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家卫电影的风格常常依靠什么东西表现出来
主要是靠细节,以及内在的影片背景环境,细致而独特的摄影,准确而华丽的服装,精准而经典的台词等等,他的所有影片都仿佛是在追忆,追忆着一个时代或者一种情感等等
②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华语电影圈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与导演,而王家卫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作者之一。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王家卫1958年出生在上海,五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早年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时他疯狂地迷上了摄影,特别是Robert Frank、Henri Cartier-Bresson和Richard Avedon这些大师的作品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1980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后在一系列无线的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1982年,王家卫离开无线正式进入电影圈,他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年,王家卫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拍成了《最后胜利》,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1988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的剧本。从1991年的《阿飞正传》到1995年的《堕落天使》,不断涌现的出色作品完成了王家卫对自我艺术风格的建立和巩固。1997年,王家卫终于凭《春光乍洩》一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肯定。
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首先在于他对自己身处的城市和时代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这样一个特殊外部环境里的生命体验。他是最敏锐洞悉了现时态香港的艺术家:人流拥挤、华洋杂处的重庆大厦,旺角的高楼分割出的暗蓝色天空,启德机场边可以看见飞机起落的公寓窗口,当然还有路边摊、便利店和幽暗的酒吧,王家卫靠着这些标志性的元素组和出了一个世纪末的香港,最明显的例子是《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当然你也可以把《东邪西毒》中那片孤寂冷漠的沙漠看作是寓言化了的现代城市,而且《春光乍洩》里的那种远在异乡的无根飘零的感觉也是对香港这个殖民城市在另一个异域时空里的反照)。王家卫是一个浓厚地背负“都市感受性”的影像表述者,现代城市所拥有的无机性和符号性使他的作品经常是内容隐藏在形式和风格里的,或者说,风格本身有时候就是他的内容。在以往香港新浪潮导演的代表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作品中,你可以轻易地触摸到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但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看不到这些。
王家卫的影像世界是高度抽象后的真实,这首先表现在他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王家卫电影里的场景往往都在线性时间的过去和未来中呈现出一种悬置状态,尽管他不断地用细节去强调时间概念,像《阿飞正传》里那个著名的开场、《重庆森林》里对日期的反复诉说和《东邪西毒》里经常会在事件开头指出节气,但他讲述的这些故事并没有特别的时间背景,它们可能每天都会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它们只是从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的标本。如果你仔细看过《重庆森林》,你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某些细节其实是互相交错的,王家卫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来造成一种共时性的效果,既消解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观念又凸现了当代都市生活的偶然和无序,从而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意蕴。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当然谈到王家卫的电影,你立刻想到的还会有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恍惚眩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构图和艳丽但冷漠的色调运用。这种商标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和他长期合作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和摄影杜可风。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独立艺术电影甚至有些商业电影中你都可以看到这种王家卫式的影像,但大多数都只有单纯形式的拷贝而缺乏内在的创意。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实内里充满了感情:像《重庆森林》里对快餐化爱情的反讽、《春光乍洩》里细腻纠缠的感情和《堕落天使》里金城武为父亲做冰激凌的那段戏都让人难忘。他作品中始终贯彻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对某种倾诉和沟通的渴望以及对远比这种渴望更为强烈的个体交流不可能性的无奈。在华语电影圈中还没有人可以像王家卫那样更善于把这一主题表达得如此细腻而传神。
王家卫的电影世界还在发展中,据说他的两部新片《花样年华》和《2046》将会有一个风格上的重大突破,所以在今天对他的成就下定论还为时尚早。英国著名的《声与画》杂志将王家卫选为20世纪90年代最重要的电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赞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尔,该杂志在对他的评价中说:“王家卫也许不是未来电影的全部,但他确实地指出了未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导演作品年表:
《旺角卡门》(1987)
《阿飞正传》(1993)
《东邪西毒》(1994)
《重庆森林》(1995)
《堕落天使》(1996)
《春光乍泄》(1997)
《花样年华》(2000)
《二零四六》(2004)
《爱神之手》(2004)
《蓝莓之夜》(2007)
③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特点(影评)
1、色彩
王家卫曾经说过:我拍电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时的喜悦、伤心、失落带给观众。找寻回忆、品味时间,在他眼里,时间与空间不会成为他与过去对话的屏障,他在电影里遨游并享受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缓音乐的动情,他善于用色彩表达他的思绪,鲜明且热烈。在中国电影界,其美学思想的灵活运用可谓是独一无二。
2、色调
色调是一切记忆的前奏,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王家卫电影的画面做的精致而暧昧,王家卫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词,而是某个画面的颜色格调。在王家卫的电影里头,灰、白、黑、红永远是主调,暧昧、低迷、颓败、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电影,诉说着传奇的故事。
3、音乐
王家卫说:“对他来讲电影总是光影与声音,音乐则是声音的一部分,音乐也是营造气氛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王家卫电影中的音乐常常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每次出场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
4、独白
王家卫的电影惯用独白叙事,这是他的一大特色。这种单向流动的情感,力在表现人们的孤独感、失落感、人之间的疏离,人与人之间缺乏与障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质的追求,是一种实现自我的欲望的表现手法。王氏电影中,人们往往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拒绝与人交流,保持沉默,选择用独白表达内心的情感。
5、故事叙述的结构
传统电影一般都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个故事的情节设计都经历开始、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反观王家卫的电影,却并非如此。
他并不是要讲述一个多么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呈现一种可能被人刻意忽视的氛围——反映人性真实性的状态。王家卫的影片大量地采用“碎片”式的叙事策略。
④ 王家卫的电影到底是什么风格
王家卫的电影暖色调,情节不乏幽默,文学味很足。
王家卫,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籍贯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华语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
2013年,执导剧情片《一代宗师》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编剧奖、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2019年5月15日,担任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项目”评委会主席;
2020年8月2日,王家卫首次拍电视剧《繁花》担任监制。
王家卫的电影是一个具有独特的、或者说是虚无的世界,虽然根据影片不同时代的设定、空间的设定也不同,但是他描写的世界总是一样的。他以别树一帜的电影触觉和细腻的感情刻画写闻名遐而 。
⑤ 详细介绍一下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王家卫的电影大都充满着浓郁的艺术风格,并且凭着这一特点,王家卫的电影也受到了业界一定的好评。在王家卫的电影当中,独白、碎片式叙述风格、时间、空间等特点,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一特点,成功的塑造了“王氏”风格的影视艺术风格。
拓展资料:
王家卫(Karwai Wong),1958年7月17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舟山。香港电影导演、监制、编剧。
王家卫的主要作品有《旺角卡门》、《阿飞正传》、《东邪西毒》、《花样年华》、《一代宗师》等。
⑥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是什么呢
如下:
一、墨镜王的没有白天
王家卫人称墨镜王,我更愿意用其电影风格来解释。纵观王家卫的绝大部分电影,你很难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的场景,涂满王家卫电影的场景绝大多数与墨镜过滤后的影像类似,除去白色后的斑斓色彩是其色彩风格。流动的动态暗夜风格。
二、被消解的空间
你永远搞不清每个场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像置身博尔赫斯的迷宫,王家卫把每个空间并置和二维化了,二维后的空间只有前后相续的邻接关系,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被消解了。大多数时候,你只能通过演员的衣着、空间内具体的物件来认知空间关系。
三、戈达尔的跳切
鉴于这一点被电影人广泛的使用了,算不是独特的风格了。相比大多数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语言是极为复杂的,当然是巅峰时期的作品。只看电影中最简单的正反打镜头,王家卫至少用三种不同的镜头轨迹来呈现,很明显有拉斯·冯提尔的风格在其中。
四、被音乐裹挟的慢镜头和印象派的快镜头
三种慢镜头,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王家卫的慢镜头与斯科塞斯更一致,就是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掩盖了慢镜头的慢,使其看起来像正常镜头下的抒情片段。这种慢镜头所带来的电影进程暂停,跟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的空镜头的效果类似,既是情绪的累积又是观众所思所悟的时刻。
只要有动作激烈的片段,王家卫的镜头基本模糊一片,不要试图去看清每个动作,所有运动的线汇聚成了印象派的一种模糊不清的印象动作,是霓虹灯下醉汉眼中川流不息的车流。
五、让屋子哭代替人哭
用具体的事物映照人内心的感情,用具象来呈现抽象。最具代表性的是《重庆森林》,无论是梁朝伟对着肥皂的对谈还是金城武的跑步流汗,都是对人不易影像化的内心情感状态的形象化呈现。《花样年华》中,张曼玉去往宾馆探望梁朝伟的几个看似跳切的上下楼梯去又折返的动作,非常形象化的呈现了张曼玉的矛盾心理,非常具有创新型。
⑦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王家卫的东西要的就是感觉 王家卫的电影台词象一种格言,又象一种飘离的诗,里面不乏幽默,文学味很足
⑧ 别具一格的视听语言,王家卫的电影有何技法
王家卫的音乐特色,在《首映杂志》年台湾访问王家卫时,王家卫透露了一些关于他的音乐的说明。就图像和声音而言,王家卫在他的电影音乐中描述了“感觉”。“音乐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音乐已经提醒你所处的环境和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中,我将首先了解环境是什么样的,包括地理环境和这个地方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所以音乐经常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有时候,我心里有一种根本无法解释的音乐。是直接意识到戏剧应该是氛围。
糜烂的音调,松散的歌声,一点点深沉和湿润,MoMo和平静,迷恋和迷恋,没有原因,没有解释,只是静静流淌,手掌大小的空间充满了淡淡的迷茫,孕育着爱情、事业和追求。
⑨ 王家卫电影风格分析是什么
王家卫的电影有很强烈的象征性,他把武侠、阿飞、杀手们的江湖世界作为动荡、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隐喻基点,支撑起了现代人的内在焦虑和符码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
其次是他在叙事时流露出的独特的时间观,他的现在进行时总是在一种怀旧的情怀中进行,因此他的片子有很强的虚无主义,很孤独、无奈的表现出人类的内心世界。
早年经历:
王家卫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移居香港,身为海员的父亲远赴马来西亚后留下王家卫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苦,但他的母亲却几乎每天都会带王家卫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家卫在香港理工学院(后改名为香港理工大学)读平面设计时,他曾一度疯狂地迷恋上了摄影。毕业后,王家卫因为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不太久,就用业余时间加入了TVB(又名为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制作培训班的编导组学当编剧。然而他并没有在流水线般的无线台呆多久后就选择了离开无线,从事编剧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