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建国电影院解放前叫什么
叫荣金大戏院。与黄金大戏院(建国后的大众电影院。)都是黄金荣的产业
㈡ 上海过去的老电影院前哨电影院在什么地方
上海在60~70年代,有一些电影院曾经是改过名字的。比如:泰山电影院改名韶山电影院。和平改为战斗。美琪改为北京。后来又改回原来的名称。但没有叫“前哨”电影院。
㈢ 80年代的情侣,哪些场景现在看了也让人面红心跳
八十年代在谈恋爱的人,现在这个时候,子女都参加工作好几年了吧,有的大概也已都有孙子了。八十年代的爱情,在整个社会观念不开放的背景下,七十年代手拉手逛公园当作流氓行为的阴影还存在这。但是尽管这样,自由恋爱的气息已渐渐浓郁,不过像现在这么大白天明目张胆搂搂抱抱的在那个时候倒还是真没有。
八十年代中期,男女约会已经普遍存在。最常见的就是晚上约看电梯,当然,看电影在那个时候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说是看电影,其实只不过是个由头:说说悄悄话。尽管当时谈恋爱不再是什么洪水猛兽,人们仍然是含蓄羞涩,通常情况是:走的时候并不是并排走在一起说说笑笑张扬走过,而是一前一后好像互不相干一样去电影院。到了电影院门口后看看周围没有认识的人才会手牵手一起走进电影院。不过电影散场后就自由了。在小树林里,两个人手牵着手一起说笑着,不再顾忌。更有大胆者,便会闪到路灯照不到的树林深处开始学着电影里恋人们那样“接吻”了,这在当时算是非常开放了。
这是一组反映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思想开放和追求时尚的老照片,非常珍贵。图为80年代末一列火车上的卧铺车厢中,一对小情侣挤在一起,女孩深情地看着身边的男孩。
图为1980年在北京动物园游玩的时尚年轻人,虽然女士背包已经出现,但那时还不是纯粹的装饰品,包里面依然会装很多东西,走累了就会让男士帮忙背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结婚开始用小轿车接亲。图为80年代的一对新婚夫妻,帅气的新郎给漂亮的新娘开车门。
图为1981年的上海外滩,一对情侣亲密地坐在一起,女孩害羞地托着男孩的脸。
80年代的北京街头,一对小夫妻在朋友的帮助下,骑着三轮车从家具市场买回了一张崭新的沙发。
80年代的公园长椅上,一对情侣互相枕着对方的腿在休憩。
80年代的公园里,一对你侬我侬的情侣在说着悄悄话。
㈣ 大光明电影院的历程
很多人知道“大光明”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和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却不知道它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硬件上领了风气之先。早年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主演的《卿何薄命》和《一夜风流》、《翡翠谷》等多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些电影,1939年11月,“大光明”在全国率先引进了“译意风”同声翻译耳机设备。当时每个座椅背后都安装了一个小方匣,里面有电线与发音机相连。观众多付一毛钱,就可以租借耳机连上小方匣,听到“译意风”小姐们纯正的同声翻译。据悉,第一代“译意风”小姐中就有如今蜚声海内外影坛的著名影星卢燕。那时的大光明主要放映美国八大公司出品的影片,当时是远东地区影院中的翘楚。 大光明电影院几乎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它是中国第一家宽银幕电影院、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第一家四星级电影院,第一家氙灯电影院,影院超前放映各类中外优秀影片,每年吸引了二百万观众。大光明电影院票房收入历年是全国最高的,1994年达到了300万元人民币。
1933年6月14日由英籍粤人卢根重建并更名的大光明大戏院,是当时上海最高档、最大的电影院。从1928年首映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影片《笑声鸳影》以来,大光明历经起伏。然而,只要大光明一开,其票房总是令人艳羡的,曾经有过连续11年票房全国第一的辉煌。“远东第一影院”的派头仍在“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上彰显着。 张爱玲时代的大光明,门口有三眼巨大的喷泉,台阶上铺着丝绸地毯,衣着华美的俄罗斯女郎作为招待。还有一个由欧美乐师组成的乐队。那时来大光明看电影的都是有钱人。据说鸿翔的服装设计师为了能捕捉最新的流行样式,也经常到大光明观察时髦女郎的穿戴。
高永清联合部分外资将静安寺路(南京西路)216号的卡尔登跳舞场改建为影院,聘请《申报》副刊《自由谈》的主编周瘦鹃为广告部主任,周瘦鹃为这座新影院命名为“大光明”。 2008年,大光明影院斥资1.2亿元人民币,开始对影院进行修复工作。早报记者昨日看到,风帆形的外立面、荷花形的屋顶、圆弧曲线形的大厅、高挑堂皇的进厅,翻修一新的大光明电影院重新找回十里洋场中的“洋气”感觉,其欧美建筑风格的辉煌外观令观众有着置身上世纪30年代的错觉。
据悉,尊崇并恢复历史原貌是本次修复和改造中所坚持的原则,原有的放映大厅,一、二层老休息厅以及外立面,都予以保留并全面修复。修复过程中,参照了许多历史照片和图片,以求恢复大部分老年人对大光明的总体印象。其中,大厅、进厅和休息厅顶面全部采用24K金箔铺设,进厅和休息厅则全部采用铜质花饰扶手,营造出了大光明原本金碧辉煌的效果。 改造后的大光明形成“1大加5小”的放映格局。原本可容纳1900人的放映大厅被缩减了600个座位,原本两层楼的设置依然保持,一楼800多座、二楼500多座。此外,大光明影院还新开发出了5个小观众厅,包括一个VIP厅,使得观众在影院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据影院经理杨根林介绍,影院中的音响系统与举办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中国大戏院”相同。大光明电影院还引进了当今影院最新的技术———杜比3D立体数字放映机,形成了胶片、数字共存的放映格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院底层原本单独作为疏散通道的空间也得到了利用,这一通道被精心设计成展示大光明电影院80年历史的文化长廊,供观众免费参观。长廊色彩取灰白两色,营造简洁、素雅的氛围,通过灯光、图片、文字、实物等手法,展示影院的昨天与今天。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使得观众们在欣赏电影之余,更能品味大光明80年的花样年华。
㈤ 老底子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标志及对联是什么样子的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6-28
㈥ 以前上海的战斗电影院是在什么路
就是现在的和平影都,在黄浦区西藏中路290号近汉口路
㈦ 跪求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大约1925-1931年上海比较出名的电影院是哪里那是放的电影都有哪些越全越好。
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是上海电影院发展的一个全盛时期,中国商人和外国资本一起介入,建造了大大小小很多电影院。其中「大光明影戏院」、「国泰大戏院」和「南京大戏院」,最具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 至于电影应该是《马路天使》、《姊妹花》、《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这几部。 望采纳
㈧ 大华大戏院的历史沿革
大华大戏院始建于1935年,是民国时期中上流社会的重要娱乐场所之一。由美籍华人、大华大戏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司徒英铨筹资,基泰工程杨廷宝设计,上海建华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1936年5月29日建成开业,拥有1768个软席座位,以及冷暖气设备等,成为当时南京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戏院。
开业时首映影片是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歌舞剧《百鸟朝凰》,轰动全城。开业不久,梅兰芳曾在此演出京剧。
曾经的大华,是达官显贵交际来往、娱乐消费的场所,最高票价可达二元大洋,这相当于当时普通百姓一周的伙食费。
南京沦陷后为日伪合办的中华电影公司经营,1945年后为国民政府接管。
1949年以前,大华以放映进口影片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大华大戏院改名为“大华电影院”。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电影刚刚起步,这期间影院主要放映前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以及为数不多的国产影片。夏伯阳、保尔·柯察金等许多苏联英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间,国产影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看电影、评电影是人们陶冶性情最时尚的享受。年轻一代沉浸在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之中,电影伴随着他们一同成长。文化大革命的疾风暴雨,把人们美好梦想击的粉碎,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影院关门歇业了一段时间。
20世纪50年代末,经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批准,大华移交地方政府。
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产电影日益繁荣,大华电影院作为南京首屈一指的影院进入了放映的辉煌时期。
20世纪80年代前后,《保密局的枪声》、《庐山恋》、《小花》等电影,每天放映10场依然一票难求,大华大戏院的票房也因此屡创新高,1984年在全市率先突破全年门票收入100万大关,1989年更是突破200万元大关,成为全国票房冠军的常客。
1984年,影院在全市率先突破全年门票收入100万大关,雄冠全省,获得了江苏省文化厅授予的“全省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86年,大华电影院继实现了放映自动化、光源氙灯化、音响立体化、座椅软席化、空调冷气化之后,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改造后的影院更加华丽典雅,宽敞舒适,吸引了更多的影迷走进电影院。
1987年全年门票收入在1984到1986年连续三年超百万元的基础上,又创造150万元的新纪录,并进而于1989年突破200万元大关,获得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的“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200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多的维修改造,大华大戏院重新开业。
南京大华电影院通过多年的不断改造和完善,曾使电影院的经营业绩处于全国和全省同行业的领先位置,为南京影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重新开张后的大华没有“倚老卖老”,而是积极探索新兴的市场之道,发展会员、团购营销、在线选座……积极的营销手段也使得大华在全国4000多家影院中的排名稳步提升,虽然重新开业仅一年多,但大华现在已跻身全国影院500强之列。
㈨ 80年代的电影院具体规格
10*20座
㈩ 上海老电影院
有啊,在长宁天山路上的天山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