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三个和尚漫画家

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三个和尚漫画家

发布时间:2022-09-27 21:03:55

1. 《三个和尚》作者

没有具体作者,《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的,讲述了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

故事详情: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庙,有一天庙里来了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菩萨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庙里又来了个瘦和尚。他一来就喝掉半缸水。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最初去挑水了,但是后来看到小和尚在庙里清闲自在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担子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

这样总算还有水喝。而两人的关系也僵化了。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瘦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到最后干脆把菩萨面前的净水瓶里面的水抢着喝干了,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1)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三个和尚漫画家扩展阅读:

人物角色:

1、小和尚

小和尚在游历中发现山顶小庙,于是就安顿下来,天天勤奋的打水念经。但是高和尚和黄衣和尚来了后就生了懒惰思想,和蓝衣和尚一同抬水喝,当黄衣和尚来了后,大家都不愿打水。

2、高和尚

高和尚第二个在小庙安顿,到小庙后高和尚主动去打水,但是第二天他就不愿再单独去打水,最后和小和尚一同去抬着打水。晚上听到小和尚敲木鱼,扰乱了自己节奏,两人都不再敲木鱼,念佛。

3、胖和尚

胖和尚是最后在小庙安顿下来的人,到小庙后喝完了水缸里的水,又不愿去打,最后闹得三人都不愿再去打水。最终,使得大家都没水喝。

2. 三十六个字

《三十六个字》,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标签:中国唯一的象形字图画故事书。这个标签表达的特别清晰:图画故事书,以象形字为核心元素,中国唯一。

这本书用三十六个象形字讲故事,孩子不需要去记住,但是他们也能懂,让孩子真实感受到象形字的有趣,不仅在于字与物的相似,更有意思的是用几个字还能串联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场景。

象形字都是有生命力的字

“一个长鼻子,两只大大的耳朵,还有四条粗粗的腿,这是什么字?”

长得像大象的字就是“象”字,原来我们的祖先创造最早的汉字的是,都是依照事物的样子而造。“鸟”字还能看到鸟的翅膀,“山”字能看到山峰与山谷,“马”字有四蹄和马尾……通过一个字我们仿佛能看到真实的动物与风景。

通过象形字,我们还能看到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

比如用“马”来代步,用“刀”伐“木”,用“网”捕“鱼”,用“伞”遮“雨”,用“火”烤“鱼”等等,比起现在很多生存真人秀,老祖宗们在开创生活技巧方面真是满分呢!

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就非常注重情义,所以有男子勇于并乐于助人,而老叟则坚持送“羊”给自己的恩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妻子带着孩子迎接丈夫回家,而男子会采“花”送给妻子,和乐融融的场面,既烂漫又温馨,生活中处处有感动。

阅读提示

1、建议配合经典动画《三十六个字》阅读,该动画获得过南斯拉夫第七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片奖。

这么赞的书,作者是谁?

阿达,本名徐景达,中国美术片创作家、漫画家,参与导演动画片《哪吒闹海》,导演《三个和尚》并获第一届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美术片奖。

《三十六个字》是教认字的绘本吗?

编者荐语:

褪尽铅华:“因为象形字孩子爱上了学汉字,比单纯的教他认字感兴趣多了,自己还组词,造句呢。”

叶开:“很多人忽略了汉字本身的魅力。”

一本经典的绘本,必是故事和绘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整个绘本从设计、排版到包装、推介,每一个细节都让人赏心悦目。

毛毛虫童书出品的《三十六个字》就是这样一本绘本,堪称经典。

《三十六个字》,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标签:中国唯一的象形字图画故事书。这个标签表达的特别清晰:图画故事书,以象形字为核心元素,中国唯一。

整个绘本用日、山、水、森、林、鸟、象、马、夫、竹、田、草、刀、舟、燕、网、鱼、云、雨、伞、石、火、龟、鹿、豕、叟、虎、弓、舍、羊、花、月、门、女、子、犬三十六个汉字串联出一个类似探险、充满爱心与互帮互助、感恩分享的小故事。

虽然是简单的三十六个汉字,但讲述的故事生动、曲折,耐人寻味,辅助象形字亦字亦画的生动特征,在大人讲来和孩子自己看来,都丰富有趣,一点也不牵强枯燥。这正是这本象形字图画故事书的动人之处。

三十六个汉字讲述的故事梗概很简单。清晨骑马外出渔猎的男子,大雨中翻船,费尽力气爬上礁石,饥寒交迫之际,只得生火烤鱼来恢复体力;后来得到乌龟相助,重新找回自己的船;期间恰好遇到摔倒的老爷爷被老虎追赶,男子张弓搭箭射死老虎,救了老爷爷;老爷爷感激男子救命之恩,特别赠送一只羊给男子;男子带着失去老虎妈妈的小老虎、老爷爷送的羊、自己采的花费劲周折回家去;最后是老婆孩子出门迎接男子回家的温馨结局。

内文最后一页画面分外干净,也分外温情。一所房子,静静地矗立,一弯月亮,高高地悬挂。

汉字,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作为造字方式的一种,象形可谓是集象、形、意、书、画各种元素于一身。某种程度来说,每一个象形字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陈寅恪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汉字的伟大,由此可见。

为了更好的给大朋友们提供一个读《三十六个字》的参考,开哥特意根据绘本内容并严格按照三十六个字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顺口溜一首:

清晨日出山水好,一片森林全是宝。小鸟大象做朋友,骑马丈夫出猎早。竹林田野岸边草,刻舟何须断竹刀。高飞燕子入网鱼,乌云暴雨伞刮跑。翻船逃命上礁石,抓条生鱼就火烤。愁眉不展龟相助,游来游去把船找。对岸巨兽捕猎忙,鹿奔豕突可劲逃。可怜智叟腿脚慢,老虎一惊摔倒了。危急时刻好丈夫,开弓一箭把命保。智叟相邀来舍下,感恩送羊话叨叨。几番周折过了河,一束鲜花不可少。月下寒舍掩柴门,女子相迎会心笑。欢乐幸福一家人,鸡不乱飞犬不吵。区区汉字三十六,象形故事真美妙。

《三十六个字》,作为中国唯一的创意象形字图画故事书,同名动画曾获南斯拉夫第七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教育片奖。毛毛虫童书馆特别策划出版的同名绘本在前不久荣膺中国童书博览会好书榜传统文化板块TOP10,也确属实至名归。

一字即可为师。作为探索世界、交流情感的工具,我相信一册以象形字为核心元素的绘本,《三十六个字》会让你和孩子一起,走进汉字殿堂,触摸文字之形、体会书写之美、探索文明之根,真正感知和把握中国文化的源脉。

3. 三个和尚是民间故事吗

三个和尚不算是民间故事,而是动画作品。

《三个和尚》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0年上映的一部经典怀旧动画系列。

最最简单的故事,最最简单的线条,最最简单的形式,不但没有配音,连音乐都被精简成只剩几声木鱼声。但就是这种“留白”的狠劲儿,让人不舍得遗漏一个镜头。

获得记录:

1980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1981年丹麦第四届欧登塞城国际童话电影节银质奖。

1982年西德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葡萄牙第六届爱斯宾诺国际动画电影节C组头奖。

1983年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儿童片特别奖。

1984年厄瓜多尔第六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奖特别。

4. 由漫画家谁担任人物造型设计

三个和尚由漫画家韩羽担任人物造型设计。

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制作。短片由徐景达、马克宣担任导演,包蕾任编剧,游涌任摄影,韩羽任造型设计,尤先锐任布景师,上海电影乐团进行配乐。

剧情简介:

《三个和尚》讲述了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庙,有一天庙里来了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菩萨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庙里又来了个瘦和尚。他一来就喝掉半缸水。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最初去挑水了,但是后来看到小和尚在庙里清闲自在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担子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5. 《三个和尚》由漫画家谁担任人物造型设计

《三个和尚》由漫画家韩羽担任设计。

《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的,讲述了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

故事详情:

在过去的一个顺上有一一个破庙 ,有一天,一个矮小的和尚要去山上的破庙,途径一条河流,由于天很热,便到附近的水池喝水,他来到庙中,看见庙里的缸没水了,便挑水,给观音的瓶子中加了水,那干枯的杨柳也死灰复燃。

不久后,一个胖和尚也来到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两人都不愿挑水,后来他们意识到这样做不行,于是两人就挑水了,但是分配总是不均匀,都想占便宜,最后两人在竿子上画了一条线,总算平息了风波。

不久后,一个瘦和尚来到了庙中,由于天热,到水池边喝水,他来到了庙中喝完了庙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三人都不愿挑水,杨柳也谢了,最后风干物燥,老鼠横行,引起了一场大火,三人奋力救火。风波平息后,三人通力合作打水。

三个和尚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三个和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一件事,如果没制度作保证,职责不落实,人多反而办不成事。小朋友们不要向三个和尚学习,必须要有职责感,共同出力。

6.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什么

第一部动画片是《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2年,万氏兄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了《大闹画室》。1935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

真正产生影响的是1941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中国动画的起步,一点也不晚,那时在亚洲也是比较先进的。

《铁扇公主》在亚洲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好的铺垫。这在当时,除美国的长片《白雪公主》而外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中国动画的萌芽期。



十大国产经典动画片

1、哪吒闹海: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它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均获得过多个奖项,1980年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奖,1983年获得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2、大闹天宫: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1964年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长片。

3、小蝌蚪找妈妈: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这部动画片的原型出自于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

4、神笔马良: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5年制作的的木偶人动画片,该片讲述了自幼家贫的马良用仙人赠送的神笔帮助穷苦老百姓,并用智慧与贪官作斗争,最后消灭贪官,惩恶扬善的故事。

5、葫芦兄弟: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原创出品的13集系列剪纸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6、黑猫警长: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3年下半年至1987年改编出品的5集系列动画片。国内原创经典动画之一 。

7、天书奇谭:是根据《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的动画长片。

8、曹冲称象:是1982年出品的国产动画,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本美术片为木偶动画片。

9、南郭先生: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的剪纸动画影片。获文化部1981年优秀影片奖。

10、三个和尚: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制作的动画片。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动画片

7. 由漫画家谁担任人物造型设计

三个和尚由漫画家韩羽担任人物造型设计。

《三个和尚》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制作。短片由徐景达、马克宣担任导演,包蕾任编剧,游涌任摄影,韩羽任造型设计,尤先锐任布景师,上海电影乐团进行配乐。

剧情简介

《三个和尚》讲述了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庙,有一天庙里来了个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菩萨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庙里又来了个瘦和尚。他一来就喝掉半缸水。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最初去挑水了,但是后来看到小和尚在庙里清闲自在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 ,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担子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而两人的关系也僵化了。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小和尚和瘦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到最后干脆把菩萨面前的净水瓶里面的水抢着喝干了。

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8. 中国原创漫画

《大闹天宫》
《神笔马良》
《哪咤闹海》
《孙悟空》
《西游记》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小糊涂神》
《小贝流浪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宝莲灯》
《隋唐英雄传》
《神探威威猫》
《马丁的早晨》
《小兵张嘎》
《哪吒传奇》
《白鸽岛》
《小和尚》
《我为歌狂》
《聪明的一休》
《小蝌蚪找妈妈》
《草原英雄小姐妹》
《人参娃娃》
《牧笛》
《金色的海螺》
《蓝猫淘气3000问》
《三个和尚》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
《雪孩子》 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
《九色鹿》 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
《天书奇谭》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
《鹬蚌相争》 水墨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
《三十六个字》 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4年摄制。
《金猴降妖》 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中1984-1985年摄制。
《女娲补天》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摄制。
《草人》 剪纸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5年摄制。
《超级肥皂》 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6年摄制。
《葫芦兄弟》 剪纸片(共十三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6-1987年摄制。
《山水情》 水墨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摄制。
《螳螂捕蝉》 剪纸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摄制。
《大闹画室》 动画片(无声,黑白)。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摄制。
《铁扇公主》 动画片(黑白)。新华联合影业公司1941年摄制。
《猪八戒吃西瓜》 剪纸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动画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摄制。
《渔童》 剪纸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一幅僮锦》 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

9. 三个和尚的风格和双方各

阿达的风格

——访首届金鸡奖最佳美术片《三个和尚》导演徐景达

/范达明/

1981年6月初,我走访了上海美影厂厂长特伟同志的家。那刚好是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不久。特伟厂长向我谈起他们厂获得最佳美术片奖的片子《三个和尚》。这位评委会成员之一的中国美术电影专家有点欣喜地向我说,《三个和尚》在金鸡奖评委会投票中是少有的全票;不过他却拒绝我为他写点什么。“我是评奖人;该写的不是我而应是得奖人。《三个和尚》的导演是阿达。你若要写,可以写写他,我来介绍。”在特伟厂长的亲自关照下,我在6月8日上午如约来到美影厂;经厂宣发组李洪恩同志引见,很快就见到了阿达。

阿达是谁?

阿达来了。这是一位乐呵呵的身材魁伟的中年男子,讲话声音宏亮。在那采访的当儿,我被他身上焕发的那股满腔热忱于艺术事业的精神所吸引。他显得精力充沛,生气勃勃,给我留下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

阿达就是颇具名气的漫画家徐景达,1934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昆山,1981年47岁,已是美影厂的一位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导演了。

阿达从小就喜爱画画。大约5 岁时,在上海看了《白雪公主》(前不久在“美国电影周”中重映),印象深得简直不可磨灭,觉得妙极了:画,怎么会动了起来? 以后一有动画片就去看,基本上狄斯耐拍的片子没有漏过。1951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苏州美专动画班读书,后经调整,转到当时的北京电影学校;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美影厂前身的上影动画片组工作。28年来,他在上影与美影从画动画、描线上色到涂背景、设计造型,什么都干过。1958年起参加过集体导演拍片。但是,阿达真正成为一名独立拍片的美术片导演,还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近几年的事。

阿达说,1956年,特伟厂长亲自导演动画片《骄傲的将军》;自己当时才20出头,跟着画背景,开始了动画的艺术实践。特伟厂长主张中国动画片要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与风格,注意与外国的东西拉开距离。阿达说,他这些年来就一直是沿着这条道路在探索着,也常常得到特伟同志的热情鼓励和支持。

默片手法:从《画廊一夜》到《画的歌》的探索

阿达同志热爱他的动画事业。从他进美专学动画算起,至今已有整整30年了。他走过了坎坷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美术片几乎都成了毒草。那时,他也刚好排在美影厂以特伟为首的所谓“十七年黑线队伍”的最末一个,挨批挨斗,日子是不好过的。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形势大好,是春天来了。阿达说,过去想做而不能做的事,现在可以去做了;自己的一些艺术设想也可以去考虑、去实现了。说到这里,阿达显得那么激情昂扬;他的情绪感染了我,使我为他现在有充分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境遇而高兴。

1977年,当阿达与林文肖合作导演《画廊一夜》时,一个想法开始在他的头脑中产生。《画廊一夜》是揭批“四人帮”的严肃题材,照例,影片中不能不加入一些标语口号式的政治语言。但是,他觉得要在一部美术片中也这般搞法,就显得与现实生活重复,会带来影片的枯燥无味。阿达试图把这个意识形态很浓的严肃题材,通过轻松明快的节奏与单纯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于是,他决定干脆在全片中完全不用一句对白。他说:“影片摄制出来公映以后,我到影院观众席中去听反映:每个带着自己孩子来看片的大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对银幕画面的理解程度,去向孩子们讲解着影片的故事内容,他们在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与判断力。”他因此认识到,这种无对白的哑剧式影片,因为发挥了观众各自不尽相同的创造能力,反而比加入了有限定的对白的影片要显得更深刻、更带有普遍意义,对于少年儿童和孩子们来说也更适合。

阿达劲头来了。1979年,当他与王树忱、严定宪合作导演《哪吒闹海》这部国庆30周年献礼片时,他就独自先酝酿起了《三个和尚》的构思。同样,这部获得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与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的动画片《三个和尚》,全片18分钟,亦无一句对白。它堪称阿达热衷默片手法以来的一部真正的杰作。

阿达告诉我,前不久,他刚刚导演完了一部2 5分钟的片子《画的歌》,它已印好拷贝。在这部现已公映的记录上海金山农民画的美术纪录片中,绝对废除了传统纪录片至少非要加入旁白解说不可的旧规矩——采用了的也是一句话不讲的默片手法。在《画的歌》中,阿达

充分施展了他的动画本行的职业技巧,通过运用镜头的分切、运动以及特技摄影手段,把一幅幅静态的绘画,富于表现力地拍得充满动感的韵律与节奏。阿达把介绍一幅幅描绘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兴的金山农民自己新生活的图画的镜头与拍摄他们的现实生活与劳动的真实景象的镜头有机组接,融会一体,并相应地混录上乡土色彩的音乐伴奏、农家六畜的叫唤声,从而揭示了金山农民画艺术所一刻也离不开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土壤的根源。《画的歌》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誉满世界的中国农民画种的记录与介绍,更是一种中国新农村欣欣向荣的展望;它是上海金山农民劳动与生活的一篇田园诗,一卷风俗画。影片本身也从一部纪录片演化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了。

阿达称自己的这类影片为音乐美术片。的确,正如他取的片名一一它们是一首首“画的歌”,是一曲曲“形象的旋律”(Melody of Vision)。这些影片有其特殊的审美奇趣。当片子中画面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能契合得相得益彰,它们的效果,用阿达借来白居易的一句话说,就叫做:“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达的这类影片是最有利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因为它们全靠画面与音乐——这一形象的“世界语”来诉诸观众的思维与判断,没有概念语言的直接障碍——各民族老少咸宜,全世界四海皆通。难怪一个美国同业行家来看了《三个和尚》后,会连声赞叹影片说:

“Very international!”(非常国际化!)

1981年8月上旬,阿达的《三个和尚》真的“走向世界”了! 这部影片在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市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童话电影节上荣获银质奖。现在以安徒生写的《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故事为制作的银器奖雕像正陈放在上海美影厂内。半年以后,即在1982年2月下旬,《三个和尚》又在第三十二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电影比赛中荣获柏林银熊奖。它们在为中国、为上海美影厂赢得国际声誉的一长排美术电影片目中,写下了最新的纪录。

短小、简洁——返朴归真

片长只有18分钟的《三个和尚》不但是第一届金鸡奖获奖影片中最短小的一部,也可以说是新中国美术片中迄今为止最简洁的一部。

阿达对于自己导演的这样一部短小简洁的影片而可以与其他大部头影片同样得一个金鸡奖,有着深深的感叹。他说,“这在过去来讲是不大容易的。一般都认为美术片要搞长片影响大,6本至9本,一举成名!可是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想法:不一定!”他比喻说,这好比一幅简洁的漫画有时起到的客观效果,反而比一幅厚重的油画或多幅的连环画要来得给人印象深一样。阿达对搞长片反而有顾虑。他说,搞长片,问题很多。像《哪吒闹海》,由5万多张画片组成,就是翻一遍又要多少时间?三个导演合作,要统一创作思想也难得很,片子长,又要多少人来为你绘制?这都是求人的事。在目前动画制作方法、生产体制与人员待遇情况不完善的条件下,要搞长片,是很困难的。阿达说,“现在我搞短片,只两本,可一人独立拍片,有一个想法就可以搞一个,亦可创新,以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而这种艺术上的不断追求本身,就是艺术家的真正幸福。它不是为了名为了利。这种从艺术追求过程中获得的创作愉快是名利这种东西所决不可替代的。”他说,“我在杭州座谈会上发言,说《三个和尚》是‘小弟弟’,因为与其他故事片比,一是短,二是观看对象主要是儿童,大家听了都笑了。通过这部影片获得金鸡奖,证明我的想法是对了。它得到了专家们的理解与支持。这对我鼓励很大。今后,我还要搞些短片。”

《三个和尚》不但短小而且简洁,除了不用对白,画面三个人物的衣服三种色,单线平涂;背景除了几样小道具外全部空白,用的是中国传统毛边纸的本色,但并不觉得东西少。阿达说,“这个想法我由来以久,简洁并不是简单化,而是精练,是放一点点,提示一下。”“这片子使绘制的同志专注于人物动作的刻画。有人担心这样搞是否会太空;为此,我们相应改革了片门,使影片在银幕上成了正方形。”这一则因为请漫画家韩羽搞造型,他画的画一向是正方构图;二则正方形,构图小一点,感到饱满,不会太空;三则也因此有了与众不同的新特点。阿达认为,我国古代传统艺术如一些雕塑,气势大,造型却相当简单,显得巧妙。到明清以后,特别是慈禧太后时期,皇宫里一些东西搞得功夫大,人工味大,可造型上全没意思。我想,阿达同志讲的情况,可以归结为“返朴归真”这四个字的道理。而影片《三个和尚》的短小、简洁,不管是采用正方形银幕抑或是默片手法,应该说都是由编导付诸影片本身的特定内容与寓意所决定的。

美的追求 美的探索

动画片《三个和尚》在首届金鸡奖评选时得到一片喝彩。张骏祥同志后来撰文介绍说:

“评委们一致赞赏美术动画片《三个和尚》,不只是因为它幽默隽永,赋予了一个古老的谚语以新的趣味,更是因为动画艺术家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彩钩出了三个和尚的各具性格特色的生动形象,并在表现方法上有所创新,是因为影片在人物动作、音乐、音响、节奏各方面的罕见的协调,夸张程度上的恰到好处”,最后建议说,“这是一部短短的、不足两本的影片,但是值得写一篇长达万言的文字来分析研究它的成就。”(《写于金鸡初唱时》,见《电影艺术》1981年第7期第18页)

1982年第l期的《电影艺术》杂志发表了陈剑雨同志评动画片《三个和尚》的长篇影评《从三句话到一部影片》。全文长达14000字。作者是该刊编辑。为了写好这篇评论,他曾自京亲临上海美影厂,向影片摄制组、向导演阿达作了采访。文章以其充分透彻的评价实践了张骏祥同志的建议。

1981年12月,阿达应邀赴京,在中央美院及其附中和中央工艺美院等处讲学,就《三个和尚》的导演构思与创作过程以及拍摄介绍金山农民画的《画的歌》一片的体会作了学术报告,受到师生的好评。阿达年底载誉而归,曾在一封信中向我说:“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短片受到了各方面如此重视,这对我鼓励很大,坚定了我以后多搞短片的信心。”

1982年伊始,他再接再厉,开始动手干去年酝酿的两部新片子。一部是根据云南白族民间故事传说改编的《蝴蝶泉》,一部是根据琵琶大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改编的《霸王别姬》。他将先后去云南大理、敦煌或内蒙的和林格尔一带收集蝴蝶泉和汉代壁画的有关素材。阿达说,两部片子“都是全部以音乐贯串、不用对白的‘默片’。其中《蝴蝶泉》正式绘制与开拍前诸如搞剧本、分镜头、设计画面和先期录音等工序都已陆续开干,是够紧张的了。

1982年春节,我在上海又见到了阿达。阿达坚信,美术片不单单是形“儿”(主要给少年儿童观看),更重要的是姓自己的“美”(较高的造型与视听表现趣味等)。阿达在1982年2月里的一次美术电影讨论会上表示并坚持了他的这种看法。正是在对美术电影的美的追求与美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阿达自己的独特的拍片风格。这也是他的美术片反倒能以短胜成、以简胜繁、以朴胜华、以乐胜白,终于显得高人一筹的“秘诀”吧。



原载《活动月报》1982年5月号、6月号(总12、总13)第3版

收入《从三句话到一部动画片〈三个和尚〉》(中国影片研究丛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19-224页(有删节)

2009年1月9-10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阅读全文

与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三个和尚漫画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电影映客直播 浏览:904
神马我不卡午夜电影 浏览:643
微电影做作爰 浏览:156
微电影如何布局 浏览:586
解放二战电影完整版 浏览:513
类似夺命深渊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70
苹果电影mp4下载迅雷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85
大学生建党百年微电影剧本 浏览:474
电影宣传时间 浏览:31
西瓜影音很多电影都看不 浏览:595
英国同性侦探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727
东北微电影搞笑 浏览:320
微信如何一起看视频电影 浏览:361
俄罗斯战争电影有小男孩喊妈妈 浏览:355
根据图片识别电视剧或电影的软件 浏览:87
电影古墓丽影3完整版 浏览:688
电影天堂app怎么播放 浏览:676
电影受drm版权保护如何观看 浏览:705
格瓦拉电影票改时间 浏览:613
电影歌声的翅膀观后感怎么写 浏览: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