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苏州话上海话广东话的电影

苏州话上海话广东话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2-09-19 17:09:23

1. 求粤语电影名,什么电影都可以,字幕要是广东话

你好,到优酷网或其他网站找就可以了。如优酷选TVB的电影,有一部分粤语的,注意优酷的设置就可以了

2. 反孽是什么意思

嵌入图片为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截图

紧随《爱情神话》之后,向来偏爱用沪语演绎影片的导演程耳也即将带来新作《无名》。 曝光的首支预告片里,王一博飚了一句经典“沪骂”。 有人说“上海话很正宗,这剧情我爱了。”也有人吐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话里,还没有这个表达。 且不论谁说得有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你讲上海话的时候,透露出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你一开口,就“暴露”了自己。

字多不看视频版↓
本号视频内容散布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
同名 视频号 微博 B站 抖音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携手开创美好未来

▼点击观看▼
01
既然说到沪语片,上海人很难不联想到90年代的一部“神剧”——《孽债》。
上世纪90年代播出的
上海电视剧《孽债》
采用了沪语对白
这部沪语电视剧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设置:虽然剧中的上海人讲的都是上海话,但是,竟然可以把上海话讲出各种腔调来。
通晓六七种方言的滑稽戏演员吴媚媚扮演俞乐吟的妈妈,讲的老上海话略带浦东口音;
而梁曼诚家的邻居剧情交代是浦东阿婆,在语调上又跟俞家老太太有所不同;
梅云清的爸爸讲起话来像是在唱苏州评弹;
他的亲家、沈若尘的爸爸讲上海话时则带有宁绍口音;
俞乐吟的婆婆抱着哈巴狗搓麻将时,隐约能听到讲了句苏北话;
老一辈里,只有卢家伯伯讲的是我们印象中“标准”的上海话。
每次这些老戏骨一出场,B站的弹幕就特别活跃。大家都在猜,他们讲的是什么“流派”的上海话。
B站网友们用弹幕讨论
吴媚媚扮演的俞家姆妈

说的是什么口音的上海话
剧中的这些人物是上海的第一二代移民,他们带口音的上海话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他们的祖籍在哪里。
上海开埠以后,渐渐成为典型的移民大城市。
到1946-1948年间,根据《上海年鉴》的记录,上海人口51%为江苏省籍,38%为浙江省籍,剩下的11%为本地人和其他省籍人。
(注:当时的上海本地籍仅包括上海直辖市范围,不包括松江、青浦、嘉定、崇明,以及南汇和川沙的大部分地区等。)
另一项1950年的统计显示,上海原籍外地的人口占85%。江苏省籍以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为主,也有不少苏北人,浙江省籍以宁波为主。
这些数据和电视剧《孽债》的人物设置基本是吻合的。
02
从另一个角度看,《孽债》里的老戏骨开口讲上海话时还透露出第二个信息,那就是上海话从何而来。

1853年,英国人艾约瑟(Joseph Edkins)在上海出版了近代第一部上海方言语法书 ——《上海方言口语语法》 (A Grammar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Exhibited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艾约瑟的这本
上海方言语法书
前些年出版了中译本
在书里,他最早系统地记录了上海话:“黄浦水大来野”,“买拉个米担(拿)来拨是(给了)穷人”。
这些上海话念起来很像现在的松江话,因为那时的上海属松江府。
事实上,元代松江府建立后的权威方言松江话,正是如今上海话的最大来源。
不过从1843年上海开埠至今,上海话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给它带来影响最大的是各地移民。
一方面,这些移民来到上海,都要用上海话交流,上海话的基本词汇、语法和声调因而扩大了范围和影响。
另一方面,各地移民的方言或多或少淡化了上海话的特征。
根据1950年的统计,上海排名前五位的移民依次来自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山东。
但是,各地移民方言对上海话的渗透力是不一样的,这与经济实力、文化竞争力、方言是否相近等因素有关 。
对现代上海话形成影响力最强的,是以苏州话为代表的苏南吴语和以宁波话为代表的浙北吴语。
晚清时期,苏州是吴地的中心城市 ,有很高的经济文化地位,苏州评弹曾风靡上海滩。
凭借强劲的文化竞争力,苏州话渗入上海话中,带偏了上海的口音,同时贡献了“一半、标致、吃家生、跌跟头、一只顶”等语汇。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苏州人刘嘉玲在电影《海上花》里成了说上海话比较好的演员之一。
侯孝贤的这部电影
大部分对白是上海话

/电影《海上花》剧照
宁波人善于经商,宁波话凭借宁波移民强劲的经济竞争力也影响了上海话。比如上海话现在最常用的“阿拉”就来自宁波话。
相比之下,上海的移民虽然也有不少苏北人和山东人,但因为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所使用的北方话与吴语差别也比较大,所以对现代上海话的形成几乎不起作用。
在滑稽戏里,苏北人多是“气氛担当”的角色,使得“乖乖弄地冬”、“小把戏”这样的表达脍炙人口。
而山东话则带来了“大饼”、“饺子”等个别词语。
姚慕双、周柏春的
滑稽戏《十三个人搓麻将》
表现了上海各地移民的南腔北调
类似地,虽然广东移民在上海的经济、文化上颇有地位,但因为方言系统相差实在太大,仅贡献了“鱼生粥”等少数吃货用词。
我们采访过的上海广东移民,在外跟人讲上海话,但在家里却讲广东话。
张曼玉主演的电影《阮玲玉》里也有类似的情节。
张曼玉主演的
电影《阮玲玉》中

既有上海话也有广东话
因为上海名伶阮玲玉祖籍广东中山,她的丈夫张达民、情人唐季珊、导演蔡楚生祖籍也都是广东。
在与移民的交流和融合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城区里的上海话无论在语音和语汇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与郊外的老上海话拉开了差距。
于是,人们公认前者为正宗的上海话,而把四周乡镇上仍然缓慢变化的老上海话按地名称之为“江湾话”“梅陇话”“三林塘话”等,或统称为“上海本地老闲话”。
最近视频号上有个讲“本地闲话”的“浦东西瓜小阿弟”蹿红,听了就知道“上海话”和“本地话”现在的分野有多大了。
03
《孽债》里老一辈讲的上海话南腔北调,但到了他们的下一代,沈若尘、梅云清、梁曼诚等人的口音已经趋同。
因为归根结底,只有一种上海话。

语言就好比是一个熔炉。上海话吸收了来自各地的成分,最后养成了上海的地方语言。
不过,如果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有新上海话和老上海话之分。
同样是程耳的沪语电影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有人说:“至少有三代上海话在古今大战,听得让人出戏。”
闫妮扮演的王妈
将“徐家汇”的“徐”发音为“xi”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截图
可以说,当你开口讲上海话时,还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你的年龄,或者说习得上海话的年代。
上海话一直行走在不断变化的路途上,在每个年代都留下了当时的印记。这种印记可以是尖团音,也可以是语音语调、用词等微妙的变化。
有人这样分析《罗曼蒂克消亡史》里上海话的“古今大战”:
片中旁白与对话以新派上海话为主,如徐家汇的“徐”读作xi,既不是老派的si (s读浊音),又不是新派的xu;使用了不少老派的词汇,如“邪气”;有意无意间又掺入了一些新派的词汇,如“情绪”。
程耳1999年拍摄的
毕业作品《犯罪分子》
由徐峥、黄奕主演
说的也是上海话
上海主持人曹可凡很喜欢在他的节目里跟与上海有渊源的名人“开” 上海话。
当把这些访谈放在一起看时,很容易感觉出上海话的代际差别。
B站上有条上海话视频集锦的标题就是《同讲上海话差别有多大?听完董卿再听毛阿敏的,谁是老上海太明显》。
那些早年移居其他城市或海外的名人,他们说的上海话往往更老派、更“正宗”,因为空间的距离把他们的乡音像一颗时间胶囊一样凝固了起来。
建筑大师贝聿铭是苏州望族之后,但因为年少时在上海求学,他跟曹可凡讲起上海话时反而比普通话流利。
建筑大师贝聿铭
在接受《可凡倾听》访问时
说的是上海话
谈起对苏州博物馆的构思,他说:“粉墙交关要紧。”这个“交关”是典型的老一辈上海人用词。
1961年离开上海到香港的演员郑佩佩说起童年时住的武康路淮海路,用的词是“福开森路霞(yā)飞路”,以及自己“顶欢喜”吃粢饭糕。
郑佩佩在接受
《可凡倾听》访问时
讲一口老上海话
当然,这条“信息定律”也有例外。
我们团队的一位小姐姐年纪轻轻,但是刚学上海话时却有明显的尖团音。
因为,她的上海话是跟年龄80+的上海老伯伯学的……
至于今年春晚相声节目里姜昆讲的那句上海话“长衫”,上海人听了都是一沰汗。
只能说透露出的信息是……姜昆老师讲上海话确实没有什么天赋。
有时候,即使是一代人,讲的上海话也会有新旧之差。
宋庆龄和宋美龄姐妹俩年龄仅相差4岁。宋庆龄的上海话带有一些浦东川沙口音,而宋美龄的上海话则是市区口音,更加时髦一些。
宋氏三姐妹中
宋庆龄(中)和宋美龄(右)
年龄仅相差4岁
说的上海话却有点不一样
也许就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陶寰所说的,上海话有点像“女孩子的衣柜”,里面有不同场合所穿的不同衣服。
你总会选择自己觉得最适合、最时髦的那件穿出来。
语言的变化就是不断挑选适合自己衣服的过程。而到了一定的年纪,衣橱里的衣服就不再更新。
因为,你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
(感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陶寰为本文提供学术支持)
参考资料:
1. 陶寰,《保护断裂的上海话》,东方早报,2011年03月03日。
2. 沈轶伦,《无移民 不上海》,解放日报,2020年01月18日。
3. 钱乃荣,《外来人口增加会否导致上海话式微》,解放日报,2018年06月19日。
4. 钱乃荣,《百年沧桑话沪语》,新民晚报,1990年02月09日。
5. 海客,《上海话从何而来?》,文汇报,1991年07月10日。
6. 游汝杰,《“上海闲话”“本地闲话”差别在哪里》,解放日报,2018年10月17日。
7. 陈斌,《新派上海话》,文汇报,2017年04月01日。
- END -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韩小妮/ 编稿子:韩小妮/
拍视频:姚祖鸿 韩小妮 拿摩温/
写毛笔:杨 卓/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

3. 浦 蒲演过哪些电影

电影作品:

《寻找周杰伦》 女一号

《生死对决》 女一号

电视作品:

《红苹果乐园》

《爱与梦飞翔》

《绿水英雄》

《蓝球部落》

电视电影:

《篮球宝贝》 女一号

MTV

周杰伦《轨迹》MTV 女主角

4. 谁给我推荐几个苏州话的电影

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方言电影确实不多,因为作为商业开发面向的渠道太窄,在我记忆里好像最有名的就是顾芗演的小小得月楼了
如果确实对方言比较感兴趣,倒是建议可以听听苏州的书场类节目,苏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一般下午都会安排此类节目
如果是为了其他需要,可以参考一下近几年的海派连续剧,其中会穿插一些上海话,因为毕竟上海话跟苏州话属于同一语系

5. 粤语和吴语都是重要的方言,为何吴语很少有歌曲和影视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泱泱大国,地大物博就有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因此地域的差异就出现了文化的差异,甚至是出现语言的不同。虽然在当下,我们都是用普通话交流,但是普通话之外,还存在方言。这些方言存在的历史非常的悠久,甚至有的方言还是曾经的官话,这其中的粤语和吴语都是重要的方言,可是至今却很少有歌曲以及影视,但是粤语就不一样了,更为人们熟知,甚至还有人去专门学习粤语,造成这样的现象其实与明星效应以及这两种的方言特点有关。

不管如何,这些方言都承载着历史的文化,是古人们为我们留下的财富,更是历史的见证,无论在何时,都不要忘记方言,因为那代表是故乡。

6. 《海上花》观后感,结局好看吗

都说的《海上花》拍的闷,我倒看的津津有味,还接连看了两遍。
影片一开始就是为王莲生接风的酒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洪善卿的演员罗戴儿不知是哪里人,竟说的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广东话。粤语不难学,上海话对于不是上海人来说却是极难的,梁朝伟的上海话我听着都吃力,李嘉欣是说得硬梆梆,尾音还经常是粤语的音,刘嘉玲学的那样算是难得了,也还是生硬。唯有演洪善卿的罗戴儿和演朱霭人的徐明,说的一口标准流利的旧上海话——那种语调姿势和俚语,与现今又有些微不同,是我外公那一辈的语调语气。

朱霭人笑话陶玉甫和李漱芳的那段台词,演员说的真是好,那种语调姿势,嘲讽但不是恶意,不理解于是不屑——难怪很多人说电影闷,不懂上海话的人不能体会其中的好。
其他人听了也都笑得热闹,风月场中竟然讲起爱情来,还两个都那么痴,难免惹人笑话,唯有梁朝伟演的王莲生只是礼节性的微笑,心中不以为然,大约因对沈小红有几分真情,触动了心境。《海上花》中说到爱情的,除了陶玉甫和李漱芳也就是王莲生对沈小红了。书中说沈小红凶悍异常,掐得王莲生身上都是血痕,又蓬头垢面“鬼怪一般”撒泼大闹,电影中演沈小红的是个日本演员,凶倒是不凶,不过每次出场都少言少语,没个好脸色给王莲生,王莲生还是去讨好陪小心,哪里像客人和倌人,更似闹别扭的情侣。
沈小红的上海话和粤语说的都流利,应该是配的音。书中的凶悍在电影中没表现出来,只从他们人口中带了一句“沈小红去打了张蕙贞”,电影中更多的是赌气和冷淡。话也不多,娘姨阿珠倒是一口上海话说的刮啦松脆,能说会道的。梁朝伟的王莲生要比书中的更让人感觉深情款款,也许是因了梁朝伟。梁朝伟的上海话实在差,每次上海话的对白似乎他整个人都无从发挥了,直到镜头对着一支碧玉簪子配上梁朝伟粤语话外音的时候,梁朝伟的味道才出来,梁朝伟与沈小红单独相处的时候用粤语对白,沈小红赌着气,梁朝伟终于哄得她好了,梁朝伟一抬眼一笑——这才是梁朝伟的笑,整部戏中似乎只有这一个镜头,现出梁朝伟的往日风采。

影片中李漱芳没有露面,李浣芳也只一句台词。张爱玲说李漱芳是中国版的茶花女,我觉得她更像倌人版的林妹妹,想不开,忧思重,生生气死了——那病都是类似的症状。陶玉甫和李漱芳的爱情模式我是不喜欢的,时时刻刻黏在一起,一时不见便“四面八方去找了来”,用朱蔼人的话来说陶玉甫是“被圈牢了”,这样爱多么可怕,一点私人空间都没有,要死要活地缠着——要是换做我是陶玉甫,逃也来不及,当然陶玉甫是甘之如饴的。

张蕙贞的演员不漂亮,也许书中她本就是不怎么出色,不知怎么入了王莲生的眼,竟从野鸡一跃为长三,不可谓不厉害。她被沈小红打,打是打不过沈小红了,事后也不吵闹,看似息事宁人,实则是深知形势比人强该忍则忍,做个宽厚贤良的姿态,王莲生还以为她“是个戆大,沈小红说了你多少坏话,你倒替她瞒着”。实则她早已貌似随口的一句话挑起了王莲生的疑心,又不说破,叫王莲生自己去发现,等王莲生和沈小红终于决裂,她想必是暗暗地笑了——“只要王老爷一直跟沈小红要好下去,才算你沈小红本事大了。”这是她早就对洪善卿说过的话。

黄翠凤看似很性格的样子,其实不过是装模做样,哄骗客人的伎俩。影片中只表现她的泼辣心计,却没有表现她骨子里的假,她赎身日换妆扮孝女和赎身后与黄二姐合谋诈罗子富那两段都去掉了,那两段是最表现她本性的——无疑是把这个人物美化了。书中姚文君说道“多的是客人骗倌人,倌人骗客人,大家不要面孔“——黄翠凤是其中之佼佼者。
黄翠凤是个厉害人物,敢豁出性命与老鸨对恃,终于占得上风,也算有胆有识,但我因她的装模做样和诈罗子富的卑鄙,总是对她不喜。

《海上花》中那么多女子,我只喜欢刘嘉玲演的周双珠。刘嘉玲梳了髻穿上大镶大滚的清代装束尤为出色,同样那么多倌人,李嘉欣的黄翠凤虽然漂亮,但李嘉欣是混血模样,黄翠凤又有嚣张之气,不如刘嘉玲的周双珠,不温不火,韵味十足。周双珠同周双玉说“大家现在虽然是倌人,过两年也都要嫁人,生意再好,其实也是有限都很”,可见她对世事看的通透。周双珠生意并不好,周双玉尽管自恃当红,却也不敢对她不敬,倒不是因为她是老鸨亲身女儿,周双珠不卑不亢处事淡定,自然叫人敬服。周双玉听了朱淑人的承诺不肯留客,周双珠与洪善卿说“我也不好去拆穿她”,周双珠心中是明白的,却仍给周双玉留有余地。到的周双玉要和朱淑人吃鸦片酒,周双珠情急间说了一句“客人的话怎么好去相信”,也是个翻过跟斗来的吧,是否当年也有相信的时候,失望之后才学了乖,慢慢世故成熟——
洪善卿和周双珠的感情不能说如何好,却有着相当的了解,两个人坐着谈谈说说,说朱淑人在桌底下给了周双玉翡翠坠子,“你们在台子上都不知道吧,周双玉还叫我不要告诉我,我嚒就说,告诉洪老板有什么不好,有事嚒还可以拜托拜托”洪善卿便建议让周双玉“点大蜡烛”,“那你去做个媒人吧”。。。。像一对夫妻闲话家常,有种亲切温馨的味道。

周双玉也是个厉害的,不声不响貌似柔弱,心计却非常人。朱淑人毁约叫她下不来台,便要拖着朱淑人吃鸦片酒同死——还以为是又一段《胭脂扣》,谁想周双玉棋高一筹,这鸦片酒竟是假的。恐吓的目的达到了,刚烈的名声出去了,朱淑人拿出一万洋钱为她赎身为她办嫁妆,这一段情事便此圆满解决——周双玉自己为自己造了梯子,毫发无伤一石二鸟地下了台。
只不知她嫁人到底嫁给谁。茉莉疑心是王莲生,我却怀疑王莲生是否有这么大胆子。周双玉骂朱淑人”你这只猪猡”时的凶悍怕是不输给沈小红,心计却非沈小红可比,便是张惠贞也不如周双玉“有勇有谋”——经朱淑人这一役,知些根底的男人怕是都不会娶她了。洪善卿说“难就是难在嫁人的事”,不知是否便是这个原因?

影片中没有说明鸦片酒是假的,对周双玉这个人物对表现便差了好多——情人毁约,感情上受了打击,想到要和对方同吃鸦片酒赴死顶多算是刚烈,不算什么稀奇,周双玉在希望破灭能在那么短的时间恢复过来,不气馁不自弃,即时放蟋蟀取梨买烧酒制作假鸦片酒,想出一石二鸟的好计策安排自己以后的方向,这才是非常人所能及也。
影片中许多地方都拍的十分隐晦,没有好好看过书的怕是看不明白,比如王莲生发现沈小红的奸情,门缝里看到一对鞋子,便知她姘了小柳儿——书中是王莲生见到了小柳儿的脸。黄翠凤斥责诸金花一怒拍断了镯子,黄二姐便道“真是触霉头”,电影中黄二姐的台词没变,拍断镯子的镜头却没出现,观者不免不明白为何“触霉头”。
也许是与书的风格一脉相承——书中许多地方,若不是张爱玲的注释是看不明白的,最典型处便是周双玉的假鸦片酒。只提到周双玉放掉了蟋蟀,又要买烧酒擦拭衣服污渍,若不是张爱玲说明,谁知道那就代表了假鸦片酒的制作过程?

要看明白侯孝贤的《海上花》,先要看书,要看明白书必得看张爱玲的注释——复杂是复杂了一点,可是书实在是好书,电影也是好电影。

7. 上海的滑稽戏是怎么产生的

滑稽戏是上海一带的汉族戏剧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州,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吴语地区。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表演形式上类似于北方的相声和小品。

发展简史

滑稽戏的形成与发展同文明戏、独脚戏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文明戏又称新剧,中国早期话剧,二十世纪初曾在上海一带流行。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多采用幕表制,可即兴发挥。文明戏中角色有滑稽一行,与小生、悲旦、泼旦、老生合称为“四庭柱一正梁”。滑稽戏刚从文明戏派生出来之时,其表演艺术及脚色分行一仍文明戏体例,仅是改由大滑稽行的演员领衔,剧中安排较多笑料。后独脚戏与文明戏合流,形成了一个有说有唱着重于制造笑料的特殊戏剧表演艺术。

独脚戏,又称“滑稽”,初为一人单独演出,后发展为两人或多人演出,1920年前后形成于上海。独脚戏的诞生经过,一方面表明它与民间说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滑稽三大家”——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都曾直接受到都市民间艺人的影响,街头卖梨膏糖艺人的“说新闻”、“小热昏”等民间说唱是这一曲艺形式的艺术源头,另一方面,独脚戏又是直接孕育于文明戏之中的,早期的独脚戏演员大多曾是文明戏演员,独脚戏所说的段子,有的也是从文明戏的滑稽趣剧摘取改编而来,正如欧阳予倩所说:

“上海独角戏的艺人像江笑笑、王无能、张冶儿、陆笑(啸)吾、伊(易)方朔等都是新剧演员,所以滑稽戏在表演方面可以说和新剧的滑稽戏是一脉相承的。”

1930-40年代是独脚戏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上海各大游乐场、电台播音和堂会演出的艺人最多时达到一百多档。第一代著名的独脚戏艺人还有鲍乐乐、赵希希、陆奇奇等人,继起的第二代独脚戏艺人有朱翔飞、程笑亭、范哈哈、笑咪咪、笑嘻嘻、姚慕双、周柏春、袁一灵、杨华生、文彬彬等,其中很多人也都是后来滑稽戏的著名演员。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上海游乐场营业萧条,堂会生意清淡,电台被敌伪封锁,独脚戏艺人谋生困难,于是出现了独脚戏艺人联合起来演出的大型滑稽戏和滑稽戏剧团。1942年初,江笑笑发起和组织杨天笑、赵宝山、仲心笑等采用文明戏的体制,发挥滑稽的表演手法,演出了第一个有故事情节和扮演人物的正本大戏《一碗饭》,剧作讽刺囤积居奇的米店老板,同情衣食无着的下层人民,引起市民广泛共鸣,颇受欢迎,被认为是由独脚戏到滑稽戏的第一个剧目。与此同时,江笑笑、鲍乐乐等又组织成立了第一个滑稽戏剧团“笑笑剧团”,最初演出的剧目有《荒乎其唐》、《五颜六色》等,随后,其他独脚戏艺人和部分文明戏演员也纷纷组织滑稽戏剧团,此后,曲艺独脚戏虽依然存在,戏剧滑稽戏却从此诞生,很多演员也是独脚戏与滑稽戏一身二任。

阅读全文

与苏州话上海话广东话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迅雷下载美国换妻完整版电影 浏览:196
一部美国驱鬼的电影 浏览:754
灾难片最吓人的一部电影 浏览:331
美国女孩打篮球的一部电影 浏览:478
悟空传电影免费完整版 浏览:156
先锋影音电影下载资源下载 浏览:91
电影天堂字幕 浏览:253
电影天残地缺怎么写 浏览:567
北京电影导演中心有寄存吗 浏览:811
放一部电影好看 浏览:271
大丈夫电影国语在线 浏览:389
美团电影票后怎么取票 浏览:530
龙四千王之王完整版电影 浏览:657
0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836
蜘蛛侠所参与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3
韩日最新电影爱情 浏览:744
电影票取完弄丢了怎么办 浏览:484
les有哪些好看的电影 浏览:540
电影音乐经典鉴赏 浏览:526
幻想电影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