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电影该如何选题

电影该如何选题

发布时间:2022-07-30 01:51:55

1. 要写个关于电影镜头的论文,不知道侧重点在那里,题目该怎么些,求助各位了!

可以从电影的分镜头中的角度,光源的关系来分析电影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还有故事情节等在整部电影中的快慢节奏,还有结合电影当时的故事发生背景去分析电影镜头的处理等等,顺便也可以去网上搜搜看看别人的评论嘛·不要一味自己闭门造车,那样的话关注点会变的很狭隘的。

2. 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 关于电影的

写周星驰!!!!!!!!
写一个天生的喜剧天才为了自己的理想沦为文艺片的奴隶
一个天生的演员为了自己的导演梦放弃观众和搭档

其实我超级喜欢他,但是他现在这样。。。让我很失望啊

3. 关于纪录片选题

一、努力追求记录事物本质的真实

人们都不会否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作为电视观众,选择看纪录片,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东西,否则会使观众丧失对纪录片的信任感,这个信任感一旦丧失,整个纪录片的概念都会垮掉。作为纪录片的编创者,也是以追求真实性为创作原则的。不论是把纪录片比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还是“观照自然的镜子”,都毫无疑问地说明,在纪录片中,故事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这也是纪录片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所在。然而,纪录片决不是现实的原貌,编创者拍什么,不拍什么,取舍之中本身已具有了主观色彩。“真实,实际上是人介入物质世界的产物,是人对物质世界形态的内涵的判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脱离人的精神世界而独立的,这个物质世界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但它又是通过人的感觉去感知的”。因此,一部好的纪录片,不是停留在表层的记录,而是能够通过客观事物的深层记录,表达出体现事物本质的真实。有良知的纪录片编创者,所努力追求的正是最大化地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

1、捕捉能表现时代本质的纪录片选题
在电视台的圈子内有这样的说法:选题选好了就成功了一半。这句行话道出了选题对一部纪录片的重要性。面对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你选择怎样的题材来拍摄纪录片,一百个人会出一百种选题,这涉及到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阅历、交友圈子、知识范畴、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程度以及世界观等等。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依据每个编导的新闻素质,这是我们选择拍摄社会人文类纪录片选题最重要的因素。所谓新闻素质,是指对社会与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年拍摄纪录片《毛毛告状》的王文黎老师,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打工妹要打官司的事,很快便投入拍摄,结果不仅拍出了一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也从中折射出了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打工,给社会伦理观念带来变革的深刻主题;纪录片《重逢的日子》是编导王蔚在主持对台节目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台湾老兵来大陆寻亲,她追踪拍摄,拍出了一个令人叹惋的爱情故事,从一个侧面演绎了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时代背景。2001年5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将中国古老的戏剧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看到这一消息,我想拍摄这个选题一定是很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我又在报纸上翻看到一则消息:上海闵行三中的学生学演昆曲。于是我决定从昆曲艺术的传承这个角度来拍摄,最终获得了成功。纪录片《学昆曲记》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受到了外国评委的好评,因为,昆曲的传承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视角。

2、要有良好的创作心态
制作成功一部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真实的纪录片,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中,要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的心态。记得1991年我开始拍摄纪录片《德兴坊》时,那时也不懂什么纪录片的理论,只是想用纪实的手法,拍摄一部能真实反映石库门弄堂里老百姓生活的纪录片。那时理解的真实,就是生活化,没有一点虚假的成分,表现生活原汁原味的东西。于是摄制组在德兴坊里跟踪拍摄了八个月。弄堂里的生活,周而复始,琐琐碎碎,可我们却从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出了普通人真情实感的故事,这些故事又反映出了接近事物本质的真实性,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的住房状况以及石库门弄堂里的人情世故。每一代人对下一代都可以成为财富,都可以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前提是必须真实和有思想。到了2002年,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策划了“时间的重量”系列,选择了一些90年代制作的中国经典纪录片,组织重访拍摄。我又重回了相隔10年的德兴坊,拍摄10年后的德兴坊。这次拍摄的感觉与10年前完全不同,我丝毫找不回10年前的那种真诚和对石库门弄堂的兴趣。根本原因就在于创作心态变了,变得浮躁,变得功利。《重访德兴坊》这部片子因而拍得十分糟糕。所以,当你遇上好的纪录片选题,而你既无创作激情,又无好的心态时,最好是不要拍,因为纪录片“是要用心来创作”的,拍摄纪录片“耗费的是生命”。

3、拍摄纪录片是反复思考的过程
反复思考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真实。“吕西安·瓦尔说得好:‘有许多影片,从剧本看,是过得去,导演也无疵点,演员也有才能,但是这些影片却毫无价值。’这些影片所缺乏的,就是人称为‘灵魂’或‘吸引力’,被命名为‘存在’的东西。阿倍尔·甘斯(法国导演)说过:‘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我理解这里所指的“灵魂”,就是作品的创作灵感和思想火花,就是好的作品要具有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真实的深透性。人非天才,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往往要有一个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才能达到认识的深度。我拍摄《德兴坊》时,最初并不想涉及住房问题,因为那时住房尚未商品化,老百姓住房困难,怨气很大,政府一时也无法解决,当时被列为敏感为题。但是既然要拍摄老百姓的生活,要表现事物的真实,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为此我经历了几个回合的思考,最终将着眼点放在了住房问题上,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状态。所以,一个好的纪录片编导,应该是一个擅长思考、有思想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纪录片作品也是如此,编导必须心中有,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二、努力追求纪录的艺术

对于纪录片而言,“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纪录片事实的载体,是表意语言的构成基础,是表现手法的显现形式,是拍摄记录的一个过程。约翰·格里尔逊将纪录电影明确地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个定义的积极意义在于否定了那些简单复制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将纪录片划分到艺术创作的范畴。因此,追求纪录片的艺术性,是创作纪录片的重要环节。

“纪录片是拍出来的”。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故事片在事先有完备的剧本,所有场景和镜头都是人为安排的。纪录片则完全不同,不仅事先没有剧本,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自然状态的(情景再现除外),是摄制人员在现场的记录。现场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空间状态,过程则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此,摄像机在现场要从一切有利的角度去抢拍正在进行着的事物。拍摄的好坏,直接影响纪录片的成败。

1、在现场要入戏
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拍摄,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这需要摄制组全体成员(编导、摄像、录音、灯光),都能很快地进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协调一致,紧张工作,精神状态绝不能游离在拍摄场景之外。拍摄主体处于正在进行时,它是主动的,而你是被动的,处于被动方的你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否则被拍摄的事物稍纵即逝,后悔莫及,直接影响记录的真实性。每一位摄制成员只有进入到正在拍摄的情景中去,才能做到有预见性,预见到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情况,准确无误地捕捉到事物的发展过程。在纪录片《学昆曲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陈婕到北京昆剧院去报考,在大厅里,陈婕看着别人考试,心里紧张,她突然转身朝门外跑去,原来,她是想到外面练练嗓子,把嗓子开一开。开始摄像不知陈婕要干什么,但是他很快就敏感到她可能要练嗓子,于是抗着摄像机紧随其后,记录下了这一过程。在这个突发情节的长镜头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处理:陈婕有点害羞,不愿让人看见她练声,她跑到一座房子后面藏了起来。摄像龚卫没跟上去,而是停在远处,从空间录下了陈婕练嗓的声音。这个处理非常之好,不仅使事情显得更真实,而且留下了空间,使人更有回味。所以,拍摄纪录片对摄影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有娴熟的摄像技术,还要有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较强的敬业精神。

2、在现场要有创作激情
吉加·维尔托夫称摄像机为“电影眼睛”,他说:“电影眼睛在事件、空间内工作和移动,以完全不同于人眼的方式进行观察和纪录印象。”应该说,“电影眼睛”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高于生活本身就体现了创作过程。这种创作不是虚构,而是在于发现。在拍摄现场,摄制组全体成员都应有饱满的创作激情,用不同于人眼的方式进行记录,摄影机不仅记录生活的图像,而且要记录生活的情境。图像是实物的复制形式,具有表意的符号功能,而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叙事概念。因此,摄影机不能只是机械地复制图像,而是应该完整地记录生活的情境。这个情境之中,既有事物的主体,也有环境、背景;既有叙事的语言,也有想象、抒情的语境。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靠的是创作的激情。在拍摄纪录片《上海滩最后的三轮车》时,我们了解到陆文义老人自从老伴死后,一直孤独地住在一间租来的小屋里,生活十分悲凉。我们摄制组追踪拍摄到他家里,注意到墙上挂着他老伴的遗照,摄影师建议老人将镜框的积灰擦拭干净,老人轻轻地将镜框擦了擦,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摄影师将这个场景记录了下来。片子播放时,许多观众说,看到这个镜头,禁不住流泪了,这个镜头那么有感染力——这是摄影师带着激情而生发的“电影眼睛”。我相信,只要我们带着激情去拍摄纪录片,就会在各种场景中有新的发现。

三、纪录片是编辑的艺术

纪录片同故事片一样,是靠镜头和镜头间的组接变化来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后期的编辑工作,是把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付诸实现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创作,对纪录片而言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爱森斯坦认为,“主题”(theme)是一个使作品的每一部分具有意义的结构,随着作品这一思想或主题在时间上的展开,它便获得了节奏的形式。即随着各部分在时间上的发展,它们之间具有表现力的相互关系便构成节奏。从爱森斯坦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主题”涵盖了作品的内容、思想、结构和节奏,高度概括了后期编辑工作将要达到的目标。

1、提炼主题
制作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主题有可能是在定选题时就确立了的,也有可能是在拍摄过程中确立的,但无论如何,在拍摄的中后期,主题一定已经确立。而后期编辑是实现主题和完善主题的具体操作阶段。首先要将前期拍摄的素材进行整理。因为在前期拍摄中,由于主题的不确定性和人物、事件的不确定性,拍摄的素材会很多。一般我制作纪录片的片比大约在30比1,即拍摄30分钟素材,可以编成1分钟的纪录片。当然,这得根据个人的创作习惯,有人更多些,有人更少些。所以,后期要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将脱离主题的素材去除。如果说前期拍摄是做加法,那么后期编辑就是做减法。提炼主题的过程,就是“要求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含有统领整个作品的那个主题”(爱森斯坦语)。这个过程往往会很痛苦,因为在拍摄过程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会产生思维的惯性,往往舍不得剔除有些自认为精彩的情节和场景,而这些情节和场景又游离了主题。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是很理性地来完成。不然的话,这也想要,那也舍不得放弃,把这些素材编辑在一起,相互之间缺少逻辑联系,弄得杂乱无章,主题不突出,节奏上不去,绝对成不了好的纪录片。

2、找到一种最恰当的结构方式
纪录片发展到今天,整个趋向是叙事和表现方法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说教走向多元。仅有真实画面的纪录片是远远不够的,观众想看真实生动而又具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格里尔逊主张,纪录片拍摄“门前石阶上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故事,观众是带着一定的期待来看叙事片的。“戏剧性”和“故事性”永远是引人入胜的重要元素,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是对所有纪录片编创者提出的挑战。有的纪录片题材,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本身就具备戏剧性的元素:人物、事件、矛盾冲突……比如纪录片《毛毛告状》、《重逢的日子》等,就是这一类的选题。然而大部分纪录片选题,本身没有很强的戏剧性。只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情节,如何将这类选题的内容和情节组织好,编得观众爱看,这得依靠编创者积极开动脑筋,调动各种手段,多尝试几种编辑方案,多次反复,找到一种最恰当的结构方式,方能成功。我在编辑《学昆曲记》时,就遇到了挑战。我们从学校新学年的开学那天开机拍摄,经历了学校昆曲剧社招收新学员,新学员接受启蒙教育,追踪三位学员的成长过程,一直到其中一人报考专业剧团,最终被录取,走上献身昆曲艺术的道路。起初我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建立结构,编了100分钟,总感到节奏拖沓,叙事方式没有起伏。我又在原来基础上加以紧缩,去掉了一个人物,再去掉一些多余的情节,编成了80分钟。然而,通篇看下来,还是有节奏拖沓的感觉。另外一个难以处理的是,结尾一场孩子们的汇报演出,镜头十分精彩,内容也有深度,展示了孩子们稚嫩的表演,折射出中国昆曲艺术后继有人的思想内涵。然而,这场镜头用多了又像戏曲节目,用少了总觉得不过瘾。后来,我采用了另一种结构方式,将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列为一条主线,这条线是以时间顺序建立的;第二条线是孩子们的汇报演出,这是时空集中的一条线。这两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爱森斯坦提出的复杂的蒙太奇概念,即被爱森斯坦称之为“理性蒙太奇”——即两个互不相干的和不完全的意义在碰撞后生成一个全新的意义。这个结构,改变了拖沓的节奏,从视觉上注入了一种新的元素——美学。后来纪录片《学昆曲记》成片为64分钟,内容不仅没有减少,艺术性和思想性显然也提高了。“画面再现了现实,随即进入第二步,即在特定的环境中,触动我们的感情,最后便进入第三步,即任意产生一种思想和道德意义。”

纪录片拥有其它媒介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拥有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强大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内涵的艺术。作为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专业人员,应切忌浮躁,努力遵循纪录片的创作原则,努力探寻纪录片的艺术创作空间,对选题进行深层记录。那么,我们的荧屏上就会少一些浮躁之作,多一些有价值的纪录片。

4. 大学生做一部纪录片,什么选题比较合适

大学做纪录片的话最好就是选校园生活这样的题材,可以从一个人的经历出发,也可以从某一个建筑作为出发点。

大学里面见过比较成功的纪录片以一个大学生的大学四年作为背景,再跟学校的发展串联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5. 写论文的时候要围绕看电影从特摄和科幻点出发题目怎么定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
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6. 本人是学电影方面的,马上要写毕业论文,但是一头雾水,有没有好心人提供一些好的论文选题,很急!!!!

动作电影和枪战片的比较
电影中的空镜头运用
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电影比较
关键看你擅长哪种题材
你还可以拿两个电影导演作比较
你对长镜头有感觉也可以写,电影中长镜头的运用
如果你学摄影,可以写电影调色技巧与研究
如果你学录音,可以写现场录音与后期录音的优劣分析
……

7. 急求关于影视方面的论文题目。谢谢。

这就太多了,下面给你列出来几个,你自己选择吧。不过最好还是设定一个自己擅长的范围。
心理蒙太奇与当代影视剧创作
“英模电影”类型模式初探
中国特色的都市情景喜剧——电视剧《家有儿女》的艺术贡献
从冯氏电影看中国商业电影的出路
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
方言与电影创作的关系
电影《集结号》的剧作特色
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希腊悲剧的文化精神
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悲剧的思想蕴涵
莫里哀喜剧的创造特色
荒诞派戏剧的风格分析
《等待戈多》的主题解析
论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美学追求
电影《人生》的创作特色
论西部电影的发展与走向
电影《超强台风》的得与失
电影《老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论蒙太奇电影美学学派的核心理论对电影发展的贡献
论张艺谋与中国电影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诗意倾向简析
论电影《阿妹的诺言》人生价值取向
从电影市场看中国当代影视文化发展趋势
影像之侠:新武侠电影综述
国产电视剧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全球化和多元化看奥斯卡奖
关于中国“地下电影”的文化解析
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
贾平凹小说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审美追求
《雷雨》中的雷雨性格——繁漪的形象塑造
谈《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偶然性的运用
武士道对日本电影的影响

8. 求研究性学习选题,灾难电影方面,选题不要太大,适合高中生研究,满意有追加分

从苦难意识到娱乐精神

以记录灾难为主题的灾难片从更深的层次上讲是关涉到人类的苦难意识与苦难记忆。

可以说,自灾难片产生以来,关注人与外部力量(自然、命运)的对峙与抗争便一直是灾难电影的核心精神。在无数惊心动魄的画面之外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反思与忧患意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引发思考。比如堪称经典的影片《后天》讲述了由严重的温室效应带来全球暖化引发的空前灾难:巨大冰雹袭击日本东京,龙卷风吹袭洛杉矶市,印度罕见地飘雪,海水侵袭曼哈顿,万吨巨轮漂进市区大街,气温骤降造成全城冰封……这一切让人们提早感受到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

从苦难意识到娱乐精神的转化是偶然,也是必然。电影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一种记录方式。上世纪90年代,对世纪末的恐慌感和科技的高度发达,使人们感觉可能发生的灾难无处不在。同时,电影的高科技化使画面更逼真,灾难的特质能充分细致地表现出来,这使得灾难片大量涌现,如《龙卷风》、《恐怖地带》、《山崩地裂》、《侏罗纪公园》、《天地大冲撞》、《泰坦尼克号》等。

从视觉震撼到人性之美

视觉效果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部灾难片成功与否。在早期,那些灾难片力作主要依靠的是模型,比如经典影片《金刚》便是利用模型完成拍摄的。后来模型的体形更大,更逼真。到了90年代,随着电脑特效的日臻成熟,特别是1996年,《独立日》隆重出场,正式宣告灾难片的时代重新到来。

而于近期公映的,耗资近2亿美元的灾难大片《2012》更是集中展现了现代电脑特效对这一类型电影的功劳。片中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镜头,真实地模拟出洛杉矶被地震和滑坡摧毁、肯尼迪号航空母舰撞击白宫、里约热内卢耶稣像倒塌、夏威夷火山爆发、海啸淹没喜马拉雅山脉等灾难场面,它的真实可信更进一步震撼人的心灵。

《2012》的精彩之处还在于,灾难片将不再单独描绘一种自然灾害,而是囊括所有地球上可能发生的毁灭现象,地震、火山、陨石雨、飓风、冰雹、海啸齐齐上阵。它提供了一个灾难的集合,通过全球具有代表性地标的毁灭来展示世界末日的恐怖力量。这种震撼效果表达出强烈的现代生态观念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

灾难面前,最容易检阅人性的丑陋和美好。我们不否认,人性深处总有很多自私、胆怯的卑劣面。但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会展现出来。很多人都如此坚信,因为爱可以战胜一切灾难。在绝顶的灾难面前,《2012》中的总统毅然放弃逃生的机会,与他的民众们患难与共;那位俄罗斯富豪父亲在最后关头,奋力托出了他的儿子,哪怕下面是千丈深渊也无怨无悔。

苦难能让人变得脆弱,轻易就被击垮,同时也能让人变得坚强,激发不可估量的勇气,瞬间变得不可战胜。

9. 影视剧选题要符合的最基本的原则

不能有政治问题,不能有色情的。

阅读全文

与电影该如何选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力哥微电影 浏览:695
农村混社会微电影 浏览:820
僵尸道长第二部全集国语版电影 浏览:785
上海电影学院202 浏览:890
自己杀自己微电影 浏览:160
电影网站高清下载 浏览:826
战争电影沙漠在线观看 浏览:809
白雪公主电影纯音乐 浏览:759
不知道电影本身如何 浏览:976
电影除暴在线观看免费版 浏览:508
奇异博士演的战争电影 浏览:962
吃泡面特别香的电影片段 浏览:810
印尼独立战争电影日本兵 浏览:735
有一部童年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929
我的世界保卫村庄大电影 浏览:837
关于宠物的微电影 浏览:944
playback电影版完整版 浏览:819
你好李焕英电影沈腾划船的片段 浏览:18
楚留香电影全集完整版高清 浏览:342
红灯停绿灯行系列电影 浏览: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