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黑人对世界电影的贡献

黑人对世界电影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2-09-08 00:22:52

㈠ 黑人对世界有什么贡献

黑人的贡献仅在于体育和音乐

大部分黑人们都长得高大威猛,而且由于经常锻炼的原因,他们的身材是非常好的,看上去相当强壮,肌肉极其发达。这样的人,在体育方面常常都会有很优秀的表现。

黑人们的能歌善舞,这一点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不少黑人们的嗓音都非常的迷人,唱的歌曲很打动人心。而且因为经常锻炼,导致身体比较灵活,跳起舞来,也很充满魅力。因此,在乐坛上面,有不少出名的黑人歌星们。

黑人在音乐和体育领域的成就

已故的世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就是一位伟大的歌手和慈善家,还有很多黑人歌手都在世界歌坛有很大的成就。

而黑人在体育界的名人更多:飞人迈克尔·乔丹、大鲨鱼奥尼尔以及去世的科比都是伟大的篮球运动员,深受球迷喜爱。

在田径和足球赛场,黑人也有不俗的成绩。球王贝利,短跑名将飞人博尔特、高尔夫球球手“老虎伍兹”,还有前世界拳王泰森。

㈡ 格里菲斯对电影的贡献

生平:在电影发展的里程中,大卫·格里菲斯,这位美国的电影大师以他非凡的才能,把电影从戏剧的奴仆地位中解脱出来,使之发展为一门与音乐、美术、文学平起平坐的独立的艺术门类。他不仅熟练地运用电影特权,创造性地安排电影的摄影构图和蒙太奇,而且巧妙运用大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淡出淡入、摇镜,并交叉使用,使电影史上出现了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第一个高峰.大卫·格里菲斯(1875 1948)出生于肯塔基州的拉格朗基,父亲是个医生,参加过美国的南北战争,是个破产的南军上校。他在格里菲斯十岁时就去世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就落在格里菲斯那当小学教员的姐姐身上,日子过得很艰难。格里菲斯早早地就步入社会,当过书店店记、《信使报》记者、消防队员、冶金工人、电梯工人、高尔夫球场的捡球员、默菲特剧团的演员等。从这多而杂的行当看,格里菲斯曾为了糊口,简直是碰到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完全没有选择的自由。不过,不论生活怎么艰难,他都没放弃对文学的爱好,他阅读布朗宁、杰克·伦敦、莫泊桑、托尔斯泰、狄更斯和惠特曼的作品,并且自己还写过诗歌、小说和剧本。这种生活使他广泛接触了下层社会,了解人民的艰辛。这对于他日后驰骋影坛却不是没有益处的。1907年夏天,在纽约失业的格里菲斯,好不容易在爱迪生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里找到一个当配角演员的工作,每星期的报酬仅15美元。他不仅勤恳、而且有才华,连续写了几个剧本。1908年,比沃格拉夫公司的导演麦克·寇琼退休,格里菲斯接替其工作,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影片叙述一个小女孩被吉普赛人拐走,被装在大酒桶里,放在活动木屋的平台上。马拉着木屋奔跑时,酒桶滚下平台,顺着斜坡,一直滚到河里。渔夫捞起木桶,小女孩也获救了。这故事既惊险,又有趣,放映后获得成功。格里菲斯便从他阅读过的莫泊桑、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找题材拍摄影片,平均每星期拍两部。从1908年到1912年,共摄制了四百多部。这些影片既继承卢米埃尔等人的纪实风格,也吸取了梅里爱戏剧电影的因素,甚至还受意大利历史电影的影响,拍了几部史诗性的影片。他将各个流派和许多前辈导演们那点滴的分散的创造吸收过来,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的许多独创的东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表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表现在内容上便是对下层人民的苦难的同情。如《埃德加·爱伦·坡》描写的是个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故事。爱伦·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出生于波士顿,父母是流浪艺人,自幼成为孤儿,美国南北战争中以南方失败告终,爱伦·坡的作品中总浸 着南部没落的情绪,热衷表现颓废和死亡的情景。格里菲斯也是美国南部人,幼年生活与爱伦、坡相似,也许这也是他将诗人搬上银幕的原因。影片描绘诗人在充满可怕阴影的房间里照料快死的妻子,打开窗户时,一只乌鸦突然飞进来,停在门旁帕拉斯的胸像上。诗人生活穷困,卖文度日。他写了《乌鸦》一诗,匆忙拿去卖钱,以救助妻子,当他拿了卖稿的十元钱回来时,才发现妻子已死去了。格里菲斯用象征方法,集中表现爱伦·坡的生活困境,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表现了对贫穷知识分子的深深同情。这些特点表现在技巧上便是独创性。他在《陶丽历险记》里首先运用了“闪回”的手法;他成功地发展了特写镜头,在根据杰克·伦敦的《没有灵魂》改编的《黄金梦》中,他把摄影机移近演员,充分摄取演员的面部表情;他在特技摄影上也有独到的创造,因此于1922年他还获得此项专利;他在《隆台尔的报务员》里,运用交替蒙太奇,以逐渐加快的蒙太奇节奏,表现追逐镜头中的紧张气氛,他在《人类的创造》中,又巧妙地运用远景镜头。正如《苏联世界电影网络全书》里说的:“格里菲斯的艺术活动的进步和革新的意义在于,他把导演看作是作品的统一形象的创造者。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尝试解决一个形式或者美学问题。”从而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电影的蒙太奇体系就是在他的艺术生涯里发展出了最初的模样。然而,真正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而这两部影片的拍摄又使格里菲斯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一个国家的诞生》拍摄于1915年。格里菲斯根据牧师汤马斯·狄克逊那部赞扬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的影片。它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围绕南北两个家族以展开情节。这两个家族本是世交,子女间还发生恋情,在战争中因政见不同而变成仇敌,各自参加南北不同的军队,刀枪相见,在三K党的帮助下,双方停止内战,两家重归于好,有情人也终成眷属。影片在两个家族中,又以卡梅隆一家的遭遇为重点,展开三条线索:黑人的暴行引起大火焚烧大西洋城;卡梅隆一家焦急地注视外界的内战;“小上校”搏击在战场上。三条线交织进行以形成影片的总体结构、格里菲斯调动强大的阵容,花费10万美元,仅用九个星期就摄制完成了。全片共分为12本,1500个镜头,可放映3小时。在当时是算巨片了。《党同伐异》由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小故事组成。古代的《巴比伦的陷落》,描写巴比伦亲王贝尔沙撒的奢靡生活及波斯王居鲁士攻打巴比伦的历史事件。其中穿插了一个少女与亲王热恋的情节。近代为《基督受难》,描写耶稣与伪善的法利赛人的冲突,因犹太人出卖被钉上十字架。现代为《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描写法王查理九世在位的1571年,一个女教徒随未婚夫一家到巴黎后,在巴戴莱姆屠杀日中,一家人遇害的故事。当代的《毋与法》,描写1912年一个罢工工人被控谋杀的冤案。为什么要将时间跨度极大的事情拍成一部影片呢?格里菲斯解释说:四个故事犹如四条河流,本来分开,慢慢前进,后来越来越奔腾,交叉在一起,汇成党同伐异的激流。他的意思是说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总是反对和镇压那对立的阶级,即党同伐异。这就是善与恶的对立,这种对立是永远不变的。他从历史上的巴比伦时代说起,指出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各种不肯容忍的行动,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他在影片末尾安排全体牺牲者起立去祈求和平。颇有寓意,是在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宽容、博爱,不要互相残杀,制造仇恨,表现的是个道德的主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格里菲斯以“党同伐异”加以概括,显然是不准确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也不能深责格里菲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艺术技巧。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丰富和发展了平行蒙太奇、巧妙地运用隐喻、第一次把时空相距很远的事件组织在一部影片里,彻底打破了戏剧的三一律,使电影发展成独立的艺术,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伟大创造。因此,《党同伐异》就成为电影史上经典作品。1919年,他与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组织建联美影片公司,尽管也拍出了《被摧残的花朵》等优秀影片,但气魄已大不如前了,20年代后期,他的影响逐渐衰退。1931年他拍了他最后一部影片。1935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为他颁发特别奖。他逐渐被人遗忘。1948年,他孤零零地死在好莱坞的一家旅馆里。一代巨星陨落了。

作 品 年 表

导 演

1 Abraham Lincoln 林肯传 【1930】
林肯传(台)/林肯传(港)

2 Sally of the Sawst 被遗弃的莎丽(暂译) 【1925】 3

America 美国 【1924】
美国(台)/美国(港)

4 Orphans of the Storm 奥凡斯风暴 【1921】
奥凡斯风暴(其他)

5 Dream Street 梦幻街 【1921】
梦幻街(台)/梦幻街(港)

6 Way Down East 赖婚 【1920】
赖婚(台)/往事如烟(港)/新英格兰之路(其他)

7 Broken Blossoms 凋谢的花朵 【1919】
凋谢的花朵(其他)

8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铁血鸳鸯(港)

9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10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11 Home, Sweet Home 落花,甜蜜的家 【1914】
落花,甜蜜的家(台)

12 The Adventures of Dollie 桃丽历险记 【1908】
桃丽历险记(台)

制 片

1 Abraham Lincoln 林肯传 【1930】
林肯传(台)/林肯传(港)

2 Sally of the Sawst 被遗弃的莎丽(暂译) 【1925】

3 America 美国 【1924】
美国(台)/美国(港)

4 Orphans of the Storm 奥凡斯风暴 【1921】
奥凡斯风暴(其他)

5 Dream Street 梦幻街 【1921】
梦幻街(台)/梦幻街(港)

6 Way Down East 赖婚 【1920】
赖婚(台)/往事如烟(港)/新英格兰之路(其他)

7 Broken Blossoms 凋谢的花朵 【1919】
凋谢的花朵(其他)

8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铁血鸳鸯(港)

9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10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编 剧

1 Orphans of the Storm 奥凡斯风暴 【1921】
奥凡斯风暴(其他)

2 Dream Street 梦幻街 【1921】
梦幻街(台)/梦幻街(港)

3 Way Down East 赖婚 【1920】
赖婚(台)/往事如烟(港)/新英格兰之路(其他)

4 Broken Blossoms 凋谢的花朵 【1919】
凋谢的花朵(其他)

5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铁血鸳鸯(港)

6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7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8 Home, Sweet Home 落花,甜蜜的家 【1914】
落花,甜蜜的家(台)

演 出

1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铁血鸳鸯(港)

2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3 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 虎口余生 【1908】
虎口余生(台)/虎口余生(港)

音 乐

1 Broken Blossoms 凋谢的花朵 【1919】
凋谢的花朵(其他)

2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3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剪 辑

1 Intolerance 党同伐异 【1916】
党同伐异(台)/忍无可忍(港)

2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个国家的诞生 【1915】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一个国家的诞生(台)/一个国家的诞生(港)

㈢ 卓别林跟迈克尔杰克逊谁的影响力更大

又是一个垃圾问题。
两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职业涉及的领域不同,你比个王八。
你非要从大体上讲,那我就说说我个人的意见好了。
卓别林对世界电影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丰富了世界喜剧电影,全美国都知道他的大名,他拍摄一系列电影反映美国社会,表达出自己的伟大思想。卓别林还是奥斯卡奖的一位获得者,后来又获终身成就奖并且被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士爵位。他的流浪汉形象在全世界家喻户晓,但是他的时代拍摄的基本上都是默片,虽说后来成功过渡,拍起了有声电影,但又都是黑白电影,对我们现在的人而言是非常不习惯的,所以他对我们的影响甚至连成龙周星驰都不过,但是他对世界的(历史的)影响其实比任何喜剧演员都大,他是个无敌的喜剧之王。
迈克尔对世界流行音乐的贡献是开辟并发扬了摇滚与流行音乐在世界的地位,并且自己创造了一种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让自己的音乐横扫全球,开挂一般将自己的成就推上了世界巅峰,他的音乐影响了美国的军队和政治,成功将黑人的音乐超越种族,影响整个世界。他的歌非常适合我们,所以我们就会觉得他是神。
总的来说,迈克尔对我们的影响力比卓别林大。

㈣ 007居然要变成黑人女性,黑人为什么在欧美电影之中越来越重要

现在007换成黑人,无非就是多添加了政治的色彩。

这次的007的主角主要强调两点,一方面她是黑人,另一方面她是女性。

这些黑人男演员的优秀也证实了现在欧美娱乐圈重男轻女的现状,现在美国女权主义在各种宣扬,这次007换角色无非也是打开女性市场,顺应目前的政治倾向。

但是电影是否好看,还要等等,目前不能下结论,毕竟007换成女人,总觉得少了一些硬气和帅气,不知道到时候电影会怎样呈现,期待吧。

㈤ 呵呵大家踊跃发言

呵呵 老兄 我给你留的

22届 勃洛特·克罗福 Broderick Crawford for 一代奸雄 All The King's Men

1937年在影片《女人追男人》中初登银幕,但是星途不顺,直到在他步人影坛12年后,才凭影片《国王的弄臣》大获成功,达到他演艺事业的最高峰。在此后,由于他的演技定型,戏路单一,仅在一些影片中出演配角23届 乔斯·费勒 Jose Ferrer for 大鼻子情圣 Cyrano De Bergerac

乔治克鲁尼的叔叔,对于许多人来讲,他才是大鼻子情圣的扮演者,在他之后的任何一名演员,包括汉尔特·汉普登在内,都没人能超越他所饰的大鼻子情圣一角。但在60年代,他的时代过去了。24届 亨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for 非洲皇后 The African Queen

出生日期:
1899年12月25日

出生地点:
New York, New York, USA

逝世日期:
1957年1月14日

逝世细节: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throat cancer)

原名:
Humphrey DeForest Bogart

昵称:
Bogey |Bogie

身高:
174cm

素有影坛铁汉之誉的亨弗莱·鲍嘉,虽然已经主演了不少阳刚味道浓厚的黑社会动作片和西部片,但他在本地影迷心目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部代表作却属于文艺片类型。亨弗莱·鲍嘉的父亲是曼哈顿著名的的外科医生,母亲则是位杂志画家,年轻时代的鲍嘉虽然功课不错,考入耶鲁大学预修科,拟攻读医学院,却因个性冲动违反校规而被逐。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了鲍嘉另一个发泄精力的战场,他加入了美国海军,并在战斗中上唇受伤,所以他后来当演员时总是嘴唇紧绷,谈话也有点口齿不清,反而成了他的硬汉特征。 26届 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for 战地军魂 Stalag 17

逝于1981年11月6日。因酗酒,心脏病发而亡的霍尔登,是影城不可多得的英俊男星,他潇酒而不拘小节的风采,使得他深受影迷的喜爱。荷顿是在芭芭拉史坦威的提拔下,以《黄金小子》一片打响知名度,从此他可称得上是一帆风顺,至他病逝前,演出一直未曾中断过。而他尤其擅长爱情文艺片,但使他获得影帝的却是比利怀德执导的战争片《战地忠魂》。 27届 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for 码头风云 On the Waterfront

45届 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for 教父 The Godfather

姓名: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24年4月3日

逝世日期:2004年7月2日

出生地点:美国奥马哈州内布拉斯加市

国籍:美国

身高:178 厘米

人物简介

马龙白兰度1924年4月3日出生于美国纳布拉斯加州欧马哈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自小顽皮好动,性格倔强,从不好好学习。中学毕业后他到纽约,进了一家戏剧学校攻读表演艺术。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就看出白兰度是块演戏的材料,并预言他不出几年定会成为美国最优秀的演员。他的预言极快便应验了,白兰度不久就在百老汇崭露头角,成为一位颇受瞩目的人物。

1950年他出演他的第一部影片《The men》,但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随后1951年白兰度异军突起, 出演他曾经在舞台上大获成功的影片《欲望号街车》,他以其独特的厚实沉稳,粗野遒劲的表演风格成功地塑造了流盲无产者斯坦利的形象。他的出色表演使他获得他的第一次奥斯卡奖提名。此后白兰度又因《萨巴达》、《朱利斯·凯撒》和《狂野的人》而获得三次奥斯卡奖提名。1954年,白兰度出演一部低成本的影片《码头风云》,扮演了一位码头搬运工。为此他还亲身去体验生活,真正当起一个码头搬运工。他将这个角色饰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为美国中下层工人的光辉代表。这一次他终于赢得奥斯卡金像奖。

就在白兰度踌躇满志、幻想光辉前途时,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一场电影官司使他变得怪癖孤独、沉默寡言,几乎于世隔绝。他变得顽世不恭,成为好莱坞最出名的"浪子"。期间,只有《叛舰喋血记》一片是他的成功之作。他自己创办的电影公司也宣告失败。他几乎在影坛消声匿迹。1970年,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影片《教父》,白兰度产生极大的兴趣。这部反映美国黑手党家族事业的影片一经上映,立刻引起社会的巨大轰动,被称为是继《公民凯恩》后最伟大的一部电影作品。影片创下非凡的票房收入。白兰度把教父唐·维克托演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充分展现他惊人的才华。为此他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金像。随后,他又出演《巴黎的最后探戈》、《超人》、《现代启示录》和《干燥的白色季节》等片,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其中,《干燥的白色季节》又一次让他获得奥斯卡奖的提名。

进入90年代后,年迈的白兰度依然演出了颇具水准的影片《唐璜德马科》和《人魔岛》,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他那炉火纯青的演技。

生平荣誉:

《在江边》(ON THE WATERFRONT)(1954)

第二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第四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柴巴达万岁》(VIVA ZAPATA!)(1952)

第二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1953)

第二十六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演技之神,好莱坞之王 Marlon Brando

主要作品:

《男儿本色》(the men)

《欲望号街车》(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萨巴达万岁》Viva Zapata

《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

《码头风云》on the water front

《飞车党》《野性骑手》the wild one

《拿破仑情史》Desiree

《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

《秋月茶室》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樱花恋》Sayonara

《幼狮》The Yong Lions

《漂泊者》The Fugitive Kind

《独眼龙》One eyed Jacks

《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

《丑陋的美国人》The ugly America

《枕边故事》Bedtime Story

《代号莫里图里》Morituri

《阿巴鲁萨》The Appaloosa

《追逐》The chase

《香港女伯爵》 A countess from Hongkong

《黄金眼中的镜象》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糖果》Candy

《第二天的夜晚》the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奎玛达》Quemada

《教父》The Godfather

《夜间来客》The nightcomers

《巴黎最后的探戈》Ultimo tango a Parigi

《密苏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

《超人》Superman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劳尼-为亚马逊而战》Raoni:the Fight for the Amazon

《公式》The formula

《干燥的季节》A dry white season

《新手》The fresh man

《黑暗的心-一个制片人的启示录》Hearts of darkness:a Filmmaker's apocalypse

《克里斯托佛-哥伦布之发现》Christopher Colmbus:the Descovery

《唐-璜》Don Juan Demarco and the Centerfold

《人魔岛》The island of Dr.Moreau

《勇敢》The Brave

《意外之财》Free money 28届 欧内斯特·博格宁 Ernest Borgnine for 马蒂 Marty

欧内斯特·博格宁是美国极负盛名的性格演员,影、视、剧三栖。从外表看,他是十足的丑男,似乎只配演坏人,但其实他的表演潜力很大。演好人也同样成功。

博格宁一九一七年一月二十四日生于康涅狄格州哈姆登。原名厄麦斯·埃弗隆·博格宁。其父母是意大利移民。小博格宁二至七岁是在米兰度过的,后来到美国上学。从一九三六年起,他在海军长期服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复员。由于对演员职业的爱好,他进入哈特福特市的兰达尔戏剧学校专修演技。后又去弗吉尼亚,加入当地一剧团。与此同时还在电视节目里演出。

一九五一年,这位剧、视两栖演员以其独特的外表和深厚的功底,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哥伦比亚公司和他签订了拍片合同。同年,以《海盗船》一片登上银幕。但他的那副相貌——过宽的脸膛、细小的眼睛以及一只只漏风牙,决定了早期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坏蛋,例如《永垂不朽》里那个虐待士兵的中士,等等。

然而,在《马蒂》(Marty)里,他撕下了凶险的丑相,让角色以憨厚善良的面貌出现:那个叫马蒂的中年男子举止多么文雅,以一片真心感动了一位温柔贤慧的女教师,两人终成眷属。博格宁因此角囊括了四个影帝称号:奥斯卡奖、纽约影评奖、全美评论协会以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

从那以后,这位奖主戏路拓广,几乎很少演坏蛋角色了。六十年代里;“他拍摄了一部很有名气的电视系列片《麦克哈尔的海军生涯》,这次他演的是英雄角色。 29届 尤·伯连纳 Yul Brynner for 国王与我 The King and I

1915年7月12日,尤尔-伯连纳(YUL BRYNNER)出生于俄国库页岛,父母有瑞士与蒙古族的血统。有人说他是身世如谜,演技却出神入化。他善于扮演神秘莫测、富有魅力的人物。

据说,他的童年是由吉卜赛人收养,后被带到巴黎。在巴黎大学就学时,被著名演员麦克尔-契科夫收为学生。1940年,契科夫将他带到美国,由于他能流利地讲几国语言,1942年,被美国战时情报部录用,当战时法语播音员。

1949年尤尔第一次上银幕,在《纽约港》中演反派角色。四十年代末,他大部分时间从事电视台工作,既当演员又当导演。1951年,他被选中在百老汇轰动一时的音乐剧《国王和我》中扮演国王,连演1246 场,获许多奖励和好评。从此,蜚声美国剧坛。1956 年,该剧改编为电影,他被选为主角,并获当年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同年,他在另外两部影片《真假公主》、《十戒》中的优秀演技,被全美电影评议会授予最佳男演员奖,从此进入好莱坞明星行列,1957 、1958 连续两年被列为好莱坞十大卖座明星之一。他主演的《七个好汉》、《卡拉马佐夫兄弟》、《旅程》均极出名。他在国际上也享有颇高声望,多次在多国合拍片干中担任重要角色。 30届 亚历克·吉尼斯 Alec Guinness for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英国演艺泰斗亚历克·吉尼斯于8月5日病逝,享年86岁。他是在英格兰南部汉普顿郡的家中突然病发,急送医院不治,病因系肝癌。

这位巨星的殒落是世界电影的一大损失。

亚历克的艺龄逾60载,主演过46部影片、68出话剧和12部电视剧。有史以来10部最卖座的影片中有3部(即《星球大战》三部曲)由他参加演出;奥斯卡奖最佳影片中也有两部即《桂河大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他主演的。《桂河大桥》使他摘取了影帝桂冠。1988年,柏林电影节特别颁给他一座终身成就奖,表彰他对世界电影的杰出贡献。美国大导演乔治·卢卡斯在获悉吉尼斯逝去的消息后立即发表声明,称他毫无疑问是当代最有才华、最值得尊敬的演员之一。

亚历克不愧为演剧天才。他戏路十分宽广,那张与众不同的脸孔就如一本空白画册,只要一副眼镜和一顶黑礼帽,他就能变成约翰·卡莱笔下的超级间谍;加上粗硬的灰胡子,他又变成莎土比亚戏剧里的夏洛克。他扮演过哈姆雷特、罗马大帝凯撒、海军上将纳尔逊、现代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以及希特勒和俄国将军、日本商人等,甚至还演过女人幽灵。在1949年拍的《好善心小皇冠》里,他一人除主角外还兼演7个配角,具八副面孔八种性格。“千人面”的雅号由此而得。

而亚历克的传奇际遇本身就是一出精彩好戏。他1914年生于伦敦,是个私生子,生父是银行经理,但没正式娶他的母亲,每月会给母于俩生活费,但不准他喊爸爸。特殊的家庭背景,让吉尼斯从小害羞,躲到了童话故事和玩具模型里尽情邀游,自行塑造出一个比现实更瑰丽的世界,这对他后来成为演员有很重要的影响。1933年,他开始专业演艺生涯。1946年二战结束,他从皇家海军退役后重返艺坛,参加了大卫,里恩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的《孤星血泪》的演出,饰匹普的好友。从此亚历克与这位大导演结下长期合作之缘。

1959年,亚历克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封号,但他当即表示自己只是一位在生活和戏里喜欢喋喋不休的“长舌男”,别把他当成贵族。“如果我尝试做天皇巨星,将会被人视为笑柄。”亚历克因品行谦恭、不耍大牌而闻名。对于自己凭《桂河大桥》里的上校角色而捧奥斯卡金像,他说:“回头再看,我不觉得那是很了不起的演出。”

对年轻一代影迷来说,亚历克·吉尼斯的名字也不陌生。他在《星球大战》三部曲里饰一位武功高强的绝地武士,叫“欧比王”,手持一把激光宝剑,挥舞起来八面威风。此角为好莱坞科幻片英雄的鼻祖。不过,对于这个角色的台词他并不感兴趣,认为那是“无聊的垃圾台词”,为此他曾劝说卢卡斯安排在剧中让欧比王被杀死。亚历克最后一部作品是电视电影《爱斯基摩的日子》。

亚历克的表演技巧堪称当代表演艺术的范本,其经验与诀窍值得借鉴。例如他说自己的表演成功归因于第六感觉——直觉,“直觉从未失灵过,它帮助了我如何挑选好角色。当我事先计划好演什么,并认为一定成功时,事情就会变糟糕,而当我只是出于喜欢某个角色而立刻表示我能演时,我总是成功。” 31届 戴维·尼文 David Niven for 鸳鸯谱 Separate Tables

生于伦敦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军官。少年时期就读于桑赫斯特军事学校,毕业后参加苏格兰轻骑兵团,6年后退伍,从事记者等多种职业。后到好莱坞当临时演员,因出众的才华和优雅的风度,逐渐升至一号主角。50年代是他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其中以《环球世界八十天》最为出名。1958年以《分离的桌子》荣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和纽约电影评论奖的最佳男演员奖。1981年因病去世,共拍有影片10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孤军血战记》、《铁血忠魂》、《美满姻缘》、《彩凤朝阳》、《月亮是蓝的》、《金龟婿》、《红桃王后》、《尼罗河惨案》、《逃往雅典娜》等。

演员作品
傻龙登天 Curse of the Pink Panther (1983)
傻豹 Trail of the Pink Panther (1982)
海狼 Sea Wolves: The Last Charge of the Calcutta Light Horse, The (1980)
超级老千 Rough Cut Roughcut (1980)
海狼突击队 The Sea Wolves (1980)
逃往雅典娜 Escape to Athena (1979)
纸老虎 Paper Tiger (1975)
King, Queen, Knave (1972)
超级船长 Extraordinary Seaman, The (1971)
秋尽冬来 Before Winter Comes (1969)
浪漫千金 Impossible Years, The (1968)
英烈传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 The (1968)
铁金刚勇破皇家夜总会 Casino Royale (1967)
谍追谍 Where the Spies Are (1966)
兰黛夫人 Lady L (1965)
闺中趣事 Bedtime Story (1964)
粉红豹系列:偷香窃玉 The Pink Panther (1963)
北京55天 55 Days at Peking (1963)
最佳敌人 Best of Enemies, The (1962)
纳瓦隆大炮 Guns of Navarone, The (1961)
银婚夜 Happy Anniversary (1959)
凤求凰 Ask Any Girl (1959)
鸳鸯谱 Separate Tables (1958)
Bonjour tristesse (1958)
鸟与蜂 Birds and the Bees, The (1956)
环球旅行80天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1956)
御贼 King's Thief, The (1955)
Carrington V.C. (1955)
蓝色的月亮 The Moon Is Blue (1953)
香车美人 Happy Go Lovely (1951)
彩凤朝阳 The Toast of New Orleans (1950)
Kiss for Corliss Kiss for Corliss (1949)
主教之妻 The Bishop's Wife (1947)
平步青云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1946)
呼啸山庄 Wuthering Heights (1939)
黎明侦察 Dawn Patrol, The (1938)
罗宫秘史 Prisoner of Zenda (1937)
孔雀夫人 Dodsworth (1936) 32届 查尔顿·赫斯顿 Charlton Heston for 宾虚 Ben-Hur

1924年10月4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1949年他在历史片《尤利乌斯·恺撒》中成功的扮演了名将安东尼奥,初露锋芒。进入50年代,海斯顿片约不断,由于他身材魁梧,五官线条刚毅,尤其是他的希腊鼻,使得其出演的影片多为大场面、大制作的电影,而角色亦几乎都是圣人、伟人、望族、将军、领袖等人物,因而促成了查尔登·海斯顿能快速窜红的有利因素。

1959年终凭超级史诗巨片《宾虚》荣获奥斯卡影帝桂冠。70年代他又推出了包括《猿人星球》、《大地震》、《中途岛》等商业大片,亦树立了其银幕超级硬汉形象。1977年荣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大奖。80年代他多以拍电视为主,主演了史诗剧集《王朝》。1989年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邀前来执导话剧《哗变》。还曾任美国电影学院院长。至90年代仍偶有客串演出,并以其浑厚的嗓音在幕后担任配音和旁白工作。他最近的一部电影是2003年的《我的父亲》。 33届 巴特·兰卡斯特 Burt Lancaster for 灵与欲 Elmer Gantry

出生日期:
1913年11月2日

出生地点:
New York, New York, USA

逝世日期:
1994年10月20日

逝世细节:
Century City, California, USA. (heart attack)

原名:
Burton Stephen Lancaster

其他名:
Hecht-Hill-Lancaster|Lancaster

身高:
188cm

生于纽约,原名伯顿.斯蒂芬.兰卡斯特。中学时爱好体育,后获体育奖学金进入纽约大学,不久辍学,与好友成立了兰克杂技团,当杂技演员巡回演出.后又改行参加轻歌舞团和夜总会的演出。后又改行做过推销员和冰箱维修工。二战时服兵役,在意大利和北非参加过战斗。1945年一位戏剧演出人在物色演员时,误认他是演员让他在百老汇演出舞台剧《搜寻声音》。该剧只演出了3周,但兰卡斯特的表演却引起好莱坞一位制片人的注意。1946年,他在环球公司的影片《杀人者》第一次登上银幕。接着主演了《血溅虎头门》,并为派拉蒙公司主演了《沙漠情焰》、《电话打错了》等影片,一跃成为相当卖座的明星。至80年代兰卡斯特仍旧活跃影坛,有不少精品问世,代表作是《大西洋城》和《再上梁山》。1994年10月20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34届 麦克西米伦·谢尔 Maximilian Schell for 纽伦堡大审判 Judgment at Nuremberg

生于维也纳,1938年回原籍瑞士,战后在幕尼黑完成学业。1952年进戏剧界,成为职业演员和导演,经常在大城市演出。在电影表演方面演过不少名片,曾以《纽伦堡大审》一片赢得1961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奖,1970年导演第一部影片《少男的初恋》,风格独特,甚博好评,被列为德国新导演。他是德国红女星玛丽亚雪儿的弟弟。 35届 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for 杀死一只知更鸟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16年4月5日,格利高利·派克出生于美国。
他是好莱坞影星中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从影四十年,拍了五十多部影片,塑造了许多令观众倾倒的形象。他们中有理想主义的牧师、善良的农民、骠悍的职业枪手、无忧无虑的记者、严峻的职业军人……他曾四次被提名奥斯卡奖,终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因成功地扮演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为黑人伸张正义的律师而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纵观他的影史,多半演的是正气凛然的社会上层建筑人物,加上他在好莱坞从事公益活动的尊崇地位,无论银幕上下都塑造了庄严高贵的形象,就表演而论,略嫌单薄了些,然而,这种忠诚正直的理想人物,在美国电影上已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令人怀念了。

主要作品:
杀死一只知更鸟 (TO KILL A MOCKINGBRID)(1962)第三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王国的钥匙 (THE KEYS OF THE KINGDOM)(1945)第十八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鹿苑长春 (THE YEARLING)(1946)第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君子协定 (GENTLEMAN'S AGREEMENT)(1947)第二十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提名
十二点正 (TWELVE O'CLOCK HIGH)(1949)第二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36届 悉尼·波伊提尔 Sidney Poitier for 野百合 Lilies of the Field

西德尼.波埃特被认为是第一位好莱坞黑人巨星,他原藉巴哈马,生于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一个黑人自耕农家庭,自小家境贫寒,只接受过很短时间的正规教育。他的少年时期正是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阶段,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18岁时西德尼.波埃特来到了纽约,初期以做一些杂工为生,还有一段时间不得不投宿在公共汽车站里,不过穷困的生活没有改变他的决心。他第一次投考美国黑人剧院却惨遭失败,西德尼.波埃特就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来修正自己的南方口音和学习表演技巧,终于在第二次报考中成功,并且在一出百老汇歌剧《Lysistrata》中引起众人的关注,之后不断在舞台上有上佳表现。

1950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邀请西德尼.波埃特出演《医生与凶手》(No Way Out)一片,他在片中饰演的医生角色再次引起大银幕的注意,片约也源源不断,不久他就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黑人演员,由于白人演员在挑选角色上的优势,西德尼.波埃特又再花了七年时间才达到同时代电影巨星的地位。因为黑人一直只能是电影里的配角,西德尼.波埃特的努力使他在拒绝了几个有损形象的角色之后,终于开始拿到了主角的位置。

他在《挣脱锁链》(The Defiant Ones,1958)一片里出色的扮演了一个黑人逃犯,也给他带来了第一个最佳男主角的奥斯卡提名。五年之后,1963年的影片《野百合》(Lilies of the Field)为他赢得了第3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这也是首位黑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这也是黑人民权运动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之后西德尼.波埃特在银幕上,舞台上甚至黑人民权运动上都非常活跃,他的《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1967)和《吾爱吾师》(To Sir, with Love,1967)都被看作是打破种族坚冰的里程碑作品,而西德尼.波埃特的表演天才、正直、道德心和与生俱来的可爱也使他成为堪于同时代白人比肩的黑人巨星。

进入70年代,他不仅自己主演,而且还投资制片,甚至还出任导演,并且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到了80年代,他转为著书立说,虽然减少了银幕亮相的机会,不过他依然是二十世纪影坛最受尊崇的演员之一。

演员作品
Last Brickmaker in America, The (2001)
Ralph Bunche: An American Odyssey (2001)
Simple Life of Noah Dearborn, The (1999)
Free of Eden (1999)
David and Lisa (1998)
狙击职业杀手 The Jackal (1997)
Mandela and de Klerk (1997)
桃李满门续集 To Sir, with Love II (1996)
Children of the Dust (1995)
通天神偷 Sneakers (1992)
谍网神鹰 Little Nikita (1988)
雪山怒吼大追缉 Shoot to Kill (1988)
Paul Robeson: Tribute to an Artist (1979)
天才老爹发神威 Piece of the Action, A (1978)
布克与传教士 Buck and the Preacher (1972)
强风吹来时 Brother John (1971)
黑夜死亡线 Lost Man, The (1969)
谁来爱你 For Love of Ivy (1968)
炎热的夜晚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1967)
猜猜谁来吃晚餐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1967)
二十九壮士 Duel at Diablo (1966)
贝德福德军变 Bedford Incident, The (1965)
再生缘 Patch of Blue, A (1965)
一线生机 Slender Thread, The (1965)
长船 Long Ships, The (1964)
野百合 Lilies of the Field (1963)
阳光下成长 A Raisin in the Sun (1961)
巴黎狂恋 Paris Blues (1961)
少壮军人魄 All the Young Men (1960)
陋巷春光 Porgy and Bess (1959)
处女岛 Virgin Island (1959)
逃狱惊魂 Defiant Ones, The (1958)
金汉艳奴 Band of Angels (1957)
毛毛喋血记 Something of Value (1957)
友情深似海 Edge of the City (1957)
黑人蓝球队 Go, Man, Go! (1954)
Cry, the Beloved Country (1952)
无路可走 No Way Out (1950)

导演作品
鬼爸爸 Ghost Dad (1990)
阿叔甩难 Hanky Panky (1982)
阿叔有难 Stir Crazy (1980)
天才老爹发神威 Piece of the Action, A (1978)
布克与传教士 Buck and the Preacher (1972)

㈥ 黑人对人类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

我觉得他们对人类没有什么贡献。

当欧亚大陆上各种文明蓬勃发展,发现耕种或畜牧,发现冶炼、制陶,发现各种药材,发现星辰运行规律、发现节气变化的规律的时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部落,依然拿着尖木棍打猎停留在钻木取火的原始状态。

㈦ 谁能说说黑人英语对美国电影都有哪方面的影响啊

啥叫黑人英语,黑人文化才对。

近代美国黑人文化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

19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跃,随之到来的是享乐主义的爆棚。全国上下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享乐主义盛行,挥霍无度,这一切被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哥特费茨杰拉德写进自己的小说里,并将这个时代命名为“爵士时代”。而斯哥特费茨杰拉德无疑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的著名作品,书中他将奢华却空虚的“爵士时代”刻画的入木三分:“20世纪二十年代的繁华,是怎样的胃口都消化不了,怎样的野心都不嫌过分的。”
为这样一个社会伴奏的正是爵士乐。爵士乐的诞生是黑人民歌和欧洲白音乐传统融合的结果。布鲁斯、黑人打击乐、基督教唱诗班、白人管弦乐,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切交织到一起竟然成为享乐主义最好的背景音乐。之后,爵士乐成为音乐匠人们取之不尽的宝藏,Bing Crosby等白人歌手在自己的演唱中掺入爵士元素之后还成就了一番事业。爵士乐的老爸布鲁斯在早年同样风靡美国酒吧。在各地的酒吧中,爵士乐刺激着饮酒与狂欢,人们戴上神奇而疯狂、怪诞又戏谑的面具,在醉生梦死中寻欢作乐。爵士乐这一由美国黑人创作的音乐形式,已成为那个时代美国的象征。然而,“爵士时代”在三十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中嘎然而止。新的音乐,艺术形式代替了爵士乐,美国主流文化又一次转移。但是,爵士乐作为音乐国度里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不可能被人们遗忘的。
新奥尔良是爵士乐诞生之地,在城市创建250周年(1968)年纪念上,由爵士明星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欢聚一堂,庆祝第一届新奥尔良爵士乐与传统文化节(New Orleans Jazz&Heritage Festival),几年后,“爵士音乐节”一直持续到四月底五月初的两周,除了爵士乐外还增加了多种音乐形式,如今,音乐特色经一步丰富起来,表演风格从大型爵士乐队到黑人舞曲,非常丰富多彩,爵士音乐节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爵士乐迷无比向往和朝拜的节日。
现如今,在美国以及全世界,爵士乐被广泛的传唱着,各大音乐颁奖礼上不会少了爵士音乐家的一份子;各类爵士主题酒吧彻夜生辉;二十一世界的爵士乐生机昂然。

“布鲁斯”的不朽传奇 论起辈份,布鲁斯当属爵士乐的父亲,但他的影响力在爵士乐大行其道的年代被掩盖了起来,随着三十年代爵士乐的暂退舞台,布鲁斯也被雪藏起来。六十年代的欧洲出现了颠覆传统的摇滚乐,这股学生为主力军的风潮也迅速吹到了美国。其后,八十年代,摇滚乐以破竹之势冲击了全世界。新的黑人歌手们不得不去调整和适应,试图在摇滚乐和传统布鲁斯中给自己一个新的定位。通过编曲,演唱技巧等各种各样的尝试过后,其中一个结果,就是催生了现在正走红世界的R&B——节奏布鲁斯。布鲁斯音乐获得了新生。
2003年,美国人民把这一年“布鲁斯音乐年”,从2月7日开始,他们正式将包括关于布鲁斯音乐历史的文献文物的展览会,由众多布鲁斯大师带头的音乐巡演,以及关于布鲁斯音乐的电影展映。

HIP-HOP文化的全盛
HIP-HOP文化无疑是美国黑人在二十世纪末期带给美国以及全世界青少年的一份礼物。HIP-HOP是源自黑人的流行文化,是由MC,DJ,涂鸦和街舞的文化综合体,从音乐到服饰,再到人的言行举止,如今它的影响力早已冲出美国,遍及全球。如今的HIP-HOP融合了各类音乐遍布了世界各地的排行榜,电台,网络,无论你是否有兴趣,你的生活都难以避开它的存在。从HIP-HOP诞生的背景来看,它无疑是美国黑人在这个白人为中心的世界寻求自我价值的产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资本家以重建市区内商业区和观光区为由,得到政府支持和联邦基金的辅助来为自己赚钱,使原本就因种族和性别造成的贫富差距的更大。而HIPHOP这种来自黑人贫民阶级的文化,其实正是中下阶级人们生活的缩写。他们无视表演空间的限制,具有天生的节奏动感,任何场合都是可以展现音乐天赋的舞台。因此HIPHOP含有丰富的街头内容,看似随意的创作中,融入了来自四周的鲜活反应,呈现的是结合服装造型、生活风格、甚至个人价值观的文化组合,与矫情及虚伪的中产小资文化相较,来自平民阶层的HIPHOP文化显得真实多了,因此更能贴近普通人群的心。正是由于HIP-HOP文化产生与特定的背景之下,它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力也是巨大的。他同60年代的摇滚一样,从80年代开始一步步同朋克携手充当着美国主流文化。那些贫民出身的美国白人年轻人深受影响,HIP-HOP界里的白人巨星阿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说唱乐

作为HIP-HOP文化首当其冲的说唱音乐,其蕴涵的精神是各方面诸如自尊自助以及自我改善的追求,是美国黑人历史上的重要文化表现。而且不管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黑人流行音乐都改变了美国黑人的地位,那些黑人说唱明星过着所有白人中产阶级都会羡慕的奢华生活,甚至成为各种族年轻人的崇拜偶像。说唱月更是激起了商业浪潮。低迷的唱片市场上,只要50Cent或者Eminem这样的说唱巨星发片,立即可以妙手回春。在全美各大音乐排行榜单上,每周最佳单曲或专集有至少三分之一是由黑人音乐家演绎的,这相对于美国白人和黑人的比重来衡量,美国黑人音乐的影响力是惊人的。

——涂鸦

那个年代,豪华轿车在画廊外喘息,而这些画廊常位于肮脏的街区,象征了金钱和下层阶级相结合的浪漫色彩。艾滋病、对史上的厌倦、房地产投机,以及急速发展的SOHO交织在一起。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堡说“它与纽约喧嚣放肆的风格相对应,是一种乱涂乱花,色彩丰满,节奏断裂,笔触,刀痕,指印或污渍的大杂烩。”
霹雳舞与街头篮球的竞赛场也需要DJ现场伴奏与涂鸦装饰,“所有这一切都是黑人生存,聚合的需要。”被誉为嘻哈音乐教父的Afrika Bambaataa说“这些东西存在的目的不是破坏,而是黑人为了使自己变得积极,从生活中寻找意义。”布鲁克林与纽约布朗克斯取得HIP-HOP因音乐与涂鸦的流行并行交融,街头涂鸦的警句和俚语中寻找歌词灵感,在街舞的节奏中挥霍青春。
狂野风格的画作几乎和工间舞、说唱乐这一黑人的舞蹈和音乐同时出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HIPHOP亚文化圈。正如涂鸦艺术家用自己的“标志”席卷所有地铁列车一样,说唱音乐人将便携式音响开到震耳欲聋的音量,戴上街头、公园,游乐园。如同涂鸦的画一样,说唱乐也是一种热情洋溢的、类型化的自我吹嘘的方式,歌手的名字也像咒语般反复叨念着。
1973年,涂鸦艺术第一次得以展出,作品是从地铁上的“涂鸦”画案转化到画布上的东西。到70年代后期,涂鸦绘画成为纽约下东城美术馆里的“常客”,越来越多的涂鸦艺术家集结地也建立起来,有些画廊开始专门展示涂鸦艺术家的作品,涂鸦艺术从“地下”开始转向“地上”。到1980年代前半期,离开街头的涂鸦绘画已成为纽约画派最流行的一种绘画风格,也成为了的当时艺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纽约东村所强调的朋克精神与涂鸦的精神内涵相符,东村因此成为涂鸦艺术家聚居的大本营。

——“RAP”大众诗歌

在繁华城市暗面,边缘少年在街头游荡,暴力,梦想,贫穷,毒品,堕落,枪声……规矩少年成长为又破破坏力的成人,街道成为犯罪的摇篮,非法诱惑的温床,贫民区苦难的钥匙。门窗破旧,油漆破烂,冰冷如铁,他们必须跳舞御寒。穷人黑人街区,RAP,是音响背景下,非印刷的节奏性口语。RAP是大众的诗歌。《60分钟》做过这样一个报道,介绍旧金山一少年问题中心用RAP风格的诗歌比赛,以感化和改造物质,精神双重苦闷的少年们。诗歌赛会上的句子,简单,口语,个人话,不复杂,当然,也无精雕和“深刻”。而在够段数的诗歌那里,比如在纽约东村,十年工夫盛行起一种“NUYORICAN”,诗人们大吼自己的作品,握着麦克风,吼着,随着情绪晃着肢体。词类的比赛可以在电影“八英里”中看到。1999年四月举行的“全美诗歌月”盛会留下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未来新世纪给语言什么东西。

黑人电影的崛起
20世纪30年代,黑人角色开始摆脱单一的反面脸谱,出现了一些忠仆角色。在这之前,黑人在电影中都是扮演反面角色。到了60年代, 美国民权运动兴起,反映社会题材的电影逐渐增多。种族问题开始被电影人注意到,并一再被搬上银幕。20世纪80年代,黑人演员和白人演员担当最佳的拍档。 好莱坞英雄大片横行的时期,阿诺德·施瓦辛格等一批白人超级动作明星应运而生。美国电影人为了补救电影中的种族主义倾向,便让白人和黑人动作演员配戏。这方面的先驱是1982年的《48小时》,在片中白人演员尼克·诺尔特和黑人演员艾迪·墨菲有着相得益彰的合作。之后这种“黑白配”几乎成了动作片的标准范式,在后来的《纽约大劫案》、《黑衣人》等片,我们都看到了有“黑”与“白”动作明星的组合。20世纪末,时代风向再次发生变化,美国人变得更注重打斗过程中所展现的高科技视觉效果。于是,一批有色人种演员进入了超级动作明星行列。打头阵的是艾迪·墨菲,他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和白人明星配戏,但后来的黑人明星就完全可以独立出阵了。威尔·史密斯、塞缪尔·杰克逊等黑人演员先后步入超级动作明星的行列。 2002年奥斯卡得奖名单让好莱坞黑人明星扬眉吐气,丹泽尔·华盛顿成为第二个黑人影帝,哈莉·贝瑞更成为奥斯卡有史以来第一个黑人影后。可以说,这时,黑人明星已能够在好莱坞撑起半边天。

此时的美国,种族歧视引起的暴力冲突每天都在发生,黑人明星的花边新闻俯拾皆是。文化冲击在这么一个被称之为“大熔炉”的国家表现到了极致。美国黑人文化在那片遍地黄金的土地上蔓延,扩散,总有一天将冲破种族的束缚,开启新的一扇通往光明的天窗。

㈧ 黑人创造了哪些文明

这里说的只是非洲的文明,不包括南亚黑种人(如昆仑奴来的尼格里托人)

非洲是人类进化史上从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现代人都存在过的大陆。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这些发现使包括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内的人类学家得出了非洲是人类诞生地的结论。

考古学的材料证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远古时代,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故乡还处在冰川封固阶段的时候,在非洲大陆上就已出现了沸腾的生活。那时候,尼罗河流域还是不适于居住的沼泽,现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却是一片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前,北非气候发生了急剧变化,大草原逐渐干旱而变成沙漠。

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现了农业,懂得了栽培谷物和兴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发展了天文学,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当精确的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一年365天,分为三季,一季4个月,每月30天,最后一个月多加5天作为宗教节假日。它每年与回归年的误差仅约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纪就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的边长和截头角锥体的体积,公元前21世纪左右埃及人就已经能够近乎精确地确定圆周率为3·16。

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在尼罗河中游现今苏丹一带,公元前16世纪曾兴起一个库施帝国,它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是远古时代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国家之一。它的首都麦罗埃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炼铁中心,被西方考古学家称为“古代非洲的伯明翰”。

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公元一世纪前后在那里兴起的阿克苏姆王国,第四世纪时曾达到高度繁荣,国内的商品交换已发展到使用金、银、铜币的程度,那时创造的文字现在基本还在使用,高达60英尺的阿克苏姆大石碑和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是闻名世界的非洲历史奇迹之一。

远古时代就居住在马格里布的柏伯尔人,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就从事农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设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铜器制作。柏伯尔人公元前就建立过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两个王国,遗留下大批岩画艺术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开始从狩猎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驯养动物和培植农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农业的发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产品,历史遗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画是西非人先放牧后田园生活的写照。西非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出现了精制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纪左右进入铁器时代后,先后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强盛的古代帝国。

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还可见到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建有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物遗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标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后出现过一些有名的国家,诸如拥有发达农业、采矿业和对外贸易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果王国、雕刻艺术品达到相当水平的库巴王国、社会分工很发达的布干达国等。

濒临印度洋的非洲东海岸,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繁盛的贸易,早在纪元前就进行铁和盐的交易。15世纪上半叶,非洲东海岸已发展到能派使者远渡重洋到中国访问。

非洲不是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描绘的那样只是“狮子出没的地方”,而是在远古时代就有高度文明的大陆。非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全文

与黑人对世界电影的贡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门视频神马电影 浏览:948
扫黑除恶电影免费看 浏览:285
电影中的服装色彩分析 浏览:590
河南警察电影大全图片 浏览:289
少年高清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636
光头强的电影最新 浏览:190
微电影高跟鞋去 浏览:877
含通胀电影票房 浏览:601
宋亚轩最新电影 浏览:604
何仙姑电影全集播放 浏览:716
有哪些好看的百合电影 浏览:292
北京电影学院美女光脚 浏览:99
日本拍得上海取景电影有哪些 浏览:562
看电影美术图片 浏览:663
哪些最煽情的电影情节音乐 浏览:24
电影面纱原声音乐 浏览:543
电影偷香资源 浏览:890
世界最美的电影 浏览:267
中文字幕要电影网站 浏览:769
电影消除原音怎么保留背景音乐 浏览: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