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电影有什么用
看电影最大的一个益处,就和看书一样,都是一种帮助我们塑造三观的过程。也许看电影或看书带来的效果不会太明显,似乎看了很多电影之后,也无法马上变得有多好。但在潜移默化之中,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事物的理解、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比不看书、不看电影要完整或丰富得多。电影常常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的人生际遇,会看到不同地方的人文风貌,会看到不同性格的人对待生活的方式于态度。这其中,无论是基于现实的直接勾勒,还是基于想象的大胆描绘,都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生活之外更大、更广阔的世界。
⑵ 《凯尔经的秘密》1部好的电影,可以改变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看过了那么多影片,让人不禁发现,法国动画好似有一种魔力,很容易让人发现它们的与众不同。剪影动画、全片手绘的动画,水彩风格的动画,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从一代代法国动画电影人的脑洞中不断漫溢出来。每一部法国动画电影,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夜以继日的心血相结合的产物,每一部都是慢工,小火细熬,方成就回味悠长。
这部由爱尔兰、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合拍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欧洲气息,尤其在爱尔兰风格影响下,整部影片画面清爽,颜色鲜艳梦幻,水彩样式的动画好似移动的古老壁画缓缓展开。
故事围绕着爱尔兰中世纪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凯尔经》展开,12岁的小男孩布兰登在叔叔塞拉奇主持的凯尔斯修道院里充当临时画师,修道院中每日都修葺围墙以抵御北欧海盗侵袭。布兰登被命令不得走出高筑的围墙,然而,传奇宗教画师艾丹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前来避难的艾丹发现了布兰登的绘画天赋后邀请他和自己一起完成绘本《凯尔经》。
布兰登为此不得不走出围墙,在森林中觅寻探险。在森林中,他遇到了精灵一般的女孩阿诗灵,并受到了她的保护。在修道院被前来侵略的海盗夷为平地后,布兰登离开并继续绘制《凯尔经》,直到多年过去,巨著完成,他又带着光明重归故里。
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宗教符号、几何图形和抽象的线条,人物画风温馨而迷人,向人们展示了公元九世纪爱尔兰的迷人风情。这部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它精美的配乐,大量民间乐器的复杂组合创造出空灵梦幻的情境。电影中仔细勾的欧洲中世纪宗教文化,更加使本片与其他流水动画区分开来。
⑶ 如果经常看国外的电影,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这个问题有点大。楼主应该是指看美国的电影吧。
就看美国电影而言:第一,美国人绝大部分信奉基督教。耶稣,圣经都是他们所信奉的。我们看美国电影思想上,或多或少会被他们的宗教虔诚感染到。比如《教父》里的男主人公Mike 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杀了自己的妹夫。到了晚年一直无法摆脱阴影,在快要死的时候他会向一个德高望重的神父忏悔他所作的一切。
第二,就是美国人的及时行乐的思想。没有中国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他们看来,只要不违反法律,只要你想,没什么不可以做。生命在于不断尝试,不断犯错。而我们国家,一直把我们往正确的路上拉,深怕我们迈错一步,这就是不同。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⑷ 电影的力量
记得李安导演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可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造就了现在的自己。看完一部电影或者一本好书我习惯性的会在日记本中写下自己的感受,或摘抄下自己喜欢的经典电影台词。好的电影,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电影都成了过眼云烟,其实它的力量是潜在的,会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艺术源于生活。无论何种的艺术形式,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部分,就是在生活历练里的似曾相识。人们执着于用影像记录人生,表达生活,不过是因为人性相通,打动人的永远都是「爱」。优秀的电影打动我们的始终是人物的命运,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看到我们自己,洞察我们自身的处境,电影是有力量的,那种力量可能比想象中都更加深远。
宫崎骏老先生的系列电影作品我个人都非常喜欢 ,他本人在童真和创造力方面更是无人能比拟的,宫崎骏的创作配上久让石的音乐,堪称完美!《天空之城》、《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这些电影都给我带来过很多快乐和思考。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师的巅峰之作《千与千寻》,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认识自己,寻求自身意义和价值。千寻的父母变成了猪是因为他们的贪吃和贪婪,这也是对世人的一种警示,人一旦被欲望所左右,失去勤奋只知享受的时候,也许就是思想开始沉沦,开始堕落的时候,如果不加以自省和控制,一旦变成“猪”后悔已经来不及,电影以童话的方式警醒人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千寻因为特别的际遇进入到一个奇特的世界,在艰难的处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寻找到自我,历经磨难后终于回到现实的世界,最终得到成长。影片最让人难忘的场景是千寻在火车上穿越了沧海桑田,日升日落,身边的旅客无声地上上下下,站台在身后远去,时间仿佛凝固,只在一天的时间,却好像走过了一生的距离,宫崎骏在这个场景里只用音乐和画面,叙说了生命和时间超越常态的一种境界,这也是宫崎骏老先生审视过去的一种缩影,是一种无言却永恒的境界。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个关于拯救、理解和接纳的故事,我们不接纳一个事物关键在于不理解,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这些星星有时会被蒙上灰尘,作为家长和教师的责任不但要教育那些正常发光的星星,还要擦去蒙尘的星星的尘土,让每颗星星都绽放光芒。
《怦然心动》这部电影里让我怦然心动的地方很多,关于生命的认知,看待自然万物的角度,对待苦难的同情,爱与尊严等等。电影中布莱斯的外公说:“有的人浅薄,有的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父亲对朱莉的引导也很有意思,父亲说:“你必须看到整体。一幅画不仅仅是它各部分的简单组合,一头牛只是一头牛,草地只是一片长满青草和花朵的土地,透过树枝的阳光,也不只是一束光线而已。但是你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却美得不可思议。”朱莉也是偶然爬到树上之后,高高俯瞰下来,看到最美的风景,嗅到微风的芬芳,她才开始明白父亲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
《放牛班的春天》主题是拯救也是创造,马修老师面对“池塘之底”那些问题严重的孩子创造了一个符合他们实际的唱诗班,这个课程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不断生成变化,发出天籁之音,成为世间最美的旋律。马修老师是爱的化身,爱是奉献,一个充满爱的人必然会有自身生命之花的绽放。创造才能最终呈现生命的尊严,永远向我们自身的平庸开战。音乐是这部电影中的一堆黑暗中的篝火,当它燃烧的时候,甚至连黑暗本身也会感动。音乐是生命的滋养,润物无声地滋养。音乐的神圣让我们理解了生命的尊严,并见证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无论如何总潜藏着天使的圣洁面。
《国王的演讲》电影中的主人公乔治六世身材笔挺,面孔坚毅,充满了英伦男性外表上的所有优点,但却是个内心脆弱的人,他有口吃的生理缺陷,面对国王的职责又不得不做重大演讲,乔治六世面临接纳自己的缺陷并征服自己的心理历程。每一个我们所钟爱的成长都是在风雨之后绽放美丽。怯懦每一个都有,问题在于是否面对,责任每一个人都有,问题在于是否担当。勇者无敌,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励志故事,不如说是一个有着心理冲突的人战胜自卑情结的故事,电影展现出了乔治六世的勇敢,也闪现出语言治疗师罗格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鼓励人的同理心,正是因为信任和同理心才使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国王的传奇。
《当幸福来敲门》贫穷的生活让妻子落跑,只剩一个已近中年的男人带着儿子在大街上风餐露宿,为了让儿子有正常的上学环境,他卖过血,跑好几条街寻找抢走他医疗器械的流浪汉,跟一群毕业的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争抢一个实习机会。但是在孩子面前他永远都是顶天立地的爸爸,即便窘迫到要在地铁站过夜,他也要和孩子一起玩躲避恐龙的游戏。可爱的孩子是他活下去的力量,也成了他每次倒下又爬起来的动力。没有人阻挡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知识,一个人终身都不能放弃学习的能力,要足够优秀、足够努力、足够坚持,幸福最终会来临。好运源于一个人内心的厚度,越努力就越幸运、越幸福。
《美丽人生》每一次重温这部电影都会让我感动落泪,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战争的荒谬和残酷,而且还是一种伟大的爱和人性之美,影片用喜剧的方式描述了一个有血有泪的故事。男主角圭多用游戏的方式保护了儿童对这个世界的美好,使一种叫希望的东西始终生长在孩子心间。美丽的人生其实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经历,美丽的人生就在平凡的生活中,它是用爱一点点构建的天空。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圭多在集中营中不放弃任何机会为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早上好,我的公主!”这是圭多说的最多的一句台词,他给妻子多拉的永远都是惊喜和快乐,即使在暗无天日的集中营,他仍然不忘记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强去爱自己的妻儿,点燃她们对生活的希望。许多年以后,影片中的小男孩儿说:“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做的牺牲,这是父亲赐予我的恩典。”相信这样的恩典足以抵御世界上任何一种残酷和寒冷,足够他美丽一生,微笑一生。影片导演兼男主角罗伯托•贝尼尼在谈及片名时说,影片的名字源自于利昂•托洛茨基的一句话,这位政治家在墨西哥流亡时,预感到自己将遭遇不测,他望着花园中的妻子喃喃自语:“无论如何,人生是美丽的!”只要怀揣着希望去生活,生活永远会无比美丽。
《天堂电影院》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时光、童年、爱和意志的故事。艾佛特是多多的朋友,更像是多多的父亲,这个终生落魄的人,给了多多呵护和美好的童年。他也以自己的方式给了多多方向:向前走,别停留!留在身后的是初恋,是童年,是天堂电影院,是从容, 是温馨的眼泪与欢笑。
《海上钢琴师》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洒在这艘船上。“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这是主人公1900持守自我的勇气。“弗吉尼亚”号已经报废并将炸毁时,1900选择与巨轮共存亡,对他来说音乐存在的本身就是他的自我。他像个落入凡间的精灵,摆脱了一切羁绊,在音乐上达到了自由之境。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催人警醒的励志篇,看完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去追寻梦想。一个出生在美国社会底层的女孩利兹,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哈佛读书,这是一个真实、努力女孩的人生经历,一段自强不息、昂扬奋斗的生命历程。接纳一切,不抱怨,不埋怨,心存感恩,努力改变自身。电影感动我的是主人公身上爆发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力量和灿烂的生命之光。传递给我的除了心灵的震撼,还有深深的感动!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与众不同,创意十足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叫海景镇的地方,整个镇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生活在镇上的都是职业演员,除了楚门。楚门从出生的那天就被挑选成为一部电影的男主角,这部电影沿着楚门的成长轨迹展开,一切都是所谓的现场直播,一次偶然的机会,楚门发现了自己生活里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他开始怀疑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探求,终于知道自己生活在一部戏里,他不甘心,要逃离这里,在经历了极度危机之后,他毅然地离开了这个号称没有危机充满爱心的世界。明白了楚门,明白了存在的意义,或许改变不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立足生活进行创造,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值得一再回味的影片,相信自己,不放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不抱怨,在风雨中享受人生,拥抱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安迪从监狱里翻到一张《费加罗婚礼》的唱片,安迪一时冲动,把自己反锁在肖申克监狱的播音室里,用扩音喇叭播放《费加罗婚礼》中那曲著名的咏叹调《夜色温柔》,安迪滥放广播的代价是禁闭两个星期,狱友问安迪,这么做值吗?安迪说:有音乐就有自由!安迪和其他人不同,在放风时走在广场上,他悠闲自得,仿佛不是身在监狱,安迪身上始终有一种超越性的气质,他的心灵从来没有被真正地囚禁。安迪说,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走出非洲》女主角凯伦对非洲的热爱是深沉的,这种深沉源于她付出的热爱和尊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她被强烈地需求着,她在这种需求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让别人因为她的存在而幸福过。电影中,非洲的草原是自由的,广阔无垠的大草原覆盖着广阔无垠的蓝天,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策马奔腾,这是一种无人能缚的自由。凯伦热爱着这份自由,最后凯伦义无反顾地走出非洲,走出过去,走向广博的心灵深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她一无所有地离开非洲,这是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抛弃沉重的精神枷锁,踏上一条寻求自身解放的自由之路!
我在电影里欢笑、哭泣或沉默,电影是有力量的,这力量比想象中更加深远,我喜欢《大鱼》中丰富绚烂的想象力,也沉醉于《美丽人生》中的人性温暖,偶尔还会在《天堂电影院》里念会儿旧,沿着这些影像一路走来,自己的生命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丰盈起来。
⑸ 看过成千上万部电影以后你的世界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觉得有时候电影看多了。我开始关注自己的父母,也开始能感受到周围人的善意和爱,我突然明白,我们的人生不止为了爱情而活着。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关心我们爱我们的人,却统统都被我们忽视了,渐渐的,我淡忘了感情失败的事,原谅了对方,放过了自己!
⑹ 【托福每日一讲】:电影或电视节目如何影响人们
Use reasons and specific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answer. 题目翻译 电影或电视节目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给出理由和具体的例子支持你的观点。 题目分析 我们主要论述电影或电视节目影响人们生活的途径,而不是讨论它们到底有没有对人们造成影响或是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电视节目会更人性化,在人们晚上回家休息的时候放映精彩的节目吸引观众。 头脑风暴 1. 电影或电视节目这种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 用户回答参考: ●有利作用:加快信息的传播,使人们知识面更广;加快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传播。不利作用:浪费人们的大量时间,减少了锻炼的时间,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蔓延。 ●从浅层面上看,它们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趣味性,更深层意义上说,它们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并且能很好的作为纽带,方便全人类进行交流。 ●娱乐,消遣,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仅仅通过电视我,我们就能看到多彩丰富的人生百态,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2. 你喜欢看电影或电视吗?描述一部你最喜欢的电影或是电视节目。 用户回答参考: ●《Kong Fu Panda》,最近刚刚看过,一部有着很浓厚中国风的动画片,主人公大智若愚,憨态可掬,像平凡人一样有着很多小毛病,但善良、真诚,最后通过努力,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静下心来,发挥自己的潜力,战胜了反派boss ●2012. This movie described a circumstance that the whole civilization of human will be reverse in 2012. 12. 21. ●我喜欢看电影。我最喜欢的电影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被错判的银行家,在监狱里待了15年,受尽了折磨,最终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挖了一条隧道,逃出了监狱的故事。 3. 你从电影或电视中学到了什么? 用户回答参考: ●电影中,银行家安迪被错判,多次上述,却没有人理会他的无辜,在狱中,典狱长还得知他的银行家身份,利用他帮助自己私藏钱财,但是安迪在这些困难中没有被打倒,他坚强勇敢,坚持不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小小的一把工具,凿出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狭小通道。我被他的坚持不懈所感动 ●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人是可以为自己非常喜欢的人或事不顾一切,但是当到了由于喜欢过多反而失去自我的时候,人就应该反思一直追求的人或事是不是真的值得自己这样做,直到想明白真正的奋斗目标。 ●爱与力量,理智与情感,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看到现实生活中我们所不经历的一些事情,科幻片可以让人更有想象力,动画片让孩子么更有爱心,爱护动物,经典的片子能让我们对人生进行思考 4. 这些学到的东西对你的行为有什么益处和弊端? 用户回答参考: ●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他人的成功报以祝福和学习的态度而不是嫉妒;坚定自己的理想,认清自己的长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不抛弃、不放弃(never discard ,never give up)。 ●弊端:电影中的暴力色情画面会使青少年起到不良影响,浪费更多的时间,很多电视都没意思。益处:使人生观得到改变,可以从更多的名人身上学到东西,获取时政新闻,看更多的现场直播。 ●益处:1. 让我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2 当发现别人比我处处都强时,不要悲观,因为你就是你自己,你一定有你独特的地方,你是独一无二的。 5. 如果没有电影或是电视,人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改变? 用户回答参考: ●了解新闻的途径少了,慢了。少了一种娱乐方式,少了一种纪实手法,艺术手法。户外运动可能会增加,电子垃圾会减少,看书的时间多了 ●如果没了电影或电视,最起码人们的空余时间会大增,但是生活的娱乐性就减少了很多,而且文化方面的熏陶也会大大降低。 ●有时候想休息的时候却没有事情能够打发时间。良好的品质也不能够得到传播。
⑺ 能改变你人生世界观的10部经典电影(精华总结和中英翻译)
10部电影,每一部都值得看3遍以上,而且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看这些电影,就像品好酒,越品越能尝出丰富的滋味。世界那么大,看完之后,或许你也想出去走走~
1.《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人民不应该害怕他们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他们的人民。
People shouldn’t be afraid of their government. Instead,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afraid of its people. This is the movie customized for Chinese, coming from Americans who pretend to be British.
2.《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
我们都有得到别人认同的需求,但是你必须坚持你自己的独特信仰,纵使别人认为奇怪或不入流,纵使庸俗的大众可能会说,好烂。
We all have a great need for acceptance. But you must trust that your own beliefs are unique. Even though others may think them odd or unpopular. Even though the herd may go, that’s bad.
3.《大鱼》(Big Fish)
小时候会觉得父亲是无所不能的神,然后逐渐发现他并非万能,再真正长大后才懂得那种万能是爱。
When I was a child, I felt my father was like God who could do anything, and graally found he was not as almighty as I expected. Only later did I realize that the almightiness is nothing but love.
4.《西西里的美丽传说》(Malèna)
人们根本不爱美丽,美丽是不被原谅的,美丽是被用来蹂躏的。
People don’t love beauty at all. For them, beauty is not to be forgiven, but is to be destroyed.
5.《木兰花》(Magnolia)
*注意,这是美国电影,不是赵薇那部《花木兰》哦 !
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了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的拥抱生命。
It is said that being far away from home makes one forget where they are from and killing too many makes one lose humanity. Lives, like raindrops, pour in the battlefield without any trace. If you love someone at the time, hope blossoms once again from the earth, embracing the life enthusiastically.
6. 《撞车》(Crash)
看似无关的琐事,却在36小时内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交缠在一起,种族偏见才是导致动乱的祸根。
Seemingly irrelevant trifles got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within 36 hours, and the root of this mayhem is racial discrimination.
7. 《浪潮》(Die Welle)
“他们无法理解法西斯主义,但突然之间他们就成了这场运动的一部分”,有些事情不是有理智就能分辨清楚的。
“they are not able to understand Fascism, but suddenly become part of this movement.”There is something that cannot be discerned by reasoning.
8. 《一一》(Yiyi)
人生的命题我们还没能参透,世界却把我们看老。
We are already old before comprehending the truth of life.
9.《搏击俱乐部》(Fighting Club)
俗话说,人们总会伤害他们所爱的人。其实人们也会爱上他们所伤害的人。
As a proverb goes, people tend to hurt those they love.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also will love those they hurt.
10. 《肖申克的救赎》(The Redemption of Shawshank)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Don’t forget there are places in the world that are not made out of stone, and 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 that they cannot get to. That is hope.
⑻ 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所谓影视艺术来源于生活与工作,而电影作为一门视觉、听觉、思觉等综合人类各种“觉”的艺术,对大众来说,有着诸多不一般的意义。
世间百态、人俗风情、善恶交错,我们似乎都可以通过影像来一窥究竟。哪怕再平凡的人,在心底也总会留存着一块地方安放“另一个自己”。
而电影的力量,就是将“他“无限放大,在虚幻与现实的转换之中,为我们带来谜一般的梦境。
⑼ 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对人类生活的思维方式、感官方式造成了哪几个方面的冲击
影响
世界图像这一概念,不足以分析已变化和正在变化着的情境。急剧倍增的形象不可能统一成一个单一的供知识分子静观的图像。视觉文化试图寻求在新的(虚拟)现实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抗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危机和视觉爆炸的关键。
用米歇尔·德·塞托的话来说,视觉文化是一种战术,而不是一项战略,因为“战术属于战略”。执行一种战术要充分考虑到敌方的情况以及我们生活于其间的管制社会。尽管有人发现战术的军事含义不得要领,但可以说在持续的文化战争中,战术对避免失败却是必要的。
恰如早先对日常生活的探索强调消费者从大众文化角度为自己创造不同意义的方式一样,视觉文化亦将从消费者观点来仔细探究后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心理、各种裂隙,以及抵抗的场所。
后现代对现实的解构不是在先锋派的工作室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正如情境主义者从报纸上收集那些貌似常态但却稀奇古怪的事情一样,我们也能借助大众视觉媒体看到日常生活现实的大崩溃。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像舍瑞`莱文(Sherrie Levine)和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这样的后现代摄影师,试图通过征用别人拍摄的照片对摄影的本真性提出质疑。
对摄影再现真实的理论的否定,已成了像《世界新闻周刊》这样的杂志和其他更受人尊敬的出版物谈论通俗文化的一个主要话题。
摄影在这样一个可疑的社会风气中发挥着效力:O.J.辛普森的律师很可能驳斥这样一张照片是伪造的--照片显示他的当事人穿着杀手穿的、不同寻常的鞋子,为此,他必须再找出另外三十张甚至更多的照片。单独一张照片已无法代表真相。
同样,某些人们看得特别痴迷的电视连续剧与现实也毫无共同之处。肥皂剧构造出相似的情景:一个失散已久的双胞胎兄弟与家人重逢几乎不会引起议论,一个人物的死亡也决不意味着他或她下周将不再回来。
用希区柯克的话来说,是因为肥皂剧是不真实的表演,而不管它表现什么。肥皂剧也许是最为国际化的视觉形式,它博得了如俄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各个不同国家的全民性的关注。在全世界,真实的东西每时每刻都被颠覆着。
上面,利奥塔对康德崇高理论的修正赢得了普遍赞誉,这是没有问题的。一方面,康德认为所有的非洲艺术和宗教都是“微不足道的”,因而都不屑一提,因为它们与他所想象的崇高相去甚远。
但对于偏见极少的人们来说,非洲雕塑诸如浑身铁钉的恩凯思(nail?ladennkisi)这样的神灵形象,它们正是创造了崇高感融快感与痛感于一身,而且,非洲雕塑也是由展现不可见事物的愿望所激发形成的。
视觉文化研究试图描述马丁·J.鲍尔斯(Martin J. Powers)所说的“一个微型(fractal)网络,其中充满了来自全球的种种模式”。上述非洲雕塑的例子对这种研究方式形成了重大挑战。然而,鲍尔斯并非简单地为一个包括一切的全球性视觉形象网络辩护,而是强调了全球网络的力量差异。
今天,必须承认,视觉文化仍然是一个西方谈论西方的话语,在那一框架内,正如大卫·莫利(DvaidMorley)提醒人们的,“重要的议题""是如何思考现代性,不是特指或必然指欧洲……只是碰巧如此”。
从历史长河来看,欧洲美国人--用日本人的说法--在相对短期内支配了现代,这个时段可能正走向终结。简言之,视觉文化的成败可能有赖于它从跨文化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要面向未来,而不是把后视镜般的人类学文化研究方法作为传统,亦步亦趋。
(9)电影如何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扩展阅读
科斯洛夫斯基(德)在《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P143提到“不是艺术应适应技术,而是技术的发展应适应文化及人文情境,这是当今所要求的”---这充分说明,后现代社会实际上在科技与人文的立场上采取了折衷的态度并力求在文化中寻求二者的平衡点,注重技术的精神含量。因此以“后工业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的研究(包括电影研究)有必要向文化研究视角转移。
首先技术的进步在现代社会导致了功能主义的繁荣,这体现在现代建筑的简约风格与批量的廉价上,按科斯洛夫斯基的说法(P142),现代功能主义建筑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在六七十年代尚能有广泛影响的美学风格,由于其力图摆脱历史主义的桎梏,是历史的东西(建筑的历史文脉)正在危险的丧失,今天不仅成为平庸之作,而且愈益失误”。
另一方面,现代的建筑环境“使人们囿于一个技术的、远离自然的、城市化的世界中”(如香港的水泥森林),这导致人与自然的隔膜,也使科技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即“人自身必须不断去适应技术或在技术中感到自己完全是多余的”。
面对科技与功能主义对人文环境的异化,后现代电影或选取历史、怀旧的场景来唤起观众对历史感的审美兴趣以承接社会文化的历史血脉,或(刻意地)着力突显影片建筑与背景环境的非人文性特征以衬出科技理性的冷漠与作者的焦虑。
在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电影与后现代建筑是殊途同归的。虽然后现代建筑倾向于在功能、审美与历史地域文脉之间追求一个平衡点以表现建筑发展的折衷,但后现代电影并不倾向于直接将这种折衷的思想映现其中,它与反衬的效果相比要单薄得多。
另外信息与传媒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也在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希尔指出,新的媒体科技至少在两方面对人的社会经验与主观认识的重塑产生决定性效果。
一方面,媒介信息与图像通过先进的跨区域传播平台(e.g.Internet & satellites)的过剩散布正在逐步导致时空概念的空前压缩与紊乱,并致使区域文化与个体身份认同的建构趋向于淡化其原本明显的空间地域性特征(如民族特色文化)。
这个趋势很容易被联系到“全球化”概念的文化领域,并由此出现了后现代电影对待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的三重态度:
首先,后现代电影倾向于揭示(反对)理性的商品作为消费文化的符号对人性本真的抹杀。
其次,对文化全球化采取保守(容忍)的态度,通过电影中的杂揉、并置、空间重叠等手段,打着多元文化的幌子追求帝国主义文化的全球均质,把全球文化统置于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之下,有多元之形而无共荣之实,这虽有利于文化(后)殖民主义的推衍,却也是揭露文化殖民本质的最佳映衬。
第三个态度就是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第三世界电影所采取的去同而求和的方针,同的反义词是和,不是异,对于全球化与民族化来说,双赢的结局不是同,而是和,也就是同中有异,异中求和。
新媒介与新技术的另一方面效果体现在人对社会文化、现实观念的转变上。按照Baudrillard的阐述,我们正越发地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中,在这里,以信息复制和图像传播为基础的社会再生产秩序正逐渐代替以劳动力和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旧工业秩序。
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来源。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我们无时无刻地被广告、影视、信息爆炸所笼罩着并置身于“超现实”之中(1975)。对真实的证明显得那么不可能,因为我们所掌握的一切都只是复制品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对于复制的概念有着广泛的理解和体现,小到对经典段落的模仿(或戏仿以突出其互文性的消解意义),大到对整个影片的时代背景的旧貌还原与历史追溯,甚至是夸张地再现场景与话语环境……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引导我们对现实、历史以及自身认识层面的再生产的真实性抱着一种怀疑的心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视觉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后现代主义
⑽ 电影对一个人正确认识世界有什么帮助吗
电影对一个人正确认识世界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有些人就是从电影中学到了一些事,一些做人的方法,还有一些道理。电影的话,它不光光只是拍一个电影,他试从中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或者是批判社会的某种现象,总之呢,对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