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中国的电影引进问题
这是中国电影体制的问题不引进电影有很多原因
一,中国文化还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文化市场不过开放,许多电影题材涉及敏感内容所以不会引进。
二,保护国产电影。为了保护国产电影国内不会引进太多的国外电影,每年的引进量是有限的。就拿功夫熊猫为例,当年还有比他更优秀的机器人总动员,但是只能引进一步动画,所以必须做出选择。
三。银幕数量不够,体制不健全。中国银幕数还太少引进的片子多了跟本放映不过来。体制也不健全,电影院不能选择自己想要播放的影片只能播放票房可能会高的大片。
总体上说在中国就要看开,虽然引进的片子少但是可以免费下载影片,还可以买盗版(这都是不对的)所以引进当然好,不引进就算了!
B.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请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议论。
你问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也挺好的呀,不能固步自封
C. 如何看待中国引进外国大片
世,为电影业提供了新动力-----一个电影发行经理的思考王晓东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每年引进国外电影大片将增至20部,并允许外资进入电影放映业,这些无疑会对我国电影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1995年我国每年引进10部大片至今,进口大片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可低估。市场调查数字显示,国外大片约占电影票房的45%左右。
入世肯定会给国产电影业带来竞争压力,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进一步的经济放开和全球经济的融合将会促进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方面产生变化。外国竞争的加剧同样成为一种外力迫使我国电影业包括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三大块加速改革以迎接挑战。
入世后,国产影片的生产制作会更加注重提高影片素质。只有赢得观众的影片才能在同外国大片竞争较量中占有市场。
入世后,民族电影也拥有着“走出去”的对等机会。世贸组织《总协定》基本原则是所有成员对其他世贸成员的产品和服务给予平等对待。目标是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我国有十分优秀的电影工作人员,电影市场的放开提供了与国外电影公司互补式合作的机会。如果能利用国外现成的发行网和营销力量,将民族电影打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那样才是民族电影真正进入了世界竞争市场。
允许外资进入电影放映领域,目前在政策方面还有条件限制。如外资投资电影院所占股比不超过49%等。但不论是合资或合作的影院,它们进入到我们电影市场之后,马上得到了观众的青睐。那种多厅设置,舒适的观影环境,优质的声光质量,以及它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观众具有相当大的吸纳力。这样,势必促使我们原有的影院加快现代化改造的步伐。这种竞争促进了影院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它会让旧有的影院尽快更新设施设备,更新服务观念,向国际化、现代化影院靠近。哪个电影院吸引和留得住观众,就是竞争中的赢家。
从电影发行环节来看,外国影片和外资影院的相继进入,将逐步改变过去以行政区域、行政级别划分的发行格局。垄断发行违背公平竞争规则迟早会被打破。经济上通过一定的约定而联结在一起的院线在未来城市电影市场中将有望成为主体。
入世,所带给电影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发生的。竞争不是坏事,只要是公平竞争,对于擅长竞争并准备迎接竞争的电影人来说,会乐观地看待入世后的前景。虽然它将走过一段艰苦的征程。(
D. 引进海外大片对国产片的弊大于利
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景气不在于海外大片的进口,而在于我们国内的管理制度和国人的观影习惯,现在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少,拍电影的赚不到钱,谁还拍电影呢?没有国产片,观众自然就只能看进口片了。。。
要是国内影迷看电影少用下载和买盗版碟的话,说不定中国电影市场早就繁荣了。最起码,也别没去影院(或者看的不是正版影碟)还骂人家的电影,你也没消费,凭什么骂人,人家也不是求你看盗版的。
其实,这几年国内的“大片”,虽然口碑不佳,但是还是有票房的,而且超过了许多进口大片。引进的大片可以刺激中国的电影观众,让观众去看那些艺术水准更高的电影。闭关锁国永远是不行的,有竞争才有进步。我们国家的电影就是在不好,也不应该不让国外的进来,要知道,和臭气篓子下棋是越下越臭的~
E. 如何看待中国内地引进国外综艺节目模式的做法
国外综艺节目做的时间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获得观众的认可,国内自己创新节目的话,可能存在的风险相对较高;国内综艺节目市场前景大,发展快,很多制作方想抢占先机,当然从别人那借来更容易些;
引进国外节目只是目前状况,以后相信节目多了,竞争大了,大家就会想着创新了,毕竟要让观众买账。由于某台引进的成功,引起了国内电视台的大量跟风,但是还是希望本土能有自己原创的节目,不要一味的抄袭买版权,这样也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5)如何对待中国引进外国电影扩展阅读:
发展现状:
国外的综艺节目起步相对较早,对于我国港台与内地的娱乐节目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欧美或日本首创再被我国的香港或台湾地区移植,接着被内地借鉴并“星火”一下,最后就是各地模仿成风造成一片“燎原”的局势。
例如,《快乐大本营》就是模仿香港的《综艺60分》,在湖南卫视成功运作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快乐”、“欢乐”热;之后的“婚恋热”,以湖南卫视《玫瑰之约》为代表,也是借鉴台湾的《非常男女》;而“谈话热”以央视的《实话实说》为代表,借鉴的是美国 “脱口秀”节目模式;
在中国,最早的综艺节目出现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比较有名的例如香港无线电视的《欢乐今宵》(1967-1994)等。中国内地的综艺节目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初见端倪,当年最有名的节目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
F. 如何看待近期中国大量引进日本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
引进国外的影视作品本身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美国、英国的电影就经常登录我国各大影院。比如去年圣诞上映的《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一直霸占票房的漫威系列等等。
相比之下,日影在我国出现的比较少。听说我国以前也引进过日本的影视作品,效果最好的是《阿信》,笔者个人印象深刻的是《排球女将》。小鹿纯子打排球的样子简直帅呆了。
PS:图源自网络,侵删。文字原创,禁转,谢谢配合。
G. 关於辩论:中国应该全面开放对外国电影的进口(我是正方)
这些都是有关资料。。。好好应用可以有很好的帮助...
你可以讲说现今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唯有中国选矿择开放对外国电影的进口方能达到真正的全球化。。。要与时代,与社会一起进步。。。中国才能更繁荣起来。。。因此我方说中国应该全面开放对外国电影的进口。。。。
这些都是有关资料。。。好好应用可以有很好的帮助
http://www.twgocn.net/viewthread.php?tid=53255
2010年01月22日,2D版《阿凡达》在内地全面下线。对此,《孔子》导演胡玫说:“如果《阿凡达》真是因为《孔子》下线,作为一个中国导演我感到非常温暖,为国家保护国产电影的措施感到温暖。”中国电影对民族产业保护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更多的是中国电影体制的国有企业强势地位所带来的。事实上,这样靠强势垄断给予的病态“温室”,其实给不了中国电影温暖。
中国特色的电影保护
上周开始对《阿凡达》做出的停止放映决定,是中国长期以来限制外国影片的一个缩影:每年进口20部分账大片,在重要档期里(例如新年和国庆),影院中难寻外国电影踪迹。阿凡达继续在中国总计约800块屏幕的3D和IMAX影院放映,但在大多数影院都将下线,这些影院都将假日档期留给了国产片——《孔子》。
国内电影市场,国企一家独大
1994年是“中国分账大片元年”,电影局批准中影公司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每年进口10部大片在国内上映,来“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就中影对国外影片的独家进口权问题,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影独家拥有进口外国影片的权利,这是国家赋予的,是体现国家利益的,这方面不会有松动的余地。”于是1994年,也是中影的重要一年。
伴随着独家进口权,中影对国内市场拥有了绝对的控制力:“进口片为中影投资影片档期让路的可能”和“对下游院线的巨大影响力”。中影可以通过决定进口片的整体档期,来避开或影响一部国产电影的票房,也可以通过对进口片源的把控来影响下游院线的选择。
用行政手段为“国企”国产片保驾护航
2010年01月 22日,2D版《阿凡达》在内地全面下线,事实上,《阿凡达》2D版的原定下线日期应该是2月11日,而不是1月22日。由于《阿凡达》2D版下档的日期正好与《孔子》的上映期重合,一位圈内知情人士透露,《阿凡达》2D版下档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给《孔子》让道。
据报道,中影集团作为电影《孔子》的利益相关方,其对《阿凡达》下绊,最大的动机或许并不是保护国产影片,也不是弘扬儒家传统文化,而是“商业利益”四个大字。业内人士分析,中影集团做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给“向全球输出中国文化”的电影《孔子》让路。即使让影院继续卖2D的票,票房也要比国产电影强,只是一直卖下去,国产影片必然受到影响。可以预料,因为各家影院的3D厅数量有限,所以将《阿凡达》撤离2D厅,无疑会给《孔子》让出广阔的市场空间。
民营国产片也饱受排挤
在胡玫和《孔子》感觉温暖的时候,部分国产片却感受不到这种政策保护带来的温暖。2009年11月底,进口大片《2012》国内票房突破4亿,而和《2012》同档期的国产电影纷纷成为炮灰。《我的唐朝兄弟》票房220万,制作成本1000万。《火星没事》票房660万,制作成本1000万。《熊猫大侠》票房2000万,按照800万的制作成本,勉强持平。《恐怖出租车》1300万元,而《大有前途》则票房则不足100万元。
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三枪”的制片人张伟平在2009年12月18日炮轰中影--“这是多少年存在的事实,如果得罪了中影,在档期上的安排就会让你难受。如果得罪了中影一些人,他们会在这个档期里放两部进口大片跟你火拼。《三枪》这次选择和华夏合作,所以在档期遭到《2012》、《第九区》两部进口大片的围追堵截。我们民营公司没有特权,在没有任何保护下,能把电影做到今天,可谓举步维艰。”中影对此回应档期是原先安排的,和集团没有关系。但张伟平对电影市场垄断的炮轰,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大家的疑惑。
越保护,中国电影越虚弱
国内电影还没有完全从计划体制中解放出来。于是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体制内的电影,丧失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人本主义,没有了五六十年代的真诚、激情,忽略了八十年代的反思和探索……另外,从产业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分析和评价体系,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在美国,票房收入一般只占一部电影全部收入的1/3,此外的收入则为电视等版权和后电影产品的收益,这就是海外电影投入产出的所谓“三三制”。而在我国,影片收入的大部分要靠票房,一旦票房不佳,投资无法回笼,缺乏造血功能的中国电影就只能惨对冷清。
于是,在“一家独大”的中国电影市场上,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怪象。一方面,电影市场一年的总票房达到60亿元,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电影大国”。另一方,中国国产电影的制作和艺术水准却每况愈下,“国产片”的口碑越来越差,离“电影强国”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印度,开放的政策带来了电影繁荣
印度是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市场:除了本土电影市场发展良好,对于好莱坞式的大片也持开放态度。1992年时政府终止了国家电影发展局对进口影片的垄断使得好莱坞电影可以直接进入印度市场。这样的政策并没有导致印度本土电影的一蹶不振,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电影业仍然发展迅速。
扶持:银行对本土电影业提供低息贷款
印度鼓励国家银行以及有信誉的私人银行正式投资拍摄影片。任何电影公司:无论国营或私营,都可以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来拍摄影片。贷款的利息有所不同,但公司一定要保证在影片公映半年之后,归还全部或一半以上的贷款。由于是风险贷款,所以一定要投交保险。
印度政府制定这些保护民族电影业的政策并不是一纸公文,而是化为行动的纲领与现实。首先,印度国营的工业发展银行会分批提出对印度电影业的低息贷款,而且在第一年减收借方公司或厂家的国税。于是,印度电影公司或厂家可以直接获得国家的支持,而不必冒险向黑社会势力借贷。其次,印度国家税务部门限制财务来路不明的地下公司和黑社会势力投资电影。
开放:外国公司投资电影持股可达100%
为了保证印度民族电影的复苏与发展,在印度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国家电影发展联合公司负责印度电影在国内与国际上的发展。
2000年这个机构在德里建立了金融总部,2001年在戛纳正式建立办事处和经理部,公开挂牌向国际市场销售印度电影。 2000年在同美国好莱坞多次谈判之后,印度政府决定成立外资投资管理顾问委员会,监督管理国外的投资。同时颁布法规批准外国公司可以直接投资于印度电影业。2001年还补充规定:外资投资可以高达100%,并且可以包括投资、生产、发行、公开放映等。
实例:巴基斯坦影片在印度热映
2008年度备受期待的巴基斯坦故事片《巴基斯坦的拉姆什特》 (Ramchand Pakistani) 8月1日当天在印巴两地影院上映,成为继今年4月份上映“Khuda Kay Liye”之后第二部进入印度电影市场的巴基斯坦影片。从1965年印巴冲突至今,两国政治上的敌对情绪为双边文化交流设置了不少障碍。巴基斯坦国内曾一度颁布禁令,封杀印度电影在巴基斯坦影院及各主流媒体放映。相比之下,印度仍然能够以开放的态度放映巴基斯坦影片。在原则开放和合理扶持下,印度电影产业每年有16%增幅,宝莱坞每年生产近1,000部影片,预计2010年将突破1430万卢比。同时,宝莱坞影片以丰富的内容、精良的制作在巴基斯坦拥有大量影迷,巴基斯坦全国有约20000家音像店,出售宝莱坞热门影片的VCD、DVD。
不久前,美国已就中国只允许国营公司引进国外影片一事向WTO申诉,WTO要求中国取消对美国电影进口的限制,这个判决将在2010年12月生效。到时候,中影集团将失去国内市场的垄断权力。届时,中国电影业将失去体制庇护,一个充满未知与多元的电影发行市场的战国时代将要来临。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最终将被推到大风大浪面前。
H. 对于外国电影进入中国,你有什么感想 500字感想
个人觉得,商业片的运作手段、拍摄技术以及高效专业的组织系统,这些中国已经开始学习或者逐渐树立观念。国人学东西很快、模仿能力也是超强的。
其中有些东西,比如技术人才的培养,这个因为见效慢,投资人往往急功近利不予重视。(此种现象在国内比较普遍,以前我们的大飞机项目,也是因为高层短视一度搁浅。)我们现在这个浮躁喧嚣的市场,跟风热、喜欢炒项目、拜金主义现象严重,除了名导明星其他人都不是人,很难能营造出良好的人才环境,这点是要以时间来交学费的。
同理,缺乏创造意识。主流影人整天研究的不是如何拍出好电影、而是赚钱的电影,大腕们沉不下心、放不下架子去融入生活,所以有人批评导演们没有想象力。
最大的弊端还是体制问题,有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电影业的发展。
不符合伟光正的题材,比如黑帮、监狱、法制、人性阴暗面、反应社会现象、民族性、间谍、宗教、唯心主义、战争......等等,这些一般不允许拍摄或者不会上映,也很难得到大的投资,即使拍出来也变得畸形虚伪,被剪得面目全非。
电影属于文化产业,但文化产业在国内受到严格限制;大多数敏感题材都可能被枪毙,条条框框禁锢了人的思维,扼杀了艺术家们的灵感,导致他们的媚俗化。创新是有风险的,而且再好的主意也能遭到模仿,谁会得不偿失去干这傻事。
总的来说,中国现在缺乏人文主义的氛围,也许能学到国外电影很多商业层面的东西,但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也不能拍出经典影片来。
I. 中国影院引进国外影片的原则
引进、播出境外电影、电视剧(电视动画片)和其他境外电视节目的管理: 工作依据: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8号)第三十九条 《境外电视节目引进、播出管理规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42号) 工作程序: ⑴《用于电视台播放的境外电影、电视剧》工作程序: 具有国家下达引进指标的电视台将报批材料连同单位意见送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审核,再由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审批。 ⑵《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的境外广播电视节目》(综艺、专题类)工作程序 一、省属广播电台、电视台,将报批材料连同单位意见送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审批。 二、各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将报批材料送本市广播电视局加签意见后,送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审批。 ⑶ 报批材料包括: 引进境外影视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