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传奇的剧情介绍
通过18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讲述,展现这座繁华都市百年的变迁。讲述者中既有韦伟、费明仪(费穆的女儿)、杜美如(杜月笙的女儿)这样的老上海,也有陈丹青、韩寒这样的新一代上海人,而赵涛将在其中演绎一段寻找恋人的故事,并以此“剧情”方式串起整部纪录片。
上海,风云际会的城市,人来人往的码头。这里曾经遍布革命者、资本家、工人,政客、军人、艺术家、黑帮,这里也曾经发生过革命、战争,暗杀、爱情……1949年,大量的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在上海,台北,香港找寻上海记忆,十八个人的亲身经历,像长篇小说的十八个章节,为我们讲述了从1930年代到2010年的上海故事。 在被宣布入围戛纳电影节不久前,《海上传奇》还在后制阶段,贾樟柯剪片剪到眼伤让进度一再拖延。最终,影片如期抵达戛纳,并在16日亮相“一种关注”单元。影片的拍摄手法与《24城记》相仿,主线之一让18个与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史紧密相关的人物把各自经历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从他们的言语中浮现出上海百年历史的轮廓,另一条线索则是赵涛扮演的无名女子在城市各个角落游走。贾樟柯在接受网易娱乐专访时,解析为何在一部纯纪录片中使用虚实交织的创作手法,“中国的纪录片类型太单调了,用剧情片的方法拍又是另一种味道。” 《海上传奇》被称作上海世博会献礼片,隐隐烙上“官方”和“宣传”的标签,贾樟柯解释这只是外界给自己的误解,自己只是“在世博会的契机创作,功能并非推介世博、宣传上海”。而影片完成后,也有不少城市邀请他为自己创作“传奇,他却表示不想再拍纪录片了,“不想把‘传奇’做标签化、系列化。这个片子耗费我太多精力,我只想去拍剧情片。”
从《海上传奇》谈记录片发展:
中国纪录片太单调 无意拍“城市传奇”系列
网易娱乐:《海上传奇》在18位访谈对象中间穿插能够贯穿时空的线索,但赵涛扮演的角色和情节的关联很微弱,您当时是如何想到要用一个没有明确身份和作为的人扮演串联各段对话的线索?
贾樟柯:这个部分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种手段也是对纪录片的一种发展。这个角色是一个精灵。这个精灵跟这十八个人是个很好的呼应关系。这十八个人都能开口,有机会讲述他们的记忆,这个精灵代表成千上万没有办法说出他们故事的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么办?所以我才用了这种魔幻的元素植入到电影里面。这也是一个突然萌发的灵感,在上海特别容易有这种感受,特别走在外滩周边行走,看到那些老建筑空无一人的时候,就会想象到其实一百多年前他们就在那儿了。这个城市来来往往、生生死死,那么多的故事都发生了。这条淡淡的线索加进去后,收到的口评就比较出乎我意料,很多媒体觉得这对纪录片是一个发展。
网易娱乐:是觉得《海上传奇》开创了纪录片的新方法吗?
贾樟柯:纪录片是个很开放的媒介,但大多数人都是用一种原教旨主义来理解,就是真人真事都要发生在摄影机面前的,过曝、虚焦、手持拍摄、摇晃的画面;但电影终归是个美学的载体,中国纪录片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好,但类型还是很单调,都是社会写实、跟踪个十年、呈现一个家庭的变迁,这是很有记录精神的,但还是单调了一些。其实可以有纪录片很剧情化,像日本的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拍摄的“羽田机场运动”,很像黑泽明的剧情片。我就是想打破大家对纪录片的成见,多一些想象力和实验。用剧情片的方法,就是配合空间,有运动着的抒情,又是另一种味道,几个影片我一直试图用这种方法,而现场感的影片在我早期的电影,像《小武》,手持摄影、现场捕捉,我觉得我做得很好;拍了十几年后,我觉得可以用新的方法。
网易娱乐:据说《海上传奇》是世博会的献礼片,它和世博会的关系是形象宣传片吗?
贾樟柯:说《海上传奇》是世博会的形象片,是别人附加给我的误解。世博会形象片有两三部是其他导演拍的,《海上传奇》是以世博为契机拍摄的作品,它的功能不是推介世博会、也不是宣传上海这座城市,而是一个关于上海的艺术品,在世博期间让人们了解上海的记忆,整个创作的过程是完全自由的。准确的说法是,《海上传奇》是世博会驻会电影,是中国馆的其中一个展品。
网易娱乐:《海上传奇》延续了《24城记》的创作手法,你会一直用这种人物访谈结合虚构情节的方法拍纪录片吗?
贾樟柯:有很多人在找我拍类似的电影,因为很多城市想拍同样的“传奇”,但短期我不会再拍了,这样拍下去会变成一种宣传片的模式,我不想标签化、系列化。这个电影耗我精力太多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我想暂时不拍纪录片,去拍剧情片。
“无知”的赵涛 大牌的受访对象:想象力拯救了赵涛 上海传奇就是名人故事会
网易娱乐:赵涛说拍这个电影时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因为你没有给任何提示和剧本她,为什么要演员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下表演?
贾樟柯:因为这次拍摄的很多空间都是千载难逢,比如外滩的改造工程,它已经完工了,我估计五十年、一百年不会再动工。按我工作的经验,我需要一个演员、有可能发展一条线索,在拍空间的时候把人物放在里面,她一方面可以把这些空间自然地带出来,也为后面的一些重要剧情做一些铺垫,剪辑时就只是作为一个淡的线索存在,不需要抢掉人物访问的部分,不像《24城记》是一半一半。所以最主要是要让她一开始在城市游走,直到影片结束的时候观众知道她是一个来自过去的精灵。但对演员挑战就很大,她必须自己想象情景,这点我觉得她发挥得很好,这也是跟她的舞蹈功底有关,她形体舞蹈化和她独特的想象力弥补了很多她表演没有支点的缺憾。
网易娱乐:电影中出现了比较典型的上海小市民生活的镜头,但访谈人物中,基本上都是社会名流,连韩寒也不例外。选择这些人的标准是什么?
贾樟柯:上海这个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中国近现代所有重要的人物都跟这个城市有千丝万缕的姻缘,拍这个城市的传奇,不寻找这些历史的当事人或者家属是不对的。这个电影不是讲一个上海市民对这个城市日常的认识,而是关于这个城市传奇的经验,关于战争、政治和文化运动,即使一个工人代表,他也是跟谢晋导演拍过电影。
网易娱乐:有没有一方面的考虑是,这些人物的认知度对电影的宣传有帮助?
贾樟柯:拍摄时没有考虑太多传播的问题,最主要还是考虑能够寻找到什么样的人物能生动地把记忆讲述出来。这个电影不是一个评述的电影,而是讲个人故事的电影。这个人的作用不是能有多少公众认知度,而是他有多强的历史复杂性、能勾连起多少历史信息、语言够有魅力。
网易娱乐:用人物的讲述还原历史原貌,也是不少电视节目正在做的事,你的电影和这种常用的电视制作手法有什么根本区别?
贾樟柯:电影和人物访谈节目有个很大的区别,如果用电视观赏,你很难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面集中那么多的人,电影是一个整体,它是十八个章节,人物和人物之间形成互动,并且用电影的方法拍摄:空间的选择、摄影机的运动,而当人物被投射到巨大的银幕上,人物接受采访时微妙的表情变化被呈现、人物的讲述跟诗意空间结合到一起,这是电视做不到的。
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建成了哪四大制片厂
长影集团,中影集团(原北影,儿童等合并),上影集团,西部电影集团(原来西安电影制片厂)。八一归属军队,目前仍然叫八一电影制片厂。
㈢ 上海电影曾经出品过哪些经典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由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1950年,上影拍摄完成了建厂后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由多家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司组成)。期间,上影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等影片,为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㈣ 中国电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有哪些代表作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中国人尝试拍摄了电影,主持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
新中国电影事业(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㈤ 找一些以上海为背景的国产老电影故事片
马路天使(193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乌鸦与麻雀(1949年)、万家灯火(1948年)上海姑娘(1958年)夜上海(1982年)、邮缘(1984年)、倾城之恋(1984年)、陈毅市长(1981年)、子夜(1981年)、
㈥ 中国建国以后拍摄的所有电影的汇总列表
1、《白毛女》
《白毛女》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电影,由王滨、水华执导,田华、陈强、胡朋、张守维、李百万、李壬林等主演。该片于1951年3月11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了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后来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该片根据陈其谦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某部前卫营克服重重险阻,最终胜利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㈦ 上海电影制片厂历年的电影有那些
上海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企业。以生产故事片为主 。1949年6月 ,中国共产党接管了国民党在上海的中央电影企业总管理处及其一厂、二厂,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场和上海实验电影工场等机构,由夏衍等负责在此基础上筹建电影厂。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 。1950~1952年 , 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昆仑影业公司 、文华影业公司 、国泰影业公司等8家私营电影企业联 合组建 为国营 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 。1953年 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合并 ,仍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名。此后它成为中国影片生产基地 ,拍摄了许多优秀影片,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 》、《女篮五号》、《林则徐》、《聂耳》、《红色娘子军》 、《 枯木逢春 》、《 李双双 》、《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苦恼人的笑》、《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秋天里的春天》、《芙蓉镇》等。
㈧ 大上海原型人物是哪几个 – 《大上海影评
成大器的原型是杜月笙,成大器的原型是黄金荣,叶知秋的原型是孟小冬,凌沪生的原型是林桂生,卢小嘉原型卢小嘉。
1、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1951年8月16日),原名杜月生,后因章太炎建议而改名镛,号月笙,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新区)人,近代上海青帮中的一员。
14岁初到上海十六铺当水果行的学徒。后进入当时的青帮上海龙头“黄金荣公馆”。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
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1929年,杜月笙任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1929年,杜月笙创办中汇银行,涉足上海金融业。1949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度过晚年。
有一天,忽然有一个翩翩青年在包厢里大声喝了一个倒彩。这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当即被打手们拖出去打了一顿。
第二天卢小嘉依仗其父卢永祥的权势,指使当时上海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的老部下何丰林,把黄金荣绑架到龙华的何公馆。
关在一个地牢里,在杜月笙的斡旋下才得以脱身。卢小嘉怕黄金荣会找他的麻烦,于1946年移居台湾,一直经营进出口业务,20世纪60年代末去世。
㈨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发展简史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由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1950年,上影拍摄完成了建厂后第一部故事片《农家乐》,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了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由多家公私合营和私营公司组成)。期间,上影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等影片,为新中国电影奠定了最初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