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奇袭·地道战》结局
《奇袭·地道战》结局是叶成等抗日战士们成功地利用地道战术打败了日军,守住了马庄,地道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电影的结尾部分,叶成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运用,带领村民们通过地道对日军进行了有力的反击。他们利用地道的隐蔽性,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使日军陷入了混乱和恐慌。在一系列激烈的战斗中,叶成和他的战友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结局不仅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英勇和智慧,也展示了地道战这一独特战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地道战,叶成和村民们有效地利用了地形优势,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战争,保护了自己的家园。
总的来说,《奇袭·地道战》的结局是一个充满正义和英雄主义的胜利结局,它让观众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强意志和伟大力量。这一结局也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即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创造奇迹的能力。
此外,该结局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表明,只要人民团结一心,运用智慧和勇气,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当时的抗日军民,也鼓舞着后来的观众,让人们相信正义和和平的力量是无穷的。
『贰』 如何评价奇袭地道战这部网络电影 - 知乎
《奇袭地道战》作为近期炙手可热的网络电影之一,凭借其精良的制作和热血动人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在豆瓣评分7.0分基础上,该片最终获得了7.2分的高分评价,这在体量有限的网络电影中实属难得。与同时期的《八佰》在大银幕上掀起的观影热潮相呼应,两部作品共同点燃了观众对战争电影的热情。
《奇袭地道战》作为一部以地道战为原型的全新故事,选取了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作为题材。其新颖的人设和正邪双方斗智斗勇的剧情,使得电影情节精彩纷呈。尤其在呈现方式上,该片给华语战争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在抗战题材的作品中,《奇袭地道战》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从《地雷战》《地道战》等以“科教”为主的电影,到《小兵张嘎》《烈火金刚》等以演义为主的电影,再到《战争子午线》《紫日》等写实战争片,战争电影风光不再,世界范围内,包括好莱坞在内,战争电影的产量也逐渐减少。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电影界需要创新,让战争电影焕发新生。
《奇袭地道战》在视觉观感上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特别是在战争场面的营造上。虽然电影的故事不似大型战争戏般宏大,但其精悍的场面设计,手提摄影下的晃动镜头和滤镜运用,以及后期特效技术的融合,使得画面极具张力。烟火、枪械音效和爆破场面等细节处理也极具视觉震撼力,同时,电影的美工出色,画面感极强,搭配故事的煽动性,使得观影过程肾上腺素飙升。
电影中地道内部的迷宫设计和子弹横飞的火并大战,呈现了强烈的服化道质感,仿佛将观众带入了残酷的战场。电影的叙事紧凑,节奏快速,情节起伏,通过有限的时间和角色的艺术加工,呈现出强大的情节张力。电影前半段突出了火爆效果,后半段强调时间的紧迫性,通过地道和工事,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模式。
在角色塑造上,《奇袭地道战》呈现了一部群戏,主角叶成用知识武装自己武装人民的书生、火爆的战士大春,以及怕黑的工兵、个字不高且说话结巴的“假小孩”、反派“一只耳”等个性鲜明的角色。电影老戏骨刘亚津饰演的角色,更是让人动容。电影整体上,通过写实的细节和新颖的视觉手段,支撑起电影的风骨,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灵魂的坚毅。
《奇袭地道战》的出现,为华语战争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体验。在视觉奇观和战争场面的呈现上,电影与动作电影的审美高度契合,显示出了与传统战争片不同的美学旨趣和追求。影片作为新时代战争电影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同时也为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以优秀作品讲述历史,让青年一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叁』 《地道战》简介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向清苑县冉庄进攻,冉庄群众依靠地道击毙敌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兵力进犯,击毙团长以下40人,打得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河北平原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当然具我所知不仅仅我们在而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倭国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美越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
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地道战》是中国早期创作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日军侵华时,1942年的中国冀中平原上,高家庄英勇的男女民兵,从四面八方齐集村口,准备战斗。为了与日军展开斗争,冀中根据地人民展开了群众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队长高传宝被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观看影片时,观众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大喜大悲,会为了主人公的幽默而捧腹大笑,会为主人公的英勇、正义而热烈地鼓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也将该片做为经典回顾影片多次播放,收视率极高。
《地道战》主要讲的是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新创造的斗争方式——地道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冀中人民们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步调统一、携手并肩地进行战斗,是我们的民族魂——爱国情。
爱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地道战》中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要永记于心
地道战内容介绍:《地道战》是1960年代中国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部电影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三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中,我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2年,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我根据地人民为了抵御和打击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办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高老忠敲钟警告壮烈牺牲,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该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显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它将丰富多彩的战争史实、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和军事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生动地描述了由隐蔽地遭到战斗地道再到联防地道这一特殊战场中的发展过程,展现了抗日军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人民游击战争恢宏瑰丽的场景。充满机趣的细节构思和昂扬。乐观的音乐基调,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平原奇观 --冉庄地道战遗址简介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抗御外侮,于1938年春开始挖地洞,并由单口洞逐步发展成为双口洞、多口洞,最后挖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整个村落设有各种构思巧妙的地道口,并筑有多处战斗工事,构成一个立体火力交叉网。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节假日和单、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歌 词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庄稼汉嘿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嘿武装起来千千万,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英勇顽强神出鬼没展开了地道战,侵略者,他敢来,地上地下一齐打侵略者他敢来,四面八方齐开战,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