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拍出有电影感的照片
电影感的照片是带有情节故事的,现在很多的一些照片拍摄都会模拟电影的表现手法,那么想要拍摄出电影感的照片首先需要确定主题,根据主题选择适合拍摄的场景,适合主题的主人公,对人物外形气质的要求就要选择适合主题的模特,服装的选择也要根据主题的年代感选择,包括一些道具的安排也是要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左右,千万不要画蛇添足的。
电影剧情式的拍摄是目前影楼流行的拍摄手法,很有市场,不仅仅是考验摄影师的导演能力,而且也是锻炼摄影师的组织能力。一组照片的拍摄通过编导故事的形式记录。主要突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的表达,以情感为主。
主题确定和画面元素
这组照片的主要是战争题材,主题确定之后,服装造型的设计也是模仿影视剧中战争题材的造型.色彩和款式都与影视剧中的类似。这样能更深刻地体味拍电影的感觉身临其境地演绎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军装,钢盔,望远镜,老皮箱,贝雷帽,马灯。见图1 ISO20050mm f/161/15秒
图1
场景的选择
场景的选择在北京的温榆河,机场高速,场景的环境是个马场的环境,栅栏,飞机,视角比较开阔,发挥的余地比较大,人物情绪的设计通过环境的元素比较好把握。离别时的伤感通过人物的背影和环境的渲染出来。见图2 ISO20018-105mm@18mm f/161/200秒
图2
通过烟雾的表现手法把硝烟弥漫的战场表现出来。见图3 ISO20018-105mm@18mm f/161/125秒
图3
画面色调的控制
战争题材照片的色调都具有老照片的怀旧感,偏向于暖色调,和本身固有的服装环境协调。画面的色彩使观者印象深刻,有回到那个年代的时代感。见图4 ISO20018-105mm@18mm f/161/160秒
图4
美姿的设计
画面安排表现依依惜别,既是战友,又是情侣的表现手段,把复杂的情感通过温柔,战争无情人有情的细节把握。通过人物身体角度的变换,见图5 ISO20018-105mm@18mm f/161/200秒手的牵引,见图6 ISO20050mm f/21/2500秒视线的引申刻画人物的内在情感表现片段。见图7 ISO20018-105mm@18mm f/161/160秒
图5
图6
图7
构图和用光
画面通过特写大场景明暗对比,大小,虚实的表现手法叙述战争与爱情
图8
图9
见图8 ISO20050mm f/1.81/1600秒用环境烘托人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搭配使用,强调人物的情绪和交代剧情。使用了一支400瓦的万次闪光灯在人物的左前侧对人物塑形,用反光板控制人物面部的光比。用大光比突出人物在战争年代所表现出的情绪,使画面更加剧情化。见图9 ISO20018-105mm@32mm f/161/200秒
欢迎进入中艺网校官网学习
www.zye.com
Ⅱ 电影拍摄技巧分享
技巧运动因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性,更适合表演。中国技巧运动员的精湛表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电影拍摄技巧分享,欢迎大家分享。
①推镜头
推镜头是电影拍摄中的常用手法,摄像机镜头与画面逐渐靠近,画面外框逐渐缩小,画面内的景物逐渐放大,使观众的视线从整体看到某一布局。推镜头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加强情绪气氛的烘托。
影片使用了85mm或100mm中焦距镜头来拍摄人像。当前景中的物体形状越来越大,镜头焦越拉越长;当镜头框架中的物体移动越来越快,镜头焦距越拉越长。
②跟镜头
跟镜头是电影拍摄中的经典手法之一,但是在斯皮尔伯格在实际应用中赋予了这一手法更多诠释,形成了极具辨识性的斯式跟镜头风格。一般,斯皮尔伯格会使用长时间的跟镜头,记录行走并交谈的两名角色。为了追求出色的视觉质感,斯皮尔伯格会在角色和摄像机之间以多样方式排列道具和零时演员,提升画面框架和角色活动的视觉丰富性。
另外,当边走边谈的两名角色的场景进行到最后,其中一名角色将要说服另一名角色时,斯皮尔伯格会要求两位演员靠近摄像机,记录他们相互对视的画面。
③过肩镜头
过肩镜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拍摄手法,然而在斯皮尔伯格却能将平凡化作神奇。斯皮尔伯格通常会隔着主角的肩膀使用宽镜头拍摄,这样可以使得主角的形象在画面上比其他角色更高大,从而突出主角的作用和地位,达到强烈的戏剧效果。
另外,有时候在过肩镜头中,会让肩膀占据大部分的画面,从而把想要突出的画面主体挤到镜头框架的边缘。虽然不是标准的过肩巨头,这样做通常都有特别意义。斯皮尔伯格这样用是为了强调某一场景的特俗含义,不过他在一部影片中绝对不会用超过第二次。
④特写镜头
很多导演都会使用特写镜头,但是迄今为止特写镜头应用的最好的当属斯皮尔伯格。
⑤宽镜头
斯皮尔伯格极其偏好宽镜头,无论是过肩,跟镜头或者其它各式各样的拍摄手法中,只要他想突出画面背景中的前景,他一定会使用宽镜头。许多人指责斯皮尔伯格 认为他的宽镜头用的非常保守,不过事实上,斯皮尔伯格对宽镜头的处理比不少导演要大胆得多,他应该是电影史上最有冒险精神和雄心壮志的导演之一。
⑥通过大量前景构造镜头画面
斯皮尔伯格特别喜欢在镜头中用各种背景来构造镜头画面。在《少数派报告》的开头,有一个隔着椅子拍摄小男孩的场景。这使得观众能够感觉到一种紧张刺激的感觉,好像你是从哪个隐藏角落进行偷窥。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把镜头对准小男孩要高明多了。
⑦镜像拍摄手法
在电影中,经常看以看到通过镜像来表现故事场景的拍摄手法。镜像拍摄一般通过宽镜头来处理,慢慢过渡到对角色的特写镜头,通过这种手法,镜头上的过渡得顺理成章,不漏痕迹。
镜像拍摄另外还可以在镜头中用来突出角色。
⑧匹配剪辑
所谓的`匹配剪辑是指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但图像轨迹相似的两个场景连接起来。斯皮尔伯格的匹配剪辑让人印象深刻。
⑨用背光灯来制造阴影轮廓
斯皮尔伯格早在21岁拍摄他的第一部短片《安培林》时就学会了如何用背光灯来构造阴影轮廓,不得不感叹他的少年英才。
⑩多种镜头不间断拍摄
斯皮尔伯格最大的天才在于他对于各种镜头的融会贯通。通过不断的变换拍摄位置,斯皮尔伯格可以不间断的使用宽镜头,特写镜头,过肩镜头,最后再到特写镜头的进行连续拍摄,一气呵成,没有停顿。
第一大类:镜头角度
1.镜头角度之平视
平视镜头是最基础的镜头角度,手持稳定器向前水平拍摄,即可拍摄出平视镜头。在电影中,通常用平视镜头来保持(第三方的)客观性,而不是改变被摄人物之间的关系。
2.镜头角度之斜角
斜角拍摄在电影中又称‘德国式镜头’,顾名思义是稳定器倾斜拍摄,目的是让观看电影的观众注意到失调以及不平衡的画面。斜角镜头可以利用智云稳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维梦境功能轻松实现。
3.镜头角度之仰角
仰角拍摄是一个手持稳定器从低角度仰视拍摄,可以使得被摄对象更加高大或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镜头角度。
4.镜头角度之俯角
与仰角拍摄相对的是俯角拍摄,利用稳定器的图传功能可以轻松实现从高往下处拍摄,让被摄人物显得弱小。想要展示鸟瞰拍摄角度的可以用独脚架或者延长杆搭配稳定器实现,一般用于展示大局和全景。
5.镜头角度之过肩
过肩镜头也可以说是特写镜头,过肩镜头中一个人会正对着另一个人,在电影对话镜头中会常用到,画面带有冲突感。
第二大类:景别
1.景别之特写
特写镜头是五个景别镜头中最重要的镜头,一般着重拍摄演员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征,也会放大五官的局部进行拍摄,用意是想通过特写镜头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特写镜头最适合搭配稳定器的变焦功能拍摄使用。
2.景别之中景
中景镜头介于特写与远景之间,可以露出一般的人物形象,一般角色中,手里拿着东西或者正在使用工具的时候会拍摄中景镜头。
3.景别之远景
远景是与特写相对的景别镜头,远景可以拍摄对象的全身,观众也可以看到场面的大镜头。远景镜头一般用于电影中的打斗场景拍摄,能看到完整的拍摄打斗动作以及场景。
4.景别之单人双人
当镜头里面只有一个画面角色的时候,可以把这类镜头归类为单人镜头;双人镜头则是镜头里面有两个画面角色。
5.景别之POV视点
POV也称视点镜头,视点镜头拍摄的画面就是角色所看到的内容,在电影中使用POV镜头,是想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的融入画面镜头中。而在日常拍摄中,也可以利用稳定器的POV模式直接实现这一镜头的拍摄。
第三大类:镜头运动
1.镜头运动之横摇直摇
水平横摇和上下直摇是最简单的一组镜头运动镜头,拍摄过程中保持稳定器和相机位置不变,利用稳定器摇杆控制镜头上下左右移动。这种镜头运动的优势在于使观众一直处于旁观者的角色,镜头画面和剧情发展不带偏向性。
2.镜头运动之变焦
变焦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镜头了,利用稳定器实现变焦和拍摄运动方向的反方向操作,即可拍摄出希区柯克变焦镜头。
3.镜头运动之跟随
跟随镜头是指手持稳定器跟随主体移动拍摄的镜头,运动轨迹可以是直线跟随也可以随着主体的运动幅度有弧度地跟随拍摄;跟随镜头可以让观众尽可能多的感知画面中的空间和场景。
4.镜头运动之不规则运动
稳定器围绕一个点不定向的摇动,随心所欲的控制镜头拍摄,叫做不规则运动。不规则的运动镜头可以为画面增添运动感,使画面更具张力。
5.镜头运动之360度环拍
360环拍是镜头运动中难度最大的运动镜头,指在展现人物的同时,手持稳定器围绕主体进行360度的环绕拍摄,让画面看起来像是在三维空间中运动。360度环拍十分考验画面的稳定性,所以拍摄时一定要使用我们的稳定器拍摄。
当你精通镜头手法的拍摄和组合时,你可以将视角,景别和镜头运动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镜到底,一镜到底一直都是难度最高的长镜头拍摄手法,需要极高的拍摄经验以及一气呵成的剧本安排,再配合演员以及拍摄设备的配合。
Ⅲ 如何用手机拍出大片的感觉
1. 擦镜头
光线、构图、色彩、道具、情绪……一切就绪,但你如果没擦手机镜头,原本是朋友聚会的精彩瞬间,只会拍得“模糊到没朋友”。所以拍照前第一件事,一定记得用眼镜布或者棉质衣服,擦干净手机镜头,这样才能确保拍出来的照片不模糊。
2. 阳光下拍摄降低曝光
如果你在户外环境,光线一般很强烈,在用手机拍照时,需要你有意地控制一下曝光。具体怎样操作呢?在拍照时你可以看到手机屏幕焦点的“方框”旁,有个小太阳,按住它往下拉,就能调低曝光度。即使画面有点“黑”也没问题,可以后期调回来,但如果画面很亮,丢失的细节是调不回来的。
3. 用音量键当快门
用手机拍照,手要够稳,照片才清晰。想拍得稳,推荐你用两只手夹住手机,把音量键当快门,这样拍照时的手部动作更小,可以减少晃动。
4. 全身照蹲着拍
拍人像,手机摆放的位置是关键。拍全身照,关键是显示出被拍者的大长腿。所以手机的位置,应该在腰部或者腰部以下,当然你也可以直接蹲下拍,否则很容易把别人拍成一米二。
5. 半身照别卡关节
拍半身照,意味着有一部分身体被截在了画面外。那到底应该从哪开始截呢?千万不要截在人的关节部位,比如膝盖、手肘、手腕这些关节,否则画面会特别不协调。
6. 善用道具
有经验的拍摄者,会随手拿起常见的物品作为道具。比如在拍人像时,你可以把一个小盆栽放在更靠近镜头的位置,让叶子最大限度地贴近镜头,这样拍摄出来的效果就更有层次感。
7. 补光神器——A4纸
在室内拍人像时,光一般从上方来,会让人的眼袋和法令纹加重。当然你可以用P图软件后期修掉,但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用A4纸铺在人脸下方的桌子上,它的作用相当于灯。
8. 把风景照的画面裁成16:9
旅行纪念照最大的价值,是把最美好瞬间定格下来,如果不想拍成常见的“到此一游”,你不妨在公路、山顶这种大景观下,用横构图,蹲拍的姿势,把画面从4:3裁切成16:9,营造出电影一般的叙事感。
万能构图三分法
不管是全身还是半身照,横版还是竖版,几乎都可以用三分法构图。你在用手机拍摄时,在设置里开启“网格”,借助九宫格参考线,把人放在一条线上,另一边留给环境。如果能把人的头部,放在横竖两条线的交点上就更好了,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你会发现非常和谐。
Ⅳ 手机如何拍出电影感
1、选景、布景尽量选择开阔的又深度的场景。尽量把人物远离背景的墙体。可以适当加些合适的前景道具。或者利用门框进行构图。
2、利用背光打光大多人物特写的镜头都会选用背光去打光。从备受物的阴影侧去进行拍摄。)最重要也是效果最立竿见影的,使用背光可以更好的塑造立体感。
3、正确的曝光,想要获得电影的质感,不能总是满足于现有的条件。
4、使用柔光:
太阳光:是很硬的光。
柔光箱:离物体越近光线越柔和。
电影中人物的光影都是比较柔和的。
主题确定和画面元素
这组照片的主要是战争题材,主题确定之后,服装造型的设计也是模仿影视剧中战争题材的造型.色彩和款式都与影视剧中的类似。这样能更深刻地体味拍电影的感觉身临其境地演绎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军装,钢盔,望远镜,老皮箱,贝雷帽,马灯。
Ⅳ 怎么把手机视频拍出电影的感觉
手机相机使用技巧可以参考以下介绍:
1.掌握光线及模式调节,尽量避免在逆光的情况下拍摄,有的手机支持闪光灯功能可以有效补充光线,不过有效距离比较短,适合近距离拍摄时使用。
2.协调手的把持度及拍摄姿势,在拍摄时,右手握机对准拍摄对象,然后用左手托住右手,保持平稳。
3.注意手机与景物的平行。
4.部分手机支持许多模式拍摄,可以根据具体拍摄场景进行模式选择。
Ⅵ 离开滤镜和后期,我们如何才能用手机拍出电影质感的影像
用手机拍摄电影质感影像,需要分析电影质感是什么,电影质感的影像离不开构图、景深、色彩和光线等等,抓住这些点来拍摄影像,即使脱离滤镜与后期,依然可以让影像更具电影质感。以下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怎样用手机就可以拍出质感大片。
以上是拍出电影质感的影像需要注意的几点,除此之外,观察电影镜头可以看出,影像多为长方形,在手机设置页面,需要将屏幕调制16:9,这样的构图瞬间给人电影质感的画面,而且扩大空间感,能够瞬间带入到影像中。
Ⅶ 在摄影中怎样拍出电影视角感的镜头效果
当我们观看戏剧或电影时,我们会感受到创作者想要呈现的角色和故事,有时觉得自己是故事中的角色之一,并且正在与故事中的角色同时进行活动或面对这些事件,我们在摄影中怎样拍出电影感的视角呢?这些构图和电影视角有助于使美丽的照片看起来完美,怎样用摄影来传达主题故事?
Ⅷ 离开滤镜和后期,如何用手机拍出电影质感的影像
光线对质感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也是摄影的核心要点,质感乃至整个画面的形成都是由无数个点、线、面来构成的,这些点线面就是光。就和画家能通过画笔来勾 勒出线条一样,摄影师也能通过明暗来勾 勒出点线面,通过软硬来塑造细节。甚至就拿现实来说,如果一个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样子吗?强光干扰之下,就算处在现实的物品,在我们眼里也会显得失真。所以,阴天和晴天出来的拍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就和光线强弱有很大的原因。而仅仅是光线的选择,侧光、逆光、顺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门道。选择不同,最后的呈现效果也会不同。如果对摄影比较感兴趣的可以往这方面多钻研钻研,这边就不细讲了。并且我们普通人正常拍摄出来的效果虽然说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够我们发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响质感的因素应该是相机了吧。而在本题,手机就是相机的替代品。好的手机质感会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像素和影像传感器的不同,细节层次也会有所不同表现。当然这并不绝对,也不是说一般的手机拍不出来质感好的照片,而是说,好的手机在细节的呈现上面肯定会更有优势。画面的真实还原程度,也非常依赖厂商的整体调色风格。还有就是手机相机的设置。对比度和锐度都是在有些手机可以进行调节的。需要柔和的质感就可以把锐度和对比度稍微往低处调,这算是拍照摄影的前期工作。当然后期成片了也可以调节,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拍摄的时候进行调节更为妥当。
Ⅸ 记录生活的美,用手机如何拍出电影感大片
手机作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日常生活中想要用手机拍出电影感的大片需要在自身拥有一定美感的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摄影拍照的小技巧。不同滤镜的选择可以给照片带来不同的感受,能够更加增添照片的质感,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电影感的大片。
Ⅹ 运用光线拍出电影感人像旅拍
导语:如何正确的用好光线拍出电影感觉的旅拍呢,下面我给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小伙伴们赶紧学习起来吧!
很多人都说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种电影的画面感。简单分析,我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点:
一、真实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线,学会寻找有魅力的光线,充分运用现场光,调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环境光下得到最真实、自然地呈现,即便补光,也要学会“隐藏”和“融入”;
二、丰富且重点突出的构图,尽量运用标准视角或长焦镜头,避免镜头畸变和刻意营造视觉冲击力,充分利用画面元素和镜头景深特点,在环境中去展现人物,营造氛围;
三、自然并由心而发的情绪,使画面传递出心灵的共鸣,摄影师的引导和情境设定很重要,这种技巧更多是来自经验。
接下来我将分三期详细介绍,本期先从光线讲起。
▲瑞士卢塞恩夏季的傍晚,顺光环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后景会被压暗。忘情的亲吻,倾斜的构图,使画面更具动感。低色温的夕阳和金黄色的座椅将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后期降低了饱和度,增加了黄色调成分,使画面更具复古味,呈现出胶片质感的电影风。
一、不同光照条件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以下三张照片,全部是夏季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拍摄的。体会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画面呈现出的不同氛围。
图一,傍晚五点,顺光角度,夕阳温暖而强烈,将大地涂满一片金黄,光比较大,景物色彩饱和且浓烈,人物皮肤明亮、温暖;
光圈:f/2.8,快门: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强烈的顺光下拍摄,以人物为主调整好曝光即可。拍摄时注意婚纱与教堂不能过曝,这时天空被压得很暗,呈现一种怀旧的复古味道,较低的色温让人物肤色自然呈现一种金黄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摄,需要注意相机的感光度与快门的极限。
图二,傍晚七点,落日快接近地平线,逆光角度,此时光线已经变得很柔美,将麦穗映得闪闪发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环境氛围感很强;
光圈:f/11,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阳从人物身后穿过头顶,此时无需任何补光,人物面部也能获得较为正常的曝光。后期压暗了天空,呈现梦幻意境。顺光拍摄时画质高,色彩还原好,后期无需过多处理,逆光拍摄时,需要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
图三,日落后,借助天光拍摄,散射光下人物肤色自然、柔和,画面反差小,细节丰富,整体感觉平静温润。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后天光未全暗,此时明暗反差已经很不明显,整体呈现出散射光状态,细节丰富,人物肤质还原好,肤色自然。此时的背景与人物的反差小,为了突出人物,后期对背景环境做了压暗处理。
顺光
顺光的优点是色彩还原好、饱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画面质感强,更接近其原型;环境细节丰富,特别是云层的细节,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顺光的缺点是缺乏空间表现力,画面相对较平,且光质较硬,人的皮肤若有瑕疵则一览无遗,后期修饰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选择顺光拍摄时会利用镜头的景深特点,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门:1/25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夏季的傍晚,这时太阳与地平线大约呈45度角,是最适合拍摄顺光人像的时间。阳光从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阳时段的低色温可以让皮肤呈现一种金黄色的质感。远处的云在顺光下充满层次,环境被压得较暗,配合后期调整,展现出一种温暖的怀旧感。
逆光、侧逆光
逆光、侧逆光的优点是空间立体感更强,影调和层次更加丰富,整体环境的通透度高,人物会出现轮廓光,很容易营造唯美氛围。当逆光散落时,搭配大光圈可以营造朦胧柔美的画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梦幻的星芒光束,还可以尝试拍摄剪影肖像,逆光能带来更大的创造空间。缺点是曝光和细节较难控制,曝光点的选择很重要,有时还需要人为补光来控制画面反差。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这时阳光还很强烈,相机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摄就会带到天空,很难控制反差,容易画面过曝。于是我选择高角度俯拍,避开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为背景。此时的夕阳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轮廓光,漏进画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胧梦幻的氛围。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阳光线被云层或雾气所挡而形成的柔和、均匀的`照射状态。薄云遮日、阴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后等天气,都会出现散射光,此时景物影调容易显得平淡,色彩比较灰暗。散射光条件下,不宜拍摄全景深的大场面,并且色彩的处理十分重要,拍摄距离的远近与色彩的饱和度成正比,所以尽量选择鲜艳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画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调平淡。
光圈:f/2.8,快门: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意大利皮恩扎,太阳在较厚的云层间穿梭,画面对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相对晴天的顺光、逆光拍摄而言,这种散射光下较为柔和的明亮,更适合表达清新的意境。
二、拍摄时段的选择
午后至夕阳时段
晴天的午后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摄的黄金时间,无论是顺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现出特定的氛围,冬季为15-18点,夏季为16-20点。想要拍出更具电影感的画面,对于环境光的利用是关键,我习惯也喜欢用自然光拍摄。日落时段的光线色温低,令照片温暖而“有情绪”,更易表现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线照射角度平,拍摄的范围更大,画面的细节层次更丰富;顺光时色彩还原好,可以压暗环境,充满胶片感,逆光时通透度高,可以创造唯美、梦幻的高调氛围。
光圈:f/2,快门: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时段,夕阳穿过冰淇淋餐车的窗户照射进镜头,利用餐车阻挡部分直射阳光,减弱逆光带来的强对比,营造出梦幻的童话氛围。人物的情绪、动作很贴切,后期适当提亮人物即可带来电影画面感。
光圈:f/2,快门: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冲绳的海滩,日落的太阳刚好从较厚的云层里露出来,于是形成了“耶稣光”。因为太阳光入射角很低,此时只要调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摄的角度,控制好画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摄,形成独特的漏光氛围,特别注意曝光要准确。
多云的晴天
多云且云层变化大的晴天也是绝佳的拍摄时机,很适合创作大场景的全景画面。云就像是太阳的魔术师,能给你带来更丰富的光影变化,在这样的天气拍出的画面,既不会像阴天那样平淡乏味,又不会像大晴天那样难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于观察和应变,控制好人和背景环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门:1/2000s,焦距:45mm,ISO:100
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原野,下午15点的顺光,画面通透明亮。天空的云层较厚,云遮住部分阳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着梦幻的光影变化,充满意境美。需要调整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线。
日落的余晖
无数美妙的电影桥段都是在落日余晖中展开的。此时太阳已降到地平线下,虽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温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细节,拍摄出的画面对比强烈,会呈现出较大的反差。此时,意境美远大于对细节的展现,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现晚霞云彩,人物往往会欠曝,补光时应考虑环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温,做到浑然天成。
光圈:f/1.6,快门: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罗伦萨老桥,该场景的构图决定了光线为侧逆光,太阳已接近地平线,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画面左前方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模拟夕阳效果,自然是实现电影风画面的基础之一。
傍晚“带密度”
华灯初上,晚霞刚隐,天空的颜色还未全黑,这个夜幕将至未至的时间段就是“带密度”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日落后、灯亮起的一小时内,此时天光与地面灯光的光比基本为1:1,呈现在画面里天空和建筑都是有细节和颜色的,整体效果华丽、梦幻。时间再晚一些的话,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最佳时段。
光圈:f/1.4,快门:1/60s,焦距:50mm,ISO:500
意大利五渔村,日落后背景中的建筑都亮起了灯,已经没有其他可借助的自然补光光源,于是采用低色温的手电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环境氛围,最主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冷调环境中的温暖感。
三、补光或不补光
决定补光或不补光的关键在于,想要获得的氛围以及希望整体画面呈现出何种效果。想要实现电影的画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环境光效,即便补光也尽量选择符合环境光逻辑的照明风格,强度、角度、光质、色温,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有条件还可选择恒定光源来补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种情况,都应尽量保留画面的细节,并营造对比,包括冷暖对比和明暗对比,使整体画面呈现出自然的氛围,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浑然天成。当然,有时也不需要运用人造光源,只需调整人物站位、姿态,面部的朝向,就可实现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来我们来看几种常见的情况。
阴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补光?
- 补光,利用色温差异营造夕阳效果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冲绳,阴天云层较厚,整体画面偏清冷,手动设置相机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闪光灯加暖色片照亮,模拟夕阳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对比,后期减少青色的饱和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闪光灯的输出指数不宜过大,否则会破坏画面的自然度,影响氛围的表达。
- 不补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适合表达细腻情感和柔润色彩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纳夏季的上午,云层非常厚,但是太阳透过云层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个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时人物、大地、天空等细节都可以保留。一般来说,上午的散射光质感更好,明亮、柔和、温暖,会使整个环境通透、润泽。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还原就会差一些。云层里漏出了些许阳光,洒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梦幻感。后期可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增加饱和度,会令色彩更鲜嫩。
大场景元素繁杂,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调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阳实现戏剧光效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时为午后16点,顺光角度拍摄,云层让阳光变得时隐时现,背景环境中明暗层次丰富。画面的整体曝光基准为新娘的面部,为了突显人物,我等待阳光穿过树丛刚好照射到新娘脸上的瞬间,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光线效果,同时利用大光圈长焦镜头压缩景深,斑驳的背景如油画一样。
- 补光,平衡光线反差,强化环境氛围,还原柔美肤色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当时已是傍晚,整体环境阴冷。虽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匀受光,但由于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会和周围环境有比较大的反差。为了保留雪地的细节,我利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控制好闪光灯输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还原肤色,保留真实氛围。
夕阳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剪影效果突显形体轮廓,展现意境美
光圈:f/1.4,快门: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长滩岛的日落,新娘拖动裙摆在海边跑动,此时如对逆光下的人物强行补光,就会失去场景本身的氛围感,虽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达得真实、有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态是关键。即便拍摄剪影也要调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阳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大逆光下自动对焦很容易失灵,建议手动对焦。
- 补光,实现环境氛围和人物情绪的细腻表达
光圈:f/2.2,快门: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圣托里尼,傍晚19点,这时太阳已落入地平线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晕。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层次,于是以天空为曝光点调整好相机参数。还希望在不破坏环境氛围的同时展现出人物的情绪,于是用低色温的手电筒进行补光。手电的光照强度低,恒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够更好保留现场的唯美氛围,接近人眼的真实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