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的化石,又称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 目录[隐藏]简介 北京猿人的发现 发现和意义 寻找北京猿人 体质特征 北京猿人的石器 北京猿人生活时期的部分动物 北京猿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电影:北京猿人 简介北京猿人的发现发现和意义寻找北京猿人体质特征北京猿人的石器北京猿人生活时期的部分动物北京猿人头盖骨失踪之谜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电影: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英学名为Homo erectus pekinensis。中国的直立人化石。 [编辑本段]简介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 77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猿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
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532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 ,头部前倾。
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
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编辑本段]北京猿人的发现这处遗址是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而在此时期所发掘出来的头盖骨却在1941年时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团。现存唯一真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层发现的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模型。后来又发现了石制品、骨角制品。 当年参与挖掘的中方人员包括后来的院士贾兰坡先生,随着他的去世,一批当年挖掘的照片无人整理保管。
中国的直立人化石。通常称为北京猿人、中国猿人。出自北京市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一处洞穴堆积中。这处堆积是1921年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 年12 月,在这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 的北京人头骨,此后又发现石制品、骨角制品和用火遗迹。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周口店发掘中止。50 年代后又出土若 干人类化石 。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已经出土属于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10万多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上百种鸟类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层。这些发现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材料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意义重大,证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明确了人类发展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91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人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已走过很长的路,但其外貌仍保留了不少原始性状。如头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脑量平均仅1000多毫升,大约只及现代人的2/3;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 ,头部前倾 ,给人以似乎站立不稳的印象。实际上其 四肢骨已与现代人接近,能够步履稳健地直立行走。北京人从居住地附近的河滩、山坡上挑选石英、燧石、砂岩石块 ,采取以石击石的方法打制出刮削器 、钻具 、尖状器、雕刻器和砍斫器等工具,用来满足肢解猎物、削制木矛、砍柴取暖、挖掘块根等种种需要。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烧焦的朴树籽在洞内成层地发现,美洲的印第安人至今还食用这种野果。鹿、羚羊,也许还有野猪、水牛等大动物,偶尔也会成为北京人的猎物,它们的骨头常常在洞内出现,上面往往有清楚的砍切痕迹。北京人会用火,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已能很好地管理火。科学家根据出土的动物和植物化石,得知昔日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气候一度比今日华北温暖。随着全球性的气候波动,这里在几十万年间也曾发生冷暖、干湿的频繁交替。北京人会用火则大大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研究发现,北京人通常几十人结成一群。寿命很短,大多数人在14岁之前就夭亡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987年12月批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发现和意义1918年,中国北洋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发现一处含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当地群众引导下,在龙骨山北坡又找到一处更大、更丰富的含化石地点,即后来闻名于世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第 1地点”。1921和1923年,先后发掘出两颗人牙,并定为人属。由于这一发现,1927年在周口店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发掘,由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B.步林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主持。当年又发现 1颗人的左下恒臼齿。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科主任、加拿大籍解剖学家步达生,对先后发现的 3颗牙齿进行了研究,给这一从未见到过的古人类定了个拉丁语化的学名——Sinanthropus pekinensis(曾译“北京中国猿人”,原意应为“北京中国人”)。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1870~1946)则给了它一个俗名:“北京人”(Peking man)。现在已把他的“属”、“种”和爪哇人合并,另建立了一个“亚种”,改称为“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1929年,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独自主持下,于12月2日下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消息的公布,震动了世界学术界。在此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见爪哇人)和德国的海德堡人的遗骨已经问世,但这些发现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缚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在持进化论的学者当中,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这些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当时已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共有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这些珍贵的标本,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全部在几个美国人手里弄得下落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口店的发掘得到恢复。多次发掘,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还从靠顶部的堆积中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此外,又从1937年前发现的碎骨中认出一段上臂骨和一段胫骨。如果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同时,发现了不下10万件石制品,以及丰富的骨器、角器和用火遗迹。北京人遗址的材料,在全世界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的材料中,是最丰富也是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地层堆积和年代 北京人遗址的堆积物厚40米以上。上部的34米为含化石的堆积,依岩性变化自上而下可分为13层,主要由洞内崩坍的石灰岩碎块和流水带入洞内的粘土、粉砂等残积物构成。在堆积物中还有北京人用火留下的灰烬。较大的灰烬层有4个,第4层的灰烬最厚处超过6米。从第13层以上发现动物化石,这一层还出土了几件石器,表明已有早期人类活动。
根据动物化石的性质,第11~13层的时代与遗址以南约 1.5公里的周口店第13地点相当。后者亦为洞穴堆积,发现有石制品、灰烬、烧骨和哺乳动物化石,是周口店一带最早的遗存。和北京人遗址第1~3层时代大体相当的,有周口店第15、第4和第3等地点。其中周口店第15地点出土的材料最丰富,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还有灰烬和烧骨。另外两个地点遗物不多,但在第4地点曾发现一颗人牙,从而成为周口店地区除北京人遗址、山顶洞遗址以外又一个出土人类化石的地点。这3个地点的时代,有的研究者根据存在赤鹿等时代较晚的化石的事实,认为可能已经到了晚更新世的初期。
对于北京人遗址时代问题的研究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初,安特生和师丹斯基认为是上新世。到了20年代末,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1881~1955)和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等,以动物群的性质为主要依据,判明这个遗址属于比泥河湾期晚而比黄土期早的中更新世。60年代蓝田人遗址发现后,有人提出将华北中更新世划分为早、晚两期的主张,早期以含公王岭动物群的蓝田人遗址为代表,晚期以含周口店动物群的北京人遗址为代表(见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1976年后,采用铀系法、裂变径迹法、古地磁法等多种方法,测定了北京人遗址的年代,得知第13层以上为距今70万至20万年左右,第14层以下早于距今70万年。
2. 100分悬赏电影一部
《真爱诺言》《爱情占线》《命中注定我爱你》《最美丽的第七天》《美妙人生》《巴黎恋人》
3. 九十年代巍子演过一部电影,讲的是关于北京人头盖骨失踪的,请问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该电影是八十年代的,男演员没有巍子,应该是申军谊吧。
《世界奇案的最后线索》 (1985) (THE LAST CLUE OF THE BIG CASE)
导 演:白宏
编 剧:白宏
主 演:梁国庆 朱雷 贾玉岚 申军谊 柳荻
上 映:1985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剧情片
世界奇案的最后线索 (1985)故事梗概
1942年8月,稀世珍宝"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神秘失踪,引起全世界舆论的轰动和国内各派势力以及日本侵华部队、美国文化特务的严密关注。被日本人收买的亡命之徒武元获悉曾参与过头盖骨研究的考古学家司须之教授偕女儿司文在华北某城秘密出现,正欲劫持。不料,司须之教授因病死,司文小姐也被一身份不明人士抢先带走。武元在医院扑了空,便下令戒严,全城开始大搜捕。带走司文的人叫林放,是共产党地下组织成员。为了保护祖国珍贵的文物,他在地下党领导人王掌柜的协助下,担当起护送司文出城,找到教授藏匿的资料和文物这一艰巨任务。为了早日出城,林放设计欲除掉心狠手辣的武元。武元侥幸逃生,他恼羞成怒,亲自布置了抓捕林放的行动计划。特务终于发现了林放的行踪。一场紧张的追逐和激烈的枪战后,正当林放寡不敌众、进退无路时,日本女子信子将他搭救。孰料这正是武元布下圈套,林放落入虎口。酷刑之下,他缄默不语,宁死不屈。受美国人詹姆斯支使的特务孙秀和日本宪兵木村派人伪装地下党,解救了林放,企图由此找到头盖骨的线索。林放识破真相,将计就计,借机逃脱。他迅速同王掌柜接上关系,利用市长迎接伪中央特派员之机,混入车队,带着司文母子冲出城去。为掩护战友,王掌拒不幸遇难。司文对林放始终存有戒心,王掌柜的牺牲,林放的真诚相救,使她深受感动。当她听到林放轻轻哼起的一首歌时,认出林放就是孩提时一起玩耍的小放哥、疑团尽释。两人忆起儿时抚养过他们的奶奶,想到了一块儿长大的小伙伴二光头……真是狭路相逢,一路追杀林放的亡命徒武元正是二光头。当他得知他的冤家对头就是林放和司文时,使出苦肉计,扣住司文的孩子小南做人质,又将奶奶绑吊在树上威胁。18年无音讯,如今竟刀枪相见,林放惊住了。司文不忍让亲人受苦,便挺身而出,讲出了宝箱藏匿地点,救出了奶奶,并让武元放走林放,然后自己驾车撞崖而死。为争夺头盖骨,孙秀、武元、木村、信子之间又展开了一场狗咬狗的恶斗,最后四败俱伤。待武元最后撬开箱子时,见只有几根破骨头,方知上了司文的当。白雪皑皑,林放怀抱死去的司文,静静地站着。一阵枪响,他们一起倒下,俩人的身躯在雪地上拼成了一个"人"字……
4. 求一部猿人的电影.
你自己找吧:猿人泰山 猿族崛起 人猿星球 逃离猩球 时间机器 北京猿人
5. 想找一些关于古人类的电影或纪录片之类
法国 《火之战》 原始人寻找火种的故事电影。
美国 《史前一万年》 故事电影
描写原始人的电影较少,因为没有故事情节。
《北京猿人》纪录片 中国70年代
6. 北京人头盖骨战争片电影名字叫什么
世界奇案的最后线索 (1985)
1942年,珍贵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在战乱中失去了踪迹,而日本特务则盯上了参与研究的考古学教授司须和他的女儿司文......
7. 今晚看了,CCTV10 猿人
古猿过渡到猿人的第一步:到树下来生活
(一)
我们知道,作为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的某一类古猿,例如埃及古猿或者其他晚期古猿,是森林动物,一般居住在树上。而猿人不是森林动物,他们在面上生活。
现在要问:什么因素使森林里的古猿变成猿人呢?森林里的古猿发展成猿人大抵经过哪
些步骤呢?
首先,这种古猿必须离开森林,到地面上来生活。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这种直立行走的古猿开始只能主要使用天然的物体作为工具,以后才逐渐发展成能够制造工具的猿人——早期猿人。
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森林里的某种古猿怎样演变成直立行走的古猿。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由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地面上的生活方式。
(二)
什么因素会使森林里的古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
一般认为这跟地理变迁相联系,跟环境变化相联系。我们知道,气候会发生变化,引起大片森林的逐渐消失。我们也知道,地壳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常在变动的。低的地方会逐渐变成高的地方,高的地方会逐渐变成低的地方;海会变成陆,陆会变成海。我国古代的人们所说的“沧海桑田”,就是这回事。在这海陆变迁过程中,气候也可以发生变迁。
地理和气候的变迁必然要影响到有关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事实来谈一谈猿人的起源了。
猿人究竟起源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没有定论。非洲和亚洲都是可能的地方。现在已知的材料,表明非洲东部是猿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亚洲南部包括我国的西南地区可能是猿人的另一个发祥地。
从距今5亿年前开始,我国的西藏和它的周围地区一直是一片汪洋。到了距今6000万年前,这块地方才逐渐上升,变成陆地。以后又进一步隆起变成高山。1966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地区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海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喜马拉雅鱼龙,有力地证明了那里曾经是一片海洋。
地势的变迁不是孤立的事件。跟这相联系的是气候的变迁和生物的演变。在地势的变迁中,原来温暖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寒冷的地方,寒冷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温暖的地方。原来潮湿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干燥的地方,干燥的地方可以逐渐变成潮湿的地方。
大约在一二千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一带本来是比较低洼的地方,那里有温暖的气
候,有茂密的森林。后来那里的陆地缓慢地隆起,终于变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地势升高以后,气候也跟着发生变化。原来温暖潮湿的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而且寒冷。
这必然会引起热带森林的逐渐消灭。
在其他某些适宜的地区,特别是非洲南部和东部,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的变迁,由比较潮湿的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逐渐变成比较干燥的不适宜于森林生长的气候,这必然会引起森林的消失。
(三)
当然,森林的消失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在那里,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般讲来,这是草原代替森林的变化,也是草原和森林的斗争过程。这也是比较能
耐干旱的植物代替不能耐干旱的植物的过程。
于是,茂盛的热带森林逐渐减少,本来是连绵不断的大森林逐渐变成了树林的岛屿,东一簇,西一簇。
于是,逐渐出现了开阔的地面。这是说,草原逐渐代替了森林。
本来生活在林子里的动物呢?
在气候逐渐发生变化、热带森林逐渐消失的过程中,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大概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被迫逐渐向南方迁移,或者向有热带森林的地方迁移,有的仍旧留在原来的地方生活。
留下来的动物,依靠遗传的变异,在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在身体构造上和生理上发生了变化。变得好的,能够适应新环境的,继续生活下去,并且得到了发展,演变成新的种类。变得不好的,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就逐渐被淘汰掉了。这就是达尔文所
说的自然选择的道理。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呢?它们会怎样呢?
(四)
生活在那里的古猿——森林里的古猿,也大抵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有的转向南方,或者去寻找新的森林,仍旧过着热带森林或亚热带森林的生活;有的留在原来的地方,逐渐过着地面上的生活。
这就是说,某种森林里的古猿的后代逐渐分成了几支,或者至少分成了两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支是现代类人猿的方向。这一支坚持在热带森林里生活,继续做森林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牙齿,特别是犬齿,更加发达起来,继续用来做有效的防御和攻击的武器。在这过程中,它们的颌骨和眉嵴更加突出。这样,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现代类人猿的样子。同时,由于树上生活的需要,前肢继续发展起来,终于变得比后肢长些。这就成了现代类人猿的四肢。
另一支是人类的方向。这一支的出发点可能是拉玛古猿一类的动物。它们逐渐适应于开阔地面上的生活。它们逐渐演变,变成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那样的一类动物。从现在的化石材料看来,南方古猿的原始类型已经习惯于地面上的生活,能够直立行走,它们能够利用天然的“工具”,还不能自己制造石器的工具。从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进一步演变,变成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能够制造非常原始的石器工具,这就已经是早期猿人了。在从古猿经过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到早期猿人的演变过程中,必然地引起了手和脚的进一步分工,出现人的手和脚。
也在这过程中,由于生活上的变化,它们逐渐少用颌部和牙齿做武器。于是,在历史过程中,它们的颌部逐渐短缩,牙齿特别是犬齿逐渐缩小,脑量逐渐增大。这样,它们的头部就逐渐发展成为人的样子。
(五)
现在要问:人类的方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在地理和气候的变迁过程中,没有迁移到森林里去的古猿怎样过日子呢?或者说,生活在开阔地面上的古猿怎样对付新的环境呢?
古猿大概跟现代的类人猿一样,过的是群的生活。群起初可能不很大,但是至少是三五成群的。
它们主要的食物本来是果实、嫩叶和一些可吃的植物根,特别是块根。它们有时也吃些小动物或鸟蛋。现在由于气候的逐渐改变,树木逐渐稀少了。于是可吃的果实逐渐地、不知不觉地变得越来越少了。为了维持生活,它们就得经常到地面上来寻食,挖可吃的根,找可吃的虫子,甚至比较经常地捕捉小动物吃。
过去,用树枝去挖挖植物的块根做食物,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环境的变化,由于生活的需要,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过去,用石头去敲破坚硬的果实本来是一种偶然的动作。现在,由于生活的需要,用石头去敲破硬的东西,包括动物的头骨在内,逐渐地变成经常的动作了。
这样,在时间的流逝中,在生活需要的逼迫下,它们在树下活动的时间逐渐地长起来了。就这样,逐渐地,它们跟森林生活告别了。
可以这么说,饥饿把它们赶下树来。
(六)
到树下来生活,到地面上来生活,这对于古猿的习性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在地面上,它们过的是新的生活。在那里,它们会有更多的敌人。另一方面,在那里,它们会有新的食物。于是,它们要经常用“手”去寻找食物和对付敌人。
这样,前肢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经常作为行走的器官,而应该逐渐作为寻食和御敌的器官了。这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劳动”器官。
我们知道,它们是完全能够这样做的。这是因为本来它们的前后肢已经有了初步的
分工,它们已经有了能够握物的“手”了。
还有,它们本来也已经能够勉强直立行走。现在,在新的环境中,在新的需要下,它们的前后肢会进一步分工:前肢向手的方向发展,后肢逐渐专门做行走的器官。这样的分化显然对人类祖先的生存有利。
这就是说,到树下来生活,在新的需要下,它们逐渐变成直立行走的动物。于是手得到了解放。它们不再是四只脚或四只手的动物了。
这就标志着劳动器官的出现。
所以恩格斯认为从树上到地面上来直立行走,是类人猿向人类发展中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说:“这些猿类,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的时候从事跟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的时候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这样,直立行走的新型动物终于一步步登上舞台了!
(七)
以前,它们在地面上碰到猛兽,常常要爬到树上去。现在,它们渐渐不这样做了。
猛兽来了,它们有的手执树枝,有的手拿石头,大呼大喊,挥舞树枝,抛掷石头,就可以把猛兽赶跑了。
这样,它们用手,用天然的“工具”,用智慧,用集体的力量,逐渐地战胜了猛兽。
从此,它们的生活比较自由了:它们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此,它们经常地、集体地从一座小林子走到另一座小林子。起初是蹒跚地走着,以后就能够稍稍挺直身子,昂着头走路了。
这样,由于挺起胸膛,它们能够看得更远,更容易发现远处的敌人和食物了。
这当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但是那时候,它们有的是时间啊。
茂盛的大森林要变成稀稀疏疏的小林子是一个漫长的缓慢的过程。
在这过程里,人类的祖先逐渐学会了昂起头走路,学会了用手使用天然的“工具”,或者制造一些粗糙的“工具”。它们学习的能力提高了。
这时候,它们是人还是一般动物呢?
这是一种过渡性的生物,是从森林里的古猿过渡到猿人的桥梁。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属于这一类。它们还不能制造石器的劳动工具。
恩格斯曾经把人的起源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正在形成中的人”,一是“完全形成的人”。①列宁(1870—1924)也提出过“本能的人”和“自觉的人”,说“本能的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却区分开来了”。②现在看来,“正在形成中的人”可能相当于“本能的人”,它们的智力还不够发达,或者它们的手和脑的合作还不够好,它们只能利用天然“工具”,还不会用石块制造工具。它们是属于过渡性的生物。
总之,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存在一些过渡类型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一次变化就使一种生物变成另一种生物,这在生物进化中是罕见的事。
猿人的出现
(一)
首先出现的是早期猿人,可能分布在若干地区。这包括一部分能够制造工具的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也可能包括在我国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
关于早期猿人的生活年代,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因为材料还不充分。一个意见认为他们大约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开始,到一百多万年前消失。
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征是:直立行走,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脑子比较小,最大的可以达到800立方厘米,比晚期猿人的脑子小一些。
从所发现的材料看来,早期猿人可能已经是猎人了。他们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过日子。他们会合作捕捉比较大的动物例如鹿和羊之类来吃。
(二)
早期猿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晚期猿人。对晚期猿人的生活,我们了解得多一些。
从1921年起,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地方的一座名叫龙骨山的山上,陆续发现了不少古人类化石。特别是1929年12月2日,发掘到第一个头盖骨,它很像人的头盖骨。经过研究,知道这是猿人的头盖骨。这种猿人定名叫中国猿人或北京猿人。在分类学上叫直立人。
但是,解放以前所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材料,特别是其中5个完整的头盖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被弄得下落不明了。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又在那里发掘到许多北京猿人的材料。特别是在1966年,又挖掘出一个头盖骨。
北京猿人居住的是天然的山洞,这地方现在是北京市的远郊区,是一片山谷。半山上有洞穴,可惜已经大半倾倒了。我国科学工作者从这掩埋的山洞里发掘到了非常丰富的猿人化石材料。
什么样的化石材料呢?
有猿人本身的化石,有猿人的劳动工具,有猿人的生活遗迹,有动物的化石。
就猿人本身的化石来说,有头盖骨、下颌骨、牙齿、四肢骨等,一共大约包括了40个北京猿人。其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
就猿人的劳动工具来说,那里有几万件粗糙的石器。此外,还有一些可能当工具使用的骨片和鹿角。这些石器已经有几种比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人们有根据认为,这些都是北京猿人在生活需要中创造出来的。
就猿人的生活遗迹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其中有一个灰烬层达6米厚。在灰烬层里面还发现有重要的东西:那里含有被烧过的骨、角和石头,又有一些烧焦了的木炭。
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充分说明了北京猿人能够用火。
能够用火,这在人类进化中是另一件大事。
就动物的化石来说,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动物种类有肿骨鹿、斑鹿、剑齿虎、野猪、老鼠、马、鬛狗、羚羊、水牛、猕猴、鸵鸟等,不下100种。
最值得注意的是肿骨鹿和斑鹿的化石特别多,各有2000多个个体。老鼠的骨化石也很多,并且这些骨头有烧过的痕迹。想来北京猿人是吃这些动物的。这表示北京猿人是猎人,善于打猎。有理由认为,在北京猿人的食物单里,肉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0万年前,或许还要早一些。
1963年和1964年发现的蓝田猿人化石,有头盖骨、上下颌骨和牙齿等,基本上和北京猿人相同,只是头盖骨比北京猿人厚一些。
从地层的研究知道,蓝田猿人生活的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可能在距今80万年前。
(三)
现在要问:晚期猿人在自然界里的位置怎样呢?是人的成分多还是猿的成分多呢?
让所发现的材料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从发现的材料知道,北京猿人的额部低平,脑壳比较粗厚,眉嵴相当突出,唇部向前伸,没有下颏。这些是近似类人猿的特征。
另一方面,北京猿人的脑量相当发达,平均有1000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大约大了一倍。他们的四肢骨跟现代人的基本相似。这表示他们能够很好地直立行走。科学上在一开始研究他们的时候,就把他们在分类上叫做“直立人”,就是根据这一点。只是后来才知道,其实比他们早的南方古猿也已经能够直立了。北京猿人又有许多石器和一些骨器,又能够用火。这表明他们能够劳动。这些完全属于人的特征。
这就是说,北京猿人虽然在身体结构上还有一些类人猿的性质,但是他们已经比早期猿人更接近现代人,具备了更多的人的性质。
因此,北京猿人已经不仅不再是猿——一般的动物,而是人,而且是比早期猿人更进步的一种人。他们是从早期猿人过渡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
还有一件值得指出的事实:北京猿人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一些特征。例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比较短,鼻骨比较宽,颧骨很高而且向前突出,门齿呈铲形等。
因此,从地理分布讲,从形态特征讲,有理由相信北京猿人就是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
(四)
前些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在北京猿人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比较了北京猿人和现代人的肢骨和头骨,发现北京猿人的手脚,尤其是手比较进步,但是头部还比较原始。换句话说,北京猿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具有一个跟现代人基本相同的身子,却配上一个在某些方面还近似类人猿的脑袋。
怎样解释这个事实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劳动器官(手)比思想器官(脑)先发达。这就是说,手足分化、手的发展先于脑的发展。这同样表明,劳动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中起主导的推动作用。
这个进化过程可以大略表示如下:
直立行走→手作为劳动器官的出现→人的脑
这就支持了恩格斯的理论:在劳动的影响下,古猿逐渐发展成人。
(五)
应该指出,晚期猿人的化石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发现过。例如,在印度尼西亚,人们发现了爪哇猿人。在德国,人们发现了海德尔堡猿人。在非洲,人们发现了毛里坦猿人(也叫阿特拉猿人)和舍利猿人。这些猿人的性质,都是跟北京猿人很相近的。
这样看来,过去在远古时代,晚期猿人由于他们生活能力的提高,曾经生活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分布很广。
分布很广,这就表明这个生物类型在发展中。
看来劳动已经赋予猿人以特殊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生活在一般灵长类所习惯生活的地区以外。生物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一般的灵长类,如猿、猴之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地方。
(六)
可笑的是人们还“发现”了一个假的猿人化石,那就是在英国“发现”的所谓“辟尔唐人”,也叫“曙人”。
经过是这样的:1911年,在英国辟尔唐地方,工人们在采掘石子的时候,发现了几块人类头骨的化石,就交给一个做律师的地主,名叫陶逊(1886—1938)。后来据说陶逊自己也发现了一块下颌骨。他就把这些材料一起交给一位专家去研究。专家研究以后,认为这是一种猿人,理由是他的下颌骨不是人的,是属于类人猿的,而头骨却是现代人的类型。
于是,人们开始相信,英国以前也有猿人住过,而“发现”猿人的是陶逊。
这样,陶逊就自然地出了名。
尽管这样,当时仍然有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那头骨是智人的头骨,那下颌骨是古猿的下颌骨,两者并不属于同一个体。
1953年,英国有3位学者应用新的科学方法,分析了“辟尔唐人”的化石标本,结果发现那个下颌骨不是人的,也不是古猿的,而是现代类人猿黑猩猩的。
于是,人们才明白过来,知道过去受了骗。原来这是陶逊所布置的一个可耻的骗局。
骗术揭露出来了:原来是陶逊拿了黑猩猩的一块下颌骨,用一种叫做重铬酸钾的化学品把它染成棕红的颜色,显得古老,来冒充化石。
科学界被他欺骗了整整41年。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可耻的欺骗呢?这不是跟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名利思想相联系的吗?
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在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个人“名誉”,是会在科学的幌子下,在追求真理的烟幕下,干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的。
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家是老实人。”①真正的科学工作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是老老实实的工作,跟资产阶级的名利思想毫无相同之处。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1953年第2版,第824页。
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党要求所有科学工作者,要按照党的教导,认真改造世界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使科学工作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
石器的制造
(一)
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开始真正的劳动的呢?是怎样制造出第一件石器的呢?
从偶然使用天然“工具”到经常使用天然“工具”,从经常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这些都是漫长的过程。
人类的祖先,在新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得使用天然“工具”去寻食,去御敌。这样,就开始经常地使用天然“工具”了。不消说,它们也会偶然制造一些“工具”。南方古猿中的原始类型,也就是不能经常自觉地制造工具的类型,就是这一进化阶段的代表。
在这过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渐减少,特别是到了干旱季节或者冬天,情形更加严重。人类的祖先逐渐更多地寻找肉类食物。
肉食是怎样开始的呢?
过去,它们已经吃过一些小动物,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也偶然吃过。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可能是这样学会的:狮子、老虎或者其他猛兽咬死了一只野鹿,饱餐一顿之后,满足地走开了。好奇的人类祖先,由于饥饿,会被残尸引诱过来。
它们把野鹿的残尸看了又看。有的竟然学着狮子或者老虎的样,用嘴去咬鹿肉。
于是,它们发现鹿肉是可以吃的,又是可以充饥的,味道也不坏,特别在饥肠辘辘的时候。
吃比较大的动物的肉一开了头,尝到了甜头,模仿的就逐渐多了。
从此,只要原野上出现一具死兽的残尸,人类的祖先就会群集在它的周围。
以后,人类的祖先也可能自己去打鹿吃,这可能是这样进行的:它们三五成群合作围扑一只鹿,把它打死,然后分着吃。
于是,人类的祖先就不时用兽肉来补充素食的不足,过着艰难的生活。
可是,人类的祖先一开始肉食,并且越来越多地用肉来充饥,人类祖先的身体,特别是脑子,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养料。这是因为动物含的蛋白质比植物含的蛋白质更适合人体的营养啊。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从只吃植物转变到同时也吃肉……是转变到人的重要的一步。肉类食物几乎是现成地包含着为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它缩短了消化过程以及身体内其他植物性的就是跟植物生活相适应的过程的时间,因此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材料和更多的精力来过真正动物的生活。这种在形成中的人离植物界越远,他超出于动物界也就越高……既吃植物也吃肉的习惯,大大地促进了正在形成的人的体力和独立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 ①《自然辩证法》第154~155页。
就是这样:人类的祖先起初常常追随在野兽的后面,等着吃残肉,像现在的若干猛禽那样。
接着,它们逐渐学会用叫声,用树枝,用石头,来吓走那些野兽,从猛兽的嘴里夺走食物。
以后,它们学会了自己合群去打野兽吃。
人类的祖先逐渐变得比以前聪明了。
(二)
起初,它们用自己的牙齿去咬取死兽身上的肉。后来它们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块去刮割兽肉,感到方便得多了。于是它们学会经常利用尖利的石块来做工具了。
这样,手里的尖利的石块,就起到牙齿的作用了。这就仿佛是牙齿长在手上似的,更好使用了:“牙齿”变得很长,很灵活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块是会用坏的,也并不是到处可以找到的。
怎么办呢?
慢慢地,逐渐地,它们模仿用石头去敲破坚果的办法,用一块石头去敲碎另一块石头。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块。
第一件劳动工具——石器,就这样制造出来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在人类的起源中,这是一次决定性的质变、飞跃。
人类出现了!这就是早期猿人。
应该用“他们”去代替“它们”了。
当然,第一次自觉地制造出石器并不是容易的事。当中一定经过许多尝试和失败。但是,一旦能够在所敲破的石头中找到一些合适的工具,他们是会在已有的经验上提高敲击技术的。
同时,他们也还会从经验中了解什么性质的石头适宜于制造工具,到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这种石头。
不消说,制造出来的石器是很粗糙的,并且每一块石器的形状也不一样,例如,在北京猿人的洞穴里所发现的石器就是这样。南方古猿的石器更是这样,更粗糙些。
这样的石器叫做旧石器。以后经过上百万年,人们才晓得进一步把石器磨光。那是新石器了。
早期猿人的石器就是旧石器的开始,这也是人类文化的开始。这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北京猿人的石器虽然有不少进步,也属于旧石器。
(三)
最早的石器虽然很粗糙,但是这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中的新生事物。自觉地、经常地制造工具的工作一开始,人类祖先就有了一种其他一切动物所没有的大本领了。
现在,他们不但会使用天然的“工具”,而且会制造若干类型的工具了。
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这表示真正的劳动的开始。这是一个过程:从完全动物式的“劳动”,经过某些原始类型的南方古猿经常利用天然“工具”的“劳动”,逐渐过渡到某些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和直立人制造工具的劳动。
所以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在劳动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啊。
同时,在地球上展现了一部新的历史——文化史。文化史是跟劳动工具的自觉制造分不开的。
(四)
获得这一个伟大进步并且开始有文化的,不是一般动物,不是任何一种动物,而是猿人,就是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
现在,他们已经不是一般的动物了:他们在生活方面和身体构造方面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了。他们的生活逐渐以劳动作为基础。他们的身体构造,由于劳动和直立行走的影响,得到了不小的改造:适宜于拿工具进行劳动的手发展了。在这过程中,大脑也相应地发达了,智力也提高了。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更好了。
可是,他们还只是人的开端。他们跟现代人有重大的区别。他们,例如早期猿人,在某些身体特征方面还没有脱离动物——类人猿的状态:他们有低下的前额,有突出的眉嵴,有发达的颌骨和牙齿,这使唇部比较突出。北京猿人也基本上是这样。
不能忘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啊。
火的利用
(一)
自从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周口店北京猿人的洞穴里发现了厚厚的灰烬层以后,大家承认:至少是晚期猿人(直立人)一定会用火。
但是,猿人例如北京猿人怎样学会用火呢?
这还是一个谜。
让我们来猜猜这个有趣的谜吧。可以想到,天然的野火有时是会发生的。这种野火的发生有种种不同的原因:或者由于火山喷发,或者由于闪电烧着了树木,或者由于潮湿的草堆发生自燃。
回答者:米·格 - 魔法师 五级 9-3 10:03
8. 找一部关于保护北京猿人化石的国产老电影故事片
名为《世界奇案的最后线索》。
9. 找一部北京猿人头骨的电影
《北京猿人》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人将掠得的北京猿人头骨偷运回国,途中沉没,成为一桩疑案。当年日本人将头骨化石偷运回国,隐藏几十年后,在和平环境下重新进行研究。他们将头骨化石中的DNA残片提取出来,进行培育,然后送入太空,据说这样便可以凭借太空中的粒子幅射,使其蕴育成熟。不料,载着北京猿人胚胎的飞船失事,坠入海岛,而北京猿人却成功地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