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才指挥家”舟舟:智力低于常人,曾与刘德华同台,如今怎样了
虽然没有人刻意地教他,他的智商也不足以让他拥有专业的技能,但他却把别人的样子模仿得惟妙惟肖。
一次偶然的机会,身边的叔叔阿姨们让舟舟上台表演一下,没想到正是这个举动改变了舟舟的人生轨迹。
登上舞台的舟舟,没有普通人的那种紧张感,也没有别人眼光中的异样,思绪还停留在儿童年龄段的他,不慌不忙地挥舞起了指挥棒。台下的叔叔阿姨们,瞬间被舟舟的情绪所感染,拉响了手中的乐器。
1997年湖北电视台一名叫张以庆的纪录片编导来到了交响团寻求一部纪录片的思绪。在后台他发现了总是站在一旁挥舞着指挥棒的舟舟。
在这里她把镜头对准了舞台下的舟舟,对他的生活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拍摄,然后制作了一部50多分钟的纪录片电影《舟舟的世界》。
正是这部影片把舟舟推向了人们的视野当中,推向了世界。一个天才般的指挥家就此诞生。
03风光过后的故事
这部影片在国内外获得了不少大奖,而舟舟的故事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舟舟登上了残联的晚会舞台,真正地站在了灯光耀眼的舞台上指挥了属于自己的一场音乐。后来的几年当中,他还去往了国外,在卡耐基舞台上表演,也赢得了国外媒体和观众的赞赏。与刘德华和施瓦辛格都同过台的舟舟,一跃成为明星一般。
然而,当媒体的追逐和吹捧落幕之后,舟舟再一次回到了他普通的生活当中。
就像是胡厚培说的那样,舟舟根本不是什么天才指挥家。他对音乐敏感是对的,但是他从未接触过专业的学习。指挥家是一个团队的灵魂,而舟舟只不过是跟着交响团的音乐起舞罢了。
由于经营不善,交响团最终关上了大门,而舟舟的母亲,也因为一场重病而离开了他的身边。
好在有一个民间的音乐团体收留了这对父子。给他们提供了一份生活的来源,工作在那里的舟舟和他的父亲有一个虽然不大,但足以遮风挡雨的住处。
时光荏苒,如今已经是四十多岁的舟舟,还在努力地向前行走着,面对着属于他的生活。
命运或许对他是不公的,但他还是选择走完属于自己的人生。
愿他在而后的路上可以和以前一样快乐,也祝福他和他的父亲幸福、安康
⑵ 求记录片《舟舟的世界》和《小留学生》的解说词,谢谢
舟舟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永远背着书包的文盲,
他不识字,
甚至不会数数,
但文具
纸张他一应俱全,但舟舟的笔通常不是用来画画的
绘画也不是舟舟的专业,舟舟有即兴发表演说的爱好,不过这地是他高兴的时候,比如演出前走台的日子里
⑶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在结构上的特点
在《幼儿园》中,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的“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园》的成功,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1.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在《幼儿园》中,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的拍摄原则: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不拍上课,不拍老师,不拍家长,不拍室外实景,甚至不拍“六·一”……总之,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张以庆说: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直觉与感性主导的张以庆,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出奇制胜。而这,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他的个性特质及另类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张以庆的眼里,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首先,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习、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无论多少台摄像机,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因此,在张以庆的眼里,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老师和家长,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因此也只能放弃。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只是一个懵懂的印象,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相形之下,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就自然地进入了张以庆的视野。而这些,也正是幼儿园小居民们的生活写真: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说张以庆独具慧眼也好,匠心独运也罢,反正正是这一艺术化的构思设计,使《幼儿园》一着得手,全盘皆活。2.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的外景,人们在叫绝的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的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它,并成功地运用了它。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镜头虚化(虚焦)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也经常被采用。但在纪录片这样重大而特定的题材中,将外景几乎全部使用虚焦处理,光靠灵感或者胆识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得看是否能更好地为主题思想服务。除此之外,虚焦画面的巧妙运用,从传播效果上看,还别有一番意蕴:其一,外景之虚,更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其二,外景之虚,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之实,使他们真实的另一面得以张显并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其三,外景之虚,更加切合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是他们眼中朦胧而又真实的世界。 因此,经过这样一种艺术手法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的故事。当然,虚化的外景,也让张以庆找到了一个仿佛空灵般的圣殿,并顺利地捕捉到了一连串灵动的符号,最终将其变成了一串串成功的果实。3.对话--黑白影像的思想深度在《幼儿园》里,从练习数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到后来与家庭、生活、理想、情感及至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项内容相关的一系列对话,这些画面均采用了黑白艺术处理。在色彩斑斓的幼儿园,在五彩缤纷的儿童内心世界,为什么要用黑白色调处理孩子心算及展示思想灵魂的场景,让儿童的心灵深处如此地不明朗,甚或灰暗?这确实是颇耐人寻味的话题。撇开结构样式的说法,张以庆没有过多地谈及黑白手法究竟“负载着”哪些“非常多义的、丰富的、多功能的内涵”。诚然,从一部近70分钟的大片来说,如果不充分考虑片子的结构形式,张以庆5000分钟的幼儿园“碎片”是很难粘贴在一块的。因此,没有前面心算数学题的的介入,后面的对话就显得唐突和刻意主观。同样,如果没有前面常态性的心算学习场面出现,就不会衬托出后面对话的精彩。这种结构样式,不仅体现了《幼儿园》别具一格的结构美学,更巧妙地避开了故事化纪录片的情节高潮--因为《幼儿园》是无故事化的纪录片。除了结构的需要之外,黑白影调这种“妙手偶得”,其实还有更精彩的意蕴--它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在影像作品里,运用黑白艺术手法处理的作品是最具视觉冲击效果的。如作为“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大眼睛姑娘”,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采用黑白照片刊发出来并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经典范例。同样道理,《幼儿园》中黑白色调的表现手法,将孩子们成人般的思想表达出来之后,在人们审视的目光中,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个小小的思想者了。而且,这种深沉的、成熟的思想表达,是与人们想象中、概念中天真无邪、纯洁浪漫的孩子大相径庭的,由不得不发人深省。此外,这种深邃的蕴涵,从另一个侧面也折射出成年人的童年岁月,由此又反衬出时代的变迁烙在一代人身上深深的印记。而这,才是纪录片纪录时代、关注人文的真实精神体现和深刻含义所在。4.解说--画面语言代替“上帝之声”通篇不用解说词,是《幼儿园》新的创作特点。相对于较早前大量使用解说词的《舟舟的世界》和只用了千把字解说的《英和白》,《幼儿园》在纪录片长期以来多遭病诟的解说词方面,算是来了一次“彻底革命”--全部采用画面语言。纪录片解说词,作为记录过程中的必要交代和有机补充,往往在节目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旁白,更是被称作“上帝的声音”。但这一传统的电视艺术创作手法,却因为被质疑记录不真实,或创作者容易导入过多的主观意识而屡屡受到指责。在《幼儿园》中,向来以“主观表现”见长的张以庆,偏偏这次要彻底地客观一回,全部用表达能力强、内涵极其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所要承载的一切。丢弃了“解说词”这根拐杖,对张以庆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其主观创作回归纯客观的一次大胆尝试。这种极限跨越,尽管是纪录片最原始的追求,但却像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1+2”命题一样,既无比简单,又无比复杂。值得庆幸的是,张以庆在设法解决了一系列相关难题之后,终于涉险过关。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名誉会长陈汉元说:《幼儿园》没有解说词,但它比有解说更具有说服力。5.《茉莉花》--生命的咏叹与升华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是《幼儿园》又一处成功的妙笔。由于《幼儿园》所揭示的是一个内涵丰富、主题思想深刻的领域--人们熟知而又陌生的幼儿世界,因此,随着片子的逐步展开,观众的认知与情绪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着的感觉与不同阶段渲染主题的《茉莉花》旋律交织在一起,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共鸣。起初,人们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但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开始复杂起来。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始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最后再来感受《茉莉花》,音乐的氛围顿时变得压抑而凝重,甚至可以听出里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深沉诉说,仿佛前面学心算的孩子熊经纬独自冥思苦想的孤苦状,以及第三次心算卡壳那样让人心里发涩。天籁般的童声,传导出人之初的无奈与现实;天使般的孩子,原来承受着太多的时代与社会特性;茉莉花的芬芳,却夹杂着淡淡的愁绪与忧伤。但是,这就是《幼儿园》,这就是生命的最初交响--我们在审视的同时,我们在反问是谁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可贵的童真、童年的时候,我们还必须接受她,并试着努力地去做些什么。6.故事--在“碎片”中合成与完美讲故事是一般纪录片最基本的功能,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是创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效果。但是,在《幼儿园》中,我们却看不到明显的故事,也没有完整的情节,有的只是“生活的碎片”。这种无故事、无情节、甚至无主题的“三无”片,要想仅仅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其组接到一块,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片子,几乎是不可能的。的确,张以庆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尤其惧怕故事情节中复杂的逻辑关系,况且一所普通的幼儿园,其故事又从何讲起呢。在这里,张以庆靠着他敏锐的感悟能力,靠着上述一系列“空中芭蕾”般的高超技巧,成功地又走了一回钢丝。不过,综观全片,除了一些精致的元素恰到好处的运用,使片子结构匀称、画面精美、段落层次分明、思想意境深刻之外,《幼儿园》还是呈现出一个多元的、丰满的故事架构。传播文化研究学者董子竹说:片子整体感非常好,看似杂乱,却在不经意的结构中,延伸着主题,它穿越了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直抵生命层面。他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张以庆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幼儿园》是张以庆大胆挑战的又一次空前成功,但同时也是一次有力的证明:她的感性层面是很难复制的。
⑷ 求《舟舟的世界》影片分析
在纪录片《舟舟的世界》的开篇,导演张以庆醒目地打出一行字幕: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每次拍摄舟舟指挥,哪怕舟舟是躲在幕布后面, 导演张以庆的镜头都给了舟舟近景或者特写,这是一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导演张以庆在选材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而舟舟这个题材也确实有他本身的承载能力。在该片中,音乐更是一个重要元素,多次出现的优美音乐使作品渗透着人性的光辉,使该片在平凡中具有一种高贵的格调。与导演张以庆执导的另外两部纪录片《幼儿园》、《英和白》相比,《舟舟的世界》在节奏上缺乏一种整齐性 。
《舟舟的世界》的拍摄由来
《舟舟的世界》是由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电影,于1998年在台湾国际纪录片节上映。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弱智儿童舟舟追求音乐梦想的故事。
1995年,张以庆来到了武汉交响乐团,其实他当时是为了拍另一部纪录片。 而在他来到乐团之后,他发现指挥台下有一个弱智的孩子听着音乐煞有介事地指挥,虽然挥舞着的“指挥棒"是一只铅笔,但孩子的神情热情生动,非常投入。
而音乐停下来之后,他的脸上就恢复了苍白呆滞的本色。 在自己沉迷的音乐世界与无法理喻的现实世界自由出入,这令张以庆深深震动。张以庆决定拍摄舟舟,便有了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该片的拍摄周期片历时10 个月。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舟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