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如何评价小武这部电影

如何评价小武这部电影

发布时间:2022-08-08 12:45:47

① 如何赏析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

1997年,从电影学院毕业的贾樟柯回到家乡汾阳。看到家乡新建的歌舞厅,听到儿时朋友们对他们生活的吐槽,他在脑海中生成了《站台》的雏形,产生了急切的创作冲动。1979年到1989年,是1970年出生的贾樟柯生命中最难忘的十年。拍一部电影,给自己的青春一个交待,这成了压在贾樟柯心上的一块石头。但彼时的贾樟柯还是一个来自小县城的穷小子,刚刚因为短片《小山回家》的获奖而有了点名气,哪里来那么多钱拍这样一部群像电影呢?于是先有了预算很低的《小武》。拍不出群像,那就先拍一个人的故事,表现个体在社会的变化中的如何自处和处世。起初,贾樟柯把主角定义为一个手艺人,比如裁缝或者木匠之类的。后来,一个当了警察的同学和他聊天,说他们以前的一个同学当了小偷,现在在牢里,没事还找这个警察聊哲学。贾樟柯忽然有了灵感:小偷不也是一种“手艺人”吗?他当时还没意识到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德·西卡和布列松的熏陶,后者分别拍出了关于小偷的伟大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扒手》。《小武》当时的预算只有20万,实际拍摄21天,最后花了38万。投资人是贾樟柯在电影节上认识的香港青年电影人,后来跟过来一个摄影,余力为。除此以外,电影工作人员全是贾樟柯的同学、朋友,还有随便拉来的路人,比如在电影中饰演小武父母的演员,就是临时从村里挑的老头老太太。全部非职业演员,还是德·西卡的方式,可见这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对青年贾樟柯的影响。所以,《小武》很粗糙,但这种粗糙中透发着真实的张力。这不仅在于王宏伟对于小武这个人物形象精准的把握上,不仅在于余力为在摄影时刻意制造的糙感,还在于贾樟柯的调度,场景或是声音上的。当时在做后期时,为了把街道上嘈杂的声音全部加到声轨上去,贾樟柯不惜和学院派的同学大吵一架,最后两人因理念不同而不欢而散。

② 怎么评价贾樟柯电影《小武》里的梁小武

看完《小武》,也许你会很简单地认为“小偷也是人”,第一遍就能给观众这样的感受,已经很成功了。而到了第二遍第三遍,就越来越觉得小武不仅仅是小武,不仅仅是那个汾阳县的小偷,而是穿越于城市与乡村间的芸芸众生。

③ 求《小武》的影评

(1)、爱与微笑的时节

--评贾樟柯的影片《小武》
法国:夏尔.戴松
翻译:单万里

原编者按:《小武》曾在1998年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上放映,然后它又参加了其它一系列的电影节比如说萨拉热窝电影节(有关情况参见《电影手册》第528期。)在刚刚结束的三大洲电影节上,该片获得了大奖。很少有一部影片象它那样给人以如此充满生命的力的感觉--在这部处女作的背后,是一位曾经在电影学校学习的28岁的年轻导演,他的创作手法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采访贾樟柯,谈论他这部标志着中国电影活力复苏的影片。

小武:手艺人/小偷

在一辆公共汽车里,小武在冒充警察拒绝买票之后,偷窃了邻座的钱包。影片的镜头从小武的手切换到这辆正在行驶中的公共汽车的前方景色,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正中间,庄严地供奉着毛的标准像。

环境已被交代:一边是已经逝去的权力象征,一边是毛之后的中国。通过和这幅静止的过明肖像反打镜头,同往日的生活方式形成对比--售票员对这位乘客这种拒绝买票的荒谬行为保持缄默,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使人感到一个遥远的体制的代表和一个违反其原则的主体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被拉近了。这预示着小武和公安局长之间的关系--局长知道小武的违法行为,并试图规劝他改邪归正,以免他这个当公安局的在不得已情况下将他抓获。这位好心人对小武的规劝与其说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新家长式的慈爱,倒不如说是想回避自己的处世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一种存在于他所生活于其间的现实世界中每日实际所见和他那身公安制服要求之间的矛盾。

作为罪犯,作为一小偷,小武的扒窃行为并不仅仅是由于生活所迫或者说是由于生存需要--影片的导演避开了这条便捷的途径,尽管这样描写的话会使人产生对主人公产生好感。在金钱成为社会机制的基本动机和社会表象的实质性调节器的国家,小武可以说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金钱统治着今天的中国,而小武又被这一原则所统治。因此,以什么样的名义来逮捕一个被宣传犯有违法行为的主体,当一切表明他是这种规则的产物--这种规则广泛运动带来的产物?透过小武和公安局长之间的微妙关系,影片导演瞄准了当前体制的悖论,这种悖论迫使其代表在社会边缘遏制其在权力上层所注入的活力。

在许多国家里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犯罪:一种是上层的犯罪(譬如小勇,他曾是小武的亲密朋友),即受尊敬的体面人,被树为楷模;另一种是底层的犯罪(譬如小武),被有失公正地惩戒,尽管一切都表明这两种类型的犯罪在实质上并无二致--本质相同的原则被运用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区别仅仅在于社会地位有别,生意数额的大小。

这种使公安局长富有人情味的矛盾,即他作为一名社会观众和应该扮演的执法官角色之间所遇到的矛盾,并没有在所谓现实复杂性的名义下把影片的情节线索搞乱,或将观众引入歧途。相反,《小武》的艺术感觉是非常敏锐而准确的,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就像针炙大夫在治疗中不断地调整行针线路那样,不厌其烦地调整着这种细腻的感觉,开放而流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缩影。《小武》能够给人带来如此非同凡响地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丰富感受,还得益于影片高超的录音艺术(中国小县城的街道,街道上的行人,马路上看热门的人群),以及手法的不拘一格和人物形象的精巧细腻--形式不再是鲜艳夺目的衣裳,包裹和窒息着一种事先已被观察和剖析的现实,而是展现这些观察结果和继续这种剖析的有力手段。

嫁接与新枝
作为一个惯偷,小武暂时中止偷窃的结果只能是朝向再次重蹈覆辙--影片的中心情节明显地由三大块组成:被背叛的友谊;对情感的渴望和落空;跑回家里躲避……这是一出表现最终在劫难逃地遭到抛弃的戏剧--一次朝向主人公存在意义上虚无的命运流程。

小武在光天化日下行窃时被当场抓获,被一名警察带到一个看似不大可能的地方。起初,人们以为,这个地方是一个住家:警察让小武在沙发里,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小孩。直到好几个警察从里屋鱼贯而出,影片才向观众表明:此地并非住家。这种感觉上的距离并非是由于影片作者对中国现实的无知,而是来自他以谨慎的断袭所处理的场面调度。在这个地方,小武既被善待又遭虐待--他人好蹲在地上忍受着被铐在摩托车轮上的屈辱,那名警察过来为他打开了电视机,本意是想让他得到消遣,没想到结果却是让他再次蒙受了羞辱--他不得不观看着电视里正播放的有关自己的被捕的报导,以及一个同伙坦然地在镜头前所发表着的无情言辞。通过这个奇特的地点,浓缩了影片的两大主题:看热门的人群和电视机(2)。

脸贴着窗下班的居民们观看着房间里正坐在椅子上的小武--尽管在实际不的场面调度里被拍摄到的他们正在围观拍摄现场,看着正在拍摄他们的摄影机的镜头。但是,这些围观者们此刻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实质--他们只能在最后完成的影片发现这一点。

影片开始的时候,人们看到当地电视台正在拍摄一个有关小勇的节目,他是小武童年时代的亲密伙伴,曾经也是个小偷,现在做上了倒卖香烟和有关女人的生意--电视赞扬他是一受人尊敬的企业家,却在最后严辞谴责了小武罪行。一切表明:电视不再只是传播信息的手段,而已经成了社会仲裁的工具,它以维护强者伯殷勤仆人的姿态刻意选择某些主题,而将其它主题剔除在外。作为中国现实日常景观的电视机在影片中频繁地出现,正是由于电视机的作用,有关小勇和小武的有关报道在远距离的剪辑中产生了结构上的关联。

电视机也是把小勇和梅梅两条线索联系在一起的钮带。梅梅只是一个歌女,在一家卡拉OK--一种软性封闭歌厅里工作(这也是一个很奇特地方,一个很难让人搞清楚的地方:在这里,顾客可以在一间特别的少=沙龙里跟一个姑娘共度一段时光)。小武原来相信自己能够被邀参加朋友小力的婚礼,当得知自己被拒之门外后他深感失望。被拒绝的理由是:他狼籍的名声会暴发户小勇脸上抹黑--小勇不仅找借口拒绝他出席自己的婚礼,甚至拒绝接受他送来的礼物--一迭钞票,他不无虚伪地指责这些钱来路不明。这样一来,小武受到的损害变本加厉。

心情阴郁的小武指责梅梅没有尽到歌女的职责。梅梅只好为他的性格承担责任--歌厅老板为了平息事端,迫使梅梅陪伴小武直到天黑--这段闲遐时光构成了影片中最美妙的段落之一。这里暗含着一种不易察觉的隐喻:此时的情景已被精确地规定,人物之间的契约关系也已经确立(歌厅老板/嫖客/歌女),一切表明一场犯罪眼看就要发生,但偏偏事实什么都没有真正发生。小武跟梅梅一起散步,他现在有有是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梅梅是他的囚徒--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和这个空间里,梅梅是属于他的。正象我们看到的,小武显得非常拘谨,他并没有真正享用她。在这段时间里,小武不很清楚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只是一味地由着梅梅给母亲打电话,陪着她上美发厅去做头发--正是抵御这个规定情景所要求他做的一切的过程中,这个年轻人产生了爱情。作为这个规定情景里的导演,小武付钱给梅梅让她在一部影片里和自己共同度过一段时光--他完全可能爱上她的,不必有一个事先精确地写好的剧本。爱情驱使小武设法来到梅梅的住所寻找她。他要梅梅的床上同她肩并肩地坐在一起--这是一个用长镜头拍摄的异常优美的场面,自始至终伴随着县城里各种噪音的节奏。小武对梅梅的爱可以归为两点:他需要这种有人相伴一起歌唱的时光(年轻人在长时间地抵御了这种诱惑后决定来找她);他需要这种能够使自己脸上绽开微笑的时光。

水浇园丁(3)
当小武在县城里闲逛的时候,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环境间的亲近感。这得归功于影片的摄影,在镜头前熙攘往的群众演员自行其事,仿佛根本没有意识到正在拍摄他们的摄影机的存在,这就如同卢米埃尔影片里中的人群那样,也跟雷诺阿拍摄布杜(4)在塞纳河畔散步时所采用的方式一样--故事跟随着这些人群一起展开,甚至使人感到即使没有这个故事生活也仍在继续。小偷的故事需要在他周围有这种真实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有一种不在场的事件氛围--这对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使人们感到这座城市的运动并不是由场面调度所安排的,它从属于这座城市自身。这种难得的幸运的偶然性是《小武》这部影片的魅力和全部力量所在--人们在这种行云流般动荡起伏的调节中,感受到的正是这部影片隐秘行进的美学轨迹,因为人们和看热门的人群一起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这些人群没有怀疑摄影机的存在或假装不知道它的存在,他们把脸贴在窗户玻璃上,直到最后他们只看摄影机。

不应该忘记镜头的节奏--视觉和听觉的内在颤动:同期声、静场和镜头内部音乐的奇妙混合。正如影片中一个这样的时刻:摄影机正面拍摄站在后景街边的小武,前景处大街上的过往行人不时将他档住;他顺手偷了正从他身边经过的一个小贩的一只苹果,随后这个贩又不慌不忙地折了回来,再次出现在他面前,但仅引而已,镜头到此结束。这类与主要动作的相对应的悠闲时光,是以固定或移动的长境头,或是以剪辑和省略的手法来表现的:梅梅在院里里往水壶里接水,待到背景上的流水变成无声时,切入开水沸腾的镜头,水蒸气掠过梅梅睡眼惺松的脸庞……接着是小武来了,我们只是影影绰绰地看到她旋转的侧影,而他的整个身体始终没有正式进入姑娘的画面里。

不提影片的结尾就无法结束对这部影片的评论。

公安局长押解着被手铐铐着的小武在县城的街道上行走。途中他为自己顺道去办点事而随手将小武铐在了路边一根用来固定电线杆的钢索上--摄影机先是用近景拍摄由于被这样当街示众而感到不自在的主人公,接着,一个全景突然意想不到地展现出周围的人群--他们并不知到自己是否有仅呆在那里参与影片的拍摄。这使人想起《布杜落水遇救记》中主人公被溺的场面,雷诺阿毫不犹豫地在这个场面里临时补充了正聚集在桥上围观影片拍摄的人群镜头。

在《小武》结尾处的这个场面里,有的人因为意识到自己正被拍摄而感到惊讶,于景离开画面去做自己的事了;与此相反,有一个年轻男子正眼看着在拍摄他的摄影机而没有假装在看小偷--这样就置换了故事和观众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使人意想不到处理,让观众突然感到自己也象小武一样被寻夺了自由而暴露在画面之前。这个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场面正是一种隐蔽的美学线索的必然发展结果--在《小武》中,人们时而完全忘记了拍摄机的存在,时而又强烈地感觉到它的作用(例如结尾)。不用多说,在各种情形里摄影机以不同程度的谨慎在进行工作,或因复原现实而将自己隐藏了起来,或因严格的场面调度而从容不迫地被人感受到它的存在。

摄影机的存在是为了被忘记,而它被忘记是为了更好地存在。使《小武》产生这种生命活力的感觉,来自记录在每一个镜头中的内在博动。这既不是电影的骗局(一种没有摄影机的现实)也不是电影的幻灭(一种仅仅记录现实的机器),而是将观众与无法缩减的双重确认(即对生活和电影的确认)联系在一起的双向运动。既然我们承认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拍下的原始现实进行重建,那么,电影中真生活的印象究竟来自何处呢?我们可以认为,它来自持久的拍摄过程中因摄影机的存在而产生的动荡感。观看影片《小武》时,这种预感是十分明显的。

注释:
(1)本文原发表于法国《电影手册》1999年第1期,经作者同意,现译成中文。作者夏尔.戴松(Charles Tesson)为该杂志现任主编。原文题为《Le tempsd' aimer ,le temps de sourir》,直译为《爱的时节,微笑的时节》,为了汉译的畅晓,故作现在的调整。副标题为译者所加。--译注

(2)正由电视机,出现了们第一次聚在街上看热闹的场面(即那个街头卡拉OK的场面)。---原注

(3)作者借用卢米埃尔兄弟的那部著名影片作为本节的标题,不仅因为他在本节里将《小武》与卢米埃尔的影片作了对比,也还因为《小武》结尾独特的视点处理--“被观察的观察者”(贾樟柯语)。在法语中“被观察的观察者”应为:“I' observrateur observe”,与“水浇园丁”“I' arroseur arrose”(直译为:“被浇的浇水者”)很近似。---译注
(4)布杜是雷诺阿1932年的影片《布杜落水遇救记》(Bou)的主人公。--译注

④ 从《小武》看贾樟柯的电影特色

当我第一次看完影片《小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一些话需要说出来,可是一时之间众多的情绪和表达的欲望都在体内蠢蠢欲动,我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于是我决定去看看别人对《小武》的评价。结果一看吓一跳,网络上那些一套一套的理论吓得我一愣一愣的。什么社会断层,什么底层生活,什么城市剖面。一位外国朋友(著名的法国的夏尔·戴松)对影片的镜头和技术做了细致的分析,最后,甚至有人把影片结尾牵扯到了“看”与“被看”的问题上,与鲁迅先生比较了起来。

看过那些评论我便再也不敢写什么了。可是,那个嘈杂、破败却受到新文化侵袭的小县城,那个穿着旧西装和鸡心领毛衣的男人一次次闯入我的脑海中。而每当看到那些场景,耳边想起那些歌声,我的心中总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堵塞着,我因此而伤感起来。于是我再次看起这部电影来。当我第五遍看完这部模糊的影片之后,我终于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我抛开那些技术理论和象征意义,发现两个字便可以概括我的真实感受,那就是“熟悉”。

熟悉,是的。作为一个在小县城里度过少年时光的人来说,电影里的场景是如此的熟悉和真实,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的不谋而合。那些站在公路边等车的人们,脸上浮现出漠然的表情;那个穿着旧西装,把衣袖挽起来的男人;闹哄哄的街道和不断宣传政策的广播;街边的台球桌和传来的枪战片声音;土洋结合的电视台和给亲友的点歌。这些事物贯穿于我的少年时光,他们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得让我重新回到了小县城里读书,让我重新坐在县城的录像厅里看着港台片。这种真实让我迷恋,它们是小城镇少年的集体回忆,让我们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小武说他“只是个手艺人”,说他自己老实,笨。《小武》的画面同样显得粗糙和模糊,我相信这部片子是老实的。我相信导演只是在用画面展示他的回忆和故事,那其中并不含有更多的隐喻、暗示和象征。夏尔·戴松并不能理解中国的卡拉ok厅里用50元便可与小姐共度一段时光。可是对于我们,这太容易理解了。《小武》并没暗示什么,但导演是如此的熟悉我们的生活,他随意的选择一幅场景一个画面,便表现了我们真正的生活。

在《小武》里,我们几乎不会有一个场景觉得牵强,没有一个情节觉得突兀。里面的人物是如此等同于我们在现实中接触的人。改行后卖烟开舞厅,在电视上衣冠楚楚的讲话的小勇不正是那些“农民企业家”的一员么?舞厅老板娘圆滑的处事和说翻脸就翻脸的作风和江湖上的风尘女子有什么两样?而每每小武的出场,总是让我想起当年我那在街上走过的五叔,他拥有和小武相同的发型和表情,他穿着不合身的旧西装,卷起衣袖,沿着墙根,斜仰着头,摇摇晃晃的走向台球桌或者录像厅。

不仅是人物,影片中的人际关系、相处方式同样真实可信。小武给小勇送礼时两个人的沉默和尴尬;小武和胡梅梅在街道上的暗暗较劲以及他们的爱情;小武的父亲要小武和大哥一人出五千以资助贫穷的家,保护二哥的亲事;还有那位年长的警察和小武,他对小武如同长辈一般的温情;还有小武的朋友对小武的劝告与帮助。这些从没出现在其他中国电影中,但它们却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符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它们随时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们已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社会生活中,扎根于我们的社交方式和习惯。一旦把它们搬上电视,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在上面表演,便只能受到感染,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动和体会。

熟悉而真实的人物与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沉浸其中的我跟随着导演达到了情节的高潮。这样的高潮来自于《爱江山更爱美人》那一段。外国朋友也许并不知道这个场景的意义,可是对于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这一个时刻弥足珍贵。我们如同小武一样沉默压抑的生活,只有在那些特定的时机,我们的压抑才会瓦解,我们的心中充满豪气,我们要在卑微的生活、平凡的身份中维持着这份豪气。《爱江山更爱美人》这首歌本身便是江山美人的豪情潇洒,这首歌体现着孤单的个体能够获得的虚幻的幸福。小武得到了这种幸福,他拿着舞厅的假花献给胡梅梅,接受着胡梅梅把他当大款来傍的要求,举起酒杯很豪迈的喝酒。在音乐的烘托中卑微的人终于获得了男人的尊严。

而我是如此的熟悉这样的时刻,那种虚幻的英雄梦想充盈在每个男人心中,可是现实中我们却不得不低贱的生活,受尽打击,沉默而脆弱。我见过很多个男人在喝醉后狂乱的放纵,我见过他们炫耀着他们值得或不值得炫耀的经历、才能、家产、事业、人际。小武,这个被朋友背叛,处于社会转型期内动荡不安的平凡人,这个在小县城的夹缝中维持着生存与尊严的小偷,终于在这一时刻获得了虚幻的自尊和满足,获得了左手江山右手美人,获得了豪情大丈夫的假象,他举起酒杯大口喝酒,他搂着他的女人风流倜傥,他拥有他的兄弟酣畅淋漓。他在这一刻获得了释放。

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感动于导演终于拍出了我们的真实。屏幕上已充斥太多功成名就的正面形象,太多令人生厌的和平景象。看到这样真实的自我满足,平凡人能够获得的短暂的幸福,我们不能不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便是真实的贾樟柯,这便是他带给我们的真实和感动,这个个子不高的男人拥有一种真实的生活态度,虽然学习了众多理论,但他保持着诚恳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在阅读了他的一些访谈之后,我发现了他对生活的迷恋。他用老实的、坦诚的、物质的画面给了我们回忆中熟悉的场景,然后让我们穿越这些物质性的场景,看到他真正要表达的生存的拘谨、夹缝中的悲苦、动荡社会的不安,以及平凡人虚幻的感动。
而正是这种生活态度,使他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生活的剖面,才能对生活中各种人、各种人际关系了如指掌,才能明白生存中的压抑和放纵。他才能拍出《小武》,让这个不被政府允许却让我们同情的小偷如此的鲜活,如此的贴近生活。这便是老实的《小武》所具有的力量。

这种老实不属于戴着墨镜营造情调的王家卫,不属于被色彩和票房迷住眼睛的张艺谋,不属于擅长在宏大背景中进行叙述的陈凯歌。这种老实的特质,它只属于真实生活着的贾樟柯。

⑤ 小武的影片评价

《小武》的影片在柏林取得了传奇般的成功,它使其导演作为中国新电影的代表人物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瞩目,格雷戈尔称誉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更重要的是,一块标记中国电影的昨天与今天的界碑树立起来了,多年来,甚至可以说自中国电影有史以来,还没有一部电影这样诚实的表达了正在活着的中国人的气息。
《小武》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对集市上来往人群的扫描,贾樟柯后来很喜欢这种方式:大量的长镜头、中景、远景和群像,这也使得《小武》成为一部特殊的作品,它集中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和其他作品的野心相比,它称得上心无旁骛;它经常停下来捕捉人物呆滞、尴尬、麻木的表情,仿佛一部人类学研究之作。
但小武仍然只是叙事的一个棋子,他连接起的朋友、女人和家庭,虽然都没有被充分地伸展,却编织起了一张人际的网络。某种意义上,汾阳仍然是费孝通所说的“熟人社会”,小武虽然因为小偷的身份与这张网有所疏离(他甚至被好友小勇的婚礼拒绝了),但依然会频繁地与之发生联系,就如夏布罗尔所说的,小城市里的人,彼此认识,人们会更仔细看你,你也不得不既考虑自己的存在,同时考虑周围其他人,从面对人性的角度说,这要比简单的交流更值得琢磨。相比之下,大城市有太多的人太多的孤独,人们的交流会产生障碍,由此遮掩了很多话题,所以,这个新浪潮导演一直坚持在巴黎之外的地方寻找故事。贾樟柯也一样。
小武面临的首先不是小偷身份的尴尬,小勇正是与他同做扒手时结下友谊的,他也能用这个身份帮助其他人,或显示自己的控制力。但当他在街头晃荡时,某些新东西正在进入小城:小勇走私香烟、开歌厅成了企业家和劳模;从北京出来追寻明星梦的胡梅梅落在这里做了妓女;二哥和城里人结了婚,需要家里凑钱维持面子……小武最终是被这些新的人际纠结给抛弃了。
但影片扑面而来的感性并非是某种同情或是(和惯于煽情的中国导演相比,贾樟柯不明确表达“同情”,而只是观察)愤怒,而是对小城生活出色、精确的捕捉:在公路边漠然等车的人们,街道上宣传政策的广播,光线昏暗的台球室,连续播放枪战片的录像厅,提供点歌服务的电视台……尤其对众多从小城市走出来的青年来说,电影里的场景如此熟悉和真实,几乎没有一个场景牵强和突兀,它不是某种意念的化身,而是冷冰冰的存在,是很多人遗忘在故乡的影子,此刻仍然在中国最广大的区域里上演着。这种细腻、流畅的记录不厌其烦,使小武(扮演者王宏伟本来就拥有一张最大众的脸)很自然地就被包裹在其中。“就像一根浸在油里的绳子。你只想使用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整个绳子大概都浸湿了”(侯孝贤语)。
在环境的破败中,小武麻木、无聊的表情最直观地传达了小城的气质,有一场戏里,他 和一个朋友嬉闹,追来追去,就像《童年往事》里阿孝的日常生活:从街道这头跑到那头,下次再跑回来,从墙头翻出家,再翻进去,镜头积攒着,仿佛一个跑不出去的圆。但小武根本就不耐烦跑,在厚重的黑镜框下,他几乎总是眯着眼,以至于你会忘记他比《任逍遥》里的主角大不了多少。
贾樟柯也不解释小偷的动机,那只是通俗剧的要求,他要呈现的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是小城里无数麻木过了一生的人生命中的一截。《站台》里众人问从广州回来的张军,“花花世界有什么好?”他回答说,“那里人们都很忙”:的确,无事可干是小城生活最致命的地方。在呆滞的人物背后,流行歌曲隐晦地透露了些秘密,那是小武为数不多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多是声画对位和一种反讽:当小武从警察那里知道小勇要结婚的消息而去询问他时,背景里嘶嚎起屠洪纲的《霸王别姬》;在歌厅里,胡梅梅把小武当大款来傍,唱的是《爱江山更爱美人》,虚幻的英雄梦游荡在一个卑微男人的尊严之上;而在婚礼、葬礼、街头、舞厅、电视里,一首泛滥、夸张地表达感情的歌曲《心雨》,一次次在疏离、冷漠、孤独的场合响起。
小武便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个体。面对着社会转型对于小城各方面的冲击,小武不理解,不适应,或者还有不情愿;他孤独于群体之外,仍以旧有的方式去看待、处理身边的人和物,他以他的常态对应着世事的变动。诚然,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口袋中的钞票越来越多,旧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也随之开始转变,以金钱为本位的价值体系全面占据人们的内心。正是在这种变动中,一代人开始了游离与契合的过程。小武明显的属于游离的人群,他与曾经的“战友”吵翻——因为他已发达,需要忘记不光彩的过去保留体面;与爱人分别——她选择了金钱的归宿;与父母隔阂——金钱关系渗透进家庭代替了亲情。由此,小武苦闷,彷徨,孤寂,矛盾,困惑,进而,以一种自我放逐的方式对这个社会进行着无力的反抗。
最后说一下表演。贾樟柯在此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利用他们的本色演出创造着一个极度迫近真实的影象世界。无疑,他成功了。影片中,各个人物血肉丰满,地道的方言、毫无修饰的服装、木讷的表情、缓慢的动作,你无法指摘他们的任何一个动作,因为他们演的就是他们自己,没有模式,没有套路,如同贾樟柯在此开创的这种电影类型一样。
贾樟柯是一个执着的导演,在《小武》里所表现的内容一再出现在他以后的电影当中,从《站台》到《任逍遥》,从《世界》到《三峡好人》,贾樟柯一步一步完善着他的小城电影,一步一步完善着他的历史寓言。
贾樟柯在《小武》中对于他所表现的一切人物与事件进行着生活流式的客观展现,没有刻意的表露出自己的主观情绪。只是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与游移的展示中,对于小武,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贾樟柯对他的无奈与痛惜。也许这也是贾樟柯对于现今社会形态的态度吧!小武以他特有的精神内核重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表露出的一系列宿命与矛盾,同样面临着变与不变的抉择,同样面临着价值观的转变,同样面临着犹疑与困惑的精神状态。贾樟柯以他独有方式站在影象的角度建构了中国的社会历史,这是他领先于第六代导演最突出的地方。
在《小武》中,环境造型真正体现了贾樟柯还原生活再现生活的目的。实景拍摄,长镜头,自然音响的全面引入,再加上摄影机机位总是与人眼持平的位置,没有特效镜头的应用,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真正如同亲临现场一般目睹着前面所发生的一切,加之无戏剧化的情节构造,一幕幕真实生活的场景浮现于观众的脑海,真实与想象之间发生冲撞,影象与生活之间发生重叠,令观众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与情感宣泄。

⑥ 求电影《小武》影评

在香港第二届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中,携《小山回家》荣膺优异奖的贾樟柯偶遇将来成为他御用的留洋摄影师余力为,两人详谈甚欢并相约合作一部长片。而后,回到故乡汾阳的贾樟柯目睹成长小镇的惊天巨变,少时玩伴的人情世故,他写下了名为《靳小勇的哥们,胡梅梅的靠山,梁长有的儿子:小武》的剧本(后被易为《小武》),作为他所在的青年实验电影小组的首部长片,影片完成后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那一年,贾樟柯28岁。作为中国电影“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贾樟柯的《小武》遵循着此一类青年导演的独有风格——强烈的纪实性和对微观中国的个体表达。放弃了,并且也无能力对宏观的官方的主流的社会事实进行讲述的贾樟柯,将自己身处的时代投射到周遭的小人物,甚至边缘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是一群游走在正邪之间,身份界定模糊的一代人面对原始道德和新兴观念的矛盾:《小武》中的男主人公,自觉地欲望来自贫困造成的对金钱不正当的渴望,而成为故事脊椎的不自觉欲望则是那种植根于风井市侩却无比真诚的哥们义气,于是在少时玩伴靳小勇的婚礼上,他顶风作案想要实现在小勇婚宴上送给他以斤计算的份子钱的承诺,但“遵纪守法”的靳小勇并不领情。《小武》的革命显然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技术上,贾樟柯摒弃了电影学院对录音系的学院派要求,反其道而行之地将大量现场噪音混录在影片的背景声中,以造成足可乱真的真实感,这一实践近乎花去了他整部影片预算的百分之三十,而原来专科出身的录音师因为墨守陈规被贾樟柯辞退。就连法国《电影手册》的一众挑剔的笔者,都在看到《小武》这一妄为的创新手法时交口称赞,甚至将其比喻为自己的祖师爷让-吕克.戈达尔,终了还要加上一句“当然,他比戈达尔要聪明”。在内涵上,贾樟柯同样将第六代的浪潮推向了第一个高峰,一方面,贾樟柯的电影永远饱含着对故土浓厚的眷恋,另一方面,因为眷恋而对所谓的现代化进程形成的抵触和不安,则成为了《小武》的另一个主题。对于小武这样一位“手艺人”来说,一个行将被“法制化”的城镇,在意识形态的裹挟下,古老而陈旧的违法行为被当街宣判,而好友靳小勇这样以新兴的不法手段牟取暴利的生意人,却连新婚都要被地方电视台大张旗鼓的报道,身处这样一个风云际会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孤独的小武断然走向灭亡,他渴求的爱情也终究化为泡影。然而毋庸置疑贾樟柯导演对主人公的态度是同情的,他只是将梁小武的遭遇塑造成失意的年轻人,安静的呈现在电影中。在影片结尾处,小武被手铐拷在街边,围观群众无数,一个故意穿帮的主观镜头,让周遭的看客的目光与正在观影的人们相遇,我们眼中窥到的麻木与无奈正是小武当时的心境,这个绝妙的设计已然成为经典,而背景声中贩卖的新型录音机里播放着当时的流行音乐:屠洪纲演唱的《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的唱词充分展现了贾樟柯对人物的态度:一个行将逝去的战国英豪,和一个失手被捕的无业小偷,在人生最低谷的那一瞬间,他们同样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同样视死如归,但传统的道德和正邪的约束对他们已无效力,他们是历史长卷中屹立不倒的悲情英雄,因为,他们是那样鲜明的烙印,活生生的打在一个时代的注脚上。

⑦ 阳光之下中小武做事靠谱吗

引言:《阳光之下》在播出前就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期待,因为剧中有很多血腥的镜头导致不能够过审 ,所以阳光之下的播出时间一直在往后拖,所以观众都非常的期待。

三、对于小武的评价

小武本身就是警方的卧底,行事谨慎因而取得了封萧声的信任,并且被封潇声当成了小弟,什么事都告诉了小武,对小武一点儿地方都没有,如此可见小武行事的谨慎,如果在整个案件的过程中小武是一个不靠谱的人,那么估计早就被男主角封潇声给玩死,所以小武的办事效果还是非常的好的,最后封潇声被击毙小武也有着功不可没的功劳,剧名所以名叫阳光之下,正是因为导演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在阳光下。

⑧ 怎么评价贾樟柯电影《小武》里的梁小武

像小武原来的小偷朋友小勇,转行做贸易搞娱乐业,挣了大钱;像是不辞而别的情人梅梅,去太原找新生活去了;像是小武越发市侩的家人,张口闭口是钱和外国烟,最后把小武赶出了家。

⑨ 小武真的是部烂片.有那么牛么

一部电影好坏是见仁见智的事,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喜好,小武这部电影属于文艺片,展现了很多社会阴暗面,娱乐性不是很强,如果不喜欢这种类型就会觉得很闷,很无聊。不喜欢的类型不看就是,但肯定还有人是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坚持你自己的选择就好,也不必强求别人认同。

⑩ 豆瓣评分高达8.4分的《小武》,为何会被禁播21年

因为这部剧真的是太真实了,看完之后有一种丧的感觉,导演贾樟柯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他所有的作品都来自生活的琐碎,他是典型的中国现实主义者导演,他的所有作品都像背景剧一样美丽,你可以进入,但是不想随时出来,每当我开始像贾樟柯那样抗拒生活时,我都会把所有人当作我的内在背景。

每个人都在谋生的生活中蒙蔽双眼,一再没有定位,贾樟柯就摆脱了公众的束缚,他毫不动摇地将自己看到的一切转移到了大舞台上,不仅如此,他还把这样的现实生活山西的小镇,在外国人的眼中没有丢脸,贾樟柯的电影总是直接打动我的心,看着一群无关的人物的故事,但总觉得所有的故事都在我身边发生,真实而有力,生活总是这样,每次挣扎时,你都会陷入一个巨大的无形网中,你无法摆脱它,但看不到它,它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绝望。

阅读全文

与如何评价小武这部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stereohearts是什么电影插曲 浏览:671
在唐山拍摄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237
美国电影伴我同行纯音乐 浏览:528
最新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 浏览:438
失眠妙方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565
无下限小电影 浏览:428
电视3d电影软件推荐 浏览:385
用游戏人物拍的电影 浏览:181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速写考题 浏览:322
除了肖申克的救赎还有哪些经典电影 浏览:641
主角制作游戏的电影 浏览:237
霍比特人BT电影天堂 浏览:141
电影微信诈骗 浏览:691
如何看待电影吐槽 浏览:1000
微电影闺密 浏览:243
死亡笔记新世界电影 浏览:917
电影天堂真正网址 浏览:998
微电影美德 浏览:999
法国和英国合拍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