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的区别是什么
一、出现时间不同
1、无声电影:出现于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间,当单卷电影的制作已经变得容易时,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东西。
2、有声电影: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二、特点不同
1、无声电影: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
2、有声电影: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的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
三、制作方法不同
1、无声电影:早期电影只有画面,影片本身不发出声音,剧中人物的说白通过动作、姿态以及插入字幕间接表达。拍摄和放映无声影片的运转速率为每秒16格画幅。无声电影时期,电影发展为纯视觉艺术。
2、有声电影:有些默片是演得颇为含蓄的,这取决于导演的取向和演员的演技。默片中的过态演出通常都是演员在舞台表演中培养出来的习惯,很多知道新媒体的取向的导演都不鼓励这种演法。
『贰』 有声电影的出现,对默片的冲击体现在哪些方面
默片只是运用视觉的感受,虽说有一定的后期或现场的旁白配音,但给人的代入感不强,有声电影则运用视觉及听觉的双重感受,并且人物好声音更自然,感觉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是,好像真的有人在你面前进行着剧本上的事情,代入感更强,并且有声电影更有新鲜感,都说电影是一个造梦机器,所以我觉得有声电影的出现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叁』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哪些变化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立体像(3D),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3)有声电影如何取代默片扩展阅读:
电影节
据粗略统计,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单独举办或轮流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国际电影节已超过三百个。欧洲是国际电影节的发源地,现有24个国家,先后举办过144个电影节。其中意大利27个,法国26个,西班牙23个;三个国家共76个,占欧洲总数的一半左右。
提起“国际电影节”,也许不少人会以为“奥斯卡金像奖”就是最大的“国际电影节”。其实“奥斯卡”只是美国本国的电影奖而已。为了增加国际性,奥斯卡从1948年起又增设了一个“最佳外语片奖”。从上世纪70年代起,每年颁奖仪式都由通讯卫星向全世界作实况转播,“奥斯卡金像奖”就更具全球性的影响了。
『肆』 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的大致过程及其特点
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比西方先进国家晚得多,也经历了更长得多的时间。它经过从蜡盘发音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音响、歌唱而无对白的配音片,最后再到完全的有声电影的过程,时间长达五六年。
中国初期有声电影探索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声音的真实感和环境展现等方面并不十分重视和强调,而把较多注意力放在声音在创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现性应用方面。在这里,声音首先是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的。这与这些创作者在默片后期的视觉因素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1936年以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从此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方面。
『伍』 求大神介绍一下默片(即无声电影)的历史。还有为什么默片至今仍具有持久魅力
一、默片兴起:
无声电影(或称默片),就是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默片技术发明于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间,当单卷电影的制作已经变得容易时,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东西。
把电影影像与声音配合的想法,几乎是与电影本身俱生的;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电影都是默片。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语言;默片年代,亦被称为“银幕年代”。
二、默片大师:
巴斯特·基顿创作出来的喜剧电影其实更符合银幕美学,他完全靠动作挑动观众神经,不愿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银幕上做观察者,引领观众的目光,观察、等待、思索,在动作中抓住身边一切可利用的东西,抗击对手,脱离险境。而他永远平静,无表情的脸,好似一张空白的银幕,观众可以根据主角的境遇,将自己的希望与害怕敷上去。这个小人物不断向我们宣示着最简单,也最有力量的道理:不论自己被如何巨大的困境围拢,人们总应找准方向,看过去,抓住跳跃的时机,将自己投向风暴中心,靠智慧勇猛地穿越过去,最终迎接风平浪静的胜利时刻。
代表作:《将军号》
三、默片的衰落
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正值有声电影兴起,无声电影开始衰落。进入30年代,有声电影黄金时代渐入佳境,并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达到最顶峰,从此,无声电影只存在于人们的怀旧中。
四、恒久的魅力
卓别林的无声电影虽然没有对白,但是演员的肢体表演辅助每个情节发展时特有的一些字幕,形成流畅简洁的无声语言,一看就懂。他的影片的另一种重要的语言就是音乐,卓别林为自己的很多影片编制各种风格的音乐,音乐往往贯穿影片始终。而且,曲调、节奏、色彩与画面反映的环境和情节、人物心理完美配合。卓别林的早期配乐节奏明快、逗趣,看似漫不经心的情节主题下却搭建着复杂的结构。在他的早期电影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电影表现手法的不断摸索。卓别林很早就注意到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并利用音乐来描绘场景,并进行时空的过渡。例如在影片《狗的生活》中,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而且每个情节高潮的连接都产生了内在的关联性,片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有音乐的伴奏,不论是从两名抢劫犯手中夺回钱包,还是众人哄抢扭打成一团,甚至警察加入到混战之中时的搞笑神态,以及流浪汉和歌女埃德娜、流浪狗“斯凯普”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轻快节奏,那种跳跃的音符穿插人物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都在风格迥异的同时衔接流畅的音乐旋律,串联在一起,整体上一气呵成。
在卓别林的每一部经典影片中,都会有一个主题旋律,要么诙谐,要么欢畅,要么舒缓到悲伤或者是激情到悲壮,每一个场景每一段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如同钉子,把电影的主题紧紧地连接在一起。那些主题旋律常常在影片一开始就出现并贯穿始终,或结合许多散落在影片其他地方的不同音乐段落,或改变配器,生动表现出画面中的人物肢体语言和情绪变化。如《发薪日》中的主题曲由两组管乐轮奏,在逐渐变调上升的行进中汇聚到一起,呈现出工地里忙碌的节奏。忽然,曲风在飘忽委婉的弦乐中发生改变,手执鲜花扭捏躲闪的夏尔洛登场了——这是一个卑微但富有生气的建筑工人。旋律继而在工头由困惑不解变为严厉呼喝的神情中回到主题,为人们展现出夏尔洛和工人们如杂技般紧凑而有序的工作场景。漂亮女人的出现,使得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开始交替更迭,并通过建筑工地中的道具,描绘了一段令人惊奇而又忍俊不禁的午餐休息时光。
声明:以上资料大多来源于网络搜索
『陆』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历程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