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自己给自己拍摄一部纪录片
对于纪录片里所需要的镜头素材尽可能地以独特角度为出发点来设计。用于充实纪录片的镜头感。所以出发前我就把之前设计所需要镜头烂熟于心,在此后的过程中一些没有实际故事内容的镜头就按照事先设计的脚本拍摄。事先准备好拍摄脚本对于拍摄过程中是事半功倍的,对于拍摄电影要设计脚本,纪录片也一样。
⑵ 记录片怎么拍摄
一楼和二楼说的应该差不多了
下面只是要补充的
纪录片要记录现实生活,展示时代脉搏和生命,展示和记录真实,但是怎么样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让纪录片被人们喜闻乐见一直是一个大问题。让更多的人看到是我们的首要目的,也是最大的困难。 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怎样实现这些价值? 纪录片怎么拍人们才爱看?
这个目的太重要了,如果你是为了让别人爱看而拍的,那么要做到让别人爱看就很难。不知道这样说好不好理解。“讨好观众是必须的,观众也都挺不容易的。”但是,没有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生的。。。
先打动自己,而后打动别人。。。
先打动别人,引发反思,再次打动自己。。。
我认为所有的艺术形态都应该如此。所有艺术形态的根本价值就是分享与对话。
⑶ 作为导演,是如何构思一部纪录片的剧本和主题的
通常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理念和感情、理智和激情都是缠绵纠葛成球的。在电影中,你看见一具死尸,会立马觉得同情,也可能会感叹生命易逝,人生苍茫;但是如果我们在路边看见死尸,你会觉得震惊,甚至是恶心。现实生活中,人生经历因为时间的映像而隽永,并在发生的那一刻意味深长。好的电影剧本就是你用来随心谱写感情和灵光之章的乐器,这也是为什么写剧本是整个电影当中最重要的一环。
⑷ 如何拍摄一部小型纪录片
第一步,看片
做纪录片,我想很多人都会同意,最好从看纪录片开始。我想你可以先静下心来,不加限制的列出五部或者更多自己喜欢的纪录片。如果没看过什么感兴趣的纪录片,现在就开始吧。
第二步,关注点
找找它们的共同点:是题材,手法,娱乐性,制作或者别的什么。这样就找到了自己的关注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掌握你最感兴趣的东西,顺应自己的内心会起到特别好的作用,绝不会越做越拧巴,而是变得开心和有成就感,支撑你把这个繁杂深刻的东西做完;换个角度看,人只有在他热爱的方向上才能产生足够创造力,创造力决定作品是否出彩,所以寻找关注点挺重要的。
第三步,题材
从这个关注点出发,结合你能够拍摄的题材。题材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方向,它一定是你所了解的领域,如果还不是,就要加强了解加强了解加强了解。纪录片导演一定对题材有足够准备,成为半个专家,才能开拍。不管你要拍一只猫还是国际政治,这都是必须要做的。
关注点,也就是你的兴趣所在,一定跟题材结合起来。
第四步,故事线
已经成为半个专家的你已经走的很深,一定已经发现不少好玩的有力量的东西,可以成为片子的灵魂,但难以取舍就成了流水账。自己觉得还行,别人看不下去也没效果。
用什么吸引观众呢,这是最难的一关。从专家再回到普通人的视角吧,再次审视这个题材,想想怎么讲一个好故事,让所有人能跟你走到片子的最后,最好中间都不想去厕所。把有意思的点挑选一下,再排个序,故事线是不是出来了。
第五步,大纲
把故事线落实一下,看看哪个能拍到,哪个拍不到(有时拍不到的可以用其它方式弥补,例如情景再现、动画、采访等等)。然后就成为大纲。大纲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说清整个故事,对于四十分钟的纪录片,只要二百字以内就够了,简洁简洁简洁。
第六步,文学故事脚本
把大纲扩展成一个文学故事脚本,这个脚本是纪录片创作的重点。纪录片脚本就是一篇好故事,它涵盖纪录片所有的故事细节,尽量用视听语言来写。
⑸ 如何制作简易历史纪录片(就自己用会声会影10做的)
用会声会影10制作简易历史纪录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吧。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策划你要做的纪录片的内容,编写制作纲要,并写出解说词;根据这个策划进行相应的准备,主要是素材准备----网上下载,包括照片、视频等等,当然有些视频需要进行格式转换才能使用,可以配合用格式工厂软件进行。有些素材可以自己制作,如拍照片、录制视频等。
第二阶段为制作阶段,首先将解说词用录音软件录制出来,(推荐用cooledit软件)并进行适当的编辑修改,对音频进行美化。然后用会声会影10进行视音频素材的编辑制作,可以根据音频的长度来控制视频素材的长度,或用其他方法,具体可以参考会声会影10软件的使用说明。另外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在字幕通道加上各种字幕。当然适当的转场效果也要考虑。编辑完成后在音频通道要加上配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完成。最后检查修改完成后,可刻录成光碟输出。
大体过程就是这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并祝你创作出好的作品。
⑹ 纪录片的创作模式有哪些
一、格里尔逊式,二、真实电影,三、访问式,四、反射式
(一)格里尔逊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这个模式是以英国著名纪录片导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1929年,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 年 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 录片运动” 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 录片运动”。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形式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强调把电影用宣传和教育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 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在尚未成型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这种模式把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认为它是一种直接 宣传的手段。 宣传的手段。 其代表作是格里尔逊1929年拍摄制作的《漂网 其代表作是格里尔逊 年拍摄制作的《 年拍摄制作的 渔船》 第一次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银幕, 渔船》,第一次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银幕,也是一 部在现实生活中拍摄的影片。 部在现实生活中拍摄的影片。 后来,格里尔逊将纪录电影定义为“对现实的 后来,格里尔逊将纪录电影定义为“ 创造性处理” 所谓“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创造性处理”。所谓“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主要 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 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甚 重构” 至“重构”。 当代中国电视专题片从形式到创作手法都与 直接宣导式一脉相承, 直接宣导式一脉相承,直接宣导式导致中国电视专 题片的诞生。 题片的诞生。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 年代出现 真实电影”是对 世纪60年代出现 真实电影 世纪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 直接电影”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真实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 直接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直接电影”和“真理电 影”。 “直接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纪 录片制作中一次独具风格的电影运动,它主 张摄影机和拍摄人员应该像“墙上的苍蝇” 一样,在不介入的长期观察中捕捉真实。代 表作品是罗伯特·德鲁的《初选》(1960年) 《幸福母亲的一天》(1963年)等。 我国的代表作如:成都电视台拍摄的 电视纪录片《平衡》2001年获19届电视金 鹰奖最佳纪录片作品奖。 “真理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 影银幕上出现的关注社会问题的影片,电影 干预社会的倾向日趋明显,这股潮流在当时 被称为现实主义潮流。其代表作品是让·鲁 什的《一个夏天的记录》(1960年),他们 1960 承认摄影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 “纪录片制作者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的局 外人,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 那一刻的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面前 说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的话,或不太轻易做 出的事。” 我国的代表作如:《小留学生》。 “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都是 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 真理电影” 以追求真实为目的, 以追求真实为目的,都是在同期录音的 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但两者还是有明显 区别: 区别:前者认为纪录电影应该是对现实 的纯粹记录,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实, 的纯粹记录,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实, 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的手法; 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的手法;后者 认为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 认为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 而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 而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不排除在纪 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等策略。 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等策略。 三、访问式。 这是在70年代纪录片美学观念发生重 大革新的情况下出现的。它首先出现在美国 女权主义的一些纪录片中,以后又为政治性 的作品所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的纪录片完全 由访问和谈话组成,一个访问接一个访问, 整部片子是建构在访问上面的。“见证人— —事件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像机前讲述自身 的经历,时而做发人深省的揭露,时而做片 言只语的佐证,形成了当代纪录片的标准模 式。” 其代表性电视栏目是美国CBS的《60分钟》, 我们的《新闻调查》也属于此。1999年《新闻调查》 栏目制作的纪录片《海选》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 银奖。 四、反射式。 反射式是在拍摄过程中,把拍摄者 与被拍摄者之间如何中运作和互动的关 系呈现出来,也就是被拍摄者像一面镜 子一样把拍摄者给“照”出来的一种创 作模式。它混合了前几种的观察、访问、 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多种记 录方式,使“纪录片永远不再是再现的 形式。” 在这类作品中,制片人本身成为事 件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 意义的创立者,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 的互动过程被坦率而清晰的表现出来。 创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评价、情绪传达 给观众,表明纪录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 诠释者,他的看法无法取代事实本身。
⑺ 如何拍摄一部记录“电影拍摄过程的”纪录片
首先要了解拍摄过程,从道具到场景的设置等都要了解。
然后,你可以从拍摄电影最开始的准备起,进行记录,并同时讲解它的作用,一般都需要什么样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如果只是小型的dv记录,那只要拍就好,如果你确实要拍一个逼真的纪录片,那么就要学习导演学了,然后进行真的拍摄,就得有灯光演员设备等了。
把拍摄电影所需要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分阶段的拍摄和阐述,你可以把它分为几章,第二章 筹划影片拍摄 第三章 摄影(像)机 第四章 影像拍摄方法 第五章 灯光 第六章 打光的方法 第七章 麦克风与录音设备 第八章 录制声音的方法 第九章 导演学 第十章 后期剪辑 第十一章 剪辑的诀窍 第十二章 强化视觉和听觉 第十三章 强化声音和图像的技巧 第十四章 影片制作的最后阶段等等,
我不知道你的要求是什么样的,你可以拍成连续的纪录片,又或者只导其中的一部分,抽取电影拍摄过程中你喜欢的部分进行拍摄,做一个部分的纪录片。
我就知道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助你,凑合用用,这个领域不太了解,我只喜欢看电影,呵呵
⑻ 纪实纪录片如何拍摄的
1、素材的选择
在拍摄素材时,一定要经过筛选,尽量拍一些特别精彩,却也贴近真实生活片段的素材。也就是说,要放弃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讲究真实性。
2、结构的发掘
在对素材进行梳理的时候,要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来进行梳理,梳理完之后,会发现,这个结构就是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故事。
3、声音、色彩的处理
声音和色彩是画面的重点,让整个片子的构造、节奏,以及配音配乐都要变得更加炫丽。从画面的造型角度: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逼真、生动、感性,增强对观众的感染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8)如何根据电影创作纪录片扩展阅读:
中国纪实片总体上与西方纪实片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我们的纪实片在对事物的观察方法的运用上显得不是很成熟;一些较新的纪实片的方法,如超越观察电影的理念,以及反射式的纪录片理念,甚至还没有被介绍到中国,等等。
纪录片可以由于不谨慎或者蓄意造成非常大的误解,纪录片也因此往往被用作政治宣传工具。一个反面的例子是1958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迪士尼动物纪录片《白色旷野》,在这部片子中观众看到旅鼠落下悬崖的景象,因此至今为止依然有许多人以为旅鼠会集体自杀。
(8)如何根据电影创作纪录片扩展阅读:网络--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