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部电影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有哪些方面
科技信息
1.引言
交际即是交流,因而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既然是跨文化交际,交际者也必然在文化及社会背景、宗教信仰、性格年龄、政治经济、兴趣爱好上有所不同,因此任何人之间的交际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不过,由于交际者区分度的不同,我们现在所说的“跨文化”一般就不同地区文化,尤其是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而言的,比之个人,这些群体的差异更为显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随着世界交流合作的日益加深,跨文化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交际本身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然而跨文化交际并非一件易事,由于一些文化、语言障碍,交际者无法弄清彼此的真实意图,导致了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造成了交流合作中的损失。当然,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因素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成败,比如交际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脑海中固有的文化定势、价值观、世界观和民族性格及个人特征、语言习得、思维方式、社会角色以及具体到交际进行时的周边环境、时间、态度等等。在这一系列因素中,有些是交际者个人所独有的,而有些则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普遍存在的。由于个人因素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本文主要从宽泛的交际环境入手,探讨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些主要因素。
2.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
2.1文化影响因素
任何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的产生都是植根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离开了文化,任何人类行为都无从谈起,跨文化交际也离不开文化这个大背景。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因其所享有的文化具有共同性,他们在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以及对其它文化群体的态度观点上往往也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文化在社会中所占的不同地位,可以将其分为群体文化和亚文化。
2.1.1群体文化
群体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单位,因其在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共享,其成员必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由某个群体所共有的具用一定稳定基础的文化就被称为群体文化。既然是群体文化,这一群体中的个体自然会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倾向,而这种倾向恰恰会在其与他人的交际中产生影响,因此全面地了解不同的群体文化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会影响、甚至使跨文化交际停滞。
首先,群体文化具有相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并且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很难变更,具有长期稳定性。“群体取向对交际行为和交际风格的影响极大,譬如人们交往时习惯讲礼貌,卑己尊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贾玉新,1997:62)[1]由此可见,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双方沟通困难,产生误解和冲突。以中西方为例,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而西方人确认为“天人相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使得中国人更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无论在思维模式上还是在语言观上都更注重整体、笼统、综合和重直觉;而西方人则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个人与自然,在思维模式上也更重逻辑,在语言上也追求“精确”的语言观。许多英语学习者也反应:为什么同是描述一个事物,英语中会有许多程度不同的词,而汉语中这样的词却很少,比如“笑”在英语中就可以用“laugh”,“chortle”,“chuckle”,“giggle”,“titter”,“sneer”,“grin”,“howl”,“guffaw”,“roar”,“snicker”来表达不同程度和意图的笑。较之英语,汉语在语言上就显得比较笼统和概括了,这主要是由两种群体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而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异同之别。”(于贵敏,2004:77)[2]因此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彼此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推动交际的正常进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群体文化会导致相似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以某一民族的群体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基础,并与其一起构成底层文化结构,对交际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就中、美两国人民的民族性格而言,中国人长期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主张仁爱慈悲,反躬修己,因此整个民族性格中以自尊自谦,偏内向为主,从而导致了中国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晚辈”、“不好意思”、“见笑了”等表示恭谦的话。比如中国主人招待客人时,尽管是倾力而为的一顿盛宴也自谦地说,“没什么好东西,让你见笑了。”而对于那些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国人而言,他们具有强烈的物质意识和自我意识,在民族性格上也更倾向于外显。如果不了解这些性格的差异,很可能会让美国客人误会中国主人的盛情,从而造成交际时的不愉快。当然,随着社会交往的加深,每个民族都在接触着更多的异文化和异群体,他们的民族性格在交往中也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若不是由深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起的,那也就是些浅层的、表面的变化。因此不同的民族性格依然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之一。
2.1.2亚群体和亚文化
亚群体和亚文化是针对主流群体和主流文化而言的。所谓亚群体是指一个在社会上不享有很高声望,没有权势(指在文化上)的群体,而这个群体所享有的文化与主流文化不同,它们不论在使用范围或是使用人群上都不占主导地位。一直以来,人们在谈论亚群体和亚文化时都将其放置在某一国度的民族或地域之间进行讨论。如果说不同语系、不同语言之间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容易引起交际障碍的话,那么植根于同一文化大背景下,享有同样语言但又存在着文化冲突的群体之间则更容易激起交际误解。比如,当汉族人与回族人交往时,他们可能因为彼此都是中国人而忽略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当一个汉族人用左手给回族人递食物时,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产生了:因为在伊斯兰教的人看来,左手是不洁的,因此给人递食物要用右手。今天,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已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亚群体和亚文化,尽管这些亚文化只是刚刚诞生还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但它们的发展是迅速的,影响人群也是越来越广泛。比如,现在的网络用语就是计算机群体在这个特殊文化中创造出来的:“灌水”、“沙发”、“斑竹”、“版主”、“886”……如果交际者不溶入这种文化中,不学习这种独特的“语言”,也许在计算机网络世界中,他将“寸步难行”,无法与人交际。
对待亚文化,一定要避免带有定势。“从本质上说,定势是过于一般化的,忽略了个体差别,夸大了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会带有感情色彩,伴有固定的信条。”(李建忠,2002:70-71)[3]众所周知,“所有集团都有民族优越感,都带有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姚明发,2007:176)[4]不光是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国别之间带有这种浓郁的优越感,就是地域之间、职业之间、阶层之间亦不例外。前文我们也已提到任何文化都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异同之别,因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切忌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从而对别人的行为和语言带有偏见。
2.2交际场合与交际关系
有效的交际不仅仅受到宽泛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还受制于具体的交际情景、场合、交际关系等一些微观因素,毕竟语言是在一定的场合下,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交际场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分为时间场合和物理场合。前者主要是指时间对交际的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交际双方往往会选择早上或下午进行会谈;而选择宴会等其它方式的私人会见时,又往往在晚上。并且见面的时间不同,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甚至所选择的服装、见面地点及表情行为也大大不同。后者则是指交际的地点,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交际场合,交际双方不但对话语的选择要小心谨慎,还应注意自身的仪表行为,一举一动都应符合“场合”的要求。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与会双方应尽可能的使用书面语,穿着也应正式得体。若一方或双方穿着过于随意,并大量使用俚语、大白话,则会使交际对方感觉不到合作的诚意,进而对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办事效率等产生怀疑,影响到双方的交际与合作。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交际关系。英语初学者常常会刻意记住两条寒暄语:“How are you?”和“How do you do!”。前者是熟悉的人之间使用的,而后者则在初次见面时使用。不难看出交际双方的关系也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同样都是与其它国家的公司进行会谈,但由于合作关系的不同,交际时所使用的言语和其它交际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认为都是正式会谈而“平等”对待的话,就会使交际关系较亲密的合作者感到拘束与虚伪,而使交际关系较为一般的合作者感到不严谨和过于随便。交际关系还包括交际者角色。客人和主人的交际言语与行为态度肯定大不一样,如果客人与主人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那岂不是“喧宾夺主”,主客不分吗?由此可见,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需要不同的交际方式,若混淆一气,只会导致交际受阻。因此分清不同的交际场合与交际关系是跨文化交际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3.结论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隔阂和误解,更严重的还会产生碰撞与冲突。如何有效地消除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呢?这就需要交际双方在文化上尽可能多地了解彼此存在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文化,摆脱因种族主义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定势和偏见,端正态度,正确对待不同交际场合和交际关系,尽量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推动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世界各地的发展。
Ⅱ 世界是平的的创作背景
本片改编自同名畅销书,在这本趋势书中提出了「世界是平的」概念的佛里曼认为,身在遥远国度的人将会成为未来市场上的重要关键。在费用与资本主义的经济考量下,「外包」已经成为常态,许多企业纷纷训练他国人才之後,将客服与公司移到其他国家,以节省费用与成本,也让原本地球是圆的及国与国间遥远的观念都打破,而有「世界是平的」与市场关键外移的概念。约翰杰夫考特就表示,「外包」现象已经成为常态,印度逐渐成为美国许多电话网路销售公司的客服中心,很多印度人飞往美国接受专业训练,之後再飞回印度,以比美国人还要少超过一半的薪水,取代美国人做同样工作内容。这些实例激起他创作本片的灵感:「为什么我们不送一个美国人到印度,去训练他自己的接班人呢?这会是一个非常有话题的电影,所有人都会得到共鸣!因为文化撞击时总会产生许多有趣好玩、啼笑皆非的事。」
Ⅲ 世界是平的主要讲什么
该书作者,纽约时报最为著名的专栏作家之一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在书中花去大量篇幅,谈论一个已经因技术进步而变得“平坦”的世界中,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如何从中获益,得以在从未有过的平等格局中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
本书的主题: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全球化无可阻挡,美国的工人、财务人员、工程师和程序员现在必须与远在中国和印度的那些同样优秀或同样差劲的劳动力竞争,他们中更有竞争力的将会胜出。
这首先是一本行文优美流畅、非常可读的著作。从弗里德曼在印度的旅行开始,他带领我们进入了发现之旅,在随后的章节中,他列举出了导致世界变平的十大因素:政治的、科技的以及人类思想上的种种变革。
面对一个平坦的世界,弗里德曼的态度是乐观的:他认为扁平化的世界经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发展中国家将从中获益,而它们的崛起也并非如许多“威胁论”者危言耸听的那样,令西方受损——除非后者不思进取,停留在冷战思维和埋怨之中。
最后,他注意到了矛盾的另一面:恐怖主义和“邪恶势力”也同样将从变平的世界中受益,从而更难于防范。但其态度仍是一以贯之的:通过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竞争与合作,而不是打压和排斥,将能使对抗因为成本太高而被放弃,从而促进世界和平。
我们显然会想起约翰·格雷,想起施蒂格利茨,想起《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和《全球化及其不满》。这两位更关注思想深度的学者显然对于全球化有着和弗里德曼不同的看法。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这个世界是否确如弗里德曼所说,是“平”的。格雷和施蒂格利茨几年前对全球自由市场的批评今天对弗里德曼依然有效——尽管全球化在所难免,但它并不等同于全球自由市场。依据不同的标准,前者最早可以从公元1000年就算开始,而后者则是由西方国家推动的、对其自身有利的政治纲领。在造成了一些“平地”的同时,它也使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变得更加崎岖。
一个不算微妙的语境变化存在于《世界是平的》和上述另外两部著作之间:在弗里德曼撰写本书之际,印度和中国正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崛起,IT外包和制造业向这两个国家的集中造成了美国和欧洲的担心。而格雷和施蒂格利茨看到的,则更多是由世界银行和IMF推动的自由市场试验在拉美国家中的破产。
在一个较为基本的问题上,我们发现,弗里德曼与本刊一贯坚持的建设性立场不谋而合:与其坐论全球化究竟对谁人有益,不如抛开成见,思考如何从其积极效果中获益。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坚持“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的朴素逻辑。
Ⅳ 我想问一下谁有《世界是平的》这个电影的百度云
链接: https://pan..com/s/1AXDkk8HqcByLrnMSe4GblA
该影片讲述了电话收单业务主管陶德惊闻公司要将电话收单外包,相同的工作交由印度职员完成。陶德被公司派往印度培训当地接班人。刚下飞机,陶德便目睹印度邋遢又充满活力的异域特色,前来接站的接班人普洛的名片上赫然写着“未来经理”。陶德入住一家私人旅馆,同时经过战场般的荷丽节洗礼,得以更加亲近印度文化。另一方面,陶德为提高工作效率在培训之外适度奖励,收效明显。随着印度部门业绩提升,陶德离开的时候快到了。
Ⅳ 如何解读《世界是平的》
大概500年前,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资助进行了环球航行。当他完成这史无前例的环球旅行并顺利归航时,他宣布世界是圆的。自这次里程碑意义的航行之后,世界便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
今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前人用几百年的时间和努力推动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而我们则刚好赶上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时代,平坦的世界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机遇,悲观的人或许会感到失望和压力。但是,那样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每天醒来的时候不要幻想世界会更加美好,而是要学会为世界的美好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