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听说上海大学新办了一个学院叫上海电影学院
没错,上海电影学院是上海大学新成立的一个学院,也是上海市第一批重点建设的新机制学院,是上海电影专业学历教育的龙头。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⑵ 现在上海市区有哪些电影院比较知名
和平影都 黄浦区西藏中路290号(近汉口路)
上海影城 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160号
永华电影城 徐汇区虹桥路1号港汇广场6楼
环艺电影城 上海市南京西路1038号10楼
国泰电影院 上海市卢湾区淮海中路870号
上影星汇大宁影城 闸北区共和新路1878号大宁国际商业广场S1幢3楼(延长路口)
新世纪影城 浦东新区张杨路501号浦东八佰伴10楼
大光明电影院 黄浦区南京西路216号
⑶ 旧上海乱到什么程度
所谓旧上海,是指抗日战争以前的上海。那时上海除闸北和南市之外,都是租界。洋泾浜(爱多亚路,即今延安路)以北是英租界,以南是法租界,虹口一带是日租界。租界上有好几路电车,都是外国人办的。中国人办的只有南市一路,绕城墙走,叫做华商电车。租界上乘电车,要懂得窍门,否则就被弄得莫名其妙。卖票人要揩油,其方法是这样:
譬如你要乘五站路,上车时给卖票人五分钱,他收了钱,暂时不给你票。等到过了两站,才给你一张三分的票,关照你:“第三站上车!”初次乘电车的人就莫名其妙,心想:我明明是第一站上车的,你怎么说我第三站上车?原来他已经揩了两分钱的油。如果你向他论理,他就堂皇地说:“大家是中国人,不要让利权外溢呀!”他用此法揩油,眼睛不绝地望着车窗外,看有无查票人上来。因为一经查出,一分钱要罚一百分。他们称查票人为“赤佬”。赤佬也是中国人,但是忠于洋商的。他查出一卖票人揩油,立刻记录了他帽子上的号码,回厂去扣他的工资。有一乡亲初次到上海,有一天我陪她乘电车,买五分钱票子,只给两分钱的。正好一个赤佬上车,问这乡亲哪里上车的,她直说出来,卖票人向她眨眼睛。她又说:“你在眨眼睛!”赤佬听见了,就抄了卖票人帽上的号码。
那时候上海没有三轮车,只有黄包车。黄包车只能坐一人,由车夫拉着步行,和从前的抬轿相似。黄包车有“大英照会”和“小照会”两种。小照会的只能在中国地界行走,不得进租界。大英照会的则可在全上海自由通行。这种工人实在是最苦的。因为略犯交通规则,就要吃路警殴打。英租界的路警都是印度人,红布包头,人都喊他们“红头阿三”。法租界的都是安南人,头戴笠子。这些都是黄包车夫的对头,常常给黄包车夫吃“外国火腿”和“五枝雪茄烟”,就是踢一脚,一个耳光。外国人喝醉了酒开汽车,横冲直撞,不顾一切。最吃苦的是黄包车夫。因为他负担重,不易趋避,往往被汽车撞倒。我曾亲眼看见过外国人汽车撞杀黄包车夫,从此不敢在租界上坐黄包车。
旧上海社会生活之险恶,是到处闻名的。我没有到过上海之前,就听人说:上海“打呵欠割舌头”。就是说,你张开嘴巴来打个呵欠,舌头就被人割去。这是极言社会上坏人之多,非万分提高警惕不可。我曾经听人说:有一人在马路上走,看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跌了一交,没人照管,哇哇地哭。此人良心很好,连忙扶他起来,替他揩眼泪,问他家在哪里,想送他回去。忽然一个女人走来,搂住孩子,在他手上一摸,说:“你的金百锁哪里去了!”就拉住那人,咬定是他偷的,定要他赔偿。……是否真有此事,不得而知。总之,人心之险恶可想而知。
扒手是上海的名产。电车中,马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谨防扒手”的标语。住在乡下的人大意惯了,初到上海,往往被扒。我也有一次几乎被扒:我带了两个孩子,在霞飞路阿尔培路口(即今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口)等电车,先向烟纸店兑一块钱,钱包里有一叠钞票露了白。电车到了,我把两个孩子先推上车,自己跟着上去,忽觉一只手伸入了我的衣袋里。我用手臂夹住这只手,那人就被我拖上车子。我连忙向车子里面走,坐了下来,不敢回头去看。电车一到站,此人立刻下车,我偷眼一看,但见其人满脸横肉,迅速地挤入人丛中,不见了。我这种对付办法,是老上海的人教我的:你碰到扒手,但求避免损失,切不可注意看他。否则,他以为你要捉他,定要请你“吃生活”,即跟住你,把你打一顿,或请你吃一刀。
我住在上海多年,只受过这一次虚惊,不曾损失。有一次,和一朋友坐黄包车在南京路上走,忽然弄堂里走出一个人来,把这朋友的铜盆帽抢走。这朋友喊停车捉贼,那贼早已不知去向了。这顶帽子是新买的,值好几块钱呢。又有一次,冬天,一个朋友从乡下出来,寄住在我们学校里。有一天晚上,他看戏回来,身上的皮袍子和丝绵袄都没有了,冻得要死。这叫做“剥猪猡”。那抢帽子叫做“抛顶宫”。
妓女是上海的又一名产。我不曾嫖过妓女,详情全然不知,但听说妓女有“长三”、“幺二”、“野鸡”等类。长三是高等的,野鸡是下等的。她们都集中在四马路一带。门口挂着玻璃灯,上面写着“林黛玉”、“薛宝钗”等字。野鸡则由鸨母伴着,到马路上来拉客。
四马路西藏路一带,傍晚时光,野鸡成群而出,站在马路旁边,物色行人。她们拉住了一个客人,拉进门去,定要他住宿;如果客人不肯住,只要摸出一块钱来送她,她就放你。这叫做“两脚进门,一块出袋”。
我想见识见识,有一天傍晚约了三四个朋友,成群结队,走到西藏路口,但见那些野鸡,油头粉面,奇装异服,向人撒娇卖俏,竟是一群魑魅魍魉,教人害怕。然而竟有那些逐臭之夫,愿意被拉进去度夜。这叫做“打野鸡”。有一次,我在四马路上走,耳边听见轻轻的声音:“阿拉姑娘自家身体,自家房子……”回头一看,是一个男子。我快步逃避,他也不追赶。据说这种男子叫做“王八”,是替妓女服务的,但不知是哪一种妓女。总之,四马路是妓女的世界。洁身自好的人,最好不要去。但到四马路青莲阁去吃茶看妓女,倒是安全的。
她们都有老鸨伴着,走上楼来,看见有女客陪着吃茶的,白她一眼,表示醋意;看见单身男子坐着吃茶,就去奉陪,同他说长道短,目的是拉生意。
上海的游戏场,又是一种乌烟瘴气的地方。当时上海有四个游戏场,大的两个:大世界、新世界;小的两个:花世界、小世界。大世界最为著名。出两角钱买一张门票,就可从正午玩到夜半。一进门就是“哈哈镜”,许多凹凸不平的镜子,照见人的身体,有时长得象丝瓜,有时扁得象螃蟹,有时头脚颠倒,有时左右分裂……没有一人不哈哈大笑。里面花样繁多:有京剧场、越剧场、沪剧场、评弹场……有放电影,变戏法,转大轮盘,坐飞船,摸彩,猜谜,还有各种饮食店,还有屋顶花园。总之,应有尽有。乡下出来的人,把游戏场看作桃源仙境。我曾经进去玩过几次,但是后来不敢再去了。为的是怕热手巾。这里面到处有拴着白围裙的人,手里托着一个大盘子,盘子里盛着许多绞紧的热手巾,逢人送一个,硬要他揩,揩过之后,收他一个铜板。有的人拿了这热手巾,先擤一下鼻涕,然后揩面孔,揩项颈,揩上身,然后挖开裤带来揩腰部,恨不得连屁股也揩到。他尽量地利用了这一个铜板。那人收回揩过的手巾,丢在一只桶里,用热水一冲,再绞起来,盛在盘子里,再去到处分送,换取铜板。
这些热手巾里含有众人的鼻涕、眼污、唾沫和汗水,仿佛复合维生素。我努力避免热手巾,然而不行。因为到处都有,走廊里也有,屋顶花园里也有。不得已时,我就送他一个铜板,快步逃开。这热手巾使我不敢再进游戏场去。我由此联想到西湖上庄子里的茶盘:坐西湖船游玩,船家一定引导你去玩庄子。刘庄、宋庄、高庄、蒋庄、唐庄,里面楼台亭阁,各尽其美。然而你一进庄子,就有人拿茶盘来要你请坐喝茶。茶钱起码两角。如果你坐下来喝,他又端出糕果盘来,请用点心。如果你吃了他一粒花生米,就起码得送他四角。每个庄子如此,游客实在吃不消。如果每处吃茶,这茶钱要比船钱贵得多。于是只得看见茶盘就逃。
然而那人在后面喊:“客人,茶泡好了!”你逃得快,他就在后面骂人。真是大杀风景!所以我们游惯西湖的人,都怕进庄子去。最好是在白堤、苏堤上的长椅子上闲坐,看看湖光山色,或者到平湖秋月等处吃碗茶,倒很太平安乐。
⑷ 为何上海会成为中国电影发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罗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国电影至最近的中国电影,悉由广东人领衔演出”;他还如数家珍报了一长串粤籍影人名单,有郑正秋、黎民伟、黎北海、罗明佑、蔡楚生、张织云、杨耐梅、阮玲玉、胡蝶、陈云裳等等,声称“随时随地都遇见广东籍的银色战士”。另据浙江影协统计,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长河中,共有上百位宁波籍影人作出了贡献,包括电影编导张石川、袁牧之、应云卫、桑弧、林杉、干学伟、张鑫炎、张子恩;电影经营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电影技术家郑崇兰、林圣清;电影演员韩非、张翼、舒适、王丹凤、乔奇、白穆、陈思思、洪金宝、周星驰等。然而,广东人从影虽多,广东并未成为中国电影的摇篮;宁波人从影也多,宁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驰骋的空间。当年那些“耻为人后、勇于进取”的宁波人,不约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选择。上海自开埠后形成的开放性、商业化社会环境,当仁不让地成为电影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纪末以来,“影戏”在上海这个娱乐需求极旺盛的大都市营造出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与市场,生成了中国电影史上诸多“第一”,举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首开中国人第一次看电影的纪录;
1913年9月,第一部国产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问世;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等在上海创办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中华影业年鉴》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41年9月,万氏兄弟在上海摄制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诗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连映三个多月,观众近80万人次,创下国产片票房新纪录;
1948年8月,中国第一部译配英语的《假凤虚凰》从上海输往欧美放映。
据统计,上世纪20年代共有142家电影公司在上海开张,此后优胜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联华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龙头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电影”的说法,因为1949年以前摄制的3000多部国产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重镇。与此同时,在上海涌现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体,名编导与名演员珠联璧合,创作出《神女》《渔光曲》《大路》《马路天使》《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载入世界电影史册的经典名作。中国电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均同上海有着密切关联,诚如先驱者郑正秋所言:“中国之上海,犹美国之好莱坞。影片公司,星罗棋布;电影明星,荟萃于此。”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与电影的历史渊源如上海这么深厚久远。
然而,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至今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电影历史遗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现今还能寻访到不少与中国电影历史相关的旧址,在那些物理空间的背后潜藏着影坛轶闻,留存着弥足珍贵的电影文化符号,彰显上海所拥有的深厚电影文化积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戏”的徐园,其原址为天潼路814弄地块,此前还遗留着1881年建造时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聂耳录制有声电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红楼,现掩映在徐家汇绿地之中,此处追根溯源乃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再如,中国影坛名人30-40年代几乎都在上海石库门弄堂居住生活过,如郑正秋(进贤坊)、田汉(日晖里)、夏衍(业广里)、阮玲玉(沁园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爱里)等,他们住过的寓所现已受到文物保护部门,一块块镌刻着名人姓氏的纪念铭牌出现在那些故居的门首。从抢救电影历史遗产的意义上说,这些存量不多的旧址构成中国电影跨越一个世纪的人文景观资源。
上海曾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20世纪30年代,国内共有233家影院14万个座位,上海一地拥有53家影院3.7万个座位,约占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电影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轮城区改造,如建于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戏院”(解放后更名新华电影院)说拆就拆,从此让人觉得南京西路少了点人文气息。这也警示我们,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门公布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上,不少老字号影院榜上有名(当年称“大戏院”):金城大戏院、中国大戏院、光陆大戏院、大光明、新光、兰心、国泰、美琪等等。在这些影院里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戏院愤起阻止好莱坞辱华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别林访沪“闪电之旅”光顾新光戏院等。目前“老当益壮”仍在服役的专业电影院屈指可数,仅剩大光明、国泰两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电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顾肯夫、陆洁、张光宇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本《影戏杂志》,现已成为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电影文献镇馆之宝。此后近三十年间,在上海出版的电影杂志、电影画报多达207种。这些尘封已久的电影文献,已被上海图书馆列为数字化抢救项目。
记得数年前访洛杉矶漫步好莱坞街头,看到早期美国电影业的瓶瓶罐罐、一纸一片均被当作文物陈列,不由感叹好莱坞角角落落都溢出电影的气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电影香江”城市名片,访港游客步出机场,随手能取到一张《香港电影地图》,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图寻址,参观港岛各种电影景点。我想,黄浦江畔也应树起“电影上海”的标帜,与浦东迪士尼乐园遥相呼应,吸引海内外游客和影迷来此观光,构成一趟抚今追昔的上海电影文化之旅。
⑸ 上海拍电影的“旧上海滩”在哪里
补充:
上海车墩影视基地,又名上海影视乐园,位于松江区的车墩镇,无论是影视圈还是普通游客,一般称之为车墩影视基地。这个明显带有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风情的乐园,却似乎一直与繁华现代的新上海处于两个时空。这里,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始终穿梭在先施、永安、新新三大公司和石库门里弄、外白渡、马勒公寓、尖顶教堂间,自顾自地演绎着十里洋场的梦幻。
曾在此拍摄大量影视剧作品,比如家喻户晓,风靡一时的《色戒》、《闯关东》、《环珠格格》、《功夫》、《华英雄》等等。
这里有旧上海的市井风情
如果你想探究旧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那么可以去坐一坐有轨电车或黄包车,走一走30年代的南京路、老上海传统街道、石库门里弄、苏州河驳岸、浙江路钢桥,尝一尝旧上海的风味小吃,看一看濒临绝迹的旧上海传统杂耍,感受一下骑马飞驰的乐趣,甚至还可见到天主教教堂、中世纪酒庄及英、法、德、西班牙、挪威等国风格的欧式建筑。
这里有拍电影的幕后秘密
如果你对戳穿拍电影的“西洋镜”有兴趣,那么只有到乐园现代化的摄影棚,或乐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正在拍摄某一部影视作品,偌大的影视专用服装道具展厅里,有着你从未见过的历代服饰和大小“玩艺”,还有栩栩如生的明星艺术形象。这些,足以让你一饱眼福了吧。如果你对这样的“冷眼旁观”还不满意,那么你可以参与一次真正的表演.当一回电影演员,甚至还能得到自己的“处女作”,带回家去看。
目前正在建造的是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三个组合式摄影棚和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两个电视棚。第二期工程要实现45公顷的开发计划。届时,乐园正大门将与西侧320国道相连。景点包括名噪海内外的上海城隍庙、大世界游乐场、冒险乐园,以及卡通天地、四维动感电影、百乐门大街等百来个景点,各尽其妙,可以满足各界人士的好奇心。根据市委领导提出的关于影视乐园200公顷远景开发建设的规划已定,目前,正在进行实质性启动。改革开放中的上海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是国际友人,就连老上海,只因数月不上街,就会认不出老街道。如号称“中华第一街”的南京路,经过翻建整新已很难辨出当年的旧貌。现在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变化剧烈、怀旧情绪浓郁,“老上海风情”十分使人留连。寻觅“海上旧梦”的旅游观光之客,选择典型历史环境的影视艺术家,到上海影视乐园来观光已成为最佳去处。乐园的景点祖赁收入自1995年以来,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接待100多个中外影视、广告摄制组,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青睐。诸如张国荣、刘德华、林青霞、郭富城、郑伊健、巩俐、吴倩莲等著名影星、预约拍摄的订单纷至沓来。
⑹ 上海建国电影院解放前叫什么
叫荣金大戏院。与黄金大戏院(建国后的大众电影院。)都是黄金荣的产业
⑺ 上海有哪些电影院
上海永华电影城
上海新世纪影城
上海万达影城
上海星美正大影城
上影CGV大宁影城
上海星美国际影城
上海环艺电影城
上海松江地中海影城
新世界电影城
上海又一城今典世纪影城
上海世纪友谊影城
上海和平影都
上海世纪大上海电影院
上海龙之梦影城
上海市大光明电影院
上海星美乐莫国际影城
UME新天地国际影城
天山电影院
中环今典世纪影城
柯达电影世界
上海世纪仙霞影城
曹杨影城
上海虹桥世纪电影城
上海影城
上海兰生影剧院
万裕国际影城
上海大地数字影院
上海电影院
上海国泰电影院
新上海影都
曲阳影都
上海衡山电影院
上海西南影城
上海新四平影城
上海嘉定影剧院
上海市浙江电影院
上海市群众影剧院
上海黄浦剧场
上海沪西电影院
新光影艺苑
上海工人文体活动中心
徐汇影剧场
沪北电影院
鑫乐普陀影剧院
上影星汇影城
桐乡电影大世界
国际电影院
大光明影院
⑻ 上海哪个电影院最好
上海有环艺影城,柯达超级电影世界,上海影城,新世纪影城,星美正大影院,虹桥世纪影城,永华影城,世纪仙霞影院,国际电影院,兰生影剧院,上海科技馆科学影城
要看你离哪家电影院近了,环艺是在南京路上的,柯达超级电影世界、永华影城这2家都是在徐家汇的,上海影城和虹桥世纪影城也离徐家汇不远,正大星美是在浦东陆家嘴的,这几家我都去过,音像效果都还不错,还有就是UME新天地国际影院、西藏路离人民广场不远的和平影都也很不错,其他的就没有怎么去过了。
⑼ 跪求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大约1925-1931年上海比较出名的电影院是哪里那是放的电影都有哪些越全越好。
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三年,是上海电影院发展的一个全盛时期,中国商人和外国资本一起介入,建造了大大小小很多电影院。其中「大光明影戏院」、「国泰大戏院」和「南京大戏院」,最具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 至于电影应该是《马路天使》、《姊妹花》、《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这几部。 望采纳
⑽ 上海杨浦区那里有电影院
基本杨浦区去的不是四平电影院就是五角场的2家电影院了。我就把我知道的情况说下吧。
四平电影院。周2半价。双休日上午特价;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3:00,周六周日上午10:00阳光场,票价5~10元。阳光场就是要买他家的卡的。据个例子 你买100块的卡,那就是你可以看20场5元阳光场的电影,或者10场10元阳光场的电影。但是阳光场放的影片基本上都不会是现在正在上映的最新电影。
万达周2周3半价,周1和周4下午1点前和晚上9点后半价,70岁以上老人和学生可以半价。另外万达有个很特别的活动是如果你有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可以享受平安专场。5块钱一张票,每人可以买2张哦。而且这个平安专场放的就是每日上映的最新的电影!ps,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去万达办一张学生卡。之后万达看电影只需要20元/场。这个逻辑很奇怪。比如说现在电影票基本是60~80一张吧。你带学生证去对折还要30元1张的票。如果你办了他家的学生卡,就只要20块。反正蛮怪的。
又一城影院优惠的情况基本和万达相同。毕竟位置靠太近了,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综合而言果纯粹是为了看电影。三家在品质上不会有大的差别。四平是老的电影院,但前些年刚刚重新装修过。现在都改成小厅了。
以上参考一下,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