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记得中央电视台播出过,好像是叫爱的教育吧,是国外的,不知道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知道的请告诉我,谢谢
作品简介
《爱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译为心)原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通过埃·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手段老文学名著,并且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不仅如此,本书实际上还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通过阅读此书,孩子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爱的教育》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别人的人.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埃·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他从小喜爱军旅生活,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毕升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并从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埃·亚米契斯早期曾周游世界,写下不少游记,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间是亚米契斯创作的繁荣时期,他写了许多有关社会题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关注社会问题,继而投身政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91年加入社会党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脏病猝死于博尔迪凯拉。 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编辑本段内容概要
《爱的教育》是一部伟大的爱的经典。作者把师生之爱,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对祖国的爱都写得感人至深,全书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作品带有明显的引导性,它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位.思考.引导他们用爱心与读者对话。
编辑本段名家点评
这是一部献给九岁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撰写的,内容新颖,情节感人至深.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它所激荡的情节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泪水。 此书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幽默语言和十九世纪意大利引人入胜的习俗风尚,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燃者.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神圣的爱无不溢流与纸上,动人心魂,其中的"每月故事"在意大利和许多国家早已家喻户晓,成了教育和鼓励孩子们的积极进取的名篇佳作。 此书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们接受,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者一生必读的教育经典,学习范本部分情节概括(带号为重点情节)旁边为另一个名字 十月: 1开学的第一天(无概括) 2 我们的老师 配巴尼先生叫我们默写,他看见有一个脸上生着红粒的学生,就问他有没有发热。一个学生乘着先生没注意,跳上椅子玩起洋娃娃。默写完了先生教育我们要用功,要规矩。放学后,那个跳上椅子的学生请求饶恕,先生原谅了他。 2、灾难(一个不幸事件) 一个叫洛佩谛的学生,上学时在街上看见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在路上摔倒了。此时,有一辆马车向他驶来,于是洛佩谛大胆地跳了过去,把他拖救出来。不料自己的脚被车子轧伤了。大家都称赞洛佩谛是个勇敢的孩子。 3、格拉勃利亚的孩子 有一个来自格拉勃利亚的意大利男孩来到班级里。老师告诉同学们不管在哪所学校,同学们都应该亲如一家,不应该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孩子就歧视他。因此,在级长德罗西的带领下,同学们纷纷赠送礼物给那位新生并和谐相处。 4、宽宏大量的品德() 一天,班级里的三四个小孩正在取笑家庭贫穷有残疾的同学克洛西。克洛西大怒,将墨水瓶向弗朗蒂掷去,却打着了老师。卡罗纳怕克洛西受罚便替他顶罪。但最后克洛西承认了错误,老师批评教育了那些欺负克洛西的同学。安利柯由此看出卡罗纳的美好品德。 5、在阁楼上 母亲带安利柯去看望报纸上登载的穷妇人。在她住的阁楼里,安利柯发现原来她是残臂穷困的克洛西的母亲。阁楼里的物品简陋,克洛西连读书的灯也没有但仍然刻苦读书。母亲由此教育安利柯要像克洛西一样刻苦用功。 ★6、帕多瓦的爱国少年(每月故事) 一位帕多瓦的少年被父母卖给了戏法班子,饱受困苦。又辗转法国、西班牙,后来逃出来,得到意大利领事馆的帮助,登上回家的船,船上的一些旅客给了他一些铜币,少年起初很高兴,后来他听到那些人辱骂他的祖国,他毫不犹豫地将钱砸还给他们,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十一月: 7、清扫烟囱的孩子 一个清扫烟囱 的孩子因为不小心弄丢了自己挣来的三十个铜币,因害怕师傅打他而哭泣。几个三年级女生知道后,号召大家募捐,结果许多人都掏出钱赠给孩子,没带钱的女孩便送给孩子一些鲜花。孩子高兴地擦干了眼泪。 8、万灵节 万灵节――一个祭祀所有死者的日子。在这一天,安利柯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他,告诉他应该向所有的死者寄托哀思,特别是那些所有为少年儿童死去的人。 9、卖炭者与绅士 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在与烧炭工的儿子倍梯争执时,气急败坏的辱骂了倍梯的父亲,绅士知道后,逼着儿子向烧炭工和他的儿子道歉,又要求老师将他们安排坐在一起,绅士与烧炭工亲切握手,诺比斯和倍梯友好拥抱,老师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 10、我的同学可莱谛 我在散步时遇到可莱谛。他正忙着搬运木柴,还一边复习功课。随后,我跟着他到他家做客。可莱谛到家后还是忙个不停,做作业、卖木柴、为妈妈煮咖啡、照顾妈妈。当货车来了,他又忙着搬木柴。我很羡慕可莱谛的幸福――既学习,又劳动,为父母担忧。 11、纳利的保护人 驼背的纳利,身体小而弱,经常被人捉弄。但为了不使母亲伤心,常独自哭泣。有一次,弗朗蒂欺负他,卡罗纳把弗朗蒂打得狼狈不堪,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纳利,卡罗纳成了他的保护人。纳利的母亲很感激卡罗纳,并将项链送给卡罗纳。 12、班级第一名 德罗西总是得第一。他开朗活泼,待什么人都和气总是毫不在乎地把所有的东西送给别人,像个大方的绅士。同学们都喜欢他。我嫉妒他,但后来与他形影不离。当我看到他抄写每月故事感动得哭了的时候,我由衷的敬佩他。 ★13、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1859年,伦巴第解放战争期间,一小队意大利骑兵,在树林中一家农舍门口,看见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少年。带队军官问少年能否替他望望前面有没有敌兵。少年不用报酬,很快爬上树顶为军官报告侦察到的敌情,敌人发现了他便开了枪,少年不顾危险,继续侦察敌情,一颗子弹击中了他,少年微笑着死去。人们敬佩他并以军礼安葬了他。 14、穷人 安利柯的母亲看到安利柯在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乞丐前冷漠的走过后,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应设身处地为穷人着想,并告诉他穷人受施舍后的祝福会给自己快乐和健康,告戒安利柯要关爱穷人。 十二月: 15、雪球 放学时一群孩子在街上扔雪球,不幸砸伤了一个老人的眼睛,小孩们立刻逃散了。在围观的人群中,卡罗纳鼓励卡罗菲认错,但他因为害怕而不敢,人们从他慌乱的样子中了解到真相,想打他。卡罗纳阻止了他们。卡罗菲吓得哭着向老人道歉,有人要他跪着认错,老人原谅了他。 ★16、少年笔耕 (叙利奥替父抄签条)(每月故事) 叙利奥家生活清苦,父亲只好利用业余时间替人抄写签条。叙利奥想为父亲分担,等父亲休息后起来替父亲抄写。由于睡眠不足,叙利奥白天经常打盹,父亲因而误解他,但叙利奥为了家庭咬牙坚持着。最后,父亲知道真相,请求叙利奥原谅,也更爱叙利奥了。 17、意志 斯达尔迪十分勤奋,尽管大家说他木头木脑,但他锲而不舍耕耘,从一开始连算术一窍不通作文错误百出到算术会解作文会写,甚至还得了奖。老师表扬他但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依旧全神贯注,刻苦努力。他的父亲因此十分高兴。 一月: ★18、撒丁岛的少年鼓手(每月故事) 库斯脱扎战役打响。我军遇到敌军的疯狂反扑,只好躲进那所房屋里。大尉命令少年鼓手送求援信件到驻扎在远处草地的部队。这位少年鼓手义无返顾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料,他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但是他一点也不畏惧,向目标一瘸一拐地快速前进。最后,他终于到达了目标,完成了任务,使这一战役得到了胜利。而他,却付出了失去左腿的代价。 二月: 19、隆重的颁奖仪式 上午,督学来颁奖。德罗西仍是头等奖。一番讲话后督学将二等奖授予班上最勤奋的学生波列科西,波列科西非常感动。督学将他获奖的情况告诉了他的父亲,平时虐待孩子的父亲深受触动,忍不住紧紧抱住儿子。 ★20、爸爸的看护人(每月故事) 一个少年受母亲嘱咐到医院照顾离家一年后刚回国就生病住院的爸爸。少年看到病重无法说话的父亲非常伤心,尽管医院里发生的凄惨景象让他心惊,但他仍然精心照顾着父亲。后来,他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来他认错了人。爸爸要少年和他一起回家,但少年坚持留下来照顾错人的“父亲”,直到他死去。 三月: ★ 21、血溅罗马涅(每月故事) 在一个下雨的晚上,费鲁乔刚从外面鬼混回来,而他的外婆由于瘫痪不得不在摇椅等他回来。当费鲁乔被外婆用真情感动,想向外婆认错时,突然,他家闯进了两个歹徒,当其中一个歹徒被费鲁乔的外婆认出后,歹徒就要用刀残忍伤害她,费鲁乔就用身体挡住刀,不幸遇难,但他最终得到外婆的谅解。 四月: ★ 22、公民英勇行为(义士的行为)(每月故事) 老师带大家到市政府大楼参加一个少年皮诺特的颁奖仪式。市长向大家讲述了少年的故事,原来少年以顽强的意志和毫不动摇的决心勇救落水儿童。市长高度赞扬了少年,并亲自将公民荣誉奖章挂在少年胸前。获救男孩向少年致谢,人们也拍手向少年致敬。 五月:不同版本的爱的教育(10张) ★ 23、马尔科万里寻母记(每月故事) 为了摆脱贫困,两年前马尔科的母亲远到阿根廷当佣人。因为音信全无,少年马尔科便坚持独自到美洲去找母亲。经二十七天艰苦航行,到了阿根廷首都,他满以为可以很快见到母亲,却被告知堂伯死了,无法知道母亲的住址。几经周折得知母亲随主人搬到科尔多瓦,当他坐了三天四夜的船和一天的火车到科尔多瓦时,又被告知母亲在图库曼,历尽千辛万苦到图库曼并找到母亲时,母亲因为思念亲人而不肯动手术已经奄奄一息,马尔科的到来给了母亲精神支持,最终救活了母亲。 六月: ★ 24、客船失事(灾难)(每月故事) 几年前,意大利少年马里奥随客船从英国出发,一个意大利水手领着一个小女孩朱列塔前来与他做伴。他们聊得很投机。客船不幸遇上暴风雨,开始下沉。最后一个救生船只剩下一个位置,船长要与船同生死,女人们晕倒无法跳上救生船。片刻思索之后,少年将少女扔进海里,少女得救了,少年却随着船永远沉了下去。
编辑本段主演
小学教师林学贤(王引)生病,女儿静仪(林翠)去代课,受学生戏弄,回家抱怨。学生上门道歉,静仪继续任教,她本来不喜欢教书。而林学贤因教书让妻子婉霞(王莱)不满,离他而去。现又查出肺癌,命在旦夕。静仪为学生补课,感化了毒打孩子的家长。林学贤生日,学生庆祝,婉霞也回来了,并且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道歉。林学贤去世,静仪继承父亲遗志,教书育人不倦。 幕后花絮 国语黑白时装教育影片。电懋出品,本片根据意大利作家亚来契斯的《爱的教育》改编,夏丏尊翻译,是钟启文第一部执导的作品。影片继承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情节布设传统,拍得既感人,也有教育作用,更让人看到了希望。在威尼斯影展中,本片获得好评。钟启文是电懋创办初期主政的总经理,当时最高领导陆运涛,制片主任宋淇。钟启文接受西式高深教育,倾慕好莱坞文化,又以传统文化自豪。1962年,钟启文请辞,转投丽的呼声,陆运涛...经典版本
这本精装版《爱的教育》,是王干卿教授,历时十二年,经八次修订,直接由意大利古文翻译而成的权威完整版。本版本也是国内唯一荣获意大利文化奖的中译本。 该书的题目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由意大利某市立小学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写的。我说是以为四年级的小学生写的并不意味着是直接出于他的手笔,依此而出版成书的。他日积月累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上写呀写呀,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想。到了年底,他爸爸在他的本子上加了批注,但力图保持原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孩子的语言风格。四年以后,他已升入高中。这时候,他重温自己的手稿,回忆起人和事更有了新鲜感,于是,又在手稿中加进了新的内容。亲爱的孩子们,请你们今天读一读这部书,希望能喜欢它,并从中获得教益。
〔编辑推荐〕
1929年,本书被评为“对当代美国文化影响最为重大的书籍之一”; 被法国《读书》周刊评选为“有史以来人类最佳读物”第三名。 1986年,本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 1994年,本书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 200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之一。 到目前为止,本书已经被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销量超过10,000,000册 本书作者埃?德?阿米琪斯,曾经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 本书自1886年诞生后,100年来一直畅销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也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相信通过阅读此书,孩子位一定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作者简介〕
埃·德·阿米琪斯(1846--1908)是意大利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他自幼酷爱学习,喜欢军旅生活,青年时代就成了一名步兵军官,著有《军事生活》一书。他曾游历过许多国家,发表过一系列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有《西班牙》、《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等。但阿米琪斯还是以描写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最为见长,《朋友们》、《大家的马车》等作品在意大利脍炙人口,《爱的教育》使他成为世界级的大作家。全世界的小学生几乎把《爱的教育》作为教科书来读。
〔译者简介〕
王干卿,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意大利语部任译审期间,获意大利政府奖学金到意大利罗马大学文学哲学系进修两年,专攻意大利儿童文学,曾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儿童文学研讨会和意大利儿童文学佳作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和“意大利儿童文学在中国”的发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借调到意大利工作。2000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意大利文化周”上,作了题为“略论二十世纪意大利儿童文学”的发言。 在数十年的翻译生涯中,独译代表作有《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续爱的教育》,《淘气包日记》,《露着衬衫角的小蚂蚁》,《流浪儿》和《意大利童话选》等十二部,和其他人合译作品十一部,曾荣获“中国少年儿童文学作品译作”头等奖,因“了解意大利文化并在中国传播意大利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功绩”于1999年获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讲述了小学生安利柯的故事,那么小学毕业后的安利柯怎样了呢?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续爱的教育》叙述中学生安利柯因体弱休学后,跟随舅舅父到乡下去生活的故事。舅父巴辛以严格的教育使安利科在自然环境中体味到不同于社会人情的另一种更为宽阔博大的爱令他真切地认识到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认识到对人格的尊重,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从舅父赠给安利科的原稿中,我们能体会到独特的洁净与平和,同时书中像诗一般细腻优美的文字,包含着生命之爱的激情,及对理想与未来的憧憬。《续爱的教育》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多年畅销不衰,并且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连环画,以不同的形式影响了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成长。 素质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是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爱是教育的根本。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我们除了教给他们知识,还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续爱的教育》给我们提供了素质教育的典范。安利科的舅父巴辛是一位退休船长,他有诗人般细腻优美的语言、哲学家那样敏锐的洞察力、生物学家那样渊博的知识、绅士般的风度与品格。他把安利科带到广阔的社会中去,娓娓而谈,循循善诱。他时而严厉,时而温和,时而兴奋,时而低沉,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使安利柯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爱的教育》讲述的是情感教育,而《续爱的教育》则是意志教育。其中看似心平气和的对话,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鞭挞。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本书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读本,是老师、父母、青少年必读的教育经典。 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而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安利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这就是《爱的教育》吸引人之处和告诉我们的道理. 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读《爱的教育》,有些国家把《爱的教育》作为小学生的教科书来学习。
② 高分求前苏联电影《丑八怪》的电影资源。
◎译名丑八怪
◎片名Chuchelo / The Scarecrow
◎年代1983
◎国家苏联
◎类别剧情
◎语言俄语
◎字幕射手网中文字幕需简单调整
◎IMDB评分 8.1/10 (286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5335/
◎文件格式XviD + MP3
◎视频尺寸640 x 368(可变)
◎文件大小2CD 2 x 700 MB
◎片长127 mins
◎导演Rolan Bykov
◎主演克里斯蒂娜·奥尔巴凯特 Kristina Orbakaite ....Lena Bessoltseva
Yuri Nikulin ....Grandfather
Yelena Sanayeva ....Margarita Ivanovna
◎简介
长得又瘦又小,穿着寒碜的女学生莲娜来到小城陪伴祖们居住,她第一次走进教堂,同学们就嘲笑她为“丑八怪”!影片是由莲娜痛苦地向祖父讲述她在学校的遭遇开始的:班上的男女同学都欺侮她!因为一次误会,同学们对莲娜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本片不单纯是一部儿童片,还是一部现代心理悲剧。本片引起很大的争议,在于它将儿童心灵中的肮脏、冷酷、贪婪、狡诈、欺骗等等人性的黑暗面暴露出来,从而投射出整个社会的氛围和道德意识。导演充满了激奋,对那个颠倒黑白、抹杀真善美、混淆是非的社会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和批判。
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这一部,photograpy 很美,令人过目不忘,故事有很深的寓意,引发思考。 再转个定影资料分析:由前苏联儿童电影《丑八怪》说开去…… 魔法灰姑娘 发布于:2008-07-29 11:27 看过许多国家的儿童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前苏联。他们重视儿童电影创作,产量甚丰,视角独特,既能真实反映少年儿童的生活,又将新颖的教育理念融汇贯通,展现了当时那些电影工作者们认真的态度及驾驭此类题材的高超水准。 记得第一次看的苏联儿童片是《别特罗与瓦谢金历险记》及《别特罗与瓦谢金度假记》。暑假、夏令营、结成花朵状的红领巾、笑容甜美的小校花、高大鲁莽的小恶霸、两个漂亮的金发小男生、初恋的感觉、课间顶嘴及课后嘻闹、疼的时候不喊妈妈却喊心上人……一切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阳光灿烂,其实是苏联儿童片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我今天说的这一部,在苏联儿童片及世界电影史上都显得十分特别。 影片上映时,导演几乎被口水淹没,骂声不绝于耳,有人说,胶片应该扔进火里烧掉!可导演依然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更声明他的人生将分为《丑八怪》之前与《丑八怪》之后。很快,许多雪片般的信件也寄到了他的手里,人们感谢他,因为许多人其实都有影片中的类似经历,再一次回忆童年时的感同身受,给了人们深刻的启迪。那这到底是怎样一部电影呢?我们先从它的故事说起…… 80年代的苏联,尽管一再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无法竭制的贫困却也不断困扰着一些民众。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阶级也是存在的。大人们的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他们天真,美丽如同鲜花;他们也简单,粗暴形同幼狮,连起码的假面都不会戴。孩子们开始相信“有钱就是幸福”,在这种氛围下,一个土里土气的女孩莲娜·别索里采娃转学来到了新学校。莲娜和爷爷一起生活,一个拣破烂的爷爷不会给她带来什么荣耀,尽管她的爷爷拣破烂是为了买油画捐给博物馆,可是孩子们不懂什么是崇高。他们只知道,莲娜很穷,莲娜很土,莲娜很脏…… 莲娜长得并不丑,但大家还是叫她“丑八怪”,善良的姑娘以为是昵称就愉快接受了;莲娜被欺负了,英俊的小男生季姆卡·索莫夫挺身而出保护她,她就感激涕零,把索莫夫当领袖一样尊敬、服从、拥护,她从未想过这个出众的小男生只是为了体会英雄的虚荣才来帮她。如果没有后续的事,也许莲娜还能被保护着过完她的校园生活。可是,还是索莫夫,由于他透露了同学们集体逃课看电影的事实,大家的旅行计划被取消了。愤怒的孩子们要找出谁把事情告诉了老师,索莫夫像个乌龟一样,莲娜则站了出来。索莫夫一直帮她,她要回馈他;索莫夫是小英雄,英雄不能被人贬低。那一刻她是幸福的,付出也是一种幸福。 但是,令莲娜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后她将遭受无情和无休止的迫害,而索莫夫这次却没有再帮她。俄罗斯人擅于狩猎,没想到连孩子都是。在寒冷的冬天,他们把莲娜当猎物一样追逐,踢打。一张张辱骂的小嘴,一双双硬头小皮鞋,都丝毫不留余地。他们甚至抢了莲娜的衣裙扔来扔去,扔到索莫夫手里时,莲娜满怀希望,她以为索莫夫会把东西还她。可是,在莲娜一人和全班同学之间,懦弱的索莫夫屈从了后者,他一样扔掉了莲娜的衣裙,在那一刻,莲娜的世界彻底崩溃……还没完,衣裙被套在了稻草人上,他们举着它游行,然后像当年法国人焚烧圣女贞德一样点燃了稻草人。莲娜想救那个稻草人,仿佛是救自己,最后,连她美丽的金发都被烧了。 善良被当成软弱,天真被当成愚蠢,友好被排斥,初恋遭背叛。对这一切,那些孩子丝毫没有罪恶感,他们能轻描淡写--“我们是闹着玩”。莲娜改变了,她不能总是忍让,天使在必要时要变得比恶魔还要魔。她剃了光头,如乞丐般出现在昔日那个小白马王子的生日派对上,她像疯子一样又唱又跳。是的,爱是付出,但绝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无休止的,更不是任人宰割与伤害的。我爱你,但我有自尊!大家似乎被震摄住了。索莫夫,你还觉得自己是英雄吗?你连男人都不是。 真相大白了,孩子们挽留她,也许他们此刻已不再嫌弃她的“丑”,还因她的心灵“美”而动容。“丑八怪,对不起!”可莲娜还是走了,她冷冷地坐上汽船远去。去你的迟到的歉意,去你的迟到的忏悔!谁会重新回到这样一群人中间去?他们曾经焚烧她童年的梦想、她挚爱的美丽、她诚恳的友善。 故事结束了。看完之后,我也不禁回忆起童年。许多事已经淡忘,拾起来却历历在目。每个不再年轻的人在想自己的青春时都把自己想完美了,当初多么美丽,追求爱情时多么纯洁而不势利,唉,现在的年轻人呀……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记忆经过了自己的粉饰变得更加不可靠。同样的,每个成人在想自己的童年时也把自己想天真了,自己多么温良,童年多么无忧,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啊……可当时的那些不愉快,因为时间太久远,已经伤害不了你了,所以你选择了失忆。 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时,是被人欺负过的,被那些自以为高我一层、家有小保姆的高干子女们。但我也没有多少同情心,我又转而欺负了那些我自以为比我低一层的市场卖菜的叔叔阿姨的孩子,尽管他们对我其实不错,可我总是指挥他们,不听话就用尺子打。孩子们什么也不懂,天真纯洁的一张白纸,一边成长受着爱的教育,一边污染受着俗的熏陶。两者有时不能平衡,在教育中还没学会不自私,还没学会宽容与爱,就已经懂得了阶级,懂得了虚荣和看不起别人。以前欺负过我的人,我早忘了;我欺负过的人,我也忘了。但如果你记得我欺负过你,我还是想说:对不起。 这世界也许从来就没有天使,看人下菜碟连孩子都会。天真不等于善良,纯洁不等于美好。孩子的世界也有阴冷与痛苦,只是大人们从不在意,因为他们早忘了自己真实的童年。他们在哭,也许你会说,这没什么大不了……你以为孩子的事必然是小事,孩子都太小,他们的心装不下大事。于是,他再次选择吞咽痛苦,久之就不再向你倾诉。你以为孩子的世界圣洁美丽,是人间乐园,却不明白成人世界的自私、懦弱、卑鄙、贪婪、凶狠、蛮横、庸俗在他们那里都表现得更为极致。 总听见有家长说,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懂……是的,他们懂很多事情,像大人一样;但他们也有许多还不懂的事。懂与不懂之间,对教育而言,总是一个重要课题。 附录:推荐其他苏联儿童电影 童年过后100天:夏令营里,七年级男孩米佳爱上了小校花,为了讨好她洋相百出。老师趁着讲“蒙娜丽莎”时,告诉大家这世上有些东西只是看着,不需要拥有就很美好。果然,小美人拒绝了米佳,人家爱的是校树。“蒙娜丽莎”的启迪此时起了作用,米佳想通了。爱情来了,童年过去了。初恋往往折射出一个人对异性最美的想像,于是大部分人的初恋都是异性的楷模,但大部分人本身自己又不是那么出众,不至于吸引对方,失落在所难免,而本片旨在教会孩子第一次失恋后如何情绪管理。 海滨假日:海滨度假村里,少男少女们玩耍着,讨论着他们这个年纪都会提到的问题,琐碎到男生的发育情况和女生的长相,性格各异,妙趣横生。海滩上出现的美艳性感女郎,引起了男生的注意,连校花都被抛到一边了。女郎一出现,男生们仿佛充了电似地游向她,活像一群荷尔蒙鲨鱼。老师与女郎商量,希望她不要出现,却被拒绝。直到一天,每天在海边等待的女郎盼回了心爱的恋人。哦,原来这才是爱情。坚持、不离不弃,而不是由性感外表引起的荷尔蒙过剩。男孩们似乎明白了…… 吉祥符:男主角是个很可爱的孩子,他决心做一个完美的人,帮助所有的人。于是,他赶前错后,生活的节奏陡然紧张了起来。其实他已经好累了,但他还是想做一个完美的孩子,哪怕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唉,该放弃吗?这样的电影,在我们国家是拍不出来的,做一个“完美”的人,那还用说吗?表扬!可影片却告诉我们,请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为了虚荣的名声,一味地围着所有人转。 哥哥的问题在于:男主角的哥哥是个优秀学生,拥有无数头衔。有一天,哥哥决定放弃这些,做一个普通学生,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但崇拜他的弟弟却坐不住了,无法忍受哥哥变得平庸无奇,他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想让哥哥回归“正常”……你能想像吗?本片若是放在我们国家,哥哥肯定该批评呀,不知会有多少老师对他絮叨了。可本片批评的却是弟弟--没有人有权力用指挥棒指挥别人如何生活。下载地址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4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