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角色的移情作用,导演通常怎样引导观众融入到剧情中
首先,移情共鸣要求角色具有合理性。观众不仅仅要用自己的思维判断,还要用自己的心判断。如果他们不相信人物的合理性,他们就无法完成法官和审判者的角色。其次,移情共鸣要求电影必须是现实的,必须使观众的体验和情感的真实性现实化,有效化。第三,移情共鸣使观众发生转变,因为他们经历了和他们自身不同的情感。 第四,移情共鸣激发了观众和银幕上的人物共有的经历。因为观看者对影片情感经历的认同,激发了他们自身的情感。 第五,移情共鸣超越时间、空间和性别,因为认知的程序被情感的反映所征服。
㈡ 对于导演,什么是剧情掌控(驾驭剧情)能力具体表现是怎样的
通过画面讲故事,同时也要让观众察觉到画面背后的感情和感觉。就像一个会说故事的人,不仅绘声绘色,也会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告诉听众,让别人跟着他的故事走。也要掌控节奏,让故事说的张弛有度。
最典型的就是剧本里有缺陷或者还不够好,导演给改好了,或者因为条件限制不能按剧本拍,导演根据现有条件进行改编。但是观众看不到这些。观众无法知道一部电影故事好剧情好的原因是编剧还是导演,可能是剧本本来就很好,也可能是导演改的好,都有可能。
导演与影片的关系,恰如父与子,虽无客观意义上的血缘关系,但从情感角度而言,胜似父子,一部影片的诞生,承载着导演无以计数的心血付出,承载着无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念的碰撞与交融,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是对艺术刻画塑造的原生态外露。毫不夸张的说,导演穷尽一个“镜头诗人”的才情,纠集一帮人为了一个共同的宏伟愿景,为了心中臆想的美好而做着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努力。
㈢ 舞台节奏是怎么样影响观众情绪的
呃~同行啊?
本来想用自己的话解答一下~但是语言表达不是太好,怕你看不明白~
给你看专业解答吧~
简单谈谈舞台的节奏(2007-01-26 20:11:42) 分类:舌战侏儒
舞台节奏亦即演出节奏。它是演出过程中舞台上所反映出的生活节奏。舞台节奏是戏剧艺术处理手段之一;也是激起观众产生与演出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和体验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基本组织内容,是综合艺术各部门因素和演员创作的形象的心理与情感上的表现。它随剧情的展开有起伏跌宕的向戏剧高潮发展。舞台节奏不同于其它艺术,其特征首先在于它的创作材料主要是演员的表演艺术,人物的内在节奏,表现在整体舞台节奏之中,并起到主要的作用。舞台艺术是综合性的艺术,每一种艺术元素都具有它自身的节奏特点,这些节奏特点,必须在统一的演出目的下,协调于演出的完整过程之中。
其中包括:每个演员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和他所扮演的角色行为的节奏。/剧本的结构本身,有它事件和动作的特定节奏。/导演的舞台调度对舞台空间处理运用上有其特殊的节奏。/舞台美术设计与舞台装置上的空间处理节奏。/音乐与音响效果配合的节奏。/开幕闭幕的快慢、场次的安排、迁换布景的时间、幕间休息、序幕和尾声的呼应等,都有它一定的节奏表现。
节奏不是可用可不用的一般技术,它能使演出中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主题思想内容、丰富人物性格表现、深化作品现实意义、体现完整的导演构思。
舞台节奏的基本特性
舞台节奏的统一性
节奏是戏剧的生命。节奏与戏剧中的所有艺术要素都密切关联。导演研究节奏,不是对节奏进行美学阐述,而是要在艺术实践中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节奏。假若没有统一的节奏,如何把这一切需要统一的因素予以综合统一,而成为完整的演出艺术呢?所以,舞台节奏的统一性,是演出处理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节奏的统一性就是动作的统一性。动作的统一性和主题的统一性是主题和动作在演出实践的结合中所产生出来的。统一性的力量是思想,这是舞台艺术的创作原则。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任务,任务决定节奏。思想指引行动,行动趋向高潮,高潮影响节奏。同时节奏又推动高潮。高潮又左右行动节奏起伏,节奏起伏表达思想内容的有机发展。思想是抽象的,节奏表现是具体的,通过舞台节奏的统一性表现,就能体现出演出主题思想的完整性。此外,节奏的统一,必然体现风格、体裁的统一、导演形象思维的统一、表演的心理,形体的统一、以及演出结构的从属关系的统一。
日本流山儿事务所剧团05年在北兵马司剧场演出的《狂恋武士(盟三五大切)》里,全剧的节奏就得到了完整的统一性。这出夸张式的传统悲喜剧让所有人物被钱的欲望驱使着,进入了一个错综的循环,随着循环的流转,悲剧一步步酝酿,真相也一点点显现,金钱又回到原来的地方。演员的松弛和夸张的表演风格、轻快音乐的使用、舞台布景的拼凑和绚丽颜色的使用、切换景在游戏中完成的创意、紧张气氛的营造都是在统一的节奏中推进的,使观众在了解全剧主题思想后并能在观赏中得到最大的愉悦。
舞台节奏的变化性
生活是复杂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节奏表现,所以演出中各个部分不可能都用完全同样的节奏来处理。导演需要分析整体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确定其运动的规模,找到运动的尺度,寻找运动的内部规律,明确人物的内心生活和性格的运动方式,计划处理其节奏应有的变化与表现。导演必须考虑节奏的强弱轻重变化与安排。统一决不是“单一”。
舞台节奏从活跃、鲜明到重浊、迟缓一定要交替变幻,不断变化。依据剧情的进展,使之时而增强、时而下降,有时高潮有时沉缓。导演需要对剧本作详细地分析、构思工作、要感受到剧本矛盾冲突进展的脉搏、脉络、和节奏的性质;要分清情节段落的主次缓急;要理解认识戏中每个场面在整个演出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节奏处理上倘使都强调就会都不强调。蔡金珏导演为04级成人教育学院专升本导表混合班执导的毕业大戏《家》,就看出了节奏变化的有效处理。在觉新的新婚洞房里,家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汇聚在房里,一片新婚喜气气氛,热闹不已。把家人都送走以后,房里就剩下了觉新和瑞珏这一对苦命的鸳鸯,两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有长段的内心独白,和前一场景的热闹喜庆成一大对比,让观众开始怜悯起这一对身不由己、被父母操纵安排的新人们。就在一段长时间的静场处理后,节奏一转,床底下原来藏着好几个小孩,六少爷还在里面睡着了呢,一下子又把悲悯的气氛又提回上去了。这样一个起伏跌宕的节奏处理不也反映了人生的起伏不平吗?
节奏的变化性,可以加强或削弱戏剧冲突和结构,也可以有助于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助于丰富演出的内容。节奏是以整个生活为基础,它的内在规律是由内在任务所决定。舞台演出的节奏变化是必要的,但是决不能为变化而变化。
舞台节奏的连贯性
舞台节奏的连贯性,指的是演出中的事件顺序。现实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发展,总是循序而进的。导演处理情节的因果进展,处理复杂的因果线,则主要靠节奏的连贯性来解决。通过舞台动作节奏的紧张变化,有意识地把他们推向一个最主要最高度的紧张点。运用节奏速度的变化,把一个事件导向一个事件。舞台演出中节奏的紧张变化与发展,正是舞台节奏连贯性的鲜明表现。
本院研究生实习作品汇报演出中,杨硕同学执导的《背叛》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品特的作品在导演的创作中犹如一盘散沙,全剧的时间、事件顺序通过多媒体字幕出现在观众的视线,可惜导演完全不按事情发生的顺序演出,跳跃式的将顺序随意排列,最后导致观众无法将事件的发生顺序串联,导致莫名其妙,毫无头绪的痛苦观赏方式。相对而言,表演系同学02级毕业大戏的《油漆未干》的处理则是有条有序,让观众看得清楚,能够了解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一次又一次的来宾造访、一宗又一宗的欺骗狡诈、层层迭起、时而紧张、时而放松、一直推向故事的高潮。这种连贯性的节奏处理不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被打扰,享受其中。
舞台节奏的连贯性还包括外部演出过程中的节奏性,指的是景与景、幕与幕、以及休息迁换时间长短的对比关系。关于幕与幕之间连贯性的处理,我拿先锋实验剧场演出的互动戏剧《论黑暗是不存在的》作为举例。在幕和幕之间,导演都加插了一段幕间小戏,又一个报幕员和两个小丑来简述下一幕或全局的主题思想及想表达的观念。三幕戏因为幕间戏的串联而得到了很好的连贯性。相对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而言,从二幕的周公馆迁至三幕的四凤家,导演却选择将大幕降下,让观众休息十五分钟后再继续观剧,殊不知这样的一种情绪中断是会让观众无法衔接前两幕所酝酿营造的气氛,一切由零开始。很多演出的频密暗场也干扰了观众的观赏情绪。中戏02级导表班的《残酷的游戏》,全剧发生在两个家里的场景。可是在处理不当之下,舞台上来来回回的切换这两个同样的家庭场景完全影响了观众看戏的连贯性。五六次的来回切换已经足以让观众吃不消了。可以这么说,一个导演的成败取决于他导的戏出现多少次的暗场。
舞台节奏的组织性
导演正确的组织节奏,可以很好地表现演出的剧本思想内容。如果不注意去组织节奏,轻重强弱不分、主次场次不明、速度快慢不准,演出的各个部分都将会搅合在一块,演出就体现不出戏剧影响观众情绪的紧张度来。正确地组织舞台节奏,首先在于掌握演出的贯串行动,而演出的贯串行动是分别渗透于演员的舞台行为之中的。速度是节奏的外在表现和心理表现的标志,速度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演出节奏的完整性。
组织演出节奏,必须在主题思想的统帅之下进行,导演构思要以剧本的矛盾冲突为依据,以贯串行动为主干,首先分清主次,不能忽略了各段戏在节奏上的相互从属关系。次要场面决不能当成主要场面来处理,否则就会成为演出节奏的累赘。
演出节奏要能使戏剧情节发展支持到最后的爆发点“应张力”的强度。节奏要起到层层推进的作用,一直推进到戏剧高潮。紧张节奏表现主要指的是不中断的情绪线,人物舞台行为的内在紧张度的不断高涨。导演组织演出节奏,要善于利用情绪上的压力增涨,来增强一场戏的效果。而这种情绪上的增涨,必须是从矛盾冲突的内在必然性产生出来的,决不可轻率地以人为的紧张,来代替真正节奏的紧张发展。
参考书目:何之安的《导演基础知识讲话》、张仲年的《戏剧导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56bc5010007f5.html
㈣ 一部电影或小说通常是怎样调动观众或读者的感情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应该就是江南的书吧。喜欢诺诺,那红头发的姑娘,简直像一团火,烧进人的心里。长的漂亮,还是会罩着学弟的大姐大一样的学姐。以后你可能会拥有好多美好的东西,可最难忘的还是你一无所有时伸出的那只手,你想握住那只手,一辈子也嫌短。最后呢,那团火还是会灭的,就剩下一捧灰,用来回忆过去的温暖。喜欢楚天骄,活在两个世界的男人。混血种与普通人的世界就像缠绕着缝进他肉里的线,互相纠缠,折磨。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他可以过的很好,却不属于那里,他会毁了他们,他的能力,大概也是一种诅咒。他守护了一座城市,却只能偷偷去看自己的孩子。
㈤ 作为导演,如何引导演员表演
作为导演来说,算是一部戏的大家长,要全方位把控演员性格、细节,调动演员的情绪。必要时要亲自上场演戏,给到演员这场戏应该怎么演。给大家说一位吧,梁静,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她确实很敬业。
她曾说过第一部影视作品是电视剧《女子特警队》
很多导演都独具慧眼, 管虎就是这样一位。他擅长挖掘有天分的演员,能让好演员好上加好。比如:从来没有学过表演的黄渤 “小黄”。在老虎的挖掘和引导下,他顺利完成了《上车走吧》《黑洞》《生存之民工》等等经典影视作品,并且凭借跟管虎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斗牛》就获得了金马奖影帝。
学会给每一场戏提前画分镜头,看看这些镜头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和情绪,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拍摄中才能知道哪些镜头能起到什么作用、哪些镜头必不可少,哪些镜头能把情绪推到准确的情节点上。因为在拍摄现场随时都会因为各方面问题产生变化,只有在你提前做好了准备,这些外来因素才不至于打乱你的计划和想法,才不至于乱了分寸。
做导演很不容易,会的东西要多,还要肯做勤能补拙。大家觉得导演这个职业怎么样呢?
㈥ 为什么奔跑镜头能调动观众情绪
其实这是一种电影的拍摄技巧,不止是奔跑的镜头,而是运用运动的镜头的方法,来煽动观众的观看情绪。
更广泛地来说,因为镜头运动牵涉到时间,它可以在观众心中产生“期待”与“满足”的心理效果。
如果是想要表达开朗积极意义的画面,那么一般都会是角色在奔跑,通常的套路是——开始只有主人公在跑,但是后来慢慢角色增加,大家一起跑。虽然背景不同,但是角色跑步的姿态没有变,如果想要表达一种速度感,或许这就是比较常见的办法了。
所以奔跑这一情节很好地折射出来一种价值观——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向前奔跑的人,就值得尊敬和支持。奔跑就是在追赶,就是在努力追求,奔跑代表付出的努力,就是为了达成目标所付出的汗水。
㈦ 影视艺术作品的叙事如何作用于观众心理
观众把情感投射到影片,描述这种心理现象的词语叫做“移情”。移情乃是一切影视作品打动观众的根源。
编导在创作中提前揣摩观众的心理活动,意在客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的时间差,这与“打破第四面墙”一起,成为创作者们向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发起的挑战。
讲故事手法让剧情从一切正常开始,不断设置悬念再慢慢揭露,攫取了不少影迷的心,这几乎是类似电影唯一能够抓住观众的技巧。
同样被众多编导青睐的多线叙事也起到了类似作用,每段故事都在讲到关键情节点时切换,只要保持情绪上的连贯,那么跳着讲故事的方式就能够不断激发观众的关注欲。
㈧ 《火锅英雄》:论如何正确玩弄观众
上周连看了《睡兄弟》和《火锅英雄》,先发了《睡兄弟》的评,批评它叙事差、无逻辑、缺少电影美感,引得粉丝不满,以千字长文回我,以个人观影体验和生活阅历证明《睡兄弟》的闪光点,叫我重读大学,重忆青春,退回去重看网剧,污我为职业黑。此番恰好要写《火锅英雄》,便看看一个具有电影思维的导演,如何正确的运用种种套路玩弄观众,偏又让观众甘之如饴,便看看我称《睡兄弟》的叙事属于“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是否委屈了它。
套路1、文戏武唱,武戏文唱,绝不可缺一个转身
现如今关于电影文章中总离不开“节奏”二字,只是我虚心拜读后发现,除极个别“家”外,大多作者均是语焉不详的写着“电影演到此处,叙事节奏控制的极好/极差”,不知究竟是怎么好,怎么差,顶多发表观感,“这场戏出彩,我看的津津有味”,难有深入评析(当然深入评析的文章大概不喜者居多,可以理解)。《火锅英雄》这片子刚好相当生动的展示了把控一场戏节奏的一种套路,其实不神秘,讲开来不在乎就是多一个“转身”,戏立刻就好看了。
《火锅英雄》有多少个转身我自然是记不得,只挑几个例子聊聊。
开场段,记得那个交警吗?此时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内部,气氛紧到极致,偏生在门口接应的胖子因违规停车被交警盯上,没关开关的对讲机又掉到地上无法拾起。交警步步逼近,胖子强装镇定,银行内犯罪正在进行,胖子究竟能否安然度过检查?交警是否能发现正在进行中的抢劫事件会有危险?此时观众情绪被带起。一番盘查后交警“转身”离去,观众舒一口气情绪降下来。两三步,对讲机中传来劫匪喝问声,镜头切换加快,不断给对讲机特写加推镜头,胖子紧张的反应镜头,交警似有所闻的镜头,电光火石间情绪被极速挑起,终于随着一组快速、惊慌的逃跑撞车戏宣泄情绪,一个悬念尘埃落定。只这一个转身,便多了一个情绪的起落,“节奏”便从这一起一落中来。
再看“刘波初寻于小惠”那场戏。于小惠在便利店孤单单吃东西,背后刘波犹豫着是否上前相认,相认却是多年不见手足无措略微尴尬,不相认又实在是有事相求。叫观众们看了一场大好男儿的扭捏姿态后,刘波鼓足勇气终于上前,临要叫到于小惠的一刻,手机响起,刘波立刻转身,又是一个情绪的起落,这可不就是套路?注意倘若只重套路不为内容服务未免可惜,转身既然只是个形式动作不填充内容就是浪费了一点时间,因此电话里传来的七哥催债的消息,另一条线先铺垫上。打完电话,男女主角得以相见,该叙旧叙旧,该聊天聊天,我们说:有了这个转身,这场戏“有戏”。(《睡兄弟》中陈晓初见秦岚一见倾心的段落,不会叙事就只能用慢镜头+抒情音乐,风机吹一下头发,美好的相遇就成了飘柔广告。我们看不出陈晓对秦岚一见倾心吗?当然能!好看吗?当然不!有戏吗?并没有)
第三个有意思的“转身”出现在“许东夺包”那场戏中。兄弟有难(负债),许东便要卖车相助,打一发友情牌后,许东瞧见了“似是落单”的七哥以及他身上背的重要道具“包包”。于是他戴上帽子,压低帽檐,手持匕首,急步前行,目标就是七哥!此时音乐也陡然急促,似乎在给许东提劲儿,观众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叮一声响,电梯里涌出一大群人,竟都是七哥的手下,许东立刻灰溜溜转身回车。这么一收一放,只一个转身,影院笑声一片。电梯+转身这个套路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还记得《唐人街探案》吗?还记得小沈阳领衔的三个笨匪和陈赫领衔的笨警察吗?还记得那个发生在泰国医院里的“激战”吗?形式多样,原理却是八九不离十。
套路二: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说穿了这把剑指的便是悬念。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电影来讲故事就是“人物未动,悬念先行”。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最喜爱玩悬念,他设计出诸多经典情境:人来人往的广场上有一颗定时炸弹,杀人凶手举行的派对上尸体正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无论如何,危险被观众看的一清二楚,剧中人物却一无所知,因此观众会不由自主的抓耳挠腮,替剧中人干着急。不知何时会引爆的危机,就是导演放在观众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开场交代信息设置悬念速度之快确实常在经典中得见,如果《火锅英雄》能拿高分起码有一半功劳在于龙头开场。镜头刚转到车里,几个带面具的人立刻向观众抛出问题:他们是谁?准备干什么?刚产生疑问他们就动手抢劫,借游戏声和监控中进行的抢劫这种对位手段来加强戏剧冲突的同时,又给驻守在外的胖子加交警排查戏,前文分析过便不详说,疑问紧随而来:交警招来警察,劫匪能否脱身?最后在金库发现一个洞,这个洞是怎么来的?谁挖的?为什么挖?龙头开场引人入胜,留下问号无数,我们甚至连劫匪的样子都不得而知,抢劫事件就戛然而止,正文开始。打电话的、玩手机的是不是都默默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大银幕上?面具悬念在很后面才揭开,以至于几个帅气的演员们摘下头套的瞬间,后排的妹子们发出惊喜的“啊~”“哇~”“哦~”没想到几个劫匪居然是这样的劫匪,银幕后我仿佛看到了导演的奸笑。
之后整个剧情的发展都会给观众设置一个个悬念,抛出一个个问题,大到刘波如何还钱、兄弟三人如何补洞、三个人到底会不会偷钱、补洞计划能否成功等等,小到富家女躲在桌子下被歹徒一个“转身”后发现,眼镜给绑匪的脚绑绳子镜头不动声色的横移,晕倒的绑匪旁边放着他的砍刀,眼镜会不会有危险?绑匪会不会挣脱?所有观众都知道刘波混入了绑匪圈,那他到底会不会被发现?导演利用老大一次次对刘波的身份进行“检验”,观众的情绪也被一次次带动起来。所有的问题都会给你答案,但!不是现在!这才是一部能称之为电影该有的叙事方式,而不是《睡兄弟》那种“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的方式,我真的不在乎网剧如何如何精彩有情怀,电影差就是差,而我针对的恰好只是电影本身,跟漫画/原著/原剧的好坏没关系。
套路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细数《火锅英雄》中的各种道具:外公手中的烟、装钱的黄色包包、失踪的信、都有自己的线埋在主剧情里,一旦这些道具被主人公使用,便是合情又合理,而不是小概率的偶发事件。
我个人认为《火锅英雄》中设置最恰当的道具是许东手里的刀。他在地下室遇见七哥,准备持刀抢回刘波的包,走到半路电梯中涌出七哥的小弟,许东受惊转身,刀就随手装进兜里。一系列的剧情过后,他们四人被绑在火锅店,许东突然忆起兜里装着这把刀,四人于是用它解开绳子。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之前的铺垫,这把刀突然出现该有多尴尬?
《火锅英雄》里,套路太多不一一列举,如果拿它跟《睡兄弟》比,很明显的感觉两个导演的专业度,我实不该将两者进行比较。《火锅英雄》是好看的,不过令人遗憾的地方也是颇多,有天惊见网友评说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两杆大烟枪》,不敢苟同,在此将遗憾之处点出。
遗憾1:菩萨
许东请来的菩萨作为佛教因果意象,从各方面思考也是对电影百益无一害,冥冥天定,宿命论,因果轮回,无论怎么说都很适合拔高电影主题,增加电影意蕴,甚至可能是《火锅英雄》进入经典队列的一张门票,从许东参拜那时起我对这尊菩萨就寄予厚望。无奈,尽管重复了几个镜头,但是当洞出现后,这尊菩萨所代表的线就结束了,那所有厚重感就仅剩下“招财”,这个设计真是有点捡芝麻丢西瓜的意思。
遗憾2:感情线太硬
感情不是一个人的事,于小惠对刘波爱的深沉,刘波为什么会喜欢于小惠呢?各位记得两人初见,于小惠一颗心小鹿乱撞,刘波可是把她当陌生人的状态,你参加聚会碰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就因为她当年暗恋过你,所以你就也爱上她了?这条线处理的很差,导致最后四人被绑,刘波说:我也喜欢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尴尬和汽油味。
遗憾3:烂尾
四个人天台聚餐、畅想未来,得出的计划居然还是开火锅店:你们不是刚倒闭一家店吗?还要开?很多人辩解:以前经营不善是因为刘波和许东没用心巴拉巴拉,但是商业问题不能用“团结就是力量”搪塞过去,尤其是电影之前还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考察按摩店”的笑点,更衬托开火锅店的设想不合逻辑。眼镜也不去北京留下来开前途未卜的火锅店(我猜测他在绑匪事件中被兄弟情感动,但是导演没空展示),刘波对于小惠尴尬的感情(于小惠喜欢刘波可以接受),再跟龙头一对比,更显得这个结尾差劲。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也不知道,毕竟电影叫《火锅英雄》而不是《按摩店英雄》。
遗憾4:生命力顽强的刘波与歹徒
当整个电影院沉浸在凶残血腥的画面带来的凝重气氛里时,电影急转直下朝着另一个方向一路狂奔,终于在刘波第三次爬起,我回忆起《十面埋伏》中被砍N刀的小妹不死,再看这段“追逐戏”就很想笑。这段戏荒诞,不好看,而且追逐的理由:那封藏在包里的信(告诉我,聪明的你们一定在黄色包包一出场就猜到信在包里)更是让人坐立难安。刘波对于小惠的感情从基础就没打好,如今追信我只能把他理解成刘波是个重信用的人(奇怪,他不是输光23万的赌鬼吗?),就算读到了信,也是证明“于小惠很喜欢刘波”,而不是“刘波很喜欢于小惠”,艰苦卓绝的追逐战的戏眼就在这,可是戏眼本身的合理性就有待商榷,拍的又不好看,这场是不是给影片整体拖后腿?
总结:《火锅英雄》值得去支持,但并非经典,期待值放低点应该还是能有良好的观影体验。
PS:许东用重庆话说的那句“么么哒”简直太可爱了。
㈨ 导演是如何用镜头运动来影响观众情绪的
跟镜头的作用,跟镜头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它既能突出主体,又能交待主体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变化的造型效果,有利于通过人物引出环境,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由于观众与被摄人物视点的同一,可以表现出一种主观性镜头,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的拍摄中有着重要的纪实性意义跟镜头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跟上、追准被摄对象是跟镜头拍摄基本的要求,跟镜头是通过机位运动完成的一种拍摄方式,镜头运动起来所带来的一系列拍摄上的问题,如焦点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光线入射角的变化,也是跟镜头拍摄时应考虑和注意的问题摇摄是指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的人体,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用摇摄的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叫摇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