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评价今年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
我觉得不仅仅是好莱坞,许多的大型电影产业都想向自己的电影中加入一些符合主题的中国元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好莱坞的许多著名导演都声称中国电影必定是世界电影中的一匹黑马。
2016年还重新翻拍了一次,我在看的时候就在想,这故事情节跟梁羽生老爷子的《七剑下天山》何其相似!当然维基网络里介绍说该影片部分情节源自黑泽明的《七武士》。
B. 如何确定一部电影的主题元素
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着),原着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种什么样地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地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地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
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地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
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地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
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
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7、在一个什么样地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
C. 电影构成的基本要素
电影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技术和放映两个部分。
1、技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1872 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
国内第一本引进讲解拍摄的图书为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大师镜头:低成本拍大片的100个高级技巧》,第一次将电影拍摄技术介绍给非专业人群。内容涵盖拍摄打斗镜头、追逐镜头、恐怖镜头、出场与退场、车内场景、对话场景、争吵冲突场景、爱情激情场景等各种技巧。
2、放映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向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时,观众被几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吓得惊惶四散。从此,由他们所启动的活动摄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类纪实工具的发展史上展现了划时代的意义,火车进站的镜头也象征了电影技术发展的源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P2P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电影播放形式,以其速度快,少缓冲,人越多越不卡的优点成为广大网友所喜欢的一些电影播放形式,网络中的电影播放形式又叫在线电影,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看到你所想看到的电影。
(3)如何看电影中的电影元素扩展阅读:
中国电影之最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定军山》,内有《请缨》、《舞刀》等片断,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无声片,长约半小时。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是《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1913年在上海拍摄,无声片,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可放映电影——1922年由张石川导演的《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是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
D. 影片分析
什么是影片分析
所谓什么是影片分析,我个人认为就是怎么看电影。但真正看懂一部片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一部片子你要知道他拍了什么,怎么拍的。电影诞生到现在,故事片还不到一百万部,当你看多了以后,你就发现,电影怎么拍都可以,关键是影片中有没有表达创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世界的感受,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在《影片分析透视手册》中这样写到:“所有的电影都在表现一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方、特定人物,即使不是真实的一个人,是编出来的一个人,他也是有背景的”。如果你在观看影片时看到了这些,你就基本看懂了,而且不光要知道影片说什么,还要知道他是怎么说的。郑洞天教授在书中说:“我们看电影要用两个脑子看,一个看技巧,一个看故事”。把你看到的技巧和故事写出来告示别人,我个人认为就是影片分析。
为什么考影片分析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文字通顺,无错别字,并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技巧。比如有些考生的写作能力较差,语法不同,用词不当,修辞错误,语句罗嗦,那这样的考生就很难通过考试。
其次,是考察考生对于影片直观的艺术感受力,或者说有没有电影感觉。比如说你看完一部影片,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些地方打动或感染了你,为什么?如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镜头和人物的运动,以及音响营造的战争场面的真实感,你是不是感受到了,而且能不能把它描述出来;比如张艺某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运用营造的回忆和现在空间,《秋菊打官司》中纪实手法的运用;在如基斯洛夫斯基的《蓝》中蓝色的作用以及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来强调人物精神的和和心理的真实等。
第三,考察考生对于一部影片的主题、风格、题材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影片讲述的什么故事,揭示了什么内容,是不是歌颂了真、善、美,批判了假、丑、恶。当考生看完一部片子你必须了解它是现实主义影片还是形式主义影片,是故事片还是记录片,是严肃片还是喜剧片。例如成龙主演的《红番区》搏击场面的逼真和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带有诗化美学的打斗,两部影片的区别在那,要区分清楚。
影片分析的写作方法
要写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确定写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有很多,电影一般由六大基本元素构成。在写作中有的考生一会说影片的主题思想,一会又分析故事结构,一会又分析视听语言方面的特色,觉得方方面面都想说,但又都说不深,一部影片的分析,永远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两三个方面,深入的展开加以论述就可以了。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1、 可以从影片的历史时代进行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反映历史时期的某个社会问题,影片在所包含的特定历史社会内容与历史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上,是如何展开这一社会主题的,他是如何表现的。例如如顾长卫的《孔雀》讲述的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少女的美丽情怀,她有一个美丽的梦,当伞兵,然而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他的美丽梦想被一个一个打碎。而张艺某的《秋菊打官司》则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这个带有记录风格的影片为观众展示了一幅中国普通农村的真实生活的画卷,通过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却执著的要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个说法的故事。
2、可以从影片叙事进行分析,也就说可以对影片剧作技巧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一部影片在叙事关系上是如何建立的,也就是如何讲故事(讲故事也是必考的内容),影片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安排、细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一步一步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例如李扬导演的《盲井》是讲述一个谋杀者感情如何发生了变化,在施害与保护之间他难以取舍。有如美国影片《七宗罪》,影片是如何设置悬念,侦探和谋杀者之间是如何较量的。
3、可以从导演的表现手法、摄影技巧进行分析,也可以分析影片如何建立时空关系、影片叙事的镜头体系、导演如何进行场面调度等。例如苏联导演塔尔可夫斯基的影片《牺牲》《镜子》《乡愁》,突出的特色就是长镜头的运用,节奏缓慢,那么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塔尔可夫斯基在影片中,长镜头是如何具体运用的,长镜头给观众的视觉在心理的感觉是怎样的,长镜头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民族审美心理。再如周杰伦导演的《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中,影片是怎样运用一首神秘的钢琴乐曲来转换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在如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来烘托情节,推动人物关系的发展,改变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的的变化,考生完全可以就音乐和道具小提琴,来论述影片。
当然,对于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而言,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视听语言方面的训练,因此导演手法、摄影技巧、节奏的分析不宜涉及的过多,考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出影片中一两个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点,就可以进行视听方面的分析,如果找不出出影片突出的视听语言的特征,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完全可以避开视听的分析进行论述,而进行历史社会方面或主题分析或叙事技巧的分析。
影片分析的写作格式
影片分析没有固定的格式,怎么写都可以,但他一定是一篇议论文,千万不要写成观后感,大致上有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要有标题。行文中论点,论据,论证要清楚。
2、故事梗概,用200——250字的篇幅简单陈述影片的内容。
3、要用100字左右对影片的整体风格进行概括。
4、用100——150字把自己对影片的看法或观点提出来,分析哪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概括和综述。比如可以就电影中描述的社会环境、描述了怎样的人、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影片的整体风格、导演手法、摄影的特点,色彩光线等等进行概括。
5、在用1400字左右找到一两个合适的影片特征展开分析,例如如影片的主题、影片的叙事方法、人物的设置等等都可以。再对你提出的观点展开细致详尽分析,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视听语言的分析。在展开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要深入地分析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情节、人物的动作特点、心理转变,为了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影片设置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都对刻画人物起了怎样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样展开,怎样转折,怎样推进,怎样达到高潮,怎样结束,说明了什么样的问题。特别是影片如何在一些关键的情节点上运用镜头(画面)、音乐来渲染、营造情节氛围的,不能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
6、用200-——300字简单评述一下影片的其它部分。
7、最后用100字左右,对影片进行总结。
影片分析的要求大都为2500字左右,如果考试要求是1500字或1200字,各段落字数要相应缩短,考生需要灵活把握,不能死板。
考试时如何看电影
考试时,观看影片要注意用笔记一些电影的相关内容,如导演是谁、哪个电影制片厂或公司拍的、国别、制片人是谁,主要创作人员、重要情节的特征、音乐,镜头、色彩、光线、人物语言、人物出场,重要的表现手法、影片长度等,以便在写作时灵活运用。
应该说影片分析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是戏剧、广播、影视院校专业上的研究课题,必须要好好学习视听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的年代里,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是完全可以学会的,但是电影电视的知识、修养就像浩瀚的大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的,我们的学习要像拍电影一样,慢慢的一点一点去积累才能达到,所以学习时需要一定的耐心,细心,恒心,信心,只要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只要你刻苦了,你在影片分析方面就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
E. 什么叫做电影元素
电影元素是组成一部电影的,有七个元素:语言,故事,结构,思想,角度,情绪,镜头。
电影是一种叙事为主的艺术,其叙事方法虽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但其结构模式可归纳为几种类型。结构指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构造,如词组结构、句型结构、段落结构。我们不但要静态地研究结构形态;还要动态地研究结构生成;微观研究结构成分;宏观研究结构网络。
结构主义领袖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整体性指若干 电影胶片成分建构体系的组成规律;转换性指结构是动态的转换体系(而非静态的形式);自身调整性指结构转换不会越出结构边界之外,具有守恒性和某种封闭性。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学的叙事结构即情节安排,他认为悲剧情节应有头有尾(完整)并有长度(时间延续过程)。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解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
巴特认为“本文无所谓构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运用,本文没有一个极尽的整体,也没有终极结构。”他还认为,“根本不存在文学独创性这种东西……所有的文学都是互为文本的”。
编辑本段叙事结构 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有多极(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指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潜结构、策划、设计、烘托以及作为结果的对形式与内容的总体感觉”(萨·托马斯语),叙事结构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其面貌和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个层面指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第三个层面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
总之,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新浪潮所创的“无结构”其实是一种更隐蔽、自由而松散的结构。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
(5)如何看电影中的电影元素扩展阅读
五种常见电影结构模式类型:
①因果式(戏剧式)线性结构。以故事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以线性时间戏剧化展开故事(少用闪回、插叙),叙事链单一(无并置、对照、复调,但故事可多线索发展),追求情节结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完整结局,强调外部冲突和动作强度,如生死抉择、最后一分钟营救等高潮。多数传统电影属此类,其经典情节结构强化了“幻象真实”和“移情”,迷惑观众入戏,如《关山飞渡》、《真实的谎言》。
②回环式套层结构。以多层叙事链为叙述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方式突显,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它调动观众参与意义建构,以理性思考取代前者的移情入戏,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如《罗生门》、《法国中尉的女人》、《罗拉快跑》。
③缀合式团块结构。没有明晰的时间线性故事发展和因果关系,也没有连贯统一的情节主线和戏剧冲突焦点,以打乱时空的叙事片断缀合而成,各个片断或团块之间有向心力,形成“形散神聚”的散文式结构或意象并置组合的诗化结构。它不以情节和哲理取胜,而以意象意境耐人寻味,如《城南旧事》、《小城之春》、《狂人彼埃罗》。
④交织式对照结构。以两条以上叙事链(不只是两条故事线索)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只不过更复杂化,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如《老井》、《安娜·卡列尼娜》。
⑤梦幻式复调结构。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以两个以上叙述声调形成对话和冲突,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多重对话(人与人、人与自身、人物与叙述者、人物与观众)形成对话狂欢,如《野草莓》、《八部半》、《梦》。
F. 构成电影的元素是什么对《夜宴》电影的元素评价!
我觉得《看电影》上有一篇写得很客观贴切。如下:
凡是一道菜,都讲究色香味意形,缺一便不完美。冯导这回请大家吃一席高水平大制作的《夜宴》,我们便借此概念,来看看这宴席的功夫,究竟如何。
色。诗境完美。叶锦添的美术设计,美仑美奂,搭配莎翁悲剧主题,布景施以浓墨重彩,效果阴郁黯淡。宫廷里的蜡烛火光恍惚,外景大都天空阴沉。服装精致而有深意,比如章子怡的衣服总是拖得极长,就像她的欲望;人物化妆让人一眼明晰性格,如葛优尖细的胡子,周迅素净的脸。夜宴的美术,近乎完美。
香。水满则溢。香味,可渲染菜之意境,仿佛电影中的音乐和音效。谭盾的音乐悦耳动心,开场先有《越人歌》,美不胜收;随后精彩打斗场面的音乐,铿锵激昂。此后,每一段乐音也皆以无限热情表达确切的主题。但本已情绪饱满的影片,却盛不下这些喧宾夺主的音符。就像影片中马蹄踏水,四处飞溅,没有节制。音效亦是如此,不论是棍打忠臣,或是马球球杆触球,抑或是刀枪剑戟碰撞,全部振聋发聩但无分轻重;震撼人心却不知所谓。
味。中规中矩。若将酸甜苦辣比作情感,那么就要从角色身上迸发出来。片中角色都有一个性格定势,演员也认真且较成功地朝这个定势表演。另一方面,角色性格却从来没有因为激烈到足以触动人心的剧情变化过,若非奸诈到底、就是单纯到死。这样剧烈的戏剧冲突中演员一成不变,戏打心眼里就平坦了。此外,袁和平的武术指导水平自然高超,只是硬枪硬棒中慢镜头一起,就与影片中的舞蹈颇为神似。好看有余,但似轻飘。
形。只起不伏。影片剧本作者一位主攻电视剧,另一位主攻文艺片,这回到了主流商业片中,似乎有些水土不服。剧情结构没有高潮,或者,永远是高潮。这样,到了最后真正应该极尽渲染之能事的“夜宴”戏,却没了地盘发挥,影片主题到此冲淡。那一句句精辟而有深意的台词,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台词一样有舞台剧意味,辞藻华丽,只是冯导的市民口吻频现,将宫闱之庄重感打破,没了统一。却不如全部像话剧表演般抑扬顿挫,夸张丰满,能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意。瑕瑜不让。意境是个意会大于言传的玄乎概念。但意境之高低,总还是靠前面的各种真材实料酝酿出来。冯导在《夜宴》制作中接受采访时曾说,拍这样的大制作,就是一份“算计”。编剧、美术、武指,都可以请来最好的,合起来便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大片拍起来,相对容易。现在看来,算计变成了“计算”,像组合家具,形式大于意境。好的部分各自很好,差的地方也咄咄逼人,几相加合,却没有生出满幅生动的气韵来。
所以,冯老师这次意欲打造一桌绝世美味,味道尽管还不错,但总不如他之前独自烹调的家常土菜可口爽心。只希望冯导以后别下手太重。谋杀了自己的菜,观众就没有口福了。
G. 电影的几个要素是什么
电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在一部成功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所有创作人员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同 时也要求很多电影元素相互作用,而导演在整部影片的创作全过程中是一个枢纽, 也就是说导演是摄制影片过程中最重要的创作力量。当电影从发明到成为一种 艺术时,也就转变成为电影导演以及影片创作者的艺术。电影导演在创作他(她) 的电影艺术作品时,编剧、演员、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以及其他剧组创作 成员都在电影导演的指导和协同下进行影片的摄制。 虽然,从客观上看创作一部影片的过程是大同小异,然而,由于每一位电 影导演对电影元素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在电影艺术中就相应的出现不同 导演风格的影片。并且,每位电影导演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导演本人对 电影元素的认识和理解不断的深入,或者认识和理解的角度变换等都会直接或 间接促成导演风格的转变。 电影主题是每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影片思想内容的核心。 打个比方,也就是在写议论文时一定要有个议论主题,不能只靠导演天马行空的 想象力任意发挥,所以电影导演想表现的意图通常是导演本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 思想。而且这种意图即主题,往往贯穿或者重复于同一位电影导演的影片中。 当然,如果导演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思想有所变化时,他(她)所表现的主题也就 会在改变。 编剧就是对电影或故事的处理是电影风格的第二元素。一般来说电影剧本 主要部分由编剧所完成,而编剧一定要贯彻和了解导演的主观思想,以导演的主 观为基础,才能和导演及其他创作人员很好的合作,但电影分镜头剧本通常由导 演本人亲自创作或者导演与其他创人员进行联合创作,但不管剧组选择哪种电影 剧本创作方式,最终是以体现电影导演的意图为主。 电影艺术又称之为视听艺术。一个完整的电影镜头是包括画面元素和声音 元素的。如果一位电影导演没有丰富而且专业的视听积累和经验,是不可能创 作出一部具有专业水准及成功的影片,也就谈不上在电影艺术领域有何重大的 突破和创新。电影导演对电影画面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对摄影运动方式的处理,不 同的电影导演在选择摄影运动方式时,有的擅长于静态摄影,而有的则喜欢运 用运动摄影,更有的则把静态摄影和运动摄影创造性的结合起来。然而,电影 毕竟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尤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方面的元素有时几乎已 经反客为主,许多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对画面和音响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对电影本 身主题的了解,其实当电影发展到今天,不管是传统的胶片电影,还是现代的数 字DV 电影,都是把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相结合起来,将电影导演想表达的思想 以视听语言为方式传递给观众,但仅仅是对电影主题的辅助,我想这也是每一位 优秀导演的初衷. 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艺人,演员是为导演而表演, 通过导演认可的演员,才能够去完成他(她)扮演的角色。并且衡量一位导演的 能力,如何控制驾御演员的表演是很关键的因素。从本质上看,是导演自己在 创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造演员,演员只有在完全领会导演的意图下,才 能去进一步创造角色,发挥自身的表演才能。一名出色的演员在贯彻主题的同 时也能对导演创作思维进行直接的影响和改变.所以一名天才的演员和一名天才 的导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当电影导演在完成电影分镜头剧本的时候,这部影片的剪辑风格就已经形 成了。一部影片的创作过程进行到后期制作时,剪辑师便在导演的创作意图下 进行影片的剪辑。电影导演和剪辑师在剪辑影片时,往往比较关心时间、节奏、 视听关系等元素。通过交叉蒙太奇可以延长或压缩一个动作的时间,而运用光 学效果能够连接不同的场面,从而来控制影片时间长度、故事跨越时间、观众 心理时间。而在剪辑师和导演共同控制影片时间时,一个相应的问题就会出现- -节奏。所以当我们在观赏影片时,有的影片给观众的感觉是节奏慢,有的影片 给观众的感觉是节奏快。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视听要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许多观众对画面和声音的关心已经超过了对电影作品本身的了解追求,但一 部电影的视听是服务于作品本身的主题,一名优秀的导演是把主题和主观思想传 达给观众,而不是用感官刺激去取悦于观众,我想这也是他(她)的初衷. * 结言: 一名成熟的导演都会有自身独特的体系风格,通常都会体现在主题、电影剧 本、视听语言、表演、剪辑等上述诸多元素中。而当作品受到观众和媒体接纳 和好评时,再想转变其自身的风格,是难上加难的,一方面是受导演本身电影素养 的有限,二则观众已经对他(她)的作品风格了然于胸,如果突然转型,难保不会成 为票房毒药.
H. 影视作品的画面元素有哪些
点、线、面、体是影视画面的基本空间构成元素,对于画面构成元素在影视中的运用,早在电影诞生初期,就有先驱者尝试以纯视觉元素来创造作品,从而达到对新颖艺术形式、风格和题材标新立异的追求。
这种共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先锋派电影,比现代主义绘画或诗歌晚了一二十年。可以说先锋派影片源于反叛传统的现代西方艺术流派达达主义。
基本流程
1、构思阶段
核心人物:制片与编剧。
目标:完成整个作品的构想,并确保可行性。
制片(procer):负责制定整个拍摄计划,做好财务和组织工作。
编剧(screenwriter):完成剧本。
2、准备阶段
在商业制片中,这个阶段又被称为“前期制作”(preproction)。
核心人物:导演与制片。导演是完成影片的画面和声音的总负责人。
目标:组织整个拍摄剧组。挑选演员、勘景;按前期计划确立拍摄进程;布景、道具、服装、造型等的准备工作;以及预视化的过程,如“故事版”、“动画版”等。
3、拍摄阶段
在工业化的方式下,拍摄阶段一般会将工作人员分为不同的组别来进行合作。有导演组、摄影组、录音组、美术组、制片组。
4、组合阶段
剪辑和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