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评价电影星际穿越
献予学者的科幻
文/梦里诗书
诺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然达到了电影尚无以企及的高度,否则实难解《星际穿越》食若鸡肋的无味,诚然这确实是部有够烧脑的作品,诸多细小甚微的细节俨然都以成结局爆发的引线,但不胜枚举,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波澜不惊,静若止水的剧情,或只有真正的学者放能醉心其间。
剧情如此的苍白无力是《星际穿越》绝未曾料想的意外,欠缺逻辑性的烧脑,庸长的叙事,电影并未对所有人敞开怀抱,非若绝对的科幻迷,就单那虚头摆脑的专业词句,就难理头绪,电影伊始对末世代的世界观欠缺详尽的描述,一直仅着点为最后的结局埋线,但开篇一个难引人入胜的故事,也就使电影首段的漫漫时长成为了一种煎熬,中断则又在茫茫宇宙中沦为了哲学课堂,电影真正的开始在于尾段,亲情的洪流,真相的揭秘,人类生存窘局的破解,一一被串联,但这时的精彩却难挽整体架构的臃肿。
《星际穿越》与克里斯托弗·诺兰之前电影有着大不同的作品,它既未有《致命魔术》中一绝高下的精彩,也未有塑造《黑暗骑士》中那般写实的超级英雄,更未有《盗梦空间》拍案叫绝的悬疑丛生,《星际穿越》所深谙的是诺兰寄希望在浩瀚宇宙中一展自身的哲学功底,以此让观众得见一种超越时间超越空间都无法改变最为质朴的人类情感—爱,诺兰对这爱的呈现更像一个理性的学者,通过时间对冲让人恍如隔世的张力,使人在乏味枯燥的剧情里却收获了一种人性的感动和深思,这也是支撑起电影近3小时的支点,末世代的科幻手法被如此理性的一展爱的真谛,或也仅有这位好莱坞的奇才所能做到这点。
自感对科幻电影绝未有何等的偏爱,对其题材所期望的的要么是如《银河护卫队》的欢颜,要么是如《地心引力》美的叹服,要么是如《异形》的屏息,其并不想否认《星际穿越》严丝合缝的专业级呈现,更无法驳斥诺兰以这般绝佳的手法对人性之爱的真知灼见,但正如课堂上欠缺趣味剧情性的照本宣科,虽其所讲是被世人所共识的真理,但也难对这了然无趣的宣讲给予雀跃,《星际穿越》便是如此。
这是部献予学者的科幻演绎,电影有着专业的术语,烧脑的科幻,严丝合缝的剧情,却唯独将大众拒于了门外。(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⑵ 星际穿越电影为什么这么牛逼
星际穿越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是著名的导演兼编剧人,并且获得了奥斯卡原创剧本提名。在情节上星际穿越的故事很感动人,是一场兼顾人类命运与渺小而伟大的父女感情。在电影特效上,星际穿越充分展现了好莱坞的工业技术水平,电影画面非常震撼人心。从在前不久全世界公开的黑洞图片上可以发现,星际穿越的黑洞与现实的黑洞如此相似,这从侧面上可以看出星际穿越的制作人是多么的用心。强大的电影特效加上优秀的剧本才塑造了牛逼的星际穿越!
⑶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2014年的电影《星际穿越》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科幻影片,故事情节丰富,演员演技好,导演一流,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值得多看几遍的电影。
⑷ 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中国电影能实现“星际穿越”吗
科幻电影只是一个桥梁,对文明与人性的深沉反思,才是它想要抵达的彼岸
科幻电影,就像通体发光的天外来客,在银幕上一挥衣袖,便洒向人间珠玉无数。从《变形金刚4》到《超体》,从《X战警》到《星际穿越》,火箭与机器人齐飞,魔法共能量场一色,瑰丽的想象散发出奇光异彩,令人悠然神往。
与此同时,一种若隐若现的遗憾也在心底升起。为何少了国产科幻片的影子?“写科幻小说写得好,一个人就可以成功,但科幻电影一个人是成功不了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话耐人寻味。
毋庸讳言,优秀科幻电影的彼有我无,首先折射的是差距。国产电影或许并不差钱,也不缺特技,但科幻电影涉及编剧、概念设计和美术设计等各个方面,“缺乏的是成熟的工业化体系和协调这个体系的高水平创意人才”。然而,如果从文化比较的视野来看,科幻电影摇曳的火光,照见的正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承和电影传统。
科幻电影产生的背景,是科技的大发展、工业的大繁荣,显然,引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拥有更多优势。有人说,绘画、文学、戏剧、建筑等艺术门类与中国古典文化相携而行,唯有工业社会的艺术形式——电影,可能离中国传统文化最远。从这个角度看,科幻电影的差距,其实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承在电影上的反映。是差距,更是“多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982年,《中国电影回顾展》现身意大利都灵和法国巴黎,中国电影作为一个陌生的审美对象,“人们对它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如今,电影的视听效果从2D走向3D,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也呈现立体态势。夺得多个奥斯卡奖的《黑客帝国》请了香港的武打设计,美国导演也拍出了独具中国韵味的《功夫熊猫》。而伴随着《三体》投入拍摄,中国电影也大步向科幻领域勇敢迈进。就像一句名言说的那样,“在太空时代,最重要的空间是存在于耳朵与耳朵之间”,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这不正是多元文化时代应该持有的态度吗?
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来反思当下文明,这无疑是从更大意义上认识科幻电影,与科技有关,又与科技无关。《星际穿越》中,只有爱与重力,能够穿越时空;《超体》沉重地叩问,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而存在就是时间;《雪国列车》用封闭空间作为隐喻,讨论秩序与自由的关系。可以说,科幻只是一个桥梁,对文明与人性的深沉反思,才是它要抵达的彼岸。
中国科幻电影也由此可以找到拔地而起的优势。“中国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地位,在世界上逐渐走向前沿。”而国外的电影人更是直言不讳:“中国既然拥有原创的故事和观点,应该抓住机会,做你自己!”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扮靓了人类的文明星空,这是中国科幻电影“做你自己”的最优渥土壤。事实上,讲好中国文明重构的故事,将是中国电影的最大机遇所在。
电影《星际穿越》的预告片中有诗如此:“一直以来/我们通过战胜不可能来定义自我……/我们得算上这些时刻/这些时刻我们敢于瞄准更高的目标/来打破屏障/以触碰星辰”。中国的科幻电影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终会在自己的道路上,打破屏障,触碰星辰。
⑸ 有没有一部科幻电影能够超越《星际穿越》,如果有请介绍给我
说实话,没有。
星际穿越最好看的地方并不在于剧情,深度。而是一种让人无法否定的画面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在所有科幻电影中独一无二。
纵观其他星际影片,一看就是特效营造,不论做的有多真,都有艺术渲染的成分,以及特效成分。
而星际穿越,宇宙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实打实的复刻。冰冷的黑暗宇宙,闪耀的恒星光线,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如真的漂流在宇宙中,观众也有和电影人物一起经历这场宇宙穿越的真实感觉。试问地球上的人,谁不想亲眼看看宇宙呢?而这部电影就有那种让人亲身经历宇宙的感觉。
另外在真实感强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现实中我们从未见过的奇观场景,特别是那个已经沦为了黑洞的恒星。尽管是奇观场景,同样做的极具真实感。
首先上结论,《星际穿越》是近几年为数不过的科幻巨作,在科学的框架构上讲了一个震撼的故事。无论视觉特效、剧情、演技等都非常棒,堪称近几年来为数不多的硬核科幻大片!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科幻电影之一,以下推荐的几部电影也都是经典科幻,超越不敢保证,但每一部都是精品!
首先第一:《盗梦空间》
和《星际穿越》一样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窃取记忆、植入记忆,一重重的梦境,到底哪一层才是真?”我觉得这一部同样站在了星际穿越的高度。喜欢科幻剧的朋友对克里斯托弗·诺兰一定不会陌生,“诺兰出品,必属精品”,由他执导的《追随》、《记忆碎片》、《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剧作。
第二:《普罗米修斯》
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讲述了一队科学家进行的一场惊悚的探险之旅,在那里他们将要发现困扰人类的终极生命之谜。
第三:《黑客帝国三部曲》
这一部也不用介绍了,科幻电影里里程碑的意义的剧作,影片共三部,为《黑客帝国》、《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看似现实的世界是真实的吗?还是只是计算机植入的记忆?虚拟与现实,哪一个才是真实?
这是我觉得站在《星际穿越》的高度上最为推荐的三部电影。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优秀的科幻片,比如:《楚门的世界》、《彗星来的那一夜》、《异次元骇客》、《人工智能》、《蝴蝶效应》、《火星救援》、《银翼杀手》、《云图》、《地心引力》、《源代码》、《环太平洋》、《时间规划局》等等,都很值得一看。篇幅有限,就不多做介绍。
更多美剧电影 娱乐 资讯,欢迎关注“孢子资讯”,每天还有爆笑段子!
挺多的。《星际穿越》是一部综合素质很高的电影,然而,它的内核很空虚,无论是深度,宣扬的价值观,还是影片本身的影响,都非常一般。就先列举三类我心中觉得超越《星际穿越》的电影。
一,《黑客帝国》三部曲。无论是从影片的深度还是从后世的影响,《黑客帝国》是《星际穿越》远远无法比拟的。子弹时间,红蓝药片,绿色滤镜,角色含义…甚至是最后锡安是真实还是虚拟都存在巨大讨论空间。《黑客帝国》留给我们无数的经典,而且这还只是1999年上映的电影。再看一下《星际穿越》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二,《阿凡达》。《阿凡达》讲述的是要爱护外星球生物的故事,可能比较普通,但是它使用的3D放映技术开创了一个时代,让观众有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而《星际穿越》,又带来了什么影响深远的技术?
三,《流浪地球》。国产佳作吹一百遍都不为过,更何况这种带有全新价值观:人类自救的电影。背景同为茫茫宇宙,《流浪地球》立意更恢宏,价值观更贴近实际。它是一部完全不落俗套的电影,一部开创崭新局面的电影。《星际穿越》的老内核,真的落伍了。
可能还有更深刻的电影,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我不知道为什么把星际穿越抬的这么高。好像他是西方科幻的顶端一样。崇洋媚外也要有个度好不好。首先这个TM的只是一个几十年前的科幻小说改编的,漏洞百出,毫无真的科学在里面。可以说充满了宗教幻想和不现实的东西。其实如果我说严重点,TM的这个电影和流浪地球比半斤八两,甚至可以说不如流浪地球好看精彩有实际操作点。流浪地球是有几率可以办到的,星际穿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操作和推敲。首先在那个星球上的引力问题就可以吐槽千万遍,还有TM的人进入什么黑洞屁事没有,还有什么时间穿越这种科学幻想。说实话,我并不怎么喜欢这电影,他甚至不如好莱坞上世纪的科幻电影好看有深度。他除了给我留下一大堆吐槽的漏洞别无其他。
《星际穿越》我看过,确实很不错,很科幻。是2014年上映的,目前豆瓣评分9.3,看这个分数真的很高,估计很多的人会因为这个高分数去看这个科幻片吧?
那么有没有哪部科幻片超过他的呢?以我多年看科幻片的感受,在我个人来看,有,而且还不少。我推荐一部我最喜欢的科幻科幻大作——《黑客帝国》。《黑客帝国》有三部,每一部都是非常的精彩,我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并说明为什么我觉得他超越星际。
从时间上,《黑客帝国》第一部上映与1999年,这个时间,在中国很多地方还是住在那种泥屋子里,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甚至连电脑是什么样子,电脑是什么都不一定知道。但是,《黑客帝国》就拍出了如此有脑洞的未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人类将会被机器奴役。那个时候,机器人、智能的概念大部分人还不清楚吧?但是这部剧拍了出来。
从空间上,《黑客帝国》非常的宏大,场面非常的宏大,特别是男主从养胎仓里救出来的时候,你会被周围的环境震惊——竟然如此宏大的器械世界!!人类世界和虚拟世界是那么的像,然后你会突然的发现,这不就是现在说的AR么?
从打斗上,《黑客帝国》融合了中国武术,西方武术,枪战,飞机大炮,等等精彩绝伦的镜头。打不死的病毒人,看透一切的先知,从夕阳走出的老人是谁?你不仅会被精彩的镜头吸引住,还会被隐藏的迷吸引。
真的很精彩!
再次看了【朱庇特崛起】做一下适当修订
我眼中科幻电影排名:
1.《三体》:宇宙文明秩序
2. 《The Matrix》:真实与虚拟世界
3. 《普罗米修斯》:人类起源
4.《朱庇特崛起》:宇宙文明秩序与人类起源
5. 《I,robot》:AI
6. 《盗梦空间》:梦境
7.《x战警1》:文明中的物种秩序
8.《瑞迪克》:宇宙秩序与奇观
9.《第三类接触》:灵魂归宿
星际穿越是科幻小白最喜欢的片子。因为这部影片颠覆了他们的世界观。然而对于科幻老饕来说完全是不过瘾,甚至觉得有点无聊。我是在上映后看了很多影评之后终于决定花点钱去电影院看看这个片子到底有多么优秀。看完后实际上是有点失望的,这大概是一部可以作为基础硬科幻的普及电影,因为全程没有高潮和震撼,几乎没有深度和内涵。不过还是欣喜有这么一部片子可以提高大多数人对真正科幻片的认知,从而不会把超人钢铁侠复联一类的也归纳到科幻片中,可有个前提是,别以为看懂了星际穿越就觉得自己很牛。
星际穿越是按照现有的天文物理学理论作为基础来创作的,大多数的设定和现有已知的天文物理基本吻合,虽然正不正确谁也不清楚,只能说这些理论迄今为止还可以说是正确的。正是因为如此,影片就显得特别无聊,硬伤不提,毕竟是科学大牛坐镇,但是他也无法解决观赏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平衡,有的地方虽然很扯但是也没办法,只能告诉小白们,这个情况大概就是我们拍的这个样子,毕竟影片时间有限,具体是啥样你们自行脑补。如果它能够说明主角是如何在高维空间里定位到过去的自己那就有点牛逼了,因为高维空间里的数据量大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相当于在银河系里找到你丢失的一只拖鞋。这个估计科学大牛也无法做出解释。
作为科普类的科幻电影,星际算是一个里程碑,但完全撑不起神作这一称号。我心目中的硬科幻神作分别是太空漫游,银翼杀手系列,黑客帝国三部曲,还有一些诸如此类的衍生作品。至于变形金刚之流那就算了吧!
的确星际穿越在近几年的科幻电影中算是最为出色的,无论是特效,人的感情,故事情节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的存在,但是不可以以偏概全,我个人觉得在其他科幻题材方面,还是有许多经典电影值得一看的,比如《2001太空漫游》,这部被公认了作为科幻片里程碑的电影,仔细体会,切身实际的站在电影上映时间的1968年看这部作品,你绝对会发现他的伟大之处,还有《人工智能》,这部上映于2001年的片子,对人工智能会引发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这也绝对会是本世纪人类所要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以及《月球》,这部有些冷门的片子,也是探讨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克隆人是人吗?人类以人类的 情感 束缚克隆人为人类工作,这这真的是人道的吗,其实经典的科幻作品还有很多很多,诸如《黑客帝国》系列,《异形》系列,《十二只猴子》,《E.T.》等等,这些与星际穿越不是一个年代的作品,却能够拍出当今 社会 即将要面临的问题,这不就是一部科幻电影的最大成功么,科幻的意义是什么,不只是人类的想象力的一种表达,更是推动了 科技 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上提到的作品大家都可以看一看
星际穿越给我印象最深是在那个全是水的星球度过了几个小时,然后回来非常已经20多年,看到儿子女儿的一直长大的摄像,真的感觉既感动但又是真实的,因为相对论,重力不一样,时间不一样,真实感概万千,那时候真的自己代入了角色去太空 探索 ,回来看到下一代比自己老真不知道什么心情
没有,星际穿越是最伟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⑹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真的能实现星际穿越吗
只要我们科学成就在大一点,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4月10日晚的时候,黑洞照片在世界各地同时发布,包括中国上海,这是世界各地200多名科学家在M87中心成功捕捉到的第一张黑洞图像,这是一种口径为地球大小的虚拟射电望远镜,两年多之后。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事实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
维度实际上是数学表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空间的本质。例如,为了指示方向,我们可以确定它的位置,只要我们知道方向和距离。这相当于知道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两个数据,它们位于直角坐标系中,一般来说,这是一个二维概念,延伸到三维,我们知道纬度和经度,并增加海拔高度来找出地球表面任何物体的位置。
关于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类真的能实现星际穿越吗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⑺ 如何评价 2014 年的电影《星际穿越》
1.科学的问题
诺兰的《星际空间》有两个细节非常打动我。一是Enrance太空站到达木星后准备进入虫洞,这个只在理论上存在的高维空间在银幕上的视觉展示是球体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隧道洞口。在“进入”的镜头系列中,Enrance并非抽象地“嗖”一下没入球体,而是缓步接近虫洞,眼看球的体积越变越大,球形表面反射出宇宙里无数遥远星系的斑斓投影。太空站不断接近,球体表面不断扩张,变得巨大,充满了Vmax巨幕,之后才是库珀那个壮士赴死般的“我们进来了”。相比宇宙的庞大的未知和虫洞的无限细节,人类最先进的太空站是那么渺小,尤其在Enrance到达未知星系之后飞向巨大的黑洞 "Gargantua",在明亮的黑洞辐射对比之下不过是一个几乎可被忽略的小黑点。宇宙之壮阔,人之弱小却无知无畏,这在视觉和心理上都无比震撼,充满悲怆的诗意。
二是库珀和布兰德博士在Enrance事故之后在高速旋转中实现飞船和太空站的对接,事件演变的速度、剪辑的紧凑、配乐节奏的紧张度和细节展示的不厌其烦都让人目不转睛。我特别欣赏这一节里大环境镜头和对接细节以及宇航员们表情的反复穿插剪接,简直没有一秒废镜头,没有一刻不看得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的。
科幻小说《三体》作者刘慈欣在采访中说他读罢克拉克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突然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真正的科幻应该是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应该让他们终于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地仰望星空。”
这样的仰望,就是科幻的终极魅力。
但只靠“幻想”,科幻作品是立不起来的。没有足够坚实的科学细节来支撑、呈现想象力,作品只能是“悬幻”、“胡幻”。科幻作品里的科学细节越扎实,幻想部分的魅力就越强大。评价一部科幻电影的魅力,最根本的标杆我认为必须是科学细节,是科学的视觉表现。情节则处于第二位,为科学的推导和想象力的推进服务。
如果和2014年的其他科幻作品比较,单从视觉效果出发,《星际穿越》的摄影其实不如早些时候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但《星际穿越》的独特性在于它要视觉展示的是人类不曾探索过的未知领域。在表现未知,缺乏参照系或评价标准时,对科学细节的精心度反映出的是创作者的诚意。尽管不是所有的细节都经得住推敲,但《星际穿越》中的以下元素为其硬科幻的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类走向灭亡的设置——环境恶化的现实主义
∙太空站的设计方案及旋转产生人造重力
∙高维空间在低维空间里的投影形式
∙相对论对时空扭曲的猜想(包含极大的夸张,比如在外星一小时,人间已七年的情况下重力只有1.3G)
∙黑洞的外部视觉形态
∙黑洞潮汐力
∙黑洞内部的时空奇点的幻想
这其中虫洞的球体展示在科幻电影中是里程碑式的,将永载影史。就连向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代表宇宙终极秘密的黑色方石致敬的机器人,都因脱离了人的形态,设计巧妙新颖而将成为经典。
当然,《星际穿越》的体系并未能完全解决它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这其中我个人最不能释怀的是事件的因果循环(“母子怪圈”)。当然,这是一切时间旅行科幻作品都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而《星际穿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旅行题材。但既然电影提出了这个终极问题(谁把虫洞放在那),却没有试图在“改变历史”和“创造未来”之间达成和解,在我看来这始终是个不小的遗憾。
2.价值观的问题
诺兰在《星际穿越》里展示了面对死亡人类对保存文明火种的两种态度,他让人类在经历高维空间、时间扭曲、黑洞,以及科技发展一路狂奔之后终于回归到了唯一的价值尺度——爱。这样的设置很难不让一名中国科幻迷联想起《三体》。
就如同《三体》因为这个最终选择所受到的最大批评,《星际穿越》也因这种近乎言情电影的设置得到了两极分化的评论。《纽约》杂志和NPR的影评人David Edelstein在极大赞扬了《星际穿越》的视觉效果后说电影的后1/3简直“俗不可耐”,把一个了不起的科幻故事降格成了庸俗的滥情剧。“煽情”,基本上是对《星际穿越》最普遍的批评。
我个人对“煽情”这件事的“情”看法中立——毕竟一部作品终归要努力调动人心,我甚至还相当欣赏“爱”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最终钥匙这个结论。造成煽情结果的关键不在情本身,而是这个“情”的表现方式,尤其在一部严肃的硬科幻电影里,“怎么煽”才是关键。一个好的科幻作品其实很像我们在科学研究里建立模型:“幻”的部分在于建立假设——目前技术水平达不到的科技发展已成现实, 目前还不能证实的猜想已被证实等等;“科”的部分则是假设之后的一切事件演变、情节走向,一切都在假设的基础上严格遵循逻辑关系,呈现合理的证据和论证过程。科幻可以在设立前提假设上天马行空,这之后却不能胡乱推导,不能在逻辑关联上掉链子。哪怕结果指向的是超越逻辑的情感信仰,推导过程也必须严格遵守思维逻辑,偶然却终必然地呈现系列事件的前后关联,一步步推向那个终于无可避免的终极真相。
在分析《星际穿越》之前,我们先来简短回顾一下刘慈欣是怎么在《三体》里让宇宙的命运导向爱的。
《三体》里有两个关键人物,一是“面壁人”罗辑,二是“圣母”程心”。前者由一个玩世不恭的混混终于走出个人小天地,直到承担起全人类命运,其契机是为了在“末日之战”中拯救妻儿。 虽然爱的最后落脚点是罗辑这一个家庭,但情感驱动的人类文明和纯逻辑驱动的三体文明的较量却是贯穿《三体》系列整体的。换句话说,“爱”的出现在整个故事里有非常充分的铺垫,它从最开始就被设计并紧密渗透至人物的行为选择以及最后的故事走向里,尤其在《三体II》的结尾,刘慈欣甚至特别安排了三体文明观察员来强调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人物罗辑从始至终对爱的选择都是合理统一的,并不需要超越逻辑思考的信仰的僭越。这个层次上的爱的归总,不是煽情。
再看程心,在《三体III》中,这个学识出众,因“阶梯计划”而为整篇宇宙史诗埋下契机的人物是个十分蹩脚的“拯救者”,她与罗辑最初的玩世不恭正相反,几乎是沉醉于同情心与泛爱的泥沼中不愿自拔,毫无领导能力,每每在涉及全人类生死命运的重大选择前掉链子、犯错误。然而刘慈欣偏偏一次又一次把这样一个人物推到命运的十字路口,让她代表全人类说话。在这个巨大的不合理面前,故事的终端指向了信仰,因为无论谁作领袖,在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不论人类文明再怎样技术爆炸,再怎样选择采纳最正确的科技进步之路,面对宇宙终极真相,死亡只是早晚问题。除了献祭之爱,其他一切统统不值一提。
《三体》在程心这个层次上爱的归总是有逻辑断层的,需要价值观的飞跃,是为煽情。然而这样的煽情是通过一个庞大的科技进化、历史推导、宇宙命运终端走向的系列过程才终于实现的,它严密、缓慢、步步渗透,直到最终变为哲学性的思想升华。哪怕读者的看法根本不同,不买账这个“爱是永恒”的终极结论,那也还得是佩服大刘指引整个宇宙走向爱的叙述过程。
那么对比一下,《星际穿越》里,诺兰是怎么煽情的呢?
他其实也有充分铺垫,无论是地球上长长的看似无关大体的家庭生活,还是太空站里库珀看孩子们一点点长大的视频电话,都是在为后面爱的回归铺路。Ann Hathaway的角色布兰德博士凭借直感要求去勘探另一个星球,并点名爱有可能是一整人类尚不理解的却真实存在宇宙力,就更是情节安排上的关键一笔,看似不经意,却是打开整个电影谜题的钥匙。
但《星际穿越》最大的问题在于:库珀的女儿墨菲作为人类命运的拯救者,是怎么推断出小时候家里的“鬼”就是库珀的呢?
电影里唯一给出的论据是库珀临行前送给墨菲的手表,却没有什么推导论证过程。或者说,这个信息如果不是库珀传输的,或者墨菲不认为是库珀传输而是其他一些他们当初理解的高维生物,人类也照样可被拯救。墨菲对库珀之爱从而解读出了数据信息这一节,要求观众必须跳离逻辑推理选择“信”。
这种要求逻辑断裂的情感推导,我认为是造成David Edlestein所说的“俗滥戏码”的关键原因。墨菲这条线的薄弱(一方面也是为篇幅所囿)是《星际穿越》的最大问题,也是导致煽情结果的关键。这条线在对爱的表现方式上,《星际穿越》远逊于《三体》。
但另一方面,库珀对墨菲的爱传达出了关键性的数据信息这条线却是前后贯通的,其对“爱”的科幻表现形式上甚至超越了《三体》。
在黑洞里,库珀终于恍然大悟后,向机器人Tars解释为什么他存在的这个小小的高维空间的三维投影恰好是他离开地球之前的那一天时,他说爱,作为一种力,指引他来到了这个方位——就好象重力决定了三维世界里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爱,作为一种高维的“量子力”,可以决定人在高维空间里的位置,也就是人将出现在低维空间投影中的何时何地。后来库珀在失去意识之前看到了Enrance空间站他们通过虫洞时的布兰德博士,有了那个神秘莫测的握手,这也同样是爱的力量。
在《三体》(和大多数的科幻作品)里,爱作为超越物理规律的信仰,是脱离物理空间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力量,人类对爱的回归是确认自身存在价值的坐标,这个回归是抽象的,哲学性的;但在《星际穿越》中,爱不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力,而被描绘成了高维空间量子态的一种具体的、实际存在的力,就跟重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力相类似,实际参与了宇宙的物质组成,甚至很可能是高维空间的某种基本力形态。《星际穿越》试图对爱进行的这个具体的、物理态的力学解说方式,是极具突破性的,非常惊艳。
我不能确认《星际穿越》对爱的这种力学解说在科幻史上是否绝无仅有的,但不管你是否接受他的这个猜想,我认为这都是让它最终区别于其他科幻作品的价值关键。
3.哲学的问题
说完了“爱”的问题,再说说黑洞的问题。
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银幕黑洞是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宇航员大卫在经历了一些列和飞船电脑斗智斗勇之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隧道一样的空间。这个进入空间的镜头有近乎十分钟之长,没有对话和任何情节发展,就是光影在银幕上不断变幻。大卫通过的这个隧道式的空间被普遍认为是进入黑洞。在这个漫长的视觉隧道结束之后,大卫来到了一个房间,他发现自己迅速变老,代表宇宙终极奥秘的黑石再次出现,还有一名星孩。
和《2001太空漫游》比较,诺兰对黑洞的展示是具体的,从无边无际的飞沙到以三维形态投影存在的高维时空都触目可见,可逐一逻辑分析。在黑洞时空扭曲的内部,库珀的行为依然和之前拯救人类命运的大设定息息相关,黑洞之外的故事在黑洞之内延续、发展,终于完满闭合。库布里克则完全相反,在宇航员大卫在通过黑洞之后,库布里克完全是以超逻辑的视觉象征合集的方式来终结电影的。大卫的变老、黑石的出现和星孩的诞生彼此之间没有叙事上的逻辑关联,甚至任何一种试图把黑洞边界之后的内容和之前进行叙述性上逻辑关联的尝试都将失败。换一种说法,诺兰的黑洞之旅是以已知推测未知,是给出答案,是闭合的;库布里克的则是以未知表现未知,是提出问题,是开放性的。
在我看来,随着科技发展,维度变幻,任何以肯定状态存在试图给出答案的方法有可能被证伪;而提问题则是老实的(或狡猾的,取决于你的判断视角),精准地以视觉符号表现全部的未知也比提出某种形态的答案更加困难。库布里克用具象的视觉符号来表达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对宇宙的未知进行了同样抽象的诗一般的视觉猜想,这是我认为为什么《2001太空漫游》能由科幻终于上升到哲学,至今依然是无法被超越的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对比之下,《星际穿越》对黑洞的视觉展示是无比壮丽的,而既然我们现在谁都不理解黑洞,都在猜想,都不确定,那么诺兰在电影中所进行的“爱”的猜想也便未尝不可。然而一旦提出解说,就难免落于巢臼,尤其这个解说只作为完整故事的结尾匆匆出现,不再进一步被逻辑拆解分析研究。在这一点上,《星际穿越》的确更类似于《超时空接触》,充满了科幻的激情和热忱,却还没能站到哲学的高度,由科幻终于走向严肃的信仰。
所以《星际穿越》最终解决的并不是科幻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它解决的还是好莱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