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好老师,我是工科的大三学生,想考北影的图片摄影专业,请问需不需要考美术,跨专业会不会没有优势
北京电影学院的图片摄影初试考政治、外语、艺术基础理论、摄影理论及创作,共4科。
它的初试考研内容都是纯理论的,不要求美术造型基础。其中,艺术基础理论主要是之前官网公布的5本参考书,主要是考的电影史和艺术史的专业内容。专业课二的摄影理论及创作主要是考察世界摄影史和摄影基础知识,官网没有给定参考书目,这里给你推荐《世界摄影史》,顾铮著,浙江摄影出版社;《摄影技艺教程》颜志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看照片,看什么》,[美] 特里·巴雷特著,何积惠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当然,复习并不局限于看摄影史的书就可以了,同时要拓宽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比如摄影师的画册、传记、访谈、文章等都可以完善对摄影史的认识,使之更加立体。复试的时候需要自带摄影作品,同时准备拍摄器材进行外景拍摄的实践操作。
好好加油~
❷ 求一篇“西方建筑艺术赏粹”论文。就是介绍一下古代或现在西方的建筑。1000字左右,现在没电脑,等会
这篇是网上的,你要是用的话,记得把句子改一下哦。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 差异 绘画 建筑 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绘画方面的其他不同点:
1、材料工具不同
西方古典绘画使用油画颜料,油画笔,以木板油画布为载体
中国传统绘画使用墨,植物色矿物色,毛笔,以宣纸和绢为载体
2、题材重点不同
西方古典绘画最强调的是人,人物画十分兴盛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天人合一,人物画从唐以后变成配角,山水画十分兴盛。
3、观察方式不同
西方古典绘画从文艺复兴开始,和科学紧密结合,强调透视比例关系,画家的观察方式采用焦点透视。
中国传统绘画采用散点透视,没有西方那种特别完善详细的美术理论著作,只有一些画论流传,如“三远法”“六要”等等
建筑方面的差异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在建筑造型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对比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帕特侬神庙,它的檐部则是做成中央微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西方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有明显的收分和卷杀,希腊古典建筑的柱子还有侧脚和角柱加粗的手法;对比中国古典建筑,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正统建筑柱子的卷杀与侧脚也极常见,这反映了对审美手法的共同性,只是柱子由于材料的不同而在比例上有所不同。
另:东西方建筑差异新实例分析
1、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建筑巨大而沉重,威严而神秘,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又称“多柱厅”,其面积达5000平方米,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这种处理,显然是追求压抑,超感性的艺术效果。马克思在论说西方宗教建筑时曾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阿蒙神庙建筑所夸张的正是这种纯物质的重压,旨在引起人们惊愕和震撼的观感,在这里,秀丽,含蓄的阴柔之美已完全被排斥了。
2、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园林方面的差异
综观中国的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有很明显的区别。前者强调:自然、野趣;后者强调统一、讲究几何等等,二者在风格上迥然不同。中国山水园林表现的是自然美,布局形以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使人工美和自然美丽融于一体,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西方园林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在他们的园林里,你会发现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1、中西方园林差异的历史渊源
要了解中式园林和西式园林,我们首先比较一下东西方城市布局:在欧洲,城市是曲折的,而花园是方正整齐的;在中国,城市是方正整齐的,相反花园是曲折,甚至是曲径通幽的。为什么东西方城市布局和园林正好相反,我们可以追溯到二者城市历史的发展史:
欧洲的几何式花园,形成于封建制的晚期。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和国王一起,正力求摆脱几百年的封建分离和混乱,建立统一的、集中的、秩序严谨的君主专制政体。而欧洲的城市,大多是从中世纪的商业、手工业和水陆交通发展起来的,中世纪城市的曲折,本是封建分裂和混乱的产物。
中国的自然式花园,形成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的统治之下。为它服务的政治斗争和僵硬的意识形态,压抑一切生机。尚有灵性的社会知识阶层,希望在这个僵化的社会中寻找透气的孔洞,因而他们向往自然和自然中的生活。而这个中国历史的城市发展,在大多数的年代,都是官僚体系的行政中心,城市的方正,都是历史中那些专政政权的产物,这方面在皇帝定都的城市中特征尤为明显。如北京的城市布局:整个城市是典型的棋盘式布局,但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中却处处体现小桥流水的自然情趣。从上面比较可以得出:几何式的西式花园和自然式的中国花园,在他们形成的时候,都反映着当时在思想文化上影响最大的人们的愿望:他们要摆脱什么、向往什么。当时的城市,反映着他们要摆脱的,当时的园林,反映着他们要追求的,所以,园林和城市、风格上形成对照。
2、两者的具体区别
在欧洲,建筑统率着园林。这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秩序和纪律统帅一切。不但建筑物在布局里占主导地位,而且它迫使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使它“建筑化”。不但花园,甚至连林、木都建筑化了,道路、水池和小建筑物把几何格律带进了园林。在花园里,人们并不欣赏树木花草本身的自然情趣美,他们只不过是有各种颜色和表质的材料,用来铺彻成平面的图案,或者修剪成圆锥形、长方形、球形等等绿色的集合体。花园的美,是这种图案和几何体的建筑美。所以,绣花植坛里用染过色的沙子和石头做底,他们的作用和花草差不多。这种园林,只有借人工的喷泉来给他一股生气、一股活力。
在中国,建筑格律并不统率园林布局,而在园林里,是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迫使建筑“园林化”,随高就低,打散体形,并且向自然敞开。自然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人们欣赏的是树木花草本身的美,不但欣赏它们的形态,还欣赏他们的“生命”和“人格”。岁寒不凋的松柏,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劲节虚心的竹子,刚正坚贞的石头,他们和人们有感情上的联系。甚至象晋简文帝那样“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于是,人就融化在自然之中,率性适情,暂时忘掉尘世的烦恼。
中国的造园艺术因此是抒情的,出世的,人们在自然山水中恬谈隐退,连皇帝都要自比为与世无争的樵夫渔翁。沉思默想,抚琴吟诗,感情磨练得十分敏锐细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露光荧光,茶香药香,都能引起心头的微澜和想象力。一片石、一池水,不但可以幻成江湖丘壑,还代表着一种生活理想,一种文化精义。所以,从园林的定名到题建筑物的联额都成了风雅的事。把文学引进到造园艺术中来,园林的精神容量就扩大了。而这文学,大多是描绘没有人间烟火气的自然风光之美,抒发蔑视名缰利锁、礼法名教的疏狂之情。园林里演出过多少浪漫故事,西厢记里的主人公也要到园林里才发现自己的青春。
西式园林的造园艺术是理性的,入世的,在筑就的平平的台地上推敲着均衡、比例、节奏。他图解君权,而君主在这里仍然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人们在里面交谊、歌舞,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甚至放烟火,热热闹闹。连造园要素也有热闹的:大量喷泉、水风琴等等含有很多机械元素的东西。许许多多的雕刻把古代神话带进了园林,题材不外乎感官的享受。从来没有定园名、题联额这类风雅事情发生。所以西式园林不但在布局上是一览无余的,它的意境也是比较粗浅的,体会不出多少深永的生活滋味。
3、东西方园林的审美差异
两者的审美差异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中国的园林像一杯充满清香的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尝,然后用心去体会的话。那么西方的园林就像一壶浓郁香气的咖啡,给你以直接的享受。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为一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美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崖石坚贞、兰花品高等,这些都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因此,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的丰富的联想,形成中国古典艺术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
西方园林则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在他们的园林里,你会发现人工雕琢的迹象到处存在,到处都是散布着集合图形,在这里,园林已经不是园林本身的自然美,他是建筑的一部分。
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更注重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自我理念的完美结合,不过欲拘泥小节,张扬且十分大气,但有时他们的园林会给人一种与环境极不协调的感觉,身处其中有一种矛盾、冲突的体验,能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而我们东方园林,造园处处体现“和谐”,注重人与景的和谐、景与景的和谐,而“个性”二字是很难以展现的,许多大胆的创新都因为会破坏了这份“和谐”而难以实现。因为和谐,东方的园林不免有点小家子气,因为和谐,带给你的宁静而安详的心境,所以中国的园林是修心养性的好地方,尤如世外桃源。
就如吃饭,萝卜,青菜都有才好,园林建设不妨中、西的都有,中西合璧也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时候往往又有不同的心境,不同风格的园林恰与之相应。
结束语
由于中国传统美术自成体系和中华民族特定的审美意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美术理论和西方美术理论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理论形态上看,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多为感受性和经验性的评议,多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品评,进而涉及作者的个性品格;西方美术理论的理论性较强,多是侧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阐释。
②从哲学基础上看,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崇尚和谐、中正,其范畴多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形与神、情与理、虚与实、刚与柔、正与奇等;西方美术理论,偏重从科学的角度寻究造型艺术形式美的依据,从而,其传统的理论一直以模仿说为主导,并产生了透视学、艺术解剖学、色彩学等学科。西方现代美术理论因强调个性和意志的自由,而有极端化和绝对化的倾向。
③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中国美术理论注重美术同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注重美术的社会功能;西方美术理论更多地强调对作品形式美的自由观照,强调美术的无利害和非功利性。当然,这种比较只是从整体上相对而言,随着中西美术交流和文化相互影响的加强,中西美术理论也相互产生影响,出现一定程度的相互吸收和融合现象。然而,与此同时,在理论上所表现的差异增大和多元化倾向也更加明显。
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美术理论自身的觉醒和自身价值的加强美术理论将出现由愈来愈强的独特性、科学性、严整性和丰富性所构成的空前繁荣。
中西方美学比较,不仅要向我们传统美学提问,也要向西方美学提问。不仅研究它们的历史,还要促进解决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在美育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美,是思辨的哲学、最微妙的心理学、最情感的艺术。美是文化精髓的集焦点。
参考文献:
[1] 顾铮 著 《自我的迷宫》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2]贺西林 中国美术史简编 成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黄昏后的契机——后现代主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美』劳丽?S?亚当斯 著 时易 译 《 艺术鉴赏讲座》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5] 列?斯托洛维奇 《审美价值的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 托马斯?门罗 《走向科学的美学》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7] 阎增武 《美学原理导论》 黄河出版社
[8] 张樟。住区过渡空间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2(3):19-22.
❸ 谁有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的电子版,请告诉我下载地址,或发我信箱[email protected]
所以很疑惑,到底有没有是大卫·波德维尔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的这本书呢。。《世界电影史》Bordwell, David, Kristin Thompson (1994 (2002)). Film
❹ 《世界电影史(第2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世界电影史(第2版)》(道格拉斯·戈梅里(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P3OIs-Op9QOgqKzD5_FYMQ
书名:世界电影史(第2版)
作者:道格拉斯·戈梅里(美)
译者:秦喜清
豆瓣评分:6.7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4-1
页数:462
内容简介:
迪生到《阿凡达》,由戈梅里和克拉克合作撰写的《世界电影史》是目前市场上最清晰的、条理的,最适用读者的电影史教材。本书巧妙提取电影历史的主要发展脉络和运动轨迹,并且每一章以电影史上的重要的事件为主题。这本书会使学生快乐地学,会使老师快乐地教。美国戈梅里和克拉克已经创建了一个涵盖100多年的电影发展史,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图书,它为读者提供一个当代的视角来看待100多年的世界电影史的,为电影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超过100多年的电影史的调查,从1895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本书不仅涵盖一百多年的主要电影、导演和电影公司,而且扩展到电影制作、分布、展览、技术和观众。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895年至1927年,是无声电影时期;第二部分是1928年到1950年,主要讲述有声电影;第三部分从1951年到1975年,针对电视的到来和发展;第四部分主要家庭录像机和向数字电影的过渡,1975-2010年。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戈梅里,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菲利普美林新闻学院教授,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纽约大学、乌得勒支大学客座教授。出版《谁拥有媒体》《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媒体与社会》《高端媒体》《美国广播的历史》《分享的乐趣:电影史在美国的表述》、《声音的出现:历史》等著作。克拉克·帕福·奥维尔顿(Clara Pafort-Overin),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电影电视系主任、国际影院票房研究小组。
❺ 求北京服装学院摄影专业615摄影理论与摄影史考研资料
615摄影理论与摄影史考试范围
一、摄影理论(简答题)30分
以摄影师在进行创作时,所涉及到的技术指标、技术参数为主要考察范围。广告、人像、风光、纪实等分类别的摄影创作时所涉及的包含相机、灯光、自然光、数字后期相关摄影技术在内的摄影技术与摄影理论。
二、艺术理论或电影摄影视听语言(简答题、二选一)30分
1.艺术理论
以经典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艺术作品、艺术家为基础的作品分析和艺术评述。强调主观观点以及对经典艺术理论的了解。
2.电影摄影与视听语言
结合经典影视作品分析电影中摄影的镜头语言和电影的视听语言。
三、摄影史(简答题)30分
世界摄影师中经典的摄影流派、摄影师与摄影作品相关内容。
四、专业论述题 60分
北京服装学院考研专业一参考书(必备参考书)
北服虽然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5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
《光影创作课》 邦雅曼·贝热里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这本书分摄影技术基础、光源、人像、室内日景、室内夜景、后期技术和场景照明七大部分,针对不同的创作需求,模拟经典场景的照明进行了仿拍并作了深度解析。
这本书对于摄影技术有很清楚介绍,适合入门。
备考策略及指导
关于北京服装学院的专业一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基本书汇总起来,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几本书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
上面我们提到了顾铮的《世界摄影史》,这本书系统介绍了摄影术发明以来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内容非常详尽。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
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
复习资料使用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
《电影摄影创作重点讲义》才思考研考博·北京服装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是针对摄影专业的考试风格进行汇编的一本资料,无论是从题型还是从知识点的角度都对要考的知识进行了一定的汇编。
《摄影风格及流派》才思考研考博·北京服装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汇总了摄影史上的著名的摄影师以及他们分别的风格,对于摄影理论部分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摄影创作技术与技巧》才思考研考博·北京服装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是我们精心整理的摄影基础的辅导教材,里面完全按照应试的逻辑给大家呈现出来,当然,如果仅仅是对摄影有兴趣,不好意思,这本书不适合你。
《摄影史》才思考研考博·北京服装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虽然不是很多,但却是我们汇聚了比较多的老师编辑整理出来的,每个老师各自负责一部分,构成了这本摄影史的重点汇总。
《视听语言》才思考研考博·北京服装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主要讲述了拍摄视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后期制作的知识。通俗易懂,方便同学掌握。分析艺术理论及摄影作品的时候可以运用到。
《摄影创作:补充资料》才思考研考博·北京服装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补充资料可以作为摄影理论的补充,也可以作为一本入门的教材,每年都有很多跨专业的同学,可以先从这本资料开始看。
《视觉艺术理论》才思考研考博·北京服装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可以从视觉艺术理论来应对我们选做的简答题,从视觉艺术角度分析,更能贴近摄影艺术的范围,不容易离题。
目前《北京服装学院615摄影理论与摄影史考研 资料》很多同学都已经购买了,我们之前也出过使用说明,下面咱们说一个简单的复习方法。
这几本教材不应该单独使用,而是需要结合起来来看,下面我们按照三轮复习的思路,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如何复习,放在同一行的为同时看的两本资料。
第一轮复习
摄影风格及流派+摄影史
电影摄影创作重点讲义+摄影创作技术与技巧
视听语言+摄影创作:补充资料+视觉艺术理论
第二轮复习
电影摄影创作重点讲义+摄影创作技术与技巧+视听语言+摄影创作:补充资料+视觉艺术理论
摄影风格及流派+摄影史
第三轮复习
摄影风格及流派+摄影史
电影摄影创作重点讲义+摄影创作技术与技巧+摄影创作:补充资料
视听语言+视觉艺术理论
第一轮复习
摄影风格及流派+摄影史:先从摄影史入手,从历史顺序进行,内容连贯,能够有更好的逻辑框架性。
电影摄影创作重点讲义+摄影创作技术与技巧:将摄影史与摄影技术理论结合,来掌握摄影技术的考察范围。
视听语言+摄影创作:补充资料+视觉艺术理论:通过这三本资料资料,用于补充摄影技术与摄影理论的知识。
第二轮复习
电影摄影创作重点讲义+摄影创作技术与技巧+视听语言+摄影创作:补充资料+视觉艺术理论:通过这些资料,来看自己的记忆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
摄影风格及流派+摄影史:用摄影史资料将自己遗忘的知识点补足。
第三轮复习(考前)
摄影风格及流派+摄影史:第三轮可以直接开始做资料的题目,同时,要做到有理有据,让自己不会忘记答题要放例子;
电影摄影创作重点讲义+摄影创作技术与技巧+摄影创作:补充资料:考前用这些资料再次进行查缺补漏 。
视听语言+视觉艺术理论:用视听语言与视觉艺术理论资料将自己遗忘的知识点补足。
❻ 学编导的艺考生有什么必读的课外书单推荐,有利于提高
木心《文学回忆录》
《认识电影》
吴戈《戏剧本质新论》
谭霈生《论戏剧性》
邵牧《西方电影史概论》
《世界经典电影分析与解读》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故事》
当然会有很多市面上的针对应试的教辅材料,但其内容大都浅显易懂,观点较弱,多积累点专业书籍,有时间的话就参阅其中提到的诸多电影作品与剧作。理论书籍像骨架,尚需用小说,名著名剧来参照验证理解。
❼ 求:推荐一些关于艺术的书籍
同学你好,树艺君在线答题:
1、《美的历程》,李泽厚著:这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而且李泽厚先生的文笔极好,文章写得极美,也正是这种优美有些地方反而显得不太严谨,但绝不影响该书成为学习美术史的入门书。
从美术基本知识、美术的重要分类、美术名作和美术名家这四个方面着手,对美术基本常识进行介绍。通过本书系统的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读者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思想,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拓宽知识的视野。
❽ 求影视编剧学导论电子版
陈祖继、于宁 影视编剧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汪流、电影编剧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钟大丰、中国电影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这些资料在职通达网校都有,还有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
❾ 请问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复试相关信息
给你2011年的复试流程和参考资料,估计今年和去年变化应该不是很大,你可以参考参考。祝你好运!
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实施细则
根据教育部教学[2011]3号《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工作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现对我院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关于复试
(一)参加复试的基本分数要求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初试成绩总分不低于320分,政治、外语不低于35分 ,业务课不低于53分,艺术学作为艺术理论学科,考生参加复试总成绩要求350分(含350分)以上,广播电视艺术学外语成绩要求45分(含45分)以上,达到上述各科目分数的考生,具备了参加我院复试的基本要求,全部准予参加复试。
(二)复试名额的确定
依据国家分数线标准,我院上线生205人(其中科学学位艺术学16人,音乐学40人,美术学50人,设计艺术学44人,戏剧戏曲学11人,电影学8人,广播电视艺术学22人,舞蹈学9人;专业学位音乐0人,美术2人,艺术设计3人)。上级批准我院201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45名(其中科学学位计划105人,专业学位计划40人),已接收推免生37名(其中学术型26人,专业学位11人),我院还剩余招生计划108名(其中学术型79人,专业学位29人)。
我院108名招生计划拟分配如下:预留学术型6名、专业学位4名支持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为学校学科建设优化生源结构,部分没有线上生源的学术型专业方向可接收校外调剂生(拟5名),专业学位25名(其中音乐8名,美术8名、艺术设计9名)可通过校内外技能类线上生源择优录取;余68名学术型计划考虑各二级学院上线生源数与各学科、专业方向以及过线人数基数,拟分配如下:艺术学5人,音乐学13人,美术学17人,设计艺术学15人,戏剧戏曲学4人,广播电视艺术学8人,电影学3人,舞蹈学3人。研究生处负责对考生资格进行审查和函调政审。并将复试名单上网公示。
(三)关于同等学力与跨学科考生的复试
同等学力资格与跨学科复试的考生,复试时须加试本科主干课程的考查,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难易程度应按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每门考试时间不少于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
(四)关于调剂考生参加复试。我院2011年硕士生招生拟在线上生空缺专业调剂部分非一志愿报考我院的优秀考生参加复试。考生调剂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调剂考生的报考单位一般应为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2)、所有专业均不接收专升本、同等学力考生调剂。(3)、调剂考生成绩须符合原报考专业和拟调剂专业的国家线及我院复试基本要求。
考生调剂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进行,调剂信息系统于4月6日零点关闭,研究生处提出调剂考生名单,与二级学院协商确定调剂考生复试名单并发出复试通知。
二、关于录取
(一)2011年我院研究生招生计划录取145名。研究生录取工作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研究生新生质量;继续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
(二)依据专业总成绩排序择优录取。
专业总成绩计算公式为:
1、学术型:专业总成绩=初试成绩[总分×50%]+复试成绩[(复试专业成绩×60%+面试成绩×40%)×50%]
2、专业学位:专业总成绩=初试成绩[(初试业务1+初试业务2)×50%]+复试成绩[(复试专业成绩×60%+面试成绩×40%)×50%]
专业复试成绩按150分制计,个别学科按照百分制打分,成绩统计折合为150分计算;面试成绩按百分制计,60分以上为合格;外语复查考试成绩以不低于国家规定英语分数线(35分)为合格。参加复试并达到政审合格的考生,按专业总成绩排名录取,由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
三、研究生复试的内容与要求
复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审查、专业考试、外语复查(含笔试、听力、口语)和体检,通过复试全面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确保录取质量。
(一)思想政治审查主要审查考生单位对该生思想政治情况鉴定材料。拟录取名单确定后,函调审查考生档案。考核小组由研究生处提出名单,报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主任审定。
(二)专业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考生对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参考考生在高校期间的学习成绩、科研活动以及工作业绩,着重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专业考试由各学院招生组负责安排,其复试小组名单报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主任审定。
专业考试采取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面试时间一般以半小时为宜,笔试时间每门不少于三小时。
(三)外语复查(笔试)及外语听力、口语测试由研究生处负责安排。
(四)学院保健科负责对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进行体检。
(五)研究生复试于4月9日报到,4月10日——12日进行。
四、组织落实
(一)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统一领导研究生复试和录取工作,决定成立有关复试工作的组织,负责审定考生复试名单和拟录取名单等。
(二)成立专门小组审查学生档案及相关情况。
(三)各学科专业复试、面试及加试(含命题、制卷、考务及考场安排、技能类评分工作),均由各学院招生组负责;专业笔试复试阅卷工作由研究生处负责;考试与面试成绩由研究生处负责统计。
(四)研究生处负责组织安排外语复查(笔试)及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工作(含命题、制卷、考务及考场安排、评卷工作),做好复试录取的协调工作。
(五)监察组对复试、录取工作要认真严格地进行监督。
(六)研究生处应及时将复试结果通知考生,想方设法帮助拟不被录取考生寻求调剂单位,并与各学院共同对遗留问题进行处理。
五、加强领导 严肃纪律
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关于研究生录取工作的各项规定,制定公正、规范的复试、录取细则,严格按照招生程序操作,不得随意变更。参加复试和录取工作的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公平公正。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录取工作纪律,坚决抵制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对违反招生纪律的个人,学院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其法律责任,以维护招生纪律的严肃性和确保研究生录取的质量。
二O一一年四月一日
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书目
050401艺术学
初试:
01—16方向:
《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类通用教材
01—12方向:
中外音乐史、中外美术史、中外戏剧史、中外影视史、中外文学史诸艺术门类通用教材
05方向:
《中外艺术史要略》张维青、高毅清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张维青、高毅清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13方向:
《文化经济学》胡惠林、李康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化产业导论》蔡尚伟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4方向:
《法理学》(第二版)张文显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崔永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5方向:
《心理学》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黄希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6方向:
《艺术与创意》田川流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5月
《创意学全书》(上下册)郭力宜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10月
《理论:碰撞与交融》吕学武、范周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复试:
01方向:
《文化管理学概论》田川流、何群著,云南大学出版社
《现代管理学》赵景华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02方向: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方美学史》凌继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03方向:
《艺术民俗学》张士闪著,泰山出版社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张紫晨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04方向:
《审美功利主义》杜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聂振斌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05方向:
《中外艺术史要略》张维青、高毅清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艺术学》彭吉象主编,高教出版社
06方向:
《文化人类学》 马广海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向云驹著,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07方向:
《出版文化史论》章宏伟著,华文出版社
《中国出版理论与实务》赵劲等著,中国书籍出版社
08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要论》马新、刘德增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齐鲁文化概论》王志民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09方向:
《世界文化史》裔昭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美术出版社
10方向:
《民间美术概论》杨学芹、安琪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中国民间美术》靳之林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11方向:
《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宋建林著,知识出版社
《西方美学史》凌继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2方向: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13方向:
《文化产业概论》胡惠林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系列(08、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方向:
《知识产权法》郑成思著,法律出版社
《文化法学》杨丽娅著,济南出版社
15方向:
《艺术心理学原理》苏琪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
《咨询心理学》(第二版)张日升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
16方向:
《现场:文化的质感》吕学武、范周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严三九、王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050402音乐学
01-06方向:
初试:
《民族音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部分)袁静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西方音乐史》汤纳德•杰•格劳特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李吉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和声分析351例》吴式锴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
部分研究方向复试参考书目: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民族音乐学概论》伍国栋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07-11方向:
初试: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李吉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和声学教程》(上、下册) 伊• 斯波索宾等合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和声学教程》桑桐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复调音乐基础教程》陈铭志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部分研究方向复试参考书目:
《音乐分析基础教程》彭志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管弦乐队配器法》牟洪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管弦乐法基础教程》王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2方向:
初试: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和声学教程》(上、下册)伊• 斯波索宾等合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和声学教程》桑桐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管弦乐队配器法》牟洪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管弦乐法基础教程》王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
《传统作曲技法》赵晓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器乐作曲基础教程》赵行道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13-16方向:
初试: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李吉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和声分析351例》吴式锴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
550101音乐
初试:
340艺术基础: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911专业理论: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李吉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和声分析351例》吴式锴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
050403美术学
初试:
01—13方向:
《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4方向:
《教育心理学》陈琦著,2005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著,2007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术鉴赏及其教学》钱初熹著,2007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
15—16方向:
《大学书法》任平主编,西泠出版社
《中国书法史》黄惇主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
17—19方向:
《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
17方向:
《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美术出版社
《西方画论辑要》(修订本)杨身源、张弘昕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18方向:
《中国绘画通史》王伯敏著,三联书店出版社
《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550107美术
初试:
340艺术基础: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911专业理论:
01—07、09-15方向:
《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中国青年出版社
《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08方向:
《大学书法》任平主编,西泠出版社
《中国书法史》黄惇主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
050404设计艺术学
初试:
01—13方向: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设计概论》类通用教材
14方向:
《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佟树珩,袁毅平等撰写 陈昌谦等主编,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世界摄影史(修订版)》顾铮,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
《大学摄影基础教程(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彭国平、张宗寿,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年
复试:
12方向:
《工艺美术概论》李研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图案设计原理》(修订版)诸葛恺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550108艺术设计
初试 :
340艺术基础: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911专业理论:
01-11方向: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 东方出版中心
《设计概论(修订版)》荆雷编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12-13方向:《摄影艺术概论》 夏放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大学摄影基础教程(修订版)》 彭国平、张宗寿编 浙江摄影出版社。
050405戏剧戏曲学
01—07方向通用参考书: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世界艺术史•戏剧卷》宋宝珍著,东方出版社
《中外戏剧史》刘彦君 廖奔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1方向:
《演员自我修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剧表演基础》梁伯龙、李月主编,高等艺术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剧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话剧表演史论》吕双燕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02方向:
《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方伟等编著,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剧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朗读学》张颂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朗诵与主持艺术》刘元鸣赵兴科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
03方向:
《中国戏曲史教程》钮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话剧通史》葛一虹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西欧戏剧史》 廖可兑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现代欧美戏剧史》陈世雄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04方向:
《美学概论》王朝闻著,人民文化出版社。
《影视美学》 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05方向:
《编剧理论与技巧》顾仲彝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编剧课堂——从文字到艺术》王超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06方向:
《编剧理论与技巧》顾仲彝著,中国戏剧出版社。
《戏剧理论史稿》余秋雨著,上海文艺出版。
《戏剧情境论》高启光著,泰山出版社2007年版。
07方向:
《舞台设计创作论》徐翔著,中国铁道出版社。
《充满符号的戏剧空间》胡妙胜著,知识出版社。
08-11方向:
《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部分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京剧知识手册》 吴同宾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12方向:
《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部分 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戏曲音乐基本理论》安禄兴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050406电影学
初试:
《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艺术导论》黄会林等著,中国计划出版社
《电影学论纲》田川流、王颖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复试:
《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艺术导论》黄会林等著,中国计划出版社
《电影学论纲》田川流、王颖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游飞、蔡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050407广播电视艺术学
初试: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电视传播史》郭镇之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复试:
01-03方向:
《数字艺术编辑基础》李锦程编著,齐鲁书社
《数字视频编辑与合成》李锦程、张常霞编著,齐鲁书社
04方向:
《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任远著 ,2008年第1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050408舞蹈学
01-04方向:
《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徐尔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03方向:
《舞蹈文化与审美》于 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5方向:
《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舞蹈发展史》王克芬,人民音乐出版社
《西方芭蕾史纲》朱立人,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田静,人民音乐出版社
《舞蹈概论》约翰•马丁著(美),欧建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