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战片制作成本大概多少
《紫日》投资才500万元。按常规拍得花1000万元,大手大脚拍要3000万元,如果让美国人拍,那就要花3000万美元。 冯小宁导演的“抠门”,在圈里很有名。记者曾问过他:“如果让你勒紧腰带省到不能再省,拍一部国产片30万够不够?”冯小宁略作思索后答:“10万元。” 看了《紫日》,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觉得这是一部千万元级的大片:坦克大战、草原野火、航母大战……然而冯小宁只花了500万。日前,记者有机会听冯小宁侃他的“省钱经”。 冯小宁说,《紫日》中贯穿全片的那把枪,是他花了100多块钱自己做的,这样至少省了3万块。 有关部门真有这种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如果摄制组要借用,必须由这个部门派出一名枪械员监管,所有费用由剧组承担;如果要把枪械带入其他省份必须经过地方公安部门审批,手续十分繁杂。冯小宁做过预算,光这把冲锋枪跟着剧组从北京到内蒙再到黑龙江至少得3万元,他决定自己做。 凭着几十年爱好制作模型的经验,冯小宁买齐了材料,花了100多元。然后熬了一个通宵仅凭着一把钳子“造”出了一把逼真的苏制冲锋枪。这把自制的冲锋枪只能点射,所以冯小宁在北京还是租了一把能连射的真枪。在3天租期里,他让每一个在剧情中使枪的演员都拍了连射的特写。此后1个多月,剧组带着假枪到大兴安岭拍外景,演员在打枪时只拍一个点射的全景。等到后期制作时,冯小宁把特写和全景剪接在一起,真枪假枪变成了同一把枪,3万元就这样省下来了。 《紫日》开头出现了类似《拯救大兵瑞恩》中诺曼底大战的宏伟场面:数百辆苏联红军的坦克与垂死挣扎的日本关东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坦克大战。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冯小宁其实只用了8辆坦克,而且清一色是除了能开动别的什么也不行的破坦克。 冯小宁说,如果像好莱坞那样拍,一个1秒种的镜头,可能就能花掉两三部《紫日》的总投资。帮剧组省钱的人是那些不露脸的坦克驾驶员,用任何语言来形容他们的艰苦都不过分。 拍坦克大战是在内蒙古的荒地上,那时气温高达40℃,坦克内温度至少60℃,人站在外边时间一长脚下都会有一滩汗水,进入坦克不晕倒的最长时间纪录是10分钟。8个坦克手全都晕倒过,有2个晕倒过两次。 冯小宁说,如果选择凉爽的草原拍这些镜头,坦克的运输费将高得惊人。为了省钱,只能苦了大家了。 冯小宁和男主角富大龙已是第二次合作,第一次是在《战争子午线》中,那时富大龙还是个孩子。提起富大龙的刻苦精神,冯小宁赞不绝口。 “大龙在现场,只要有空永远在帮剧组工作人员的忙,拍坦克大战的时候挖战壕,我们请来了8个民工,加上我和大龙一共是10个人。天太热,半途跑了5个民工,剩下5个人,挖完战壕,两手都是泡。” “大龙不是那种只知勤恳的人,他有一个习惯,每天要写一遍小楷,字写得很好。他的床头总有一本《诗经》放着,这样的演员,我觉得出人头地是早晚的事。” 聊完了他的“省钱经”,冯小宁不无感慨地说:“其实哪个导演不想舒舒服服地花钱?可是中国目前的影市这么差,大家只能勒紧裤带。我们现在拚命省钱是希望投资人拍电影投有所报,市场慢慢好起来,有一天我们能花大钱拍大片———我相信, -
『贰』 抗日片怎么拍的
这和现在抗战剧的定位有关系。
现在热播的所谓“抗战剧”,大多是香港老板针对大陆中老年观众拍摄的娱乐性电视剧,大概就相当于美国的外星人片,这种电影能指望他有多严谨?你没看美国拍的超级战舰,也是把外星人拍成了脑残。还有美国的主旋律剧《爱国者》,里面也是把美国民兵吹得神乎其神,完全无视人家法国的援助,但是这个电影在美国一样大火。
中国大陆拍摄的抗战剧一般水平还可以,像前几年的《太行山上》水平就很高,考据也相对严谨。还有经典的地雷战地道战,虽然里面对日本兵的形象有丑化,但是影片本身的专业水平可以说无懈可击,因为这些电影本身就是游击战的教学片
『叁』 大家认为拍摄最真实,口碑最好的抗战剧是哪一部
我认为拍摄最真实,口碑最好的抗战剧要算《我的团长我的团》了。大家都知道该剧上映是非常成功的,虽然该剧有43集之多,但是观众们一直被剧情吸引,没感觉《我的团长我的团》有一点臃肿。
其实不是张译自己这样做,几乎每个演员都能如此的到位。大家可以通过剧组人员的描述苍蝇都知道他们做的多么逼真,就是因为这些演员的身上太脏,都把苍蝇引来了,你说他们身上有多味吧。不知道大家看了《我的团长我的团》还有什么要说的,我们一块探讨探讨。
『肆』 中国抗日战争电影大全
《血战台儿庄》
中国大陆首部正面描写国民党抗战的战争巨片,制作非常精良,公正客观,在海外的影响力很大。影片高度还原了当时的军服和武器,其严谨的程度是国内其他抗战片远远不能及的(即使官方政策片《大决战》也免不了有搞错军服和武器之处)。
《铁血昆仑关》
是《血战台儿庄》的姐妹篇,感觉远不如《血战》。本片曾在西班牙电影节上获奖,并被破例连映两场。
《梅花》
台湾四大抗战片之一。讲述八年抗战期间百姓们的生活,带有些诗情画意,更难得的地方在于片子中对爱国人士的刻画有着更深的层次,就连败家子也有爱国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军没有使用日语,稍显遗憾。ps:主题曲很经典。
《英烈千秋》
台湾四大抗战片之一。张自忠的个人传记,拍得有些意识形态,片尾处还对共产党进行了贬低。
《八百壮士》
台湾四大抗战片之一。林青霞的成名作,片中她扮演的是杨惠敏(林青霞和她本人见过面)。影片中搞错了一些武器装备,引起了抗战老兵的不满。
《七七事变》
虽然意识形态很浓,日军也说着一口汉语,但片子拍得还比较严谨,主要人物包括在卢沟桥上第一个以身殉国的排长,都有确切可查的事迹,现在中国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认真了。
《大捷》
很多人认为《集结号》是第一部表现士兵怯懦一面的国产影片,但其实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经突出了这一点。虽然是个好题材,但其实影片的拍摄水平很一般。
《三毛从军记》
《三毛流浪记》的抗战版,上世纪的经典搞笑巨作,片子对国民党进行了丑化。
《天若有情ⅲ烽火佳人
》
天若有情系列的第三部,刘德华主演。
『伍』 抗日战争片一般在哪里拍摄
一般在横店影视城拍摄,据说横店每年打死的鬼子和日本全国人口差不多。
横店影视城,是集影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场景而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1996年,为配合著名导演谢晋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而建,并对社会正式开放。地理位于中国浙江省金华东阳市横店镇,处于江、浙、沪、闽、赣四小时交通旅游经济圈内。自1996年以来,横店集团累计投入30个亿资金兴建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秦王宫、清明上河图、华夏文化园、明清民居博览城、梦幻谷、屏岩洞府、大智禅寺等13个跨越几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被美国《好莱坞》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
『陆』 怎么评价《地道战》这部老电影
《地道战》是一部很经典抗战老电影,很值得一看,电影拍得相当精彩。
把《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和《地道战》一并重温了一遍,忽然就理解了《地道战》最后的那句话“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当时的人们,人人亲身经历过那艰难的岁月,所以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却隐含着无限的张力,这不是现在的年轻演员能达到的。
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时期,没有那样沉甸甸的感触,单纯的表演,无法表达那样深刻的内心体验。而从艺术表现来说,这些黑白电影,拍摄手法到现在看来也是精良考究的,还有配乐,民乐、戏曲、大合唱,在在表现着饱满的中国民间特色,这又与30年代的黑白电影不同。
(6)抗日战争电影是如何拍扩展阅读:
《地道战》主要角色介绍
1、高传宝
高家庄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原型叫刘傻子,是个农民,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很鲁、很愣。高传宝在赵区长的教育下顿时醒悟。
带领游击队员们利用黑夜的掩护悄悄了将地窖改造成地道,形成了既可以藏身又可以打击敌人的地下长城。高传宝率领队员们对黑风口展开了麻雀战、破袭战、爆竹战等战术,大败敌军走向胜利。
2、高老忠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与民兵队长高传宝领导村民,及时应变,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几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掩护村民疏散逃离。
不顾个人安危,孤身跑到村里的大槐树下为村民敲钟报警,不幸被日军发现,山田开枪打伤了高老忠,高老忠挣扎站起来后继续敲钟,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3、赵平原
黑风口据点的日军偷袭高家庄,高老忠为敲钟报警献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坏,幸亏区长赵平原带领游击队和民兵及时赶到,群众始免于难。
4、山田
日本陆军队长,多次率队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对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在西风口据点被高家庄的民兵生擒。
5、汤丙会
华北治安军司令,人称汤司令,电影中的重要反派,经常带领皇协军跟随山田的日军四处扫荡革命根据地,最后一次扫荡高家庄时,被高家庄的民兵在西风口据点击毙。
『柒』 抗战纪录片是怎么拍摄的
中国本身基本没有拍过,现在你看到的都是用当时拍摄的一些视频剪辑的,美国人当时在中国拍了不少,比如LIFE杂志就派出了不少记者跟拍战争的,另外,日本也有随军记者跟随拍摄,其它国家的比如英国的泰晤士报等都在华驻有摄影记者
『捌』 为什么很多经典的电影都是在保定拍摄的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家都很惊讶,那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经典的电影,他都是在保定拍摄的,大家知道为什么么?其实,很简单,因为保定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红色城市,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很多经典的战役,所以,被很多人,以这里的原型来进行翻拍,并将他们给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保定这座城市,同时,也能让大家更加了解保定这里所发生的红色经典。是啊,没有以前的那些经典,就没有现如今的我们,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份文明是难得可贵的。当然,通过以电影的方式翻拍出来,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因为他也具备很多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他也是有着一定重要意义的,希望大家在观看的时候能够抱着认真的态度,去领悟。
『玖』 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格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 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 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拾』 抗战时期的那些纪录片,是当时拍的吗
解放前的记录片大部分是真实拍摄的,后期制作也有.很多都是外国记者战地拍摄的,抗战前期日本还没跟西方宣战,大量欧美记者拍摄了记录片.再加上以记者这个职业来讲,解放前的记者职业素养不是建国后的记者可以比的.当时的记者受国家控制较少,很多人都直接上战地拍摄.不象建国后说的记录片其实都后期找演员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