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关电影墨攻的一些疑问
楼上的把墨攻回答得很详细,
我来说说墨子吧
墨子,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及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文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
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却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者确实是如同电影中所说的那样不接受别人任何帮助,如同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因为他们心中怀有理想,可以随时为他们的钜子或者理想牺牲,这在今天看来确实是无法想象的,大概就像武侠小说那样的慷慨舍生取义.
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孰为轻重,却是不可一概而论,要说起来很多,推荐你去看一些那个时候的历史方面的著作,浅一点的可以看<中国通史><中国文化概论>等等.
大概说一下,基本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相对而言比较受人推崇,但是儒家也绝对不像后世占那样的地位,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学说而已.
直到秦统一之后,历代皇帝便以法家为内,儒家为外形成中国特色的统治.
❷ 电影《墨攻》给企业管理者什么启示
从管理学角度看这部电影,革离的故事给了我们几点关于如何做好“空降兵”的启示。
重视技术技能
管理者应具备三种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一般就高管而言,对其概念技能的要求高于人际技能,对人际技能的要求高于技术技能。但对于只身一人“空降”到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技术技能同概念技能一样重要。没有出色的技术技能,“空降兵”就无法在短期内使工作取得成效,无法使老板委以重任,无法服众。《墨攻》中革离只身一人来到梁城,一箭射退赵国先锋队的冲锋,显示了其出众的技术技能;在大殿上,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赵国的目的是燕国),摆明利害关系,显示了其卓越的概念技能。这是梁王决定“聘用”革离的重要因素。
培养自己的“势力”
管理者的“势力”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职位性权力;二是非职位性权力。前者是根据职务确定的,后者来源于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学识等素质。通过努力,革离虽然得到了职位权力,但没有非职位权力的协助,并无“势力”。在工作中他遇到了很多麻烦,许多人对其职位权力发出了挑战。为了改变这一切,扩大自己的非职位权力,革离大力提拔一向默默无闻但能力超群的子团,并将其放到关键的位置上。事实证明,这样提拔起来的人忠心度和努力度都非常高,会在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革离还依靠自己的品德、才能和学识,获得了众人的尊敬,并同梁王公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对于“空降兵”来说,要培养自己的“势力”,就要在职位权力基础上注意扩大非职位权力。
运用“软约束”
在《墨攻》中,革离率领梁城四千军民与强大的赵国军队对抗,并未突出描述革离制度严明。革离并没有在制度上下大功夫,而是用一种更有约束力的“软约束”来规范军民的行为,制度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这种“软约束”就是组织文化。革离抓住梁城组织文化更新的好机会(组织内外发生重大变化),重塑并依靠新的组织文化把全城军民凝聚在一起,取得了守城胜利。
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众所周知,管理一个企业与治理一个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不可能轻易改变。影片中革离对梁王最大的威胁不在其功高盖主,而在于其思想和价值观——革离的思想改变了梁城军民的价值观,对梁王的统治造成了威胁。这也是梁王要赶走革离甚至要杀掉他的根本原因。因此,“空降兵”的价值观只有与老板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否则还是尽早“走为上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