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明朝在土木堡惨败,为何能在北京保卫战中以牙还牙呢
明朝正统十四年,就发生过一次由于后勤工作没做好,军队仓促上阵,还在进军途中就断了粮,导致御驾亲征的皇帝战败被俘的屈辱事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是大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王振的极力煽惑下,热血青年朱祁镇置兵部侍郎于谦等大臣们的苦劝于不顾,一意孤行,亲率50多万大军北征瓦剌,一切军政事务又皆由不懂军事的阉货王振专断,随征文武大臣连发表意见的权力都没有,致使军
务混乱不堪,几十万大军一触即溃,狼狈败退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被瓦剌军团团包围。
土木堡是个高地,无水,又饥又渴且疲劳不堪的明军战斗力堪比豆腐渣,四面围攻的瓦剌军破阵而入,御驾亲征的朱祁镇瞬间做了俘虏。
土木堡之败,固然有大太监王振胡作非为的因素,但准备工作没做好就仓促上阵,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有鉴于这个血的教训,在接下来的北京保卫战中,指挥官于谦尤其重视后勤准备工作,在战斗打响之前,竭尽全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最终取得胜利。
不然,北京保卫战完全可能成为又一个土木堡之变,甚至更惨。
三是筹措武器装备。
当时的情况糟得不能再糟,北京守军中有盔甲的将士不到十分之一,兵器同样严重不足,几个人用一把刀一杆枪的现象很普遍。于谦命令工部加紧赶制武器,将南京库存的126万件兵器紧急调入北京,派人到土木堡收
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装备,共得头盔9000多项、甲5000多件、火枪1.1万多杆、火铳2万多支、火箭44万枚、火炮800多门。
『贰』 没有打过什么仗的于谦为何在土木堡之变后能打赢京师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这是明朝开国以来,局势最严峻的一年。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不仅多数将领战死,就连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紧接着瓦剌企图用皇帝做人质,明朝形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就在这时,主人公于谦出场了。
明英宗被俘后,朝中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不少大臣甚至提出南迁。只有于谦等少数人坚决反对,并毅然决然站出来,最终成功守住了北京城,粉碎了瓦剌的阴谋。
于谦只是一个文官,之前也没打过仗,为什么土木堡之变后,他能打赢京师保卫战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与此同时,通州的几百万石粮食,也马不停蹄被运到北京,解决了粮草方面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大家团结一致的结果。可见于谦能够保住北京城,并不是他有什么神仙技能,只不过是对形势做了认真分析,也有赖于大家精诚合作。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避免了宋朝“靖康之耻”的历史重演,也延续了明朝的寿命,一时间于谦成为朝廷的功臣、百姓的英雄,《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叁』 明军兵败土木堡之后,挺身而出,组织京师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剌大军的人是
明史记载:(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谦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却敌彰义门北,擒其长一人。帝喜,令谦选精兵屯教场以便调用,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谦理军务。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庚申,寇窥德胜门。谦令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寇转至西直门,都督孙堂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副总兵武兴击寇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寇且却,而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乃益兵守真、保、涿、易诸府州,请以大臣镇山西,防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敌二万攻围万全,敕范广充总兵官御之。已而寇退,谦请即驻兵居庸,寇来则出关剿杀,退则就粮京师。大同参将许贵奏,迤北有三人至镇,欲朝廷遣使讲和。谦曰:“前遣指挥季铎、岳谦往,而也先随入寇。继遣通政王复、少卿赵荣,不见上皇而还。和不足恃,明矣。况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变,势亦不得和。贵为介胄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敌忾,法当诛。”移檄切责。自是边将人人主战守,无敢言讲和者。 初,也先多所要挟,皆以喜宁为谋主。谦密令大同镇将擒宁,戮之。又计授王伟诱诛间者小田儿。且因谍用间,请特释忠勇伯把台家,许以封爵,使阴图之。也先始有归上皇意,遣使通款,京师稍解严。谦上言:“南京重地,抚辑须人。中原多流民,设遇岁荒,啸聚可虞。乞敕内外守备及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召还所遣召募文武官及镇守中官在内地者。”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肆』 有没有关于土木堡战役的电影或者电视剧
电视剧《萍踪侠影》。
『伍』 你知道于谦和北京保卫战的事吗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军事家、诗人。少年时期他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青年时代曾作诗明志。他在《石灰吟》一诗中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20岁考中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山西和河南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他办事干练,为官清廉,深得朝廷器重,人称“龙图再世”。一次进京,随人问要带些什么人情礼物。他举起两袖笑着说:“带有清风。”之后,“两袖清风”就传为美谈,这件事表明于谦反对阿谀奉承,不畏权贵的崇高品德。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边瓦剌首领率军入侵,骚扰边镇,威胁朝廷。太监王振力促英宗亲征。英宗不顾于谦等人的劝阻,就贸然亲率大军50万出征。结果,明军退至土木堡时(今河北怀来县境内),突然被瓦剌骑兵包围,明军顿时大乱,英宗率军突围失败。“乃下马盘膝面南而坐”,被瓦剌军生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战斗之后,也先率军向北京挺进。明英宗被俘,朝中无主,朝野上下一片混乱。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钰监国,代皇帝总管政事。在大敌压境的情势下,有的大臣主张迁都避难,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坚决抵抗。朱祁钰即帝位(明景宗),采纳于谦抗敌主张,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师。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时,他决心挽救国家危亡的命运,加紧制造武器,训练兵勇,储备粮食,惩办奸细,于谦挥泪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明军士气大振,决心保卫京师。于谦亲自披挂上阵,两军在城外激战五昼夜,瓦剌军损失惨重,被迫撤军。于谦取得了保卫北京战斗的胜利。
『陆』 于谦也没打过仗,为什么土木堡之变后,他能打赢京师保卫战
明朝正统年间,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与张太皇太后相继去世,太监王振正式将手伸向朝堂,成为明朝首位专权太监。
王振也是读过书的人,和普通读书人一样,幻想着走上仕途,实现抱负。但他内心深知,如果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对他来说太难了,于是心一横,王振就净身做了太监。他的想法的确比正常人偏了一点,而他之后的路,也是越走越偏。
王振因善于察言观色,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得以侍奉太子朱祁镇,后者称呼其为“王伴伴”。朱祁镇即位后,王振就开始排除异己,而他越是这样,朝中痛恨他的大臣就越多,于谦就是其中一个。
于谦二十岁中进士,之后担任过御史、巡按、巡抚等职,为人正直,很受三杨的器重。其余大臣出于各种原因,不得不巴结王振,唯有于谦从不给王振送礼,有人劝他时,他还说:“只有两袖清风。”
于是王振就诬陷于谦,将其下狱,甚至判了死刑。好在于谦平时口碑好,许多官员和百姓都为他求情,这才逃过一劫。经过一番折腾,王振无奈恢复了于谦巡抚的职位。
王振一直很不服气,试图再找机会陷害于谦,谁知还没来得及给于谦制造麻烦,他自己就给明朝惹出个天大的麻烦,那就是土木堡之变。
之后也先提出,要明朝以万万计的黄金、丝织品来交换朱祁镇,没想到仍然被拒绝了,这下他更懵了。
最后明朝和瓦剌还是免不了一战,但在和瓦剌交战时,于谦这位从未打过仗的文官,竟亲自率领石亨等将领,防守最为凶险的德胜门。于谦这样做,大大提升了明军的士气,将士们个个奋勇当先,成功击退了瓦剌大军,保住了京师。
也先见讨不到什么便宜,心中已经开始动摇,加上瓦剌内部矛盾激烈化,他终于提出主动送还朱祁镇。然而这时朱祁钰已经不想接回哥哥,甚至委屈说当初自己不想当皇帝,是于谦等人逼自己当的。于谦见状,只能哄着他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朱祁钰最终才同意,朱祁镇才得以回到京师。
经过这段时间,朱祁钰已经对于谦百分百的信任,于谦对国家也是尽心尽力。在君臣二人的配合下,明朝逐渐摆脱王振干政时的混乱局面,众多贪腐无能之辈被清理出去,各项政令畅通无阻,各部门效率也大大提升。
景泰八年,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复位,不久朱祁钰病逝。石亨等人接着陷害于谦、王直等大臣,说他们有意拥立襄王即位,最后朱祁镇将于谦、王直处死。
从土木堡之变发生,再到于谦含冤而死,这一段明朝历史中,不能少了“于谦”二字。其实于谦本人,只不过是封建社会众多政治牺牲品中的一个,但讽刺的就是,杀他的这个人,却是他当初救回来的。
对于古代很多正义之士来说,他们怕的不是死,而是死后不能将“精神”留给后人。正如于谦所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柒』 大明精锐在土木堡之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何还能打赢北京保卫战
明朝的整体实力依旧很强
明朝土木堡之战是明朝国祚的转折点,这一战后明朝就难以回到永乐以及仁宣之治的巅峰时期。土木堡之战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肆意改道,让瓦剌有偷袭的机会,因为没有城池所依托,明朝军队又不能结阵御敌,最终被瓦剌大败,几十万的精锐军队全部战死,其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将领,如英国公张辅等等,但是明朝虽然损失了一大批精锐,国力在短时间内依旧还有抵御外敌的能力,明朝也还有江苏以及东北地区的军队可以调遣勤王。
『捌』 土木堡之变后关键四天: 挽救大明的紫荆关之战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土木堡战败的消息传入北京,京师大震。次日,皇太后命令明英宗的弟弟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景泰帝朱祁钰监国。在最初的慌乱过程中,明国的中央并没有很快的完成统一的决策。郕王命令群臣商议战守方略,侍讲徐珵夜观星象,认为星象有变,京师应当南迁。就在大家莫衷一是的时候,如中流砥柱般的名臣出现了,他就是于谦!
十月初九,当也先所部突破紫荆关以后,至京师的路线再无一点障碍。也先纵骑狂奔,两日行二百余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达了卢沟桥,这是北京保卫战的开始。但是此时的明军,已经不再是之前的狼狈之师了。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有兴趣可加龙泉刀匠老刘weixin:Lqbj689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公众号:LBQYJS
『玖』 土木堡惨败,而北京保卫战大胜,是朱祁钰的功劳吗
明朝的北京保卫战狠狠地挫败了所向披靡的瓦剌大军,于谦成为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朱祁钰也成为世人眼中的明君。朱祁钰后来虽因夺门之变被迫下野,死后也未能进入明皇陵,但他却得到了后世之人的同情和尊重,而复辟成功的朱祁镇却遭到世人唾弃。
土木堡之役败得丧权辱国,而北京保卫战赢得轰轰烈烈,那么,同样的敌人,为何战斗结果截然不同,真的是因为朱祁钰才能远甩朱祁镇18条街?我认为其实并非如此。
结语
通过对比两次战役,很明显,恶劣的天气和地形是土木堡之战中明军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而北京坚固的城墙和良好的天气使得明军扬长避短,大败瓦剌骑兵。
虽然如此,就用人识人而言,朱祁钰还是略胜一筹,至少在行军作战上。
于谦反对朱祁镇御驾亲征,而朱祁镇置若罔闻,反而将军事指挥权交给王振,视军事如儿戏。待到土木堡明军全军覆没之时,于谦劝谏朱祁钰,坚守北京城,朱祁钰不但接受建议,还将指挥权授予于谦。
也许北京保卫战时的朱祁钰不过是被人赶鸭子上架,也许授权于谦也是无奈之举,但他在保卫还是弃城时,最终选择了守城,就这一点来说,比朱祁镇高明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