好像可有可无。然而随着电影工作的深入,我后来觉得, 如果把理论比作是软件的话,那些技术的课程就是硬件,它是保证电影物质呈现的创作基础。

电影理论首先带来几个层面的东西,一个就是对电影这个媒介的理解和认识,简单说就是何为电影?第二个就是 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人? 我觉得后一个可能更重要。

前苏联与美国剧作理论的不同

关于第一点,媒介认识方面的理论,我想举一个叙事方面的例子。

我们读书的时候,电影的剧作理论一开始偏向俄罗斯式,也就是前苏联的剧本创作方法。

因为那时候我们剧作课的主任教员是王迪老师,他是留苏回来的,所以他强调 剧本的文学性 ,要可以发表,要可读,它得是一个文学作品。

王迪(1928-)1961年起执教于北京电影学院

开创了中国电影编剧科班教育模式,1994年获北京电影学院最高成就奖“金烛奖”

后来到了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开始设立美国剧本方法的课程了。我记得有两个“胖胖的”美国老师来给我们做短期剧本训练,他们的教育方法跟思路就完全不一样。

第一堂课的时候,美国的老师就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说 “如果想让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你们觉得有什么方法?” 我们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我就开玩笑回答说:知识。这其实有些 搞笑 的成分,同学们都在笑我。

老师跟我说:你讲得太笼统了,剧本需要具体的动作支持。

比如让你的人物离开家去外地上学,就可能改变命运;比如说让人物搬家,他会改变;比如生病,他会改变。他们举了很多例子,完全是另外一种剧本的创作思路。

我觉得前苏联和美国的两种创作体系都是高度理论化的。当你掌握了两种体系的不同理论时,并不一定说你要选择哪一种,而是说两套理论会融为一种属于你自己的方法。

叙事的反叛者

在前苏联式的剧本创作理论里面,从来没有谈过叙事的跟踪性,它的剧本气质偏向于抒情,基本上不强调叙事的效率。但是美国的剧本创作理论,第一点就是 跟踪性

何为跟踪性? 就是一个观众从看电影的第一分钟被什么牵引,让他能够一直看到90分钟? 是悬念、递进的情节,还是氛围?这个跟踪性是由什么造成的?

我觉得之后我大量的剧本写作,基础写作都是前苏联式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觉得我深受美国电影理论里那种叙事跟踪性的影响。这种叙事的跟踪性,需要你内在有一套办法,无论是建立起来,还是打破它,都会 让叙事变得具有自我生长性,最少会有递进感。

我曾经特别不满意我第二部电影《站台》的初稿。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很多细节方面的回忆与想象写得很准确,但整体上总觉得缺点力道。

后来我想起美国剧作理论里面“跟踪性”的问题,我发现当时的剧本确实是缺乏跟踪性的。

电影到叙事中段就有一点像俄罗斯套娃,看着很丰富,但揭开一个其实跟第一个一模一样、再揭开一个跟第二个一模一样、揭开第三个跟第二个一样。同一个面貌,一模一样,只是从大变小了。

之后,我看到很多电影在叙事上都有一个通病: 推动性不够,一直重复,递进性不够,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

这个时候,理论就变得很重要。所谓理论,就是前人对于创作经验的总结。

而这个理论,它不是信条,不是说理论要求有叙事跟踪性,你的电影就必须有跟踪性。你可以反它,但前提是你要懂这个东西, 你要理解创作的常规是什么。

当你成为一个叙事的反叛者,你应该有很清晰的认知,知道你到底在反叛什么,又为什么要反叛?

这不是乱来的,这就是理论认识在创作方面一个小小的指导,它给创作者带来判断时刻的参照。

精心的“判断”更多来源于理论支撑

我觉得无论是作为一个编剧,还是作为一个导演,特别是作为一个导演,很多时候做的是判断性工作。

小到同样的五个道具,你究竟挑哪一个?大到挑演员,再到叙事方式的决定、情节的取舍、人物的设置。导演无时无刻不在判断,而 在判断的时候,一部分靠直觉,更多的往往需要理论的支撑。

之后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同行,我发现 能够长时间保持比较高的创作水平和旺盛创作力的导演,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影理论。

像已经过世的阿巴斯导演,可以说是一个电影理论家;像奥利弗·阿萨耶斯,他不仅是一个电影理论家,还是一个电影 历史 学家。再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在零几年的时候,我去他的工作室做客,那时他正在剪辑《纽约黑帮》。

马丁给我看了一些片段,然后说他为了剪这几场戏,这两天一直在看爱森斯坦(Eisenstein)的电影和他的理论书籍。

我想马丁·斯科赛斯的电影语言跟爱森斯坦蒙太奇式的电影语言,差距还是很大的。但是他能够在做决定的时候,回到电影史,回到启发过他的导演们,寻找他现在的位置,寻找他此刻做出决定的依据。

从更大的层面来说,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电影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载体。

我们必须带着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法来进行创作,这些眼光和方法来自于更大的哲学层面,来自你的基础人文素养。

比如说你是不是接受过女权主义的一些理论?是不是在性别问题上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你是否接受过新 历史 主义的方法?你在重新书写 历史 的时候,重视什么?

“新”电影会过时?

现代理论的学习,让我们更加贴近于人类目前理解问题、处理问题的前沿。

所以有的电影一出手,就是一部现代电影;有的电影一出手,就是一个保守的前现代电影,是过时的。

为什么会过时?因为你看待世界的目光是旧的、是陈腐的。

怎么保持一种新鲜的目光, 在于我们对于人类思考这个世界最新进展的理论的掌握,它要变成我们的创作软件。

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我们变成一个现代的人,我们的电影才会具有现代精神。 如果你对世界的认知停留在30年、40年前,相对来说你的精神可供当代人分享的部分就显得就落伍。

所以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 理论是一种自我建设。 当你不停地汲取理论,成为一个具有当代精神的人时,才能够保证你的电影是属于当代的。

你可以拍古代、可以拍未来,你也可以拍此时此刻,但是想让电影所贯穿当代精神,需要你本人是个当代人,否则就算你拿到一个非常有当代精神的小说原著,也可能把它改得缺乏新意。

比如说《赵氏孤儿》,我从九几年开始看过非常多的改编小说和剧本。同一个故事基础,但不同改变有不同的侧重点。

我记得有一本小说,我非常喜欢。它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仇恨应该被继承吗?

我觉得这很新颖。一个古老的中国戏曲故事,在一个新的翻写小说里,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要不要继承这笔血债?仇恨跟个体有多大关系?这就是一个新的思考。

当然,也有的改编跟几百年前的戏曲没什么区别,还是忠臣良将,那我们为什么在今天还要重复讲述它?这说明写作者本人的认知理论系统还是陈旧的。

这也就回到了本集的主题——电影的新与旧。

我觉得理论会帮助我们 成为一个拥有现代精神的电影工作者,或者说拥有现代精神的观众, 来继承前人理解世界的方法, 形成一种当下的观点。 这就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伍』 外籍孩子在中国读哪个国际学校能靠电影学院

外籍孩子在中国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可以。现由著名导演贾樟柯担任院长,合作外方为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本学院是上海市政府重点支持建立的国内第一所,也是目前唯,所整体引进北美师资、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以好莱坞电影工业规范为教学内容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学院。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联合宣布,正式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首批入学人数确认为100人,学院一年制课程重在为电影制作行业快速培养成熟应用型人才,每名学生预计一年将累计参与不少于20部电影制作。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2014年秋天开始招生,首批开设的4个专业为电影制作、3D动画和视觉特效、视觉传媒声音设计、影视造型设计,温哥华电影学院是加拿大乃至全球最大的娱乐产业输送人才教育中心,学院一年制的课程重在为电影制作行业快速培养成熟应用型人才。

说到最重要的师资,学院师资三分之二来自业界,也不乏获得艾美奖等国际奖项的业界翘楚,导师们会将自己对电影产业动态的敏锐捕捉即时反馈到教学中,同时引入操作课题,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战操作相结合。

学院还表示将原汁原味引进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教学体系,从全球招募优质师资,实行双语教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

『陆』 贾樟柯的资料

贾樟柯,著名导演,山西汾阳人,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之一。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曾担任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评委会主席。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被誉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6年凭借《三峡好人》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2010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授予他终身成就金豹奖,成为有史以来获此殊荣最年轻的电影人。2011年9月12日,与演员赵涛在微博宣布结婚。
贾樟柯,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主要导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其中《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海上传奇》获第30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兰花奖。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著有《贾想》、《中国工人访谈录》等书。
生活照(19张)贾樟柯本对绘画有所造诣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电影《黄土地》之后,便激发了内心对电影的热爱。他1991年开始考北京电影学院,但失败了两次,直到1993年才如愿以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为了实现孩童时期的导演梦,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由此开始了他的电影实践。 1995年拍摄第一部57分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尽管这不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这部影片中,他的独特视角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小武》在国际广受好评,得了8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贾樟柯一举成名。彼时,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则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后,贾樟柯又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世界》等几部长片。2006年在拍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 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 贾樟柯
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如何切入现实对很多导演来说困难重重,贾樟柯却举重若轻,这来源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心态,总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构历史的记忆:《小武》中冷静的镜头、纪实的风格立即从纷繁复杂的变迁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觉;《世界》在更大规模上表达了中国的变迁;《三峡好人》不但展示出广阔的社会变迁图景,而且虚构性被置于纪实性的叙述之中。他的电影有自己的世界,并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这个世界变迁的意义。 因此,如果把贾樟柯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坐标中考量,他掀起的最大波澜,甚至已经不是几部电影所能概括。隔了十年回头去看,贾樟柯影像的文本意义恰恰是对正在经历激烈全球化变迁的古老中国的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录,所有的细节已经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个沉默的动容、一段段不朽的绝唱。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贾樟柯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生活照(11张)在由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坤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和清华大学人文和社会高等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帕米尔文化周”上,放映和研讨了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参加文化周的另两个单元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国际论坛(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主持)与“世界的中国”国际系列讲演(北京大学刘东教授主持)的中外学者观看了影片,多有好评。这里刊登10月28日研讨会的部分发言。当天的研讨由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主持。贾樟柯自己叙述到:“这九个人物是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是我进入到这个工厂采访的真实人物。……我觉得这九个人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他们形成了一个群像。一方面我非常喜欢群像的感觉,一直不喜欢一组固定的人物贯穿始终拍摄,因为我觉得群像的色彩可以带来对现实的复杂性的感觉,所以首先选择了一个群像的概念,就是我要很多人在电影里出现。这九个人物的群像里面,人物跟人物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首先他们有一个时间的连续性,从1950年代初到当代,通过他们九个人的接力,来讲述一个线性的历史;每个人物又有一个封闭的但是属于他自身的时间。”(见贾樟柯等:阐释中国的电影诗人。)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考大学的时候,他数学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就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发动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这个片子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这部55分钟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温柔。他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 贾樟柯
《小武》得了8个奖,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贾樟柯成名。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所以,2000年《站台》的拍摄不太可能没有压力。《小武》是一个切片,而《站台》是一个历程。越过《站台》,贾樟柯成了新一代电影领袖。但他还在“地下”,他的电影国内看过的人还是不多。贾樟柯是以他的决心与耐心,梦想与行动换来流动的影像。《站台》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部分,并获最佳亚洲电影奖。这是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导演第一次入围三大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并获奖。法国《世界报》为此发表题为《大师的铁拳》的评论文章,认为《站台》表现出了惊人的电影品质,亦将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站台》再获殊荣,获得第22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公共场所》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一个30分种的短片,没有剧本与对话,只有表面的展增。贾樟柯一向是强调表面的,他拒斥人为的深度。 之后贾樟柯又拍摄了《任逍遥》、《世界》两部剧情片。2006年,在拍摄以三峡民工为关注点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结果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2008年的《二十四城记》是第61届戛纳电影节参赛影片。 2010年1月加拿大时间22日晚在多伦多电影节组织评选的“新世纪十年最佳电影”中,贾樟柯导演的《站台》、《三峡好人》、《世界》等三部电影榜上有名。贾樟柯再获殊荣,他与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并列成为“新世纪十年最佳导演奖” 。 瑞士当地时间2010年8月5日,第6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将本届终身成就奖授予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他也是该电影节获得此奖项最年轻的电影人。 第30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2010年10月19日上午举行了颁奖典礼,贾樟柯执导的最新力作《海上传奇》荣膺本届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兰花奖。此外,贾樟柯还当选为本届电影节“焦点影人”,电影节专门设立“向贾樟柯致敬”单元,即向他近十年来杰出的艺术成就致敬。

『柒』 贾樟柯毕业于那所院校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

考大学的时候,他数学太差,
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

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
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就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

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姓名:贾樟柯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970年
籍贯:山西 学历:研究生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

关于他的童年,有一则流传甚广的秩事。一天上午,县城刮起了大风,上小学的贾樟柯听到一种声音从远方传来,他问父亲那是什么,父亲说:"火车汽笛声。"到他有了第一辆自行车时,头一件事就是去看火车。骑上三四十里地,到另一座县城。"我骑了很远很远的路,很累很累了,然后看到了一条铁路。就在那儿等、等,一列拉煤的火车'轰隆隆'地开过,噢,这就是火车!"

多年之后,他拍了一部电影,叫做《站台》,火车与汽笛,记忆化作了影像与声音。但当时,这个数学很差的孩子,理想是当个大混混儿,有权有势。他打架,看录像,县城里的青春,在一个狭隘荒芜的空间里左冲右撞,无处可去。他的兄弟们,一拔一拔地辍学上了"社会"。

"跟个朋友去看电影,买完票他说上厕所,我就先进去了。我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后发现他被抓走了,他抢了别人的手表。""还有个混混儿朋友,有天骑车去酒厂玩,我们那儿出汾酒,第二天听说他死了,他在酒厂喝了太多的酒,酒精中毒。"

只有一个贾樟柯,成了导演。回头去追忆与表达。他有什么不同呢。他遇到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让他坐在后排随便看书,他遇到了一个好的中学校长,每天下午不上课,可以发呆、写诗。贾樟柯过了几年"文学青年"的生活。还在一个暑假跟着"东北虎摇滚乐团"走穴,走过山西中小城市。他跳霹雳舞。——因为这段生活,后来才有《站台》。

接着就到考大学的时候了。他数学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

"看完之后我就要拍电影,我不管了,反正我想当导演。"

91到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同学对他的印象是:"喜欢在天冷的时候穿着他标志性的暗红色羽绒马甲,一个人走来走去,碰到了就来一个温厚的笑容。"这个时候,他的年龄都比同学们大上好几岁了。他的心里有紧迫感。他的表达欲望也强烈得多。

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发动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这个片子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得奖并不意味着好片子。这部55分钟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这其中,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一笔30万的钱。让他可以回家,开始他的《小武》。

"那次回家,走在路上,突然一辆卡车开过来,我一个从小很要好的朋友,在卡车上坐着。我在路边站着,他看见我,我看见他,他冲我笑着。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我刚到家,稀里糊涂的,那车就开过去了。等他走远之后,问旁边人,才知道他是因为抢劫被拉去枪毙的,唉呀!我的感觉就像得了一场大病一样。"

一切都在废毁之中,而重建不知何日何时。一个叫小武的小偷,以一种手艺人的尊严走在一个中国的县城街道上,他身为朋友、情人、儿子。但所有的关系都分崩离析,让他无从站立。他被铐在光天化日之下,围了一群人,疑惑地看着,指点着。镜头暴露了,它以自己的暴露为代价,撕开惯性的麻木。这是一个好作品,沉痛,温柔。他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

《小武》得了8个奖。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贾樟柯成名。

他成了"中国电影的希望",所以,《站台》的拍摄不太可能没有压力。但这是一块在他心头压得太久的石头。他必须搬开它。

《小武》是一个切片,而《站台》是一个历程。从80年到90年。再隔了十年回头去看,贾樟柯有了一段让自己平静的距离——他用的,几乎全是中景与全景,没有特写。在这个距离外观照,人物的面目不再有细节的记忆,而悲欢不再如当日般在身心的表面煎熬,它们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会意的笑,一个沉默的动容。

这个影片的情绪,化成了一个标志式的影像。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辆自行车上,前面的人展开手臂,后面的崔明亮,向着观众坐在后座上,他斜侧着头,有一种茫然而又隐忍的表情。他们在汾阳灰暗的街道上如此飞翔。

越过《站台》,贾樟柯成了新一代电影领袖。但他还在"地下",他的电影国内看过的人还是不多,至少,象片子里的三明那样的人,没有看到他的影片。

"我常常会突然在一种强烈的绝望之中,对自觉失去信心,对电影失去兴趣。那些无法告诉别人的怯懦,那些一次又一次到来的消极时刻,让我自觉意志薄弱。"

电影导演是一个将情绪与思想形形式化的职业。贾樟柯是以他的决心与耐心,梦想与行动换来流动的影像。绝望与薄弱或者是不可少的,一个满足的人,不太可能是艺术家。严苛地对待内心,并以实际方式去解决,是一个电影工作者的素质。他必须得在长期的琐屑的工作中保持热情。坚持一种完美主义的态度。

《公共场所》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一个30分种的短片,没有剧本与对话,只有表面的展增。贾樟柯一向是强调表面的,他拒斥人为的深度。

而最近看到的他的片子,是一个5分钟短片:《狗的状况》。他自己摄影,狗市,一只只狗被扔进麻袋,一只小狗挣扎出来,从一个破洞中露出头,它出不去,眼睛四下张望。它的眼神温和而困惑。

他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捌』 贾樟柯三部曲哪三部

贾樟柯三部曲如下:

1、《小武》

中国导演贾樟柯出品的一部独立制片的电影,为北京电影学院学生作业作品。

2、《站台》

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的第二部长篇故事片电影,2000年出品,被誉为“平民化的史诗作品”。

这部影片以贾樟柯的故乡山西汾阳为背景,讲述了几个歌舞演员从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的生活。

3、《任逍遥》

中国电影导演贾樟柯自编自导的第三部故事长片电影,由法、日、韩三国联合出品,香港胡同制作公司执行制作,于山西大同即兴拍摄,描写工人子弟的生活。

作者简介:

贾樟柯,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主要导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记》,其中《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著有《贾想》、《中国工人访谈录》等书。

『玖』 贾樟柯三部曲哪三部

1.《小武》

《小武》是贾樟柯编剧并执导的独立制片剧情电影,该片讲述了生活在中部某小县城的梁小武在接连失去友情、爱情和亲情后最终失去自由,成为囚徒的过程。

2.《站台》

《站台》是由贾樟柯编导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汾阳县文工团的一群年轻人在社会变革浪潮中由“寻找”到“回归”的成长故事。2000年,该片获得第57节威尼斯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3.《任逍遥》

《任逍遥》是由贾樟柯执导并编剧,该片是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两个少年为摆脱无尽的无聊也为了给自己定位而出去抢劫银行的故事。

人物简介

贾樟柯(Jia Zhangke),1970年5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华语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作家,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拾』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领导名单

当前(2021年6月)领导:会长:李少红,副会长:冯小刚、尹力、贾樟柯、张扬、王红卫。

1、李少红

李少红,1955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华语影视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主要作品有橘子红了、红粉、大明宫词、红楼梦、恋爱中的宝贝、四十不惑、血色清晨、银蛇谋杀案等。

主要作品有爱情麻辣烫、落叶归根、皮绳上的魂、飞越老人院、向日葵、冈仁波齐、洗澡、无人驾驶等。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官网-协会成员

阅读全文

与上海大学电影学院贾樟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电视的电影不能看怎么办 浏览:311
老电影何支书吃元宵了图片 浏览:763
天佑吾王是哪个国家电影 浏览:185
什么软件可以快速查找电影台词 浏览:948
看电影和女生怎么亲亲 浏览:597
我的妈妈韩国电影在线 浏览:407
打架外国电影大全图片 浏览:966
哪些电影不合史实 浏览:874
延吉电影院时间表 浏览:914
微信电影网址 浏览:231
佐佐木明希电影全集 浏览:551
拍婚纱照MV和微电影哪个好 浏览:134
手机放电影音量小 浏览:437
看一部电影需要多长的时间 浏览:819
电影票预售后如何取票 浏览:217
日本有哪些恶心的电影 浏览:456
偶尔看电影发朋友圈怎么写 浏览:925
我的世界怪物电影怎么做 浏览:403
韩国电影微热讲的 浏览:747
国外如何保护本国电影产业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