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电影《歌舞青春》
男女主角清新脱俗的形象,动感精彩的歌舞表演,加上琅琅上口的青春流行摇滚乐,让该片回味无穷,一举成名。尽管没有华丽的特效,但追寻梦想与自我实现的主题始终贯穿于全片动人的歌曲、精湛的舞蹈之中,为该片增色不少。该片以歌舞这个世界性的语言,鼓励青少年相信自己、表达自己、不断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② 向专业人士请教下歌舞片的特点具体有哪些
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歌舞片是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由于它是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故以歌舞为主。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很多音乐剧后来又被移植为歌舞片,而剧场版本和电影版本并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剧场擅长于场面调度和较为抽象的表达形式,利用观众的想像去幻想故事发生的环境,而电影则择长于实景的拍摄和镜头剪接的运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个将舞台版本成功移植为电影版本的音乐剧,在横街小巷取景,开创了后来很多音乐电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为音乐剧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后来才被移植成音乐剧。 音乐剧擅于以音乐和舞蹈表达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和戏剧的冲突,有时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利用音乐和舞蹈表达。在戏剧表达的形式上,音乐剧是属于表现主义的。在一首曲之中,时空可以被压缩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过程之中由相识变成堕入爱河,这是一般写实主义的戏剧中不容许的。和歌剧的区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贝丝》(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③ 大众对歌舞电影的看法是什么
歌舞片兴起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好莱坞。几乎与有声电影同时诞生,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歌舞片的诞生,但是由于缺乏声音这一方面的要求,人们将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汇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歌舞片在30年代开始盛行,并成为30、4O年代的流行时尚,出现了一系列经典的歌舞片,如我们熟知的《绿野仙踪》Wizard of Oz (1939),《四十二号街》等。50、60年代达到辉煌,产生经典《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西区故事》《音乐之声》,70年代便开始萎缩,90年代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光影世界,世事浮沉,当科幻片、动作片、灾难片和恐怖片等轮番上阵后,往昔“歌舞升平”的时代虽然已经渐行渐远。
而歌舞片在印度则依旧美轮美奂。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歌舞电影电影生产国,每年拥有全世界36 亿观众,在它的市场上,好莱坞电影仅占6% 的份额。以孟买为中心的南好莱坞电影,以“无歌舞不成片”的传统为世界奉献了独具特色的巴西歌舞片。从50 年代风靡中国的《我的情史》,到新世纪红遍全球的《印度往事》,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但印度电影依旧是歌舞升平、如梦似幻。今昔的歌舞片更是摆脱以前的模式,推陈出新《印度往事》《野玫瑰》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片。今天的印度歌舞片在印度新的电影人的带领下,呈现出新的现代特征。
④ 歌舞大电影的影片简评
从中找寻原型电影是一种乐趣,只有看过所有大热的歌舞类型影片,才能不漏过影片中每一个恶搞场面;但该片的低级趣味似乎又过多了一些,低俗与嘲讽意味之间的界限稍显模糊,以至于大众的评论据此而分为两派。(新浪娱乐评)
⑤ 歌舞青春的影片评价
中国版《歌舞青春》电影情节简单轻松,帅哥美女云集,作为一部歌舞片,主演张峻宁、袁成杰等人卖力演出,劲歌热舞场面十分精彩,称得上是一道消夏甜点。既然是歌舞片,自然少不了美妙的歌声以及精彩的舞蹈,《歌舞青春》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令观众失望。电影的片头字幕中就穿插着几位主演载歌载舞的画面,张峻宁、马梓涵、袁成杰、顾璇、刘晏辰、林琪等人更是从头唱到尾,其中既不乏《不得不爱》、《恋爱百分百》这样的流行金曲,又有《我飞故我在》等原创佳作。
歌手出身的袁成杰在片中成为片中亮点,唱功不俗,舞技出众,而且颇具镜头感,片中他边唱RAP,边跳街舞,而且在多场群舞戏份中都担任领舞,尤其是在篮球馆的那场戏中,带领众人大跳街舞,还融入了打篮球的元素,动感十足非常精彩。影片故事发生在大学里,全片自然是俊男美女云集,主演张峻宁、袁成杰都拥有众多的粉丝,几位女主角也是青春无敌活力十足,所有演员的着装更是颜色靓丽,十分养眼。(网易网评)
⑥ 印度电影为什么几乎每一部都有歌舞,你知道其中缘由吗
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可以说是印度电影标志性的特色。首先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最开始主要是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十分喜爱舞蹈,有着很多年歌舞的历史,并且几乎达到了全民都擅长歌舞的地步。最初的印度电影中有歌舞,只是为了迎合他们本国人的喜好,满足他们渴望在电影中欣赏美丽的歌舞的愿望。还有的一个令人较为无语,哭笑不得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导演们一直以时长作为评判一个电影好坏的标准。他们认为一部电影时间越长,那么就越精彩。许多印度电影动辄长达两三个小时,令其他国家的人们在观看时会感到十分的难熬。然而导演们有时根据故事情节是拍不足印度普遍电影时长的,这也使印度电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用歌舞凑时长。所以现在看一些印度电影会发现歌舞来的莫名其妙,那么就有可能是印度导演迫于时长的压力,生硬凑上去的。
⑦ 如何运用基本的艺术理论分析和评价一部好电影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7)如何评判歌舞电影好坏扩展阅读
电影的起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入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
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⑧ 票房不高的电影是否一定不是好电影
票房不高的电影未必是不好的电影,比如说很多的文艺片,本身拍得很好,但是它的票房不高,可能和它上映的时间有关,也有可能和前期的宣传不到位有关,总之很多种因素决定着票房的高低。未必说票房高的影片就是好影片,所以说即使票房不高,这个影片也并不代表着不值得一看。
二零一九年,有很多部片子上映,我到现在为止还没全部追完呢,希望在春节期间能够补追一下。因为每一部电影的背后都有导演,演员辛苦地付出,增加我这一个观众也是对他们的一个认可和鼓励。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会和我一起去补追那些电影吗?
⑨ 如何评价印度电影里的歌舞
歌舞在电影中的出现,除了情节需要(如大篷车里的歌舞表演),还可以作为人物心理活动外化[3](如TBBT里Raj的那段…),以及快进情节的表现。所以在印度电影中歌舞场景很常见。歌舞已经成为宝莱坞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一提到宝莱坞,第一反应就是众人载歌载舞的场面。所以现在印度电影部部都有歌舞,已经成为一个惯例,就像你会给你的产品打上商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